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的茶泡飯 】
結束今天行程,找北海道好友婉羚晚餐,問問在這裡工作多年的小地頭蛇有沒有什麼物美價廉的新美食推薦(畢竟我才剛從紐約揮霍完畢)。
她立刻激動的驚呼。
「欸!我要帶你去吃我札幌最愛的茶泡飯!」她瞪大眼睛一臉嚴肅。「前陣子我很想吃茶泡飯,不停上網搜尋發現了這一家店,才開不到一年,還沒很多人知道,想說給他一次機會,一次就「調欸」,是北海道秘密美食,錯過妳會後悔,非常好吃,我一個人可以吃掉兩碗!」
她的表情認真到我覺得如果沒去看看可能真的會抱憾終身,決定跟剛好也在北海道的好友許傑,旅行圖中、我的北海道親辜武石,相約聚餐。
這家店的名字叫做:北海茶漬けぽっぽ。
地點非常神秘,在一家大樓五樓,甚至沒有明顯的招牌,簡直就像一家小辦公室躲在辦公大樓裡,要是沒有扛霸子婉羚熟門熟路帶我進來,我還真的不知道這裡有家店。
進門坐下,扛霸子立刻稀哩呼嚕的點了一堆菜,一疊又一疊的味自慢料理端上桌,數量多到我以為這裡是吃到飽點菜不用錢。
「欸,等等許傑也要來,這真的很好吃,點少了不過癮你會後悔。」
因為扛霸子是常客,老闆還招待我們喝了點小酒,三杯不同口味的清酒,濃淡清厚皆不同,老闆是個年輕的男子,跟婉羚聊起清酒時眼神亮晶晶的,我一邊揣摩著他們的對話,一邊大口吃著北海道道產蔬菜與醃製魚類。
超級順口,一個不小心就喝開了,遲到的許傑一進門看到兩個女人叫了一堆小菜在酗酒傻眼。
「你們不是要吃茶泡飯嗎?」許傑有點不明所以。
「茶泡飯是最後的,日本人要先吃小菜,澱粉都是最後上。」婉羚義正詞嚴地駁斥。
在酒精的簇擁下,三人話匣子越來越開,加上日本好友武石,整家小店都是我們絮絮聒聒的聊天聲。
那瞬間我想起了深夜食堂,小小的,溫馨的,賣的不只是美味的料理,還有往事與回憶下酒。
愉快的夜晚用三碗口味不同的高湯茶泡飯畫下句點。
三碗茶泡飯三種不同口味,但同樣都好吃到讓我們三人驚呼連連。有一碗吃起來好像義大利燉飯完全是我天菜!
「欸,你知道嗎?你們吃的不是茶泡飯,是夢想。」
原來,這家店是老闆夢想的實體化,生長在北海道、擅長尋找最新鮮美味食材的老闆,想在三十歲時開一家店,找最棒的食材,做最棒的料理,讓北海道人也會因為道產食材的美味而大吃一驚。
而他終於實現。
好吧,這家店的緣起太浪漫,不能只有我們知道。我還因此詩興大發,直接在餐桌紙上畫了一堆美食插畫,就知道我有多激賞。😂
誠懇推薦這家可愛又溫馨的小店給你們。
-
ℹ️北海茶漬けぽっぽ
日本, 〒064-0806 北海道札幌市中央区Chūō-ku, Minami 6 Jōnishi, 3 Chome, 南6条西3丁目6−31, ジョイフル酒肴小路 5階
☝🏻老闆說他們有中英文菜單了,以後想吃就不怕被擋在門外歐。
✌🏻想知道多好吃?可以來看看婉羚的影片。阿羚的不負責任日本生活報告(言わせて!ニッポン)
揣茶菜單 在 Facebook 八卦
[#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誰說只有台灣人才能詮釋台灣味?#亞洲最佳甜點主廚 賴思瑩訪談筆記 / How Asia’s Best Pastry Chef translates the flavours of Taiwan in her beautiful desserts - Interview with Angela Lai ( Taïrroir 態芮 )
