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思考過為什麼自己會用現在的方式跟身旁的人相處或說話嗎?
你有想過為什麼你會用現在的教育方式教你的孩子嗎?
為什麼孩子想抱你親你的時候,你會不自主地躲開,會覺得彆扭難為情?
為什麼孩子調皮搗蛋不乖的時候,你覺得要用打罵方式?
為什麼我們明明都知道有比打罵教育更好的方法,可是我們最後往往還是選擇用打罵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你會覺得「小孩子別惹我,我就不會生氣」?(為什麼小孩惹我們,我們就要生氣?)
大家有想過這些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嗎?有沒有覺得這些不知道從何而來的想法困擾著自己呢?
昨天又進廠保養,聽的是陳子蘭老師的《成人依附關係》,終於讓我理解上面的問題從何而來。
#先來說說什麼是依附關係?
簡單的說,它有點像是「人際關係」,只是對象不是朋友,而是我們的主要照顧者。站在我們的立場來說,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就是依附關係;我們爸媽跟我們之間的相處,是依附關係;阿嬤跟孫子之間的相處,也可能是依附關係。
陳子蘭老師說:「#我們跟任何人的互動,#都是使用過去的經驗。」
也就是說,我們是用過去跟原生家庭的依附關係,建造我們與孩子間新的依附關係(或者跟他人互動)。
因此中間如果有人的方法錯了但沒人覺察也沒人改變,那麼就會像汪神說的:「這個錯誤將會傳承八代」。
為了改寫錯誤,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是哪一型的依附關係,才能知道後續該怎麼處理。
#看看自己是哪一型的依附關係
✅自主型依附
自主型的依附關係是最健康的狀況,可以信任自己與依賴他人。自己可以選擇獨立,也可以選擇依賴。
例如沒老公在身邊我自己也可以很好,也可以塞奶對老公表示需要他的幫忙。
✅抗拒依附型
抗拒依附型的人不重視人際關係,通常會過度理性,也較看重個人成就和自己的利益。因為不想跟他人有情感上的連結,因此不太會講柔軟的語言。
例如老婆哭的時候,老公說:「這有什麼好哭的?」,又例如小孩跌倒了,這類型的人可能會覺得「不過就是跌倒,爬起來就好了」。
會產生這樣的關係,通常是因為小時候被過度冷漠對待。
✅焦慮依附型
容易想要但不敢要。
跟抗拒依附型的人相反,焦慮依附型的人會過度追求人際關係而忽略自己需要學習獨立。在關係中常感到不安跟不快樂(因為過於在乎他人的想法),容易輕忽理性思考的重要。
會產生這樣的關係,通常是因為小時候被不友善的對待。
✅未解決型依附(矛盾型)
綜合以上三種,偶爾會出現激烈、破壞性等行為。
-
至於怎麼改寫,子蘭老師說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三年五年甚至可能需要十年才能解決。所以 #我們父母真的要很有意識自己的言行,#因為可能我們無心的一句話,#造成孩子一輩子錯誤的依附關係。
老師特別呼籲大家,聽完這堂課,千萬別覺得自己很糟,願意了解自己為什麼現在是這樣,已經是很大的突破。
也不要去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為什麼那樣,因為時空背景已經不同,我們不知道過去的人面臨了什麼樣的環境,以至於他們做出不是那麼正確的選擇。務必把人生的方向盤握在自己手上,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
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代的父母其實很辛苦,因為上一代給我們的是鐵的紀律、打罵教育,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卻告訴我們要用愛與包容來教導孩子。
所以雖然我們開始學習怎麼用愛和包容教育孩子,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自己沒有充分的認識自己,其實在教孩子(或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問題)的時候,非常容易卡住,因為很多東西我們是沒有內建完整的,以至於現在就算想要拿出來使用,也使不上力。
所以不得不說這堂真的是經典中的經典,聽完我馬上把這堂課列為陳子蘭老師必聽課程難巴萬,這堂課幫助我了解到現在的自己為什麼是這個模樣,很多以前覺得無解的問題,忽然都明朗了。我也已經開始期待月底的《防衛機制》的課程,感覺也是一堂必修課💪
原本想再分享一下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重點,但是文章已經太長了,某人說再寫下去有人想看嗎😂,那就不囉嗦直接請大家來上上課,聽聽老師怎麼說吧!
#先把自己處理好
#才有辦法處理小孩
#先認識自己
#才有辦法認識小孩
#因為小孩就是一張明鏡
#孩子照射出來的就是自己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
我們父母真的要很有意識自己的言行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你的生活當中,偶爾會突然爆發的無力感,它到底是什麼原因去影響著我們?那我們面對「無力感」這個功課,又該怎麼辦呢?
關於這個主題的討論,剛好我最近讀的一本書,他是一位奧地利的哲學家,叫哈洛德.科伊瑟爾。他寫的一本書叫做《改變自己的藝術》,裡面有一個專門的篇章,在討論這個問題。
我自己讀完之後很有感,今天我就跟你做分享。其實偶爾突然爆發的「無力感」,我們有時候會覺得跟「我們的意志自不自由?」、「我們沒有受到限制?」,我們會覺得好像跟這個有關。
然而事實上,和「無力感」真正相關的不是這個部分,而是我們的「自尊心」。
所謂的「自我」是為了被實現、被讚揚而存在的;只是通常在我們的文化裡,往往不太允許我們為自己歡呼。
「自信」有時候會被冠上自傲、自私的罵名。可是啊,只有健康的自尊,才能讓我們發揮自己的潛能。
我們必須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創作,如此呢,我們才能夠成長茁壯;而且我們應該要以自己的見解跟才能為榮。甚至於,放膽向這個世界大聲的宣傳自己,就像我錄「一天聽一點」一樣喔!
