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三日,是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先生殉國100周年紀念日。我週末前往苗栗大湖鄉、羅福星紀念館旁的義民廟,參加紀念羅烈士殉國的追思大會。現場來了數百人,氣氛熱烈。記得我10年前第一次來到這裡悼念羅烈士,瞭解他過去那一段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史蹟,心中無不充滿感動及感恩。
羅福星祖籍廣東,1886年出生於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他的父親羅經邦與當地具有荷蘭與印尼血統的華僑結婚,因此羅福星相貌酷似洋人。滿週歲時,他隨父母遷回廣東,之後10歲回印尼就讀華僑中華學校。由於當時興中會剛從檀香山遷回香港,革命思想風行海內外,校園內更是公開傳播國父的革命理念,因此他深受感召,隱然有獻身革命的抱負。
18歲那一年羅福星來到臺灣,就讀苗栗公學校。從印尼到臺灣,他親身經歷了異族統治,同時產生強烈的民族意識。羅烈士更體認到:要驅逐日人在臺灣的統治,首先要參加祖國的革命運動、推翻滿清,才有光復臺灣的希望。因此,於1907年羅福星在廈門時加入同盟會,更在1911年參與三二九廣州黃花岡之役(臺灣除苗栗羅福星參與外,臺南許贊元亦參加),隨同革命同志黃興進攻兩廣總督府,他負傷脫險。而武昌起義之後,羅福星又募集南洋義軍二千人,返國效命,終於實現推翻滿清的願望。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當時的臺灣也受到重大衝擊。感於臺灣人民受日本統治當局蔑視對待、產業被奪,羅福星在民國元年再度回到臺灣聯絡各地抗日志士,發展組織;隔年3月,號召臺灣人民,企圖大舉抗日,然因事機洩露,潛逃淡水,不幸被捕,此即為「苗栗事件」。民國3年2月28日羅福星以首犯罪名被判處死刑,3月3日執行絞刑、壯烈成仁,年僅29歲。
細讀羅烈士一生,等於同時回顧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以及民國創建的這一段歷史。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大敗,國父義憤填膺,遠赴夏威夷成立興中會,誓言「驅除韃擄。恢復中華。建立合眾政府」。1895年歲次乙未,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隨後國父 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發動第一次起義。由此可見,甲午戰敗、割讓臺灣,是促使國父迅速組織革命團體、採取革命行動的重要原因。也因此,許多臺灣志士不滿日本統治,紛紛投效革命行列。此外,在1900年國父籌劃「惠州起義」前來過臺北(現為長沙街一帶),與許多革命志士碰面,而同盟會在1910年於臺灣成立分會,也才有諸多知識青年如翁俊明、杜聰明、羅福星、許贊元乃至於蔣渭水等人的加入。民國肇建與當時的臺灣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連結,可見一斑。
中華民國建國103年來,經歷無數患難險阻,正因為有這麼多年輕菁英願意慷慨激昂、為國赴義,國家才得以從困頓中振衰起敝。期望我們承先啟後,傳揚如羅福星烈士一樣愛鄉愛國的精神,繼續為臺灣這塊土地打拚,讓人民更幸福、國家更富強!
武昌起義成功原因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今年三月三日,是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先生殉國100周年紀念日。我週末前往苗栗大湖鄉、羅福星紀念館旁的義民廟,參加紀念羅烈士殉國的追思大會。現場來了數百人,氣氛熱烈。記得我10年前第一次來到這裡悼念羅烈士,瞭解他過去那一段拋頭顱、灑熱血的抗日史蹟,心中無不充滿感動及感恩。
羅福星祖籍廣東,1886年出生於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他的父親羅經邦與當地具有荷蘭與印尼血統的華僑結婚,因此羅福星相貌酷似洋人。滿週歲時,他隨父母遷回廣東,之後10歲回印尼就讀華僑中華學校。由於當時興中會剛從檀香山遷回香港,革命思想風行海內外,校園內更是公開傳播國父的革命理念,因此他深受感召,隱然有獻身革命的抱負。
18歲那一年羅福星來到臺灣,就讀苗栗公學校。從印尼到臺灣,他親身經歷了異族統治,同時產生強烈的民族意識。羅烈士更體認到:要驅逐日人在臺灣的統治,首先要參加祖國的革命運動、推翻滿清,才有光復臺灣的希望。因此,於1907年羅福星在廈門時加入同盟會,更在1911年參與三二九廣州黃花岡之役(臺灣除苗栗羅福星參與外,臺南許贊元亦參加),隨同革命同志黃興進攻兩廣總督府,他負傷脫險。而武昌起義之後,羅福星又募集南洋義軍二千人,返國效命,終於實現推翻滿清的願望。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當時的臺灣也受到重大衝擊。感於臺灣人民受日本統治當局蔑視對待、產業被奪,羅福星在民國元年再度回到臺灣聯絡各地抗日志士,發展組織;隔年3月,號召臺灣人民,企圖大舉抗日,然因事機洩露,潛逃淡水,不幸被捕,此即為「苗栗事件」。民國3年2月28日羅福星以首犯罪名被判處死刑,3月3日執行絞刑、壯烈成仁,年僅29歲。
