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Glocal Chatroom 14] 真正的「社會大愛精神」:麥高登令重慶大廈臻學術殿堂
答:麥高登(Gordon Mathews)(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曾花四年時間在重慶大廈作考察研究,集成出版《在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一書,引起國際對重慶大廈的關注。)
問:沈旭暉
2007年,麥高登教授發表《在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一書。該書是麥高登花四年時間,在重慶大廈內穿梭遊走,幾乎入住過每一間賓館客房,與不同人士交談後的考察研究成果。據他的統計,重慶大廈內的人來自大概120個不同國籍,包括早年入住的南亞裔移民,以及短暫停留經商的西非商人。他估計,高峰時期,撒哈拉以南非洲有兩成的進口廉價手機,都來自重慶大廈。麥高登將重慶大廈形容為「低端經濟全球化中心」(World Center of “Low-end Globalization”),雖然大廈並非如中環等地區般,每天交易金額龐大的金融證券產品,但卻是養活全球七成人口的低端經濟貿易樞紐。自麥高登的著作發表後,國際學界、媒體對重慶大廈產生了興趣。《時代雜誌》當年就派記者前來考察,最後將重慶大廈評選為「亞洲最能體現全球一體化的例子」(Best Example of Globalization in Action)。只是香港人每天在尖沙咀鬧市怱怱穿梭,對重慶大廈的印象不是龍蛇混雜,就是偶爾進去光顧印度餐廳吃地道咖哩,反而由麥高登這位外地學者將重慶大廈的相關研究在國際發揚光大。
S:為何你會選擇研究重慶大廈?你似乎是香港第一位研究重慶大廈的學者。
G:很多人都問過我同一個問題,我在《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一書都有解釋過。我通常會反問:「為何不可?」(Why not?)作為一個人類學學者,我對不同的社會都有興趣,充滿好奇心。重慶大廈在香港尖沙咀鬧市中已經有幾十年,本身就很有研究價值。而且,香港社會大眾一直都對重慶大廈感興趣,也認為重慶大廈十分神秘,我希望我的研究工作可以幫助香港人了解重慶大廈。也會有人問,為何其他學者不做有關重慶大廈的研究,這一點我就不太清楚,可能是香港本身的人類學學者就不多,而他們對其他的研究工作更感興趣,例如是中國文化或香港文化。
S:重慶大廈由何時開始成為發展中國家商人的集中地?
G:重慶大廈成為中國貨品輸往發展中國家的中心,只是近二十年的事。起初,在重慶大廈聚居的主要是南亞人,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因此,大廈至今還有不少巴基斯坦和印度餐廳。直到1990年代的後期,愈來愈多人由發展中國家來到重慶大廈,尤其是非洲人。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有初步成效,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不少日用品都是「中國製造」。對部分香港人來說,可能中國商品的品質都不算太好,但來自落後國家的人卻認為,中國商品已經絕對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那批商人都希望把貨品帶回家鄉轉售。另外,當時中國仍在開放初期,外國人要進入中國大陸比今日困難得多,商人也只可以香港為中轉站,重慶大廈就成為了當中的樞紐。
S:重慶大廈住客,希望在香港定居,還是只想在香港做生意?
G:香港不少人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在二戰後才來到香港,但不少在重慶大廈居住的南亞人士的祖先在更早的日子已經在香港定居。他們也是香港人,即使他們不是華人,但他們是土生土長的一群。雖然大廈也有其他的商人,但這一班在香港出生的南亞絕對是在香港定居的一份子。由於大廈中的人士都有不同的背景,很難就他們在香港居住或者工作的目的一概而論。
S:香港跟發展中國家的關係又如何?
G: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商人,由於通常是短暫過境,不太關注香港的軟實力,而更在乎香港是否一個適合做生意的好地方。對他們來說,香港可能會是一個十分現代化的大都會,但這一點不是他們到來的主因。
至於南亞裔人,有一些是本身想到英國卻意外來到香港的,直至現在第三、四代,在香港土生土長的南亞人,可能會比較關注香港或廣東文化。不過,重慶大廈內的人大都不懂廣東話或中文,因此他們難以接觸香港文化,部分人更不會到中國餐廳用膳,不懂用筷子。事實上,即使重慶大廈位處香港鬧市之中,但大廈裡面的南亞色彩濃厚,與大廈外是兩個世界。因此,重慶大廈很難反映出香港跟發展中國家的關係。
S:重慶大廈有不同種族的人,他們又如何看對方?
