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茜的世界周報》未知導致恐懼 專業解碼"新冠病毒"
【人類與病毒博奕的悲壯歷史,多半來自對未知。這次2019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引發了搶購口罩、禁航防堵等多重亂象,也讓科學家們透過各種方式展開防疫教育。其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療中心主任的Dr. Peter Lin,近期錄製影片,最有助於大家認識新型冠狀病毒的源起與擴散。口罩確實很重要,但對於預防這種透過黏膜才能感染的冠狀病毒而言,更要勤洗手。】
{內文}
(影片旁白)
2019年12月8日,一位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病人,因為持續七天的發熱 咳嗽和呼吸困難入院,五天後,他沒有去過海鮮市場的妻子,也因為不明原因肺炎入院,2020年1月1日,華南海鮮市場關閉,1月2日, 41名新型肺炎患者被確診,此時喜迎春節的市民們還不知道,一場可能感染上萬人的瘟疫已經開始了
人類的恐懼多半來自未知,光是這個課題,就足以勾勒出人類與病毒博奕的悲壯歷史,從最遠的天花 小兒麻痺症,一直到近期SARS 伊波拉 MERS,和每年全球近30到65萬人死亡的流感,如今,震撼全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從發生至今也沒有例外。
(Dr. Peter Lin/加拿大多倫多市家庭醫師)
冠狀病毒是一種病毒,它可以引起像普通感冒一樣輕微疾病,或者像SARS或MERS,這些都是我們正在談論的這些嚴重肺炎,基本上這些病毒是什麼,它們看起來像網球,所有這些尖刺(受體)都從中伸出來,並且根據尖刺(受體)的類型,它可以使病毒附著移動到特定地方,所以有些病毒附著到您的鼻子上,基本上你只會感染普通感冒,但是諸如SARS病毒,和我們正在談論的新型冠狀病毒,它們的尖刺(受體)讓它附著到您肺部細胞上,當它附著在您的肺部時,它會提供信息以對其自身進行複製,所以它就使用我們的身體製造出更多病毒
<它從哪裡來的?>
大多數冠狀病毒活在動物體內,在這起特殊案例中,它來自武漢魚市場中販售活體動物,該病毒被認為是在活體動物中傳播,然後再傳播到人類身上,但是後來我們發現,包括醫護人員及照顧他們的家庭成員都陸續染病,這意味著該病毒已經可以人傳人。
<它如何傳播?>
就像所有病毒一樣,它需要抵達目標,那就是您的肺,而且必須在您的幫助下才到得了,因為它(冠狀病毒)沒有腳也沒有翅膀,因此它需要我們將其移到那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直說,不要因為您要呼吸就在打噴嚏的人周圍閒晃,也不要觸摸您的臉,因為那是病毒會進入人體的方式,口罩很有用,但它卻不是必要的,因為口罩是可外漏的,您和我購買的那些(口罩) ,基本上都在這裡有口袋,因此病毒可能會(由此)侵入,口罩的真正作用,是阻止我們接觸我們的臉,如果您生病了,我們傾向於拿口罩蓋住您,這樣您就不會向附近其他人散播病毒, 真正最有效的口罩是N95,那些是完全密封的,這些是為可能照顧病患的醫生準備的
<有什麼症狀?>
一開始冠狀病毒就會引發類似流感的症狀或感冒,所以人們只會出現鼻塞之類的感覺,但是您會了解到,一旦這種病毒在您的肺細胞中開始繁衍,它們就會大量複製這些病毒,突然間殺死了肺細胞,導致您肺部無法交換氧氣,這就是為什麼早期症狀之一是人們呼吸急促,他們往往呼吸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最終去醫院的原因
<如何治療??
