從7%到70%,桃園人辦到了!
從去年開始,久旱不雨,水情吃緊。到了今年5月,#石門水庫 蓄水率甚至只剩7%,是有史以來第二低,幾乎要分區供水或定點供水,將會嚴重影響大家的生活用水。面對歷史上數一數二困難的,市府從去年9月開始,提早啟動抗旱整備,開源節流全市水源,避免市民朋友面臨無水可用的狀況。到了今年6月,終於供水無虞,感謝大家的努力,我們順利完成任務了!
市府去年啟動抗旱工作近9個月,超前部署整備措施,這段期間水情燈號曾經從「綠」變「黃」再轉「橙」,警示也從提醒到減壓供水,再到減量供水,今年6月30日水情燈號轉為提醒綠燈。我想,抗旱是中央與地方努力合作的可貴經驗,包括北水南調、加強開源節流等,再加上6月梅雨鋒面降雨挹注石門水庫,才能讓桃園順利度過缺水危機。
水是桃園的生命線,民生、產業都需要水,市府抗旱超前部屬,2020年9月16日桃園水情轉為提醒綠燈,就成立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監控水情,經濟部10月14日成立「旱災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並調整水情燈號為黃燈,隔日我們也成立「#桃園市旱災緊急應變小組」,即將展開節省水資源大作戰。
抗旱要面對問題、找到方法,桃園邀請中央單位參與市府抗旱應變會議,一起研擬抗旱對策,從去年10月到今年6月已召開34次,包括水源全力調度、抗旱整備、農業節水,及產業節水措施等,提早整備可調配用水,減輕對桃園的衝擊。
我們配合中央政策,包括2020年第二期作及2021第一期桃竹苗地區1.9萬公頃停灌,並實施停灌補償措施;桃園第三灌區一期作今年2月21日開始供灌,市府協助在新街溪、老街溪設置抽水機抽水到桃園大圳,可以減少石門水庫水耗。
水也是國家的重要資源,「#北水南調」讓水源調度更有彈性,也提升桃園的供水能力,大漢溪畔 #頂山腳加壓站 是樞紐工程,每天可以從大漢溪調水40萬噸到桃園大湳水廠;#板新二期 讓翡翠水庫主要供應新北板新地區用水,每日最大達81.6萬噸水,板新給水廠回供桃園每日最大51萬噸水,可以減少石門水庫供水量;桃園再透過 #桃竹備援管線 送水22.5萬噸到新竹,讓北部地區水資源可以共享。
市府開源水源,多元利用埤塘、河川、地下水、放流水等,包括將埤塘及地下水抽水返送淨水廠、桃三灌區支援6台抽水機每日抽水6.91萬噸、7座水資源中心放流水每日供水7.8萬噸,提供民生及產業次級用水,核發 #全國首件自行取用放流水同意書,鼓勵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每天開源出水量約70萬噸,占石門水庫出水量1/2,可以延緩蓄水量下滑。
桃園配合中央和災應變指揮中心政策,產業節水須達7%以上,我們加強節水措施,每日用水量1,000以上的廠商專案輔導24家、節水宣導130家,並鼓勵使用水資源中心放流水。另外,透過有線電視、社群媒體發布節水資訊,校園舉辦節水5%以上的抽獎活動,以及垃圾車廣播呼籲大家一起珍惜水資源,達到民生及產業節水率6%,總節水量1,223萬噸,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省水的成果。
進入水情紅燈分區供水前,桃園提早完成整備可使用的水源,包括24口民生備用水井、增購199個水塔、681處取水點、98輛水車、5706箱礦泉水,並盤點民間水井5,202口、學校水井78口並採樣水質,增加民生可用水資源,我們必須提早演練下階段限水前的準備工作,不能讓用水成為市民朋友生活最大的煩惱。
中央地方齊心合作抗旱,謝謝經濟部、水利署、農糧署、台水公司及工業局、市府等各單位同仁,每週參與會議研擬抗旱政策;另外,感謝陸軍第六軍團五三工兵群從3月19日動員整備清淤、加強陸挖共計73天,石門水庫清淤量達成20萬立方公尺的目標,增加水庫儲水量,目前蓄水量超過70%,比去年同期更多。
去年下半年石門水庫蓄水量維持在4成以上,今年2月到5月降雨偏少,水量降到個位數,我們請桃園游泳池、三溫暖、洗車業者等配合節水,謝謝大家落實政策。桃園水情目前為提醒綠燈,我相信,這些抗旱應變措施都是重要的經驗,也可以成為其他縣市參考的範例,也期盼大家養成節省用水的好習慣,一起珍惜水資源。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萬的網紅高雄市議員鳳山黃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水資源中心 在 鄭文燦 Facebook 八卦
兩歲了,桃園市生日快樂!市民朋友們,聖誕快樂!
