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海內外努力謀求兩岸統一的愛國同志】
民進黨搞網軍,帶風向,發動“認知戰”,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甚至,可以“專業”到下海反串大陸網民,刻意用極端言語自導自演,再炮製“大陸網軍攻擊台灣”的戲碼,此即前不久才被揭發的“林瑋豐事件”。
這些綠營網軍、獨派“認知戰”的操作極其精凖,更懂得利用兩岸長期分離下最敏感的點切入,破壞大陸希望建設的統一戰線。這些各種容易挑動兩岸對立的點,夾雜國民黨“反共”、民進黨“反中”、或純粹就是長期不統一而自然蓄積的“分離”養分,都不可能只通過“惠台”、“讓利”、民間交流、“和平發展”就能化解,因為這是“台獨”與外部勢力通過對台灣島的實際控制建立的結構,只能從結構上發動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才能解決。
這場革命,就是盡快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至於在統一徹底實現之前,“武”的一手便是軍事、經濟……等硬實力的加速提升、部署,“文”的一手則需要精凖打擊、主動出擊的輿論戰。“台獨”不斷指稱大陸對台進行“認知戰”,但恰恰大陸在這方面長期屬於弱項。多數大陸網友會說,堂堂大國不辦實事,整天搞“網軍”成何體統。然而,輿論戰本就是不亞於槍桿子的“彈藥”,你不去主動引導,就很容易被敵人反向操作,甚至利用我們同志的愛國熱情,裂解我們爭取更多朋友的統一戰線。
在尚未走到真槍實彈的熱戰之前,輿論戰甚至是最主要的鬥爭內容,在這一方面,我們應承認大陸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中美大局、國際戰略的博弈中下大棋,和更細膩、精凖地在兩岸輿論場中靈活因應,這兩者並不衝突,皆須有之。我們要有具備革命精神的隊伍展開“反獨促統”的輿論鬥爭,而不能只流於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交差”作業,如此再結合硬實力的部署,才能精凖“反獨”、精凖“促統”。
一言以蔽之,精凖“反獨”便是精凖聲討優先打擊的“戰犯”,精凖“促統”則是精凖表揚所有人應效法的楷模。過度擴大打擊面,只要不到認同統一者就都視為敵人,不分輕重緩急亂槍打鳥,反而分散力量,給自己製造阻力。反之,隨便阿貓阿狗講幾句“好聽話”,就都瞎捧成正面典型,導致“統派”廉價化而未神聖化,也一樣不利我們壯大革命的隊伍。
“台獨”凡事上綱上線的險惡操作,激出大陸愛國網民的憤慨之情,但具體反制的做法卻是缺乏有系統的領導,這顯然是統一新鬥爭形勢下不能再迴避的重要課題。我們不應只用“堂堂大國不屑這些”一語帶過,或完全否定愛國群眾的主動積極性,而必須加緊建設這方面的工作。
我也必須說句公道話。當“台獨”動輒以“抗中保台”的標凖罷凌台灣任何不合他們意的人物(還不一定是公眾人物),大陸民間也自然出現對台灣公眾人物的審核,從而產生市場好惡的抵制壓力,這其實就是兩岸在失去原來基於“九二共識”的諒解、同時又在“台獨”催化對立下的反應。然而,希望能兩邊左右逢源的藝人栽了,原本被視為“統戰”對象的民間人士必須更在兩岸敏感的政治問題上表態了,但真正從一開始就專職搞政治的藍綠政客卻沒有栽,他們在台灣鞏固、加強“抗統”意識,再以此作為籌碼“擁獨自重”,只要在個別議題罵罵蔡英文當局,照樣能兩岸之間無往不利,免於被高標凖“審查”。試問:他們的影響力、危害力真的亞於風花雪月的藝人嗎?