當前很不幸的,我們還沒有直接治療冠狀病毒的方法,因此我們沒有能夠殺死它的藥物,因此,它確實看似有恃無恐,換句話說,患者無法呼吸,我們給他們氧氣,幫助他們呼吸,他們不能喝水,我們提供液體給他們,他們的腎臟開始無法運作,我們為他們提供了所有幫助,所以這是一個支援的過程,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新病毒,我們的免疫系統,我們的軍隊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通常我們要做的是製造一種叫做抗體的東西,這些都是可以抓住我們在病毒上看到(受體)的東西,它們為您消除了病毒,實際上可以使您恢復健康,但老年人的結局可能會更糟,當然年幼的孩子 嬰兒的免疫系統也不太好,所以他們可能也不會製造這些抗體
<如何避免被感染?>
請記住您的手可能帶有病毒,病毒本身不會傷害您,因為它無法穿過皮膚,但是當我這樣做時,我已經將病毒帶到了它想要去的地方,因此請記住不要用手觸摸我們的臉,它需要我們才能傳播,它需要我們才能複製,並且如果沒有我們的幫助,該病毒就哪裡都不能去
多年致力弭平研究與臨床間鴻溝,長期擔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醫療中心主任的Dr. Peter Lin近來錄製影片,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幫大家認識冠狀病毒的源起與擴散,但近期包括新生兒出生30小時即獲確診,可能存在「母嬰垂直感染」的傳播途徑,卻是過去前所未聞,特別是無症狀感染者,在這次可能扮演擴大流行的關鍵角色,這也加強了全球科學家的憂慮,擔心2019新型冠狀病毒大爆發,恐將在所難免。
(影片旁白)
在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裡,傳播冠狀病毒並不難,首先是噴嚏,你會噴出1萬個以上的飛沫,最遠傳到8米以外,然後是咳嗽,1千到2千粒飛沫,最遠6米,最後即使是平靜的說話,每分鐘也會產生大概5百粒飛沫,這是你打出噴嚏後0.34秒的樣子,綠色的是那些100微米以上的大飛沫運動軌跡,因為足夠重,它們會在10秒內落在地上,而紅色的則是小飛沫形成的霧雲,它們會在空氣中迅速蒸發變小,成為乾燥的飛沫核,上皮細胞蛋白質會包裹著冠狀病毒,在空氣中飄蕩,接觸其他人的黏膜
看起來戴口罩當然是個好辦法,口罩的多層結構可以有效阻隔大顆粒,而那些奈米級的威力,又會因為靜電效應,被吸附在內部纖維上,所以如果我們把顆粒的直徑做為橫座標,過濾效率做為縱座標,這些口罩的過濾效果,實際上是一條U型曲線, 可以看到最難過濾的,其實是直徑在0.3微米左右的顆粒,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口罩,把0.3微米的氯化鈉過濾能力,做為測試指標,能在測試中過濾95%以上的,就是N95 N95的過濾效果當然最好,但即便是效果最爛的紗布口罩,對於10微米以上,也就是我們頭髮直徑十分之一左右的顆粒,也能做到接近80%的防護率。
那飛沫核的尺寸到底有多大呢?根據這份07年的論文,咳嗽產生的飛沫核尺寸,82%都集中在0.74至2.12微米 這麼看,絕大多數飛沫核用普通的醫用口罩就已經夠了, 而在美國2800多名流感醫護人員,參與的一項隨機試驗中,佩帶N95口罩和醫用口罩的流感感染率,甚至沒有明顯差別,所以也別在意那些複雜的口罩類型 品牌和各國標準了。
相比是不是戴著N95,更重要的是,你洗手了嗎?洗手是因為你的手上,很可能有活著的冠狀病毒,以SARS病毒為例,在這份軍事醫學科學院的研究中,它們在玻璃 塑料 金屬上,都可以存活至少兩天,它們會隨著飛沫留在各種地方,而你的手很可能就會摸到 然後你揉眼睛摳鼻屎的時候 病毒就會接觸到黏膜細胞 完成感染 所以洗手 洗久一點。
讓我們再看一眼這場肺炎的主角,這個直徑0.1微米左右的畸形圓球,當越來越多科學家,成功解碼了它的RNA序列,一般民眾也明白了它的感染 傳播機制和臨床表現,大家是否可以稍微不用焦慮排隊買不到口罩,或嚇到要鎖死一切和武漢扯上關連的朋友,歷史告訴我們,了解帶來勇氣,烏雲總會過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xsjYxp8p0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Sunny Huang - IBCL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你知道如何辨別新生兒作嘔反射gagging和真正的異物阻塞choking還是嗎?當有異物哽塞時該如何急救替寶寶進行急救?異物哽塞急救口訣「5後拍、5前壓」和異物哽塞急救6步驟,家有0-1歲寶寶的家長,一定要學會!📢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的推薦目錄: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酒酒姐姐這一家-小p塗鴉 Facebook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寶寶] 醫院給的吸鼻球-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吸鼻球藥局、新生兒吸鼻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吸鼻球藥局、新生兒吸鼻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寶寶] 關於藍色吸球的用法- 看板BabyMother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請推薦電動大象吸鼻器,寶寶用的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育兒好物傳統痰液吸球(吸鼻球)清理鼻涕- GMP醫療器材查詢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寶寶] 醫院給的吸鼻球- 看板BabyMother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寶寶] 怎麼幫新生兒清鼻屎 - PTT評價 的評價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41萬劑AZ疫苗,28日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
https://news.tvbs.com.tw/life/1516552
【紐約市公立醫院擔任內科住院醫師---張凱銘分享,5-14-2021】附上分享:
其中AZ副作用:1)亞洲人比白種人少:2)國際因多起經驗,血栓可監控、醫治請參考:
現在已經不是2020年3月了,對於COVID知識,我們了解更多了,很多過去錯誤的做法,都可以調整,有新的東西,也應該嘗試使用,這就是與時俱進。不要害怕病毒,我們可以克服。
●傳染力:
為什麼COVID-19傳染力驚人?