就像大家影片中看到的,2016年,依然是滿滿的行程、不分南北城鄉的「建設年」。
從年初開始,過去27年來未曾辦過台灣燈會的桃園,感謝所有市民朋友的參與,我們共同展現了台灣燈會的嶄新一頁—科技夢想和多元文化;我們寫下了21項史上第一的紀錄,也把一個讓桃園人備感光榮的活動,寫進我們的共同記憶中。
在升格前,桃園的污水下水道接管率只有6%。中壢下水道BOT案6年停擺、訴訟未決,甚至還在司法單位調查是否有官商勾結。面對中壢、平鎮地區無下水道系統的困境,我選擇不是清算過去,而是趕快匡正錯誤、重新出發。2016年,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正式通水營運擴大接管,中壢BOT案和大溪埔頂BOT案,都重新招標,並且完成選商簽約。楊梅水資源中心正式動工,觀音新屋下水道系統也將規劃報告提交營建署。我宣布桃園市的目標是8年左右要達到60%的接管率,讓桃園市的生活品質提高,河川可以恢復乾淨。其實,下水道系統是看不見的城市基礎建設,我們更需要投注資源。
龍岡路三段的拓寬,品質完全改寫。大家原來沒想過桃園會有YouBike,現在桃園不只有了81站、1,760輛車,中壢火車站前的YouBike站,甚至是全國租借率最高的站點,我們明年6月,會完成2,800輛的目標。
長期以來,桃園缺乏可以作為城市特色的地標建築。今年,這個說法要改寫了,青埔的市立美術館、航空城會展中心,藝文特區的市立總圖書總館,都已經在規劃設計,龍潭的鄧雨賢台灣音樂紀念館已經動工。如果大家有空走一趟永安漁港,大家會發現很不一樣,充分展現全國唯一的客家漁港風貌;桃園市的原住民人口達到7萬人,我們推出的「桃原新政」,從多元角度照顧原住民市民的需求,桃園市成為原住民的友善城市,我也成為原鄉與都會原住民最好的支柱與朋友。
桃園,也是六都當中最年輕的城市,到今年為止,桃園人口已經突破214萬人,每年有近4萬人,選擇桃園成家立業。我們也邁開了社會住宅計畫的第一步,位於桃園的「中路二號社宅」已經動土,第一階段10座基地、4,012戶的自辦興建社宅,將在明年全數動工,在2019年陸續完成。我們會以多元化的方式推動社會住宅計畫,4年完成2萬戶的計畫,不是夢想,我們真心希望,讓築巢不再是負擔。我們真誠地歡迎年輕人帶著人生的夢想,來到桃園,這裡,是個築夢的城市。
等待了20年,機場捷運通過穩定性測試與第三方安全驗證,交通部即將進行履勘作業,很快地,機場捷運即將在明年農曆年前後通車。機場捷運是台灣進步的象徵,也將北北桃生活圈更緊密連結,同時,這也代表桃園要進入擁有捷運的新時代。
串連八德、桃園、蘆竹大園、的捷運綠線,總預算982億元,總長度27公里,設置21個車站。捷運綠線在11月完成PCM簽約,明年下半年就要發包動工,桃園人長久的期待,踏出最關鍵的一步。龜山捷運棕線可行性報告交通部審查通過,市府預計從明年開始綜合規劃作業。市府推出一個一個捷運興建計畫,目的是建構出完整的桃園捷運路網。
桃園市民引頸企盼的鐵路地下化,已經通過交通部審查,可望在短期內定案。這個方案增設中路、永豐、中原、平鎮4個通勤車站,沿線消除17個平交道、5座陸橋與4座地下道,打通前後站與鐵路阻隔,讓桃園及中壢兩大都會區產生縫合效果,桃園鐵路地下化之後,都市發展將會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桃園的產業非常多元,聚落及供應鍊完整。「亞洲矽谷」及「桃園航空城」兩大計畫,是桃園成長的雙引擎;航空城計畫已經完成全區聽證,送交內政部審核區段徵收計畫,而「亞洲•矽谷」執行中心也在今天揭牌啟用,我們希望引進更多的創新人才,驅動下個世代的產業發展,以桃園為核心,鏈結亞洲、連結矽谷 、創新台灣。
可以預見的,明年有許多建設清單,必須一一推動,謝謝很多朋友的關心,總是叮嚀我,「市長,市政再忙也要照顧身體。」不過,對我來說,要實現對於市民的許諾,忙碌是應該的。
感謝市民朋友的肯定,2017,我們一起繼續努力,讓桃園成為宜居宜業的城市,也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城市。
