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步驟(一般人看的懂版本 )
*有人反映網誌打不開 增此照片版
最近在靜坐冥想有了很大的突破,在此與大家分享我使用的方法。這不代表你用了這個方法,就保證會得到相同的突破,畢竟在這之前我已經累積了超過700小時的冥想練習。就像練長跑要先累積一些公里數一樣。但只要有練習,保證會有回報。
靜坐冥想很像每天去上班, 有時候你很喜歡工作,有時候你不太喜歡,喜歡的時候很享受,不喜歡的時候就是在培養你的耐力與能力, 但是你每天還是會去上班,也不能期待每天都領薪水。 但是請記得,你為靜坐冥想做的一切努力永遠都不會白費。就算冥想時一直在度咕,也有它的價值 *註1
此外 靜坐冥想也很像在健身房練健身,當你練好肌肉的爆發力,肌耐力以及心肺功能之後,當你去嘗試其他各種不同運動(不同冥想方式)的時候,都會變得比較得心應手。
首先這個方法源頭是來自佛陀的觀息法16步驟 *註2, 但是如果你直接去研讀那16步驟,實在不是非常易懂,也不很user friendly. 最近採用Mindfulness, Bliss, and Beyond一書裡面提到的7步驟 . *註3 非常的簡單明瞭易懂。
記得每次你進階到下一個步驟,有可能只能待在那裡一會兒,但要有信心,漸漸地你會越走越遠的。以下就是這七大步驟加入我個人的心得
🧘第一步驟 當下的覺知
在靜坐冥想你要試著放下過去與未來的包袱, 要變成一個沒有歷史的人,這代表不去想你的工作,家人,責任等等。 這當然是非常不容易 但是如果你察覺到了,又一次次把自己拉回來,你冥想的肌肉就是變得越來越強壯
🧘第二步驟 安靜當下的覺知
安靜代表沒有評論,這跟開車的時後,不要當back seat driver(乘客駕駛員)一樣, 乘客駕駛員就是人家在開車的時候,一直在那邊說開這條線,超車超車! 開慢一點,開快一點一樣。 放下內在的對話,內在的對話並不會帶來答案或智慧,反而是是所有困惑以及痛苦的原因。 內在對話給你恐懼,罪惡感,焦慮及憂慮。
🧘第三步驟 安靜當下覺知的呼吸
了解以上兩項基本需求之後,把專注力放在呼吸上。身體放鬆但意識保持警覺,警覺當自己沒有在呼吸上要回到呼吸。記得這不是呼吸法,不要去控制影響呼吸。 據說初學者通常在100個呼吸之後,就可以到進入到下一步驟了。
🧘第四步驟 全然並持續的注意到這安靜當下的呼吸
現在你要開始注意到這呼吸的細節,從吸氣那一刻, 吸氣的過程,吸到盡頭,吸氣轉變成吐氣,每一時,每一刻都仔細的看着呼吸,有趣的是,這一切無法靠你的意志力或者是努力來完成。 這不是像舉重練到力竭你嘶吼兩聲可以作到的。 反而你要開始放下努力。想像你在漂漂河,只要舒適並持續的躺在這呼吸浮床。這整個過程是非常愉悅,舒適的。
🧘第五步驟 安靜當下美麗的呼吸
舒適,愉悅,美妙的感覺在第五步是重點。 如果你沒有這個感覺你就要回到第四步驟。 你的注意力漸漸就轉移到這個舒適美妙的感覺,又稱Pīti-Sukha 愉悅又舒適的。
(呼吸消失)
如果這舒適愉悅感能夠持續一陣子(對我而言通常至少要20~30分鐘),想像是你開冷氣,運轉聲過了一會兒你就注意不到了,(另一個例子就是如果你有抗噪耳機,打開抗噪模式, 你會赫然察覺之前已經心智過濾掉的聲音是如此的多) 漸漸地 小心地,呼吸就消失了,”安靜當下美麗的呼吸” 剩下 “安靜美麗的當下”。
忽然間 你的往外追求的感官,像是打開抗噪模式一樣消失了( 像是我以前講過,在另一種方法的see rest, hear rest, feel rest), 感覺很像身體,想法,所有五官輸入消失,像是跳板,或是搭乘火箭離開地球引力一樣。 某種現象,標誌或跡象就會產生。 Hello Nimitta!
🧘第六步驟 體驗美麗的Nimitta(禪相)
Nimitta 是記號,跡象,標記的意思。感覺是”無比”的美妙的,無比是因為第一次體驗過的人,從來沒有在自己的記憶中有過這樣子的經驗,這很像你第一次看到大峽谷,眼睛無法適應一樣,(但感覺大概強十倍以上), 當一個人能夠完全放下,身體,想法還有五官的輸入之後,面對的就是純淨的心智citta.