因為無症狀也可以開始傳染,這跟2003年的SARS不一樣,SARS原則上要病人有發燒或咳嗽症狀才會傳染,所以當年很快就可以擋下來,現在的COVID可以沒有症狀也傳染給別人,所以各大出入口體溫篩檢其實不一定很有用。因為可以無症狀感染,所以疫情才會這麼難以控制。
COVID原則上出現症狀前兩天到發病後一天內傳染力最強,發病後七天內逐漸減弱傳染力。
病人多久還有傳染力確切時間很難告訴你一個數字,但是大致上7-10天後就沒有什麼傳染力了,這也是美國CDC的隔離時間是訂在10天的原因,當然不是說十天後就一定不會傳染,這邊是說傳染力越來越弱,機率越來越低,一個概率的問題,醫學到最後都是統計的問題,極端值先不討論。
●什麼叫確診?
在此次疫情爆發之前,時常看到境外確診者,常常沒有症狀,也許在國外一陣子前染過病,到台灣篩檢陽性,或甚至是隔離14天後期滿然後自主申請檢驗然後被確診,那些人的通性都是CT值很高(>30),抗體早就已經產生陽性,這代表,他們早就被感染了,他們某種程度已經免疫了,PCR測出來的只是死掉的病毒片段被檢驗出來,其實沒有什麼傳染力不用太擔心。
CT值代表要複製病毒片段多少次才能被檢驗出來,所以CT值如果很高,代表病毒片段實在是太少了,要一直複製到30次以上才有辦法被檢驗出來,有個小篇的NEJM韓國研究指出CT值在28.4以上病毒培養都培養不出來,所以CT>30其實根本不用擔心。
這種沒有什麼臨床意義的病例,是否有需要每個人都送去負壓病房隔離,我認為是很需要商榷的,我很難想像這些人既沒有症狀,也沒有傳染力,到底是要住院做什麼治療?如果疫情不嚴重就算了,但國內疫情持續升溫,這可能占用醫療資源讓有需要的人無法住進醫院,那問題就大了。
現在已經是2021年五月了,早已不是2019年12月或2020年一月,COVID已經不是神秘的病毒了,我認為需要用科學方法對待隔離這件事。
然而此次境內社區感染,很多都是有症狀且CT值低(10-20幾),這些人就是剛被感染,這些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確診者,這些是最要小心的族群。
●檢驗:
PCR是1980年代就發展出來的一種檢驗技術,這不是什麼酷炫的科技也不是昂貴的檢查,任何一個檢驗,結果是死的,判斷是活的,如果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都可以再重複檢查。臨床判斷不能忽略。如果覺得重複檢驗費太貴,那問題應該是為什麼此項檢查會這麼貴,而不是懷疑其檢驗的必要。COVID都可以無症狀,如果懷疑COVID,不要用猜的,要用驗的。
●Variant (變異病毒):
COVID病毒跟其他常見流感病毒一樣,越多人被感染,病毒一直複製,外膜就容易產生片段的變異,所以本質還是同一個病毒,因此我不喜歡用變種病毒這個名稱,我比較喜歡講變異。
不管是英國或南非病毒,他們並不會使感染後的病人變嚴重,但是變異病毒的傳染力確實比較強,也可能讓疫苗效果比較不好,但是目前看來疫苗對英國變異病毒還是有效的。我認為未來的世界可能會需要每年都打COVID疫苗,就像流感每年都會變,每年都該打流感疫苗,任何人終究都需要打COVID疫苗,在這地球村就是不可能不打,除非你永遠關起來不要跟外界的人接觸。
阻止病毒繼續傳播的最好方式就是疫苗。如果可以,我希望全世界70億人現在都注射好疫苗,一兩個月後COVID大流行就會終結。為什麼COVID一直流行,就是因為全世界疫苗施打太緩慢,太多人猶豫不決。越慢打疫苗,病毒一直在複製,一直複製的結果就是又產生變異,到時候疫苗又漸漸失去效果,大流行又要重來一輪。
●疫苗:
現在全世界有四家有效的疫苗:Pfizer和Moderna是mRNA疫苗,AZ和JNJ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重症死亡率保護都非常的好。疫苗最重要的是防止死亡,不是打了就一定不會被感染。
實際上COVID大部分的人被感染了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些有危險因子的人(COVID特別喜歡攻擊老年人,肥胖,糖尿病者)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而至死亡。