歸根結底,兩岸遲遲不統一,這種可以被操作的各種對立只會更多。簡單地講一句,今天會有“中國隊”、“中國台北隊”這種分立的兩隊出現,不也是內戰遺留的尾巴?事實上,真正的“台獨”操盤手有美國的支持,他們不怕所謂“窮台”,不怕大陸民間的“審查”抵制,甚至還能經常利用大陸無法一竿子打翻的國民黨作掩護,反正犧牲的是一般沒能力的人民的發展。至於島內更多屬於“騎牆派”的普通人面臨選邊的壓力,要麼改到大陸發展,“只”在大陸做“中國人”,要麼在島內就唯有屈從“台獨”定義的“政治正確”(沒幾個人有條件、有勇氣做我這樣的鬥爭者),最後的結果就是島內“中國人”愈來愈少,但統一又不可能只靠根本不住在台灣的“中國人”做心理建設。
這些愈來愈惡化的問題,只能靠盡快統一才能解決。實現統一,抓到島內媒體、教育……等方方面面的主導權,才能實現兩岸心靈契合,徹底撫平中華民族因弱亂遺留的歷史傷痕。講所謂不必理會心理建設的人,是只有意氣的短線思考;批評我是為“私利”才疾呼“統一拖不得”的鍵盤俠,你們真做過如此深刻的辯證思考嗎?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4萬的網紅超粒方,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加點吉拿棒: https://goo.gl/PXHi3g =====================================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
快槍俠定義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挖出了好多我們的歷史啊~
與王堅院士有關的日子
本文來自杭派工程師。撰文 | 猛哥;視頻 | 阿竜
…………………………………………………………………
21年前,他是學界翹楚,比爾·蓋茨最信任的人之一。
11年前,他受馬雲之托,在阿裡掀起技術革命。
從“騙子”到“雲計算開拓者”,十年一覺“飛天”夢。
他就是王堅,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
1
那年,李開復37歲,受比爾·蓋茨之托,帶著一項使命飛抵北京。
甫一落地,他就到處尋找電腦使用者介面領域的頂尖人才,跑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沒有。後來,北京大學電腦系圖形學老師董士海給他指了條道。
董士海在視覺化領域深耕多年,熟諳學界,他想了想,說,“有一個,在杭州!”
此人就是王堅。
李開復又多方打聽,大家都說王堅是國內研究“人機界面”最優秀的一個人。
人機界面,是人與電腦之間傳遞、交換資訊的媒介和對話介面,是電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細數王堅的經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他生於1962年,被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癡迷大飛機,卻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工業心理專業,讀研期間常去浙江大學旁聽電腦課程,他的碩士論文《人機交互和多通道使用者介面》是中國第一部人機交互的論文,後來還影響了航太工程。
這多少算間接圓了他的“飛天”夢,也許是覺得不滿足,很多年後,他乾脆直接上陣,帶領一幫年輕人編造另一個版本的“飛天”夢,歷經挫折,每當下屬們洩氣時,他總會講,過去“那麼多優秀的工程師一輩子連造飛機的機會都沒有”,相較之下,現今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堅獲得心理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就晉升為教授,1993年又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不過,李開復一門心思要找到他,可不是因為這些頭銜,而是另有緣由。他給王堅發出郵件,邀請他來京參加一個典禮。
2
1998年11月5日,北京天氣蕭瑟,長安街兩邊的白楊樹正在凋零。
但與北京火車站相去不遠的國際俱樂部門庭若市,來了300餘人,均為中國電腦業的翹楚,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學校長、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員、7位所長、1個總工程師、1個高級工程師和1個總裁。
此外,還有29個政府官員和美國駐華使館的1位外交官。
王堅沒有到場。但這個小插曲絲毫沒有影響李開復的好心情。
科技部部長及教育部副部長先後登臺致辭,此外資訊產業部及中科院等官方機構都贈送了花籃。
這些官員和學者聚集一堂,只因美國微軟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研究院。
微軟CTO 奈森·梅爾沃德是敦促比爾·蓋茨做出此項決議的“推手”。當天,他在祝賀視頻中說:“因為人才是成功研究的先決條件,我們決意追隨人才,到人才濟濟的地方開設研究院。”
李開復進一步解釋說,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初衷是“彙聚中國本地的優秀人才和微軟公司自己的專業人才,彙集其思想。”
此話當日與會者都未給予足夠的注意。只有王選(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電腦漢字雷射排版技術創始人)隱約覺得微軟志不在此,“有眼光”,還有“遠大戰略。”
1999年春節前,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大規模招攬人才,觸角幾乎覆蓋了所有一流科研院校。
《經濟日報》說微軟中國研究院“一網”就“網”了十幾位拔尖人才。
3
儘管1998年的秋天,李開復和王堅沒能見面,但兩人在通了五封郵件後,再次約定見面。
李開復出差時,曾專門去浙江大學找王堅,沒見上,後來微軟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剛宣佈從微軟離職。此前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美國工程院院士)去浙江大學做演講,李開復囑託他去與王堅見一面,仍然緣慳一面。
李開復只好在郵件上邀請王堅北上,“看看研究院。”
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如此執著,這令王堅既驚訝又感動,他回信說:“我來北京看你。”
1999年1月10日,李開復終於見到了王堅。沒有寒暄,開門見山。談話只有半小時,但對聰明人來說已經足夠。
當王堅回到杭州時,一封電子郵件已在等著他,那是李開復發的。儘管李開復很希望王堅能夠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但抹不開情面直接挖人,畢竟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顧問。
李開復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堅的實驗室合作,這讓王堅很開心,覺得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但幾天後,他給李開復回信說,要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
導致王堅改變主意的原因是作為系主任和副院長,需要參加無數的冗雜會議,這令他不勝其煩。
