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偶然間在電視上看到愛家公投的廣告,除了感到無限的錯愕外,我想起了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
我在台東唸小學的時候,三年級那年,班上來了一個轉學生,一個不愛說話的女生。因為她總是板著一張臉(從來沒見過她的笑容),又坐在我附近,我便開始試著和她說話,開開玩笑,幾個月後,我也成了她在班上最要好的同學,那時候才知道,原來她笑起來是多麼的可愛。
某天學校放假,我們相約在校門口碰面(其實約過了好幾次,但因為家管嚴,很難在校外時間隨意出門),只見她板著一張臉出現,我不斷地問怎麼了,她低頭不語,可能是我問得太急了,不知怎麼的她突然開始流淚,一時間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不斷地道歉,又再問她有什麼事可以和我說。
「我的叔叔(繼父)... 常常半夜的時候會跑來跟我一起睡覺...」
有聽沒有懂的我並沒有察覺,只是傻傻地繼續問,所以怎麼了嗎?
「他會進來我的棉被裡面...........」
大概是到這裡,那個小學三年級的某一天的某一個下午,世界只剩下她的哭聲和我的錯愕。
那一天,我滑著腳下的溜冰鞋,用最快的速度往家裡奔去想找人幫忙,媽媽說要去家扶中心,於是我們帶著她到了家扶中心,但後來到底怎麼了,說實在的我完全無法得知。
隔天,她的位置空了下來,過了沒多久,老師說她轉學回去了,也就在那時候我再也沒見過她。
我常常在想,後來呢?她還好嗎?
.
如果時間可以倒轉一些些,我希望當時的我們能早點在學校學到保護自己身體的認知,能在第一時間將傷害降到最低。
無論是保護自己的身體、尊重和認識不同性傾向的存在,這些是在我們可能被傷害前就必須先瞭解的認知,因為要保護自己和尊重他人前,你必須先清楚的認識和理解,不然那些無知,可能會造成你對他人間接的傷害。
性平教育真的非常非常重要,與其花錢宣傳不實內容,不如去幫助那些活在各個角落並且需要被幫助的孩子們。
11/24公投
10、11、12 不同意
14、15 同意
#兩好三壞
我是學校輔導老師,我教性平教育,我有話要說。
自己本身沒有什麼特定的政治的立場,也鮮少發文。
但最近選舉到了,關於性平教育的爭議沒有少過,因為「有心人士」操弄,性平教育被妖魔化,身為專業背景人士,無法保持沉默,告訴各位性平教育的真相以及重要性。
我是第一線的老師,性平教材比誰都熟悉。
性平教育的核心是「尊重」。性平教育包含了「身體自主權」、「生理發育認識與學習」、「性別相關知識」、「情感教育」等相關面向。如果有疑問或是說錯的地方,歡迎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一、身體自主權:
1. 尊重別人的身體,不可以隨意觸碰。
2. 即使是家人,也不可隨意觸碰自己的身體。
結論:不要小看這個觀念的重要性,多少家人間的性侵、性騷都是因為孩子有學到這樣的觀念,因而向老師求救,第一時間將傷害降到最低。
二、生理發育認識與學習
1. 男女生生理上發育的認識,並以健康的心態面對。
2. 如何健康、正確處理自己生理反應。(月經、夢遺的清理等)
3. 性病防治。(國高中會教導保險套的重要性,以及正確健康的使用方法)
4. 沒有教自慰技巧謝謝。(荒謬)
5. 沒有教按摩棒的使用謝謝。(荒謬)
6. 沒有教多人雜交謝謝。(荒謬)
7. 沒有教性愛技巧謝謝。(荒謬)
8. 沒有教如何與摩天輪性交。(這不是荒謬可以形容)
結論:我是輔導老師不是性愛雜交大師,我更不知道怎麼教性愛技巧(苦笑)。
三、性別相關知識
1. 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性別歧視。
2. 性騷/性侵/性霸凌相關防治知識。
3. 認識不同的性傾向族群的存在,並學會尊重。
結論:異/同/雙性戀認識就跟讓學生認識不同的宗教、種族是一樣的,學會尊重而不是歧視。
更不會因為孩子認識了不同的文化族群,就變成這些族群的一員。難道今天小孩認識原住民,難道小孩就會馬上變成原住民嗎?除非你的小孩本來就是原住民。
所以認識同性戀,並不會讓你的小孩變成同性戀,除非你的小孩原本就是同性戀謝謝。
四、情感教育
1. 正確健康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2. 學會如何表達情緒以及拒絕別人。
結論:恐怖情人的新聞例子就不用再多說,情感教育教的是正確且健康的情緒表達。近年來情緒教育開始被重視,情緒課程的出現、輔導老師的設置是重要的里程碑。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更是不可輕忽。
以下是坊間「流傳」的錯誤資訊以及迷思:
Q1.大家一直在講同志教育,我的小孩要被教導成同志,我怎麼可以忍受!