如果今天全世界的人都打滿疫苗,有些人也許還是會有感染或輕微症狀,但是到時候就不會有人擔心,因為跟感冒一樣,沒什麼大不了的!今天還在擔心那些輕微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痠痛這些真的是無關緊要1-3天就會消失的副作用),那你就失去了大局觀。
99.99%的人都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甚至在國外都有過敏案例用漸加劑量還是把第二劑疫苗打齊的記載。打疫苗很多人當然會有不舒服反應,但是這些是可以接受的,因為打疫苗本來就不是要打舒服的,打了針會不會舒服一直都不是打疫苗的考量點,就跟你終究要買歐洲車,你這輩子終究是要打COVID疫苗的,早打就早有保護力,就不會一直擔心會不會被感染。
我認為能早點打疫苗就是好事,任何上述四種疫苗都非常的好,真的不需要挑,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與其思考70-95%的差距,不如想0-70%的差距,沒有打疫苗病毒可以長驅直入,有疫苗你平常沒有太多病史或免疫問題,你要死於COVID的機率會非常非常的低。
打疫苗不是大學聯考,去計較一兩分的差距,每個疫苗臨床試驗的基準點都不一樣,沒辦法拿純數字去比較。美國人做事慢,非常沒有效率,有在美國生活過一定知道這點,然而美國疫苗是在FDA星期五通過,星期一就開打,這點就非常有效率。看到很多人因為疫情爆發終於願意趕快打疫苗了,這也算好事,雖然在過去兩三個月早就可以做的事,真的是有點可惜。我真的很希望疫苗覆蓋率可以再高一點。
●疫苗副作用:
常見副作用就不說了,發燒疲憊肌肉痠痛等,這些不應該是你不打疫苗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淋巴腫大但是不嚴重且看運氣。立即過敏反應極度罕見。
現在要談談血栓。AZ或JNJ(嬌生疫苗)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一個非常罕見(約十萬到百萬分之一),但可以是嚴重的副作用就是血栓問題。這邊的血栓並非腿部因久不動而產生的靜脈栓塞(DVT)或肺栓塞(PE),而是會產生類似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HIT)的原理,身體產生platelet factor 4 (PF4)抗體跟heparin結合消耗血小板導致的血栓問題,然而這些人都沒有接觸過heparin類藥物,所以因為疫苗導致的血栓病有一個新的病名叫做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這比較類似自體免疫反應,常發生在年輕女性,過去可能沒有什麼明顯病史或血栓問題,在打了AZ或JNJ疫苗,一般在兩個禮拜左右發作(時間相對短,長一點可能一個月),血栓產生部位有可能是在splenic vein or cavernous venous sinus,所以病人也許會有肚子痛、頭部腦神經異常,動眼神經異常,視力異常,等問題。
*如果是腦內血栓影像診斷甚至要靠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血液檢查要驗HIT panel (PF4 or serotonin release assay)。
*相信很多台灣醫師可能根本沒有驗過HIT,因為東方人血栓問題不大,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所以更加肯定疫苗風險是很低的。
*臨床醫師警覺性要很高。疫苗副作用通報系統要很完善才行。治療方式不可以用傳統heparin類的抗凝血劑,enoxaparin這些常見的都不行。可以使用argatroban,fondaparinux,或DOAC (apixaban, rivoraxaban)這類。還可以用IVIG治療。所幸國外的案例多半治療後無大礙。
●COVID的治療,現在有什麼?
