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教學】班規不用「講」就有效!
總是覺得班規寫了一堆,孩子卻一條也無法乖乖遵守?不妨試試這一招!給孩子更多機會自己動手做,參與其中!
班級經營,透過小創意小巧思,也可以很有趣、不嚴肅!↘↘↘
⛺教育好文不漏接,立刻加入翻轉教育Line>>goo.gl/cPx5Le
👪「我們的孩子 我們的未來」封面三部曲:goo.gl/80MYhW
有趣的班規 在 尚瑞君之愛‧傾聽‧解讀心 Facebook 八卦
孩子要有適應不同人的能力,就從適應不同班導師與同學開始
最近有幾個不同讀者的提問,有趣的是,問題居然都跟班導師有關。
記得,長子在幼兒園要畢業前夕,園裡舉辦了一場畢業生的家長座談會,用意是希望協助家長對孩子未來要面對的小學生活有一些概念。那時,有一個已有兩個孩子上小學的媽媽說:「其實,孩子每一次分班,我都祈求上蒼讓孩子分到班導師跟他相合的班級。」
現在,我的兩個兒子都已從小學畢業,他們一共遇過七個班導師。我在小學代課,常常需要進入不同的年級與班級,遇過的班導師更是五花八門,我從來都沒有遇過難相處的班導師,那為什麼在讀者的問題中,他們卻好像都被班導師為難了呢﹖
有讀者詢問,孩子高年級的班導師規矩多如牛毛,要求的生活常規一如要求低年級,有必要如此嗎﹖也有剛念高中的家長說,孩子開學第一天沒穿校服就被教官盯上,孩子就是不想穿校服,他去跟班導師溝通,導師說一定要按照校規處理。
在這些問題中,我發現現在父母愛的盲點還真的很多。如果不想穿學校的校服,那當初為什麼要選那所學校念書﹖老師的班規是由全班討論出來的,家長覺得太細節,但那是他們師生一起制定的班規啊﹗家長這種愛之深,涉入更深的心態,到底是在幫助孩子﹖還是在阻礙孩子的正常發展﹖
孩子從學校畢業之後,要進入比校園更形複雜的社會,當孩子還在學校中學習知識與人際相處的技巧和能力時,如果父母只想要別人來適應孩子,那只要找家教來教,而不需要進入校園共同學習。
每一個人,都是這個世界上單一而獨特的存在,只要跟別人相處,都需要磨合。為了減少磨合的痛苦與縮短磨合的時間,才需要訂立很多的原則、規矩、法律和制度。大家遵守一樣的規矩,才知道彼此的界線在那裡,可以保障自己的底線是甚麼,而不需要把時間花在測試與除錯中。
現在標榜要做自己,但是,甚麼才是做自己呢﹖
做自己,是一門學問。
這個自己,要先做一個界定,是心靈層面?還是角色層面?
我們希望,做好做滿自己心靈層面的自己,但是,這樣的自己,是不是有時候又會跟角色層面的自己產生衝突呢?
有衝突,就需要做判斷與選擇,選當下最適合的選擇,也許相對好!人生,是一場錯綜複雜的棋局,牽一髮而動全身,很難做到起手無悔,但盡量讓自己減少遺憾。
口不出惡言;心不想歹念:行不為壞事,也許,就可以避免很多遺憾,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團體中,遵守團體的規範,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自重。
做自己,不是自己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我們每一個人都扮演著許多種角色,要恰如其分的扮演好每一種角色,需要不斷的學習與進步,在其中要解決很多人生的衝突,解決衝突,就是一種生命的修行。
這幾年,學校開班親會我都會去參加,看看老師經營班級的風格,也會讓孩子達到老師的要求,而我自己跑班代課,也尊重每一個班導師營造出來的班級氛圍,這樣的尊重也換得了老師對我的尊重。
有一次幼子的同學來家裡玩,聊到班導師,同學說:「我們老師好兇啊﹗」我說:「我跟竑勳都覺得班導師很好耶﹗他一點都不兇,根本就是好好先生,還常常請你們吃東西﹗」他同學說:「那是因為竑勳很守規矩,老師要求的事他都做得到,不像我們很皮,常常被老師處罰,老師對我們都很兇﹗」
一樣米養百種人,一個班導師要面對大概三十個人,如果三十個人都不守規矩,都很皮,那老師還有時間教書授課嗎﹖為什麼上下課需要鐘聲﹖為什麼班級需要班規﹖因為這是一種大家可以各自安好的界線。你的尊重與自重,才可以得到別人對你的尊重。
一個團體要在相安無事中還可以共同學習與成長,最重要與便捷的方式,就是遵守外部規矩。
每個人,都是單一而獨特的存在,孩子要在小時最有彈性的時候,可以接受各種不同老師的對待,這樣,他才可以面對千奇百怪的人,不要有太多大人的評斷,或本位主義的過度涉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才真的是幫助。
我們在學校遇上的是要面對很多不同學生與家長的老師,而不是我們自己花錢找來的家教,有時候,要多把自己的想法抽離出來,才可以看見別人的用心。
不要太擔心孩子,要鼓勵孩子遵守班級的規矩,讓孩子學習有能力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把自己做好!當孩子換了新的班導師,我們可以這樣鼓勵他:
1.陪著孩子適應新導師的風格,不要急著評斷與干預。
2.看老師經營班級的大原則,不要太在乎細節。
