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屈斜路湖廣近八十平方公里,沿湖山光水色不斷,雲嵐變幻,水聲風聲,幾日下來,山水連綿,覺得是把玩了一件精彩的宋元長卷⋯⋯
東方傳統繪畫的手卷形式現代人不太用了。很懷念以前在故宮上課時看手卷的感覺。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將近七百公分長,一面展開,一面收卷,彷彿左手是時間的未來,右手是時間的過去,一段接著一段,像是在歲月四季裡且行且走。不只是黃公望的時間,有時也跳出一段董其昌的話,從元代跳到明代,有時會注意吳之矩的一方印,知道董其昌也過去了,明朝也快要被清朝取代。
「滄桑」兩個字原本並沒有感傷的意思,就只是在時間裡「滄海」變成了「桑田」吧⋯⋯
把時間的元素加進到繪畫中,形式上就發展出長卷。在羅浮宮看西方藝術,幾乎看不到長卷形式。西方要講時間,常常只好用「蒙太奇」拼接。
長卷更像是候孝賢電影裡一鏡到底的長鏡頭,像《戀戀風塵》的結尾。西方繪畫到塞尚開始思考時間的意義,畢卡索1937年的《格爾尼卡》就有些長卷的意味了⋯⋯
但是,還是不一樣,長卷要在手裡「把玩」,人與畫有很私密的互動,長卷很難掛在牆上,很難公開展式,很難表演炫耀。長卷把玩多是會心一笑,也不想多說什麼⋯⋯
長卷把玩過後,要收卷起來,絹布包好,放進收藏的木盒中。像一粒種子,花開花落,雨露風霜過後,它就安安靜靜彷彿不存在,回到自己的時間中去。
感謝故宮的莊嚴、李霖燦諸位老師,讓我青年時有幸「把玩」幾件宋元長卷,至今難忘⋯⋯
我也動手畫長卷了,不為展示,也不知道未來如何展示,只是純粹自己私密的快樂⋯⋯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47.繪畫與音樂。畢加索的繪畫美嗎?貝多芬的音樂好在哪裡? a. 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Guernica),畫面由左,中,右三部份組成。畫的中央 是一匹受了重傷將死的馬,身體向右,頭卻向左邊,臀部紮了一根是鬥牛用的長矛,一條腿已經跪下,象徵着無辜的垂死的受難者。馬頭的上方,是一隻眼睛,閃爍可怖。 ...
「格爾尼卡」的推薦目錄: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蔣勳 Facebook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Cheap Facebook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蔣勳 Facebook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屯門畫室 Tuen Mun Studio Youtube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好雷] 格爾尼卡Gernika/Guernica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格爾尼卡- 求真百科 的評價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格爾尼卡-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9月 的評價
- 關於格爾尼卡 在 格爾尼卡-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9月 的評價
格爾尼卡 在 Cheap Facebook 八卦
文言文怎麼來的
很多人誤會古人講文言文
其實文言文就是古人的書面語而已
古人還是跟我們一樣講口語的
文言文是怎麼誕生的呢
古代先秦時期記載文字的就兩種