1999年的春天剛開始,王堅來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接觸越深,李開復越希望王堅把“訪問”變成“加盟”。
最後,還是王堅自己捅破窗戶紙。到了夏天,他向李開復明確表示要到微軟來工作。
王堅被任命為多通道使用者介面組的主任研究員,組員有張高(中科院博士)和韓堅(清華大學博士)兩個年輕人。
以潘雲鶴的身份和學養,自然不能阻攔王堅的出走。
那個夏天和潘雲鶴一樣心情複雜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黨委書記李生,他是哈工大電腦系的老系主任,也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候選人(因為選擇提副教授沒有繼續讀博,張大鵬遂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
李開復給李生寫了一封信,說要挖走三個人,即:荀恩東、王海峰和劉挺。
荀恩東,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了兩年,後被引入香港科技大學,現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研究機器翻譯和語法分析。
劉挺,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呆了一年,又返回哈工大教書,現在是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
王海峰,是中國最早做搜索的一撥人,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李開復親自帶他。一年多後,跳槽到東芝中國研究院,2010年加入百度,深得李彥宏信任,2019年5月出任百度空缺了10年之久的CTO。
巧合的是,同月,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所涉專業為“人工智慧”方向的候選人共有五位,分別是王海峰(百度),沈向洋(微軟中國),楊強(微眾銀行),莊越挺(浙江大學),鄭慶華(西安交通大學)。
候選名單中還有兩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企業人物,分別是李彥宏和王堅,均位元列工程管理學部“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
一個月後,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佈,李彥宏、王海峰、沈向洋落選,王堅仍在列。
能PK掉沈向洋和王海峰等老同事,足以證明王堅的卓越,此時他的身份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年前,當王堅離開杭州來到北京時,創業失敗的馬雲正帶領一幫人從北京折返杭州,希冀東山再起;當王堅正式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時,馬雲與“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創辦了阿裡巴巴。
一個是風頭正勁的學術明星,一個是屢敗屢戰的創業者,誰能想到這兩個人將來會有交集,並作出驚天之事。
機緣就是這麼神奇。
4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礎研究,而不用操心經費及產出。
在王堅看來,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們不是要改進現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開創也要比一流的跟隨更加艱難。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
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彙報。
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回京後,微軟中國研究院專門舉辦了一次新聞發佈會。
王堅最後上臺,他說“做研究不一定隨大流。”
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王堅出任常務副院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規模資料處理系統、數位墨水、支援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使用者介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並在胡錦濤主席2006年訪問微軟時專門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信任。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微軟正處巔峰期,微軟亞洲研究院兵強馬壯,王堅有足夠的空間去大展拳腳,直到一個叫劉振飛的人找上門來。
5
劉振飛,現阿裡巴巴合夥人、高德總裁,不過2008年他找到王堅時,還是淘寶網技術保障總監,他因為資料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堅。
王堅當時帶人所做的專案正和資料相關,通過海量資料分析瞭解使用者習慣、優化軟體反覆運算。有人寫郵件給王堅,描述了他在比爾·蓋茨面前提到軟體的資料分析,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劉振飛畢業於北京大學,是王選院士的高足,眼光可謂毒辣。
那年夏天,阿裡巴巴CPO彭蕾(阿裡巴巴創始人、合夥人,現任Lazada董事長)親自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她說的是阿裡巴巴的“登月計畫”。
頭一年,馬雲召集阿裡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資料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裡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裡巴巴的資料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裡巴巴宣佈,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裡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彙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裡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彼時,阿裡巴巴高管中不乏技術牛人,比如中國開源第一人章文嵩。他本碩博均就讀於國防科大,師從電腦學院泰斗胡守仁教授(我國第一台億次銀河巨型電腦研製的設計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1998年創建LVS(Linux Virtual Server),2000年,Google搜索“wensong”會出現上千萬條記錄,2009年加入淘寶後,帶動了一系列開源運動。
但為何馬雲偏偏如此相信王堅?
