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西效應】#換日線國際字典
▍什麼是佛西效應?
據《BBC》報導,英國報考護理學院的人數,較去年上升 2%。據美國醫學院學會統計,全美醫學院收到的申請較往年多 18%。
另外,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收到的申請件數,較往年多了 50%,換句話說,高達 11,000 人競爭 90 個名額。
這樣突然對醫療行業趨之若鶩的現象,在美國被稱之為「佛西效應」。
#佛西效應 命名自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安東尼‧佛西(Anthony Fauci)。
意指在美國疫情下,民眾在看到佛西對防疫的領導和專業後,燃起捍衛國家和世界健康的使命感。
▍申請醫學院的人懷抱責任感
有人以美國 911 事件比喻,當年男女從軍人數暴增──只因在看到人民受苦後,紛紛想投筆從戎、衝鋒陷陣,為國家貢獻心力。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採訪一名打算申請醫學院的 25 歲青年,他也因為疫情關係,計畫投入傳染病的研究。
「將來很有可能會有另一場疫病大流行,」他明言:「我希望下次我能站在第一線。」
也有招生官推測,可能是由於疫情,使得大家更有時間應付繁重的醫學院申請過程。
一名由於疫情而被迫中斷工作的受訪者表示,就是因為疫情,她才有機會再次參加醫學院入學考試,而且成績有顯著進步。
「每個人都有股責任感,」她說:「如果又發生另一場疫病大流行,那就會是我們的事了。」
▍佛西本人怎麼說?
「這讓我受寵若驚,」佛西本人說:「也許不是佛西效應,而是醫生在維護個人及全球衛生方面很努力所產生的影響力。」
佛西也表示,這顯示有些人開始認知到,自己不但對自己負有責任,個人也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西希望這個趨勢能夠翻轉「人們根本不關心社會,只會自私地關注自己」的社會現象。
●閱讀全文,準醫學生對醫療志業的觀察 >> https://bit.ly/3sOPn52
▍最新《世界人才在台灣》季刊入手 >> bit.ly/3pQtPE7
▍線上書展優惠,2021 全新季刊這裡訂 >> bit.ly/3cmoa4z
#佛西 #醫學院 #美國 #疫情 #國家 #社會 #責任 #醫學 #醫師 #醫療 #學生 #英國 #FauciEffect #AnthonyFauci
換日線國際字典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八卦
【竹子天花板】#換日線國際字典
▍奧斯卡報導引發爭議
電影《夢想之地》提名共 6 項奧斯卡大獎,美國影視媒體以〈奧斯卡:打敗多元提名者,亞裔演員粉碎竹子天花板〉為題報導。然而,該文標題「竹子天花板」卻引發了爭議。
大量亞裔美國記者與讀者都在留言區抗議此文記者使用了「竹子天花板」這個他們認為對亞裔十分冒犯的字眼。
有越裔美國作家說:「竹子天花板絕對是東方主義的,它將過錯怪給竹子。為什麼不就叫它白人天花板,畢竟這就是在我們(亞裔)上方的東西?」
▍到底什麼是竹子天花板?
但也有人表示,這個字眼其來有自,並非隨意杜撰,有記者說:「竹子天花板其實是一個體面的形容,用來闡述許多亞裔美國人在職涯中面臨的窒礙,而這也是由一位亞裔作家提出的。」
這詞其實源自出生於南韓的領導力策略專家 Jane Hyun,他 2005 年的著作《打破竹子天花板:給亞裔的職涯策略》中,以此詞形容亞裔美國人在企業界中,獲得高階職位所面對的困難。
▍美國亞裔狀況調查
儘管亞裔相比其他族群,具有較高教育程度,甚至是最高的薪水中位數,卻很難被欽點為高階主管領導職。
據研究分析指出,矽谷的 Google、LindedIn、Yahoo、HP 和 Intel 共 5 家公司:每 201 位亞裔男性、285 位亞裔女性才有一人擔任經理職,遠遠比不上白人擔任經理職的比例。
另外,列於《財富》500 大企業的董事會中,只有 3.7% 的成員是亞裔;而 2016 到 2019 年間,只有 6 到 8% 新任《財富》500 大企業的董事是亞裔。
▍刻板印象還是種族歧視?
