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提升實力的方法
我的工作屬於動腦類型,為了讓大腦休息,有時會玩一款動作遊戲 "隻狼";這遊戲有一個特色,那就是它超級難!
我玩到一半,遊戲中出現了一段對話,我不知道那對話有什麼意義,所以亂按一個回答的選項,結過畫面顯示:你的遊戲難度變成"難"。
我心想:「本來就很難了,竟然還可以更難?是在開玩笑嗎?」
果真,遊戲難度提高很多,被輕輕碰一兩下就會死掉,我又想:「還是放棄算了,一直死。」
不過我討厭放棄的感覺,這種念頭只閃過一下子而已,後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因為難度調高非常多,我不知不覺變得更強,最後終於破關。
破關的當下,我有種感動的感覺,因為它真的是太難了。
道理很簡單,面對更高的挑戰,能快速激發自己的潛能進步,如果套用在現實的世界,想成為各領域的強者,這方法也是同樣適用。
例如想要提升球技,就是跟比自己厲害的人打,自己會進步最快,如果每次只和最弱的初學者打球,永遠不會進步;可是在創業的戰場上,要怎麼調整難度,提升自己實力?
也許你會想,創業已經夠難了,還要故意調整難度變更難,那不是瘋了嗎?
以我的經驗來說,故意調整創業難度,確實很痛苦,但是實力會大幅增加。
我看過一本書,叫做《獲利優先》。
裡面提到的一個關鍵做法,和把遊戲的難度調高是類似的,那就是公司賺了營收之後,把獲利先放到帳戶裡,而不是東扣西扣之後最後剩下的才給獲利。
因為大部份的公司作法都是先把營收的錢,拿來幫公司擴大,所以很多老闆會陷入一種輪迴:賺到錢,把錢投入公司擴大,錢花光光,又再賺到錢,把錢投入公司擴大,錢又花光光……
永遠沒有變成有錢人的一天。
沒創業的人很難想像,但是有在創業的老闆就知道這是很貼切的形容。
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情況,我太太常說,雖然公司一直變大,可是賺到的錢又全部投到公司裡面,自己的銀行戶頭卻比員工的存款還少,沒有一天是感覺有錢的。
(我現在已經跳脫這種迴圈了,不過回想起以前那種日子,還蠻可怕的)
而獲利優先,就是強迫自己把營收的一部份先放到戶頭不要動,這樣做等於就像是把遊戲的難度調高了,因為你剩下較少的錢可以來運用;相反的,手頭上有一堆錢,等於遊戲難度很低,隨便什麼問題用錢解決就好。
這就像是我玩隻狼一樣,難度變高,相對的自己的潛力就會被激發,在錢更少的情況下,你就可以用更節省、更有創意的方式來讓公司賺更多錢;這也可以讓老闆更加深思熟慮,所有的擴大是不是真的必要?
很多人寫信過來問我擴大的事情,我一律先回問:「你現在的店已經賺很多錢了嗎?如果沒有,為什麼要擴大?」
以擴大的現實面來說,大部份公司不會賺更多錢,因為開銷更大了,淨利可能反而變得更低,所以使用獲利優先的作法,你就可以更加清楚自己該做什麼,什麼時候該擴大。
這本書還有很多的細節,很推薦你直接買來看看,非常有幫助。
再來,要增加創業難度的作法,還有一個作法,那就是"合法經營"。
我不是開玩笑,今天如果要一間公司好好的開發票、給特休、給加班費、勞健保……等等,那大概有9成的公司會倒掉,因為難度很高。
我一開始就合法經營,初期真的很痛苦,成本實在太高了,但為了在這麼困難的情況下獲利,我在創業上的各項能力都大幅提升,然後賺到更多的錢。
這是在創業中調整難度的作法,雖然不容易,但是在痛苦之後帶來的是自己的進步,非常值得;當你變強,創業就是好玩的一件事,而不是每天晚上的惡夢。
p.s. 不過要強調的是,這不是叫你壓榨員工得到更多獲利,這是錯誤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
p.s. 這裡有另外一篇關於網路行銷的訣竅,是PDF的形式,在下面這個連結填寫email之後,這份PDF會寄到你信箱。
未來我的行銷知識、創業經驗,也會寄給你。
連結:
https://baco-street.com/markba
另外,出版社邀請我出了一本書《成為1%的創業存活者》,裡面寫了我創業這幾年的經驗、行銷訣竅,可以幫助你避開不少歪路,訂購連結在這裡:
https://baco-street.com/MAB
