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大師余光中老師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創作,文字精鍊、幽默敦厚、風格獨具,在文壇久享盛名;他的夫人范我存女士高齡81歲,嫻熟中外美術史,已當了高雄美術館16年的導覽志工。日前南下高雄拜訪了余老師伉儷,一方面在中文教育和志工服務方面向他們請益,二方面,也學習兩位長者奉獻社會的樂齡人生。
我告訴余老師,我從高中開始讀他的文章,就十分著迷。文星版的「左手的謬思」、「蓮的聯想」、詩作如《鄉愁》、《母難日》,都是感人至深的經典之作。他的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更令人一讀再讀。身為四個女兒的父親,面對女兒逐漸情竇初開,余光中把未來可能的女婿描繪成「假想敵」,巧妙刻畫自己百味雜陳的心情他灑脫中有計較、幽默中有失落的筆鋒,更襯托出動人的父女之愛。相信全天下「吾家有女初長成」的父親們,都會「於我心有戚戚焉」!
余光中老師在1979年寫了一篇傳頌一時的文章「從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他以數十年中英文造詣,舉了57個實例,說明西化中文的不當與改進之道。例如「他是他父親唯一的兒子」的句子,以英文邏輯來看並無誤,但用中文四個字「他是獨子」就可以解決。過去30年間,我曾經將這篇文章影印給我服務過機關的無數同仁閱讀,極有助公文寫作。此外,他也說成語其實可以有新解,例如,他應邀到大陸演講,受到熱烈歡迎,演講結束後,收到的禮物往往讓他帶不回來,只好向承辦人員表示,如果再送,他就會「積重難返」了。語畢,全場哄堂大笑,余老師的幽默感及創意可見一斑。
謝謝范我存女士奉獻個人時間精力,以對藝術的熱情感動南台灣;謝謝余老師,「用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帶給華人文學永恆的典範。
情竇初開句子 在 島聚讀書會 Facebook 八卦
【過咗50年香港人仍然冇屋住:劉以鬯《香港居》】
#香港文學
《酒徒》可能係劉以鬯最多人認識嘅作品。無他,咪又係因為王家衛?好多人認為,《酒徒》係劉以鬯嘅「半自傳式」小說,但《酒徒》嘅主角並唔完全係劉以鬯寫照,反而《香港居》先至真係最似劉以鬯本人嘅作品——想了解劉以鬯呢位作家,以及60年代香港嘅面貌,就唔可以錯過《香港居》啦。
▍點解叫《香港居》?
想當年白居易去到長安,專誠向前輩顧況介紹自己。當顧況聽到白居易呢個名果陣,就笑咗出嚟:「哈哈哈,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後來呢句被簡化為「長安居,大不易」。劉以鬯借用咗呢個典故,將本書命名為《香港居》,就係想講「香港居,大不易。」
▍《香港居》特色係?
香港嘅「土地問題」係構成呢本書嘅契機,但本書實際探討嘅主題同住屋無直接關係。《香港居》嘅主角,因為不斷搬屋,因而接觸到好多唔同嘅人,並仔細刻劃咗60年代唔同香港人嘅面貌——所以話,《香港居》其實係一本香港眾生相。
書寫當下嘅香港,一直係劉以鬯想做嘅事,正如《島與半島》刻劃咗70年代嘅香港,《香港居》則係寫出咗60年代香港人嘅生活,以及「香港有啲咩人」——香港人,先至係組成香港嘅必要元素,包括:算死草嘅包租婆、情竇初開嘅少女、沉迷貓王音樂嘅後生仔、怕老婆嘅孱弱老公,以及以賣文為生養活一家嘅主角——亦即劉以鬯本人嘅寫照。
相對於《酒徒》嘅悲觀、負面、寂寞,《香港居》則係一本「 #保持正面」嘅作品。即使香港地租好貴,生活好艱難,搵屋住好麻煩,書中主角一家一直樂觀正面、對人善良、正直:與鄰居、包租婆包租公相處不來,咪盡量忍讓囉,最多繼續搵屋,繼續與唔同人相處——總之就係努力寫文,努力工作,就會有好生活。
呢一種生活態度看似好「獅子山精神」,亦有啲「離地」,但其實就係劉以鬯本人一路走來,文學路上嘅心路歷程。
▍劉以鬯係邊個?
劉以鬯係香港知名作家,對香港文學發展有極大貢獻。佢係上海出世,戰後落嚟香港,曾經做過報紙、雜誌編輯。佢自50年代起不斷出版、創作,相當多產,但早期作品大多散見係香港各大報紙,好難搵得返。近年好多出版嘅書,都係要靠佢嘅老婆羅佩雲搵返手稿出嚟再出版成書,《香港居》就係其中例子。
劉以鬯作品其中一大特色,就係好多都有好大實驗性,例如話《酒徒》被視為「中國第一本意識流小說」,而佢嘅其他作品,都好值得仔細閱讀。
▍精選句子
「在香港,找老婆不難;想找一個理想的住所,如果你不很富有的話,那就非常困難了。」香港人口稠密,最珍貴的東西,不是愛情,而是地產。
(假如各位Reader睇咗呢篇文章,而產生想睇《香港居》嘅念頭嘅話,我地就好開心了!如果你真係會去買/借呢本書嘅話,不妨話比我地知!)