- 剛確診沒多久,最好前48小時內,如果屬於高危險族群(病人本身身體比較差者),打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效果最好,可以預防病情的進展,在美國有很多infusion center,或有些急診也可以打,抗體趕快中和病毒。美國現在有Regeneron藥廠的Casirivimab/imdevimab跟Bamlanivimab/etesevimab。
-
Hydroxycholoroquine奎寧在2020年三月美國疫情剛爆發甚至世界各地都很常用,多個研究出來結果就是沒有用,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提這個了。
*慎用抗生素:在2020年三月幾乎每個人因為COVID住院都會給azithromycin等抗生素,因為臨床上病毒性肺炎跟細菌性肺炎都很類似。但是發現COVID剛發病很少有細菌感染,如果病人只是乾咳,沒有痰,CXR或CT很典型就是bilateral GGO沒有局部consolidation(局部細菌肺炎感染),其實可以不用上抗生素。
一般細菌性感染多半發生在ICU病患、插管者、住院住兩三個禮拜以上者,這些再好好考慮。
不應該每個人得到COVID就給抗生素。
*Remdesivir IV for 5 days(200mg*1 day, then 100mg*4 days)在美國算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如果有氧氣需求患者一般都會給,注意肝指數可能升高需要檢測,攜帶remdesivir的cyclodextrin需要靠腎臟清除所以如果eGFR<30可能不能使用,但是洗腎可以清除所以洗腎患者又可以使用
*Dexamethsone 6mg IV or PO for 10 days: nejm上大名鼎鼎的recovery trial顯示,對於重症患者(需氧或插管者)有助於降低死亡率,特別是插管者幫助最大,因為可以避免免疫風暴過度激化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ARDS),如果病人不需要氧氣輕症患者,給dexamethasone是無用的,請勿濫用類固醇。
*氧氣目標不一定要100%,如果病人沒有特別覺得喘,SpO2維持在92-96%左右其實也可以。
跟2021年3月做法不一樣的事,避免早期插管! 插管可以避免最好,一旦插管就很難拔管。
*俯臥(肚子貼地臉朝下)prone position對於血氧維持還是非常有效,high flow nasal cannula (HFNC)高速鼻氧氣管對於維持血氧也很有效,這些都可以避免走入插管這一途。
*Tocilizumab: 2020年3月很多人用,後來研究說沒有用,最近又捲土重來越來越多研究看似有用。Toci(這樣簡稱才不會念太長)是IL-6 inhibitor,可以抑制免疫反應也是想避免走入cytokine storm,先前研究結果會失敗可能跟使用時機最有關,因為不是每個病人都可以給,而是建議在氧氣需求量一直增加,已經到只用HFNC或BiPAP這種階段隨時要被插管這種階段可能會比較有用,而且至少給過類固醇(上述的dexamethasone)24小時還是一直惡化再給。
-*小心菌血症甚至黴菌感染:這些是指ICU重症患者,他們可能產生MRSA or MSSA bacteremia, Candidemia等,如果住院有發燒,該做的blood culture還是不能少。甚至有些病人肺部產生mucormycosis or Aspergillosis的關聯性世界各國有越來越多的paper報導 (我也有一篇相關論文)。
●後記:這算是一年後的一篇心得文章,在美國紐約2020年3月我們走過最可怕的多次融斷潮,紐約當時宛如空城,時代廣場空無一人,空氣中彷彿都有高濃度的病毒,ICU要擴張三倍,整間醫院只有COVID病人相比,現在怎麼樣台灣情況都好得多,而且現在有疫苗,有更多對病毒的認識,少了很多未知,我們現在更多知道什麼藥物有用,什麼沒有用,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
*我對台灣人高水準的國民素質很有信心,多半人都很願意戴口罩也配合,疫情肯定不會太差。
*冷靜準備,有疫苗趕快打。
*看著歐美在疫苗施打後疫情逐漸散去,台灣也不可能永遠用高壓圍籬,非常”old school”的”2020年”防疫方式一直下去,最有效控制疫情還是要靠疫苗,希望全球大流行可以趕快結束。
●補充:
#兒童:
