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思考過為什麼自己會用現在的方式跟身旁的人相處或說話嗎?
你有想過為什麼你會用現在的教育方式教你的孩子嗎?
為什麼孩子想抱你親你的時候,你會不自主地躲開,會覺得彆扭難為情?
為什麼孩子調皮搗蛋不乖的時候,你覺得要用打罵方式?
為什麼我們明明都知道有比打罵教育更好的方法,可是我們最後往往還是選擇用打罵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你會覺得「小孩子別惹我,我就不會生氣」?(為什麼小孩惹我們,我們就要生氣?)
大家有想過這些想法是從哪裡來的嗎?有沒有覺得這些不知道從何而來的想法困擾著自己呢?
昨天又進廠保養,聽的是陳子蘭老師的《成人依附關係》,終於讓我理解上面的問題從何而來。
#先來說說什麼是依附關係?
簡單的說,它有點像是「人際關係」,只是對象不是朋友,而是我們的主要照顧者。站在我們的立場來說,我們跟孩子之間的相處,就是依附關係;我們爸媽跟我們之間的相處,是依附關係;阿嬤跟孫子之間的相處,也可能是依附關係。
陳子蘭老師說:「#我們跟任何人的互動,#都是使用過去的經驗。」
也就是說,我們是用過去跟原生家庭的依附關係,建造我們與孩子間新的依附關係(或者跟他人互動)。
因此中間如果有人的方法錯了但沒人覺察也沒人改變,那麼就會像汪神說的:「這個錯誤將會傳承八代」。
為了改寫錯誤,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是哪一型的依附關係,才能知道後續該怎麼處理。
#看看自己是哪一型的依附關係
✅自主型依附
自主型的依附關係是最健康的狀況,可以信任自己與依賴他人。自己可以選擇獨立,也可以選擇依賴。
例如沒老公在身邊我自己也可以很好,也可以塞奶對老公表示需要他的幫忙。
✅抗拒依附型
抗拒依附型的人不重視人際關係,通常會過度理性,也較看重個人成就和自己的利益。因為不想跟他人有情感上的連結,因此不太會講柔軟的語言。
例如老婆哭的時候,老公說:「這有什麼好哭的?」,又例如小孩跌倒了,這類型的人可能會覺得「不過就是跌倒,爬起來就好了」。
會產生這樣的關係,通常是因為小時候被過度冷漠對待。
✅焦慮依附型
容易想要但不敢要。
跟抗拒依附型的人相反,焦慮依附型的人會過度追求人際關係而忽略自己需要學習獨立。在關係中常感到不安跟不快樂(因為過於在乎他人的想法),容易輕忽理性思考的重要。
會產生這樣的關係,通常是因為小時候被不友善的對待。
✅未解決型依附(矛盾型)
綜合以上三種,偶爾會出現激烈、破壞性等行為。
-
至於怎麼改寫,子蘭老師說需要花非常多的時間,三年五年甚至可能需要十年才能解決。所以 #我們父母真的要很有意識自己的言行,#因為可能我們無心的一句話,#造成孩子一輩子錯誤的依附關係。
老師特別呼籲大家,聽完這堂課,千萬別覺得自己很糟,願意了解自己為什麼現在是這樣,已經是很大的突破。
也不要去回想自己的原生家庭為什麼那樣,因為時空背景已經不同,我們不知道過去的人面臨了什麼樣的環境,以至於他們做出不是那麼正確的選擇。務必把人生的方向盤握在自己手上,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
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代的父母其實很辛苦,因為上一代給我們的是鐵的紀律、打罵教育,但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卻告訴我們要用愛與包容來教導孩子。
所以雖然我們開始學習怎麼用愛和包容教育孩子,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如果自己沒有充分的認識自己,其實在教孩子(或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問題)的時候,非常容易卡住,因為很多東西我們是沒有內建完整的,以至於現在就算想要拿出來使用,也使不上力。
所以不得不說這堂真的是經典中的經典,聽完我馬上把這堂課列為陳子蘭老師必聽課程難巴萬,這堂課幫助我了解到現在的自己為什麼是這個模樣,很多以前覺得無解的問題,忽然都明朗了。我也已經開始期待月底的《防衛機制》的課程,感覺也是一堂必修課💪
原本想再分享一下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重點,但是文章已經太長了,某人說再寫下去有人想看嗎😂,那就不囉嗦直接請大家來上上課,聽聽老師怎麼說吧!
#先把自己處理好
#才有辦法處理小孩
#先認識自己
#才有辦法認識小孩
#因為小孩就是一張明鏡
#孩子照射出來的就是自己呀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