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科普、知識型影片的難處】
上次不是有一個叫做蠹酸齋的人寫一篇文,用房價的觀點去看為什麼信義區、大安區沒有宮廟活動,然後被我用歷史的觀點反駁了? 後來我跟他說,很佩服他可以在自己不懂的議題上發表自己的看法,什麼議題都要蹭一下,顯示自己的"博學",但你不懂講出來就是令人啼笑皆非,長久下來就被看破手腳(其實也沒很久),而這人也不只第一次這樣了,之前講到台灣機車問題,也是把機車違規歸類為騎機車的都是窮人,也真好笑,但開計程車、開貨車,這種當職業的也是比較有錢? 反正文章就是三不五時透露出天龍思維
#知識影片最重要的是公信力
而我做歷史知識影片,就完全沒辦法像他這樣;想講什麼就講什麼,你不懂的東西去亂講,被人抓到就像這種留言一樣,我每部影片、每篇文章都盡力去找資料,都還是有人每天質疑你的真偽,雖然更多的是拿農場文質疑我
因為我不是大師,我也不會有什麼厲害的新觀點,例如「明朝滅亡於崇禎的勤政」這類新翻案文,我誰? 講這種話有公信力嗎? 我也沒時間去研究,光每天整理資料就忙死了,書上有什麼我就抄什麼,嘻嘻,但我也不是死讀書,那天你有來誠品,聽我最後的QA就知道了
Youtuber很多種,作科普知識的是最累之一,因為影片要經過千千萬萬的”檢視””批評”,但我承認我三萬訂閱以前,影片都抄維基百科的,啊又沒人看,那時候也還在上班,隨便亂做啊~現在不同啊,每天都有人踢館
#詞源問題
英語咖啡的詞源來自於荷蘭語的koffie,而荷蘭人是從鄂圖曼土耳其那邊聽來的,kahve,土耳其人又是借用阿拉伯語qahwah,一種葡萄酒。但咖啡有可能是來自於衣索比亞
馬鈴薯詞源來自於西班牙語patata,但實際上原產於秘魯南部和玻利維亞西北部地區
支那詞源...喔 我只是個槓精,想激怒他而已
#茶的歷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K0K9kFDJ_I
這影片將介紹茶的起源
1.一開始茶並不普及,而且很貴
2.後來因為某皇帝下令推廣
3.日本抹茶源自中國,在中國消失與第二點有關
4.世界各種語言茶的發音分兩種,閩南話與廣東話
5.紅茶與綠茶系出同源,關鍵在於氧化
6.為什麼歐洲喝紅茶、亞洲喝綠茶,與歷史有關
7.第一個把茶葉帶回歐洲不是法國也不是英國
8.為什麼英國從喝咖啡變愛喝茶?
9.工業革命加速英國人喝茶的習慣
10.美式咖啡比較淡與茶葉有關
11.鴉片戰爭遠因其實也是茶
12.印度紅茶是英國人搞出來的
13.台灣也因為茶葉走進世界舞台
好影片,不看嗎?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
「明朝皇帝世系圖」的推薦目錄: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Cheap Facebook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Facebook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Dd tai Youtube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皇帝世系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皇帝世系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評價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年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年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大明滅亡後,如果明朝所有皇帝聚在一起,明太祖朱元璋會先抽 ... 的評價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Facebook 八卦