升格不是變魔術,每位市民的需求都要照顧。
升格不是變魔術,但是要讓桃園天天在進步。
水資源中心 在 鄭文燦 Facebook 八卦
今年首次未有颱風侵襲,自石門水庫1964年啟用以來,蓄水量創歷史新低約49%,市府召開多次抗旱應變會議外,也積極針對水資源調度與備用水源供應,超前部屬,進行多次演練。
今天在龜山區公所的供水演練,展示民眾透過水龍頭取水,再配合消防局水車接管取水,最後由水利署運用Qwater移動式緊急淨水設備,透過兩道薄膜處理與紫外燈管殺菌淨化地下水,能確保未來水情若進入分區供水階段時,民生用水(符合飲用水標準)仍能供應穩定。
因應水情,市府水資源整備工作規劃三大方案:
第一、水源調度:板新淨水廠全數改由翡翠水庫供水,新竹缺水問題也由苗栗永和山水庫支援,落實北水南調、南水北調,減少對石門水庫的依賴。
第二、節水計畫:已加強宣導運動中心、三溫暖等業者自主節水5%-10%,水情提升至橙燈時,則減少供水20%,視情況調整。
第三、三大備援計畫:
一、市府預計在全市建置600個取水點,全市各里至少配置一個水塔,讓市民能就近取得民生用水;桃園總計有15口備用水井,位於各行政區的公園、集會所或活動中心,每口水井每日可供應約500噸用水,可供清潔、澆灌等民生用水使用。
二、水利署及農水署也盤點桃園地區可供民生及產業用水的52口備援埤塘, 反向供應各自來水廠水源。以桃園1-4號埤塘為例,儲水量約22萬噸,經由抽水站走桃園大圳,供水給大湳淨水場。
三、目前七個水資源中心產生的放流水每天8萬噸,提供給民眾、廠商及消防局使用。以北區水資源中心為例,一天5萬公噸放流水,南亞電路板主動配合市府備援計畫,使用了2萬噸的放流水。
因應水情變化,市府即時做好應變、連日舉辦供水整備演練,讓桃園的供水情況更加穩定,也請大家一起珍惜水資源,一起對抗缺水的挑戰。
水資源中心 在 高雄市議員鳳山黃捷 Youtube 的評價
水資源中心 在 陳其邁 Youtube 的評價
我昨天到 #鳳山水資源中心 視察供水情形,針對高雄冬季水情,市府已準備好伏流水等應變措施,確保工業與民生用水無虞,#水資源 寶貴,也請大家一起節約用水。💧
高雄地區平均每日用水約145萬噸,其中民生用水約125噸,工業用水約20萬噸,市府持續監測供水狀況,若水位再持續下降,將會啟動伏流水,最大供水可達每日70萬噸容量。
高雄是最早設立 #再生水廠 的城市,目前有鳳山水廠、臨海水廠,其中臨海水廠的第一期工程約有3.3萬噸於年底即可啟用,鳳山再生水廠則約4.5萬噸,加起來約有8萬噸的用水,市府也超前部署在橋頭科學園區設立再生水廠,每日約2萬噸供水,讓工業及民生用水能夠供應無虞。
對於工廠或者投資業者而言,在目前全台缺水狀況下,高雄不論是電、水,甚至土地,相對而言是較為充裕且有準備的城市。此外,在場議員關心的全台首套智慧型聯網汙水下水道監測預警系統,預計於今年三月發包、明年三月完工。
水資源中心 在 凌子楚 最清楚 Youtube 的評價
一日議會 第十屆第二次大會,本月質詢的主軸,今天的日本,明天的嘉義,以文化為導向,觀光城市設計與發展,第十四次質詢,質詢都市發展處處長,和市長(1004)
今天本次議會的總諮詢,終結這一個月來,以文化導向的城市設計,如何能讓各局處的公共建設投資,帶動觀光產業,增加就業機會和市府財政收入,達成三贏的境界,質詢都市發展處和嘉義市市長。
首先,我從移民社會的文化角度,介紹宗教文化。
300年前,第一代移民,披荊斬棘,跨過黑水溝,來到嘉義的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有一句台灣諺語:十去, 六死 ,三留,一回頭,成功的比例只有30%。
第一代移民,成功的比例不高,輕車簡從,就只帶著土地公,來到嘉義。所以,1664年成立的東城門的東安宮,並記錄了第一代嘉義移民的歷史。
第二代的泉州移民,帶著保生大帝的信仰,來到嘉義開墾,1701年成立,仁武宮大道公廟,反映了這一段移民的軌跡。
1715年成立的城隍廟,見證了第三代移民,跟著政府官員和家屬,來到台灣的歷史軌跡。
因此,御賜皇帝帽的城隍爺,也宣示了清朝政府合法統治的象徵。
