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快到了,我想起一位啟發過我的老師。這篇文章是他啟發我的故事。文末我分享,我們可以怎樣啟發台灣的孩子。
《從A到A+》是一本暢銷的企管書,作者是詹姆斯柯林斯。我從這本書上學到很多,但我從作者身上學到更多。
我念研究所時上過柯林斯的「小型企業管理」課程。他的課總是秒殺,因為他會帶討論。
MBA的課都是討論案例的,會帶的老師,讓你覺得像在看NBA的季後賽;不會帶的老師,讓你覺得像在看非洲動物的大遷徙。柯林斯站在台上,台下七嘴八舌,但我們聽起來卻理路清晰。亂軍中誰該發言、誰發過言、內容是什麼,是不是Bullshit,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這種上課方式,對外國學生壓力很大。特別是美國學生個個能言善道,我們想舉手發言,都搶不過他們。所以柯林斯會刻意給外國學生機會。
上了半學期後,我還沒發過言。有一天討論開發中國家的小型企業,我想起從小到大看到的偉人銅像,猶豫地舉起手。科林斯在亂軍中點我,我也結巴地亂說一通。但他下課後,費心地寫了一張紙條,放在我的信箱:「To Wen-hua Wang,很好的貢獻。清楚地指出銅像的意義。幹得好!」
我不是唯一,很多同學都收到過他的紙條。
除了是個好教練,柯林斯啟發我的第二點,也是《基業長青》第六章的主題,是他的「紀律」。我們常強調領導人的願景、才能、魄力、魅力。卻忽略了企業或個人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紀律」。
這裡的「紀律」不是指軍隊中一板一眼、僵硬官僚的制度。而是指一種持續不變、日積月累的模式和精神。企業和個人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的革命性產品,只要每天固定地把平凡的事做好一點點,長期下來,A+就在眼前。柯林斯選出的A+公司,表面上都沒什麼了不起。Walgreens是連鎖藥局,金柏利克拉克賣的是可麗舒面紙。
柯林斯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第一堂課,他教我們的是怎麼樣用數字分析來了解公司的問題,而不是教我們一堆浮而不實的管理術語。上課時,他細心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和發言內容,每節課後都寫信鼓勵。
他花六年時間作研究,和另一位史丹佛教授合寫出暢銷書《基業長青》。他們的研究方法極度科學,沒有一般企管書天馬行空的缺點。
變成暢銷作家後,他還是腳踏實地,請了21個研究員,花了五年時間,寫出《從A到A+》。
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追逐特異,而不是常理。容易被轉傳的是爆紅的素人,而不是腳踏實地的職人。因些爆紅的人事比較性感,能立刻刺激疲憊的感官。
柯林斯的人和書都告訴我:爆紅當然有趣,但一般人很難,也不需要做到。我們平凡人,只要意志堅定、持之以恆,也可以成就A+的事業和人生。
如今,我做著柯林斯當年做的事,在每一堂課程,發掘那個青澀的、恐懼的,想舉手的同學。
準備每一堂課時,我總是問自己:我是在Bullshit,還是有數據?我是在追求經過時間考驗的Common Sense,還是一夕成名的Magic?我的人生是一條報紙標題,還是有血有肉的案例?
你看,一位老師,可以給學生多大的啟發!
台灣很多偏鄉的孩子,急需一個能啟發他們的老師。
我的朋友劉安婷在做「Teach for Taiwan」,教師節前夕,他們舉辦募款活動,支援到偏鄉教學的老師。https://goo.gl/9l6jjy
也許我們的一點心力,可以讓偏鄉的孩子舉起手、站起來、走向世界。
教練式領導缺點 在 肯腦濕的人生相談室 Facebook 八卦
#靠北長官402443
這篇算不上靠北,但請同仁官長們參酌(尤其高階官長們):
一位友人形容部隊現在的窘狀,
個人覺得非常到位:
「就像是一位患有嚴重肌少症、骨質疏鬆的高齡老者,還穿著重達幾十公斤的昂貴護具,要跟對街健身房裡正值壯年、屢屢刷新紀錄的健身教練PK格鬥。」
昂貴武器不該買嗎?還是得買。
也許有時候還是被迫買⋯⋯
但那是問題的重點嗎?顯然不是。
以下所講,會有很多人不愛聽,但這就是現實環境。
部隊的「肌少症」,在此並不是指人員體能,
而是軍事上知識化、科學化的貧乏。
也許你會不同意,但我問幾個問題就好:
你知道什麼是Molle嗎?