昨日台灣餐飲界最大的新聞,莫過於亞洲50最佳餐廳( 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名單揭曉。台灣共有 祥雲龍吟Ryugin(46)、 JL Studio(26)、 logy(24,首次入榜)、 RAW(21)與 MUME(15)等五家餐廳上榜,另外還有一個極為驚喜的好消息,就是 Taïrroir 態芮 的甜點主廚,來自新加坡的 #賴思瑩(Angela Lai)榮獲「2021 亞洲最佳甜點主廚」(Asia’s Best Pastry Chef 2021)。
身為新加坡人,卻在一個以法式技法呈現台灣精神的餐廳工作,雖然過去早就是台灣通,Angela 還是得花大把精力將自己沈浸在本地的飲食文化中學習。不過外籍餐飲人的身份,卻讓她在觀察台灣事物時,有一分帶著新鮮感的目光與好奇心。她每回發想甜點,除了從自己過去的台灣飲食經驗出發,也經常查找資料、聽取團隊成員和朋友的分享,如果是沒有嘗過的食物,則會親自前往體驗。
#以甜點進行文化交流
以態芮 2020 年冬季菜單中的 「扉泥墨糬」為例,這個作品脫胎自「宜蘭麻糬米糕」。Angela回憶,「是外場的Nina跟我說的,她媽媽是宜蘭人。她說麻糬米糕只有宜蘭有,而且只有那一家有賣,宜蘭人都知道,我就特地去了一趟。」親自嚐過後,她被「奇妙的口感」觸動,決定把它做成甜點,「讓大家知道宜蘭有這個」。她以法式手法變化原始元素的口味和質地,由於想到「在台灣比較少吃到米布丁」,便嘗試「將花生打成花生醬、做成米布丁,上面撒上像綠豆糕做成的crumble(奶酥顆粒),鹹鹹甜甜的」;接著考慮「麻糬單吃可能有點無聊」,於是先將麻糬「煮到黏稠、再灌入Paco筒中」冷凍攪打做成冰淇淋,保留原本的Q度,「再加上黑芝麻脆片和初春蘭香茶的茶湯」的口感與風味變化,就成了一道清香繚繞、餐後享用特別舒心的作品。
態芮早期的甜點之一「椪餅」,也是Angela親自前去台南觀察老師傅製作後習得。但她不僅重現正宗的口味與質地,還轉化了台灣的傳統習俗。態芮的椪餅「烤出來後直接把底部剪開當成蓋子」,食客品嚐時敲開,會驚喜地發現裡面藏了薑汁冰塊、麻油冰淇淋和黑糖珍珠。薑汁與麻油的口味搭配,來自於她得知過去台灣婦女坐月子「會把椪餅加蛋、麻油、薑一起吃,還會用麻油煎椪餅」,黑糖珍珠的焦糖風味,則呼應了椪餅內部濃醇的糖香,為古早味瞬間添上現代的時髦風貌。她也親自跑去鹿港看麵茶的做法、傾聽夜市煮麵茶時「燒一壺水,讓它一直逼逼逼」的聲響,只因被團隊成員分享的故事感動,「家裡在耕田,阿公阿嬤為了讓小孩不要在大人農忙時餓肚子,就煮一杯麵茶,中午讓他們喝一杯撐到晚餐」。她設計一道以麵茶冰淇淋、海綿蛋糕、雪酪等組成的作品,記下台灣的故事,並還原傳統「加入油蔥提味」的特色,傳達給年輕的客人,宛如進行文化交流。
Angela熱愛鹹甜的口味搭配與多種質地、口感變化,前者很容易與台灣人的味蕾產生共鳴、後者則讓她的作品靈動鮮活、總有神來之筆。譬如她的「地瓜粥」,在地瓜達克瓦茲的基底上,放了醃漬脆地瓜、鹹蛋黃雪酪,再以烏龍茶口味的米糊泡泡覆蓋,最後加上以瓦斯噴槍炙烤過的地瓜脆片。一匙舀起,不僅僅是地瓜粥本身,搭配的鹹鴨蛋、醃漬小菜,以及飯後清口的烏龍茶⋯台式「清粥小菜」的餐桌風景便瞬間在眼前浮現。