我經營的公司是貝克街巧克力蛋糕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BaCoStreet
貝克街官網:
http://www.bacostreet.com.tw
podcast連結:
Apple podcast:
https://baco-street.com/APD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王繁捷 Wang, Fan-Chieh Facebook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心得] 萬元內電子閱讀評測surface pro 5 - 看板MobileComm 的評價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啟動財富法則,將會改變你命運的一本書 的評價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有錢人的氣質| 富人思維| 富有的習慣心得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17個顛覆你思考的觀念 讀後心得ptt pdf電子書熱銷分享 - 痞客邦 的評價
- 關於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思考致富下載youtube - 2023 的評價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方志恒 Brian Fong Facebook 八卦
香港要重返「華南文化圈」。
【文章推介@香港革新論】
「華南文化圈」一詞,最先由《Disappearing Hong Kong/ 消失中的香港》Blogger吳勁憲提出,描述了香港流行文化産品在澳門、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的受歡迎地位;《香港革新論》作者之一鄺健銘,將「華南文化圈」一詞加以擴充,寫成<華南文化圈 — 重建被遺忘的區域腹地>一文,論述香港的海洋城市性格和與南洋等地的傳統聯繫,提倡重建「華南文化圈」作為香港腹地的區域發展戰略。
最新一期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 Undergrad, H.K.U.S.U.,特別收錄了黃國強導演的專訪,進一步探討香港流行文化重返「華南文化圈」的可行性,值得香港人細閱。
伸延閱讀:
《學苑》八月號
ISSUU版:
http://issuu.com/undergrad2014/docs/august
PDF版:
https://goo.gl/J9EIUO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返華南文化圈——與黃國強導演談香港電視業】
文/陳凱螢
受訪者簡介:黃國強自八九年從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就加入了無線電視(TVB)工作,及後轉到香港電視(港視)成為總導演。黃導演過去參與多套電視劇製作,包括無線電視的《天與地》、《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以及香港電視的《歲月樓情》、《選戰》等。
「香港人,係值得一人一票,去決定佢哋心目中嘅特首。」葉晴在《選戰》中字字鏗鏘地說出的一句話,似乎曾為雨傘革命的抗爭者燃起一絲希望。在《選戰》中,港人雖能一人一票選特首,卻遭少數人掌控提名權,跟香港現實中的「假普選」方案如出一轍。《選戰》的對白言猶在耳,但港人實現普選的願望卻不了了之。《學苑》訪問了《選戰》的總導演黃國強,談香港電視業與香港人主體塑造的關係,分析香港電視業的限制,以及香港流行文化聚焦於華南文化圈的重要。
從電視劇中尋找「香港人」
