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送平台是創新還是亂象?
#從都市規劃談新消費型態的衝擊
近期,外送平台Uber Eats與Food Panda屢屢發生外送員交通事故,也促使勞動部進行專案勞檢,認定兩家食物平台為「假承攬、真僱傭」,再次引發「新創/彈性」vs「納管/勞權」的辯論。作為立委競選人,我非常了解類似的狀況,會不斷的出現在變化快速的社會中,一方面要「鬆綁現有法令,鼓勵創新」,但另一方面卻得「補上法律漏洞,有效管理」,這兩種看似矛盾的作法,卻都是立委的職責。
大部分的討論都集中在工作型態與勞動權益上,但我今天希望提出的,是外送平台對我們整個城市環境的衝擊。
台灣有8成人口集中於都市,而根據調查,台灣13—64歲民眾,近七成為三餐外食人口,也是以都會比率為高。也就是說,外食消費的改變所帶來的商機非常大!目前單就Uber Eats與Food Panda兩家業者來說,已在國內十個以上城市提供服務,擁有5萬名以上外送員,各位一定會發現,這些外送員改變了午晚餐尖峰時段街頭的面貌。
到底我們的城市面對這種改變,會受到什麼影響? 而城市的環境,適合這樣的外送生態嗎? 以下我們就分為幾點來討論。
#經濟型態
外送平台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就是以「物流」取代「人流」,把消費者上門用餐或外帶這件事,用外送取代。對傳統外送的影響,則是整合了眾多資訊,並把過去店家需要自己經營的外送服務切割出來,變成「勞務委託合約」的外包模式,把效率催高,達到專業分工目的。
外送平台在經濟學上的正面效應,就是減少供需之間的資訊隔閡,降低媒合成本,提升市場效率。商家不用再尋找金店面、不用費勁心思宣傳,只要登錄就會出現在外送平台App上,減少了很多把錢丟到水裡的無效廣告。
然而,外送平台的盈利,並不全來自創新,其中有許多來自「規避固定成本」。例如大家都知道,定義為「承攬關係」的外送平台,勞工規範限制較少,這單純就反映2000年以來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外包經濟」興起,「非正規雇用」增加,所節省的成本,並非來自技術進步成果。另外,透過獎勵機制,外送平台鼓勵外送員多接單,驅使外送員利用超速、違停等方式增加效率,增加風險,但這些「#外部成本」變成社會與外送員本身吸收,消費者在享受這些好處時,必須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一切我們正共同承擔。
#商圈變化
當「物流」取代「人流」時,人潮不再流向街邊餐廳、傳統商圈甚至夜市,而是窩在家裡等外送。這樣的情形,自然會造成街邊店面競爭力下降,傳統商圈衰弱。如果要走出不同的路,那只能提升「用餐體驗」,或是更緊密的和網路平台結合,增加「網路業績」。
然而,一來這兩者對於大多數店家而言是互斥的,二來也只有具較多資本的業者能投資餐點以外的消費體驗(裝潢、服務等),最後大型餐廳或連鎖商家,較能透過長期分析外送數據、優化餐點組合、或加強投資平台上廣告來吸引消費者。
近期,家樂福、全家已陸續和外送平台展開合作,擴大可外送的品項。對於一個「物流」為上的經營體系來說,本身就擁有完整採購鍊、倉庫、到中央廚房「物流」體系的大型財團,顯然更具競爭力。因此除了街邊餐飲商圈衰弱外,更可預見的是獨立小店連網路都賣輸連鎖集團的「大者恆大」狀況。
網購的興起,已經對傳統商圈、傳統百貨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唯有強調差異化、體驗化的新型態購物中心得以繼續壯大。然而,這些購物中心業績也有更高的比重來自餐飲,在外送餐飲平台市佔率也提升後,對於城市零售業的衝擊,可能會是更全面的! 也會讓商圈更不容易匯集人潮。若是政府只懂得「增加停車位」、「商圈營造(換招牌辦活動)」來振興商圈,過去榮景是不可能回來的!