竹簡和絲綢
竹簡非常笨重 絲綢則是昂貴
所以為了在有限的空間
記載更多的事情
於是有了文字壓縮技術
去除一些不重要的字
這就是文言文
後來發明了紙
但統治、知識階級
已經習慣文言文了
文言文也變成了"有學問"的象徵
而一般人呢? 一般人當然是用口語
誰跟你講話之乎則也
最近幾年台灣有在討論
高中國文減少文言文比例
我不反對文言文
但我覺得台灣文言文
已經變成了考試的工具
老師只是翻譯機
叫我們念課文、背課文、背注釋
真正文章背後的意義
背景卻相對不重視
為什麼畢卡索、梵谷、莫內
都是世界級的繪畫大師
因為他們的畫作傳達的不只是畫而已
像是畢卡索的格爾尼卡
只使用了黑色、白色與灰色
畫中沒有飛機大砲坦克
卻生動地傳達了戰爭的殘酷、絕望
如果我們欣賞一幅世界名畫
不懂繪畫的意思 就跟只會背書一樣
看到畫作只會說「畫得很好」
或是「這在畫啥?」
古文很淬鍊、很美
不用廢除
但現在很多人連基本的表達能力都有問題
是不是也要加強一下白話寫作和閱讀能力呢
最後回到這個人的問題
經濟起飛與文盲跟文言文無關
一般人沒事不會講文言文也不會寫
格爾尼卡 在 蔣勳 Facebook 八卦
貝約拿(Baiona)是大西洋岸維戈(Vigo)海灣南端的小港,沿著海灣有雄踞在海岬上建立的城砦。城砦依著山稜線一級一級向上建造,每一層都用打鑿成尖銳角錐的岩石衛護,有極強的防禦性。城砦範圍很大,大概是淡水紅毛城數十倍大的面積。居高臨下,俯瞰海灣,有箭垛砲台,位置險要。
我第一次到西班牙西北角的加里西亞自治區,跑了沿葡萄牙邊界和大西洋岸幾個城鎮,還是對它複雜的歷史了解不多。
西班牙國內有17個自治區。最常去的是巴塞隆那的加泰隆尼亞(Catalonia),經濟富庶,文化上人才輩出,建築有如雷貫耳的高第(Gaudi),有達利、米羅、畢卡索、塔匹耶斯(Tapies)美術館,美術館的文字都是加泰隆語在前,西班牙語在後。加泰隆尼亞時時鬧獨立,上次公投還是失敗,看來西班牙政府不會放手這塊肥肉,但是加泰隆族群文化傳統的自信堅持也不會有任何退縮。
古根漢美術館所在的畢爾包(Bilbao)也是另一文化族群巴斯克(Basque)自治區,畢卡索1937年為佛朗哥元帥鎮壓格爾尼卡(Guernica)巴斯克族繪製巨作,成為歷史對抗強權的名作。如果往西班牙南邊走,也許會看到更多摩爾人留下的不同文化族群。
文化族群固守自己信仰、語言、生活習俗的傳統記憶,必然和政治權力結構的「政府」衝突。
西班牙的17個自治區,我沒有全面暸解,可想而知,他們都必然有自己族群生存的強大記憶。現代權力結構的「政府」要壓抑限制這些「自治」的渴望嗎?還是在這些複雜的族群記憶衝突間尋求尊重與和諧?
我想起兩年多來還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爭取「傳統領域」的巴奈、馬躍、那布,來自泰雅、邵、阿美、卑南、布農、排灣,阿里山的鄒族,蘭嶼的達悟族,隱身在許多族群中的馬卡道族,幾近被滅族的塞德克族⋯⋯,我們有信心尊重這些長期受凌辱壓迫的島嶼原住民傳統領域的「自治」嗎?
加里西亞自治區是西班牙17個自治區裡較貧瘠的,山石崚嶒切割,無法推展現代化農業,我住的農村民宿附近,山坡上還是傳統小農手工耕種,玉米、馬鈴薯,收成後儲存在石板架高倉庫,露天防潮保冷,沒有現代設備。
土地貧瘠,加里西亞人自十五世紀就渡大西洋,冒險犯難,移民中南美洲,開啟了偉大的大航海時代。許多拉丁美洲移民如今還自稱「加里西亞」,而不是西班牙人。至今人口外移仍然嚴重,加里西亞必定面臨很多「自治」的困境吧?
然而在小酒館叫了酒,開酒年輕少女虎背熊腰,意氣昂揚,指著酒說:「Galicia, no Spain!」
我會心一笑,族群的認同本來有外人難懂的酸楚心事,有時誇張可笑一點,或許都應該認真聆聽理解。族群信仰不同,少女驃悍,使我微笑認真做謙卑的功課。
「謙卑」不是政治姿態,謙卑是衷心從心裡找到對不同生存方式的敬重吧⋯⋯
我喜歡加里西亞的風景,海風山風強勁,植物都有生命對抗艱難的頑強獷悍,有稜有角,不軟弱,也不媚俗!