像是滿月時, 原本被烏雲般的五官及想法遮蔽,突然間烏雲散去,耀眼的光芒灑落。
由於這不是平常的經驗,冥想者會有不同的形容;據說有人會看到白色的光,金黃色的光( 我的比較像是藍色的珍珠, 另一篇再分享我不同的Nimitta經驗). 另一有些人可能會用感覺來形容這個狀態,有的人感到極度的寧靜,極樂等等。
一開始這個狀態不容易維持,時暗時亮有點像是燈塔的光, 有時甚至完全消失,這時候就要回到第5步驟,回到那美麗的呼吸上。 很多時後,我會來回這五,六步驟之間。 所以練習最美麗的呼吸是非常重要的,美麗的呼吸像一個穩定固的基石,隨時可以回到這Nimitta. Nimitta 也會更為光亮,穩定而且容易維持。
🧘第七步驟 進入 Jhana 禪那
據說(個人尚未有能維持住的 Jhana的經驗 下回再談)進入這終極的境界前有兩件阻礙比必需先移除, 一個就是過度興奮,另外一個就是恐懼,在Jhana 來臨時,如果你有這個「Wow 來了 來了!」, Jhana 就不會發生。
第二個是更可能發生的是恐懼,Jhana所帶來的力量及快樂是很強的, 強到讓人會開始感到害怕。 在這個時候人會失去控制(doer 會消失,只剩下無法行動的knower), 進入之後,可能會持續好幾小時,這時冥想者會失去行動的能力甚至連任何一個想法都無法製造出來。 聽說有人在家裡進入Jhana, 太太叫也叫不醒,害怕到把他送到急診室,最後在急診室出Jhana,沒事地走回家。據說一個人只要有幾次Jhana經驗,就會開始想要當出家。
問: 這樣冥想到底會得到什麼 ?
我的回答是:發自內心的快樂說起來簡單,發自內心的快樂代表永遠不再被外在因素所左右, 一個人就能從此獲得自由。活著時候得到解脫。
美麗又持久的寧靜跟清澈和平的心就是這練習的目的。
🌊YogiOcean訓練🌊
Yogi Ocean 台北200小時瑜珈師資說明會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726131481545865/
🧘2021 台北正念陰瑜珈 100小時師資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85760782362109/
2021 三月 台北週末200小時師資訓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87888581841216/
火箭瑜珈(台北周末) 100小時師資訓練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68529999897047/
👉加入「Yogi OCean Academy 官方LINE」直接傳訊詢問報名:
https://line.me/R/ti/p/%40qur2734c
或來電詢問☎️02-2516-9991
註1 Yaza 深夜冥想 為何"度咕“會帶你進入神奇的冥想境界?
https://www.facebook.com/CoreyYoga/videos/2533014363579925/
註2 源自 《阿含經》被近代佛學者公認為最接近原始佛學的聖典 Anapanasati 觀呼吸 十六法
註3 大推這本:
https://www.amazon.com/Mindfulness-Bliss-Beyond-Mediators-Handbook/dp/1536610216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
「極度專注力心得」的推薦目錄: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Corey The Man Yoga Facebook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越野精靈-郭晶晶 Facebook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EP.5 《極度專注力》專注在哪裡,成就在哪裡:戰勝分心的6個 ... 的評價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心得] 極度專注力:專注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極度專注力ptt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極度專注力ptt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評價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心得] 《極度專注力》釋放最大生產力和創造力-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心得] 《極度專注力》兩個方法擺脫瞎忙- book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心得] 最有專注力的一年 - PTT評價 的評價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越野精靈-郭晶晶 Facebook 八卦
我今天參加了一場最艱難的越野挑戰賽-跑山獸「野獸山徑50km」總爬升4100m🐗
前幾天我看了Sally 2016年跑參加山獸的心得文與路線照片,覺得很好玩又精彩,因此我也小小的做了功課🐾
🙈我一直很納悶為什麼50km要跑10小時以上!?
真的跑過-野獸山徑50km的朋友們才能真心體會10小時以上的事。
凌晨3:30am出發,我觀察了大家都蓄勢待發,於是當司令發出口時,所有人像野獸般的奇才往前衝了,對我來說這是一場艱難的挑戰,所以千萬不能爆掉或途中狀況不好等等...