A1.所謂的同志教育是指「認識不同的性傾向族群的存在,並學會尊重」,並沒有要把小孩教成同性戀,性傾向是教不來的。假設你是男生,難不成我叫你去跟男生交往,你就願意?
Q2.性平教育把我的小孩變成男不男,女不女?
A2.不管是頭髮長短顏色、身材高矮胖瘦,男生還是男生,女生還是女生。媽媽還是媽媽,爸爸還是爸爸。男生還是上男廁,女生還是上女廁。
Q3.性平教育教導我的小孩婚前性行為?教導性愛技巧?
A3.學校只會教導性行為的法律相關知識以及自我保護(如未成年性交、性騷擾/性侵害的定義等),至於婚不婚前性行為,這是個人意願與決定,連法律都沒有干涉,學校應當中立。學校也沒有教性愛技巧謝謝。
Fact:性平教育的由來,其實是很悲傷的故事。
18年前,一位善解人意,體貼的小男生,國中常常被同學取笑是個娘娘腔,下課同學都會趁他上廁所的時候脫他褲子,檢查他是不是一個「男子漢」,每天飽受精神以及身體上的折磨。更可怕的是,整間學校沒有人出手幫他。
有一天快下課時,他跑去上廁所,結果上課後被發現臥倒在廁所的血泊中,送醫不治。後來案子經過了專業人員的努力,查出真相,法院也對校方做了懲處。但再多的懲處也喚不回一個因為性別特質被霸凌而死的生命。他是葉永鋕。
因為葉永鋕事件,性平教育開始更重視。許多孩子,因為性平教育,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接受教育,不被歧視、霸凌。更多被家內性侵孩子因為性平教育而學會求救,讓憾事不再發生。
我是輔導老師,不管孩子是任何種族、宗教、性傾向、身材、長相、經濟,我捍衛人人生而平等、受教的權利。我不允許我的學生因為被歧視而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我不允許,我真的不允許。
最後,為了孩子,我卑微懇請大家,不要再傳遞錯誤的性平資訊了,那些都不是事實。
如果你願意,請對性平教育公投案正方15案以及反方11案多做一些研究和瞭解,一起在投票日當天,投下神聖的一票。
教育部同志教育官方說明:
https://reurl.cc/ynyVM
各版本教科書:
https://reurl.cc/zzk27
謝謝熱心專業人士整理的資料。
歡迎分享
性傾向例子 在 Facebook 八卦
#建築界反性騷擾 #老闆員工一起改變
最近鄭家純(雞排妹)的性騷擾事件,「舞台效果」成為最大的幫兇和藉口,這是「演藝圈」的特殊性,需要整個產業界一起有意識的改變,目前紀錄片界有一群人正在努力改變文化。
前一陣子「紀錄片圈」的吳乙峰性騷擾事件,工會和兩個前公司員工都有發出聲明,一方面為過去沒有妥善處理向當事人道歉、一方面發揮力量成為集體支持系統( https://reurl.cc/R6OqGD 、 https://reurl.cc/zbr1R0 、https://reurl.cc/YWdEaX )。
各行業的圈內人要站出來挑戰行業潛規則或是行之以久的陋習文化,需要非常大的勇氣,謝謝紀錄片圈的大家。
今天要來和大家分享,同樣也是圈內人的集體反性騷行動,上個月 吳思瑤 委員和我一起舉辦的
【#WeAreOne 跨界反性騷 #建築場 沙龍】
建築界的性騷擾事件常常是業界 #難以言說的秘密,受害人比別的職業場域受害人更加 #長期隱忍,是因為建築界有一些特性:
➡專業度極高,圈子小,老闆就是老師,同學和學長姐學弟妹會變成同事,不同事務所之間人員會互相流動,可以工作的場域有限;誰都怕成為圈子中不受歡迎的人,從此跟建築界切斷聯繫。
➡建築界性別比例不平衡,盛行陽剛文化,對於性別平等及性別意識不夠瞭解。
➡因為專業度高,權勢關係明顯,加害人常常是老闆,員工難以求助,加上目前還存在法規上的漏洞⁉️
----------
⁉️法規上的漏洞說明:
依照《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老闆本身是加害人的話,要由 #雇主自己調查和處罰自己😔
簡單來說,就是雇主「球員兼裁判」,自己調查自己、自己處罰自己的荒謬情境。
這實在太不可思義!我之前和 吳思瑤 及 林宜瑾 委員已經共同提出修法草案,目前草案也已經一讀。再次呼籲 勞動部 快點面對問題,支持修法!