小孩子也會得到COVID,他們症狀多半比較輕微,但是說小孩子得到都不會有事也不是正確的。有部分小孩得到病毒急性感染也可能會嚴重到插管,因此不能因為多半無症狀或症狀輕微就掉以輕心。小孩子常常造成家長或成人的感染來源,就算小孩子沒什麼事但是如果傳染給家裡長輩可能導致長輩嚴重生病,因此這部分公衛預防也很重要。
另外小孩比較可能因為COVID的併發嚴重疾病叫做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在美國我們讀MIS-C為”Miss C”,MIS-C並非病毒急性感染導致的疾病,實際上多好發兒童感染後一個月後,其症狀表現如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這些病人說不定COVID PCR都已經陰性,因此不需要給remdesivir等抗病毒藥物,這比較像免疫發應引起的全身發炎反應,處置方法類似Kawasaki disease,給IVIG、Aspirin,要做心臟超音波Echo。成人也可能會有MIS-A (A=adult),但是成人科醫生對川崎病經驗不足也許比較容易漏掉。
目前僅有美國Pfzier、Moderna 疫苗降低施打年齡到12歲以上,其他疫苗還沒有開放讓兒童施打。
#孕婦:
孕婦如果感染到COVID多半還是輕症為主,但是部分病人會有比較糟的預後。所以如果能盡早接種疫苗,還是多一點保護。目前沒有證據疫苗會對流產或胎兒有不良影響,實際上很多新生兒的血液可以測得對抗COVID的抗體,意思是說如果媽媽有打疫苗,新生兒也會間接打到疫苗,其實對兩方都是好事。如同之前所說AZ有可能導致某些罕見血栓,而這個又比較好發較年輕的女性,是一個要衡量的點,但各大婦產科醫學會偏向鼓勵孕婦施打疫苗,病人需要知道潛在風險,孕婦打了疫苗也不用太恐慌,如果疫情嚴重施打可能還是Z>B。
#COVID後遺症:
有部分人得到COVID後,儘管已經康復沒有病毒感染的跡象,但還是有持續的症狀特別是疲憊、思慮不清、運動一下就很累需要停止、焦慮、嗅味覺異常等甚至到六個月以上之久,此為“Post-acute sequelae of SARS-CoV-2 infection” (PASC)。
PASC是一個真實的疾病國外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問題,多半好發年輕女性30-40歲左右,可能跟免疫反應有關,一系列的血液或抽血檢查多半都正常,卻有持續的症狀且都得過COVID,他們一般都沒有嚴重COVID疾病,多半輕症且不需要氧氣。目前沒有特別好的治療方式,症狀治療為主,時間久了多半慢慢改善緩解,可能需要多方專科(包含精神科)一起幫助病人。
#COVID傳染途徑:
還是以空氣、飛沫傳染為主。接觸傳染似乎沒有想像中常見。勤洗手、環境清潔當然很重要,但是不用過度恐慌而反覆一直消毒等,接觸傳染沒有那麼容易傳染。
#疫苗副作用處置:
不需要預防性吃退燒藥,如果有發生發燒或疼痛等再吃止痛退燒藥就好(acetaminophen or NSAIDs)。免疫力不全者或老人、安養院居民,其實是最需要施打疫苗的對象,因為他們一旦得到COVID死亡率最高,這些人施打疫苗反而最不會有任何症狀因為他們免疫反應力弱,就算是施打了mRNA疫苗還是可能無法產生足夠的抗體,因此「還是要戴口罩」等,特別小心。
*他們是所謂”breakthrough infection”(突破感染)最常見的族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建議一般人有什麼疫苗就先打什麼,因為對一般人來說現有疫苗保護力其實就很夠了,根本不用區分保護力高低。基本上打滿了都可以非常有效預防重症,至於高危險族群,他們更不能承擔沒有疫苗保護的風險下,總之就是建議趕快施打。
Thank you for this most interesting consultation, allowing me to participate in the most difficult and challenging case. I shall continue to follow up with you.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酒酒姐姐這一家-小p塗鴉 Facebook 八卦
小皮蛋昨晚鼻水很多
沒發燒~食慾活動都正常
怕他晚上鼻子塞住不能呼吸
所以整晚都沒睡注意狀況
吸鼻球我不大會用
吸都吸一點點只好搭配棉花棒使用
半夜先蝦皮訂個電動吸鼻器
(畢竟小孩到三歲都不會自己擤鼻涕
吸鼻器必買🤔)
等等請老公去藥局先買個簡易的
#請問大家都怎麼清新生兒的鼻涕~
有比較推薦的吸鼻器嗎?