這樣的土地,這樣的人民才爭取得到「自治」的自信吧。
格爾尼卡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評價
047.繪畫與音樂。畢加索的繪畫美嗎?貝多芬的音樂好在哪裡?
a.
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Guernica),畫面由左,中,右三部份組成。畫的中央 是一匹受了重傷將死的馬,身體向右,頭卻向左邊,臀部紮了一根是鬥牛用的長矛,一條腿已經跪下,象徵着無辜的垂死的受難者。馬頭的上方,是一隻眼睛,閃爍可怖。
狂馬的右邊的女人的頭。注視前方,彷彿是從一個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側的手已經完全變形了,另一隻手從頭頂伸出,舉着一盞煤油燈,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她是發出光亮?還是在茫茫黑夜中尋找屍體?斜線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她赤裸上身,拼命地逃跑,同時眼睛又緊緊注視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彈。畫的下部份,一隻手握着一把斷掉的劍.手的上方。一朵小花是畫中唯一象徵着美好。在畫的兩側,右邊是一座燃燒的小屋,一位倒在火裡的婦人,她仰面高高地伸展雙手,在絕望地呼叫,掙扎着求救。對應著畫面的左部,另一位婦人,她跪在牛前,臉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彈的方向,手裡抱着死去的孩子,張大着口,悲痛的吼叫。最讓人目的是那頭牛了。他形象,是那麼泰然自若,卻又冷漠無情?所以有人說他是代表獨裁者佛朗哥 Franco,是法西斯的代號。
b.
貝多芬(Beethoven)弦樂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 Op.132 No.15 ,2nd movement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教授)、文潔華(浸會大學研究院行政副院長 )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5GDpEXDTvd4/hqdefault.jpg)
格爾尼卡 在 屯門畫室 Tuen Mun Studio Youtube 的評價
【我親自教授的畫班, 畫室電話 8101 3600】
簡易水彩入門班 ▶ http://tuenmunstudio.com/watercolour/
簡易油畫入門班 ▶ http://tuenmunstudio.com/oilpainting/
簡易素描入門班 ▶ http://tuenmunstudio.com/drawing/
【日本歐美畫材用品綱上店】
▶ http://www.minipetit.com
【訂閱】
YouTube ▶ http://goo.gl/mmzxEk
Facebook▶ 屯門畫室 Tuenmunstudio.com →http://goo.gl/QBKkww
Facebook▶ Minipetit.com日本歐美畫材專門店 → http://goo.gl/2c2EFo
Instagram▶ tmstudio_mini
【成為YouTube專屬會員】
連結▶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wTcif0ooLQ7X6uctZcnOg/join
【屯門畫室字幕小組幕集中!】
選擇英文字幕▶ http://goo.gl/d4UAsP
【繪畫教學】
水彩教學 Watercolour Tutorial ▶ http://goo.gl/33NXP1
素描教學 Drawing Tutorial ▶ http://goo.gl/6n9EJa
畫材介紹 www.minipetit.com ▶ http://goo.gl/vMHGGo
油畫教學 Oil Painting Tutorial ▶ http://goo.gl/FL1bJN
粉彩教學 Pastel Tutorial ▶ http://goo.gl/WfWQAe
英文書法 Calligraphy Tutorial ▶ http://goo.gl/dzkqPE
塑膠彩教學 Acrylic Tutorial ▶ http://goo.gl/mMG2Vt
藝術雜記 Art in Life ▶ http://goo.gl/yW9eWV
YouTube Live 直播 ▶ http://goo.gl/UCQQ1L
#畢加索 #Picasso #Guernica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qAro9vFD2nA/hqdefault.jpg)
格爾尼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一走上癮!理想的旅行:聖雅各朝聖之路4+1全攻略」介紹
訪問作者: 李珮慈
內容簡介:
2016年啟程,一年一路,
每天步行20-30公里,全程近800公里……
這條路究竟有什麼魔力,
吸引一年超過30萬各地朝聖者來走路?
