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初!我絕對要為你報仇!」
宋教仁的遺體前,摯友黃興發出撕心裂肺般的怒吼,孫文也激動地發表他的計畫,「這絕對是袁世凱幹的!我們要武力討伐袁世凱!」
--
1913年,辛亥革命後兩年,中國還尚未能走入平靜,還有太多的故事還在繼續。不過,金老ㄕ嘔心瀝血的超級大長篇「武昌起義」篇,卻必須在此暫時畫下一個句點了。
武昌起義的第一篇(http://gushi.tw/archives/10226),是去年的六月份刊登的,不知不覺,竟然就走過了快十個月!
(還沒跟上的趕快趁連假複習一下)
大家還記得金老師筆下那些,曾經在革命場上活躍,而今卻漸漸被遺忘的小人物們嗎?包括了班長熊秉坤、愛搞政治運動的留學生孫武,正巧碰上機緣的平常人程正瀛,還有在民國初期早早喪生的蔣翊武、張振武……
看完武昌起義,你有什麼話想對金老ㄕ說嗎?你還想要看到什麼樣故事呢?趁這個機會告訴我們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
武昌起義人物 在 利世民 Facebook 八卦
一,呢幾日好似有唔少人講返呢段 #咸豐年 嘅事。
二,咁講啦,#Nancies 最難面對嘅事實係:一直以來令佢哋 #又自卑又自大 嘅情意結,原來係因為讀書唔通,又唔肯自己去考證。
三,咸豐年間對清帝國影響最大,死最多人嘅事件,其實係太平天國。咸豐之後,死最多人嘅,係 1876 到 1879 嘅丁戊奇荒。丁戊奇荒嘅同時,清帝國鷹派左宗棠帶兵攻打今日嘅新疆。究竟丁茂奇荒同呢場戰爭有冇直接關係,有好多地方可以去辯證。
四,但得罪講句,Nancies 對於 #自己人殺自己人 嘅歷史,一係就聽到未聽過,你講畀佢哋聽佢哋都會話:「我讀書個陣都冇聽過。」係呀,宇宙間嘅真理,都係中學教晒你,所以 DSE 係咁重要。 #曲
五,之前嘅 post 另一個觀察係,好多 Nancies 接受唔到原來兩次中英戰爭之後,清帝國由鴉片進口國變成鴉片出口國。冇錯,清帝國話就禁煙,實情係地方貪官壟斷進口仲食埋人哋夾棍之後走數。呢啲史實,全部都有白紙黑字嘅紀錄,但 Nancies 又唔識睇文言文,教人情何以堪?
六,再講,十九世紀,又何止兩次中英戰爭?歐洲各國打到九彩,時至今日,雖然歐洲都有民族主義份子,但好少會有人,有咁多人,集體咁對咸豐年咁耐,而且自己唔係咁了解嘅事,咁上心,咁咬牙切齒。
七,又再講,又有人話林則徐係民族英雄。真係唔知嚇一跳;係日本歷史學家發現,最初捧林則徐做反殖英雄,就係日本人。係喎,所謂嘅中華民族,係1900前後嘅概念;林則徐年代,根本只有封建帝國同滿漢關係,同今日班 Nancies 對民族嘅理解好唔一樣。
八,日本人,又點解會咁得閒去捧反殖英雄呢,又?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區,大東亞共榮圈,呢啲點都聽過下,係咪?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係打反殖反帝嘅旗幟去進行軍國殖民囉。Nancies 跟日本軍國主義嘅口水尾⋯⋯ 覺得讀書真係好緊要。
#講住咁多先 #有心情再寫
【歷史在笑】由咸豐年講起
一,「咸豐年咁耐嘅事仲攞返來講?」究竟咸豐年間發生過咩事呢?英法聯軍發燒圓明園,大家聽過喇啩?無錯,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就係發生響咸豐年間。