🐗但我印象最深刻是:
爬到 1414m 逐鹿山更是無止盡的上坡與攀岩,我很喜歡攀岩那段,很陡峭,需要很專注的往上爬,明知道海拔很高,但就這樣跟著大家爬到最高點,實在不敢往下看,從陵線上看其他山的風景真的很壯觀,真的很慶幸能參加這場賽事,而跑到這座山。
🐗當然我為什麼可以這麼順利完賽也是一個信念:
「一直告訴自己今天就不要在山上玩太久,早點回來,還要平安完賽!」可真這場野獸山徑50km真的很難跑起來甚至到後面座山-熊空山時我的心肺功能差到極點,很喘又很累,腳的肌耐力也漸漸不足,快到36k的補給站時,肚子非常餓,補給站能吃的我盡量吃,也謝謝Eva媽媽與宜娟還有其他補給志工的幫忙,不斷灑水與餵食,讓我身體瞬間降溫許多,休息一下,真的很想放棄,在大家的支持與鼓勵下,我決定不管怎麼樣,用走的也要走完它,很辛苦也很累,因為到後面剩下10公里,幾乎是靠意志力與毅力在撐著走又跑;謝謝一位大哥告訴我,爬升這麼多陡坡,待會兒有平緩一點土路或下坡,可以小跑舒緩一下小腿的緊繃不適。
🐗每場的越野賽都是一門學問與收穫:
我因為工作關係,沒有辦法跑到跑山獸的賽事,這是我第二次參加跑山獸的賽事,覺得很緊張,因為一直聽到很艱難的賽事,但就是報名了才知道,野獸山徑真的很不容易也很辛苦,越野跑需要一定的專注力、學習能力、應變能力、判斷能力與適應能力,今天跑到後面剩下10公里進熊空山900多公尺爬升,天氣確實非常熱,但要考量那時時間已經是12:30~1點多之間了,這時一定要不斷的補水是避免脫水,在嚴重的陽光曝曬下確實容易身體水分透支,人體有70%來自於水分,所以說跑這場,嚴酷的天氣考驗與賽道的難度之下,這就是考量到自己的判斷與適應能力,判斷自己身體是否還能繼續往前,身體是否還能繼續適應這樣的後段的賽道與天氣的變化,我自己是害怕會下雨,因為一旦下雨了,我真的就GG了,因為我腳上的虎走對我下坡路段已經沒有很大的幫助,再加上下雨攪亂的話,我可能真的就無法順利完賽,這就是我對賽道的專注力了。
🐗當我想放棄的時候:
賽道上能有程度相同的跑者一起跑一起聊天說話是最好了,每10公里一個補給站,補給志工、賽道攝影師與路過登山客或回程遇到的25公里跑者,他們都會看到先來的跑者予以讓路並鼓勵與支持,讓人覺得感動與窩心,謝謝你們。
🐗我的意志力與毅力來自於:禱告
我在每一場越野賽開跑前五分鐘都會向神禱告,賽中我信念很弱時,我也禱告,感謝神,這一切都是祂的安排,讓我遇到面對到的人、事、物,使我因而神心得強大,堅持下去也要平安完賽,感謝神🙏
🐗我想哭,但哭不出來:
也許是賽道上的艱難讓我有嚇到,這場野獸山徑真的是只有動物們的存在,我們雖是靈長類,但確實沒有牠們生長在這環境之下的優勢,所以我需要很多專注力來幫助自己適應它,有時一個人跑,我迷失了布條時,我極度害怕,有時一個人跑,我真的跟不上前面的人時,我很擔心,有時一個人跑聽到野狗叫聲,我無法面對,甚至在判斷我該往哪裡跑才不會被牠們發現,但是這也是牠們存在的一部分呀!我總不能違背跑大自然原理,叫他們在這場賽事驅離邊境吧!我從未想過自己在賽道上會有如此強烈的感到非常想哭,真的是靠著意志力與毅力在健行了。
🐗佩服所有人挑戰自己的勇氣:
大家能在這場50km完賽的真的很不容易了,尤其是50km參加的女生不多,所以能一起有心奮戰,回到終點能看到大家平安完賽,真的是一個很難得的經驗與回憶。
#我的榮耀歸功於神
#TRC三冠王平安完賽
#TheBeastTrail野獸山徑50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八卦
【🎁抽獎贈書活動】《#超速學習》x2本
🚀網路論壇譽為「學神」的史考特分享他的獨門學習秘訣
🗺️我試著重新咀嚼書中的九個學習法則,並且重新排序與整理,試著在 #一張圖 裡,呈現這些精彩的學習元素如何彼此連結,說明該「如何開始、如何執行,最終又會通往哪裡」。
✍️閱讀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ultralearning/
【《超速學習》在說什麼?】
這本書的作者是被網路論壇譽為「學神」的史考特.楊(Scott H. Young),他使用一套特別的學習法則,一個月學會素描,一年學會西、葡、中、韓四種語言,一年內完成MIT四年課程。他把這些自學計畫的紀錄,完整公開在個人部落格上。
在這段自學的旅程中,他除了教人如何學得快、學得深之外,他也碰到許多對「學習」這件事本身抱持強烈熱情的同好。他廣泛地把這些學習的方法,歸納成這本書中的九個學習法則,並將這套方法稱為「超速學習」。
作者對超速學習的定義是:「一種獲取技能與知識的策略,兼具自主性與高強度。」而這套策略與方法,是一系列的指導方針,而不是金科玉律。對於想要學習「如何學得又快又好」的人來說,這是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用一張圖掌握這本書的精華】
我本身也是「自主性」與「高強度」的擁護者。我喜歡自主性地去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例如學烹飪、架部落格。我也喜歡高強度的學習方式,例如定期寫閱讀心得,透過寫作拓展自己的能力邊界,讓我能踏出舒適圈、獲得成就感。
