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父母
對自尊而言,父母的作用確實非常大。導致孩子出現自尊問題的最主要原因,的確是父母教育無方。然而在一般情況下,父母在教育上的缺失,對孩子自尊的損害其實是有限的,它們可能帶來痛苦和磨難,但並不一定會對成年之後的心理平衡產生嚴重後果。
不幸的是,確實存在一些真正「有毒」的父母,如數年前的一本美國暢銷書《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便為我們揭露了一系列可怕的父母形象。這些「偷走童年的人」的共同點,就是嚴重地損害了受害者的自尊。以下列出幾類「有毒父母」的典型。
■ 事事控制型父母
這種濫用家長權威的父母,認定只有他們才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什麼是好的,不給孩子任何自主權利。如果孩子試圖反抗,他們會令他產生罪惡感,或用情感來要脅:「我是為了你好。」即使長大成人以後,孩子仍舊受到來自父母的壓力,對他的日常行為和人生選擇處處橫加干涉。
這種父母對孩子自尊的影響很明顯,孩子直到成年之後,都會認為自己沒有父母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很可能從「依賴父母」變成「依賴配偶」。聽聽四十二歲的繪畫老師弗朗索瓦的講述:
「我花了十八年長大成人,花了四十年才擺脫我母親的影響!還是吃了好幾年的抗憂鬱藥物、進行心理治療才成功的。我心想,我人生最大的悲劇也許是身為獨子,母親全部身心始終都是為了我,這是一種考驗。」
「比如,她幫我買衣服,每天早上,按照天氣預報幫我選好該穿什麼。我想反抗時(我很少這麼做,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對外表打扮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她總是跟我說我完全沒有品味,太容易被人影響。後來,她還限制我出門和朋友往來。不管白天、晚上,隨意進出我的房間,查看我的信件。」
「在感情方面,我一直沒有跟人交往過,一想到要面對母親理所當然的拷問,我便失去了勇氣。我找到工作之後,儘管已經有了工資收入,她仍執意要求我還是住在家裡,我也照她說的做了。這麼多年一直被她灌輸我沒有獨立的能力,我信了。最要命的是,她一面處處鉗制我,一面批評我不夠成熟、猶豫不決、脆弱……當我決定離開家獨立生活,她又用盡一切手段阻止:威嚇、要脅、自殺、住進精神病院、打電話或在街上找我大吵大鬧,但是我不為所動,我一點都不後悔。」
■ 酗酒茫醉的父母
這種父母讓孩子承受他們起伏的情緒,從消沉到充滿敵意的大起大落。因為他們自己患病,沒有能力顧及孩子的需求和心態。他們那種極度脆弱的形象,乃至身體和精神上的衰敗,都使孩子自尊變得很不穩定。
正如一位女病人所說:「看到我母親那個樣子,我怎麼可能覺得自己是個不錯的人?一分鐘也不信。」
父母如果酗酒,孩子有時候會為父母的病態而感到自責:「他發脾氣,也許是因為我的錯。」「他喝酒,可能是因為我讓他不高興。」
如果父母有一方酗酒,家庭情感及教育環境,在孩子眼裡看來往往混亂無序—他們無法預知酗酒的那一方,對於他們的行為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有時做錯一件事可以被容忍,甚至博得父母憐愛;但有的時候,即使默不作聲,仍會惹得酗酒生病的父親或母親大發雷霆。
孩子無奈的心聲是:「我們心裡清楚,有些晚上,不管做什麼,只是露個面也會引發一場爭執。」
父母酗酒的家醜不可外揚,更加增強了他們的羞恥感和對成人世界的不信任感。儘管如此,有一部分孩子仍能夠在這種毀滅性環境中倖存。研究表示:有大約二十%的孩子,能夠建設自己的心理,保護好自尊,透過對環境的超強控制策略,成為早熟而獨立的小大人,不僅學業成績好,還能獨立自主。
但是,這種「超強的自我拯救辦法」引發的問題,可能在他們成年以後才會體現出來,比如這位年輕女人就告訴我們:
「我的公公酗酒。我覺得我丈夫之所以能挺過來,是因為他小時候把自己變成了『小大人』。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照顧父母,因為他母親患有憂鬱症,他經常在放學回家時,看到母親躺在黑暗中,家裡亂得嚇人,父親則在酒館裡喝酒。他一個人照顧妹妹、打掃房間、做作業。等父親一回來,他就得想辦法保護大家,因為會大吵大鬧,有時父親的拳頭會像暴雨一般砸下來。」