綜合外媒報導與研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亞裔總被認為是「不夠果敢、自信、強韌或是自信的領導人」。有一派說法指出,是亞洲傳統的保守、尊重權威的文化,引發了負面的刻板印象。
就連時任「亞裔領導教育」系統執行長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竹子天花板」並不全然是「種族歧視」的結果,更是長久以來對於領導人該有樣貌的期待。
這些美國亞裔議題,因疫情後,美國國內針對亞裔移民的仇恨犯罪暴漲,再次掀起討論。
●閱讀「竹子天花板」全文 >> https://bit.ly/3cAlkIZ
▍換日線校園大使招募中 >> bit.ly/3s4CaF0
▍春季刊《世界人才在台灣》>> bit.ly/3pQtPE7
▍2021 全年份季刊一次訂 >> bit.ly/3bfZJEW
#Minari #미나리 #亞裔 #竹子天花板 #美國 #夢想之地
換日線國際字典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八卦
【LGBT 恐慌辯護】#換日線國際字典
▍什麼是 LGBT 恐慌辯護?
「LGBT 恐慌辯護」是美國法庭行之有年的訴訟答辯策略,指犯罪行為人將犯罪原因歸咎於對 LGBT 族群的恐慌,藉此尋求減刑之可能。
例如在殺人案件中,被告可能會主張他意外得知被害人是 LGBT 族群,讓他感到備受威脅,而在精神失常或自衛情況下行兇殺人。
「LGBT 恐慌辯護」最早可追溯至 1920 年代的美國,但直到近年仍持續有訴訟案件援用此種策略作為答辯。
舉例而言,2013 年發生於紐約的一起命案中,該案被告 Dixon(男性)就主張他之所以殺害被害女子 Nettles,是因為他在路上和被害女子搭訕聊天之後,意外發現被害人是跨性別女性;Dixon 聲稱他是在「感到男子氣概受傷」、「不想要被愚弄」的情況下,才會動手毆打被害人致死。
最後,法院判處 Dixon 有期徒刑 12 年。
外界普遍認為本案刑度低於一般殺人案件的刑度,並認為 Dixon 能獲得輕判,是因為 LGBT 恐慌辯護奏效的關係。
▍為什麼要禁止 LGBT 恐慌辯護?
在訴訟策略上提出 LGBT 恐慌辯護,其實是利用社會上對 LGBT 性少數族群的污名、歧視,創造出「加害人是出於不得已」的說詞,藉此減輕加害人罪責。
如果允許這樣的辯護策略存在,甚至加以採納,無異於否定 LGBT 性少數族群的存在正當性,甚至將 LGBT 性少數族群貶抑為活該被攻擊的次等公民。
因此,美國律師公會於 2013 年就發表過公開聲明,籲請美國全國立法禁止 LGBT 恐慌辯護。
截至目前為止,除今年 5 月剛完成立法的奧勒岡州外,另包括華盛頓特區等 12 個州,均已修法禁止 LGBT 恐慌辯護。
▍LGBT 恐慌辯護與仇恨犯罪
1998 年的 Matthew Shepard 命案,則是 LGBT 恐慌辯護促成仇恨犯罪立法規範的實例。
該案被害人 Shepard 是一名男同志大學生,某日前往酒吧時,被偶然認識的兩名男子帶走並毆打致死。
其中一名兇手的女友事後接受媒體採訪時,稱兇手毆打 Shepard 的原因就是要教訓他,要 Shepard 少來招惹直男。
Shepard 命案兇手曾一度試圖提出 LGBT 恐慌辯護,但被法官駁回。
該案更促成了前任美國總統歐巴馬於 2009 年簽署聯邦層級的 Shepard 法案,將針對性別認同、性傾向、身心障礙者等的犯罪行為均列為仇恨犯罪。
▍閱讀全文,請見留言區傳送門 >>
#LGBT #恐慌辯護 #LGBT恐慌辯護 #MatthewShepard #犯罪 #族群 #美國 #被害人 #Dixon
換日線國際字典 在 換日線Crossing - 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的相關結果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110個城市的300多名新世代作者,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看更多>
換日線國際字典 在 英語| 換日線Crossing - 最貼近你的國際新視野 - 天下雜誌 的相關結果
《換日線》集結了來自全球各地超過110個城市的200名新世代作者,分享他們的故事、他們的見聞、他們的觀點,與他們從台灣出發,在地球不同角落留下的足跡。 ... <看更多>
換日線國際字典 在 辭典檢視[國際換日線: ㄍㄨㄛˊ ㄐㄧˋ ㄏㄨㄢˋ ㄖˋ ㄒㄧㄢˋ] 的相關結果
地表的假想線,線的東與西日期相差一日,即航行過線的東方加一日,過線的西方減一日。大致和通過太平洋中央的一百八十度經線相吻合,有時為了行政劃分而不完全重合。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