詩人管管昨(5/1)病逝,享年九十三歲。兩年前訪問詩人時,問他活這麼大歲數,還有什麼遺憾?他說身為蒲松齡同鄉沒看過鬼,也沒裸奔,很可惜啊。
那時候,詩人能走能跑,還能去景美看二輪戲院,日子仍很自在快樂,晚年能如此瀟灑漂亮,這一生自然是帥氣得不得了。
《老年維特的煩惱/管管》
時間是端午節前一週,地點是台東鐵花村,本名管運龍的詩人管管剛出新書《燙一首詩送嘴,趁熱》,他在台東詩歌節的舞台上唸了一首〈生日派對〉,90歲的詩人規劃百歲生日壽誕:「裝死躺在棺材裡/聽吾那些好朋友罵我的壞話/譬如張默罵我小氣等等/聽那些老女人罵我薄情,罵我不識抬舉,笨!/當年他們是漂亮的,那時我也瀟灑/等他們罵完/我再從棺材跳出來嚇唬他們。」
作家寫作風格即人格,率性而自在,主持人提醒他控制時間,他說:「你提醒你的,我唸我的。」台下觀眾發問什麼是愛?他岔題說:「愛是LOVE,拉夫,我是49年被國民黨拉夫拉到台灣來的。」好奇追問經過,他卻聊起少年時,在故鄉青島和大姑娘們玩撲克牌,輸了被彈鼻子的往事,詩人90歲高齡,還像19歲少年一樣做跳躍性思考。
小班一年、中班一年、大班一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四年、碩士二年、博士二年/還好,俺統統都沒念完
詩人思考像少年,行徑也跟年輕男孩子一樣熱情。我們在詩歌節舞台旁做訪問,天氣太熱了,轉戰公園另一邊的小亭子,臨走時他雙掌圍成一圈,對舞台前方座位區大喊:「親愛的,我們往那邊去啦。」詩人對誰喊親愛的?他對坐在椅子上、小他36歲的妻子梁幼菁喊親愛的。訪問一半,工作人員過來請他吃飯,他劈頭問:「我老婆咧?」工作人員說已在餐廳,他笑言:「這樣漂亮的老婆有一天被拐走怎麼辦囉。」老詩人比台東的天氣還熱情,34度的高溫下,他一直在曬恩愛。
梁幼菁1997年去誠品書局聽管管朗讀詩歌,詩人送了簽名書給她,2人開始通信,「我覺得寫信的魔力很大,尤其管管的信又畫又詩又寫的,又貼花弄草,很容易打動人。」後來,梁幼菁嫁給了這個大36歲的男人,婚後,受先生的影響,這個本業廣告設計的太太也開始寫詩,筆名黑芽。
他是妻子寫詩的老師,但他20歲被國民黨抓來台灣,50歲退伍,軍人何以變成詩人?「我那時候迷寫詩,迷得一塌糊塗,睡覺到一半都會跳起來寫詩,那時候《中央日報》副刊會刊載余光中、郭楓的詩,我當小軍官,住桃園,放假跑圖書館勤讀詩,你現在要從系統調出來民國四十幾年的報紙,副刊被刀片割小方塊,都是我割的,一件事情要成功一定要走火入魔。」
當兵幾年/吃糧幾年,就是沒有作戰/在人生的戰場上,曾經小勝數次,免戰牌也掛了若干
他在金門當兵結交前輩詩人阮囊,阮囊提點他寫詩,功力突飛猛進,一首〈放星的人〉被刊載《藍星詩刊》深受鼓勵。後來調訓鳳山,又結識瘂弦、張默等詩人,加入《創世紀》詩刊,「我從《藍星》轉到《創世紀》,因為那邊水土好,刊登的都是超現實的,很新的概念,跟《藍星》那種朦朧的彎月派不一樣。當年我們如果不滿現實,牽涉到政治,都用象徵詩表達,過幾年聊天發現大家都這樣,我們不得不灰色,因為都穿軍衣服的。」
詩人寫超現實的詩就脫離了現實,「我內心深處很叛逆,你要走的路我不走,我當兵,管吃管住,不打仗、不打死,這輩子沒事,兵是當定了,你們寫小說,我偏不走這條路,我寫詩,奇奇怪怪的詩,就這樣。」已故詩人辛鬱曾回憶他與管管等一群軍旅詩人在金門談詩論藝,管管一個人住碉堡,收拾得像神仙洞府一樣,大夥坐在碉堡外的草皮野餐,小黃花插在高粱瓶子裡,管管慷慨,始終變得出四菜一湯。詩人說:「是啊,那是我一生最甜蜜的日子。」
不羈的個性在部隊可遭到麻煩?詩人委屈地說:「我待軍中電台待很久,少尉本該升中尉,但軍防部司令官說管運龍這孩子嘻嘻哈哈,不要讓他升,想起來還是有點酸吶。」但紀律嚴明的軍旅生涯某種程度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也保全赤子之心。「我母親就我一個小孩,吃奶吃到9歲,某一方面我不該是個男人吧,我喜歡花花綠綠的,是女生喜歡的東西。你說我詩裡都是蜜蜂蝴蝶,赤子之心沒被汙染,我想是現實與我腦海想的全然沒有分開。」
「吃奶到9歲是怎麼一回事啊?」
「喝母奶很過癮啊!我9歲還吵著我母親要吃奶,她沒奶水,沒辦法,只好拿著一個大碗挨家挨戶討奶水。我輩分很高,卻出生晚,姪女已經出嫁了,還喝到她的奶。」
「女人給你奶水,不管現實或者創作都是吧?」