二,話說1842年清帝國簽署《南京條約》,講明永久割讓香港島予大英,並且承諾開放沿海五個港口,包括廣州、福州、廈門、寧波同上海。當然最重要係,清帝國同大英同意停戰。
三,大清雖然將香港島割畀英國,不過,十幾年間一直都冇完全履行開放五大商港嘅承諾。嘿原來早在1860年代,清政府已經將有史以來第一份「中英聯合聲明」當作「歷史文件」」。正所謂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呢?咪就係自己攞來。
四,藍朋友所讀嘅「已修正歷史」,將鴉片戰爭同南京條約,講到係國恥。不過,原來雍正早在1729年頒佈首個禁煙令,超過一世紀,清帝國越來越多人食鴉片;甚之連咸豐個老竇道光,據說都有鋪煙癮。
五,聰明嘅香港人一眼就睇得出,鴉片禁之不絕,最大原因係清帝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沿海省份高官有走私鴉片生意;例如兩廣總督鄧廷楨嘅家族,就係當年廣州最大煙商。最諷刺係,鄧廷楨因為曾經同林則徐拍檔對戰英軍,被奉為「民族英雄」。
六,鴉片戰爭之後,清帝國將由官員權貴私幫嘅生意,變成要納稅嘅貿易。由1850年起,一直幫補清帝國嘅龐大軍費開支。再者,清帝國之後索性發展罌栗種植,提煉煙土。到光緒年間,清帝國已經有能力出口鴉片煙土去東南亞地區。
七,《南京條約》之後,清帝國同大英係咪世仇呢?原來當時對大清最大威脅,係一個有妄想症叫做洪秀全嘅癲佬。太平天國前後擾攘足足13年,做成過千萬人死亡。假如要我比喻,太平天國係中共同文革嘅原形;又或者應該話,中共同文革,完成咗太平天國未完成嘅破壞。
八,太平天國對清帝國嘅最大影響,就係令到漢族為主力嘅湘軍、淮軍冒起。漢人為主力嘅部隊,後來改革成北洋水師同新陸軍,之後再演變成北洋軍閥嘅格局。晚清幾乎出現「東南互保」嘅分裂情況,好大程度都係因為地方武裝勢力無論財政抑或人手,都唔需要聽令於北京;此為後話。
九,李鴻章曾經上奏同治皇帝寫:「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其實想講嘅就係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嘅重點,就係要用洋人嘅財經手段為軍隊同基建融資,改革軍隊。又話說,當年究竟要強化陸軍定建立海軍,又內耗過一輪。陸軍,其實係向西推進;海軍就係對日本同俄國。
十,另外,清帝國對付太平天國嘅時候,好依賴洋人僱傭兵。1860年美國人「華飛烈」(Frederick Townsend Ward)響上海創立一支只有二百人嘅「洋槍隊」,仲娶埋銀行家楊坊嘅女,放棄美國國籍,入籍大清,獲同治賜四品頂戴。可惜,華飛烈成立洋槍隊無幾耐,就戰死沙場。英國軍官戈登接手常勝軍,整頓軍紀,成為近代軍事史入面一個神話。
十一,另外,清帝國引入現代財政管理,完善關稅制度,要多得英國人赫德爵士(尖沙咀條赫德,就係以佢命名。)1859年赫德向英女王辭職,加入清帝國新成立嘅海關;幾年之後,官拜布政使,官階係從二品。赫德其實除咗係建立清帝國關稅制度,亦為清帝國處理外交問題。
十二,當然啦,大中華膠寫嘅歷史教科書,就只會講李鴻章,而絕口不提戈登、赫德等人。其實,洋務運動,又點只李鴻章?
十三,講返咸豐年嘅事:其實由1842年簽《南京條約》到1858年《天津條約》,再到1860年英法聯軍燒毀圓明園,其實清帝國同洋人唔算敵對,甚至乎應該話,當時唔係有洋人協助,清帝國可能早就被太平天國打到失去半壁江山。
十四,千錯萬錯,就要講返1858年《天津條約》之後咸豐皇帝反口唔認帳嘅一段歷史。話說大中華膠歷史教科書,無論點都會話《天津條約》係「不平等條約」,但無端端點解英法兩國會出兵呢?