自七十年代起,以本土導向的流行文化迅速興起,當中包括粵語流行曲及港產粵語片,而電視文化的影響則最為廣泛。英國殖民地政府對本土文化發展採取不干預政策,以致當時香港的媒體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香港學者如馬傑偉、吳俊雄及曾仲堅指,七十年代電視的普及化,造就電視節目成為文化搖籃,以及確立身分舉足輕重的影像來源,香港人得以藉此建立共同想像及確立群體。黃導演微笑點頭,他說:「以前沒有其他娛樂,大家又很少出夜街,因此觀眾會鎖定電視機。《網中人》中的程緯(周潤發飾)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而劇中描述的香港大學是『精英學校』及『有錢人讀』的。我會想:我跟程緯一樣住公屋,因此不可能入讀香港大學。當時很多電視劇男主角都從商,更令我相信男生長大後一定是做生意。」可見普羅大眾會將電視劇角色的生活與自身經驗扣連,久而久之有助塑造香港人的價值觀。
英格蘭作家Baker Hugh指香港人的生活習慣及生活經驗,與深圳河另一邊的相去甚遠,故香港普羅大眾會視香港人為獨特的命運共同體。在建構身分的過程中,往往預設了「他者」的存在,透過排斥他者以確立自己的身分。若將這邏輯套用至香港的電視業,亦不難發現中國新移民被視為「他者」。
不論是無線電視《網中人》的阿燦,還是今天港視《來生不做香港人》的梁美田,中國新移民與香港人的價值觀均出現衝突。早於七十年代,當新移民來到現代化的香港後,更因難以融入本地文化而顯得格格不入。隨著主權移交,電視節目對中國人的負面描述相對減少,主流媒介傾向「再國族化」,開始逐步與中國整合文化。黃導演在訪問中點頭而笑說,若觀察過去二十多年電視劇所刻劃的中國人,將是十分有趣的對比。在七十、八十年代期間,中國人常以反派的形象出現,但在九十年代初起媒體不再強調「他者」與香港人的對立關係(如《真情》的好姨)。我們追問黃導演,港視的《來生不做香港人》又有否從七十年代的電視劇借鑑,將香港人塑造成別樹一格的群體呢?他坦言《來》沒有刻意作此安排,但港視的創作空間較大,容許他們拍攝這些較具爭議的題材。
電視業界的限制
步入九十年代,中英兩國就香港前途談判,政治辯論此起彼落。在六四事件後,香港人抗共心態日益高漲,進一步視中國人為外來者。當時的商營電視進行自我審查,加上媒體容易受政治及和經濟權力所籠絡,令反抗中國的觀點備受壓抑。然而,當時抗衡中共的文化想像,仍可見於電視業之中。早前重播的《大時代》,不少人大讚演員的演技及故事編排出色。雖然《大時代》看似沒有政治論述,但觀眾卻有另一番政治化的解讀。例如有觀眾認為丁蟹像共產黨,橫蠻地入侵香港。該劇隱晦地表達當時在社會廣泛的反共意識,對劇情的想像亦反映了香港人的自我觀感。
民間史家徐承恩指出,即使當時有不少以中國為題材的電視劇,但只是描述虛擬的中國(如古裝的武俠片),甚少涉及一九四九年中共竊政後的事,對英國殖民時期的香港描述更是少之又少。黃導演不畏言解釋,在七十年代時,大多投身電視業的都是大學畢業生;到了九十年代,已經甚少大學生願意加入,因此昔日電視劇的題材相對較有內涵。他以無線電視《巾幗梟雄之義海豪情》為例,即使劇中談到民國時期、抗日戰爭及中國現代化,但不少情節只是輕描淡寫。「TVB當時用『新政府』和『舊政府』來代替國民黨及共產黨的字眼,雖然我有參與拍攝,但仍然覺得那時的製作很畏首畏尾。」
電視劇創作上的限制,跟無線電視的管理不無關係。在以商業利益為先的框架下,創作團隊只能避免爭議的題材,選擇較能掌握觀眾反應的內容,結果拍出多套「師奶劇」。黃導演嘴角上揚諷刺說:「在TVB工作時,我們拍節目不是給觀眾看的,而是給老闆及管理層看的。但在港視,編劇、導演覺得好看的內容就可以開拍,這裏的創作空間比較大。」黃導演多次強調港視的創作空間比無線電視多,原因是老闆王維基在中國大陸沒有投資,即使拍攝如《警界線》、《選戰》等較敏感的題材,他也沒有任何包袱。
電視劇中的「獅子山下精神」
香港電台曾製作《獅子山下》處境劇,描述草根階層逆境自強及拼搏精神,及後更被港人歌頌為反映「同舟共濟、刻苦耐勞」的「獅子山下精神」。「獅子山下精神」多年來與「香港精神」劃上等號,巧妙地,黃導演加入港視後其中一套的作品-《歲月樓情》,同樣以香港人的「獅子山下精神」為軸心。
