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週加油站會遞上現金跪求加油?
#期貨機制與真正油價不同啦!
美國西德州原油(WTI)5月交割期貨20日跌破0的界線,收盤達到-37.63美元,也就是賣家為了讓買家接貨,不但不收錢,還要倒貼。
大家看到這邊或許會想像,所以未來加油,不但不要錢,還要發現金拜託大家把油載走嗎?
當然不是的!一來,中油油價公式是根據70%布蘭特原油和30%杜拜原油權重計算,並非西德州原油。再來這邊暴跌的是「即將到期期貨」,而非現貨。
在我發文同時,期貨已經漲回0元左右,但還是來解釋一下為何會發生「期貨負油價」。
大家都知道,期貨是一種遠期合約,約定未來在某時某地,以某一特定價格買進貨品。但原油期貨特性是,到期必須交割,否則會被強行平倉或以貨物交割。
簡單說,當你買的5月原油期貨即將到期時,你要不認虧展期(平掉本期,購入下期合同),要不就是必須付錢把原油載回去啦!
問題是,幾乎所有的期貨交易商都只有虛擬交易經驗,沒有實物交易能力,就算你真的想收便宜的油,也要在當地租到油槽,不然你要開油罐車去載嗎?
WTI交貨地點在奧克拉荷馬州庫欣的儲備油槽,由於過去幾個月市場疲軟,油公司儲備油越收越多,當地油槽預計在5月裝滿,無法再接受交貨。
因此,因為實物交割的成本「無限上漲」,期貨便「無限下跌」,產生了歷史性「負油價」的一刻。
目前WTI 6月期貨還維持在比較正常的20美元左右,但若美國遲遲無法復工,到了5月底,也會出現類似的恐慌性賣壓。
另外,OECD上週雖達成五月起每日減產970萬桶協議,但世界石油每日需求卻萎縮高達2900萬桶,也就是世界石油產出仍為淨值。到了年中,世界12億桶的閒置石油儲存空間就會用完,各國戰略儲油均爆滿,世界政經情勢的動盪,仍會持續下去!
本週,我的團隊也會針對這幾年從頁岩油革命,到三月沙俄美石油大戰,以及台灣能源供應問題,分析給大家聽。請大家繼續追蹤喔!
#給開司一罐石油
成本定價法公式 在 吳沛憶 Facebook 八卦
社會住宅不是拿來賺錢的
今天工務委員會審查社宅預算,針對社宅租金定價公式,委員會要求:社宅租金應考量民眾可負擔能力及周遭行情,不宜以成本訂定租金。
我同意住宅盟上周提出的訴求:
興辦社會住宅具社會目的,應比照世界各國以「可負擔租金」作為租金定價之基本原則。
事實上,過去北市社宅租金也是以此原則訂價。
為什麼明倫社宅租金會暴漲?今天都發局也說明,關鍵原因在今年9月,柯市長主持晨會決議,要求社宅租金要以自償率公式來計價。
所謂自償率,就是收入必須大於成本,白話就是社宅必須賺錢。
市府的回應犯了 3 項謬誤。
第一,自償沒有問題,要求自償由租金來回收,是大問題。
捷運南北環段的興建,自償性經費是 43%,其餘 57% 來自中央與地方政府補貼。
如果社宅 100% 要從租金回收,同樣的邏輯套用到捷運,捷運票價應該漲兩倍?
社宅可長可久,所以要由租金回收,難道捷運不用可長可久嗎?
硬把補貼政策都說成是「債留子孫」,請問捷運要蓋嗎?長照還要做嗎?公托公幼還要做嗎?
第二,社宅成本不計房屋稅、地價稅,不用等中央,市府自己就可做!
新北、桃園社宅租金訂價都不以成本考量,唯獨台北市,市長要求把興建營運以及地價稅、房屋稅都計入成本,46 處社宅,光是兩項稅賦就大約 424 億,租金當然暴漲。
地價稅、房屋稅都是地方稅,這筆錢繳給市庫。市府右手出,左手進,該不該計入社宅成本,市府自己就可以決定。
第三,法律明定房東不得轉嫁稅費給房客,民眾跟市府租社宅,竟然要幫市府繳房屋與地價稅?