「我剛認識他的時候,他跟我談過一次這些事情,然後再也不提起了。但我看得出來小時候的這段經歷,給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現在他仍然著了魔似的要讓一切東西井井有條,像是透過『控制一切』來安撫童年留下的焦慮情緒:帳單都付清了嗎?孩子們的作業都做了嗎?家裡有什麼要修的東西?等等。」
「他是個好爸爸、好丈夫,但他缺少幻想,他跟我和孩子在一起時從來不放鬆。我批評他這點的時候,我覺得他完全不理解我的意思。後來,慢慢地,我試著教會他『自然而然、無憂無慮』的感覺。很不容易!」
■ 言語虐待的父母
這類父母擅長貶低孩子,用殘酷的言語批評他們的錯誤、弱點甚至他們的體貌特徵。更具傷害滲透力的是用冷嘲熱諷的方式,評論孩子的各種表現。這些言語上的虐待常針對以下幾種情況:
一、孩子偏離期待時
孩子表現出任何偏離父母期待的態度或行為,都會受到嚴厲的砲轟。
對孩子自尊的影響是:孩子將記住最好遵從別人的期望,他心裡的新想法和個人願望都應該忘掉。
二、威脅到父母的權威
當孩子的態度威脅到父母的權威時,受到的辱罵將升級,變得更惡毒。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時,這種母親會看不得女兒變得嫵媚、漂亮、吸引人;這種父親會覺得兒子高大的身材和體育方面的成績對他是一種威脅,或者嫉妒兒子對女性的吸引力。
三、看不順眼的任何事
這種父母隨時可能對孩子言語虐待,也許直接貶低孩子,或以間接諷刺的方式表現,對孩子提出完美主義的苛求,而且永遠不滿意。這使他們的孩子成年之後自尊極其脆弱,對別人的評語極度敏感。
■ 體罰孩子的父母
這類父母,出於各種原因,一般是因為他們自己缺乏愛,無法控制暴力虐待孩子的衝動。與酗酒者的孩子結果類似,家庭成了一個危險而且難以預測的環境。孩子記住的是:不論他在哪裡,無論他做什麼,永遠都不安全。更嚴重的是,他覺得自己對這種狀況負有部分責任。
一位病人童年時曾經受到暴力虐待,他說:「我那時候覺得我父親打我,是因為我表現得不好;因為他不打我姐姐,所以我覺得是我的錯。我是個沒用的孩子,挨打是活該。」
父母中的另一方不干涉,往往是被動同謀,徹底使孩子認為他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甚至認定自己的存在,引起了別人的攻擊性。我們把這稱為「家庭內部的祭品」。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會深深懷疑自己個人價值並自我貶低:「父母沒有保護我在身體上不受虐待,是因為我不值得被保護。」
■ 性虐待的父母
家庭暴力中罪大惡極的就是父母中的一方有亂倫行為,一般是父親侵害女兒或繼女。孩子在最親密的關係中受到了侵害,無處可逃。隱形暴力的氛圍通常很明顯,少女會收到各種令其產生罪惡感的資訊:「如果妳不做,再也沒有人愛妳了!」「如果妳不接受,我會傷心難過。」「我會狠狠揍妳、揍媽媽還有妳弟弟!」「妳要是告訴別人,我會坐牢,那就是妳的錯。」
不舉發也不保護女兒的這種母親,往往是被動或主動的同謀,她會帶給孩子這樣的壓力:「妳要是不肯,我們都會受折磨。」
一位十六歲的病人被繼父性侵,她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我同意,我覺得自己是壞女孩、不正常。如果我拒絕,他說我對他態度差,我拘謹不開放。如果我繼續抵抗,他會對我媽媽和我弟弟很兇作為報復。所以我覺得我媽媽寧願我屈從於他。」
被性侵的孩子的自尊會受到極為嚴重的傷害,往往會罹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邊緣型人格」。
.
issue
很遺憾,許多父母並不稱職,但更遺憾的是許多孩子的自尊因此犧牲。
.
《#恰如其分的自尊【暢銷經典版】》
L’ estime de soi
.
作者: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弗朗索瓦‧勒洛爾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等一下(9/13)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之前有朋友希望我討論父母的不成熟行為,我透過這本書的內容,補充在這篇。父母對孩子的自尊影響很大,這我們都知道了。但傳統父母視而不見,這種狀況到現在還會出現。
還好現在社會夠進步了,有自覺的父母越來越多。如果想要更深入了解,其實跟兒童青少年保護相關專業的社工多聊聊,會聽到更多辛酸的故事。
祝願您,能認清我們已經長大了,有了足以脫離有毒父母而獨立的力量了!
