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38度C 🇷🇺🥵
「小海豹沒有料到,北極躺躺也是會熱豹。」北極圈內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科揚斯克(Verkhoyansk)——20日測得38℃的驚人溫度,創下北極圈內的最熱、同時也是全世界緯度最北的38℃紀錄。儘管2020上半年以來,因為疫情關係全球碳排放量有所減少,但一時仍未能緩解全球暖化。有氣象專家悲觀預測,隨著極端氣候成為新常態,北極暖化現象將更加明顯。伴隨著西伯利亞的野火肆虐、永凍土融解等各種災難,彼此的加乘效應也恐導致北極熱夏進入長期的惡性循環。
維科揚斯克是位於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小鎮,緯度67.5度。由於落在北極圈內,維科揚斯克嚴冬低溫可以低至零下50℃,是全世界最冷的地方之一;6月的平均氣溫則落在20℃左右。然而上周六,當地卻測得了38℃的不尋常紀錄。
儘管這項紀錄仍需要更進一步的校準修正,但若最終確認為38℃,則將是人類史上測得的北極圈內最熱紀錄,同時也是測得38℃的緯度最高之處。
法國氣象學者卡比奇安(Etienne Kapikian)認為,縱觀其他有關的氣溫紀錄,事實上當前已可大致推斷,在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內,確實出現了極端高溫的現象。因為在周日的21日,維科揚斯克測得紀錄為35.2℃,顯示前一日的高溫紀錄應不是單日偶發的意外數值;再往小鎮以北、距離千里之外的切爾斯基(Chersky),過去一周也有過30℃的紀錄。
而根據歐盟的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機構(C3S),西伯利亞西部今年5月的溫度比平均值高出了攝氏10度,是當地測得的史上最熱5月。種種科學觀測顯示,西伯利亞與北極圈正經歷詭異不尋常的初夏。
《華盛頓郵報》解釋,這一波北極熱浪是壟罩在地區上方的大面積高壓導致,融雪融冰加上洋流將熱能往兩極輸送的各種效應,最終導致了當地極端高溫,也使得北極區域成為全球暖化中,溫度上升最迅速劇烈的地方。
這不只對於北極的極寒生態、甚至全球造成影響,從野火到永凍土的冰火災難也早已陸續降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斯堪地那維亞半島,極端熱浪造成的森林野火愈發頻繁旺盛;永凍土融化一方面釋放了溫室氣體,一方面更可能造成更短期直接的傷害。
像是今年6月,北極圈內的工業城市諾里爾斯(Norilsk),因為2萬公噸的柴油外流入河而進入緊急狀態。這起被認為是北極史上最嚴重的石油外洩汙染事件,起因正是因為儲油桶支柱倒坍。除了設備維護的問題,永動土解凍也被認為是造成支柱不穩固,進而導致生態悲劇的原因之一。
然而異常的北極熱浪,根據氣象預測卻可能會在接下來的10天,持續壟罩西伯利亞北部,甚至擴及加拿大、北歐部分地區。而若將時間軸拉長至過去半年,去年12月至今年5月西伯利亞的溫度,也是自1979年以來的最高紀錄,這樣的北極熱夏也可能在未來成為更長期的極端新常態。
Photo Credit:AFP/北極的豎琴海豹尖叫中。圖為示意圖,該海豹來自加拿大,非西伯利亞。
#北極 #西伯利亞 #俄羅斯 #全球暖化 #極端氣候 #氣候變遷 #北極熊 #海豹 #Verkhoyansk #Russia #Siberia #ArcticCircle #GlobalWarming #ClimateChange #HarpSeal #PolarBear #temperature #wildfire #udnglobal #轉角國際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2萬的網紅Bryan Wee,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歐盟type c原因 在 營養師Stella Facebook 八卦
[正確用油] 認識橄欖油等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
前兩篇文章中我們分別介紹了一些油脂的基本知識,及油脂該如何挑、如何選。結果發現大家對油脂這個主題相當感興趣,問了Stella很多油品相關知識,包括橄欖油明明含的是ω-9脂肪酸,並非富含必需脂肪酸與ω-3脂肪酸的油脂,為什麼它會被稱為好油呢?有鑑於橄欖油近年來在台灣很夯,夯到幾乎大部分人都有買過、或曾想過是否要改買橄欖油來用,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以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聞名全球的橄欖油,及同樣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吧。
▌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的優點
講到心血管健康就不免談會提到"地中海飲食"、"橄欖油"這兩個關鍵字。橄欖油對健康的好處主要是因為它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而若為高品質的冷壓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則還會額外含有橄欖多酚等橄欖果實中所特有的植化素。