十五,香港讀過多少書嘅知識份子,可能聽過 1856 年「亞羅號事件」。但法國籍天主教傳教士 Auguste Chapdelaine (後來被約望保祿二世封聖),1856年於廣西遇害,大家又聽過未?歷史書都話,呢兩件事引起英法聯軍打到大沽口,最終令清政府唔情願咁簽落《天津條約》。
十六,兩件事都發生於 1856年,唔係出於純粹嘅偶然。話說自 1853年太平天國攻下金陵,清帝國入面班官僚權貴將自己嘅無能同失敗,講到係洋人嘅錯;呢種仇外仇洋嘅情緒,好快成為清帝國主流權貴嘅想法。我亦唔排除兩廣地區有人因利失義,又或者借機向北京獻媚,要示忠。總之,歷史一直在重演;廿一世紀,一樣有人咁樣去諗問題。
十七,《天津條約》有幾不平等呢?其中英國嘅要求係「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嘩,明益你啦,係咪?
十八,1859年英國駐華代表同法國駐華代表,奉命去北京簽約,順便想見下皇帝。你估下咸豐皇帝會點決定?佢叫蒙古大將僧格林沁偷襲並捉拿英法外交人員。
十九,咸豐同當時班京官抱住嘅思維,就係呢度係天朝大國,幾時到你哋班洋人說三道四。呢種口吻,係咪好熟口面?
二十,英法聯軍為咗救自己嘅外交官,就由天津打到去北京。雖然英法聯軍人數只有八千,僧格林沁部隊有三萬人;最終結果係咸豐走佬去承德避暑山莊,留低恭親王奕訢講數求和。
廿一,奕訢同英法聯軍代表講:「所有外交人員都冇事。」但唔肯放人,因為怕英法兩國唔走。點知,兩個星期後放人,39個被扣留嘅外交官,只有18人生還;當中有人被虐致死,在生嘅亦有人被打到殘廢。
廿二,英法聯軍見自己友被清帝國咁糟質,你話會唔會就咁收兵?英國部隊認為外交人員響圓明園受虐,就將呢個地方夷為平地啦。法國部隊,其實係諗住燒埋紫禁城。但最終覺得唔好禍及無辜嘅北京百姓,都係燒圓明園。而且仲要提早幾日貼晒告示;結果咩人入去搶掠搜奪奇珍異寶,你懂的。
廿三,火燒圓明園之後半年左右,咸豐就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終年30歲。
廿四,我成日話,今時今日北京班人同百幾年前北京班人,思維方式大同小異。重點包括:
(一)條約簽咗,轉個頭就變成「歷史文件」;
(二)國家有問題,一定係洋人靠害;
(三)學人哋個套,但其實又要學半套,仲要係冇用個半套;
(四)我哋國家嘅事,外人無權說三道四。
廿五,歷史會唔會重演?歷史唔會重演,但有一定嘅規律同模式,就正如我哋唔可能踩入同一條河兩次。不過,河水一樣係流,歷史嘅鬧劇,換下人物角色,同一個戲本,可以演完又演。師傅教落,歷史唯一嘅教訓,就係我哋從來都唔會從歷史吸取教訓。
廿六,今日中共正如當年清帝國,並唔係想同全世界為敵,亦都冇呢個條件,而且對內有大把問題未解決。你問我,中國2025,真係連洋務運動都不如。中共又借洋人嘅資本同技術,但又唔想開放市場畀外資公平競爭;加入世貿都就快廿年,好多改革,最終都冇下文。美國今次出手對付中共,我真係覺得有少少 déjà vu 嘅感覺。
廿七,更諷刺係,當年如果唔係有英國幫清帝國,清帝國早就玩完。到後來,美國亦為清帝國現代化出唔少力。庚子賠款,唔單止送返晒畀清帝國人民,除咗成立清華大學;上海嘅聖約翰大學,都係美國聖公會創立。今日班藍朋友,仲成日同人講話要讀多啲中國近代史。如果佢哋有認真讀過中國近代史,就一定唔會成日攞《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同圓明園來講;因為真正嘅民族恥辱,係一班恩將仇報,是非不分嘅義和拳、藍朋友、小粉紅。
廿八,至於人權問題,宗教自由問題等,今日中共同當年滿清,同樣以為單憑武力就可以鎮壓,不過,中共同以前嘅所有統治者,從來都冇諗過,究竟長遠計代價有幾大。
廿九,1900年義和拳之亂引發八國聯軍,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以「亂命不奉偽詔」為由,勾結外國勢力實行「東南互保」,清帝國已經出現覆亡嘅先兆:對地區仕紳同武裝部隊失去絕對控制能力。失去共同利益,意味統治者失去威權。從更宏觀歷史角度分析,縱容地方武裝部隊勢力膨漲,以換取鎮壓民間嘅武力,先至係帝國覆亡最主要原因。1911年9月保路運動,各地仕紳為自身利益聯同武裝部隊起義政變,引發武昌起義嘅互動。清帝國政府唯有請求北洋新軍領袖嘅袁世凱復出;最終袁世凱亦成功促成宣統遜位。