「應該是吧,除了媽媽、妻子、女兒,我對女生的看法很崇高,這個世界沒有女人寒冷而蒼白。女人就是詩。」
詩歌節後3天,我們來到詩人花園新城的家中採訪,梁幼菁說一回有雜誌社來家裡訪,管管被要求當場寫詩作畫,因為她感冒,管管就寫了一首〈咳嗽的花瓣〉:「美麗的人是不能咳嗽的/一咳嗽就會有花瓣從身上落下來」。她要管管把那張畫找出來給我看,臉色是羞赧又是得意。
是了,詩人前妻袁瓊瓊受訪曾說,她年輕時兩頰雀斑,管管與她初認識時,特地送了她一盆滿天星,在他眼裡,女人都像花、像詩,是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袁瓊瓊嫁給管管是1970年,那時候她20歲,管家藏書很多,她一邊帶孩子,一邊讀書,在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天空,她說若非管管,她也不會變成小說家。
五次戀愛/二個情人/一個妻子/三個兒女/幾個仇人/二三知已,數家親戚
管管與袁瓊瓊結婚15年,生有一女管綠冬和一子管大滌,後和梁幼菁結婚,70歲又得子管領風,我們問詩人:「60歲撰〈邋遢自述〉,至70歲〈管管自述〉, 戀愛的次數從『5次戀愛,2個情人』變成『9次戀愛,6個情人』是怎麼一回事啊?」
「我有一個禁忌,有婚姻關係就不敢做這些事,但有些不是我去找人家啊,是人家來認識你,她就喜歡你啊。」
「你是不是自命風流啊?」
「我我我我我,」老詩人突然結巴,連說5個我,「我不敢傷害她們。」
「你寫『情詩是螞蟻,不能寫,寫出來爬得滿身都是』,是怎樣的心情寫的?」
「你想一個女生,想跟她認識,想跟她聊天,想要更親密,但種種問題限制又不能夠,晚上朝思暮想,輾轉反側,渾身癢啊,那不是螞蟻啊?」
「這首詩啥時候寫的?」
「最近這幾年吧。」
「所以你八十幾歲還有少年維特的煩惱欸。」
「老年維特吧。」他呵呵笑了兩聲,更正我們的說法。
老年維特近年迷戀章子怡,「我就看她的戲,我好迷她!她在我這個老頭子心目中應該是女神!我說妳即使跟我戀愛甚至結婚,我都不會跟妳發生一點關係,因為妳是女神姐姐、觀音大師,是我拜的,我最多牽牽妳的手,親親妳的腮幫子,還不能親妳的嘴。這有點犯禁,這是糟蹋人家。」
維特半生風流,大女兒管綠冬補充說,父親風流卻不下流,「我父親在愛情中似乎有光源氏計畫,他喜歡找純白如紙的女生,把她們教導成他理想中的女人,他也許是在愛情中找女兒吧,像我後來也有點在愛情中找爸爸。我父親太迷人了,做人有自信,又拿得起放得下,是他讓我懂得欣賞壞男人的好,但他和我媽的離婚,那個記憶對我而言是詛咒也是禮物,又讓我懂得在情感中趨吉避凶。」
幾場虛驚,幾場變故,小病數場挨過去/坐在夕陽裏抱著膝蓋費思量
老年維特至今仍愛看電影,每到夏天會花65元,到景美來來戲院吹冷氣看二輪電影,「這一廳看完,看那一廳,累了,就閉上眼睛休息,餓了,外面有東西吃,吃完再進來看。」詩人去年腰椎開刀,手術後問老婆第一件事是還能不能去看電影。他愛看電影,也拍電影,50歲退伍,受導演王菊金邀請寫電影劇本《六朝怪談》,第一次寫劇本就得金馬獎,也在其中演個高僧。他陸續參與28部電影的演出,大概形象過於道骨仙風,大家都找他演和尚,他說 :「我已演了兩回和尚,第3次再演我都不好意思不出家了,但我已經成家啦。」
他追求一種清爽的生活,其實蠻想出家的,偏偏又結了婚。他的畫與詩呈現的童趣放浪又不同,明朝散髮弄扁舟,有禪意,問他畫畫跟寫詩追求不同的境界嗎?「我畫的就是心裡想的。我要畫的東西雖然筆不是筆,墨不是墨,但一定要跟別人不一樣。」「你曾說寫詩消愁,演戲忘憂,畫畫洩憤,你還恨這個世界嗎?」
「這個世界我一點也不恨,我恨兩條腿的動物。這一點我有點天真,舉個例子,國共戰爭,你要當皇帝,很過癮啊,三宮六院我不反對你們,但非要戰爭不可嗎?坐下來談不行嗎?你想一戰二戰死了多少人,多少才子,天啊。」
這是九十年的歲月麼/就換來這一本爛帳/嗨!說熱鬧又他娘的荒唐/說是荒唐,又他媽的輝煌
1949年國共內戰,青島外圍是解放軍,裡面是中央軍,他被國民黨強拉去當軍伕,關在一個宅院裡,「我母親聞訊跑來,村莊對面是梯田,我看見纏足的老太太從梯田那邊用屁股往下滑,我哭喊說我娘來了,我要去,門口站衛兵的馬上用槍一擋,說不成;我母親就一路跌、一路爬、一路哭到了眼前。我拚命騙我母親說,我跟他們講好了,就是給他們挑東西、挑行李,挑完行李就回家,我母親給我一個小手帕,包著一塊大洋,要我買路回家,那時候我們家窮到只剩二塊大洋,一塊我父親拿去做生意,另一塊我娘就給了我。」追憶往事,老詩人泫然欲泣,問他那一塊大洋跑去哪裡了?他又淡然說道:「我在海南島肚子餓買東西吃掉了。」