============================
#香港文學 系列
#1 【細嚐一口老香港韻味:也斯《喝一口茶》】
https://www.facebook.com/…/a.827045410812…/833844423465972/…
============================
"Oh Readly?" - Flip a page everyday.
#一班鐘意睇書又想荼毒大家睇書嘅90後
#多多指教
============================
有文學野想分享?
歡迎各位Reader Inbox我地🐱
情竇初開句子 在 伍家謙 Facebook 八卦
悼金庸先生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句子簡單,卻鏗鏘有聲。短短一句,足以形容查老先生作品影響力之大、滲透率之廣,前無古人;金庸小說偉大之處不止在於人人愛讀,更大程度體現在其跨越世代和媒介的能力,真正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簡單點說:有幾多人受父親影響開始讀金庸小說?小孩子或許未必個個愛看字,但電腦遊戲,總也玩過;《神鵰》、《射鵰》、《鹿鼎記》的電視電影,在三十多四十年後的今天還在拍。郭靖由黃日華演到張智霖再到胡歌、黃蓉先後被米雪朱茵林依晨飾演過;物換星移,人來人往,惟查老筆下人物永遠年輕。家父是金迷,我在他的推介下於小學三年級時讀我的首部金庸小說 - 我記得很清楚,是《碧血劍》。
小學雞一名,其實許多文字情節都看不明白,只似懂非懂的讀過去。雖說似懂非懂,卻被當中的打鬥場面和俠義精神深深吸引;再下來,電視劇加電腦遊戲日夜洗腦,想不迷上都難。中學時放暑假,打波以外的大部時間就沉醉在武俠世界,讀到滾瓜爛熟;到今天,明河社出版的「中版」(即1980年完成修訂的版本)平裝金庸小說依然擱在書櫃的最當眼位置。(題外話,我麻麻地新修訂版😅)
太太大學主修中文中史,也是書迷。她說在得悉查老先生仙遊之後,有種身體缺了一塊的感覺;或許誇張,但作為同輩金庸擁躉,其實很能夠體會那種感受,因為我們都在金庸小說的陪伴下成長。遲出生了十年八載,開始接觸金庸小說時查老已經封筆,所以並無出版次序概念;到勉強看懂《碧血劍》時已屆初中,之後讀的是《連城訣》(因石塘咀公共圖書館剛好有這套);情竇初開時沉迷《神鵰俠侶》,「多情還似無情苦,腸斷魂縈十六年」的相思,讀來淒美,現實卻絕不好受,當時還瘋狂迷上美麗得如不吃人間煙火的李若彤;《鹿鼎記》調皮好玩,中四時上英文課偷看,結果被老師沒收了其中一冊;之後看《雪山飛狐》、《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一部接一部的讀,最早出版的《書劍恩仇錄》,反倒最後才看。
金庸小說,就是如此這般見證我們的歲月。
經典就是永恆,超越時空,橫跨世代。於不同年紀讀查老先生15部鉅著,會有不同體會,而喜愛的角色亦隨時日轉變。身為男人,誰都希望 - 或曾經希望做韋小寶,七個老婆喎,不過長大後就發現就只一個已經不易應付;楊過情深有型,但際遇坎坷;有人說張無忌單純平庸,我卻認為他仁心俠氣;小時候沒有特別喜歡郭靖,因角色設定成天資魯鈍,不及其他主角般瀟灑;長大後就發現能像他就很不錯,或許蠢純,但品性正直忠厚得來絕佳運氣和人緣,已經很好。談到最愛作品,必選《天龍八部》,《倚天屠龍記》次之:前者氣勢磅薄,涉獵範圍之大,同類作品難望其項背;後者道盡人性醜惡:外表衣冠楚楚的,嘴巴說得冠冕堂皇,看似名門正派;實際卻是棉裏藏針,壞事做盡。活得久了,在職場打滾久了,自有體會;再看今日香港,想起《倚天》章節,更是無法不感慨。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一句或許未盡準確,因查老作品早被翻譯成外語,甚至被當成學術研究;手上健筆,左手社評,右手小說,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最令我佩服的,是年屆八十的他還到英國劍橋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唐史 - 這就是學者的大氣魄。
絕無貴古賤今之意,但那個一家人在電視機前,看由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聽顧嘉輝先生作曲、黃霑先生賦詞的主題曲的年頭,也真的教人懷念,那是一個很美好的年代;泰斗一去,再看今天時局,美好時代,似是一去不返。或許今天我們都少看電視,執起實體書的機會更是絕無僅有,但我還是建議年輕朋友們,無論何種渠道,都嘗試接觸一下金庸小說;劇集好、電影好、打機也好,看一下,你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體會的。我已經是老派人了吧,我還是覺得拿起書本看最有味道。
射鵰英雄 倚天屠龍
笑書神俠 惟有金庸
謝謝,查老先生。謝謝您為我開啟閱讀之門、謝謝您的作陪伴我由少年走到今天。走好。
#金庸
#悼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