你知道皮卡汀尼是什麼嗎?
你配的65式(M7)刺刀結構是通心柄,還是一體龍骨?優缺點是什麼?
防彈背心跟頭盔的穿著標準是什麼?
防刺內裡跟抗彈軟板如何區分?
以上都還是跟部隊成員最親近、最息息相關的東西(個裝、建制武器,而且放諸三軍皆準)。
好,也許這些對你而言是小兒科,那麼請問你身邊的袍澤們有多少人知道?部屬長官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些東西?
重點不在於個人有多勇猛頑強,而是這些東西「普及」了沒?上級推廣了沒?重視了沒?
再來一個情境問題:部屬對晨間運動提出了質疑,你要如何應對?
是仍然以「增加運動時段才能強化體能」這種舊有觀念來登高疾呼、持續要求,還是能夠以「睡眠結束後快速實施適度運動,主要是能短時間刺激大腦分泌腦內啡,幫助身體快速脫離疲困狀態,同時兼顧抗壓、緩解疼痛和促進代謝等功能」這種科學化知識來說服部屬、提供知識性資訊、並以此調整運動內容或強度?
除此之外,部隊裡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的「弱知識困境」:
運動只有做操跟三項?身體素質仍只看BMI?(這部份已逐漸出現變革聲浪、肌力訓練觀念也有逐步推廣的跡象。雖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至少有了開頭)
避免槍枝卡彈而只顧擦槍洗槍卻不注重彈匣養護跟庫儲環境因素?
WD-40會腐蝕槍枝槍管這種奇詭觀念到底是誰教的?(它揮發性高,擦完不再上保養油當然容易鏽蝕)
還有部份特戰或測考中心的先進同仁喜歡據槍時握著槍管槍頭跟刺刀結合座的目的何在?(麻煩請先上網查一查C型夾握法的標準好嗎?全世界真的只有我們獨步全球。修正您那冥頑不靈的小指頭遠離槍枝擊發高熱區難道真的難於登天?別認為戴手套就能搞定一切,真的這樣那乾脆不要上護木了)
還有許多學界大老、關心國防事務的先進前輩強調的TCCC戰傷救護呢?有多少人懂?
再來,是部隊的「骨質疏鬆」症狀,
用來形容部隊結構之脆弱,
除了「無法整合」這個老生常談,
更多的是教育訓練以及專業度的貧乏。
我知道有人會不滿,尤其是特種部隊的菁英們會予以回擊,認為我跟社會酸民一樣瞧不起部隊,但我同樣提一個觀點。
例如:您是特勤隊的,那部隊是否有安排您再接受數週或數月不等的砲兵、裝甲兵、陸航的教育訓練,對於其他兵科甚至是兵種有深刻瞭解嗎?有無理解相互生態跟作戰模式?
如果沒接觸過這些,那除了小部隊特種作戰、限制空間作戰外,
特種部隊要怎麼在敵軍火力壓制下,以最快時間臨機透過精準座標尋求火力支援?要如何在攻擊各階段形成步戰協同?要如何透過通信完成空中密接支援?
而這些可是在您看各種電影、玩各種遊戲時,老美一位射擊士或一位步槍兵可以信手拈來的操作。
(或許因應娛樂效果,電影和遊戲參考價值有限,但也不能說「完全」無參考價值。網路、電視、電影花絮等各種民間渠道裡有著許多邀請退役特種部隊成員或軍事學者針對電影和遊戲內容的評析以及自身經驗分享的節目,多少能夠過濾出一些正確的資訊)
其實這些東西準則有、教範也有,
但捫心自問,
在執行地空整體的時候,空軍的戰機有哪一次是藉由地空即時通訊聯繫、實際配合地面部隊打擊或抵抗敵火的進展、而非透過先期時間律定來通過管制點的?
(往往都是地面部隊拼了命地想要趕上戰機的時間,但若真的面臨實戰,實際情況相信會有多到難以想像的窒礙跟傷亡)
我們的部隊是否擁有這樣誇領域整合技術?我相信絕對有,但重點在於這樣的技術與訓練重點是否能因應時代進展與作戰型態巨變,從集團軍戰略層級有限度「下授」小型任務部隊與「普及」於第一線基層,以提高人員素質及大幅縮短反應時間?