除了都充滿理想主義氣息之外,在阿裡巴巴安全團隊負責人吳翰清看來,原因是“王博士是唯一一個能把技術講得連馬雲都能聽懂的人。阿裡有很多技術VP,但他們都沒有王博士這本事,所以他們也只能做到VP,而做不到CTO。”
被馬雲任命為CTO是王堅加入阿裡巴巴差不多四年後的事情,卻招致了這家公司史上最強烈的反彈。
阿裡巴巴已很長時間沒有CTO,上一任CTO還是吳炯。
吳炯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後赴美,1989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96年加入美國雅虎,負責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他1997年結識馬雲,2000年初成為阿裡巴巴的天使投資人,2000年5月正式加入阿裡巴巴,擔任CTO,領導開發了阿裡B2B網站,淘寶網以及相關系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2005年阿裡巴巴合併雅虎中國後,他還主持了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的工作。2008 年離職,專做投資人。
兩相對照,吳炯的光環太矚目了,而王堅進入阿裡巴巴後,卻成了名噪一時的“騙子”。
6
一切皆因阿裡雲所起。
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全世界宣佈:“美國要在十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將使他重新回到地面。”從此,美國雄心勃勃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開始實施,共分為“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及“土星計畫”三步。
雖然沒有關於阿裡巴巴“登月計畫”的具體時間表,但顯然也採用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9月10日,阿裡巴巴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裡雲成立了,它要為阿裡巴巴“登上月球“提供無盡的算力。
王堅擔任阿裡雲首任總裁,他對400多名團隊成員說:“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雲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雲計算這項新技術的雛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1963年,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津貼啟動MAC專案,要求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多人可同時使用的電腦系統”技術,這產生了“雲”和“虛擬化”技術的雛形。
2003-2006年Google發表了四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分散式檔案系統(GFS),平行計算(MapReduce),資料管理(Big Table)和分散式資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雲計算發展的基礎。
2006-2008年,亞馬遜、Google、微軟、IBM等巨頭相繼推出雲服務生態系統和雲計算平臺。
這樣看來,中國雲計算起步並不算晚。但先行者註定孤獨。阿裡雲成立之初,雲計算在中國還是個新名詞,外界充滿不解。
一個令阿裡雲老員工們記憶猶新的細節是,公司剛成立的前兩年,他們出差用餐時,開發票的服務員總是“好心”地將“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加一個字“阿裡雲電腦有限公司”。
王堅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帶過來的林晨曦等人成為阿裡雲乃至中國雲計算的最初班底。
林晨曦,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亞洲第一個ACM全球大賽總冠軍,2005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他和同事們“每天思考著全人類命運這樣的宏大未來,從不為經費擔心。“ 有一天,王堅把他和孫冰(奧林匹克資訊學競賽冠軍)叫到辦公室,說他和馬雲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裡,準備做雲計算,如果他們有興趣,可以一起去。
王堅的遊說很具有鼓舞性,他說,“雲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們所有的資訊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
林晨曦和孫冰很快就做出了決定,“其實很簡單,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選擇相信。“
儘管阿裡雲是2009年9月10日才宣佈成立,實際上早幾個月前就開始運轉了。林晨曦記得很清楚,阿裡雲第一個員工在2008年10月24日入職,正好是1024。“冥冥註定,阿裡雲和代碼脫不開關係。”
林晨曦成為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入職後“兵荒馬亂,十幾個人邊寫代碼邊四處招人。”
阿裡雲當時辦公室在北京上地,沒有空調,夏天很慘,工程師們只好買來一堆冰塊,放在臉盆裡降溫。此外,辦公室還經常停電。
有次馬雲來京,專門去阿裡雲辦公室,想看看工程師們到底在做什麼。林晨曦打開電腦想給馬老師看看,不巧還停電了,馬雲只好坐在辦公室等了半個小時,直到電力恢復。
環境確實太差了。許多工程師來面試,一看樓裡這麼破,就不想來了。林晨曦趕緊解釋,這只是暫時的,新的寫字樓還在裝修。
饒是如此,在那個破舊辦公室裡,2009年2月1日,阿裡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
“飛天”是阿裡雲為了“登月計畫”而做的分散式運算系統,其英文名是Apsara——吳哥王朝的阿僕薩羅飛天仙女,寓意希望為人帶來幸福。
“飛天”是想將全球數百萬台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電腦,讓任何企業、機構和個人只要聯網就能獲得即開即用的計算能力。
關於“飛天”,林晨曦有個通俗的比方:
有一波人不知天高地厚,想做分散式系統,好比大家把腳綁在一起,單、雙報數,然後同時邁步。人數少時,這很簡單。但是當人足夠多時,就不簡單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邁腳,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同時性具有相對性;有人邁左腳,有人邁右腳,有些人兩隻腳一起邁,就有人摔倒了,摔倒的人會把邊上的人帶著摔倒,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二個難題;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異構,有的人長得高,有的人長得矮,步伐不一樣,就會帶來困難;還有很多動態環境下帶來的不確定性,路面有石頭,或者颳風下雨……最後還是走到了終點。