三十,歷史上呢片土地上嘅集權統治者,只有極少案例被外族入侵者取代,平民革命雖然比較多發生,但亦唔算最常見。所謂更替規律,其實係仕紳與武裝部隊勾結奪權,時而形成割據分裂局面,各方勢力混戰後又出現集權。《三國演義》卷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亦應作如是觀。
最後,以上歷史分享,亦反映我對中共嘅睇法。
今日到此為止;假如你睇晒,梗係要share 畀朋友啦。
武昌起義人物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後甲午時代:清朝軍事的改革|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清朝軍隊在海陸兩個戰場都遭遇慘重的軍事失敗。在海上,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師最終以全軍覆沒而結束。在陸上,起家於鎮壓太平天國、捻軍等的湘軍、淮軍等也不堪一擊。
戰爭的失敗有多重原因,但是無疑軍事制度、軍隊素質等方面的差距亦不容忽視。陸軍方面的湘軍、淮軍都明顯落後於時代。
失敗以後是軍事重建。在陸軍方面,按西方強國的模式編練新式軍隊。這一輪的現代化過程往往因為在軍事上並沒有大的戰爭襯托而不被人所關注,但事實上,相比於洋務運動時期的軍事改革,後甲午時代的清朝軍事陸軍和改革,對整個社會有更深遠的影響,甚至決定了後來中國歷史的走向。
陸軍重建地分南北
以小站練兵而聞名的袁世凱和其新軍,這是這股軍事重建的產物。除了袁世凱的新式陸軍之外,還有張之洞的自強軍,聶士成的武毅軍也按照西法訓練和裝備,改建為新式軍隊。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的將領,如袁世凱、宋慶、聶士成等都是甲午戰爭時的關鍵人物。
早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後,原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編練十營定武軍,分別為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騎兵250人和工兵500人,一共4700人。但還沒有等這支部隊操練完畢上戰場,清朝就已經在甲午戰敗。
定武軍和自強軍一南一北,各有特色。定武軍相對依然保守,雖說「一切操練章程,均按照西法辦理」,但其營伍編制仍未脫勇營舊制痕跡,步、炮均為500人一營,馬250騎一營,營下分哨,這些都和湘淮舊制差別不大,但工程營的設置是一個創制,從而打破了勇營制度中單用長夫的格局。
南方的自強軍更接近西制,因其各級主官全數聘用德員,洋人不僅負責訓練,還有管理權,這在晚清軍隊裡也屬鳳毛麟角的。自強軍和定武軍一樣,也分步、馬、炮、工程四兵種,它的營制和西制很接近,如步隊一個營和當時德軍一個連的人數大致相當,組織也相似,這和軍中德員的聘用有很大關係。
南北殊途同歸的是,定武軍和自強軍最後都歸於袁世凱麾下。1895年胡燏棻調職,袁世凱接手了定武軍,改稱「新建陸軍」,開始了有名的「小站練兵」,把規模擴大到7000人,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曹錕、張勳、何宗蓮等在民國時代名噪一時的大人物都曾在此新軍中任職,或由此發跡。
新建陸軍一切依照德國與日本的制度,由德國軍官構成核心教官體系,參照德國陸軍制度進行編制,並分立警、步、馬、炮、工、輜等兵科。總部還設立了督練處、教習處、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轉運局和偵探局,督練處內又設參謀營務、執法營務和督操營務,形成了類似現代意義上司令部的體系。從此到練新軍時的練兵處、督練公所,直至民初軍內八大處的形成,都是一脈相承。