#何順凱的菜_Angela的甜點共同打造態芮
在來到台灣之前,Angela 在新加坡的 Guy Savoy 服務,也是在那裡,她結識了態芮的主廚何順凱(Kai Ho)。同樣真誠開朗的兩人很快就變得親近,Kai 甚至幫 Angela 規劃過來台的旅行。2015 年他開口邀請 Angela 來台工作時,互相信任彼此的兩人只在三言兩語中就決定了 Angela 接下來五年的未來。「我第一次還沒接到,後來接起來,聽到他說:『你在幹嘛?』我回答:『在忙啊!幹嘛?』他說:『你要來台灣工作嗎?』我驚呼:『真的假的?』然後立刻說好,他才稍微解釋了一下,說:『我有一個project(計畫),你要來我才接。』」Kai 輕描淡寫的說法,沒讓 Angela 完全信服,但過了幾天後,「他寄來所有的合約」,她才發現「自己真的要來台灣了」。
在台灣餐飲界,如果說到對「台灣味」的探索與詮釋,態芮絕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餐廳之一。許多媒體形容 Kai做的是「台魂法菜」,但他自己從來不這麼定義。他認為「我的菜就是我的菜、就是台灣的菜」,無論使用甚麼技巧,做的其實都是自己喜歡的菜、想做的菜、曾經感動他、在記憶中佔有一席之地的菜。他是土生土長的台中囡仔,學中菜出身、且懷抱著「想為台灣、台灣餐飲做些什麼」的理想回台,很自然地會在做菜時從成長脈絡與飲食記憶中尋找連結;過去在美國工作、中國開店、新加坡接受正統法菜訓練的經歷,則讓他能夠在「扎實地把菜做好」的前提下,自由地以不同的技巧呈現心中理想的味道。這樣的彈性,正好給了新加坡出身的Angela相當大的空間去理解、揣摩自己心中的台灣味與台灣印象,端出只有在態芮才會成立的作品。
過去五年間,Angela 幾乎已經要變成台灣女孩,她說自己回新加坡的時候,「大家會覺得我是台灣人」,朋友甚至會開玩笑虧她,「你可以暫時不要跟我說話嗎?你現在太標準了我沒有辦法。」她對台灣的農產品和進步的農業科技大加讚賞,更驚豔於產地與餐桌之間的近距離,她曾經親自造訪過西螺的瑞春醬油工廠,也看過許多食材產地,過去在一切仰賴進口的新加坡,這些都是奢侈。她睜大眼睛和我分享,「進口的好處是可以看到各國不同的東西,但台灣有趣的是,自己的農業發展很好,自己做出來的品種、自己研發出來的也很棒。明明就一個芒果,怎麼會有這麼多種!每一個都這麼奇妙,每一個的味道、每一個香氣都不一樣!」
對不安於停滯不前的 Angela 來說,台灣給了她發揮的舞台、挑戰的空間;她也為台灣帶來許多驚喜,讓我們獲得一位比本地人還要用心做功課、把傳承視為使命的甜點主廚。昨日 Angela 獲獎的消息傳來,愛封「台灣之光」的台灣媒體沒有落後,立刻將新聞標為「台灣第一人」。新加坡籍的Angela是否願意在自己以外背負「台灣」招牌暫且不論,但她為自己身為態芮團隊一員感到驕傲、整個台灣餐飲界為她熱烈喝彩,同感榮耀卻一分不假。
再次恭喜 Angela,我們都以你為榮!!!
🔖 延伸閱讀:
新加坡與台灣的相互凝視,Taïrroir x JL Studio「Starry, Starry Sweets 星新鄉映」甜點餐會:https://tinyurl.com/5sfc2wpv
更多 Angela 的作品影音:https://tinyurl.com/d3z3cvjf
#Ying的台味甜蜜蜜 系列(點 hashtag 看系列專文!)