3.先要求自己守規矩,把自己做好,與人為善。
4.每天跟孩子聊聊天,分享學校的生活。
5.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忙,父母隨時都可以伸出援手。
6.不要讓孩子有太強烈的我執,要培養孩子可以包容的彈性。
老師跟家長,應該要站在同一陣線上,協助孩子快樂學習、發掘天賦,而不是變成敵對的雙方,常常上演攻防戰。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工作普遍做不久,遇上上司或是同事的相處問題時,就換工作,絕不委屈自己,因為,他們一直生活在只有自己最重要的本位主義中。自己的人生自己最重要,這樣看起來好像對,但是這樣的格局,是不是只能當著井底之蛙,因為不想改變自己。《新約聖經》在《約翰福音》第十二章的標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我們常常需要藉由外部的要求與規定來突破現有的狀態與界限,讓自己的能力更形開展,特別是對孩子來說,限制,有時是讓他的能力可以在穩定的規範中,可以安心地發揮。
把孩子訓練強大與柔韌,可以適應各種老師的要求與規矩,他才不需要一直在試誤與除錯中,一直為難別人也讓自己難為。我,在我的生命中最重要,但是當我變成我們,要一起相處時,每個人都需要替別人想一下,當你給別人轉身的餘地時,自己才可能有空間可以迴旋,遵守團體既訂的規矩,就不會為難彼此。
有趣的班規 在 蔡惠婷 新竹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十年前的今天,我在課堂中跟小二的孩子談什麼是自由。
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對話與思考跳出,深深面質著大疫情時代下內在的靈魂。
今晚,想從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跟大家聊聊。
自前所未有的全國大停課至今,師生們已在線上學習過了一週。
教育,在疫情的壓力下,不得不被迫轉換成另一種型態與紀元,經過這一週的衝擊與震盪後,讓人不禁想重新思考:
#教育與學習的本質到底為何
因著過去十年當老師積累的經驗與養分,即便已經離開教育界到了不同的位置,我依然感謝我有這樣的連結,每天都能從臉書看到大量來自教育處的政策宣導、校長的綜校治理、教師的教學實境、家長的真實反應、以及學生各種在線上學習的有趣樣態,也讓我緊密觀察著教育界的劇烈轉變。
我看到教育處跟學校老師其實非常非常努力,試著在這麼突然的驟變下,積極快速地克服設備與技術,認真規劃課程讓學生們在家的線上學習上軌道;我也看到家長們如此盡力又筋疲力盡地,兼顧工作、家庭生活與孩子的學習,協助孩子們操作還有上傳五花八門的作業。而孩子們,則是每天掛在電腦前努力睜大著眼,盯著電腦中的小小畫面跟字體,吸收各種線上的課程與知識。
於是我看到,原本許多在學校課室裡豐富而立體的學習樣貌,逐漸壓縮到跟眼前的3C面板一樣扁平…
所有教室間的人際社交/互動/觀察/對談/思考/情感交流…在線上教學的呈現或實施有其難度與限制,但親愛的大家請別忘了:
#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
#家_更是孩子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的重要場域🏠
除了部定的基礎學科課程外,我們要如何在「家」的這個場域中,還原剛剛我上述的那些、線上學習難以呈現或感受到的元素,則是教育專業的老師、以及最了解家庭文化屬性的大人,可以共同來好好思考的。
昨天,我看到一個很有經驗的資深教師伙伴,陪著孩子在家線上學習,有感而發地說:
「在家上課不能用在學校的思維把時間填滿,太可怕了!」
不知道是否有人有一樣的感覺呢?
在學校有劃分清楚、一節40-50分鐘的學科學習;回到家中,學習被拿掉了時間的框架,親子相處的時光增加,我們是不是可以,#讓彼此都鬆一些,#拿掉過多的焦慮,#解構傳統的上課模式,#重新建構孩子長出自主學習的最好時機,也讓親師生三方,都能喘息一下。
分享以前念教育心理學最觸動我心的一段:
大家知道嗎?Education,教育這個字,其實是由拉丁文的Educare 蛻化而來的,原意為「引出」。 原來,教育最初的本意,其實是要用 #引導 的方式,來發展學生的身心,以達到至善之境地。
是的,依小鳥老師過去的觀察與經驗,我發現:
從孩子身上長出的 #自主學習
往往不是因為精實的「塞滿」
而是因為大人願意給出從容的「#留白」。💗
說到這,又不得不提我很喜歡的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過的一段話:
「#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 #而是點燃一把火。」
(Education is not the filling of a pail, but the lighting of a fire.)