#顧小孩顧到我也跟著鼻塞喉嚨痛了
鼻子流鼻水~還是笑嘻嘻的小皮蛋🤧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評價
你知道如何辨別新生兒作嘔反射gagging和真正的異物阻塞choking還是嗎?當有異物哽塞時該如何急救替寶寶進行急救?異物哽塞急救口訣「5後拍、5前壓」和異物哽塞急救6步驟,家有0-1歲寶寶的家長,一定要學會!📢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不能取代醫生診斷。請向醫生或其他合格醫療人員諮詢您的病情。
立即預約「 Sunny老師線上泌乳門診哺育諮詢 」
無論妳在國內或海外,透過線上視訊互動方式諮詢(Video Chat),讓Sunny老師即時專業輔導,解決妳遇到的母乳哺育問題!預約視訊諮詢服務:https://forms.gle/AphbHvtcv5Y2Rr4EA
Sunny老師的Amazon Store(推薦清單不定期更新) https://www.amazon.com/shop/sunnyhuang-ibclc
bulb syringe (球狀吸鼻器) https://amzn.to/2IroT7z
「0-12個月嬰幼兒心肺復甦術 Infant CPR」影片連結:https://youtu.be/Xq6U7W7wGFE
Sunny老師簡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Lamaze拉梅茲國際認證生育講師LCCE
DONA國際認證分娩陪產暨產後照護DOULA
美國紅十字會認證成人嬰幼兒急救、心肺復甦術、自動電擊器講師
廣告利益揭露:透過鏈接產生之符合的購買行為,我們可能會獲得合作網站提供之廣告佣金。
#0_1歲的寶寶嗆奶異物哽塞急救 #美國紅十字會嬰幼兒急救 #新手爸媽必學 #Sunny科學育兒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Sunny Huang - IBCLC Youtube 的評價
6月份回覆留言內容:哺乳期穿無鋼圈胸罩會否導致胸部下垂、異物哽塞急救前後翻身會否導致寶寶頭暈、奶粉沉澱用筷子攪拌怕有細菌怎麼辦、寶寶滿一歲除了人奶其他的奶不喝怎麼辦、寶寶滿2歲後正躺或側臥需要用枕頭嗎、寶寶使用特殊奶瓶無法親餵該怎麼追奶、長期側身奶睡會否導致乳房下垂變形、可以使用Love To Dream投降式包巾睡袋嗎、寶寶滿5個月喝奶無法來回四次怎麼辦、控速瓶餵容易嗆奶嗎、預防吐奶喝完奶後先抱直30分鐘還是先放Baby Lounge寶寶躺枕、寶寶會用開口杯但不會用吸管杯需要特別練習嗎、小孩4歲才開始吃手怎麼辦、擇期剖腹產需要做盆底肌修復嗎、側躺餵用小花杯接奶是否會造成乳腺韌帶壓力、餵母乳對乳頭有影響嗎、新生兒長途旅行坐汽車安全座椅對脊椎是否有影響、寶寶滿4個月每6-7小時才餵奶一次是否間隔過久、躺餵睡著是否會壓到寶寶/半夜餵奶是否需要拍嗝、寶寶可以喝黑糖水嗎、母乳瓶餵是否要像奶瓶餵一樣注意清潔/是否需要清潔乳頭、不穿內衣(胸罩/哺乳衣)會導致乳房下垂嗎、哺乳期可以做俯臥撐練保持胸部堅挺嗎、寶寶滿9個月後擠奶量下降改怎麼辦/擠奶會增加下垂的風險嗎、擠奶時間間隔拉長是否會導致下垂、CPR急救先吹氣的目的是什麼、新生兒可以做安撫椅跟大人一起互動嗎、Dream Feed寶寶不容易喝上而且醒來次數變多該怎麼辦、寶寶體重不達標但又不努力吸奶該怎麼辦、後躺餵寶寶邊吸奶邊往下掉是什麼原因、兌水奶是以水量計算還是泡好後的奶量計算、寶寶滿2個月坐著拍嗝頭一直向後仰要把他的頭固定住嗎、寶寶出生12天每天大便20次是腸胃不好嗎、寶寶多大可以做睡前儀式/做完睡前儀式卻不一定想睡、寶寶的腿喜歡捲曲著對髖骨是否有影響/是否要幫忙伸展、寶寶4個月只愛媽媽不要爸爸抱能用瓶餵母乳方式改善嗎、滿4個月寶寶可以坐餐椅嗎、側睡對寶寶的脊椎有影響嗎、寶寶半夜翻身醒來玩兩三個小時怎麼辦、兒醫建議滿月寶寶以擦澡為主對嗎、寶寶出生一周本來喝雙邊奶現在只喝單邊是否要擠出來補瓶餵、寶寶滿2個月常脹氣所以媽媽忌口飲食單調體重降低該注意什麼、女寶寶大便後棉花球向前擦會否推進縫隙裡、媽媽腹瀉可以餵母乳嗎、寶寶滿7個月還需要一頸二腰三靠背抱姿嗎、寶寶滿2個月狂流口水和吐口水是胃食道逆流嗎、太早使用有坐凳的背巾對寶寶有不好的影響嗎、清理鼻子時生理食鹽水不小心進入口腔誤吞有影響嗎、寶寶剛滿5個月長時間趴著對頸椎不好是真的嗎、寶寶6個月每天扶著沙發站一小時對他的腰部椎柱和關節會不會不好、寶寶會翻身和抬頭可以從腋下抱起來嗎、寶寶2個月晚上睡遙袋會影響脊椎嗎、洗澡時如何幫寶寶反身洗背部和臀部、寶寶9個月白天小睡會扶著欄杆玩半小時才入睡怎麼辦、Power