聖雅各之路,
世上僅有的兩處「巡禮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一生必走的朝聖古道療癒旅程,
一定要帶著上路的朝聖指南!
◆第一本完整涵蓋4+1路線的聖雅各朝聖之路全攻略!
◆4+1路線包括:最經典熱門的法國之路、一次縱走西葡的葡萄牙之路中央線、山海相伴的北方之路、歷史最悠久的原始之路,以及抵達星野聖地牙哥之後的世界盡頭之路。
◆詳介沿途歷史文化、修道院傳說、特色庇護所、傳奇故事、大城小鎮優美景點,認識馬德里和巴塞隆納以外的西班牙和葡萄牙風情,體驗充滿自然風光、城鎮景點、文化洗禮、心靈療癒的徒步朝聖之旅。
◆詳附行前規畫、打包要點、注意事項、路上食衣住行、朝聖入門Q&A等實用資訊,以及景點標示、店家和庇護所資訊,完整詳盡,方便參考查索!讓想踏上朝聖之路想找參考指南、走過但想回味或準備下一次上路、想找法國之路以外路線資訊的人,找到一種理想的旅行模式,進行一生必做的朝聖之旅。
◆收錄500幅精美照片、手繪路線圖、朝聖者護照印章圖,包括各單位授權使用的獨家資料:納瓦拉旅遊局、拉里奧哈旅遊局、格爾尼卡大轟炸史料館、畢爾包阿茲庫納文化中心、星野聖地牙哥大教堂等,用豐富的視覺呈現導覽朝聖之旅!
「走一次不一定就能解決人生的所有疑惑,但我相信只要用心體會,仔細咀嚼朝聖途中的回憶,有許多微小的想法、轉變的念頭,甚至別人的生命故事都會一點一滴地在你心中累積、加深,並且轉換為全新的能量,留待人生路上需要時發出光芒。」──本書作者 李珮慈
有一種流浪,不需餐風露宿,不必擔心迷路;
有一種度假,儘管耗盡體力,卻讓人幸福的放鬆。
近年來在電影「the Way」、「我出去一下」以及韓國綜藝「西班牙寄宿」等影視節目的推波助瀾下,越來越多台灣人踏上西班牙朝聖之路,以行腳漫遊的方式取代傳統的走馬看花,這種旅遊模式的優點一來可以在異國long stay且不需要花費太多金錢,二來又可以深入體驗當地風土民情,感受古老的歷史文化。
遠行是一種挑戰和心靈提升,多數人對於朝聖路的嚮往多聚焦在「屬於朝聖者自己的故事」,例如路上結交的朋友、當中發生的趣事,以及創造前所未有的旅行經驗等。本書作者從2016年開始一年一路後,在第三年時才發覺所謂的朝聖之路更像是一塊塊西班牙各個省分所組成的文化拼圖,每走到一個小鎮、一座遺跡,彷彿閱讀了一部分的西班牙篇章,認識了不同於馬德里、巴塞隆納的城市風情,也因此回國後醉心於研究路上的種種文化、修道院的傳說、沿途具有特色的庇護所住處等,想要將朝聖路上的故事和特色景點分享給更多有興趣的人了解。
根據聖地牙哥朝聖者辦公室的統計,西班牙朝聖之路最熱門的路線分別為法國之路、葡萄牙之路、北方之路,以及原始之路。這些路線各有特色,總距離長短不一,法國之路、北方之路全長約800公里,不管是放一至二週短暫假期,或是可放一個月長假的人均可按照需求做規畫。