所謂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基本上指的就是"油酸",因為一般植物油中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98~99%都是油酸。我們日常生活中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並非只有橄欖油,油茶油、芥花油,及許多以”高油酸”號稱的油品,如高油酸葵花油、高油酸紅花籽油等均為良好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
想要瞭解這些油品的好處,首先要先了解「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特點: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特點~
1.較穩定、適合高溫烹調~因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穩定性僅次於「飽和脂肪」,且耐高溫,故對不想或不能攝取太多「飽和脂肪」的人來說,這類油品會是較好的烹調用油選擇。
2.可降膽固醇、有益心血管健康~目前普遍的認知是「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膽固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均可降低膽固醇。儘管「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雙鍵較多可增加細胞膜的流動性,但正也因為雙鍵較多,故較容易被氧化而增加脂質過氧化的風險;且因雙鍵較多而較不穩定、不耐高溫。所以,相較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膽固醇、較不易氧化產生自由基、耐高溫(較實用)等優點。
3.較不會影響"ω-6和ω-3脂肪酸比值"~之前有提到ω-6和ω-3脂肪酸不僅是構成細胞膜的重要成分,也具有類似荷爾蒙的機能,能調節身體發炎、凝血、血壓等反應,其比值維持在1~4:1間最適當。但由於飲食中的油脂(不管來自烹調的油脂或食物中的油脂)大多富含ω-6脂肪酸,僅少量含ω-3脂肪酸,導致現代飲食中"ω-6和ω-3脂肪酸比"高達15~25:1,被認為是導致現代人常見各種發炎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因為屬於ω-9脂肪酸,這意味著它比較不會貢獻太多的ω-6脂肪酸,而讓「ω-6和ω-3脂肪酸比」過度失衡。舉例,同樣為植物油,每100公克的橄欖油僅有9,483毫克的ω-6脂肪酸,但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大豆油則有53,276毫克,為橄欖油的5.6倍之多。
▌認識常見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
在衛服部的食品營養資料庫中,「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佔重量50%以上的油品有:油茶油(80.8%,註1)、高油酸葵花油(80%)、高油酸紅花籽油(75.2%)、橄欖油(74.1%)、油菜籽油(Rapeseed oil,60.5%),及芥花油(Canola oil,50.6%)。
註1: 油茶油提煉自油茶籽,中文俗名為苦茶(籽)油、山茶油、天綠果油或大果種油茶油
*高油酸植物油是什麼東西?
油酸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所謂的高油酸紅花籽油/葵花油就是利用生物科技,透過育種來改善油籽的脂肪酸組成,或增加其含油量來讓成品富含高油酸。例如一般紅花籽油和葵花油約含89%左右的不飽和脂肪,且大多為「多元不飽和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僅佔重量的16~22%。而高油酸的紅花籽油和葵花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則高達75.2%和80%,前者(紅花籽油)提升為原本的4.8倍,後者(葵花油)為3.6倍。
*油菜籽油、菜籽油和芥花油是一樣的東西嗎?
油菜籽油(Rapeseed oil)和俗稱菜籽油的芥花油(Canola oil)雖然名字長的很像,但其實是兩個不同的油品。前者菜籽油(Rapeseed oil)即俗稱的菜油,是用油菜籽榨出來的油,由於其所含的芥子酸(Erucic Acid)具有爭議,在歐盟被列為禁止食品,所以現在較少人使用這種油脂。芥花油(Canola oil)則是將特定品種的油菜經育種降低芥子酸和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目前開架上在賣的芥花油主要指的就是Canola芥花油。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油品如何挑選比較好?