有毒父母特徵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八卦
#第23號作品《受害者情結》搶先讀
#特徵其一:情感匱乏
受害者情結的個體,共同的現象,就是有一無底的情感黑洞,來自情感的極度匱乏。那處情感黑洞,總是釋放著:「我要」、「給我」及「我需要」。
宮崎駿所創作的動畫「神隱少女」裡,有個無臉男,沒有表情,沒有實體,以幽靈的虛無感存在,就非常符合受害者情結者這種「自我感」薄弱,內在卻彷彿有永遠匱乏不足無底洞的漂浮生物。
這種好似沒有實體,也沒有自己根處和自給自足養分的生命,是曾受背叛和遺棄的創傷遭遇糾結而成,因愛及修復缺乏所形成的巨大空洞,所衍生而出的「我要」、「給我」⋯
若是沒有辦法正視自己,並且鍛鍊自己滿足及滋養自己的能力,那麼,不僅會被自己的空虛及情感匱乏吞噬,還會以空虛寂寞的呼求聲,獲取他人的關注,吸取他人的能量,來以為自己沒有那麼弱小及空洞,還是有人關愛,還有有人要。就像是神隱少女中的無臉男,總是覺得不夠不夠⋯我好餓好餓⋯
受害者情結的個體,都有早年生活被剝奪關愛及需求滿足的經驗,也許是想要的幸福童年遭破壞,或是渴望的親情受剝奪,甚至是身體安置的安全空間、衣物、慾望…等等,都遭受毫不留情的剝奪或拒絕給予。
這種長期的匱乏、不足、沒有的感覺,讓受害者情結的人內心有強大的不安全感,很怕「沒有」或「失去」情景的觸發,焦慮不安的情緒會一發不可收拾。
因此,即使他們的言行舉止總帶給別人不舒服的攻擊、索討及尖銳打擊,他們還是會求著要回到關係裡,或是暫時以討好者姿態求饒,告訴對方自己行為會改變,或者自己在情感上不會那麼依賴。然而,這種承諾沒有時效性,可以下一分鐘,或隔一天就再來崩潰性的情感索討,及致命性的人身攻擊。
而短暫的示好,反而是累積和證實自己確實被剝奪、被欺壓:「這些別人唾手可得的幸福,我卻要用乞討、索求,才能得到,果然這世上沒有真心疼愛我的人,我確實是一個注定被背叛和遺棄的受害者。」當示好與忍耐,終於換得別人的關注後,那份委屈與屈辱,逼使自己要對方加倍奉還,自己也要更加小心翼翼「看管」好心裡那份揮之不去的不安全感,絕對不能輕信別人對自己的好,那一切都隨時可能是一份更狠毒的背叛和欺騙。
情感匱乏的人,無法收下他人真心的關懷,也拒絕接受這世界上會有人愛他,因為任何相信都可能讓自己有被耍的感覺。他害怕當自己有一刻相信了,下一刻得到的就是背叛和拒絕,這實在是他們心中覺得太可怕的事!
所以,這是個矛盾的循環:越是空虛和匱乏的內心,本應需要接受由外而來的關懷和溫暖,卻往往更加的拒絕及排斥被關愛及支持的感受。
凱傑在童年時,父母失和,在幼稚及不負責任的作用下,父母兩人都放棄了照顧凱傑,導致凱傑必須由爺爺奶奶接手撫養,在他有記憶以來,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他們偶爾會出現,但出現的時間大概用分鐘數就可以了,像是看一眼表示自己有盡到身為父母的責任,人就閃了。
凱傑忘了自己幾歲開始,就一直覺得好孤單、好寂寞,不過他知道自己喜歡有朋友,常常會希望不論到哪裡都有很多朋友,也喜歡被朋友簇擁關注的感覺。但是,凱傑內心深處卻有一塊任何光亮都照射不到的陰暗,朋友們如何也無法想像,看似廣交樂觀又好相處的凱傑,最恐懼甚至到厭惡的,就是朋友真心關懷的溫暖。那些溫度像是會灼傷他,他無法靠近、無法承接、甚至無法承認。他要的感情,深淺、遠近是由自己控制的,大家只能和表象上的他相處。他喜歡和大家,嘻嘻鬧鬧、愉悅地、歡快地,卻探不到他內心深處幽暗之地的相處方式。
雖然,曾經有那麼一兩位朋友對凱傑說過:「我們認識也算久了,但我始終覺得你好神秘喔!」或是「我覺得我們之間有跨越不過的距離耶!」只有那真正與凱傑進入親密關係的人,才會稍微觸碰到凱傑內心的幽暗。他曾經對某任交往不久的女孩說:「你終究會離開我的」。
而每當那些在親密關係中的對象,想要關心或是對凱傑表示溫暖的支持,都會換來凱傑的不悅和懷疑。有一回,凱傑臨時要加班,那時的女友特別帶杯咖啡到凱傑公司給他,想要在附近的咖啡店等他家加班完,一起聚聚聊聊再返家,但凱傑的反應卻是對著女友說:「你是不是專門來確定我真的加班,好去跟別人約會?」
那時的女友聽到凱傑的回應,覺得很詫異,連生氣都忘了,只覺得凱傑的反應怎麼會是這樣呢?和一般人反應那麼不同,一般人應該會是感動和覺得甜蜜才對啊!