本書帶領欲入門踏進朝聖旅遊,或已經走過一兩次朝聖路想更加了解路上文化、為其他路線做準備的人,體會朝聖之路上美好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沿途該參觀的景點,以及作者在行走中逐漸達到身、心、靈的平衡療癒。
作者簡介:李珮慈
任職於航空公司的80後女生,對於人來人往的機場和人潮構成的隊伍感到恐慌,於是在2016年起心動念踏上朝聖之路在人煙稀少的麥田步行。原本以為走完就會離職開創新人生,想不到山不轉路轉繼續留在原公司,每年都回到西班牙健行(只因為機票和排假較自由)。第三次走完原始之路認識更深層的朝聖文化時,內心突然想起自己多年前的願望是寫一本旅遊書,於是著手規畫,邊上班邊寫,三不五時以取材名義去西班牙遊玩。
作者粉絲頁: 旅途三小事 Three Little Things der Journey
出版社粉絲頁: 奇光出版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cSW5z2gdUg/hqdefault.jpg)
格爾尼卡 在 格爾尼卡- 求真百科 的八卦
《格爾尼卡》是巴勃羅·畢加索最著名的繪畫作品之一。運用立體主義的繪畫形式,以變形、象徵和寓意的手法描繪了在法西斯獸行下,人民驚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慘情景。 ... <看更多>
格爾尼卡 在 格爾尼卡-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網拍商品-2021年9月 的八卦
格爾尼卡 在-PTT/DCARD討論與高評價商品,提供畢卡索格爾尼卡、神奇寶貝基格爾德、PUREGEAR 普格爾在露天、蝦皮優惠價格,找格爾尼卡相關商品就來飛比. ... <看更多>
格爾尼卡 在 [好雷] 格爾尼卡Gernika/Guernica - 精華區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巴斯克語:Gernika
西班牙語:Guernica
中文:格爾尼卡
西班牙內戰中,1937年 4月26日的「格爾尼卡大轟炸」今年已經 79 週年,才有了這部西班牙製作巴斯克導演的英西雙語電影《格爾尼卡》,這還只是打頭陣;明年 80 週年還有一部更大製作的《33天》33 Dias ,由卡洛斯索拉率領安東尼奧班德拉斯與葛妮絲派特洛演繹畢卡索創作《格爾尼卡》的 33 天心路歷程,希望也能在 80 週年這年即時完成上映。
這片是戰爭愛情片,也可以當災難片,結構很像《鐵達尼號》更像《珍珠港》,都有個關鍵災難,都有與災難沒直接關係純耍浪漫的三角戀情,都有災難前社會的崩潰與人們的怯懦,到災難後人們的犧牲、醒悟、挺身而出。《鐵達尼號》是蘿絲從保守貴族女性勇於掙脫階級枷鎖活出自己,《珍珠港》是孤立主義的美國勇敢參戰以及男孩飛行員一夕轉大人;《格爾尼卡》則是一直審查訊息專事政宣的政戰與新聞界,能不能痛定思痛鼓起勇氣揭發真相、造成影響?