新建陸軍的步、馬、炮、工各營隊與舊制勇營差別很大,它的各「營」編制人數不僅高於練防軍的營人數,也多於西制的營人數。如步隊每營四隊,每隊三哨,每哨六棚,大致相當於西制的兩個營;炮隊營的人數炮位,大致相當西制一個炮兵團;馬隊一營也相當於西制一個騎兵團;工程營按專業分隊,比較特殊,大致相當西制一工兵營;行軍時還有輜重隊的設置。有趣的一點是新建陸軍中步、炮各營的主官稱為「統帶」,而不是習慣上營的「管帶」,也說明兩者的差別所在。當然,新建陸軍也保留了一些舊軍做法和名稱,如「翼」的設置等等,反映了其變革的舊有痕跡遺留。
其後,自強軍也被調到直隸劃歸袁世凱,最後構成了北洋六鎮中第四鎮的基礎。這樣,南北兩支新軍最終均歸於袁世凱麾下。不過自強軍雖然最後歸於北洋袁世凱,但其構成了南方清朝地方實力派軍事改革的一個基礎,於是才有了後來張之洞繼續在湖北編練新軍,最終撬動了中國歷史的大變革。
武衛軍——被中斷的「國防軍」
1898年10月,「新建陸軍」被編為武衛軍「前後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衛右軍,直接受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榮祿節制。隨機跟隨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那裡,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令武衛右軍擴大至兩萬餘人。
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被併入武衛軍實際上是清末軍事大改編的一部分。榮祿改編的這支軍隊,除了袁世凱部(武衛右軍)外,還兼有了聶士成的武毅軍(武衛前軍),宋慶的毅軍(武衛左軍)和董福祥的甘軍(武衛後軍),又自己建立了武衛中軍。這支武衛軍囊括了當時中國幾乎全部陸軍精華。
這些部隊不同程度上均採取了各種西式裝備和體制,聶士成麾下的武衛前軍主要還是採用淮軍營制,但西化程度較高,步馬炮工一應俱全,且也採用德、俄教習,在很多方面不輸於右軍,袁世凱本人對其也讚歎不已。
董福祥的後軍則是完全依照左宗棠的楚軍營制,是湘軍中的老湘營一支營制的變種,後軍有一定戰鬥力,裝備略同左軍。本身就來自淮軍系統的宋慶的毅軍營制與淮軍相仿,缺少工程兵,在裝備等方面比前、右兩軍稍遜色,但訓練不差。榮祿自兼的武衛中軍和後軍關係較近,營制全仿後軍,只有步、馬兩兵種,無炮兵,榮祿也是個使用國貨的模範。
從今天來看,武衛軍的成立,具有從舊式軍隊向近代國防軍前進的趨向。但是其在庚子之亂中基本被打散,只有袁世凱部即武衛右軍較好地保留下來,也就有了後來的北洋軍。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庚子之亂,武衛軍整合操練完成,就構成一支清政府中央直轄,能夠被中央控制的強大武裝(中央軍、國防軍等),袁世凱也只會是諸多將領的一員,不可能後來一人獨大,清王朝也許能得以暫時續命。
新軍反噬推翻清朝
後甲午時代的清朝陸軍重建在庚子之亂中進入了一個轉折點,在《辛醜條約》後,隨著武衛軍體系的崩潰,全國開始進行全面徹底的淘汰舊軍(防軍、練軍、綠營),訓練新軍的工作。
宏觀方略是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模仿日本的師團體制,全國共編練三十六個鎮(師),聘用德國教官,編練全新的現代軍隊,從編制、兵種、訓練、武器裝備、士兵的年齡和文化程度、軍官的配備等,一律仿照德國軍隊模式編練。
到清朝覆亡的時候,全國已練成新軍十六鎮和十六個混成協(旅),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但這支軍隊的性質,也悄然發生了變化。其中北洋系新軍約佔全國新軍總兵力的三分之二。北洋軍各鎮軍官都是袁提拔起來的舊部,他們「只知袁宮保,不知大清朝」,變成了將領個人的私兵,也成為後來軍閥的起源。