他對母親說馬上回來,但生離就是死別。他走後,父母又過繼個兒子,後來他返鄉探親,這個小哥跟他講了,每年過年,家鄉習俗每天晚上10點後吃餃子,母親就拿個破碗,把大門打開,敲著碗,喊他的名叫魂,要他回家。20歲來台後,他在高雄穿著便衣照過一張相,寫過一封信,寄回故鄉,但這封信父母有沒有收到,兩岸開放探親後,他回家也不得而知,因為兩個人都走了。
「恨國民黨嗎?相信命運嗎?」
「我又恨它,又……不能說愛它……就感謝吧,如果國民黨不抓我,我留在那邊,我們家成分不好,我父親在北伐當過村長,我可能被共產黨抓去抗美援朝,一定當炮灰。國民黨把我抓來,我在海南島沒死掉,我當一個小軍官當一輩子,這就是命運吧。」
故鄉已經是一件陳舊的古董,台灣才是它的本土,一轉眼他也快成了百歲人瑞,長壽的祕訣為何?「我沒忌口,不要吃飽吧。」「你睡覺好睡嗎?」「前二天我們從花蓮回來,那天我8點開始睡,睡到第二天8點。今早上做了一個夢,場景人物我都不認識,現在記不起來了。」
管管牛仔褲破洞裡的花布,是他自己縫上的。
問他還有什麼遺憾,他說身為蒲松齡的山東老鄉,至今沒看過鬼,也沒真正裸奔過,蠻遺憾的,「我想裸奔,但不可能了,我跟你講,你去給我拉廣告,愈多愈好,錢我不要,捐給孤兒院,我去裸奔,90歲了,出個名了。」
「我都90啦,再活也沒幾年,跟我一道的人都走啦,難免會被影響。」他的新詩〈生日派對〉裡說要買個棺材放家裡,躺在裏頭睡覺冬暖夏涼,要是真的死了,直接就可以處理掉,他是認真的,但妻子小孩罵他發神經,他想想也對,「爸媽都死了,但我得為了妻子、小孩拚命活著,能活多久就活多久吧。」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八卦
末代皇帝電影閒談:童年篇
上次我提到:溥儀就是個死小孩。其實這不能全怪溥儀,而要怪詭異的宮廷教育及生活制度。
先看教育方面,溥儀在名義上接受非常多課程。根據自傳描述提到:
「主要課本是十三經,另外加上輔助教材《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鑒輯覽》、《聖武記》、《大清開國方略》等等。
十四歲起又添了英文課,除了《英語讀本》,我只念了兩本書,一本是《愛麗思漫遊奇境記》,另一本是譯成英文的中國《四書》。
滿文也是基本課,但是連字母也沒學會,就隨著老師的去世作罷。」
所以溥儀的童年大致學習功課有三:
一、傳統國學,另外加上先帶皇帝遺訓,像《聖武記》就是描述康熙皇帝的功業。
二、外文教育。
三、母語教育,但溥儀後來有提到,他真正會說的滿語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請大臣站起來的「伊立」,算是完全失敗,不過以實用角度來看,當時很多滿族人都不用滿語溝通,所以這也不算大問題。
在溥儀15歲的日記中,我們更能發現溥儀其實功課量非常大:
「二十七日,晴。早四時起,書大福字十八張。八時上課,同溥傑、毓崇共讀論語、周禮、禮記、唐詩,聽陳師講通鑒輯覽。九時半餐畢,複讀左傳、谷梁傳,聽朱師講大學衍義及寫仿對對聯。至十一時功課畢,請安四官。是日莊士敦未至,因微受感冒。遂還養。心殿,書福壽字三十張,複閱各報,至四時餐,六時寢。臥帳中又讀古文觀止,甚有興味。」
簡單幫溥儀翻譯一下吧,早上4點就要起床,然後先寫書法。8點上課,讀的是國學經典;9點半吃完早餐後,繼續讀國學經典到11點。之後因為英文老師沒來,改成繼續寫書法,並且讀多份報紙。到了晚上回寢宮,繼續看古文觀止。
是不是覺得溥儀的教育基礎打得很扎實,如果看官們這麼想………那就大錯特錯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溥儀完全被安排成偏科學習。他自己就說:「從宣統三年學到民國十一年(也就是6~14歲),沒學過加減乘除,更不知聲光化電。」同時由於他的師父們只教子曰詩云,童年的溥儀一直認為:「我總相信祖先是由仙女佛庫倫吃了一顆紅果生育出來的,還有每個老百姓吃飯時都會有一桌子菜肴。」簡單來說就是社會及生活常識嚴重缺乏呀!
