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元大人壽推出存股概念保單,名稱新穎,在市場上引起了廣大注意。
這系列保單都是投資型保單,主要連結的是一個稱為”元大人壽ESG永續成長帳戶”的投資帳戶。這是這次宣傳活動的核心。
這個帳戶是元大人壽成立的,委託給元大投信運用與操作。
也就說,保戶繳交保費給元大人壽,在扣除各種費用之後,資金是交給元大投信操作。(當然,業者幫投資人投資,還會有其它的費用)。
連結”元大人壽ESG永續成長帳戶”有四張保單,分別是元大人壽元滿利足變額萬能壽險、元大人壽元滿利足變額年金保險、元大人壽元元得益變額萬能壽險、元大人壽元元得益變額年金保險。
本文以"元滿利足變額年金保險"為例,分析它的收費結構。
一開始買進這個保單,會有2.4%的保費費用,還有每月100元的保單管理費。
另外還有解約費用
可以看到保單說明書中,年齡50歲,一次繳交100萬的保費,報酬率為0的範例
第一年相關費用25,200。這個數字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個是2.4%的保費費用。一百萬的2.4%就是24,000。第二個是每月100元的保單管理費,一年是1,200。兩者相加,就是25,200。
所以投入100萬,保單帳戶價值只有1,000,000-25,200=974,800。
但重點在於,不要以為保單裡面的保單帳戶價值等於你可以拿到的錢。
銀行戶頭中的974,800,跟這張保單裡面,第一年的保單帳戶價值974,800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前者是高流動性資產。你要的話,974,800可以馬上全額領出。沒有任何一位櫃員或銀行經理,會少給你一塊。
但保單裡的帳戶價值,是受到複雜條款管制的資產。你,保戶,假如現在就要把錢拿出來,你無法拿出974,800。你拿到的是解約金911,438。保險公司依約完全正當的可以少給你六萬。
完全合法。因為你簽約了,讓別人可以對你的資產東扣西扣。
911,438這個數字哪來的?因為第一年解約費6.5%。所以你第一年解約只能拿到93.5%。974,800*93.5%正是等於911,438。
你說這個解約費過六年就沒了,所以撐過六年就沒有這個費用。
解約費的設計,就是讓你的資金要一直留在裡面,讓業者收取持續性的費用。
等到持續費性費用已經高過解約費了,你才可以”脫身”。
你以為已經不再需要負擔解約費,其實你付出的費用早已超過解約費。
簡單的說,投入一百萬,第一年瞬間剩下91萬1千。幾乎9%完全消失不見。
換句話說,要靠10%的上漲,才能把這個費用的損失補起來。(9/91=10%)
也就是說,假如一百萬資金完整投入市場,賺到10%報酬,那就是賺到10%。
透過這種保單買進的人,這10%報酬才剛把第一年的費用補起來而已。
要怎樣的心態,才會大方到一開始投資就願意先放棄10%的報酬呢?
而在上漲的市場,這張保單還有其它費用,讓你很難拿到完整的報酬。
表格是關於投資帳戶的收費計算。
可見上方紅色框標示區域。投資帳戶A比較符合這張保單所連結的”元大人壽ESG永續成長帳戶”的實際狀況。
這個投資帳戶本身有每年1.7%的管理費,還有0.1%的保管費。
這個投資帳戶會再幫投資人去投資各種子基金(從基金到ETF都有),管理費費率從0.2%到2.0%不等,還有基金本身0.1%-0.2%之間的管理費。
從下方藍框可以看到,計算出的費用率是每投入50,000,費用1,980。這是3.96%的收費。幾近4%。
每年收取,年年收取。一個上漲10%的市場,獲利會剩下6%。一個漲6%的市場,報酬會剩2%。扣掉通膨之後,報酬剩?
元大”存股概念”保單的廣告有這樣一個圖示,解釋為何要使用這張保單。
說目前的微利時代,過去的投資工具已經無法滿足退休所需。
所以,使用這種第一年資本減損9%,每年內扣費用近4%的保單,會是怎樣的狀況?
廣告說值得使用這類保單的理由,恐怕正是最不應該使用高成本保單進行投資的理由。
請記得,保險適合用作保險工具,不適合做為資產累積工具。
完整討論,可見今天文章:
https://greenhornfinancefootnote.blogspot.com/2021/03/discretionary-investment-policies-with.html
換句話說範例 在 Facebook 八卦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貨櫃車」問題】( 二之二)
我們都知道半導體業用電、用水多,到底有多麼多?