《歲月樓情》以公共屋邨為背景,描寫跨越三十多年的家庭故事。黃導演莞爾而笑,自豪地說出他很欣賞自己成長的歲月,這套劇正是他成長背景的寫照。聽起來,他的確跟許多上一代人一樣,懷緬昔日的港英時代。「我覺得香港人、香港社會和政府都有很多問題、很多缺點。但是,不知道為甚麼,我總覺得港英時代的香港的確不錯。那時候雖然有左右派,但大家從來不會打架。在讀書的時候,我會為了不同福利而到左派和右派的學校玩耍。雖然我知道去左派學校要聽《毛語錄》,去右派學校要唱梅花國歌,唱完還要分享對中國未來的看法,但當時十分open-minded(開放)。現在總有人逼迫你選擇黃絲或藍絲,如果要表露身分,似乎很尷尬,但以前沒有所謂。」他笑言。
然而,在黃導演眼中,即使上一代人為「獅子山下精神」感到自豪,也不應將自己的價值觀套在下一代人身上,甚至批評年輕人破壞香港的繁榮穩定。雨傘革命過後,有人稱新獅子山下精神是對民主的渴求,黃導演沒有為此下定義,但他在年輕人身上看到尋根究柢的精神。「不論年輕人的政治取向是甚麼,他們會主動問為甚麼事情會這樣發生。但我們這一代,很多事情不會過問,只懂得人云亦云,讀書、買樓才是人生的目標。」
「香港製造」的電視劇
在八十年代,無線電視每年製作二千到三千小時的節目中,當中有一千小時的節目向二十五個國家輸出。然而,近年香港的文化軟實力下降,不論是音樂、電影或電視劇對外輸出的產量均大幅減少,逐漸失去其影響力。香港與中國合資拍攝電視或電影非近年的事,兩地合作跨境取材亦為大勢所趨。若要找到全以本土資金為主,又富有香港特色的及迎合港人口味的作品,更是難上加難。我不禁質疑,在現時缺競爭的市場之下,香港電視業會走向沒落嗎?黃導演沉默地思考良久,未敢肯定香港電視業日後的出路。「香港電視不獲發牌的時候我曾經這樣想過,但後來又覺得未必。一來其他電視台發牌後亦要製作節目,二來有傳樂視(Letv)及美國福斯廣播公司(Fox)會大舉投資收購香港的電視節目,因此未必會沒落。」
然而,黃導演對電視業另一方面的發展卻不樂觀,臉上顯露擔憂神色。他以雙指作出括號的手勢,指「香港」電視業將會衰落,並嘆道:「主要原因不在投資,而是整個市場傾向中國。電視節目內容和口味不再以本土為基礎,遑論拍攝政治題材。日後可能沒有香港劇集,只有中國電視劇。假如在國內投資,回報一定比在香港高,因此不少商家傾向在內地投資。雖然那些電視劇是『香港製造』,但內容已經不再關於香港了。」
世界的香港 重返華南文化圈
昔日香港流行文化發展蓬勃時,香港一度成為東南流行文化的主要輸出地,香港電視劇、粵語片及粵語流行曲在華南文化圈更是大受歡迎。這龐大的外銷市場有助推廣香港的文化,將香港的本土特色及價值觀輸出至世界各地。
香港學者鄺健銘分析,若論文化及社會經濟的連繫,香港理應靠近南方海洋,而非北方大陸。華南文化圈由香港、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形成,它的構成可追溯至十六世紀。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亦深受粵語文化影響,粵語在馬來西亞的吉隆坡、霹靂州和雪州更是主要語言。香港向來有其海洋文化的特性,亦如日本漢學家濱下武志所指橫跨東南亞八大腹地,因此更應向南望,放眼世界。香港電視業重返華南文化圈正是以主動姿態擴展海外市場,無須委曲求全寄望獲得中國投資者的青睞,更不必因政治考慮而自我設限。
那麼,香港重新聚焦華南文化圈,又應否與中國市場切割?香港的本土文化又有機會透過影視業向中國輸出嗎?黃導演堅定地回應:「要視乎投資者自己本身的理念。以古天樂為例,他的電影公司『天下一電影製作』十分支持港產片,甚至有演員願意為拍港產片而減片酬,可見仍然有人有心做。同樣道理,如果想拍攝香港本土劇集,就必先有人堅守理念。另外,由於港產片以廣東話拍攝,廣東省一帶較容易接受香港的文化。也許不談政治,只談文化,輸入中國是有可能的。」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在《信報》的專訪中曾說:「我們不應為『中國的香港』而遺忘或捨棄『世界的香港』這個身分,而且香港本來就是個國際城市。在21世紀現實環境中,亞洲近年也吹區域整合風,促使香港有必要積極面對和處理跟區內其他國家、城市的互動。香港要重拾國際城市這個身分,再次適應和活躍於國際生態,軟實力是重要的裝備和本錢。」