可誰也沒想到,“終點”那麼遠,“走”得好辛苦。
7
馬雲對王堅是百分百支持, 要人給人、要槍給槍,阿裡巴巴內部各路精兵強將都彙集到阿裡雲。
有一次元旦年會上,王堅把馬雲叫來給工程師們打氣。馬雲說他不懂技術,但很尊敬搞技術的人,認為技術大牛都是俠客,還說“程式都是bug 組成的”,贏得了全場的掌聲。接著,馬雲更是豪氣的說“登月計畫”是一定要做的,先砸10 個億,不夠再砸10 個億,直到做出來為止,再次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一開始大家都志得意滿,意氣風發,覺得一群技術牛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但現實是,沒有先例可循,阿裡雲得從零開始。
在林晨曦看來,“阿裡雲就像是一個軍隊,在攻佔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攻克的山頭,一批衝鋒者倒下了,下一批衝鋒者接著頂上。其實是很悲壯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成功。”
工程師們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年,不願意在黑暗中一直摸索。各種爭吵和懷疑出現。壓力實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團隊呆了半年就走了。
甚至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追隨王堅而來的人也在放棄。2010年,一位老部下離開阿裡雲時,深情又失落地對王堅說,做雲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圍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何時。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裡雲最艱難的時候。
在阿裡巴巴外部,業界都不看好雲計算。中國IT 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佈局為時過早。"
在阿裡巴巴內部,大家都在看王堅的笑話,譏諷他是糊弄馬雲的“騙子”。其它部門的技術leader們都虎視眈眈,就等阿裡雲解散,然後去“瓜分”工程師。
有一次一群人吃飯,劉振飛問王堅,外面那麼多人罵你不靠譜,看你好像不在乎。眾人都愣住了。王堅埋著頭,想了半天說了一句,“我這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當王堅被燙的體無完膚時,馬雲又添了一桶開水。2012年8月14日,他發文任命王堅為CTO,全面負責規劃、制定和實施集團技術發展戰略。
阿裡巴巴內網徹底炸了,反對之聲洶湧不止,概而言之就是:王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浪費資源無數,不被追責,反而高升,難以服眾。
沒人知道那段時間王堅承受了多少壓力。“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但是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
關鍵時刻,又是馬雲撐了王堅和阿裡雲一把。他在內網公開回應:“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瞭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裡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為此,王堅對馬雲無比感激,後來寫書時,把這段話作為前序。
8
因為“理想主義”和“太執著”,王堅被認為是阿裡巴巴最像約伯斯的人,他的書架上也有一本沃爾特·以撒森寫的《約伯斯傳》。
約伯斯不好相處,以“現實扭曲力場”著稱。無獨有偶,王堅身邊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現實扭曲力場”。
那幾年,阿裡雲的工程師們一旦決定留下來,就會成為王堅的“腦殘粉”,他們堅信王堅的方向永遠正確。即使錯了,也是他們這些執行者錯了,“能力無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王堅極具感染力,總喜歡給部下講雷達的故事。在二戰勝利前夕,《時代》週刊封面本來要刊登雷達的照片,都已經通知發明雷達的團隊了,這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結果發行前,改為刊登原子彈的照片。雷達團隊非常沮喪,因為從整場戰爭來說雷達的意義才是最大的。
每次王堅講這個故事時,聽眾都很興奮。他總會用“你們在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不要怕犯錯”一類的話來鼓勵大家,然後眾人就覺得在做著一份無比光榮的工作。
2012年8月,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裡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那年下半年,淘寶系“去IOE”完成,“飛天”已經跑得比較順暢,林晨曦可以放心離開了,“我在阿裡四年,其實相當於呆了十年。阿裡雲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發兩年半的路。人的頻率調快了兩倍半。”
離職那天,他和同事們在西湖國際旁邊的一家小館子聚餐,氣氛有點沉重。王堅開玩笑,“我們不應該這麼自私,晨曦不只屬於阿裡。”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林晨曦覺得不是傷感,不是難過,恍惚覺得:“在阿裡雲的四年,像是過完了一輩子。以後的事情,都是下輩子的。”
榮光時刻到底來臨。2013年8月15日,“飛天”5K系統上線提供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單個集群超過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這種能力的公司。
阿裡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同年12月,啟動“登月計畫”。
“去IOE”完成後,阿裡雲沉澱了一套“商業-開源-自主” 軟體交互反覆運算的工程管理方法,成功服務國內關鍵行業客戶超過20萬家,推動了國內企業向雲計算的全面轉型。
後來,那些早年離開的工程師,一直在想,阿裡雲最終能成功,王堅的堅持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次,林晨曦和老同事們聚會,為這個問題一直聊到淩晨3點,結論是:“如果換一個人,也許早就掛了10遍了”。
在2012 年的阿裡雲年會上,王堅走上台,他緊攥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裡雲,現在不在阿裡雲了。”
這其中就包括吳翰清,2012年9月離職創業,就在“飛天”即將展露曙光的前夕。走之前,王堅約他長談,臨別時,他流淚說:“博士,其實我一直是相信你的!”