我是到最近才知道:台積電2019年的用電量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這還只是台積電的情況。
聯電呢?其他半導體大廠呢?其他電子業大廠呢?整體工業用電呢?
我們這些工業用電,在「缺電」陰影裡扮演什麼角色?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狀況?
這是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和習慣能應對的嗎?
這是我第二篇文章要寫的重點。
-----貨車和貨櫃車激增,才是塞車的主因-----
繼續用高速公路的比喻。
高速公路上有大小不同的車子在跑。
住宅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小客車,全台灣大約有1,300萬戶。
工業用電,我們來比喻為大貨車,全台灣大約2.5萬戶。
從1998到2017的二十年間,每年的住宅用電,也就是小客車流量,只增加了百分之五十,從每年大約300多億度增加到每年440億度。
而工業用電,大貨車流量則增加了一倍,從大約640億度增加到1200億度以上。這個數字是全部住宅用電的三倍。
把大貨車再細分來看。
2017年工業用電的前五名,排第一的就是半導體所在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22.6%;其他四名加起來才17.5%。鋼鐵業只有7.1%;塑膠製品製造業只有3.3%等等。
半導體所在的產業用電不只佔比最高,增速也最快。1998年不到60億度,到2017年就達到346億度,增加了快6倍。
所以半導體所屬產業的用電,是大貨車裡的巨無霸,貨櫃車。
正因為這二十年裡高速公路上增加最多、最快,同時也佔位最大的,是大貨車和貨櫃車,他們才是造成塞車的最大風險。如果要管理用電需求,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他們。
就好像年節假期間的高速公路塞車,如果我們只強調疏導小客車,但是卻放任大量大貨車和貨櫃車上路,合理嗎?
但是,你可能會問:為什麼要說這是放任呢?他們是經濟成長的動力啊?又怎麼管理他們?
--------便宜到鄭崇華說不合理的電價--------
今年3月20日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接受訪問,說了段話:「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
同一報導中也提到:「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比上年增加2.4%。」
而就在鄭崇華訪問刊出的6天後,經濟部宣布電費自2018年後連六次不調漲,還甚為得意地說台灣工業用電已成為全球第四低。
鄭崇華以身受其益的工業大戶身分,卻指出台灣政府水電價格便宜得不合理,這是很奇特的。但也因此可以想見這便宜到底是多便宜。
長期以來,大家都知道台灣的電,是名列世界上最便宜的前茅。但知不知道台灣的工業用電是比民生用電還便宜?工業用電不但比住宅用電便宜,平均漲幅也比住宅用電小?
我們看台灣上一次2018年調整電價的情況。
那次工業用電的平均漲幅在3.30%到 3.56%之間,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像台積電)則是3.41%,而細看台電的資料會發現,民生用電除了500度以下沒有調整之外,500度以上的調幅在3.96到4.14%之間。換句話說,用電最大的特高壓用戶的電費漲幅,比一般家庭的漲幅還小。
我們的電價真是非常獨厚工業用戶,尤其超級大戶。
所以,當今年3月經濟部再宣布電費不調整,創下2018年下半年至今「連6凍」紀錄的同時,2019年我國住宅電價為全球第4低,工業電價為全球第4低。
換句話說,經過電價的連六凍之後,我國住宅民生用電電價相對升高,從全球第2低退為全球第4低,而我國工業電價相對更降低,從全球第7低進而更成為全球第4低。
在去年全球電力消耗普遍減少的情況下,台灣的電力消耗則創歷史新高,真是在走逆世界的潮流。其主要原因顯然不是小客車用戶所導致,而是那些大貨車、貨櫃車。
台灣人民一直以為享受到很低的電價是惠民的福利,卻不知那是經濟部讓工商大老吃肉之後留下的湯。
上一篇文章提到台電對工業用電戶設計了24小時不同的分時電價,但25,000用戶中卻只推動了300戶試用。這一方面固然有台電的怠惰,另一方面也因而可以想像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工業用電本來就太便宜了,便宜到要不要接受分時電價都差別不大。
所以,鼓勵了這麼多大貨車、貨櫃車開上高速公路,電價又便宜到連尖峰時刻都沒有足以吸引他們的不同時段明顯價差,不塞車可能嗎?台電的時間管理性缺電會越來越嚴重,有什麼奇怪嗎?
但是,為什麼台電要持續以這麼便宜,便宜到連受益者都出面指出不合理的電價提供給工業用戶?
這幕荒謬劇是怎麼上演的?