香港不但要對外輸出本地文化,鞏固在華南文化圈的地位,更要擴大在世界中的影響力。在商言商,中國座擁龐大的影視市場及資金,香港要與中國切割合作並不可取。然而,如果香港只求迎合中國市場,放棄香港的特色與價值觀,最終只會削弱香港電視業的主體性,甚至被中國市場吞併。全球以粵語為母語的人數接近七千萬,在中國市場以外,香港電視業仍有如星、馬等地的市場,故商家不必大舉投資在單一市場之中。此外,香港電視業可從電影業借鑒,發揮香港在華南文化圈的優勢。二零一四年,香港演員杜汶澤與跟馬來西亞導演鄭建國合作,在當地開設名為Dream Moon的電影公司,力攻星馬市場。學者鄺健銘及何偉倫均認為此舉為香港流行文化提出新想像,證明了香港影視業在東南亞粵語區內具備優勢。
香港人除了要如香港電視、天下一電影製作等支持本地影視文化,更應積極拓展國際市場,透過電視劇集將香港的文化軟實力--廣東話、香港歷史、飲食文化、香港精神等傳開去。香港的本義正是多元化,既聚居了不同國籍的人,又包含了各種族的文化及語言。香港不必再將視野局限於北方,更不應拋棄國際身分。若只將目光投放於中國市場,他日香港電視劇將會換上中國演員,播放不屬於香港人的故事情節,變成不折不扣的中國電視劇。
法國社會學家Frédéric Martel曾提醒港人:「香港,保留你的軟實力,你仍然有機會。」他指香港要保持軟實力,要堅守五大特質:自由、保護知識產權、法治、平等,以及一國兩制中的「兩制」。這裏指的不單是中國和香港體制上的差異,更是兩地推行文化軟實力的分別:中國以為軟實力等於硬實力,以為可以透過審查、控制去經營中國,卻忘了軟實力的核心不是允許(consent),而是權力下放(descent)。香港要面對世界,應保留文化多元性,對外推銷香港電視劇、粵語片、粵語流行曲等流行文化,而非卑躬屈膝放棄自身的優勢。若不想香港變成中國,不想港劇淪為品味低俗的中國劇,一如黃導演的精神 — 香港人,堅守你的信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想睇更多政治新聞和評論:
1. 即LIKE《香港革新論》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2. 在FB把《香港革新論》設爲「搶先看」
#香港革新論 #學苑 #華南文化圈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啟動財富法則,將會改變你命運的一本書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有錢人 想的和你 不一樣 | 啟動財富法則,將會改變你命運的一本書| 5分鐘換一顆 有錢人 的腦袋. 富人俱樂部. 富人俱樂部. 458K subscribers. Subscribe. ... <看更多>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有錢人的氣質| 富人思維| 富有的習慣心得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有錢人 特質】 有錢人 想的和你 不一樣 | 有錢人 的思維| 真正的 有錢人 | 有錢人 價值觀| 富人的習慣| 有錢人 的氣質| 富人思維| 富有的習慣心得| 窮人思維| ... ... <看更多>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pdf 在 [心得] 萬元內電子閱讀評測surface pro 5 - 看板MobileComm 的八卦
來源: https://www-ss7bl.blogspot.com/
這篇是電子閱讀評測的第三彈了,也是在多方嘗試之後真正留在手上的的機器。
會想寫這個系列有另一個原因是,現在會在網上寫評測的普通人比以前少太多了。
而以前寫評測的部落客現在大多拿錢寫,
說實在好用、難用在那些專業寫手部落格裏面是看不太出來的。
可能是我這人比較老派,消費性電子產品,最終還是要回歸需求吧。
但是在選購的過程中如果連一個會指出缺點的指引都搜不到,
我們要怎麼汰除不好用的機器?