不過,我認為這本書很可惜的地方,在於作者雖然列出了九個學習法則,卻缺乏將它們彼此連結的企圖心。就很像一道豐盛的料理,上頭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食材,但卻沒有畫龍點睛的擺盤。
以下,我試著重新咀嚼這九個學習的法則,並且重新排序與整理,試著在一張圖裡,呈現這些精彩的學習元素如何彼此連結,說明該「如何開始、如何執行,最終又會通往哪裡」。
【1.建立自己的學習地圖】
首先,進行任何學習事情之前,最重的第一步是「1. 後設學習」,也就是「學習如何學習」。具體來說,就是畫出一張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只有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才不會迷路。你必須知道這項學習的終點,該擁有什麼樣的技能,該掌握哪些關鍵知識。
例如你要學一個新語言,你可以先廣泛瀏覽別人「如何學習」這個語言的經驗歷程,並將這些經驗去蕪存菁,留下共同重要的部分。透過基本的交互參照,掌握你需要了解哪些事情、記憶哪些事情、練習哪些事情。以這個藍圖開啟自己的學習旅程。
當然,踏上學習旅程之前,學習的「動機」本身非常重要,它必須帶有強烈的目的性,或者是強烈的興趣。我推薦採用《先問,為什麼?》這本書中「黃金圈」的方法,透過問答「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這三個問題,探索讓自己可以堅持不懈的動機與目標。
【2.啟動越轉越快的學習飛輪】
當你建立完自己的學習地圖之後,就能進入學習的飛輪。第一個關鍵就是「2. 直截了當」,也就是「從做中學」。如同「Just do it」這個家喻戶曉的精神,在Nike創辦人的自傳《跑出全世界的人》書中表露無遺:真正的學習,其實是直接做你想變擅長的事時才會發生。
然而,直接從做中學,必然會遭遇困難與挫折,此時就要懂得「3. 勇於實驗」的心態,認知到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某種嘗試與犯錯。你可以分析自己犯過的錯,去制定不同的行動計劃,用一種做實驗的心態,親身體驗「哪些有效?哪些無效?」。
在實驗的過程中,你還可以用「4. 提取記憶」的方法,去回憶自己的所學所見。例如,你可以回想「我在這件事情上學到些什麼?」,然後試著回答自己的問題。試著提取一個尚未存在你腦中的答案,就像鋪設一條道路,可以帶領你走向一棟尚未被建造出來的建築物。
接著是「5. 保留記憶」,把自己所學到的事情,刻劃在腦中的長期記憶區。除了書中四種改善記憶深度的方法之外(間隔法、程序化、過度學習、記憶法),我補充從《為什麼要睡覺?》書中學到經常被人忽略的訣竅:「充足的睡眠」。與其挑燈夜戰強迫記憶,不如睡個好覺更有助於記憶的深化。
學習飛輪的最後一項「6. 反覆操練」,指的並不是重複已經擅長的事情,反而是鼓勵你積極地「聚焦在困難與弱點上」。因為,在心理上感到費力的事,比感到輕鬆的事還能為學習帶來更多的好處。
最後,重複這整個學習的飛輪,開啟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循環。在下一個段落,我們來談如何讓這個學習飛輪,保持高效率運轉的秘訣。
【3.保護學習飛輪運轉的效率】
當學習的飛輪開始轉動之後,你必須用盡最大努力,用「7. 專心致志」來保護這個飛輪免於被「分心」中斷。在這個資訊與娛樂爆炸的年代,所有的訊息都在搶奪你的注意力,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注意力」,就成了非常關鍵的技能。
我在《極度專注力》這本書讀過一項研究數據:「當某項任務被完全中斷的時候,得花超過20分鐘才能完全回到之前的狀態。」也就是說,如果你放任手機的鈴聲通知,或者任由電子郵件的收件提醒不停干擾自己,你在進行的學習效果必定會大打折扣。
因此,對於一個有經驗的學習者而言,他會設計出有利於專心致志的環境,確保自己的學習任務持續高效率地運轉。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可以從專注5分鐘做起,然後朝10分鐘、30分鐘邁進。控制注意力的功力,決定了學習成果的高度。
我也推薦另一本研究世界頂尖高手心理體驗的《心流》這本書,它提倡一種當你把把專注力發揮到極致的時候,感受到一股渾然忘我的最優體驗這種「心流狀態」。這個狀態發生在我們進行著有目標導向、具挑戰性的學習活動當下,同時能最大化學習的成效。
【4.接受外來回饋與持續修正】
在學習飛輪的外面,敞開心胸傾聽外來的「8. 意見回饋」,有機會讓學習的成效提升好幾個檔次。許多人會認為「對於回饋的恐懼,經常比體驗回饋本身更讓人不舒服」,但這種令人不舒服的感覺,正是促進成長的契機。
作者從自身的經驗歸納,學習者必須從周遭的朋友與師長,甚至是網路上素不相識的陌生人,聽取這三種意見回饋:(1)結果型回饋:做錯了嗎?(2)資訊型回饋:哪裡做錯了?(3)改正型回饋:如何修正錯誤?