這不能不說到台電的上司,經濟部。
--------主要服務工業大戶的經濟部和台電--------
經濟部主管國家產業政策,但台灣幾十年來的經濟發展接力賽,從加工出口開始,一路都是以製造業、工業為主,到培植出半導體產業。只是接力賽到半導體產業登場後,已經有三十多年沒看到下一棒了。
經濟部端不出新的產業牛肉,當然只能守成與守舊,只能傾全力服務過去到現在還一直在跑的產業明星。經濟部的政績,也就是出口成長率、經濟成長率等等,都要看這些工業用戶來達成,能不盡力討好他們嗎?
所以三十年來台灣沒有新的產業政策,也就不會有新的能源政策。有的,只是經濟部配合工業大老提供他們便宜用電的政策。而台電就是執行者。
本來,在包括半導體在內的許多產業在萌芽之初,國家有計劃地提供各種獎勵、補助、便宜的水電,讓他們茁壯。
並且,他們習以為常地對太多早已過了草創時期,早已茁壯成世界級的企業,仍然提供這些超級優惠。
這就是鄭崇華所說的「水電價格應合理反映成本,現在是納稅人補貼大戶,價格越便宜,大家拚命用,很不合理」的真相。
而許多工商大老,在享受電力的眾多好處之後,相對應的回報是很奇怪的。
以工業總會的領導成員來說,他們長期就是核電的堅定支持者,否定綠能的價值。2018年工總理事長,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發布向政府建言的白皮書,甚至能說出台灣不適合發展觀光,因為台灣太髒了。
經濟部和台電一味只知道增加電力供給,不把環保放在心上、過去還偏向核電的思維,當然都不免相當程度是因為主要仰視這些工業用電大戶的鼻息,受他們的影響,甚至綁架。
--------台積電的指標--------
那數十年來都如此了,為什麼現在就不行?
很簡單,國際對台灣半導體業需求加大、對岸台商回流、全球氣候劇變這三個因素的影響下,經濟部及其屬下的台電如果仍然維持長期以來的思維和習慣,這個全球工業用電第四便宜的脫疆野馬,不知道會墬入哪個深淵。
「開放台電」研究期間,我們訪問台電的電力中控室的一位專家。他不無得意地說,以他的經驗,每天早上他看看情況,自己用筆先畫出一天整天的用電曲線,不會有什麼差錯。
但是最近的連續停電,我們連續看到台電承認「用電高於預期」、「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而出問題。今天世界的情勢變化,不再是你能用過去經驗畫出曲線來預測的了,電力管理當然更是如此。
台電不做電力需求的管理,而只想以便宜的電力供給工業用;對工業用電的詳細分配,又一向不肯說明,說是事涉客戶營業機密。
所以,我們要如何面對台積電,是一個關鍵指標。
如本文開頭所言,根據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當年台積電全球用電量為143.27億度,相當於全台北市一年用電量的91%。並且,按照Bloomberg Intelligence的估計,到2023年,也就是四年之內,台積電的用電量將再擴增一倍。
要一年供應143.27億度的電,需要多大的發電機組呢?據我問台電的人,需要2GW的機組,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而台積電原來是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到2019年才出現這麼大用電的需求,接下來到2023年,四年之內卻就要加倍,再需要相當於核二廠的全部兩個機組,或是中火的四部機組。
大家都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要繼續留在台灣,但是經濟部和台電應該要求台積電說明清楚其需電規劃。未來新增加這麼大的用電需求,到底有多少比例是要由台灣提供?台積電既然可以公布其全球用電量,顯然並不把這當作營業機密,因此對外說明其中屬於台灣的比例應該不是難題。
對於台積電,還應該𨤳清一件事情。
同樣在台積電2019社會責任報告裡可以看到:台積電全公司用電量只有7%是購買再生能源,但在海外據點是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第95頁)
世界頂級企業,都在推動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台積電在台灣以外的據點,百分之百都使用再生能源,顯然是呼應這個趨勢。但是為什麼在台灣只這麼消極地購買7%的再生能源?那其他使用的能源都是如何構成?
「開放台電」的研究過程裡,我訪問當時董事長朱文成那天,他說有次張忠謀問過他是否能自建電廠。朱文成說只要台積電想,他一切都可以搞定。但是台積電最後還是沒有。
那台積電是為什麼放棄?
是因為政府法令不足?還是台電的配合無法令台積電放心?
