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倭患不斷,為何清朝時就少了?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陳少游
在歷史上,倭患是很令人頭疼的,不僅會造成經濟損失,還會擾亂政治秩序。我們慣把日本海盜稱為倭寇,「倭」為矮小,「寇」為盜賊,這二字簡明的表達了中國人對於這種行為的不恥。其實,倭寇的組成不止如此,內部更亂,除了部分日本人,還有部分中國人。內外互通,私下勾結才給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間造成了困擾。倭寇橫行沿海的時期是明朝,甚至因為抗倭而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而到了清朝,倭寇卻減少了,是因為清朝走的是彪悍路線,倭寇不敢來了還是倭寇自身實力的萎縮?其實,這裡面的緣由比較複雜,跟兩國政治經濟等因素密不可分,同時還受到歷史潮流的影響。
中國海禁,明朝倭患不斷
明朝倭患在朱元璋時期就有了,雷厲風行的朱元璋曾經為此做出過措施,他身為一朝皇帝,自是不能讓倭患為所欲為,於是派出使者,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想與倭患建立正常的貿易關係,誰知倭患竟不守規矩,殺了使者。朱元璋對此很生氣,但又不能勞民傷財大肆打擊倭患,畢竟出海戰爭不太適合當時剛建立的明朝。於是,他便出台了「海禁」政策,日後「海禁」政策不斷完善。不過倭患還是未能消滅。
明朝正因為倭患不斷,所以湧現了很多抗倭英雄,最出名的就是戚繼光抗倭了。戚繼光抗倭其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不過,由於當時倭寇過於猖獗,加上國內不齊心,國內軍隊的海上素質不高,導致沒能徹底除去倭患之憂。其實,明朝為抗倭做出過很多努力,皇帝也深知倭患的危害,害怕倭寇對明王朝的統治產生威脅。遂派大量水師駐紮屯兵,在嘉靖之前,明朝倭患不過小打小鬧,派出的軍隊大多能收拾妥當,但是,後來為什麼越消滅倭寇的數量越多,不減反增。這是因為有外國的介入,當時日本對外受到了援助,購進了很多先進的武器裝備,雖然明朝時武器也不差,但是,相比於日本當時的武器來說,還是略遜一籌,再者中國軍隊的海上作戰技術存在劣勢,根本無法剿清沿海這些倭患,只能在他們進擊內陸時予以反抗,所以在作戰上,是非常被動的。
要說明朝為什麼有著打不完的倭寇,首先是日本在14世紀的時候,進入了一個特殊的南北朝分裂時期。國內很不太平,各地紛亂不斷,國內一片狼藉,資源緊張。所以那些在戰爭中沒有爭奪到物資的群體,便進入中國沿海,妄圖從這些地方獲得各種資源來充實自己的實力。其次,當時倭寇國自己國家發展需要物資,自己國家國土小,資源少。而中國與日本自古的「緣分」使然,最重要的是資源很誘人。航海技術的發展也使他們外侵的行動愈加強烈。而且倭患在中國的掠奪傳到國內,更多的人對這塊肥肉垂涎欲滴。最後,明朝當時實行海禁,禁止對外貿易的發展,這樣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倭患,但是也損害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包括那些沿海的人和朝中部分牽扯到利益的人,他們為了私利,所以對外勾結,內外勾結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倭患的實力,所以更加難以對付。
日本海禁,清朝倭患減少
到了清朝時期,日本國內形勢發生變化,幕府勢力上升。進入和平時期的日本,國內戰爭消耗了大量實力,上下都需要整頓。新的領導人出台了新的政策,其中有項內容是禁止日本船出海進行貿易,也不允許日本人與海外有聯繫,偷渡者處以死刑。這樣一來,嚴厲的政策束縛了日本人來中國掠奪,日本其實進入了短期的「鎖國」時代,所以倭寇作亂才有所減少。這些倭患不敢出來,出來之後就成了國家的敵人,他們自然是不敢出來作亂,只能忍著。並且,清朝時對這沿海地區加大軍隊投放,已經減少的倭寇隊伍自然不是這些訓練有素的軍隊的對手,犯事的人自然少了。
當然,清朝也有倭患,不過遠沒有明朝的危害和影響大,後來的倭患一部分被消滅了,一部分被招安了。順治時期,更是加大了對倭患出現地區的監督和管制,所以,當時除了台灣,其他地方基本沒什麼問題。康熙雍正時期,海禁的力度也大大減小了,經濟發展的也很好,所以,幾乎也沒有內賊去冒險跟倭患們合作了。還有一個原因是鄭成功在打擊倭寇裡的作用,當時佔據台灣的鄭家,在沿海的發展主要靠沿海貿易,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不被倭寇損害,對他們大加打擊,消除了不少倭寇。在當時其實還存在一些來自各地的倭寇,因為倭寇組織沒有名正言順的系統,所以當時還有很多試圖在中國進行掠奪的國家混入倭寇組織,時不時在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一些不正當的活動,也是,中國當時國力還是不錯,很多小國也只能以這些不入流的手段在中國國土上嘗一點甜頭,但是中國的大局觀和包容的傳統文化促使我們在有機會徹底消滅倭寇的時候,給了他們機會,並沒有學他們的路數,而是堅定我們自己的國策和文化。
當時日本鎖國一是為了整頓國內,防止國民出海作亂,失去控制;二是阻止國際上的國家來搗亂,防止西方文明的介入。雖說都是海禁,但卻帶來了不同的結果。倭患最開始本來是走投無路的民間勢力的對外掠奪實驗,後來發展得越來越大,後來,發展成為官方勢力之後,取消了這種說法,所以,明清之後我們也再沒聽到倭患這種說法。其實,不管是明朝倭患的猖獗還是清朝倭寇的減少,都是多方面歷史條件作用的結果,既有內因又有外因,不能一概而論。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倭寇 #倭患 #明朝 #清朝 #明清 #海禁 #盜賊
明清 鎖國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大唐氣度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不只是背誦唐詩,不只是豐姿美人。喜愛唐朝,更在於她泱泱大度的開放與豪邁。