其餘的南方新軍,因為一些開明地方大員如張之洞、端方等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伍,和招收留學生任軍官如蔡鍔、閻錫山、許崇智等,這些知識青年讀過書見識廣,敢於持有不同政見。同時革命黨人如黃興、宋教仁等注重開展兵運,秘密向新軍中輸送革命分子,如吳祿貞、趙聲、孫武等。這些軍內革命黨人待命伺機發動起義。
武昌起義前全國新軍約有24.1萬人,其中北洋系14.5萬人,南方新軍9.6萬餘人。自武昌新軍起義後,在全國新軍14鎮、18混成協、4標中,先後反正、解散、潰敗的新軍約有7鎮、10協、3標。南方各省的新軍,基本上都加入到反清的革命隊伍之中。除上海、廣東、廣西辛亥革命起義是以民軍商團為主之外,其他各地起義均為新軍起義為主。所以某種程度上,清政府也是被自己的新陸軍所推翻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武昌起義人物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評價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今年是建國百年,公視蒐集了自製以及國外的相關紀錄片,並且結合導讀與專家延伸訪談,結集成"世紀旋風--百年人物系列",將從今天起每個星期五晚上十點,連續三十六週播出。首先是由法國製作的「1949前的中國」,當中有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畫面,是20世紀初、最先進入中國的西方攝影師所拍攝,帶您先睹為快。
20世紀初,西方第一批攝影師隨洋槍大砲進入中國,清末上海的街景,紡織廠裡的童工,廣大的中國人民面對飢荒和貧窮,貧困的農民起而反抗,反遭血腥鎮壓,但卻激起更大的抗議,1900年北京使館被民眾包圍55天,1911武昌起義成功時,革命軍整裝待發,還有被稱做基督將軍的馮玉祥,檢查軍隊士兵手腳,教唱基督聖歌,收割鴉片,珍貴的史料影片還原當時的面貌。
片中有國父疾呼大家要覺醒的救國演說,接班的蔣介石公開處決共產黨員,還有南京大屠殺等血腥畫面,這部「1949前的中國」紀錄片,1997年拍攝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所以中國政府釋出了許多珍貴的老影片,其中還有一段由曾獲4座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約翰福特拍攝的中國突擊隊的彩色影片。
不過可惜的是,長達55分鐘的紀錄片,只是一筆帶過1911年的辛亥革命,並未對辛亥革命的功與過有所論述。
1949前的中國,是公視百年人物系列世紀旋風的第一集,將連續36周播出溥儀、孫中山等百年重要人物紀錄片,也將延伸訪談由學者專家帶領觀眾透過影像看歷史。"

武昌起義人物 在 武昌起義電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提供武昌起義電影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武昌起義人物、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有關電玩與手遊文章或書籍,歡迎來遊戲基地資訊站提供您 ... ... <看更多>
武昌起義人物 在 武昌起義電影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提供武昌起義電影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武昌起義人物、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有關電玩與手遊文章或書籍,歡迎來遊戲基地資訊站提供您 ... ... <看更多>
武昌起義人物 在 1911年外國人鏡頭下「武昌起義」真實老照片、影像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