不論如何,正因為台積電是「護國神山」,實際的需電量又如此之大,應該清楚地解釋他們為什麼只選擇當一個消極的消費者。
這是應該不只向政府和台電說明,也該公開向社會大眾說明的。
台積電有足夠實力扮演重新型塑台灣能源發展方向的領頭羊。
有台積電當範例,我相信政府和台電對其他工業用電戶都會有新的要求基礎。
反之,台積電也可能帶頭把政府和台電引向無底深淵。
從這裡延續,可以看出藻礁和三接在考驗我們的到底是什麼。
--------藻礁和三接的核心議題--------
民進黨政府所提出的「三接」計劃,當然比國民黨時代好了不知多少,確實把對藻礁造成的傷害降低太多。
也因此,很多人認為「三接」和「反核四」是兩難,是應該兩害相權取其輕。
但是,我認為這樣看的話,錯過兩個重點。
第一,這也落入了台電只知「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
經濟部和台電還是應該先𨤳清近二十年增加最大用電量的工業用電的電價是否合理、這樣一路增加的用電量是否合理、如何滿足台積電三年內就要倍增的用電需求,如何滿足其他半導體業者要擴增的需求、如何滿足回流台商的用電需求,並且推動分時電價,掌握調節工業用電的需求方法。
他們自己連這一切都沒搞清楚之前,就說「三接」增加總共才 2.24 GW的發電機組可以解決能源轉型危機,太沒有根據。
檢視「三接」,光是看經濟部和台電說這比以前國民黨執政時期的版本改善了多少,沒有意義。
我們應該跳開台電一切先考慮「增加電力供給」的思維,跳開經濟部服務工業用電大戶的思維,在一個劇變的年代,檢視整體產業和電力版圖的供需規劃,再來看現在這個「三接」版本到底有什麼作用,再來判斷是否值得大家冒一些風險。
否則,光是增加2.24 GW的機組有什麼用?不要忘了,光台積電未來三年就需要2G發電機組。
二,這也落入了經濟部和台電定下的遊戲規則,一切在他們掌控之下而不自覺。
現在就要「三接」,是因為台電說不然接下來電力的「備用容量率」就要達不到法定的百分之十五標準。
把「備用容量率」定成百分之十五,並不是什麼真理,也沒有什麼科學根據。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台電在「增加電力供給」無限上位時代,還曾經定到百分之二十五。講得像是不足百分之二十五就會缺電。後來這三十年來,「備用容量率」一路從百分之二十五降為百分之二十,再百分之十六,再百分之十五,也從來沒出現過結構性缺電。
所以,光只是主張「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是沒有根據的。
覺得「備用容量率」不到百分之十五就要惶惶然,其實主要是因為沒做需求管理。而不做需求管理,繼續任憑電價全球第四便宜的野馬暴走,不要說「備用容量率」百分之十五,只怕「備用容量率」百分之五十也應對不了頻頻出現「因負載突升,供電能力不足」、「用電高於預期」而導致的缺電危機。
我們只會一路快馬跳進無底洞。
--------
這兩篇文章,我已經把我從2016年「開放台電」以來,到現在看到的危機都寫出來了。
長短期問題如何應對,其實看了這兩篇文章的人,應該心裡都已經有數。
不過,明天我還是會再整理一些摘要和建議,提供給蔡英文總統,也提供給社會大眾一起參考。
換句話說範例 在 MissAnita 御姊愛 (徐豫) Facebook 八卦
那個雙手滿是鮮血的女人被送到急診室時,我被身邊的阿姨摀住眼睛,她們說,「不要看,把頭別過去。」。
那年我六歲,媽媽值小夜班,爸爸不在家,我被拎著去醫院上班,借放在掛號/領藥室。護士姊姊們陪著我,掛號台正前方就是急診室。
我媽曾是醫院急診室的護理長,那天晚上他們忙著搶救一個被生活壓垮想不開的女人。
長大之後,我一直對於「當媽媽」感到懼怕,可能是成長過程中,看到媽媽和很多女性同事、朋友們,為了兼顧職場工作和生活家務有多辛苦有關。
------
每年這個時間都會在臉書看到滿滿的母親感謝文,但說真的,光是感謝並不夠,如果要做點實際的,就先改變職場上對準媽媽們的不友善和歧視做起。
我曾親眼見過一位主管表面上對請育嬰假的女性職員笑笑同意,背後立刻決定未來將會把她調去完全不擅長的工程單位,軟性逼退的事情。
我當時問主管,「這樣她不會去告公司嗎?」
主管說,「我沒有fire她啊,她要有本事把工程學起來,那她就可以待下去啊。要是學不會,我也不是因為產假解僱她,是因為工作能力不足。」