(先前PO文可參考 👉 https://reurl.cc/jqkWDL )
----------
沙龍中,建築界的朋友們現身說法,大家一起討論,到底要怎麼改善建築界層出不窮卻又難以突破的性騷擾陋習。
重點包括,怎麼讓企業、事務所、老闆及員工們更有敏感度,可以一起建立「友善氛圍」和「性騷擾防治機制、申訴管道和罰則」。
我相當認同與會者所說的,可以參考國內外例子,像是建築師換證時所需的積分,可以和性平教育研習或機制結合,加州有相關證照扣連定期性平教育小測驗。
感謝當天所有與會者的建議,沙龍的最後,我們希望綜合「立法」、「行政」及「領域專業」的合作,提出5點改善方向:
❶落實現有法制:
營建署和勞動部應徹查建築公司與事務所,確保其落實《性別工作平等法》和《性騷擾防治法》,並應規劃納入勞檢範圍。
❷建築專業養成納入性平教育:
建築師每6年換證、建築公會每年換會員證以及建築與空間規劃設計領域學生實習前,這3部分都應納入性平教育。
❸實習前增強性騷擾防治知能:
教育部應研擬建築與空間規劃設計領域學生實習前之性騷擾防治指南與培訓。
❹性平示範:
請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協助帶頭示範,成立性平小組或委員會,並嘗試推動性平宣導機制。營建署並應提供獎補助誘因,鼓勵公會辦理性平培力研習交流。
❺健全法制:
針對公司或雇主未依法處理性騷擾案件,應研議職場性騷擾通報機制。
一個場域的性騷擾防治觀念要建立,需要很多努力;就像推動校園性別友善,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仍然有不夠好的地方。
整個建築界要翻轉長期以來的性別不平等,或改善性騷擾文化,也需要場域內所有人和組織的投入。不論是否為當事人,不論是有權有勢還是剛出職場,這個場域都是大家所共有的,都應該負起責任維護,讓每個人不分性別、性傾向、性別認同都能在此安心就學與工作❤
感謝以下大家及相關部會參與沙龍,一起讓建築界往性別平等以及 #性騷擾零容忍 的目標更加靠近:
#臺灣空間規劃設計產業工會
WOMEN in Architecture Taiwan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建築改革社(建改社)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 - naaroc
台北市建築師公會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
婦女救援基金會
勵馨基金會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婦女新知基金會
#實質監督
#提出解方
性傾向例子 在 陳雪 Facebook 八卦
我們兩當初結婚,就是在花蓮民宿,風雨交加的颱風夜,握手盟誓。後來好友幫我們補辦了婚禮,也只是穿上好友的白洋裝,頭戴花冠,在民宿房間舉辦簡單的儀式,當時的過程有拍攝下來,這張照片也是在那時留下的紀念。
許多同志跟我們一樣,只是交換信物,私訂終身,也有人舉辦或大或小,或簡單或隆重的婚禮,即使知道在台灣同志婚姻尚沒有任何保障,也不知道何時才會合法,但依然想要與自己愛的人許下共度一生的承諾。
這是愛,愛需要的是真心,不是保障。
然而,人是這樣活生生會成長、會衰老、會變化的存在,兩人用盡自己一生的時光守護、陪伴、理解另一個人,當面臨疾病或死別,你會想要除了在精神意義上繼續守護你的愛人,你更希望在你離開後,她能受到保護,這個保障不是從他人之處掠奪而來,僅僅是你所擁有的,你們曾經一起建造的,要延續給她。這時,私定的終身保護不了你們,真摯的祝福保護不了你們,相反的,那些錚錚的法律會來介入,會來搶走、奪走你們兩人共同努力建造的家、你們的積蓄,以及你們因為互相陪伴這一生所累積的點點滴滴,在殘酷的法律面前,什麼都不是。
所以同志需要婚姻,合法的婚姻。
有人說,如果有愛就可以,那為什麼兄妹不可以結婚,父女不可以結婚?為什麼小三不能結婚?如果有愛就可以,民法可以修改,那人獸交也可以,亂倫也可以。
我想回問的是,那麼你認為「你作為一個異性戀」,是為什麼可以結婚?因為你正常嗎?你更道德?因為你是天生自然?上帝的選民?因為可以延續後代?不,異性戀可以合法結婚,不是因為你更優越,更正常,只是因為法律許可。
小三與亂倫的問題,涉及更複雜的社會制度與倫常,這不是同志應該來解釋、來擔負的責任,法律是人定的,民法多年來一直都在修改中,許多年前,不只同性戀被歧視,甚至連異性戀的「自由戀愛」都還是不被家人、社會風俗允許的,過去時候,「跨越種族的婚姻」也是違法的,在早期台灣,本省外省之間通婚,也會受到家人阻礙,甚至連年齡相差「3、6、9」的歲數都是禁忌,「同姓」之間想要結婚也得經過一番家庭革命。
婚姻的定義與相關的法律一直在改變,一直在修正,這是人類可貴的地方,我們懂得反省、調整、思考,我們有能力透過制度,透過後來的民主、法治,來抑制心中的偏見(比如對歲數相差369,或同樣姓氏相剋的迷信),並設法克服心中的歧視(比如美國之前的黑白種族禁止通婚,比如台灣本省外省之間的相互排斥),這些法律的修改,往往可以起帶頭作用,在社會民心還沒有整體改變之前,先做好保護,保障那些因為各種原因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法律應該是站在社會風俗之前的保護傘,在這個保護之下,人人平等。當人們逐漸習慣了這些,民風自然慢慢改變。
更久以前,不是一夫一妻之度,婚姻是媒妁之言,是家長決定,很多時候,結婚之前,新人根本沒見過面。要嫁給誰、娶誰,不是自己說了算。這些如果沒有改變,異性戀者可以得到現在這樣的婚姻與愛情自由嗎?