細讀羅烈士一生,等於同時回顧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以及民國創建的這一段歷史。1894年甲午戰爭,清廷大敗,國父義憤填膺,遠赴夏威夷成立興中會,誓言「驅除韃擄。恢復中華。建立合眾政府」。1895年歲次乙未,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隨後國父 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發動第一次起義。由此可見,甲午戰敗、割讓臺灣,是促使國父迅速組織革命團體、採取革命行動的重要原因。也因此,許多臺灣志士不滿日本統治,紛紛投效革命行列。此外,在1900年國父籌劃「惠州起義」前來過臺北(現為長沙街一帶),與許多革命志士碰面,而同盟會在1910年於臺灣成立分會,也才有諸多知識青年如翁俊明、杜聰明、羅福星、許贊元乃至於蔣渭水等人的加入。民國肇建與當時的臺灣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連結,可見一斑。
中華民國建國103年來,經歷無數患難險阻,正因為有這麼多年輕菁英願意慷慨激昂、為國赴義,國家才得以從困頓中振衰起敝。期望我們承先啟後,傳揚如羅福星烈士一樣愛鄉愛國的精神,繼續為臺灣這塊土地打拚,讓人民更幸福、國家更富強!
武昌起義成功原因 在 蔡正元 Facebook 八卦
10月10日
1911年10月10日
鐵血十八星旗
出現在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是推翻中國封建帝制的革命
第一支旗幟
現行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實際上是中國南北內戰
蔣介石北伐成功後
才跟據孫中山遺願
更改設計使用作為國旗
反而跟10月10日沒有關係
鐵血十八星旗
是武昌起義兩大革命團體之一
「共進會」的旗幟
當時「中國國民黨」尚未誕生
所以說「中國國民黨是開國政黨」
在歷史研究上是有爭議的
但共進會是部份中國同盟會會員
單獨成立的獨立團體
跟中國國民黨算是系出同源
但沒有直接的關係
中國同盟會是各地革命團體
共同組織起來的聯盟
但成立不久即因財務和路線
爭吵不休很快分裂為
孫中山的廣東派
章太炎的江浙派
宋教仁的兩湖派
同盟會可說一事無成
最後各搞各的
同盟會會員張百祥 劉仲文
有見於此另行組織「共進會」
但實際參與領導武昌起義的是
劉仲文又名「劉公」
共進會與同盟會算是
互相奧援的革命夥伴
沒有組織上的隸屬關係
但比「共進會」更深入
參與10月10日起義的另一個團體
是「文學社」
文學社是清政府軍隊內部
漢族士兵的秘密革命團體
由張廷輔 劉復基 蔣翊武成立
實際指揮10月10日革命
是張廷輔
這些人跟同盟會、孫中山
都毫無關係
張廷輔下令發動武昌起義後被捕
實際推動10月10日起義的是
熊秉坤 蔡濟民 吳兆麟 王文錦
只有蔡濟民先後參加
共進會 文學社 同盟會
屬於三重身份
但10月10日成功后
同盟會的宋教仁 譚人鳳 居正等人
即積極介入參與鞏固起義成果
當時孫文在美國募款
蔣介石還在日本
都跟10月10日沒有關係
相對的26年後
中國在中日戰爭中差點亡國
當時中國抗日戰爭中不分黨派
高舉的旗幟就是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有著日本關連的台獨人士
為什麼急於修憲
廢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原因就很清楚了
武昌起義成功原因 在 武昌起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武昌起義 的成功發動,使中國各地陸續響應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的訴求,最終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帝制政體,建立了中國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即中華民國,是中國走向民主共和 ... ... <看更多>
武昌起義成功原因 在 武昌起義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 嘟油儂 的相關結果
武昌起義成功 的最主要原因 ... 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新革命思想在舊式軍隊中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所以,武昌起義取得了連勝利者一方都不敢相信的結果。 ... <看更多>
武昌起義成功原因 在 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各地革命黨紛紛響應起義 - 每日頭條 的相關結果
武昌 起義之所以能夠成功並迅速向全國成功擴散,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抓住了動搖清政府根本的關鍵實力———清朝新軍。清朝新軍是繼八旗頹廢之後成為維繫清朝統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