休育嬰假本來是權利,但實情是,並不是每個公司的文化都讓媽媽們敢盡情享受;一旦請了育嬰假,很多媽媽都得抱著破釜沈舟、回來可能會很慘的決心。
這不是真正的職場友善。
根據國際勞動組織的統計數據*,儘管男人和女人都會負擔家務,但全球無論哪個國家,女性平均負擔家務的時間都多於男性,最不平衡的包括印度(近7倍差異)、日本(5倍差異)和墨西哥(3倍差異)。
換句話說,女人要兼顧職場和家庭,生育和職涯發展,常比男性面臨更多挑戰。
------
在面對疑似有這類職場歧視的環境時,我會建議:
1. #先避免落入受害者心態
很多新手媽媽因為面對生活巨大變化、各方面壓力都大,加上聽了不少職場歧視的故事,有時會容易落入受害者心態,覺得自己不管怎麼做都被歧視。
並不是說歧視不會發生,但我建議,可以多觀察一下,跟頭腦比較冷靜、觀點比較中立的朋友討論看看(切忌跟一些本來就很愛抱怨的朋友互相取暖,只會越想越糟),或與職場顧問或律師諮詢,釐清自己面對的狀況到底是一般的不順心,還是歧視。
2. #通常歧視別人的人都很怕被人點破自己在歧視。
如果是我,回到職場可能會發一封禮貌的信跟主管或同事打聲招呼,「謝謝大家在我請假這段時間的全力支援(雖然育嬰假是妳的權利,但客氣一些也不會吃虧),這段時間我對工作有很多新的想法,感覺更有幹勁,有需要指派的任務請不要因為我是新手媽媽就手下留情喔!」
看起來客氣,其實是話中有話。
如果不想別人暗中歧視的話,自己就必須先點出這一點,堵上他人的嘴。當然,既然都說了這樣的宣言,自己也不能在工作上砸鍋就是。
3. #這是另一個重新審視自己跟公司之間關係的機會
一個會歧視準媽媽的職場環境,很可能也不是適合有了孩子的妳適合待下去的地方。
職場不是一種單向選擇的過程,妳也有權利另覓其他惜才的地方。
4. #檢視家務分擔是否失衡
媽媽們因為生活繁忙而受職場歧視,反過來說也可能是因為家務分攤失衡的關係。
說實話,家務失衡有時是因為先生不幫忙,但有時是因為媽媽「不放心交出去請別人幫忙」。
學習放手,並和先生商量分攤事宜,或如果經濟還ok,請褓母或小幫手來協助打理家務,都能稍微好過一些。
------
當然,許多公司對女性還是很友善的,例如之前我看到比爾蓋茲的太太梅琳達蓋茲在受訪時就說,他們創立的基金會重視培育女性科學家,讓性別仍然男多於女的科學界能夠往更加平衡邁進。不同的性別能用不同角度關注到社會需要改善的地方,保障大家的需求都能被看見。
又或是像全球知名的酒精性飲料帝亞吉歐集團,提供新手爸媽,無論生育或領養26週全薪的育嬰(兒)假制度,女性主管達36%,都是企業界開始轉變對女性員工態度的好範例。
------
話說,昨天跟我婆婆講電話祝她母親節快樂時,她說,「謝謝,祝福妳明年也有被祝福母親節快樂的喜悅喔~」
是不是很優雅的催生😂 但聽起來很舒服,果然說話溝通技巧很重要啊…
(但我還沒有,大家不要急)
#WomenEmpowerment #職場媽媽 #性別平等 #女權 #女力
------
*研究數據出自: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 A quantum leap for gender equality. For a better future of work for all. (p.36)
換句話說範例 在 雅量-換句話說、重述 - 圓鈴老師的閱讀加油站 的相關結果
五、換句話說、重述(一) 1.下列三個句子作者是怎樣說的,它們的句型有什麼不同?它們的涵義是什麼?表9 練習1.我會換句話說。 ... <看更多>
換句話說範例 在 小二國語換句話說? - BabyHome親子討論區 的相關結果
例:畫中拿著碗筷的那個人就是我。 →畫中的我拿著碗筷。 1.爺爺在果園裡採收香蕉,我在一旁幫忙。 ... 2.媽媽穿著軍服,站在飛機前面,看起來真神氣。 ... 例:「 ... ... <看更多>
換句話說範例 在 換種說法就換種活法,壞話變好話實例示範 - 親子天下 的相關結果
「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一定聽過或講過這句話,這句讓聽者感受不佳的話,要怎麼換句話說才能讓氛圍不一樣?《當你又忙又美,何懼患得患失》梁爽提供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