這些社會風俗不也是在一次一次的民法修改中,漸漸化約為生活日常,浸潤人心,產生變革。為什麼反對同婚的人對人類如此不信任,不相信我們可以把民法修正得更完善、能保障更多人的權益,而不是在修正的過程犧牲或剝奪了異性戀的權益,帶來動亂。
許多人拿國中國小的「性別平等」教育大做文章,刻意選取某些片段來誤導社會大眾,認為這是同志勢力的入侵,是教小孩性解放,然而,作父母的人卻忽略了,國中與國小,正是孩子最容易受到欺負、霸凌的年齡,到了小五小六,也是性徵開始的時候,這些性別平等教育,並不是在「教導孩子變成同性戀」,有很多根本不是同志的孩子,只是因為身材文弱、或氣質斯文,就被嘲笑「娘娘腔」,這些欺負人或被欺負的可能就是你的孩子,性別平等教育最重要的前提不是性,或同性,而是「多元、差異與平等」,是要讓孩子們通過理解這世上的性別光譜,才不會因為無知而任意欺負看來比較「不典型」的人。
現在的小孩發育得早,因為網路、媒體各種資訊的來源,對於性的理解往往來源混亂,所以必需讓小學生認識「性」,在基礎的性生理知識上,更進一步的提醒孩子對身體的理解,進而可以掌握、保護自己,是要在他們還無法保護自己之前,先對性有所理解,才知道如何在發生疑惑或問題時尋求幫助,「禁止孩子接觸性」並沒辦法防止未成年人發生性關係,給予他們正確的性教育,才是保護他們最好的方式。
回顧人類歷史,人類因為各種理由互相壓迫、殘害的例子,不可勝數,當我們走過奴隸制度、黑白隔離、種族屠殺、省籍情結、威權統治,我們是那樣地一代一代努力在反省人類犯下的錯誤,如何在這一代避免,如何補救,如何改善,我們正在努力成為更好的人,並且希望下一代能活得更自由、更寬闊,當「同志婚姻」這面照妖鏡出現時,我希望這是一面可以普遍映照所有人的鏡子,包括我自己,從鏡子裡我們看到了什麼呢?
最後我要對親愛的同志朋友們喊話,最近有許多朋友寫私訊給我,沮喪、憂鬱、憤怒,甚至也有因為看到這些反同恐同的言論與抗議,重新喚起生命裡的創傷,感覺受到威脅與恐懼,也為將來感到絕望,甚至想走上絕路,同志不需要烈士,因為已經有太多人因為自己的性傾向而死,因為帶領我們走到今天的,就是無數因為受到歧視、迫害、霸凌的人,是那些因為無法認同自己,無法得到認同而苦苦掙扎的人,因為更多即使一生活在孤寂痛苦中,也努力為同志人權積極奮鬥的前輩,這條路上已經鋪滿了悲傷的屍骨。
我祈求不要再有人因自己的性傾向而死,唯有活著,我們才得以為自己、為其他同志、為將來的同志,走出這條路,這是一條漫漫長路,唯有堅持、勇敢、堅定,才得以改變、有機會去改變。
性傾向例子 在 性取向-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的相關結果
性取向(英語:sexual orientation),或稱性傾向,是指人們認為異性、同性或兩性具有浪漫或性吸引力的恆久特定模式。通常,性取向可分為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三類, ... ... <看更多>
性傾向例子 在 關於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你搞清楚了嗎? 的相關結果
舉例來說,十八世紀的科學家,當發現男性的大腦平均較女性的大腦更重時,認為這是男性比女性聰明的證據——但現在我們已不這麼想。又如,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1935 ... ... <看更多>
性傾向例子 在 性傾向(性取向)(含教學原則與真實案例) 的相關結果
「性傾向」(或性取向)是一個多面向的概念,依據不同科學家強調的事實點而有不同的界定,包括:性吸引力、性慾望、性幻想、性行為、性傾向認同、情感與社交偏好,以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