兩人相對,淚眼凝噎。
當吳翰清創業後,才深深體會到王堅的不易。“現在我回想起來,王博士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沒有太多的創業經驗和產品經驗,僅憑著一腔熱忱帶領著一群同樣熱忱的工程師們在做世界上最難的技術之一。走了很多彎路,也傷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樹,讓後人乘了涼。”
9
乘涼者甚多。
阿裡雲趟出一條路後,國內雲計算熱潮興起,2013年就此成為中國雲計算的轉捩點。UCloud和七牛雲等協力廠商雲計算企業成立,騰訊開放平臺也是這一年對生態企業開放,AWS高調入華。
2014年9月19日,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裡巴巴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之一是“雲”和大資料,業務戰略是“雲+端”。這個基於“雲”的宏大敘事,正是始於六年前王堅掀起的內部技術革命。
技術底座已經構築,接下來就是高歌猛進。
馬雲再次展現了善於點將的本領,用阿裡小貸負責人胡曉明(現為螞蟻金服總裁)接替王堅,擔任阿裡雲新CEO,給這家技術公司注入商業基因。
到2016年,阿裡雲營收規模已躍居亞太第一,全球第三,連續數年保持三位數的增長。
同年,王堅卸去阿裡雲總裁及阿裡巴巴CTO兩職,專任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目前,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是阿裡雲的客戶。
在阿裡巴巴內網,王堅被貼上各種各樣的的標籤,出現頻次最高的有:“遠見”、“先知”、“堅定”、“堂吉訶德”……
但這個被稱為中國10年來最成功CTO的男人卻說,“我是一個既得利益者。”
2018年,王堅受邀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回憶起阿裡雲的創業史。
他對董卿說,計算像是一口井,井裡有著最珍貴的水資源。隨著大家對計算需求的增大,要有人想辦法把井水變為自來水,讓它順暢地流入尋常百姓家。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建水廠、鋪管道、做水龍頭、裝水錶等一系列環節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新理念的接納,因為第一口自來水從水龍頭裡流出之前,沒有人相信。
在阿裡雲出現之前,國內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新技術能推動社會進步。
王堅說,他願意做那個引水的人。領著一群年輕人,去做一個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
2017年,中國電子資訊技術年會上,王堅代表“飛天雲作業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專案接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獎牌,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中國電子學會鑒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對我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有人在知乎上寫下這樣幾句話:“10年前,我也覺得博士(王堅)是個騙子。現在看看,我覺得他是個偉人。我覺得沒有這些別人嘴裡的偏執狂,世界又怎麼可能被改變。”
10
道不孤,必有鄰。
王堅現在更多扮演的是阿裡巴巴技術先驅的角色,當下研究旨趣是“城市大腦”,開闢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的城市發展路徑。
人類最偉大的作品是城市,但也帶了“城市病”。在王堅看來,“城市大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城市的資料流程動起來,產生價值。
解決交通問題,並不是“城市大腦”的唯一功效,它是未來城市新的基礎設施,可以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做出更多貢獻。
互聯網、資料、雲計算,這三者始終讓王堅念茲在茲,在他心目中就如同火,新大陸和電,足以改變世界,值得用一生去探尋。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覆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裡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裡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裡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譭謗也好,讚歎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雲煙。他撰有《線上》,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 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時代》中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淩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吳翰清,道哥的黑板報
3. 《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裡雲橙
4. 《雲之戰》,孫宏超,騰訊深網
5.《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張為民,科學出版社
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
快槍俠定義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八卦
#冷專欄 #微冷 為什麼「雜誌」和「彈匣」的英文都是 magazine?
各位晚安。美國是世界第一的平民擁槍大國。因此,平均每天會發生超過一起能歸類為「大規模槍擊」(mass shooting)的不幸事件——定義是「不算槍手,死傷人數合計超過四人的槍枝攻擊事件」。
根據「大規模槍擊追蹤」(www.massshootingtracker.org)網站的清單,2017 年美國一共發生了 427 起大規模槍擊事件,造成 590 死、1972 人負傷。2018 年雖然還沒過完,但平均每天超過一起重大槍擊案的趨勢,仍然恐怖地持續下去。
這種外電新聞一般不忍卒讀。不過若你忍住恐懼,從手指縫之間勉強讀它個幾則,見到「槍手恣意向群眾掃射,直到彈匣空了......」或類似情節,也在所難免。
英文描述起來大約是
'The shooter emptied their "magazine" into the terrified crowd.'