反芻這三種回饋,再整合回「3. 勇於實驗」裡面調整自己的行動策略。如同《刻意練習》這本書也提到高手專家與普通人的差異就在於,他們在練習的過程持續聽取「高強度且有建設性的回饋」,形成一個正向的改善循環。
【5.發揮學習成果的綜效】
當你讓學習的飛輪持續高效運轉,大腦就會將這些技能與知識存成一個心智資料庫,達到「9. 培養直覺」的境界。依照作者的定義:「直覺是大量有條理地處理問題經驗的產物。」許多看似「天才」的機智反應,背後往往是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成果。
這讓我想起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蒙格的經典作品《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提過「心智模型」這個概念,經過龐大的經驗與知識的累積,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思維模型,培養對世界敏銳的認知。學習與發展一項技能,就像在心智模型裡填上自己的經驗,讓思考時有實務的支撐。
如同巴菲特和查理蒙格都喜歡習慣,他們透過閱讀建立大量的知識資料庫,因此能夠隨心所欲地提取寶庫中的東西,說出看似直覺反應的非凡洞見。我從《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也學到閱讀就像是編織一張自己的知識網,漸漸地培養出趨近直覺的知識提取功力。
【後記: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的可能性】
《超速學習》對於剛接觸「如何學習」的入門讀者來說,像是一道滿漢大餐,陳列了各式各樣的菜色(學習的方法)。然而,不是每一道菜色都一定適合你。真正重要的是,究竟哪些食物對你自己有幫助?你可以把這本書視為學習的開端,挑選一些方法然後付諸實踐,尋找自己的答案。
對於有經驗的資深學習者而言,這本書作者本身的故事,以及其他學習者的經驗,背後的「動機」是很有意思的部分。例如作者分享自己超速學習的成果,強化他身為「學習專家」的可信度。學習一項困難技能的真正動機,往往才是驅使你義無反顧、全心投入的關鍵。
最後,我很喜歡作者對於學習的詮釋:「做困難的事,尤其是與學習新事物有關的事,會提升你對自我的認知,這能帶給你信心,相信自己或許做得到以前做不到的事。」學習是為了拓展自己未知的潛力,探索人生光譜中所有可能的極致色彩。
【抽獎辦法】感謝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
1、抽出「2本」《超速學習》送給閱讀前哨站的粉絲們!有興趣的朋友請在底下「按讚留言」,「公開分享」本則動態參加抽獎。
2、留言請寫下你覺得學習一件新技能最困難的是什麼?例如:「我認為找到學習的動機最困難!」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0/05/25(一)晚上十點截止,隔天在留言中公布名單,隨機抽出三名正取,兩名備取。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0/05/27(三)晚上十點前,私訊回覆寄件姓名、地址、電話,超過期限未認領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知道你的生活裡,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驗?
就是當你很專心做一件事,或保持在某種「專注狀態」的時候,會因為突如其來的小小閃神,就把水灑在你的電腦上啊、炒菜的時候手燙到鍋子的邊緣,或者是正在開車的途中,一時小恍神就出了擦撞、小車禍…。
這些呢,你以為只是小小的差錯,只要打起精神就能夠重新掌控狀況;但是事實上呢,你的意志力在此刻已經是下降,才會發生那些你不想要的意外。
這些小凸槌喔,並不是要打擊我們,相反的是我們的潛意識在提醒我們,我們該從自己的「習慣模式」跳出來了!
要是你不肯有意識的從慣性模式跳出來,那麼下一個更大的災難,無論是危及到你自己,或者是波及到你身旁的人,都會很快的到來!
聽到這裡喔,你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覺得呢我把事情說得太嚴重了;身為一個成年人,當然能對自己的狀態有全面的掌握啊。
那我就說一個真實的案例,提供給你重新思考一下。
這個案例在以色列,他們呢,有兩個司法委員會,他們負責處理該國將近四成的假釋申請案。
我相信無論是什麼國家、人種,世界上所有法官,都希望自己展現出理性、審慎、智慧,而且依照事實和法律來維持正義。
不過呢,在2011年,三位社會學家,透過以色列的這兩個「假釋委員會」的資料,來檢視司法的決策的制定情況。
經過統計之後喔,他們就發現法官啊,在「早上」也就法官剛開始上班的時候,比較有可能做出對於犯人比較有利的裁決,那就是准許他們假釋。
而如果再仔細的分析這些數據,我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在一大早的時候,法官大概有65%的時間,會做出對犯人有利的判決。
但這樣的比率,會隨著早上的時光推移,而開始慢慢的下降;到了快接近中午的時候,有利於犯人的判決比率,就會掉到趨近於「零」。
所以呢,排在早上9點進行聽審的犯人,很有可能贏得「假釋」,而排在早上11點45分的犯人,基本上是一點機會都沒有。
但有趣的事情喔,在法官午餐休息之後,卻發生了!
當法官午休之後的判決,又會恢復到早上一開始對犯人比較有利的比率,但是過了幾個小時,在接近傍晚的時候,他們又「不自覺」的,開始採取強硬的態度,不輕易的讓犯人得到假釋。
那這些法官為什麼會這麼妙呢?難道他們的判決,是按照「時間」來看的,而不是按照「案件」來看的嗎?