導演 Koldo Serra自己是來自畢爾包的巴斯克人,對這個題材肩負「把故事說出去」的使命,因為一來居然八十年來尚未有一片講 Guernica 的故事,二來西班牙內戰主題電影都拍南方馬德里而鮮少拍北方巴斯克,三來關於 Guernica 大轟炸的惡意「歷史修正主義」在這些年來不斷冒出,有聲稱毫無此事者、空襲死亡很少者、空襲針對軍事設施者、只是迷航誤炸者、沒有空襲只是共和軍自己囤積火藥不慎爆炸者... 什麼都有,不論是德國還是西班牙政府都想卸責,德國還在 1999 年道歉了但西班牙自己政府還從未吭一聲。
因此編導團隊決心要說這故事,也以「把真相說出去」作為故事的主題,舞台就集中在共和軍位於畢爾包的國際記者圈,在此由蘇聯政戰在背後指導的共和軍新聞服務中心統一管制,招待記者去報導各種思想正確的新聞、過濾所有傷害革命信心的新聞,以成就共產政宣。這倒也是於歷史來說相當切題的切入點,因為新聞審查確實發生,蘇聯在共和軍背後下強力指導棋也確實發生,而 Guernica 大轟炸也真是由一位倫敦時報記者 George Steer 報導第一手消息才為世人所知。
本片的紐約論壇報記者男主角 Henry Howell 應該就是基於 George Steer 設計的角色。他曾是著名戰地記者,得到全球知識青年的崇拜,但面對這回戰地報導的各種無奈漸漸被消磨,尤其在這新聞檢查的畢爾包更是憤世嫉俗戒酒澆愁。兩位配角記者中,女記者 Marta 仍激進敢衝、男記者 Marco 則隨波逐流專寫官方愛聽的,都還找到自己的位置繼續衝刺。這三人還展開一段很迅速的三角戀,當然是兩位仍在振作的配角打得火熱,如搞木死灰的男主角 Henry只能看人家晒恩愛,自己繼續戒酒澆愁。
Henry 的新三角戀情,則發生在新聞中心裡,女主角是西班牙演員代表 Maria Valverde ,演起左派愛國青年新聞官 Teresa 英姿颯爽、精準犀利,文字審查執行起來咄咄逼人,一開始簡直有反派架勢;情敵則是蘇聯派來的中心主管 Vasyl,由另一英國熟男演員 Jack Davenport 飾演溫雅熱情的俄羅斯紳士。剛開始,看大小主管兩人雖然思想審查鐵面無情,但下班時間熱愛音樂藝術美酒花香,一段跨國跨齡的浪漫油然而生... 可惜男主角 Henry出現了,在思想與愛情上都吹驟一池春水。
新聞倫理是這片的重點,人人各有不同考量也各有道理。對女記者 Marta來說真相最重要,拼了命不擇手段也要拍到畫面,偷渡也要偷渡出去;對蘇聯主管 Vasyl來說,新聞有益共和軍與共黨革命士氣最重要,政宣絕不容許打擊士氣的敗退真相;對男記者 Marco來說,這不能寫那不能寫,當然就從善如流寫官方愛聽的,委屈一點也要夾帶些訊息傳遞出去;對自己就是巴斯克人的 Teresa 來說,人民的生活奮鬥與苦難才是最重要,在許多場合裡傾聽並幫助人民遠比報導真相重要多了,如果新聞幫不了人民那有什麼用呢?
於是 Teresa 與 Henry的新聞理念開始出現交集了,因為美國報社發出的新聞可以造成重大影響,絕非蘇聯的政宣計畫可以判定有用沒用的。只是待在蘇聯政委們一層層管制下連大主管 Vasyl都身不由己,何況是小新聞官與小記者?於是這場屬於他們的戰爭就關乎「揭發真相的勇氣」。當然先不談嚴肅的勇氣,先從美麗的巴斯克風土民情開始。導演身為巴斯克人體貼地拍了美麗的畢爾包城市建築風情,更安排新聞官帶記者團出去外拍巴斯克鄉村海岸等美景,這就是戰爭愛情片的浪漫舞台了,給男女主角互相交心談情外,也先鋪陳戰前美好讓我們待會兒看完戰後不勝唏噓。
國際記者團外拍小旅行,與新聞官慢慢交心的 Henry一行人還有特別待遇,讓冰山面孔逐漸融化的 Teresa 偷偷帶回自己家鄉小城 Guernica 見識風土民情,有五彩繽紛的農村、牛羊、市集、歌舞、人民,還充分發揮雙語電影魅力讓地方村民與外國記者比手畫腳雞同鴨講,共享跨文化田園午餐美不勝收。都帶回家見母親與家人了,小新聞官與大記者情意愈濃、事業默契也愈通,熱戀之餘一起想想如何突破新聞審查壁壘,將消息傳出去。