(根據許多人的回憶,溥儀的晚年,很多時候連找零錢都要思考大半天,重點是還常搞錯,所以他會直接將一把零錢撒在別人前面說:「您自己看要找多少。」看來完全童年學習不足的後遺症呀。)
那大家如果想:「最起碼溥儀國學能力不錯吧?」那又是個誤會。
話說溥儀其實非常愛胡鬧,根本靜不下心學習,最後宮中的師傅想出個辦法:給皇上找學伴吧。
最後有三位皇族子弟獲得學伴的殊榮,分別是:親弟弟溥傑、負責伴讀漢文的毓崇,以及伴讀英文的溥佳。
雖然學伴的加入史溥儀終於比較專心在學習上,但詭異的是,宮中師傅按照古訓:如果皇帝表現不好,由伴讀代替受罰(娘的,我身為老師看到這條規則簡直沒暈倒)。
所以毓崇小朋友就倒楣了,因為溥傑有請私人家庭教師,所以功課表現良好,加上他是皇帝親弟弟,師傅自然不會拿他開唰。於是每當溥儀表現低落,毓崇就要挨罵,然後毓崇有幾次奮發向上,拿了全班第一名,回去就被父母開罵:「你怎麼可以贏皇帝?多麼不懂分寸!」
毓崇自此徹底鬱悶,只能秉持「我就爛」精神,每次上課前就先做好被罵的心理建設。甚至毓崇有時還會因為學業以外的事情被罵,有一次溥儀蹦蹦跳跳地走進書房,結果負責上課的陳寶琛師傅就對已經坐好的毓崇開罵:「看你何其輕佻!」
(電影中,有一次溥儀突然發瘋似的跑到屋頂高喊「我要出去」,然後有一幕帶到官員對著溥儀期的腳踏車一頓猛抽,並罵道:「都是你帶壞皇上!」我想就是導演在表現溥儀童年教育中的荒謬之處。)
但其實真正倒楣的,還是溥儀,因為這種無須負責的教育讓溥儀不只學識歪樓,行事作風一整個非常死小孩。
前一篇文章我提過,溥儀當皇帝代表他與原生家庭的切割,整個宮廷所有人他全都不熟。雖然他因為繼承同治及光緒皇帝的大統,所以在禮儀上,同治及光緒的后妃全成為他的便宜老母,而大家也對這位孩童天子異常看重,但只是看重「皇帝」這個身份,而完全不看重他這個「人」。
比如溥儀說他自小就得胃病,原因是他童年有一次栗子吃多撐著了,結果光皇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只讓溥儀吃糊米粥。正值發育期的溥儀簡直餓瘋了,但任憑他怎麼反應也沒任何人搭理。所以有一次溥儀遊玩中南海,隆裕太后叫人拿饅頭給溥儀餵魚,結果溥儀當場就饅頭吞下肚。
這下隆裕可緊張了:「這小子吃東西這麼不節制,來人哪,給我看緊他。」於是溥儀更沒機會吃飽了,以至於有次溥儀看到有人進獻的貢品,突然就打開其中一個食盒,抓起一隻醬肘子就咬。跟隨的太監趕緊來搶,硬生生地把肘子從溥儀嘴中扯出。
看到這,我覺得溥儀這皇帝過的跟難民沒兩樣呀。
甚至有次溥儀一連吃了六個春餅(看來小孩是真餓壞了),被一個領班太監知道了,為了怕皇帝撐著自己又要被罵,於是找了另外兩個太監左右提起溥儀的雙臂,像砸東西似的一直上下搖晃溥儀。事後他們很滿意地說:「皇上沒叫春餅撐著,都虧這個療法。」(等等!你確定這不是整人節目?)
等溥儀年紀越大,宮中的后妃(也就是便宜老母),對溥儀管制越來越多,在他們看來,這是為了確保皇帝守規矩別亂套,但她們完全沒意識到溥儀作為一個人,完全沒有「被愛」的滿足。
於是溥儀每天早晨到每位便宜老媽面前請安。每到一處,先下跪,然後便宜老媽一邊梳頭一邊問著例句:「皇帝歇得好?」「天冷了,要多穿衣服。」「書念到哪兒啦?」最後都用一句:「皇帝玩去吧。」結束會面,然後溥儀這一天就不會再跟這些便宜老媽見面,一直到隔天周而復始的重複重複再重複上述互動。
可問題是: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有次所有便宜老母中地位最高的瑾妃(光緒皇帝老婆之一,妹妹是著名的珍妃,在隆裕皇太后過世後,經由袁世凱認定,遞補了皇是最高監護人的地位),又干涉了溥儀,結果溥儀火大了,直接怒噴:
「她是什麼人?不過是個妃。本朝歷代從來沒有皇帝管妃叫額娘的!憑什麼我就得叫她,還要聽她的話?」
瑾妃沒料到自己會被十幾歲的毛小孩怒嗆,而且嗆她的人是皇帝,她只能挨罵。不過山不轉路轉,老娘不能拿皇帝怎樣,但我可以針對你這死小孩的家人。
事實上,溥儀一家人某方面來說是很慘的,因為他們就跟前面那位伴讀的毓崇一樣,明明小孩已經跟自家切割關係,但溥儀鬧出什麼毛病,他們卻要被挨罵,理由是:你們沒把皇帝生好。(也就是你們家基因有毛病的意思,簡直不要太污辱人。)
於是瑾妃把溥儀的親媽及親奶奶叫來宮中一陣怒噴,結果溥儀的祖母和母親眼淚直流地哀求溥儀向瑾妃認錯。溥儀這下更怒了:「馬的八婆!敢動我家人!」本來溥儀準備再怒噴瑾妃一次,但祖母和母親知道這只會讓她倆再度被瑾妃怒噴,於是拚了命的求溥儀認錯。最終,溥儀非常不情願的認錯,瑾妃這才消停。
接著兩天後,溥儀的母親就自殺了……
據說溥儀的母親從小沒受別人申斥過一句,她個性極強,受不了這個刺激,於是從宮裡回去後就吞了鴉片煙自殺。
瑾妃這下意識到事情鬧大了,從此對溥儀不再管束,互動間也變得十分隨和,對此,溥儀表示:「紫禁城裡的家庭恢復了往日的寧靜,我和太妃們之間也恢復了母子關系。然而,卻犧牲了我的親生母親……」
你們覺得我這系列文是在分享鬧劇?不,我其實一直用荒謬的方式講悲劇,而且我認為這就是溥儀一生的主基調。
幸好溥儀在他的童年,還有一絲溫暖及良善的力量陪伴著他,就是我前一篇一直提到的關鍵人物─奶媽。