我以前最喜歡也最享受的,就是孩子在課堂中學習時,迸發出那發亮的眼神,你知道他很在學習當中,你知道你燃起他學習的熱情與動力了。
所以如果這一週來,家長及老師,從孩子鎖在小小3C螢幕的學習眼神中,已經找不到熱情與亮光的話,是否能打開一段對話,好好溝通或思考,試著給出更有彈性的學習方式,也許可以讓孩子選擇自主學習的型態、或挑選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或事物,在居家學習時能做更深入的研究,然後再跟全班發表分享。
當一個孩子從小就在一切都安排好的環境中長大,不用思考或選擇時,他很可能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現在,也許正是一個最好的moment,讓總是習慣被安排、被塞滿的孩子,得以徐徐地回到他自己、長出他自己。🌱💗
在家的場域中,其實有太多可以學習的事物了:
🔸學習生活能力(像是基礎的烹飪、洗衣…)
🔹時間管理(安排自己的時間跟該做的事)
🔸從做家事中學會付出與照顧家庭
🔹學習關心家人的感受與需求、照顧毛孩寵物
🔸享受一個人的獨處與思考
🔹覺得無聊就試著發揮創意找樂子(創造力的培養)
🔸透過不斷的探索去找到自己喜愛的事物,培養興趣,或深化成長才
🔹能有充分時間享受閱讀
(因為 #閱讀是一輩子重要的自學能力)
不小心說太多了,回到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照片上~
這是十年前的今天,還是小鳥老師的我,在主題課時與小二孩子們的精采討論:
在這所校風開放的學校裡,所謂的「自由」,該是什麼樣的樣貌?
那時算算,與導師班的小二孩子相處的時間,只剩下短短的一個多月就要分班了,心裡有些焦急,還有好多東西來不及帶給這群孩子們,於是,某天契機下,開始談起那些我覺得好重要的東西。
所謂的,學校校風的自由,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奠基在「自愛、自主、自律、自重、與自治」下,才能長出真正的自由。
滿滿的黑板文字,其實是用好多的對話與問題穿針引線鋪陳的,是由孩子真實的生命經驗出發,所深深擠出的言談。短短40分鐘裡,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如此真誠的面質、叩問自己,讓那時候的鳥夫子我啊~真的可以含笑目送他們繼續邁向下一個里程碑了...(拭淚)
我特別喜歡黑板右側的那一段討論團體規範的過程,這是讓孩子充分理解與討論完後,再自己自由做選擇─
1⃣ 在班級團體中,先建立一致的規範,訂出班規一起來遵守,在這樣的界線內表現合宜的言行舉止。
2⃣ 從自己個體與社會的互動觀察中,慢慢形塑出一種不言而喻的內在秩序,然後再從己身向外行出合宜的表現。從每一次的事件與問題進行討論,然後形成一個集體共識,其實也是個體內在的約束。
👉最後全班包括小鳥老師,都投給2⃣✌
我真的很愛我每一個帶過的班級,即便也有調皮搗蛋讓我傷腦筋的時候。我從來沒有訂過任何班規,也沒有實施小組的獎勵集點加分制,讓每個孩子能長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樣子,而不是整個班都只裝在同一個制式的模子。
在兩年的時間,在處理每個孩子的衝突或狀況時,都秉持著「#每個事件都是教育的一道光」💗 每次處理完後的學習,都化約全班的默契跟內在秩序。能學習在對的時間有著合宜的言行,若有孩子無法控制,其他同學也能練習“帶著善意”來提醒,協助改變成正向行為。
好不容易培養出孩子的自主與自律,讓老師在第二年終於得到了無為而治的自由(笑),也因著積累的深厚信任,讓老師在課堂間願意給出更多的彈性與自由,孩子也就更能用自己的方式,享受學習的樂趣。
回到現在,也許,因著疫情的關係,我們失去了生活中的部分自由...但,這正是我們集體一起來學習自主與自律的重要時刻,無論是在整個社會的防疫作為,或是孩子在家的學習。
我相信,如此這樣,在未來不遠處,我們才能迎向真正的、身心靈的自由。
看著照片中滿滿的黑板文字,眼眶有點熱,感謝當時認真留下足跡的自己,也感謝過去每一位與我相遇的孩子們,還有信任與交託我的家長們。在十年後的今天,這些小二孩子們的討論,依然深深觸動著我,為大疫情時代帶來深刻的省思。
也很謝謝願意耐心看完2817字的你們。💗🙏
#那時能說出這些話的8歲小孩真的很讓為師的感動啊💗😭
#想當年這張圖還上了無名網誌的今日熱門文章😆
#無名小站是時代的眼淚啊那時還得過教育優格
#當時只是想讓更多人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
#而不是對校風自由的誤解
#這段時間大家都辛苦了歡迎來聊天紓壓XD
有趣的班規 在 #班规有趣- YouTube 的八卦
You're offline. Check your connection. Retr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