其實研究人員表示喔,他們沒有辦法明確的找出,到底是什麼引發了這樣的現象,可能是因為「吃東西、進食」,讓法官的血糖濃度回升。
換句話說喔,就是法官們有「休息」,讓他們的心智、能量獲得補充。
也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暫時離開法官席,讓他們的心情變好了,又或者是法官累了,休息減輕了他們的疲憊。
但不管原因為何,本來不應該影響司法的判決,而且呢,跟正義沒有關係的因素~就是「法官是否休息夠了?」和「何時休息?」;它卻都成了去決定某個人,是否可以自由離開,還是要繼續坐牢的關鍵。
我想應該沒有法官會坦承,自己是因為血糖太低,才會變得比較嚴格,但數據卻告訴我們,這兩者之間有很強烈的關聯。這些都是我們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而低估疲勞對我們的表現的影響。
說到這裡喔,就讓我想到,早些年台灣醫院裡面的紅包文化。
據說喔,有病患需要開刀的情況底下,病患的家屬就會想要給醫生送紅包,希望這個醫生,把自己的家人排在每天的第一台,或第二台刀。
因為那個時候,醫生的精神最好,所以無論是開刀的技術,或者是緊急狀況的決策,都會相對的比較精準,這好像是一樣的道理喔。
那麼,假設這種生理上的低谷,對於人們的專注力、意志力都是毒藥,而「休息」就是恢復的解藥,那麼這些必要的「休息」又該如何進行呢?
事實上呢,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科學提供了五項指導原則。
其中第一項,就是呢「有總比沒有好」。
有一個針對高績效人士所做的研究,他們發現有一項很有趣的數據,就是那些績效好的人,他們平均在工作52分鐘之後,就會給自己休息17分鐘。
顯然呢,短暫的休息確實讓人事半功倍,否則這些很有效率的人,也就不會有這麼高比例的雷同,不是嗎?
第二個方向,叫做「動勝於靜」。
我們都知道在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裡,有一個說法喔,就是你「久坐一天」跟「抽完一整包菸」,對身體的傷害是一樣的;會對健康造成明顯、而且立即的危險。
正因為這樣的原因,當你處在工作狀態的時候,每個小時簡單的站起來,走個5分鐘,就能夠提升自己的活力、讓你能夠更專注、而且心情變好。
接下來第三點,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有很多關於「休息跟恢復」的研究,都告訴我們,跟別人在一起,比自己獨自一個人耍孤僻,更有恢復的作用。
而無獨有偶的喔,在南韓有一個職場的研究,也告訴我們:比起回覆電子郵件這種「認知上的休息」;或者是吃零食一類的「營養式的休息」;我們跟同事聊一聊「工作以外」的「社交式的休息」,會是在減輕自己工作壓力,和改善心情方面,會有更好的效果。
接下來第四點,就是「戶外勝過室內」。
這個意思就是說喔,你花5分鐘,讓自己置身在自然的環境裡,會比你花同樣的時間,待在建築物、水泥叢林裡,來得更好。
就算在這麼短的時間裡,你沒有辦法從辦公室走到郊外,你也可以就近找到一些有室內盆栽,或者是能夠接觸到綠意;這樣子的效果,跟你實際的去郊外是一樣的。
最後一點,第五點叫做「關機比暫時登出好」。
這個部分同樣的,在南韓的職場研究裡有發現喔,我們伸展四肢,或者是做白日夢這一類,完全讓自己脫離工作的放鬆跟休息,是最有效能夠減輕壓力、而且振奮心情的方法。
而且研究人員還特別指出,除了「身體的抽離」之外,在工作上的「心理上面的抽離」也很重要。
因為99%的人都沒有辦法一心多用,所以在休息的時候,還想著工作上面的要求、老闆跟你說的話…,這對身心絕對百害而無一利,更是會讓我們造成「過勞」的主要原因。
所以歸結喔,以上這五個指導原則,我真的很建議大家可以試試看。但是如果你覺得聽完,還是覺得有所不足,不用擔心,我有更到位的途徑可以提供給你。
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在山路開車一樣,有時候上坡、有時候下坡;有時候,還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彎道跟路況。所以你根本不可能一個檔位、一個模式用到底,那絕對喔會出車禍,再不然你車子也會壞掉。
所以必要的休息,就是幫助你在你的生活裡換檔,讓你可以適時的切換,在不同檔位當中游刃有餘,也才能夠真正的永保安康。
所以關於這個部份,就是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裡面,提到的「專注模式」跟「發散模式」,之間要怎麼切換。
在【時間駕訓班】的課程裡,我幫大家整理出,幾個需要「換檔」的徵兆,
那就是呢,當你發現自己一直處在「低效率」,或者是「容易引起負面情緒」這樣的狀況。
或者是發生你不可控制的「意外事件」,不論是大意外,還是小意外,這些都是訊號,代表你累了。
「專注模式」讓你感覺到疲乏了,這個時候要趕快的,從「專注模式」換檔,切換到「發散模式」,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休息。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我「線上課程」的學員,你一定知道在我的課程裡,我還會幫助你拆解,什麼叫做「專注模式」和「發散模式」,並且一步一步的帶領你,啟發「發散模式」的「身體途徑」跟「心理途徑」。
很歡迎你加入「啟點線上學苑」的行列,相信呢,參與【時間駕訓班】的學習,除了對於你那些生活中不想要的,像是車禍啊、意外啊…這些遺憾,都可以提早覺察、有效避免之外。
更重要的是喔,把你珍貴的時間跟精力,集中在真正有價值的人事物上,就像曾經有一句廣告詞,是這樣說的~「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期盼你透過學習,成為生命的主人,而第一步,或許可以從學會「心智的換檔」,這一個部分開始。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的內容最後提到的【時間駕訓班】,我很歡迎你,能夠透過線上學習的方式,跟我一起學習、一起前進。
相關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連結,很期待跟你一起相會,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Hty21XpdAI/hqdefault.jpg)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如果你現在想要寫一個重要的企劃案,或者是明天就有一個重要的會議簡報;你直覺的可能會想說,我找一個完全杜絕任何噪音的環境來完成工作,這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但如果喔,你是這樣想的話,你知道嗎?這樣是錯的!