「自信」其實是心靈的免疫系統,體質越好就越能夠遠離屈辱、羞恥,和其它心理上的傳染病。
如果有人對我們說我們「太有自信」,或者是批評我們「自信過頭」,千萬不要因此而動搖。沒有人會自信過頭,這就像有人哦去責怪你,你未免也太健康了,這是很荒謬的。
自信就跟懷孕一樣,只有「有」或「沒有」的差別,自信是沒有辦法被量化、也沒有程度上的差別。
而「自尊」跟「自信」都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基本需求,這是保護自己的神聖權利,沒有人能夠剝奪。
如果我們毫無自信,我們就只能依賴外界的肯定,那麼我們根本沒有辦法,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只能夠道聽途說、任人宰割。
其實有些很誇大其詞,說可以為我們解決人生難題的一些漂亮話;它聽起來很誘人,但是它只會讓我們過度依賴、沒有辦法自立。
彷彿喔,求得一個好的老師,或者是相信某個信念,從此以後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其實呢,回到生命的本質,我們的能量本來就一定會被消耗。真正我們應該要在乎的,不是避免我們的能量被消耗;而是我們要非常專心致志的,去研究我們的能量到底被什麼消耗、被誰消耗?
是被我們自己消耗的,還是被我們所推崇的目標,或者是其他人,因為他們的目的跟意圖,消耗了我們的能量?
其實這一本書的作者就說喔:「相信我你是如此珍貴,在人生中你是不可能毫髮無傷、安全下莊的。」
就像我自己在課程裡面常常講哦,人生呢如果像是一盤棋的話,你怎麼可能在一子不失的狀況底下,就贏得一整盤棋?你永遠都是「拿什麼,換什麼」。
所以呢,請不要聽信他人鼓吹,選擇被動的過活。好像有人告訴你應該如何,你就不假思索的去接受,就是那樣子。
我們應該要隨時隨地的,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考量的第一位。通常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要犧牲奉獻,而這樣的文化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整個社會,有越來越多不愛惜自己的人。
於是呢,每個人都任由自己,被那些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所剝削;最後呢,為了收支平衡,只好從另外一個人身上去榨取能量,以便自己有一種被愛、被重視的感覺。
就像人家說的「媳婦熬成婆」。但事實上來說,你過去你的婆婆用不好的方式對待你,它本質上是一個錯誤跟虐待;結果當你變成婆婆之後,你卻用同樣的方法,去對待自己的媳婦。
如同呢,你很討厭你的父母親對待你的方式,但是你卻複製了他們的模式,去對待所有的人,包含自己的孩子。
這樣子造成的結果,你說所謂的「輪迴」,還真的需要等到下輩子嗎?還是在你的此時、此生此世,它就不斷的發生啊!
所以呢,當我們是被榨取能量的那一個人的時候,我們都只能默默的忍受,因為大部分的人都太過軟弱,不敢拒絕別人。接著呢,因為老是原諒了別人的剝削,我們成了那所謂「無私的人」。
然而在這裡的「無私」,很遺憾的它就是失去自我的人。
這就是我常常感覺到的,我們常常是以愛為名,但事實上是在剝削別人。這樣的愛它在本質不是愛,它是一種「索求」。
所以呢,「自我意識」它真正的意思是,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也就追問自己是誰?所以呢,這樣的事情我常常遇到很多人,他不問蒼生問鬼神啊!
他常常企圖想要透過神明,或宗教領袖來給他答案。然而這個歸根究底,它是要靠我們自己,才能夠回答的答案;否則你真的有把握,你不會被所謂的宗教所剝削嗎?
久而久之,甚至於你都不太認識你自己,對於很多事情你到底怎麼想、怎麼感覺?已經完全交給了那個你所謂的「神明」或「宗教」了!
其實要擺脫這些,你可能會覺得是跟「智慧」有關係。但事實上,跟智慧沒有直接的關係,它跟你有沒有「自覺」比較有關。
而「自覺」的意思,白話文就是「我知道、也完全瞭解自己在做什麼」。
對於自己的選擇、言行舉止、思維意念,你是不是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和做這件事情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而不是不假思索的,因為別人告訴你,因為宗教團體告訴你,因為宗教領袖告訴你,你就這麼去做。
真正的「自信」不是指別的,其實就是相信自己擁有思考,跟感受的能力,並且相信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與真實的感受;能夠坦然告訴自己「對!這的確就是我自己的感受。」
我不會隨便的被外在的評論所遊說,我相信我自己,也相信自己的身體跟心靈上的反應。我相信自己,能夠在生命當中的各種挑戰裡不斷成長。
「自我意識」攸關的是人的意志,沒有辦不辦得到,只有你想或者是不想。
談到這裡喔,我常常會覺得「生命是選擇的結果」。如果你想要有更好的人生,那麼你應該要先專注在你的「自覺」,還有你自覺之後的「選擇」。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課程。
如同今天內容所談的,「自覺」跟「有意識的選擇」。這裡面的前提往往是在於,你對於這個世界有沒有一個基本,且重要的判斷能力。
【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這一門課,可以幫助你真正的在人際裡面,有效的看懂、聽懂對方的言下之意;並且透過適當的問句,跟你在乎的人達成必要的共識。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10月15號這一門課名額也在倒數了。這是我在2019年的最後一期【高難度對話】課程,錯過的話就要等到明年3、4月之後了。
所以希望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詳細的資訊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10月15號的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