為避免房東轉嫁稅費給房客,內政部依據租賃條例及消保法訂定《房屋租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第七點明訂:「租賃住宅之房屋稅、地價稅由出租人負擔。」
根據 2019 年行政院消保處函釋,社宅出租也受到上述規定規範。
土地是市府的,房子是市府的,台北市政府竟然說租金要負擔房屋稅、地價稅,就是明目張膽轉嫁稅費給民眾、高漲租金的惡房東。
台北市興辦社會住宅,是多年來許多人堅持不懈的成果。如今卻因為市長錯誤的決策,造成外界這麼大的責難。
在修正社宅租金訂價之前,議會仍會嚴格把關預算,守住居住正義。
___________
🔍️ 參考資料:
▸行政院消保處《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https://reurl.cc/Xkzrya
▸2019 年行政院函釋:社宅出租受《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範
https://reurl.cc/OqOaeg
#社宅租金
#吳沛憶我陪你
成本定價法公式 在 股添樂 股市新觀點 Facebook 八卦
🚩美股崩跌引發的致命打擊
#文長1800字
#喜歡長文按讚告訴我
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是巴菲特最愛用的指標,也是機構投資人最普遍觀察的重要指標,它會直接影響到一檔股票的定價,所以作為企業的經理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想辦法拉高ROE,如此一來,才能受到資金的青睞,進而推升股價,這是企業賦予經理人的重要任務。
不過經理人也只是來上班的打工仔,為何非得背負如此崇高的理想?為了鼓勵經理人好好干,美國企業設計了一系列的激勵措施,大抵圍繞在股價上漲,就能從股票期權從中獲得利益。
所以對於經理人而言,推高股價是關鍵,提高ROE自然就成為手段。
問題來了,怎麼推升ROE呢?我們知道公式是
♦淨利/股東權益
學過基礎數學的朋友都知道,要讓這個數字提高的方法很簡單,不是想辦法提高分子的淨利,就是減少分母的股東權益。
先看分子的部分,提高淨利談何容易?市場瞬息萬變,競爭激烈,一個企業能動用的資金就那些,每一筆投資都是風險、每一次決策都是關鍵,一步踏出去對了成英雄、錯了就要變狗熊,沒有一個經理人想成為那位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
既然風險這麼高,有沒有比較保守的做法呢?有,如果沒辦法從分子的淨利著手,咱就往分母的股東權益下手,只要股東權益減少了,就算獲利持平,ROE不就上來了嗎?這是一個不用冒風險也能得到同樣效果的好辦法。
股東權益減少的實際作法,就是買回庫藏股,使得流通在外的股票減少,所以過去十年,美股上漲的最重要推手,就是「股票回購」(buyback)。
執行股票回購,除了上述能夠推升ROE的優點之外,由於減少流通在外的股票,所以也增加了籌碼穩定性、有助於鞏固經營權,甚至還有能力能提高配息金額。最重要的是,由公司自己來當拉抬自家股票的主力。
行情好的時候,股價漲了,經理人可以獲得的股票及期權獎勵遠遠高過職務的基本薪水,在這種誘惑下,經理人當然非常樂意執行股票回購。
外人一看,我靠,這家公司ROE逐年成長、股價也同步走高,這是標準成長股啊。於是美股成為全世界最會漲的股市,不過很大部分是由於這種財務操作。
問題來了,要持續回購股票得花大量的錢,這些錢從哪裡來?本身資金有限啊?
剛好,超低的利率環境給了這些企業們一個非常好融通資金的管道,原先降利率是為了給企業舒緩資金壓力,好讓企業願意投資實體經濟,現在好了,給你方便借錢做生意,最後被你拿去炒自家股票,成了標準的「脫實入虛」啦。
這齣戲不是沒人看清,而是眼見美股不斷創新高,大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股市上漲,不僅能夠給予大眾一個「太平盛世」的錯覺、穩定民心,提高消費信心,政治人物也樂見一項順手拈來的政績可以掛嘴邊。
所以整個核心基調就是
發債→買進庫藏股→推高roe,以此不斷循環。
按常理推斷,如果不斷重複這個循環,美股就會持續創新高對吧?
沒錯,不過這個假設有個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廉價的資金成本」,如果公司的資金成本提高,這個套路就行不通了,因為沒辦法借新還舊,龐大的債務會壓的公司喘不過氣來。
什麼時後會引發這種情況呢?當企業信用有了疑慮,被調降信評,導致公司債券被不斷拋售,殖利率大幅提高,這齣戲就演不下去了,因為融資的成本若是提高,資金的來源就會出了問題。
資本市場害怕的不是本次疫情,而是疫情一次引爆了長久以來的既有問題。停工導致企業現金流中斷→金流中斷使得企業債信出現疑慮引發信評下調→公司債被拋售使得殖利率大增→企業融資成本被迫提高→沒辦法執行股票回購。
所以最近不少美企都宣布「停止回購股票」,因為玩不下去了。這也是為什麼本次股災投資級公司債被拋售會讓美國聯準會這麼緊張,甚至著急地出手相救,原因在此。
每年不斷地股票回購已經從優點變成致命缺點,過去這種買盤是推升股價的主要力道,大力在市場上收購流動性籌碼長期下來使得籌碼非常穩定,不過籌碼穩定的另一面,是使得「流動性大幅減少」,一次股災才發現原來正是由於「籌碼太穩定了」,作為主要買盤的回購力道一旦消失就導致「底下沒有買盤」,公司只能看著股價不斷崩跌,卻一點辦法沒有,所以近期有不少美企業經理人不是共體時艱,而是率先離職,先走先贏。
明眼人都明白,目前企業滿手自家股票、債台高築,已經是本波股災最大受災戶,這個時候再加上資金斷鏈,好日子真的就結束了。
少了回購股票這項重要手段,美股還能不能重返榮耀?企業能不能在空頭下挺過這波債務風暴?早已失去競爭力、單純靠財務操作的企業該不該放手由市場機制自然淘汰?
大洋彼岸的故事還沒結束,多空就像四季,是一種自然的循環,每每繁榮必定伴隨衰退。和全球投資人一樣,我也引頸期待每一次市場的新陳代謝,能夠催生出下一輪新的投資機會。
跌就跌吧,我等著呢。
本篇文章作為先前貼文的補充:
3/26「地雷」會不會變「海嘯」?可能引發下一波市場風暴的核心。
貼文連結:https://lihi1.com/35NmU
成本定價法公式 在 還在煩惱如何定價?定價策略。黃金公式找到價值最大化! 的八卦
章節00:00 影片開始01:08 成本定價法 的問題與缺點02:23 競爭環境 定價法 的問題與缺點03:36 「價值」的重要性05:01 舉例-巷口小吃店07:12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