是,magazine,奇怪ㄟ,英文 magazine 除了是雜誌,也可能是指槍的彈匣,為什麼啊?
雜誌和彈匣,雜誌和彈匣,雜誌和彈匣……
啊~~我窮盡發揮我每一分想像力,都無法在這兩個東西中間找到共同點。
因為橫豎想不通,這個疑惑被我放置了好多年,直到最近不經意讀了本書才恍然大悟:英文版的《魯賓遜漂流記》——出版於西元 1719 年的《魯》書早已進入公有領域,大家不用買,可以到「古騰堡計劃」(www.gutenberg.org)免費下載電子書。
生活於 17 世紀的主人翁魯賓遜,他的日記兼自傳中記載......
#以下有雷注意 #一本出版快滿三百年的書也照雷不誤 #是說怎麼可能有人不知道魯賓遜漂流記的劇情 #反正書的原本標題就把情節完整雷過一遍了 #好了已經給你機會我要雷囉
總之,咳咳~~魯賓遜落難荒島,但不幸中的大幸是,他意外從擱淺的破船中獲得大量的火藥。使他需要在他一半圍籬、一半帳篷的營地裡再挖出一間山洞,當作乾燥的儲藏室專門保存這些火藥,以免日曬雨淋,讓火藥變質失去效果。或者被雷電、野火或野生的苦力怕不慎引爆。
講到這「儲藏室」魯賓遜(也是作者笛福)用的英文字就是「a magazine」。也就是說,magazine 這個字曾經指的是「儲放火藥的地方」,所以日後會演變成彈匣的意思也就不意外了。
那「雜誌」那邊呢?我們先往回講。在法文裡——英文從法文借用了很多字—— un magasin 〔讀音:ㄥ瑪嘎桑〕指的是「一間商店」。好喔,商店裡當然有儲存東西,就是商品,意思還算接近der。
稍微驚訝的是, un magasin 這個法文字居然也是外來語。還是來自阿拉伯文!阿拉伯文的 مَخْزَن (maḵzan 〔讀音:馬赫任〕) 就是儲藏室的意思。
在中世紀,環地中海的南歐地區,拉丁民族與北非的阿拉伯人儘管不情願,卻還是有著頻繁的商業交流。順帶一提,當時歐洲的基督徒泛稱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為「薩拉森人」 (Saracen)。
總之,義大利文、西班牙文與法文裡都引進了與「儲藏室」相應的阿拉伯外來語:分別是 magasin (法) / almacén (西) / magazzino (義), 這個字彙再進一步的流傳到歐洲的其他地區,而在進入英語後有了進一步演變。
碰巧的是,距離魯賓遜的時代不久的英國,第一本現代意義上的通俗雜誌誕生了。那是由倫敦的商人愛德華.凱夫(Edward Cave)先生所創辦的《紳士雜誌》。創刊於 1731 年的《紳士雜誌》——全名為《紳士的雜誌(商店),或商人每月的情報探子》(The Gentleman's Magazine: or, Trader's monthly intelligencer)內容包容萬象——就像一間充滿情報的商店,這也是凱夫先生採用 magazine 這個字的用意了。
從今日網路上就能查到的 1731 年《紳士雜誌》第一期的目錄,我們可以看出這份「雜誌的始祖」內容實在超豐富,含有:
公眾議題政經宗教事務的議論文(民意廣場)、
詩詞歌曲雜文和藝術評論、
倫敦重要人物的出生婚配升遷逝世、
商品股票期證價格與破產清單、
廣告招貼和啟事、
年度出版品、年度大事摘要......