接著說部隊是「高齡老者」,也仍然是思維的問題。
高層的官長要面對的,是時代所帶來的巨大轉變。
早期防彈背心打靶時才會有,甚至是奢侈品;但時至今日,掛載各式配備的戰術背心已是標配,人員的作戰負重只會越來越沉,不僅「抗彈係數」的區分、軟板硬板側板的裝配已經讓人有些眼花瞭亂,高科技帶來的戰術動作與思維也只會越來越多樣。
但「統一」和「部隊延整性」的無差別要求,可以說是是強化和提升戰技訓練的噩夢。也許這七個字可以在早期、或是校閱部隊時能展現部隊的紀律和態勢;但如若不做思考,就將這七個字生搬硬套在部隊訓練中,其影響足以扼殺部隊原有的訓練效能:
左撇子的人,你硬要他手槍套掛右邊(或根本沒有左手版本的);
背心上的Molle提供了許多擴展空間,
然某些單位官長卻禁止東西掛背心上,
一切只為了「統一」、「美觀」。
直至目前為止,
仍然有部份裝甲單位官長要求統一把設計成腿掛的手槍套,
硬是當成肩掛式來使用,
身形較小的同仁(尤其是女性)一穿背心,
手槍就整個被埋在背心裡面,
拔槍的時候還得喬老半天才能出槍。
像這類資訊更新、但思維跟不上的例子比比皆是:
早期的「戰鬥蹲姿」相信讓許多人印象深刻,但主要手抓握槍頸部的動作,是歐美早在二戰時期(也有一說是更早)開始,針對無握把步槍所設計的。
但部隊的訓練、新訓教育等,竟讓它陪伴部隊度過了M-16、65式、65K1、65K2、T-86和早期T-91的時光,分毫未動;
又如現在「戰鬥蹲姿」動作其實早已在兵監單位研修下調整且行之有年,但反而變成許多單位不知道、或高階官長不願意按照新修訂的動作修正直至普及單位,更不用說最近十分熱議的後備役訓練(教召)。
不讓官兵著重、掌握清驗槍「退殼」、「清膛」、「通管」的要則,反而執意要求與檢視清槍線上整齊劃一、違反人體工學的高跪姿(單兵教練中已刪除,卻又出現在戰鬥步槍的操作手冊中)。諸如此類的教育訓練思維,明顯突出許多領導階層、決策階層「做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的治標不治本現象。
「我們以前啊⋯⋯⋯」這種開頭的話,是官長最愛說,但基層或有志之士最不愛聽的話語。因為不論好壞,這總是代表又一個新穎或需要被推動(也有可能是需要被議論研究)的想法就這樣被扼殺了。
我們擁有很多武器、也買了很多武器,就像身上這幾十公斤的護具一樣,但除了要有能量維持之外,重點是部隊如今的現實面,猶如開頭所形容的老者一般,根本的解決是要如何透過正確的觀念、高效益的訓練以及專業素養的普及,使其身軀不斷地增肌強大、思維年輕化,才有能力跟本錢駕馭這身得來不易的裝備,去跟敵人比態勢、比本事。
高層大方向的決策內容,也許觸及不到最底層的訓練方針、訓練重點,但對整體的風氣養成和對外觀感,卻有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認知及方向的「不當操作」,對部隊所造成的殺傷力,是對岸千百枚東風巨浪都無法相比的。因為這是對部隊「質」的慢性毀滅。
談談現在討論度極高的「戰鼓隊」,
我並不清楚陸軍高階官長對於此政策強推以及堅持的考量及出發點,
儘管某些程度上能理解贊同此理念的同仁先進,認為戰鼓確有其文化及心戰價值,
但其中讓大部份基層官兵無法接受的點在於:
(包含部會層級推行的「社團」政策也一樣)
既然官方要求全軍推動、另核撥經費
而且部份單位「動用教育訓練時間練戰鼓」情況若然屬實的狀況下,
代表了官長等同將這項娛樂性質佔比較多的「民俗文化性質技藝」,
堂而皇之地列入了嚴肅的「軍事戰備本務」。
這樣邏輯與方向,無疑是備受爭議及質疑的。
畢竟在整個大陸軍基層
要維持人裝訓龐大負荷、資源僧多粥少、
以及戰備任務繁重的情況下,
試問如此政策能受到多少正面評價、
又能收到多少效果?
有一則部隊「趣談」是這樣的:
若每月例休8天、各式慰補休、三節及國定連假,假設粗估可以休假100天,
一位軍人一年大概有265天的在營時間。
但如果把訓綱一頁一頁翻開詳細檢視,除了訓練課程之外,另外把所有從參一二三四跟政戰所有要執行的各式講座、講習、示範、活動、輔訪、會議、儀程、活動⋯⋯⋯這些時數全部加起來,可能會超過一年。
要用265天,來完成超過一年的事務!