Pumping的休息10分鐘是促乳模式嗎、為什麼打無痛會增加順轉剖的機率呢、可以把配方奶和母奶加在一起嗎、把寶寶放在汽車安全座椅睡覺會對骨骼發育不良嗎、寶寶剛開始吃米糊可以買市售的混合baby rice嗎/胚芽米是否對寶寶好呢、第一胎適合水中分娩嗎、寶寶出生就住院瓶餵之後是否有機會轉親餵、乳房按摩一天應該幾次、自然撕裂和會陰側切哪種對產婦比較好、寶寶用舌頭喝奶瓶有關係嗎、雙胞胎出生10多天媽媽擠奶量很少之後奶量還會增加嗎、洗澡是睡眠儀式其中之一步驟可以天天洗嗎、寶寶多大可以嘗試吃花生醬和芝士、寶寶吸奶瓶發出嘖嘖聲而且嘴角會溢奶是否需要該換奶嘴孔、帶2個月寶寶出遊2個月是否該倒時差、寶寶6個月晚上吃迷糊奶可以用超市盒裝牛奶還是奶粉。📢 快來訂閱我的頻道:http://bit.ly/2kttyum
本影片僅供教育使用,不能取代醫生診斷。請向醫生或其他合格醫療人員諮詢您的病情。
立即預約「 Sunny老師線上泌乳門診哺育諮詢 」
無論妳在國內或海外,透過線上視訊互動方式諮詢(Video Chat),讓Sunny老師即時專業輔導,解決妳遇到的母乳哺育問題!預約視訊諮詢服務:https://forms.gle/AphbHvtcv5Y2Rr4EA
Sunny老師的Amazon Store (推薦清單不定期更新) https://www.amazon.com/shop/sunnyhuang-ibclc
Sunny老師簡介:
國際認證泌乳顧問IBCLC
Lamaze拉梅茲國際認證生育講師LCCE
DONA國際認證分娩陪產暨產後照護DOULA
美國紅十字會認證成人嬰幼兒急救、心肺復甦術、自動電擊器講師
廣告利益揭露:透過鏈接產生之符合的購買行為,我們可能會獲得合作網站提供之廣告佣金。
#Sunny回覆留言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吸鼻球藥局、新生兒吸鼻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買吸鼻球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賣家評價安心網購超簡單! ... [現貨] U'BESTF嬰兒新生兒媽媽好幫手可拆洗吸鼻器吸鼻球吸鼻涕. ... <看更多>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吸鼻球藥局、新生兒吸鼻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買吸鼻球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賣家評價安心網購超簡單! ... [現貨] U'BESTF嬰兒新生兒媽媽好幫手可拆洗吸鼻器吸鼻球吸鼻涕. ... <看更多>
新生兒吸鼻球使用 在 [寶寶] 醫院給的吸鼻球- 看板BabyMother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之前寶寶出院時,醫院有給一顆藍色球球,說可以吸鼻涕的,請問這顆球球可以消毒重複
使用嗎?還是用完一次就丟呢?
寶寶現在三個多月,可以用這個嗎?還是需要買吸鼻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10.36.2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byMother/M.1476701248.A.A0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