李氏唐朝,這個雜有胡族血統的混血兒所建立的中國政權,國力的強盛,文化上的自信,更有百川歸海的兼納包容氣度。誠如周偉民和唐玲玲在《中國和馬來西亞交化交流史》中所說的,「華夷雜處,中外文化合流,是唐代文化的主要特點」。
「歷代國威,以唐為最」。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唐朝的繁華是何等的迷人。不論是陸上絲路的西域駝鈴,還是海上商舶的揚帆啟航,唐朝的繁華和開放氣度,就像一個強大的磁盤,深深地吸引了四方異域人士不畏艱險地到來中國。長安、洛陽、揚州、廣州,都成了當時世界各國僑民商旅聚居之地。
宋代朱彧《萍洲可談》說:「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蠻夷呼中國為唐。」《明史》也記載:「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是故,後來的華人遷移海外,也就自稱為「唐人」,稱故土為「唐山」,稱自己聚集的地方叫「唐人街」了。這種習慣性的稱呼,並不是指說唐代就有中國人大量移民海外,而是基於唐朝曾在世界上享有極其崇高的威望和地位。
中國的對外交涉,唐代則是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唐朝海洋事業的繁盛,有其一定的主客觀因素。首先,從世界局勢來看,這時期的東西海上交通有了重大改變和發展。幾乎是和唐朝的成立同時,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大食帝國崛起,取代了波斯薩珊王朝,大力開展東非、印度洋乃至東航中土的海上事業。而在東南亞,大約在公元7世紀,印支半島的扶南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島嶼東南亞室利佛逝的崛起,成為了本區域的海上強國,馬六甲海峽的地位也日顯重要起來。
大唐盛世的強大吸引力,使到大食、室利佛逝等海上強國都積極主動地與中國開展了繁密友好的海上貿易事業。另,在東亞,中日交通頻密,日本遣唐使的頻頻到來,主動學習大唐文化和典章制度,促使了日本的「大化革新」。
從東非到阿拉伯、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東至中國、日本,已經形成了一條較為穩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航線。有學者稱謂,這是「世界性海上貿易圈」形成的時期。
《新唐書》撮錄有唐朝宰相賈耽的《通海夷道》,詳實地記載了這條從東非來往中國的海上航路。其中提及,從「廣州東南海行……行至海硤,番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有學者考證,這「海硤」是馬六甲海峽。也有學者認為,「質」就是selat,以地望來說,這「海硤」應是指新加坡海峽,而「羅越國」就是柔佛。不論如何,這則文獻說明了島嶼東南亞海域已成為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
唐朝沒有像明清兩朝那種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其對外開放政策相當具有積極性。除了設置蕃坊、蕃長制度,優惠善待和保護各地異域商旅僑民之外,唐代政府更是設立了市舶使,專管海貿商舶事務,主動確立招徠海上「蕃舶」政策,並實行海舶貨物抽稅制度,正視了海上之利源,可資作為增加國家收入的重要性。這可是唐代中國開創性而明智的開放舉措。
當時的廣州,是國際性的大商港。萬帆舶影,千舟競發。文獻計載,來往的外國商船,計有崑崙舶、婆羅門舶、師子國舶和波斯舶等,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在廣州貿易。城中經商的外國商客,有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波斯拜火教徒等。據說曾有數十萬波斯、阿拉伯僑民居住在這裡。
至於中國人之出海,在晚唐五代以後才形成趨勢。關於唐代中國的遠洋船隻,中國文獻記載不多,反倒是阿拉伯文獻記述了中國商船已遠到波斯灣經商,並且還記說中國船的大型化情形。唐代中國海船到達阿拉伯世界,標誌著中國遠洋航海的趨向成熟。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明清 鎖國 在 項明生 James Hong Facebook 八卦
【中國人不過洋節】
「我的祖先是炎黃,不是耶穌!我的民族是華夏,比聖誕節歷史更久!我的國家是中國,抵抗洋節,不過聖誕!」「不做洋奴、中國人不過洋節」的討論,在聖誕節前後風行各大內地論壇。雲南昆明警方禁止商家舉辦聖誕節活動並強令拆除有關裝飾,河北省廊坊市宣布「全面取締沿街擺放的聖誕樹、聖誕老人等聖誕節相關物品」,一時間「聖誕禁令」風聲鶴唳,聖誕老人也要臨節走難!
到了元旦,反而沒有人出聲反對過節放假。忘了「元旦」也是洋節啊,源於孫中山於1911年放棄農曆從西曆。選擇性記憶和欺善怕惡的阿Q精神,果然是民族精粹。
反過洋節還不夠徹底,應該齊來罷用洋人發明。如義和團所作「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實應擴大到華夏兒女不用水電氣、不坐馬桶、不穿T恤西褲、不戴眼鏡手錶和不用手機,連社會制度也不要洋人的,回去明清小農鎖國海禁。
崇洋媚外的洋奴,以後可能只能去日本過洋節,到處都有特色的聖誕燈飾,還有精美的聖誕蛋糕。每周日晚77台開電視《明治憑甚麼》,為你揭開中日迥然不同的近代化之路。
am730 專欄:https://www.am730.com.hk/column/科技/中國人不過洋節-156449
#am730 #遊戲人生 #項明生 #日本 #明治憑什麼
Hong Leong Insurance 豐隆保險 Aigle VACA 小牛角 香港開電視 Hong Kong Open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