不過這就與男二 Vasyl產生衝突了,感情上讓他失意、事業上要違他命令。Vasyl 這傳統俄式紳士本也不會高壓處理,但背後有恐怖的蘇聯政委同志以家人性命苦苦相逼,終於崩潰轉黑,公報私仇拿這對小鴛鴦開刀,就在大戰前夕自己共和軍新聞陣營開始搞內部清洗。這的確也是西班牙內戰的共和軍陣營本色,雖然歷史上這場仗是極右派佛朗哥率領國民軍一統江湖,以接下來的白色恐怖與紅色恐怖惡名昭彰,但其實戰爭期間極左派搞清洗與屠殺也一樣不手軟,本片也並沒因替位在共和軍領土的 Guernica 發聲就美化共和軍與蘇共的恐怖。
而同時,類似《珍珠港》中的日軍支線,本片也安排了德國空軍將領 von Richthofen 帶著「禿鷹軍團」在附近測量、計畫、練兵,磨刀霍霍準備轟炸,而且挑了附近鄉村人口齊聚市中心的市集日,擺明要造成最慘重死傷以作為「獻給元首的禮物」。此前雖然內戰中馬德里已被轟炸很多次,但史上第一個針對不設防平民的地毯式戰略轟炸就在 Guernica ,算是德軍認真開發準備以後運用到全歐的新戰術,從將領到飛行員各個鬥志昂揚,一心為德國爭取榮耀,毫不在意炸彈下方的平民死活,甚至遇到逃難的人還要另外機槍掃射趕盡殺絕,比《珍珠港》裡描繪的日軍殘忍太多。
最後,就是高潮的大轟炸,剛好讓所有主角配角齊聚 Guernica 分頭逃命。這段應該是本片砸最多預算的地方了,事實上本片六百萬歐元的預算已經是一般西班牙電影的三倍了,但比起預算一億三千萬美金的《珍珠港》,不論是空中的飛機、投彈、爆炸、傾頹,還是地面的逃跑、死亡、互助、生離死別,都是天差地遠,只能說小國小片小預算已經盡到全力了,能夠讓我們感嘆人命如草芥、城市瞬間夷平、數以千計行屍走肉無家可歸,那個驚懼感到位也就夠了。
大轟炸,轟掉了承平的假象、轟醒了新聞審查的犬儒、也轟死了本片唯一的西班牙女主角,徒留一眾外國記者擁抱飲泣。用西班牙女主角死亡象徵 Guernica 隕落或巴斯克人民隕落,讓外國記者男主角接過女主角信物,回去頂著槍口也要毅然發佈新聞,在劇情上是大難後的痛定思痛,象徵意義上也許也是導演代表巴斯克向全世界吶喊吧?儘管消息發出後 33 天畢卡索就畫了那幅大作公諸於世,但事隔 80 年了佛朗哥政權都已成歷史了,西班牙的轉型正義之真相與責任還混沌不明,內戰被屠殺的數以萬計枯骨仍妾身未明。《格爾尼卡》的沈痛控訴,正是時候。
仔細看看這片劇情,雖是戰爭愛情片,但愛情來得有點突然、去得令人驚愕,戰爭場面更是小預算拍誠意的;雖探討新聞倫理,但倫理的理念儘管有丟出卻鮮少辯論,說不清的體悟與成長交給大難就水到渠成了。這種預算當然也請不到什麼大牌,倒是讓平常在英國電影只能屈居二線的兩位紳士演員盡情發揮,也讓西班牙最受國際矚目的年輕女星 Valverde 向國際觀眾展現英氣與柔情,當作小品值得一看,若想看 Guernica 主題的大作,就耐心等待明年的《33天》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bEIV74elB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58.1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73362031.A.145.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71.58.147), 09/09/2016 10:09:3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