因為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喔,相對於安靜無聲的空間,那些有一點混亂、吵雜的環境,反而能夠讓我們的大腦集中所有的能量,關注在最重要的任務,而且對於記憶力還有很大的幫助。
那你知道喔,剛剛那一段描述,你可能會覺得對啦!就算你說的是對的,可是好模糊喔,什麼叫做混亂吵雜?到底多混亂、多吵雜是OK的?
其實按照直覺來說的話,太吵雜它一定是沒有辦法幫助我們專注的嘛;所以呢,客觀的標準喔,在研究告訴我們營造大概70分貝的環境,工作效率是最好的。
它是美國的伊利諾大學做的研究,它讓很多參與者,在不同的噪音水平底下,去進行創業思考的測試。
這些噪音的水平,分別是0分貝、50分貝、70分貝跟85分貝,並且檢驗他們的表現;結果發現喔,彼此之間的表現雖然差異沒有想像中的大。
但是呢,只有在70分貝的狀況,也就是接近我們在咖啡廳裡面的聊天背景的這一個群組,表現會遠超過其他群組的表現。
這個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啊,我們在極度安靜的環境底下,我們的神經會變得異常的敏感。
所以這個時候,如果有適當、自然的背景噪音,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更專心的狀態。甚至於,可以打破我們慣性的思考模式,這樣的現象就是一種「分心式的專心」。
而進一步的研究呢,在倫敦大學的心理學家~尼利.拉維提,他也提出一個叫做「負荷理論」。
他認為呢,大腦在任何時段底下,能夠處理的外界訊息都是很有限的;所以一旦大腦的知覺空間都被填滿,就會啟動注意力的系統,來決定哪些該關注,而哪些是可以忽略的?
所以呢,他就建議最好不要在寂靜無聲的環境裡面工作,它會讓我們的大腦,彷彿每一件事情都是重要的。
如果你選擇稍微有一點吵、70分貝,就像咖啡廳的背景,這樣的一個地方呢,我們的知覺其實會被佔據;而大腦就會開始自動的篩選,去集中所有的能量,去關注那些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但是呢,你可能想到,啊我的工作性質很難移動到別的環境,或者是我附近剛好就沒有適合的咖啡廳,那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呢?
其實是有的,你可以借由什麼呢?播放音樂、試著創造聲音略微吵雜的環境,不過前提是你要挑對音樂的類型。
因為有不少的研究認為,當我們聽古典音樂的時候,是能夠幫助我們大腦掌控記憶,和學習的部位,會相對的比較活化。
美國的加州大學,就曾經進行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喔,聽古典音樂能夠提高記憶力;而且還發現莫扎特的音樂,有顯著的效果。
研究者呢,就讓大學生分別去聽莫扎特的鋼琴曲,以及其他輕鬆的節拍音樂。
最後發現哦,那些聽莫扎特的鋼琴曲10分鐘的學生,他們的空間想像力的測試成績,上升了62%;而聽輕鬆的節拍音樂的學生,成績只上升了14%。
科學家們把這樣的一個效應,稱為「莫扎特效應」。
所以呢,說到這裡回到我自己身上,我在手機裡面就有一系列,我經過反覆測試能夠幫助我專心,而且更有創意的音樂清單。
有些呢是水晶音樂、有些呢是大自然的聲音。比如說,像我個人就特別鐘情於海浪的聲音。
那如果回到你身上,我也很鼓勵你,可以發揮一些實驗的精神,去找到那些能夠幫助你記憶、學習、思考,甚至於是發揮創意的背景音樂。
那當然了,如果時間、行程安排允許,我也很喜歡到咖啡廳裡工作。特別是喔,我自己在口袋名單裡,有幾間我個人覺得,每一次都能夠引發我非常好的創意思考的Starbucks。
那關於這些部分,可能就容許我保留一點隱私吧!