從油脂的脂肪酸組成和脂溶性維生素AE來看,油茶油、高油酸葵花油/紅花籽油、橄欖油及芥花油這五種油品中,「單元不飽和脂肪」含量最高的是油茶油,其發煙點很高可高溫烹調,另外因為油茶油是油茶籽壓榨而得,冷壓油茶油的話還含茶多酚、葉綠素等植化素。因具抗菌作用,傳統上被認為顧胃、護膚,因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因此也有東方橄欖油之稱。
橄欖油含74%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其穩定度高,發煙點也不低,即使是冷壓初榨的橄欖油發煙點也有在190°C以上,故適用範圍很廣。圖中的分析資料是來自衛署資料庫,為一般橄欖油(Olive oil)的營養分析,除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外,橄欖油也含適量的ω-3脂肪酸、維生素A和E等營養素。若為未精製橄欖油的話,則還會保留有橄欖多酚等來自橄欖植化素。
芥花油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是五種油中最少的,僅占五成左右,正也因此,相對它所含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則是最多的。在眾多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油品中,芥花油的ω-3脂肪酸含量最高,而即便每天僅使用10公克芥花油也可獲得730毫克的ω-3脂肪酸,另外它也富含ω-6脂肪酸,所以是同時補充必需脂肪酸(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很好的選擇。但須留意如果是為了補充必須脂肪酸而使用的芥花油的話,因為它們屬於易被氧化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故最好還是以涼拌、水炒或小火炒等偏低溫料理較適合。
高油酸葵花油和紅籽籽油是改良過的植物油,他們的優點是「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達75~80%、且富含維生素E,但除非是精製油品,否則其發煙點並不高,僅適合中火以下的料理。
最後要提醒大家,不管是何種油品,如果你買的是非精製油,如冷壓初榨油品,除油脂的脂肪酸外,還可同時獲得植物本身的營養素或植化素,獲得額外的健康效益;如果購買的是精製油品,因為植物本身所含的營養在溶劑萃取、脫膠、脫色、脫臭等油脂精製過程後,幾乎所剩無幾,所以僅有能提供脂肪酸和熱量。由於非精製油品較貴、精製油品較便宜且發煙點較高,可耐煎煮炒炸,所以到底要買哪種端視個人目的或經濟預算而定。另外儘管非精製油品含較多營養,但這些營養素還是可以從油品本身以外的食物獲得,故比較適合把它們當成額外附加的好處,而非主要好處。最後,若想盡量保留這些冷壓油品的營養素,最好還是盡量以涼拌或低溫料理法來使用以避免高溫對營養素的破壞喔。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油品知識 #生活營養 #脂肪相關知識 #橄欖油 #油茶油 #芥花油
歐盟type c原因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八卦
※ 2015.12.10 觀點—Matt Ridley ※
急就章推行風電,未必更乾淨,還導致沒電
英國匆促上路的「乾淨能源」政策,反而導致更骯髒、昂貴、不可靠的電力工業。英國政府必須重新思考能源政策。
------------
假設政府的某項政策導致麵包短缺,所以一條麵包的價錢漲了好幾倍,甚至在某些日子裡,價格更是嚇人。假設,麵包價格太高導致許多人失業;假設,麵包價格太高的唯一原因,是所有麵包都由講環保的農夫生產製造,但大家卻發現這些農夫所做所為反而有害環境。這樣的話,大家一定會要求政府重新思考這個政策,不是嗎?