#交通衝擊
台灣的店家設計、公司設計,幾乎都沒有考慮過外送取件送件的空間,因此我們會看到大批機車在商家前等候取餐、在學校前等候送餐的奇景,這是因為我們的城市長久以來,都沒有規劃良好「物流」介面的結果。
另外,外送的即時「物流」,也和傳統可在離峰時段運輸的物流不同,常擠在尖峰一同出現,無法透過運輸管理分散運能,將進一步惡化交通,造成壅塞。而台灣的道路事故死亡率本來就達到先進國家如日本的4~5倍之多,當然外送事故率自然也會高,這是在一個已經很爛的交通體系上,集中增加更多的負擔,必然出現的結果。
如果我們要管理,就一定得讓商家、外送平台與外送員、消費者都共同承受這些外部成本,這也會消弭目前外送的強大競爭力。然而,強化道安並非針對外送業,而是都市進步與安全,不得不做的結構改革,在這期間,也一定會更嚴格地影響外送的效率,但難道我們值得為了這些便利,而不去改革,不去繼續強化道安嗎?
我要強調,現有的台灣交通環境,光是你出現在街上,都承受著過度的高風險,這不是透過「外送員納保」就能解決的,長遠來看,我們還是要透過制度改革、道路安全設計、運具使用習慣改變,去提升交通的安全。短期來看,業者或學校、機關,設置停等空間,納入都審設計規範,都需要檢討。
#城市規劃
面對人口擁擠、缺乏規劃、交通危險、污染與碳排放嚴峻的台灣城市環境,我一向主張,透過大眾運輸導向開發(TOD),來提升運輸效率、抑制私有運具數量、減緩都市蔓延、提升舊市區繁榮與活力。隨著運輸節點建構適合人步行、停留、活動的複合機能街區是TOD重要精神之一,這樣的發展,也有助於街邊商業、餐飲業的發展,以及整體城市的活力。 舉例而言,美國市中心餐廳密度最高的城市前兩名分別是紐約、波特蘭,都是致力於建立市中心大眾運輸服務的城市,這並非偶然。
外送平台的普及,一方面創造了新興商機,但另一方面也取代了餐飲業部分的服務工作,促使就業人口流向非正規雇用(你看到的案例有許多高薪,但長期比較研究告訴我們非正規雇用比率與薪資成反比)。 背後更巨大的改變,是改變我們的用餐習慣,促使商圈衰退,卻增加城市交通網的壓力。
我不認為我們該刻意去禁止、限制新的營業模式,反倒應該鼓勵創新產生。但對於新興營業模式造成的「外部性」,我們就一定要加以管理,同時我們也必須積極調整城市基礎建設,容納「物流型態改變」造成的衝擊,也鼓勵各方也提出「重振人流」,強化城市間人與人互動的創意。要和外送平台競爭合作的不只傳統餐飲業,更是城市規劃者的舊有思維!
擊不倒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心得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八卦
#外送平台是創新還是亂象?
#從都市規劃談新消費型態的衝擊
近期,外送平台Uber Eats與Food Panda屢屢發生外送員交通事故,也促使勞動部進行專案勞檢,認定兩家食物平台為「假承攬、真僱傭」,再次引發「新創/彈性」vs「納管/勞權」的辯論。作為立委競選人,我非常了解類似的狀況,會不斷的出現在變化快速的社會中,一方面要「鬆綁現有法令,鼓勵創新」,但另一方面卻得「補上法律漏洞,有效管理」,這兩種看似矛盾的作法,卻都是立委的職責。
大部分的討論都集中在工作型態與勞動權益上,但我今天希望提出的,是外送平台對我們整個城市環境的衝擊。
台灣有8成人口集中於都市,而根據調查,台灣13—64歲民眾,近七成為三餐外食人口,也是以都會比率為高。也就是說,外食消費的改變所帶來的商機非常大!目前單就Uber Eats與Food Panda兩家業者來說,已在國內十個以上城市提供服務,擁有5萬名以上外送員,各位一定會發現,這些外送員改變了午晚餐尖峰時段街頭的面貌。
到底我們的城市面對這種改變,會受到什麼影響? 而城市的環境,適合這樣的外送生態嗎? 以下我們就分為幾點來討論。
#經濟型態
外送平台對消費行為的影響,就是以「物流」取代「人流」,把消費者上門用餐或外帶這件事,用外送取代。對傳統外送的影響,則是整合了眾多資訊,並把過去店家需要自己經營的外送服務切割出來,變成「勞務委託合約」的外包模式,把效率催高,達到專業分工目的。
外送平台在經濟學上的正面效應,就是減少供需之間的資訊隔閡,降低媒合成本,提升市場效率。商家不用再尋找金店面、不用費勁心思宣傳,只要登錄就會出現在外送平台App上,減少了很多把錢丟到水裡的無效廣告。