又有一次,因為知道凱傑說過喜歡某一款的手錶,恰巧凱傑生日將近,凱傑女友特意買了那款手錶做為生日禮物,想讓凱傑驚喜一番。沒想到受到驚嚇的反而是自己,因為當凱傑看到女友拿出那款手錶當禮物時,凱傑居然勃然大怒地說:「是哪個男人陪你去買錶的?你居然偷偷背著我和男人去逛街,還買了戰利品要向我炫耀!」
女友越是和凱傑相處,越是搞不懂他的情緒和那些無常的喜怒反應。有時明明凱傑曾經說過自己喜歡的餐廳菜色,特地陪著凱傑去吃,或是買來給凱傑吃,那份美食都會突然變得像是有毒似的,讓凱傑斷然拒絕品嚐,甚至板起臉孔,足足生上半天的悶氣。
但若女友真的挫敗了,想分手了或拉出和凱傑的距離,不再那麼熱情及回應凱傑,凱傑就會感到十分不安及被自己內心的匱乏凍傷似的,亟需女友的回應和安撫,並遲遲不願分手。
所以,凱傑的任何一段親密關係,都有這樣的混亂和情感糾葛現象。直到最終,情感關係都在戲劇性的兩敗俱傷下,不得不劃下休止符。
這就是由嚴重情感匱乏所衍生出的懷疑及不信任,情感匱乏者認定在這世界上的溫暖和愛護都是「假的」,畢竟他們從未體驗過。同時,也是一種絕對不能接受的偏執,因為他們認為一旦輕易接受了,就有可能遭遇到擁有後的失去,更嚴重者,甚至認為他人的溫暖和關愛都是有企圖的,其背後的目的都是為了傷害他。因此,他們要自己堅定認為溫暖和關係根本不可能存在於這世界上。
受害者情結個體最害怕的正是無法再躲在習慣的匱乏中自憐,倘若接受了他人的關懷、溫暖,自己就此成為接收者、擁有者、幸福者,那既定的受害認知及信念,豈不是應該要被調整及改變,那不就代表過往自己認定的悲劇角色都是不對的?!
他們不喜歡挫折及認錯的感覺,因此絕不能為自己認定的事情認錯。
何況,那種陌生的溫暖溫度,和長久以來習慣匱乏的冰冷感相比,陌生的溫度充滿了危險,是一種未知,也是一種無法控制感。還是算了吧!他們寧可認定只有不幸和邪惡,才是這世界的真實,而自己還是那一個因為剝奪或被拒絕的可憐匱乏者。
情感匱乏者,內心都有一個含冤含怨的幽魂,就像無臉男一樣的飢餓和空虛,沒有自己的臉,也沒有實實在在的實體存在,只有那像從黑洞傳出來的無盡回音:「可憐可憐我吧!我好餓好餓啊!」當然,不是真的生理飢餓,而是對愛、對情感的飢餓感與匱乏感,讓他始終拘禁自己在黑暗的內心地獄中掙扎。
如果,你也是一名情感匱乏者,不要放棄超度你內心那含冤哀戚的情感重創受害者幽靈吧!唯你真實的接收得到愛及情感撫慰,真的與愛連結,而不再與自憐結盟,那空洞才不會像無底絕境一樣,始終留不住身為人都需要的溫暖和愛。
*註:本文故事為編寫,不指向任何一位特定人士
#超度內心深處的受害者孤兒
#解開內心纏繞不休的受害者情結
———————————————————
#6/22 預購開跑🏃 #6/29 全面上市🎉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
有毒父母特徵 在 羅怡君:孩子教我們的事 Facebook 八卦
最近一直被「霸凌」議題圍繞著。
說實話,過去記憶中多少有些不快的回憶,但大多數的人都不是霸凌者或被霸凌的角色,我們都是「旁觀第三者」。一旦成為父母,即便我們想蹲低身子側耳傾聽,孩子也未必能輕易地說出口,或是具體地告訴我們慘澹青春裡的內心風暴。
然而,有很多新聞、小說、回憶錄、電影能幫助我們描繪可能發生的事實,尤其是青少年小說裡的情節,極大部分都與生活和事實貼近,才能和小讀者們發生共鳴。
這本「聽不見的聲音」讀來沉重,但卻能讓我們感同身受,我非常喜歡這本小說,特別是描寫「水母」的篇章,似乎能解釋孩子們某些階段對特定事物的執著興趣,或許都是能窺見內心的一面鏡子。