把上面的麵包換成電力,就是英國目前的慘況。11 月 4 日,英國在低氣壓壟罩下沒有風,風力發電機無法發電,民生用電面臨沒有電的危機,國家電力調度處(National Grid)只好要求幾個大型工業用戶停止用電。除此之外,國家電力調度處還請求可以在短時間上線供電的發電廠啟動發電,所付出的代價是每兆瓦時(megawatt-hour)兩千五百英鎊,這大約是正常價格的四十倍。
此事給我們的教訓很多,其中之一是過去五年讓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ic Party)主持能源部實在是昂貴的錯誤。但我們現在的政府,似乎不了解能源政策必須大修,否則未來老百姓就會把怨氣倒在他們頭上。
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時,答應英國人民,政府的政策會提供安全、便宜、低碳的電力,但五年之後,卻給我們不可靠、昂貴、高碳的電。更糟糕的是,這個結果決策者完全始料未及,旁觀者卻一目瞭然。
風力發電廠的建造、維護所費不貲,但其燃料不需要成本,所以在有風的日子裡,風力電廠可以把電便宜地賣給電力調度處。
風電讓電力工業沒有動機把錢投資在發電更有效率的「複合循環燃氣發電機」(combined-cycle gas turbines,CCGTs)。因為如果有風的時候,燃氣發電廠就關機,投資在燃氣機的錢就收不回來。複合循環燃氣發電機是很複雜的機器,不喜歡被開開關關。英國在燃煤發電廠漸漸退役後,本來可以改採有效率的天然氣發電,卻因為風力發電大行其道,天然氣發電廠沒有人投資興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政府想出了名稱很好聽的「容量機制」(capacity mechnism),這實際上是補助石化燃料。這個方案沒有促成新的燃氣發電廠興建,反而讓老舊的燃煤發電廠繼續苟延殘喘。下一波的發電廠執照競標將在十二月舉行,結果一堆柴油發電機都跑來申請 。英國大搞風力發電,反而讓我們對骯髒、高碳的煤與柴油更加倚重。
另一方面,無法得到政府補助的老舊燃煤電廠面臨關廠命運,因為政府開徵高昂的碳稅(carbon tax)。其中一些燃煤電廠,如艾格伯洛(Eggborough)想要改成有政府補助的生物質(biomass)——實際上就是木材——比起煤,木材發電會產生更多多二氧化碳——但政府不准,所以正在準備除役關廠。所以,萬一風不吹,我們就面臨沒有電的危機。
風電支持者一直主張:我們應該興建通往歐洲的電線,因為萬一我們這裡不吹風,德國卻有風,我們就可以得到德國的風電。然而就在上週(譯註:指 11 月第一個星期),英國風電廠只能產生我們所需要的 1% 電力時,德國風電廠所輸出的電力比我們的還要少。「再生能源基金會」從 2008 年就做了許多研究,指出絕大部份的時間,歐洲的風速是相關的。有人在聽嗎?
消費者付出越來高的電費,因為風電的補助金越來越高,特別是海上風力發電機。根據能源部自己的數據,到了 2020 年,中小企業所支付的每度電費將會漲 77%。屆時,我們補助風電的經費會高達每年一百億英鎊,這還不包括我們必須在電力調度機制下補助柴油發電機、以及其他電力基本設備的費用。花了這麼多錢,我們得到什麼?一個更不可靠的發電系統,發電成本增加,鋼鐵以及製鋁工業關廠(一堆人因此而失業),但在減低二氧化碳排放上卻沒有任何進展。
如果最後一項聽起來不太可能,請考慮以下的事實:根據風電工業自己的統計,一個陸上風力發電機平均可以減碳一千八百噸。現在所有的英國風力發電機加起來大概可以減碳一千五百萬噸,大概只佔英國每年排放七億噸二氧化碳的 2%。
但是,英國大搞風電的結果,阻止了新的天然氣發電廠興建、老舊的燃煤電廠延役;沒有風的日子,還要把讓石化發電廠加入發電;又因為風電太過昂貴,靠電生產的工業只好到遷到電力便宜的國家:這些全部加起來,英國大搞風電不但沒有減碳,反而變成高碳。假如我們當初沒有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改投資在天然氣或「乾淨煤」,我們反而有辦法把二氧化碳排放減少一半。
經過 11 月初的發電危機,英國政府應該了解到:生產電力,我們不能靠天氣,而天然氣不但便宜多多,也比柴油更加環保。本國的核電廠本來可以在缺電的時候上線供電,但是興克里點(Hinkely C)大概要等到 2020 年才能夠上線,而且所費不貲。
電費太高,倒楣的是老人與窮人。前首相東尼‧布萊爾在 2007 年決定接納歐盟的再生能源發電目標,自由民主黨的執政大員隨即蕭規曹隨,結果是我們的能源政策只能用瘋狂來形容。
風力發電匆促上架不但所費不貲,造成許多人失業,風景遭戕害,還讓我們失去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這一切都只為了成效虛無飄渺的減碳。這值得嗎?我雖然在本專欄中警告多年,但是不幸言中並沒有帶給我任何安慰。
http://www.thetimes.co.uk/…/o…/columnists/article4608290.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