然而,外送平台的盈利,並不全來自創新,其中有許多來自「規避固定成本」。例如大家都知道,定義為「承攬關係」的外送平台,勞工規範限制較少,這單純就反映2000年以來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外包經濟」興起,「非正規雇用」增加,所節省的成本,並非來自技術進步成果。另外,透過獎勵機制,外送平台鼓勵外送員多接單,驅使外送員利用超速、違停等方式增加效率,增加風險,但這些「#外部成本」變成社會與外送員本身吸收,消費者在享受這些好處時,必須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一切我們正共同承擔。
#商圈變化
當「物流」取代「人流」時,人潮不再流向街邊餐廳、傳統商圈甚至夜市,而是窩在家裡等外送。這樣的情形,自然會造成街邊店面競爭力下降,傳統商圈衰弱。如果要走出不同的路,那只能提升「用餐體驗」,或是更緊密的和網路平台結合,增加「網路業績」。
然而,一來這兩者對於大多數店家而言是互斥的,二來也只有具較多資本的業者能投資餐點以外的消費體驗(裝潢、服務等),最後大型餐廳或連鎖商家,較能透過長期分析外送數據、優化餐點組合、或加強投資平台上廣告來吸引消費者。
近期,家樂福、全家已陸續和外送平台展開合作,擴大可外送的品項。對於一個「物流」為上的經營體系來說,本身就擁有完整採購鍊、倉庫、到中央廚房「物流」體系的大型財團,顯然更具競爭力。因此除了街邊餐飲商圈衰弱外,更可預見的是獨立小店連網路都賣輸連鎖集團的「大者恆大」狀況。
網購的興起,已經對傳統商圈、傳統百貨造成非常大的衝擊,唯有強調差異化、體驗化的新型態購物中心得以繼續壯大。然而,這些購物中心業績也有更高的比重來自餐飲,在外送餐飲平台市佔率也提升後,對於城市零售業的衝擊,可能會是更全面的! 也會讓商圈更不容易匯集人潮。若是政府只懂得「增加停車位」、「商圈營造(換招牌辦活動)」來振興商圈,過去榮景是不可能回來的!
#交通衝擊
台灣的店家設計、公司設計,幾乎都沒有考慮過外送取件送件的空間,因此我們會看到大批機車在商家前等候取餐、在學校前等候送餐的奇景,這是因為我們的城市長久以來,都沒有規劃良好「物流」介面的結果。
另外,外送的即時「物流」,也和傳統可在離峰時段運輸的物流不同,常擠在尖峰一同出現,無法透過運輸管理分散運能,將進一步惡化交通,造成壅塞。而台灣的道路事故死亡率本來就達到先進國家如日本的4~5倍之多,當然外送事故率自然也會高,這是在一個已經很爛的交通體系上,集中增加更多的負擔,必然出現的結果。
如果我們要管理,就一定得讓商家、外送平台與外送員、消費者都共同承受這些外部成本,這也會消弭目前外送的強大競爭力。然而,強化道安並非針對外送業,而是都市進步與安全,不得不做的結構改革,在這期間,也一定會更嚴格地影響外送的效率,但難道我們值得為了這些便利,而不去改革,不去繼續強化道安嗎?
我要強調,現有的台灣交通環境,光是你出現在街上,都承受著過度的高風險,這不是透過「外送員納保」就能解決的,長遠來看,我們還是要透過制度改革、道路安全設計、運具使用習慣改變,去提升交通的安全。短期來看,業者或學校、機關,設置停等空間,納入都審設計規範,都需要檢討。
#城市規劃
面對人口擁擠、缺乏規劃、交通危險、污染與碳排放嚴峻的台灣城市環境,我一向主張,透過大眾運輸導向開發(TOD),來提升運輸效率、抑制私有運具數量、減緩都市蔓延、提升舊市區繁榮與活力。隨著運輸節點建構適合人步行、停留、活動的複合機能街區是TOD重要精神之一,這樣的發展,也有助於街邊商業、餐飲業的發展,以及整體城市的活力。 舉例而言,美國市中心餐廳密度最高的城市前兩名分別是紐約、波特蘭,都是致力於建立市中心大眾運輸服務的城市,這並非偶然。
外送平台的普及,一方面創造了新興商機,但另一方面也取代了餐飲業部分的服務工作,促使就業人口流向非正規雇用(你看到的案例有許多高薪,但長期比較研究告訴我們非正規雇用比率與薪資成反比)。 背後更巨大的改變,是改變我們的用餐習慣,促使商圈衰退,卻增加城市交通網的壓力。
我不認為我們該刻意去禁止、限制新的營業模式,反倒應該鼓勵創新產生。但對於新興營業模式造成的「外部性」,我們就一定要加以管理,同時我們也必須積極調整城市基礎建設,容納「物流型態改變」造成的衝擊,也鼓勵各方也提出「重振人流」,強化城市間人與人互動的創意。要和外送平台競爭合作的不只傳統餐飲業,更是城市規劃者的舊有思維!