作為唯一一個溥儀熟識而且親密陪伴的存在,萬幸這位奶媽非常非常的善良。
以下摘錄擷取溥儀的自傳回憶:
(我生活)更大的樂趣是惡作劇。有一次,大約是八九歲的時候,我對那些百依百順的太監們忽然異想天開,要試一試他們是否真的對“聖天子”聽話。我挑出一個太監,指著地上一塊髒東西對他說:“你給我吃下去!”他真的趴在地上吃下去了。
(老ㄕ曰:所以電影中太監喝墨汁的橋段可一點都不誇張。)
有一次我玩救火用的唧筒,噴水取樂。正玩著,前面走過來了一個年老的太監,我又起了惡作劇的念頭,把龍頭沖著他噴去。這老太監蹲在那裡不敢跑開,竟給冷水激死過去。後來經過一陣搶救,才把他救活過來。
(看到了吧,完全死小孩呀!)
在宮中惟一能阻止我惡作劇行為的,是我的乳母王焦氏。她就是我在慈禧太后面前哭喊著找的那位嫫嫫。她一個字不識,不會講什麼仁恕之道和歷史上的英主聖君故事,但當她勸我的時候,我卻覺得她的話是不好違拗的。
有一次,有個會玩木偶戲的太監,給我表演了一場木偶戲。我看得很開心,決心賞他一塊雞蛋糕吃。這時我的惡作劇的興趣又來了,決定捉弄他一下。我把練功夫的鐵砂袋撕開,掏出一些鐵砂子,藏在蛋糕裡。我的乳母看見了,就問我:「老爺子,那裡頭放砂子可叫人怎麼吃呀?」(溥儀說)「我要看看他咬蛋糕是什麼模樣。」(奶媽說)「那不崩了牙嗎?崩了牙就吃不了東西。人不吃東西可不行呵!」我想,這話也對,可是我不能取樂了,我說:「我要看他崩牙的模樣,就看這一口吧!」乳母說:「那就換上綠豆,咬綠豆也挺逗樂的。」於是那位玩木偶的太監才免了一次災難。
又有一次,我玩氣槍,用鉛彈向太監的窗戶打,看著窗戶紙打出一個個小洞,覺得很好玩。不知是誰,去搬了救兵——乳母來了。
「老爺子,屋裡有人哪!往屋裡打,這要傷了人哪!」我這才想起了屋裡有人,人是會被打傷的。
先劇透一下,在溥儀的回憶錄中,他最後是以「人」來做為總結,因為溥儀覺得他直到受到共產黨改造後才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人」(在此之前,他一直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但其實在溥儀的前半生中,因為奶媽的善良,他還是有意識到「人」的時候,並且進一步想到:「別人同我一樣是人的道理。」
奶媽一直照顧及餵養溥儀到9歲,這其實已經非常畸形了,但看過前面提到的溥儀童年,我想大家會明白,奶媽是童年溥儀唯一安全感的來源,吸母乳不是幼稚,而是一種被愛及尋求安全的渴望。
但奶媽卻在溥儀9歲那年被趕出宮,除了生理上的不需要,我想很大一部分是出於對明朝歷史的教訓,也就是明熹宗的故事。
明熹宗是明朝倒數第二任皇帝,他直到十多歲都還逆著奶媽客氏,只是他運氣不好的是,奶媽客氏勾搭上了太監─魏忠賢,而魏忠賢利用客氏獲得皇帝信任,進一步把持朝政,造成明史上最黑暗腐化的時刻。
(說起明熹宗,他其實跟溥儀極其類似,他也是小時候就沒獲得人關愛,甚至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追究原因,是熹宗的老爸─明光宗,自己也很被老爸明神宗虧待,因此造成熹宗對奶媽異常迷戀,如果只以個人看來,真的不能只怪明熹宗一個人呀。)
有前例在先,奶媽被掃地出門,這對溥儀的刺激極大,他自己說:「現在看來,乳母走後,在我身邊就再沒有一個通『人性』的人。如果九歲以前我還能從乳母的教養中懂得點人性的話,這點人性在九歲以後也逐漸喪失盡了。」
雖然我一直從行為上罵溥儀是死小孩,但其實溥儀只是被他人搞歪了,他的本性其實不壞,這點還是他從對待奶媽的態度可以看的出來。
溥儀後來結婚後,派人找到奶媽,不時請她回宮住些日子。後來溥儀跑到東北的滿州國,他把奶媽接到首都─長春,供養到滿洲國滅亡為止。
這期間,奶媽雖然擁有特殊的話語權,但她從來沒有利用特殊地位索要過什麼。性情溫和的她沒跟任何人都沒發生過爭吵,她很常沉默但對人總是露出溫暖的微笑。
為何我會一再的強調奶媽是我敘述的重點,因為即便我說的是一場悲劇,但我不覺得人生就只會是一場悲劇。或者說,在大環境惡劣影響下,個人依舊有力量去抗衡一切,那就是秉持著良善以及希望。這雖然聽起來就像芭樂的心靈雞湯,但我想用奶媽的故事告訴大家,這真的存在,也真的影響深遠。
可惜的是,奶媽離開了、母親在規矩制度中自殺了,舉目皆親但同時舉目無親的溥儀結束了童年,然後以一個滿是缺憾的心靈,迎接他的青年時光以及婚姻。
(未完,待續)
圖片為:末代皇帝中的童年溥儀
我其實覺得這個童星演得很好,完全是一副死小孩樣。然後我其實本來更想放奶媽的劇照,可惜畫質太差而作罷。
#甲上娛樂
#末代皇帝
(最後附帶幾句,在此感謝片商及編輯資助,使我看免費電影,那既然我看電影會沒事分享這麼多文章,是不是以後多來找我合作呢?呵呵)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評價