#yingspastryguide #taipei #yingc #Tairroir #態芮 #AngelaLai #2021亞洲最佳甜點主廚 #AsiasBestPastryChef2021
揣茶菜單 在 張維中。東京模樣 Facebook 八卦
月初去了一趟京都。美國設計旅館Ace Hotel進駐改建後的京都「新風館」設施,我曾在幾年前住過紐約曼哈頓的Ace Hotel,留下不錯的印象,因此這次到訪京都,雖然沒住在那兒,仍抱著懷舊和嘗鮮的心,決定挑一天去飯店內的餐廳吃早餐。
包含Ace Hotel在內的整座「新風館」新建築是由隈研吾所操刀打造的,藝術美感自然不在話下。我和朋友一早就抵達,帶位的服務生給了我們三個選項:戶外座、室內靠窗座,及餐廳中間的座位。我挑了室內靠窗,能夠對座且還有沙發靠背的位子。正當我們準備入座時,服務生阻止了我們。
#新文首刊 #聯合報 #聯合好評 #張維中專欄 https://bit.ly/3m91Ayk
「不好意思,坐這個位子的話,因為現在新冠肺炎的關係,要麻煩你們並排坐,不要對坐,比較安全。如果要對坐可以選擇戶外,開放性的空間。」
應該的。防疫嚴謹的餐廳,值得嘉許。但緊接著,服務生又補充說:「如果真的想要室內對座的話,中間那一區是可以的。」
我遠望,頓時無語。因為我不明白倘若為了防疫,同樣是室內座位,為何那裡就容許對坐?桌子大小跟靠窗的差不多,人跟人的距離也相同。
總之,我們已經決定坐靠窗的位子,於是乖乖的聽從指示並排坐下。攤開菜單開始點餐,朋友問我想吃什麼,但我卻失神了。
「你看一下我們隔壁桌。」我低聲跟朋友說:「你覺得那是什麼狀況?」
朋友放下菜單看向前方,這一次,換他無語。明明是同樣的靠窗座,那桌的兩個人卻是對坐。後來我注意了一下後方位子,發現有的對坐,有的並排坐,完全找不出邏輯。餐點上桌開動後,朋友問我,我會怎麼解釋這情況?
我想了想,聳聳肩回答:「有的要你從正面來,有的要你從旁邊來,這除了是店員的癖好以外,我還真想不出有什麼道理。」
另有一次我在東京,去公司附近的餐廳吃午餐,進店裡時空無一人。老闆帶位,挑了一張面壁吃飯的桌子。整間餐廳只有這一個座位是背對其他客人,面對牆壁的。說真的,挺怪,而且有壓迫感。不過,我能夠理解。因為其他都是二人座或四人座,我一個人去坐了,之後若有兩人以上的客人來就沒位子。飯吃到一半,餐廳很快就客滿了。最後進來一位客人,只剩一桌四人座,於是老闆就領他去坐了四人座。而我,繼續面壁思過。
這又讓我想到不久前去Muji Cafe吃飯,套餐之外,還想吃布丁。原本想吃完再點,但看見櫥窗內只剩下兩份,怕等我吃完飯就賣光了,所以直接加點。店員貌似貼心的說,他會替我保留下來,等吃完飯後再來櫃台拿就行了。敏感的我注意到,兩個布丁的其中一個,邊緣的形狀受損坍塌了。當時我揣想,他會為我保留哪一個呢?先點的,應該是享受到比較好的那一個吧?結果,去領布丁時,店員從那兩個布丁當中,挑出邊緣受損的給我。
當下,我覺得忍俊不住,差點失笑。人性,就是這樣吧。留在櫥窗內的最後一個布丁,如果是醜的,誰還會來買走它呢?
店員沒有做錯事,只是虧待了我。先買先付錢,不一定得到好的結果。
其實我沒生氣,所以也不認為是什麼該據理力爭的事。這些事,都是茶餘飯後的說笑話題罷了,不影響我對店家的印象,也無損我當下的情緒。或許我還該為他們感到開心。因為那些日本人,在這些微妙的待客之道中,終於有了自私的考量。
那使得他們在原本不帶感情的制式笑容背後,靠近了一點真實的人性。
●原文刊載於《聯合報》2020.11.25 聯合好評專欄
https://bit.ly/3m91Ayk
#acehotel #acehotelkyoto #新風館 #京都 #kyoto
#muji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