我真正想要告訴你的,就是發揮實踐精神;我相信你一定能夠找到,那些能夠幫助你記憶、思考,跟工作的背景音。
然而如果更深入來看,所謂「分心式專心」,這也呼應了我在線上課程裡,【時間駕訓班】裡面談到的「換檔」。
其實呢,我們常常會直覺的以為,好像工作要有效率,就一路專注到底。但是喔,我們的專注力就像我們的肌肉一樣;你一直不斷的去使用它,它是會累、它是會疲乏的。
如果你要讓你的肌肉效率,達成最好的表現,適時的休息、適時的換擋、適時的讓你的肌肉,能夠有恢復的空間;這樣子你才能夠有最好的表現。
肌肉是如此,我們的心智更是如此。所以如果你想要更進一步的學習,怎麼樣幫助自己心智換擋、怎麼樣發揮自己在專注,跟發散之間的一個最佳平衡,找到你的效率的關鍵。
那麼我很歡迎你,你可以加入【時間駕訓班】的學習。但比較重要的一點是哦,不管你會不會加入我的線上課程。
我都希望你,在我們的真實生活裡面,如果你想要過得更好,學習是不可或缺的。
就如同如果你今天沒有聽到這一段內容,可能你面對明天重要的工作的時候,你還會有一個迷思,叫做你要找到一個絕對安靜的空間。
我常常說喔,如果你找到一個絕對安靜的空間,你也把網路…等等的干擾都拔掉,你以為你真的就會專心嗎?你可能在進入專心之前,你會先發瘋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所提到的【時間駕訓班】,我們在每一段影片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很期待你跟我們一起加入學習,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1LFKieD1tg/hqdefault.jpg)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下一本讀什麼? Youtube 的評價
🛏️你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伸手拿起床頭櫃的手機,滑一下臉書和IG動態,順便再用LINE回覆朋友的訊息,然後再查看電子郵件……如果你覺得這場景很熟悉,你並不孤單,超過6成手機使用者表示會把手機放在一醒來就能馬上使用的地方。然而,一個人如何使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將決定他一整天的狀態,甚至是一輩子的成就。
🎙️我最近讀完《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觀察到一個普遍的現象是,世界各地的成功人士通常都非常珍惜起床後的這段時光。為什麼我們往往起床就馬上滑手機、看信箱、回訊息,為的是什麼?關注別人傾倒給你的的資訊嗎?你為什麼要讓別人的事情比自己的事還優先?這像成功人士會做的事嗎?這集節目整理書中摘要,用為什麼、如何做、做什麼,來拆解晨間習慣的三個面向。此外,搭配我自己的實際範例,提供給有興趣的你參考:
1. 為什麼要建立晨間習慣?
2. 如何培養新的晨間習慣?
3. 什麼是值得建立的晨間習慣?
📝部落格文字版:為什麼早上起床不要滑手機?30歲前你應該學會的晨間習慣 https://readingoutpost.com/my-morning-routine/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購書連結 https://readingoutpost.com/recommends/my-morning-routine-2/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YouTube 優質瑜珈頻道 Boho Beautifu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WN2FPlvg9r-LnUyepH9IaQ
看膩了繽紛的子彈筆記?手殘派科技人的6個月實踐心得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bullet-journal-method/
讀這兩本書讓我戒掉社群網站成癮,把時間花在新的習慣 https://readingoutpost.com/2-books-to-quit-social-media-addiction/
《極度專注力》活用6個技巧,釋放最大生產力和創造力 https://readingoutpost.com/hyperfocus/
《自由書寫術》大幅提升創造力的4個訣竅 https://readingoutpost.com/free-writing/
《五秒法則》TED最夯的高效行動法,以及缺少的那塊拼圖 https://readingoutpost.com/the-5-second-rule/
📚我讀過的其他好書,以及閱讀習慣的培養
【好書推薦】2020年,為我帶來最多啟發的10本好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20-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9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好書推薦】2018年閱讀前哨站最喜歡的10本書 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8-favorite-books/
2021年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改變人生軌跡 https://readingoutpost.com/how-to-read-50-books-a-year/
喜歡看別人的讀書心得與書評?愛書人50個私藏去處 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lover-collection/
🎧希望你從這個頻道認識更多好書,找到你的下一本讀什麼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4gUy39
👉Google Podcasts https://bit.ly/2SfLGF9
👉Spotify https://spoti.fi/3i71G70
🌏Website https://readingoutpost.com/podcast
👉關於書評部落格「閱讀前哨站」
官方網站: https://readingoutpost.com
語音信箱:https://readingoutpost.com/contact
訂電子報:https://readingoutpost.com/book-picking-subscrib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eadingOutpos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adingoutpo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hMWnf07o4Y/hqdefault.jpg)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心得] 極度專注力:專注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看板book 的八卦
[心得] 極度專注力:專注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 於是,他又再度出了「極度專注力」這本書,試圖幫我們掌控注意力,進而找回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 <看更多>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極度專注力ptt :: 讀書心得分享網站 的八卦
2020年6月22日—介紹給大家這本好書,能一起提升專注力,專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書中介紹的方法每一個都...看板book標題[心得]《極度專注力》兩個方法擺脫瞎忙作者.,2020 ... ... <看更多>
極度專注力心得 在 EP.5 《極度專注力》專注在哪裡,成就在哪裡:戰勝分心的6個 ... 的八卦
若要說一個人最珍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你有多少錢財和時間可以花費,而是你把『注意力』用在哪裡。」在這個快速、資訊爆炸、令人分心的世界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