也許這內容缺乏證實及可信度,但回頭看部隊現實面,各種
訓練「縮短距離」、
教學「濃縮時數」、
會議「併開從簡」、
輔訪「聯合執行」,
難道真是少數個案?
從此也不難看出端倪跟這則「趣談」的起因。
其中又有多少成分,真與「教育訓練」息息相關?還是純粹為「管制而管制」的無效行政?
以上所提,不過略舉大端,再請見諒內容所提雜亂無序,但這些都是部隊現在的窘境。
我並非全盤否認官長們的勞苦功高,但部隊諸如上述等問題已沉積已久,惡性循環日益嚴重,只是希望能藉此嘗試一呼,或許能讓官長們正視這些問題。
Submitted: October 13, 2020 5:18:19 PM UTC
教練式領導缺點 在 倪重華 Facebook 八卦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足球方向與未來
去年暑假,我的兩個兒子與他們的好友,參加了由西班牙甲級足球聯賽俱樂部 – 萊萬特(LevanteUD),所舉辦的訓練營。訓練營結束後收到了一份球員評鑑報告,這一看,看出台灣足球與西班牙的差距。
萊萬特提供的評鑑報告時,報告中分為技巧、持球技術、無球技術、運動能力及傷害預防能力、心態及社交能力,這五個方向中,又去細分評估標準,並在最後用文字簡述球員優缺點及可加強的方向。不到十頁的評鑑報告,能更清楚具體地看到了孩子在足球上的能力。
我希望能將這樣的評鑑方式引進台灣,讓台灣的球員也能受惠。2月28日迎風足球推廣協會與西班牙體育學院(SSI),共同舉辦了青少年足球青訓計畫球員甄選活動,這是首次由西班牙職業級教練親自來台進行的甄選活動,希望能幫助找出球員找到自己的天賦,甄選後會寄發評鑑報告。2月29日也將舉辦一場與西班牙教練面對面的座談會,提供家長及球員專業的建議,誠摯邀請各位青年足球選手及家長來參加!
青少年足球大計畫-青少年足球青訓計畫球員甄選活動資訊:
https://www.jjvs.ntpc.edu.tw/data.php?id=7829&tpl=6
【關於西班牙體育學院(Spanish Sport Institute)】
https://spanishsoccerinstitute.es/nosotros/
我們是一家西班牙的體育機構,專門從事與體育活動和體育活動的實踐,管理和管理有關的所有人力資源的促進和持續培訓。我們與全球領先的教育機構和體育機構積極合作,在教育和體育領域擁有長期和成功的專業經驗。
我們的目標是使我們的合作夥伴和用戶獲得最大的滿意度,透過我們對他們項目的深入參與來建立持久的關係。我們的熱情在於訓練,激勵和鼓勵運動員發揮最大的潛能,並始終陪伴運動員和執行活動的實體的管理者。
我們希望傳播西班牙體育的成功模式:對人才、智力和身體準備的檢測與管理,這是近年來西班牙體育成功的關鍵。我們期待成為教育,體育和文化項目創新過程中的世界領導者,提供正確的工具和知識,以優化各級管理人員和運動員的培訓,在全球化的框架內,藉由體育和文化發展提升全人精神。
在SSI中,我們意識到訓練好運動員所面臨的挑戰,因此我們深信,在適當的訓練年齡,運用我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對學習和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運動技能,以及對人的價值觀和情感技能的假設,最終目標是成為高水平的運動員和更好的人。
教練式領導缺點 在 何謂教練式領導? - 點拾教練培訓 的相關結果
所以「教練式領導」能夠透視全局從旁輔助,有時候激勵、有時候挑戰、有時候引導, 但絕對不會輕易的給答案、給批判,這是一個需要運用心法與實作練習的技巧。 ... <看更多>
教練式領導缺點 在 員工犯錯別再衝動開罵!用「教練式領導」核心價值,引導部屬 ... 的相關結果
教練式領導 指的是像教練般從旁陪伴與指導部屬,不直接下指令,而是給予信任、引導思考,並同時進行自我管理與覺察的領導方式,這種以關心、溝通為主的 ... ... <看更多>
教練式領導缺點 在 『教練式領導』的美麗與哀愁 - 康士藤管理顧問 的相關結果
提升主管提問能力:以技巧面來說,成功的教練式領導需要透過一個個“powerful question”來讓部屬覺察並引發當責感。提問能力是許多企業在評估主管能力時覺得不足的項目,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