荃灣古稱為「淺灣」,據說是因該處海灣水淺而得名,傳說南宋皇帝宋端宗曾於南逃時停駐於此地。「淺灣」一名亦屢見於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新安縣志等。1669年(清康熙8年),遷界令一度放寬時,大批客家人遷入荃灣,沿青山道成立大約26個村落,其中最早建立的有老圍村。1786年(清乾隆51年),三棟屋由陳姓在廣東的支系所建立,成為香港最古老的圍村之一。19世紀末,當時約有3000人的荃灣分為4個「約」:海壩、葵涌、青衣及石圍角,4約首領組成「荃灣安全局」,維持荃灣地區的治安。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一帶納入港英政府,荃灣便成為香港的範圍。英國租借「新界」後,把新界分成「八約」管治,當時荃灣屬於「九龍約」。1906年,政府開始成立「理民府」制度來管治新界,把新界分成南北兩約,荃灣以北之地歸「北約」,荃灣則屬「南約」,所在地設在香港島。1941年12月,日本領佔香港,荃灣被歸入九龍,自成一區稱為「荃灣區」。1948年,立法局通過「新界行政法例」,荃灣再次歸入「南約」管轄。1950年代,由於國共內戰,使中國大陸大批民眾湧入香港,因此同時引入大量資金、技術及廉價勞工,荃灣亦在德士古道、楊屋道及柴灣角一帶興建多間工廠,令當時的荃灣工業發展蓬勃。1959年,四季大廈正式入伙。1966年,荃灣從「南約」分治出來,獨立成約,稱為「荃灣約」。1970年代初,香港政府通過「荃灣發展計劃」,並將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興建多個公共屋邨及基本建設。1973年,仁濟醫院啟用。1977年,政府宣佈在新界成立不同地區的諮詢委員會,在荃灣設立「荃灣地區諮詢委員會」,鞏固了日後成立「荃灣區議會」的基礎。1980年,荃灣大會堂啟用,成為香港第三個大會堂。1981年,荃灣區議會成立。1982年,地鐵(今港鐵)荃灣綫正式伸延至荃灣站,1982年5月10日才正式投入服務。1985年,葵涌及青衣區議會成立。1987年,三棟屋博物館完成修建工程,加設了博物館設施,供市民免費參觀。1990年,城門隧道正式通車,荃灣公共圖書館啟用。1991年,荃灣海濱公園啟用。1996年,德華公園展覽廳正式啟用。1997年,城門谷公園啟用。1998年,地鐵(今港鐵)機場快綫及東涌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國際機場、青馬大橋、汀九橋、汲水門大橋及大欖隧道落成啟用,由於鄰近機場及大欖隧道間接加速荃灣區的發展,城門谷運動場及荃灣公園亦啟用。愉景新城建成,楊屋道球場關閉。2000年7月,荃灣經青衣到中環的小輪航綫,因客量少而停辦。2003年,九廣西鐵(今港鐵西鐵綫)荃灣西站通車。2005年,地鐵(今港鐵)迪士尼綫正式投入服務,香港迪士尼樂園亦落成。地產商亦紛紛在區內興建多項高級酒店及住宅項目。2007年,如心廣場建成,是當時全香港第五高的樓宇。現時則是全香港第六高樓,但仍保持著全新界第一高樓的位置。2008年7月31日,荃新天地開幕。同年10月,如心廣場商場對外開放。2009年11月底,「荃灣行人天橋網絡擴充計劃」動工,連接港鐵荃灣西站及荃灣站一帶的行人天橋網絡,並延伸至荃灣東部關門口街及至西部的大涌道,2013年中啟用,成為全港規模最大及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2011年9月16日 政府慶祝荃灣新市鎮成立50週年,在藍巴勒海峽舉行了歷時20分鐘的煙火匯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e_pQ1PPX5w/hqdefault.jpg)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00:00:00) 開場引言
(00:01:06)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00:18:17)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00:39:49) ▶ 1943-MAY. 27 法國反抗軍成立 / 《無聲救援》Resistance
(00:57:31) ▶ 1936-MAY. 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01:13:53) ▶ 1382-MAY. 29 錦衣衛成立 / 《錦衣衛》14 Blades
(01:44:49) ▶ 1928-MAY. 30 安妮華達 /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01:57:04) ▶ 2005-MAY. 31 深喉嚨揭曉 / 《推倒白宮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02:10:44) 結語
【影史7日談】用電影回顧那些歷史課不會教的事 5/25 ~ 5/31
feat.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感謝收看 / 收聽【影史7日談】節目,在這個節目中我們將會每個禮拜用七部電影,對應到七則歷史故事,來回顧那些歷史課本上不會教的事!