G:重慶大廈似乎能化解不同種族原有的矛盾,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朋友,在重慶大廈內竟然可以和平共處。打個比喻,可能香港人跟廣州或深圳人之間,平時可能會有所謂的中港矛盾,但若果他們一同流落到一個外國荒島上,可能很容易便會放下爭端,甚至成為朋友,因為大家都有同樣的廣東文化背景,也說廣東話。
S:香港一直以國際大都會自居,你又是否認同?
G:如果以英語水平、跟外國接觸頻率等指標來衡量,香港是個國際大都會。其中還一個因素,就是大量香港華人由海外回流,他們外表是華人,但思維早受外國一套影響。此外,由於過去的殖民地歷史,香港仍有以英文為主的報章、雜誌等等,在亞洲,大概除了新加坡之外,其他城市的英語水平都比不上香港,包括東京。雖然有人說香港人的英語水平正在下降,但我不認同,現今學生的英語程度比二十年前一批都要好。
但如果單單以人口比例計算,香港又不太國際化。香港九成以上的人口都是華人,如果跟倫敦、紐約等大都會比較,香港的少數族裔較少,也較難融入社會。不過,如果拿這一項因素跟內地城市比較,香港又相對國際化,內地城市對外國人的限制較多,例如在廣州聚居的非洲人就曾多次跟政府爆發衝突。
S:為何香港又不會發生類似的衝突?
G:我過去一年都在廣州居住,嘗試接觸當地的非洲社區。在香港的非洲人一般都是合法逗留,只是他們不可以在香港工作,但警方又很難拿出證據證明他們在工作,所以他們在香港不必擔心自己會被拘捕。相反,在廣州的非洲人很多是過期居留的,只要一被警察看到就會被拘捕。因此,部分在廣非洲人老遠看見警察,就拔足逃跑,甚至不惜跑過馬路、或由高處跳下;每當有非洲人在這類事件中死亡,整個非洲社群就會發起反抗。
S:你會如何比較廣州的非洲人社區跟香港的重慶大廈?
G:現在,在香港的非洲人已經比過往少,不少都已經遷到廣州。雖然,來自非洲英語地區的非洲人,在香港溝通、營商會較方便,但廣州有更大的非洲社區。加上廉價商品才是這批非洲商人的主要目標,也此他們更希把中國貨運回故鄉,直接在廣州居住則會更方便。
有人說,香港的種族歧視較廣州嚴重,也有人持相反意見。某程度上,我認為中國大陸的歧視問題比香港嚴重。因為,在香港的少數族裔遇到任何困難或被歧視,只少可以向NGO尋求協助,但中國國內的所謂NGO通常跟政府有聯絡,求助人尋求協助時,永遠不知道自己提供的個人資料會被送到哪裡去,用作什麼用途。我認為這不單單是種族問題,也跟收入、教育程度和工作有關。例如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的馬路華教授(Professor MARAFA, Lawal Mohammed)就是非洲人,但由於他在大學任教,自然較一般非洲人更容易融入香港社會了。
信報財經新聞 EJ Global,2015年5月16日
改革開放政策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TVBS文茜的世界周報精選》劇變浪潮中的中國經濟。
●麻煩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小鈴鐺🔔
中國被認為開始整治私企,包括槓桿過高導致房價暴漲的房地產、壟斷的互聯網、及從互聯網跨足金融的支付寶等。
中國在美中貿易衝突時,2019年GDP成長率僅5%-6%,創下新低。
中國政府借鏡1989年日本在廣場協議後四年,房地產泡沫化的危機,決定整治過度膨脹的房地產業:馬上引起恒大地產集團面臨倒閉危機。
在中國,政府正釋出兩個相反的訊息:
1)回到老革命初衷,習近平三訪延安。
2)另一個訊息,中國的資金應該流向對中國有意義的循環經濟,加大消費市場,不能人人背著房貸,讓消費市場停滯。中國互聯網的壟斷已經妨礙中小企業的創新成長,互聯網金融更增加了金融危機。
後者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是正確的方向,但擔憂如果沒有制度引導,只以「道德」「愛國」口號,強力進行「第三次分配」,中共可能扼殺了民間創造力,及真正促使中國經濟成長的民間企業活力。
這等於逆風鄧小平,走改革開放政策的回頭路。
劇變中的中國,在本週,一度誘發全球股災。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則認為,恒大還不是中國大陸的「雷曼時刻」,但可能是泡沫爆破危機將至的前兆。
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撰文表示:恒大並非另一個雷曼,衍生的任何衝擊都「可控」——但是,當年美國官員也用這個措詞淡化了次級房貸的影響。
他個人看法是,即使恒大並非「雷曼時刻」,也不表示一切安然無事。