*************************************
生命蛻變的本能 (羅怡君推薦序)
闔上這本書,我打開電腦搜尋水母的影片,關上聲音,就這麼安靜看著畫面上的水母游了一會兒。
與其說這是個十二歲女孩尋找自我、思索友誼與生命的故事,不如說作者更想帶領我們重新感受人生裡「有時候,事情就這麼發生了」的那些時刻。
一個青春期的女孩能碰上多少這種事?父母協議離婚、一起長大的哥哥搬出去住,而這時候剛好要上棘手的七年級,還沒來得及整理好學校的課業與人際關係,卻先接到好朋友突然溺水過世的消息,更糟的是她們先前才對彼此做出決裂難堪的舉動……大人們以「有時候,事情就這麼發生了」解釋難以理解的溺水意外,然而對一個看似「已經長大」的孩子而言,沒有對她交代清楚的、無法說出邏輯原因的,又何止好友的意外而已?
原本就搖搖欲墜的生活頓時崩塌四陷,獲知消息後她開始保持沉默,一句話也不說。對身旁的人而言,確實聽不見她開口說話,但此時女孩的世界裡每天轟隆作響,震耳欲聾的各種自責聲音逼得她無所遁逃,只能閉起嘴巴先安頓心裡的驚滔駭浪。
這是小說嗎?真實人生似乎相差不遠,只是我們未必如主角般敏銳專注,又或者我們不被允許這樣「失常」、「脫軌」地處理自己的困惑和情緒?
作者巧妙的選擇「水母」串連著全書。女孩轉移悲傷而對好友死因做的猜測,讓她一股腦的栽進水母螫人的研究;而水母的各項特徵在書裡竟顯得如此優美合宜,恰如其分的將複雜抽象的情境細節轉換成讀者腦海裡的具象畫面。
正如第一章即出場的「鬼心」:沒心沒腦的水母一縮一放的搏動像極了正在跳動的心,然而牠的透明讓人可望穿另一邊的世界。書裡詭異冷調的氛圍立刻隨著水母群瀰漫開來,將我們帶入女孩主角孤獨不被了解、聰敏,但與團體格格不入的冷僻內心。
又如中段裡提及水母擁有劇毒的特質正是脆弱生物自保的方法,沒有人會認為連一根骨頭都沒有的水母擁有毒液就是個壞蛋,甚至還有許多科學家、冒險家為此深深著迷,這個現象讓女孩以質問隱喻內心深處的期待:有人可以愛上這麼毒的生物,那有誰能了解不被理解的我嗎?
除了靜謐奇幻的水母世界,作者也默默替我們推開通往心底的祕密通道。透過對過往友誼發展的回憶陳述、當下仍需應付的課堂現實和祕密擬定的未來出走計畫,這三種同時存在的時空線索指引我們發現,在看似安靜沉默的表象背後,有著多麼立體深厚的內心宇宙等著我們探索理解。
幸好這世上水母大多成群。透過一位也懂得適時保持沉默、善於陪伴等待的老師,漸漸的把這些孤單漂流的水母吸引過來,牠們仍然各自伸展,只是從彼此透明的身軀望穿過去,也能看見同類努力活著,還能一起期待陽光。
《聽不見的聲音》原本說的是青春期孩子理解失去、找尋自我的過程,但能讓所有讀者有機會一窺傷痛療癒的過程,並見證生命蛻變的本能。
優雅從容漂浮的水母一點兒也不怕大浪,現實人生有時如此困難,也許我們該專心地呼吸吐納,暫時「水母漂」一會兒,聆聽心裡頭那些別人聽不見的聲音吧。
有毒父母特徵 在 原生家庭- 8種「有毒」父母常說的話 - YouTube 的八卦
8種「 有毒 」 父母 常說的話|“ 有毒 的 父母 ,中毒的孩子”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父母 養育孩子的方式和在孩子身邊的表現是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發展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