擊不倒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心得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八卦
政委張景森承諾三條魚:
1. 國家公園不應用危險為理由禁止民眾從事戶外活動。
2. 登山自治條例全面廢除
世界是相連的。
昨晚我剛講完「走過台灣林業的輝煌曾經」講座(講講砍樹的故事和林業遺跡們),正在吃永和豆漿,就接到詹喬愉 - 三條魚Tri Fish的電話,說有急事,隔天中午要和官員開會,希望我協助條列山岳管理重點議題讓她印出來直接呈給官員參考,因為我們立場一致,我想到的應該跟她想到的相去不遠。
我只知道是中央層級,不知道是誰,於是就給她這些中央層級的建言:
——-
當代台灣山岳管理建言
1. 獨步全球,甚至更甚中國的封閉管制,對於登山運動推廣是莫大阻礙,也與文化發展潮流背道而馳
2. 各縣市利用地方自治法漏洞訂出的登山自治條例,不僅完全無益於登山安全,更訂定非必要且無助益的官僚規則,增加了人民登山的障礙急須中央整頓,廢除地方割據亂象,建立統一管理原則
3. 政府需要重視山區搜救工作,使其獨立,切莫繼續以消防員投入非本專業之額外工作。目前此現象已造成了各地消防仇視登山者,促成「以懲罰為目的」的地方自治條例制定,扭曲了消防單位成立「人命救助」的本質,更激發了官民對立,是非常迫切需要改革的議題
4. 清、日之古道遺跡、全台超過3500公里的林道系統、林鐵遺跡,全是台灣重要的歷史資產,非常具有保存與活化的價值,並能激發國民對國土之認同與愛護,需督促各管理單位整頓活化,發展為重要的登山與國際觀光資源。
5. 現行台灣登山教育並無系統性的推廣,建議調整管理組織,以單一單位統籌管理,並將戶外安全觀念融入中小學課綱,讓山海教育從小紮根,從根本提升戶外活動的安全,降低山難事故的發生。
——-
沒想到,這些建議,居然就上達天聽,直接進到政府的最高層級去了。甚至還在會議上做出口頭承諾,願意協助改善目前台灣山岳管理最迫切的兩個議題:黑山黑岩黑溪,與侵害人權的自治條例。
萬分感謝三條魚的努力,直接和最高層級溝通,讓他們能知道山岳管理該怎麼走比較好,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自由山海的到來!
—-
三條魚與她內文中提到的呂果果,分屬兩支隊伍,攀登方式也各投所好,都即將前往尼泊爾,完成今年台灣目前無人登頂過的八千米計畫。他們都是我的朋友,一起關注他們今年的冒險故事吧!
—-
給中央建言的第一條結尾「也與文化發展潮流背道而馳」,其實是讀完《心向群山》的心得。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也可以等我的心得分享喔!
❤️我今天收到兩個最棒的贊助承諾!❤️
這個故事緣起於一位非登山界但熱心某大咖朋友…😒
也因為G哥的犧牲而有此開頭:
友:「像你們爬這樣的山(八千米),應該都會帶衛星電話吧?
鱻:「…嗯…我沒有欸…」
友:「怎麼可能沒有?為什麼?很危險阿!」
鱻:「就沒有阿,你知道衛星電話很貴嗎?打電話也貴。😩」
友:「沒有人贊助你這個東西嗎?😳」
鱻:「沒有阿…」
友:「天啊,這種事我一定要呈報總統府,這種為國爭光的事情,國家應該要幫點忙的阿!」
聊天嘛,覺得很多事情都是講講,那天聊完之後就各自散了,確沒想到劇情超展開😱…後勁強大到令我受寵若驚…
沒幾個禮拜,我所屬的經紀公司就接到張景森政委的通知。
原來此事驚動總統府😱,交代張景森政委要瞭解一下,他的秘書要我交上一份簡略的計劃書,看什麼部分可以有所幫助。
實際上我不知道要國家幫我什麼,我覺得國家如果幫助我一個人,感覺很彆扭,尤其登山比較偏向個人成就的部分,我只想提出讓我們可以在國家公園攀岩、溯溪…但又不敢。
於是我私訊 呂果果,問他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結果阿果説,如果有需求,大概是簽證難簽這件事情吧…但更重要的是,既然國家會重視出國去爬山,那麽希望國家能重視登山推廣與教育等更紮根的事情。因為國家給的幫助,應該期許是大家都能受益的。🤔
阿果加深我的決心,讓我確定了我一定要提出議題需求的想法。但是議題太多…該怎麼提呢?