1815年,武當山玄天上帝廟的成立,見證了最後一波,漳州移民在嘉義的文化縮影。
所以,嘉義市有豐富的文化資產,只要有好的停車場,和公共運輸政策,就可以讓全台各地的遊客,在三個小時內,暢遊嘉義市的四大百年古廟,見證台灣300年來,移民社會,特別是最早期的泉州和漳州移民,仍然透過宗教保存完好的文化縮影。
整個台灣西部走廊,只有嘉義縣市和屏東縣,沒有科學園區,雲林縣有96公頃,台南是有1043公頃的科學園區。
工業區,是縣市政府主導,經濟部核准,各種不同類型,內外銷產業兼具的工業生產基地,時間長,要不是碰到這一次的中美貿易大戰,台商回流,可能到今天都會乏人問津,暴露地方政府,有土地開發能力,欠缺招商規劃的短處。
科學園區,是由中央政府科技部主導,全程規劃,從土地徵收、道路開發、污水下水道,到水資源中心(污水處理廠),到國際招商,都是由中央規劃買單,無論在執行效率,和招商能力上,都是地方政府望塵莫及的所在。
對於財政貧乏的嘉義市縣而言,這應該是缺乏科學園區的我們,改變城市發展,彎道超車的最佳選項。
透過新竹市和嘉義市兩個城市發展的比較,可以了解嘉義市,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真正原因。
37年前嘉義市和新竹市的人口概略相同,37年後的今天,嘉義市人口仍然維持26萬左右,但是新竹市已經發展成有4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
每年人口出生率的比較,嘉義市,從37年前的4722人,下降到1886人,新竹市,雖然也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從6100人,下降到4019人。
嘉義市,因為青年外移,出生人口腰斬,一半以上,直接影響未來15年後,六所國立高中,員額嚴重不足。
嘉義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從37年前11,385人,驟升到39,737人。
雖然,新竹市也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從37年前的13,775人,增加到53,428人,但因為人口增減不同,嘉義市人口老化的比例,已經超過15%,新竹市只佔了11%,這為青年外移和人口老化,互為因果的關係,找到了證據。
另外,從國家稅收作比較,新竹市目前的國稅收入,每年高達1067億元,嘉義市只有31億元,不到新竹市10位數,零頭的一半。
但是,嘉義市,因為有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基底,也有許多富超過三代的家族在此。
所以,在國稅的細項比較中,嘉義市可以足堪告慰,可以和新竹市相比,就是證券交易稅,見證了嘉義市百年移民歷史的百年移民財力。
另外,反映在自籌款的比較上,嘉義市自籌款的比例是27%,新竹市自籌款比例52%,幾乎是嘉義的兩倍。
所以,從城市發展比較的角度,可以清楚的知道,嘉義市目前發展的困境,人口老化,青年外移的主因,就是缺乏科學園區。
由於,嘉義市在100年前,日治時代,就是以26萬人口,作為都市計劃的上位概念,37年前我們就已經達到標準,如果沒有中央政策改變,都市計劃變更,將遙遙無期,進無步,退無路。
總之,解鈴仍須繫鈴人,沒有中央政策改變的科學園區投資,造成嘉義市的人口停滯,和都市計劃的法令限制,使得嘉義市政府,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雖然擁有1500公頃農地,卻不能像沒有都市計劃的嘉義縣政府,可以大刀闊斧,自主的變更農業區為工業區,解決老農經濟困境,增加投資,提高就業機會,讓青年返鄉。
爭取牛稠溪科學園區,可以讓青年返鄉,讓人口不再外移,讓三代同堂,成為嘉義人共同的選項。
水資源中心 在 文青水園水資源回收中心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