.
▶ 收看YouTube影片:https://youtu.be/m0OgzbF7e8A
▶ 收聽PODCAST聲音: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p3t1atmptrc08738p81dwcl/platforms
.
這次我們要來分享的電影和歷史事件,分別有:
▶ 1940-MAY. 25 敦克爾克大撤退 /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軍勢如破竹在短短半年內橫掃了西歐大半土地,讓英法盟軍措手不及,被逼退至法國北部的臨海城市 敦克爾克,面臨到被殲滅的危機。英國再不救這大約40萬的官兵,這些人的下一步就只有跳海的份了。
.
▶ 1986-MAY. 26 歐盟旗幟 / 《#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
歐盟的前身 歐洲共同體正式採用了深藍色底、12顆環狀排列的金色五芒星旗幟,為歐洲共同體的正式旗幟,並在1993年改為歐盟之後,繼續使用,成為今日我們熟知的歐洲象徵。
.
▶ 1943-MAY. 27 法國反抗軍成立 / 《#無聲救援》Resistance
由法國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戴高樂將軍所領導的法國流亡政府,在二戰期間為了集結被納粹佔領的法國境內反抗勢力,在1942年初將此重責大任交給了反抗軍領袖尚穆蘭,並於1943年5月成立了全國抵抗運動委員會,是為具有系統組織化的法國反抗組織。
.
▶ 1936-MAY. 28 圖靈機模型發表 / 《#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有「電腦之父」之稱的英國科學家 艾倫圖靈,於1936年5月28日發表了《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上的應用》論文,是首次提出「圖靈機」的概念,被視為電腦的前身。
.
▶ 1382-MAY. 29 錦衣衛成立 / 《#錦衣衛》14 Blades
錦衣衛的正式名稱為「錦衣衛指揮使司」,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所設,直屬皇帝,主要負責審訊、巡查、緝捕、護衛等軍政特務,相當於現代的總統府特勤局侍衛。到了明朝後期因錦衣衛的權力擴張,被視為鞏固皇帝權力,以及政治鬥爭的工具。
.
▶ 1928-MAY. 30 安妮華達 / 《#最酷的旅伴》Faces Places
有法國新浪潮祖母之稱的安妮華達,在1928年5月30日出生於比利時,在1950年代開始創作的電影,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電影的先驅。她在日後的許多作品中,專注於現實主義與女性主義的議題,對全世界的電影圈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
▶ 2005-MAY. 31 深喉嚨揭曉 / 《#推倒白宮的男人》Mark Felt: The Man Who Brought Down the White House
1972年6月揭發美國著名的「水門案」線人「深喉嚨」,在經過超過33年後,終於在當年報導水門案事件的《華盛頓郵報》記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兩人協同行政編輯證實,當時的「深喉嚨」就是時任FBI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
.
.
你對這七部電影和七則歷史故事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分享與我們討論唷!
**************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電影 #影評 #movie #history #歷史 #歷史上的今天 #影史7日談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XXY #PODCAST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0OgzbF7e8A/hqdefault.jpg)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皇帝世系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明朝皇帝世系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明朝皇帝世系圖[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368-1398. 明興宗朱標1355 -1392, (3)明成祖朱棣1360- ... ... <看更多>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年號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故宮博物院明成祖朱棣,年號永樂(1403-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 明朝皇帝-2021-02-22 | 動漫二維世界2021年2月22日· 明朝皇帝世系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 <看更多>
明朝皇帝世系圖 在 明朝皇帝世系圖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明朝皇帝世系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明朝皇帝世系圖[編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368-1398. 明興宗朱標1355 -1392, (3)明成祖朱棣1360-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