由於張政委要我去一趟行政院開會,我原本想寫一份像報告書的一份文件,不管人家在乎不在乎這個議題,都塞出去。但偏偏我太忙了…完全沒有時間寫阿阿阿!簡易計劃書的部分倒是把我以前寫的剪剪貼貼先送出去了。
於是我開會前緊急打給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劈裡啪啦的把一堆我的想法告訴雪羊,請文筆流暢的他幫忙在開會前整理一些重點議題,至少能紙本發出,比口頭説來得更讓人加深印象。
感謝神救援😇,在開會前不到一小時列了些內容出來,還比我原本預計的主題多了點…
走進行政院張政委辦公室,又讓我驚喜了一下~
看到好久不見的 Hwang YiYuan Hank黃一元老師與梁明本老師兩位前輩,原來他們也來開會了~在座還有體育署的長官和…(抱歉我記不住)…天阿,這個陣仗比我想像的大…😬
張景森政委因為前面行程延誤,還沒抵達。結果一元老師一臉不屑,劈頭就把我能想到的(簽證、保險、飛機超重…當然還有罪魁禍首的衛星電話)狠批了一遍,然後説:
「我不覺得你是要來要贊助的,這種東西需要國家幫忙嗎?這麽簡單的東西還需要政委和體育署來這裏坐著開會嗎?」
我OS:老師你也不要這麽犀利好不好,政委都還沒到就要我破梗…😑(而且我也不知道會有這些單位阿…)
但一方面也還是佩服一元老師總是能那麽一語道破重點。
然後我提出自己想法講了一下,得到的回覆大多又是老調官腔(這些想法我們也認同…但是如果XXX誰負責,如果民眾XXX又怎樣…)總之聽就知道敷衍。原本想說這應該也沒救了啦。
沒想到等張景森政委本人到後,一提到議題,發現他竟然都有在瞭解,因為他本人也爬山。
有太多議題牽涉太廣,也不是這樣一個會議可以拍板訂案。於是我提出了一個小要求。
「開放國家公園讓我們從事戶外運動(尤其是陽明山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雖說有保護環境的責任,但我不能接受這種能夠牽管線引流溫泉、蓋溫泉旅館,但民眾不能泡野溪溫泉…可以把山挖開蓋房子,但是不能攀爬岩壁…可以把溪水引去養漁塭,但是不能溯溪…可以蓋無數馬路,但是不能越野跑…保護財產而不是保護自然的國家公園…
(題外話,我們社團學弟曾經因為看到溪水被引流走,不知道引去哪裡。所以把水引回溪谷。然後陪了十萬塊,因為那是引去養香魚的水…)
張政委超果斷的一口答應。他説國家公園本身就不應該用“危險”當理由去阻止人民的活動,因為這不是國家公園的職責。😤
(讓我們看下去,如果國家公園用環境保護當理由,那麽會如何處理這些人為“財產”)
其二,張政委提到,登山自制條例該全面廢除。我們需要建立的是一致的報備相關問題。😁
於是乎…
他問我所以不要什麼贊助了?衛星電話?
我説,我已經得到了兩個最大的贊助:
1⃣國家公園不應用危險為理由禁止民眾從事戶外活動。
2⃣登山自治條例全面廢除。
希望這是真正能夠實現的贊助,也是我目前為止得到最好的贊助!
讓我們一起看下去……也讓更多人一起督促和見證~
(圖為韓國-北漢山,如果台灣這樣爬山會罰款+輿論攻擊的………)
擊不倒你的會使你更強大心得 在 [心得] 星艦戰將:滅絕Early Access 版(圖多) 的八卦
請注意這是個early access 版遊戲的心得, 如果你是在一段時間以後才看到 ... 最快速直接對玩家們造成傷害, 因此最好比更強的老虎或榴彈蟲優先解決。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