恒大危機顯示中國可能正在歷經日本1989年的「babaru時刻」。
「babaru」是日文外來語,譯自英文的「bubble」(泡沫)。1989年日本遭遇「泡沫經濟」(日本人稱之為「babaru economy」)。
當時許多房地產資產價格狂飆,尤其商用不動產,最後全面崩跌。
克魯曼指出,日本資產泡沫爆破並未導致金融崩潰,但從此開啟了一段漫長的經濟停滯時期至今。
如同泡沫年代的日本,現在中國的經濟也嚴重失衡:消費支出疲弱,投資水平卻極高。投資支出占GDP比率超過40%,對一個人口成長快速(尤其數百萬名鄉村居民湧入城市)、技術進步急起直追富國的經濟體而言,或許是合理的;但中國在整體技術水平上,仍落後西方和日本,生產力也在趨緩。
這意味著投資報酬將遞減;中國必須轉型至不同的模式。克魯曼認為北京高層明白這點,但調整的腳步太多顧忌,仍然繼續以注資掩蓋問題—— 這麼做,無可避免地將導致恒大或是其他的債務崩潰。
克魯曼的結論是:中國或許能像以往那般粉飾太平,讓恒大事件船過水無痕;但財政破綻只是遲早的問題。
恒大也許還不是中國政府終極考驗的關鍵時刻,卻是那個時刻將至的前兆。他説:天曉得中國有沒有像日本那樣的社會凝聚力,讓經濟慢慢、柔和地減緩,而不引發社會與政治危機。
https://youtu.be/Lk8pV3B1qJ4
改革開放政策英文 在 曹長青 Facebook 八卦
2016洛杉磯蔡英文後援會長李木通為何支持賴清德?
【曹長青按語:李木通先生是《美洲台灣日報》社長,是洛杉磯台派資深領袖和企業家,他曾任大洛杉磯台灣會館董事長。多年前他和一些台派朋友集資創辦了《美洲台灣日報》,艱難經營,為台灣發聲。近日無論在《台灣海外網》刊出的支持賴清德的聯署名單,還是《民報》刊出的囊括海內外知名台派人士的更詳細名單,都有李木通的名字。他今天發表文章,詳述為什麼支持賴清德。值得鄉親們參考。】
李木通:我支持賴清德選總統
日前李遠哲前院長等發起的連署書,支持前行政院長賴清德代表民進黨參與二○二○總統大選。我毫不猶豫的參與連署,我支持賴清德的理由如下:
中共統戰侵門踏戶 蔡政府無能力阻止
中國對台灣媒體的統戰會議4月10日在北京舉行,台媒代表團共有六十五人參加。出席者包含旺旺中時、中國時報、中天、中視、聯合報、經濟日報、TVBS等,約佔台灣媒體半數。這些媒體每年得到中國政府大量資金補助,換取他們宣揚中共政策,打擊本土政權,貶低台獨思想,替中共政權「併吞台灣」做鋪路工作。有了充足的資金,這些中共傳聲筒的勢力會愈來愈大,恐怕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台灣民意的帶動者。
中共對教育界的統戰工作也是令人憂心,馬英九執政時採取對中國開放政策,讓中共長驅直入對台灣各級學校進行統戰工作。連中、小學生都被邀請到對岸接受共産思想的洗腦。蔡政府執政後更加猖狂,從大專院校到小學全面滲透,無一倖免。
其實,中共的統戰工作已經深入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從政府機構、媒體、各級學校,到基層的村里長、宮廟組織等,已經深深的影響台灣的民心。很多台灣人已經不討厭中國,認為中國對台灣很友善,甚至認為「與中國統一」可以改善台灣的經濟。民調也証實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度正在增高中,民調顯示,對中國有好感民眾為48.8%,首度多於反感43.9%。
由此可見,中共對台灣的統戰工作已經獲得重大進展,統戰的力道也在增加中,而蔡政府卻無心或無能阻止局勢的惡化。
對中共外交進逼 蔡政府步步退讓
去年五月,立法委員黃國昌質詢問外交部長吳釗燮,「台灣與中國是何種關係?」吳說,他以外長身分不適合答覆此問題,兩岸關係有其他主政單位負責。黃國昌接著表明自己立場「台灣中國就是國與國關係」⋯⋯,吳回答「以外長身分不適合做此宣示」。隨後,吳釗燮回答國民黨立委林麗蟬時,表明不涉「兩國論」,也無關意識形態。
吳釗燮在立法院的答詢顯示,蔡政府已經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及陳水扁的「一邊一國」退縮。
再者,根據日前媒體報導,無任所大使楊黃美幸宣布,由於對於蔡政府將「圖博、維吾爾領袖人物」列為黑名單禁止入境、她無法站在民主人權的立足點上為台灣辯護,因此她辭掉去無任所大使職務。楊黃美幸解釋說,圖博人、維吾爾人在國際上受到的同情支持及重視,比台灣人還多。他們在國際論壇上也為台灣說話,「我們卻將他們的領導人列為不歡迎人士,黑名單,情以何堪!」也批評小英政府由於對於國際情勢及國際關係的判斷畏首畏尾,而失去積極的作為。
台聯前立法委員周倪安也證實,台聯在2017年初邀請維吾爾人權領袖熱比婭來台,也表面上獲蔡總統首肯,事實上卻被我們政府阻攔,十分遺憾!