那進入正題,我這次找的產品是拿來讀書寫筆記的,當然能夠看影音串流或是聽音樂
也很好,但現在的產品往往是要達成影音串流或聽音樂比較容易,但是要拿來進行電子
閱讀與筆記是比較困難的。
要進行傳統的讀寫,就會牽涉到
1.螢幕本身的支援性
2.軟體本身的配合程度
3.觸控筆的性能
這三項是要滿足讀寫功能的必要條件
4.電池續行能力
5.重量
6.翻譯軟體配合程度(有要進行外文閱讀時的必要條件
第二代 Surface pan的書寫效果,堪稱一絕。感覺不到任何延遲感,字體也可以隨著
施力改變進行感應,另外他也有懸浮感應的效果,但Surface pan的功能比起
S pen的就單純很多畢竟S pen本身是一項重大賣點,而在surface 就是一項選配。
另外,surface pen是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無論你是要買哪一代的Surface 一定要
確定好適配性。另外,surface pen有兩大缺點
1.超過3000元的價格。 2.很難買的電池。
要入手之前一定要慎重考慮這兩點。
之前的文章有提到,我試過了 BOOX的 nova air 3電子書,Samsung 的tab S6
和篇所提到的surface pro 5。
當然如果預算要提高的話可以有更多選擇,但我通常預算有限,
這三台的預算在目前來看應該都不足一萬元就能滿足,既然有限的預算就能達到
我所要的需求,追求最新型機種的預算就可以省下來了。
眾所皆知,微軟的Surface pro 價格不便宜,當代頂規的Surface pro
通常會讓小朋友大量出走,而我買的Surface pro 5 是2017年就出現的
老機器了,以android 和 IOS來看是早就被鎖一大堆軟體功能的老舊產品。
然而windows生態系並沒有這個情形,絕大多數的軟體都還是可以安裝使用的。
我買的硬體規格則是第七代I5 配合8Gram 256Grom 的版本,無論是要進行筆記,
或是要進行閱讀都已經綽綽有餘了,那麼接下來就來談一下經常使用的軟體。
1.Onenote 與Samsung note
這兩套筆記軟體是我使用到目前覺得最好用方便的,首先是可以多屏使用,
無論你的筆記是用 手機/surface/電腦 產生的,它們都會自動在Onedrive更新
你隨時都可以查看。
要在Surface上面裝Samsung note是必須折騰一番的,不是直接去應用商店載下來
就可以使用,但我確定surface是可以安裝samsung note的,
相關方法要是有人敲碗我再來談。
這兩款軟體也都同是具備了將手寫稿件轉換成word文件的性能,至於誰轉得比較好,
因為用的不多所以也還不清楚。
2.Xodo與drawboard
在Surface 的平台上,要電子閱讀的話我目前是用這兩款軟體居多。
首先,有黑暗模式對視力比較友善,可以直接用筆開啟PDF檔直接編輯也是一大優點。
當然電子閱讀的另一個重點是,要能夠打開各家不同的檔案,
....有點累了,下一篇繼續。
--
村上春樹版五月份徵文活動 高額獎金等你來拿
┌─────────────────────────────────────┐
│ 文章代碼(AID): #1aIr8TAi (HarukiMuraka) [ptt.cc] [公告] 五月份徵文活動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arukiMuraka/M.1682657821.A.2AC.html │
│ 這一篇文章值 35 Ptt幣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4.163.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bileComm/M.1684665184.A.609.html
※ 編輯: Historia (36.234.163.79 臺灣), 05/21/2023 18:42:17
以我自己手上這台SP5來看,充滿電大概可用7小時搭配著手機在用。
其實就搭高鐵之類的辦公看書而已,是夠用的。
所以後來我都鎖桌面模式用了。
不使用鍵盤要讓SP系列好用一定要搭配 gesture設定。
可以,但是我現在改價值投資了,看盤這種事情不幹。
所以我買的是SP5
不知道,沒有買來測
鍵盤脫皮問題其實白膠黏一黏就好了...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