上面兩則新聞印證蔡政府在中共的打壓下,軟弱無能處處退讓!在這種情況,人民也會跟隨著退縮。因而出現一些尷尬場面,也就理所當然囉!請看下則報導:
六月三日早上「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工程」舉辦開工典禮,政府單位請來助興的舞獅團大鼓上蓋紅布,布上卻寫「中華台北」,這是何等的荒謬啊!中央政府帶頭退縮,地方政府跟進,己經到達自我矮化、自我閹割的地步。請問,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台灣還有希望嗎?
台灣走向亡國?
目前台灣的局勢是一團糟亂,「中共統戰侵門踏戶」,「蔡政府帶頭退縮」,「台灣內部潛伏大量中共的第五縦隊」,「台灣內部親中勢力蠢蠢欲動」,「國民黨的總統參選人們準備與中國簽和平協議」等,這些景像湊成一幅「亡國圖」。
辣新聞的主持人周玉蔻在節目中說,「亡國氣氛」在台灣逐漸浮現,她本人也開始為「亡國」擔憂。可見「亡國」不再是空談而已。
頼清德的主張對症下藥
六月三日賴清德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強調中國要的不是和平現狀,要的是併吞台灣,這是中國的國策,「你怎麼讓,都沒辦法」,因此要回到國際局勢來看。台灣要堅定站在民主陣營,在印太架構下利用在第一島鏈關鍵位置,積極扮演角色。
賴清德進一步說,中國近廿年,對外採取封鎖,阻止台灣國際空間,對內則進行分化、滲透及統戰,再由中國國家領導人或主要官員壓制台灣。他主張,台灣在防制中國滲透,一定要強化國安功能,第一是用人唯才,任用有國安專業及捍衛台灣決心的人士,第二,台灣應成立國土安全專責單位「國土安全部」,否則事權分散,大家各自推。第三,應通過「反併吞法」、「反滲透法」,才能解決中國廿幾年來利用各種管道對台滲透,也才有辦法解決五星旗到處飄、引起人心惶惶的問題,不僅如此,中國方面積極挖台灣人才去就業,這個問題也很嚴重。「原(國安)單位的用人唯才、成立專責單位、強調立法,整個是配套的。」
賴院長針對目前台灣的危機提出有效的政策。
該是交棒的時候了
二0一六年民進黨騎在太陽花的浪頭上,民進黨以56.12%贏得總統大選,並且贏得立法委員的多數(史上第一次)。當時我在美國洛杉磯所組成的「2016海外小英後援會」擔任會長,盡了個人一分心力輔選,也共享了勝利的喜悅。蔡政府在改革方面也有亮麗的表現,如「年金改革」、「黨產歸零」等。但是現在執政的弊端逐漸湧現,蔡總統是應該交棒的時候了。
2019-06-06
——原載《美洲台灣日報》
改革開放政策英文 在 蔡英文哈佛大學演講-台灣的政策挑戰、機會與民主治理- YouTube 的八卦
雖然自1980年代實行 改革開放 以來,經濟快速成長;而政治方面卻進步有限。 ... 蔡 英文 說,過去數十年來,政府的核能發展 政策 從未提出核廢料的長期解決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