如同現代的雜誌,主編凱夫先生還會自己動筆,或者邀請名家寫一些較有份量的專欄、專題報導。
到此,我們總算弄懂英文 #冷字彙 magazine 兩個天差地別的意思的由來了,一方面來自「儲藏室」,是從阿拉伯文 مَخْزَن (maḵzan) 進入義大利文(magazzino)再輾轉進入英文,從例如魯賓遜挖的那個火藥儲藏室洞穴→彈藥庫,再衍伸成槍砲的彈匣。
另一個意思「雜誌」要歸功於十八世紀倫敦一位姓凱夫(Cave,這麼巧,也是洞穴)的編輯和商人,選擇用 magazine(冷知識の商店)來命名他出版的年鑑類書,一本給倫敦客的生財情報,時事與大雜燴。可以說是今日所有雜誌和報刊的始祖。#冷知識刊物
嘛,嗯,要是更多美國人能效法蝙蝠俠/神秘博士/馬蓋先那不擁槍、不殺人的英雄精神,也許每年能消弭成千上百件家破人亡的悲劇。而講到 magazine 也會先想到上廁所可以閱讀的精神食糧,而不是從中會射出奪命子彈的東西吧。
#PeaceJoyLove
掰掰下次見。(by 科宅)
快槍俠定義 在 超粒方 Youtube 的評價
►訂閱加點吉拿棒: https://goo.gl/PXHi3g
=====================================
還可以在哪裡找到我:
FB: https://www.facebook.com/tessereq
twitter: https://twitter.com/TessereQ
twitch實況台:http://www.twitch.tv/chantienchiu
=====================================
如果你不喜歡此影片的話歡迎指教
我會盡量改進
喜歡的話也請不吝嗇分享啦!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小丑》即將上映,在各大影展都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甚至得到了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金獅獎。
所以,對於這部電影,你能夠期待什麼?你該期待什麼?讓我來帶你快速進入狀況
首先,這雖然是一部DC出品的電影,雖然是根據美國漫畫史上最有名的反派改編,
但是它幾乎不會與你所看過的任何「超級英雄」電影有相似性,
即使跟相對來說較為寫實的黑暗騎士三部曲來比也是如此。為什麼?
從這部電影剛被宣布,許多人都猜測這會根據知名的以小丑為主的故事《致命玩笑》改編,
但是隨著各種資訊愈來愈透明化,導演陶德菲立普斯表示「這不會根據任何漫畫改編」,
更對於致命玩笑之中小丑的經典「起源故事」表示:
「我不相信跌到化學藥劑裡會讓你皮膚漂白,頭髮變成綠色,再成為一個瘋子」
從各種跡象來看,這不會是近幾年佔據螢光幕的傳統超級英雄電影,
不會有討好粉絲的彩蛋或是漫畫致敬,更不是DC電影宇宙的一部分。
在DC試圖趕上漫威的進度卻數度失敗之後,這次完完全全地脫離任何宇宙或是世界觀,
主角瓦昆菲尼克斯起初甚至還反對蝙蝠俠父親湯瑪斯韋恩在這部電影的出現。
更在被問到對於粉絲期待怎麼想的時候這樣回答:
「我完全不在乎,我只對導演想傳達的以及角色本身的概念有興趣。」
不只如此,在這部電影中飾演脫口秀製作人的馬克‧馬隆對於超級英雄電影更是這樣表示:
「我不喜歡被強迫要去看這種電影,那些電影是給長不大的老宅男看的」
重點是什麼? 好聽的講法是他們想要重新定義漫畫改編的電影,
講難聽一點就是製作這部超級英雄電影的人都不是很喜歡超級英雄電影
那既然這部電影的重點不是我們所熟知的小丑,那它究竟是關於什麼?
導演表示這部電影有許多面相受到他從小看到大的角色剖析電影影響,
《計程車司機》、《蠻牛》、《喜劇之王》等等,
而這幾部電影的導演馬丁史柯西斯也一度是《小丑》的製作人,但是因為檔期問題而退出。
確實,光是從預告以及各種訪談之中就能夠看出為什麼導演會引用這些電影,
《計程車司機》講述一個漫無目標的孤獨男子在開計程車的過程中見到的人情冷暖,
應該是說,幾乎只有「冷」。因而慢慢陷入極端暴力,試圖矯正這個社會的故事。
而喜劇之王則講述一個自認為喜劇才能出眾卻苦無機會的無名之輩,
用盡一切手段來試圖受到知名脫口秀主持人的注意。
注意到什麼了嗎?把這兩部電影的主軸融合在一起,就成為了《小丑》的基本架構,
計程車司機之中的主角就是活體的存在危機,完全毫無目的,
厭恨紐約的「垃圾人渣」卻渾然不自覺自己就是其中一員。
處處想要尋求與人的連結,卻因為自己極端且扭曲的觀點而一再受挫,
而《喜劇之王》主角想要成名的慾望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無可救藥對於認同感的渴望。
《小丑》之中的主角亞瑟‧弗萊克也是如此,不是傑克尼克遜的扭曲幫派份子,
不是希斯萊傑只想看世界燃燒的混亂邪惡狂人,
而是在社會底層毫無出路,急切尋求棲身之地的失敗喜劇演員,一個孤獨的男子。
再者,你絕對不會想到導演在這部電影之前聞名的電影是什麼:
《醉後大丈夫》系列。
這聽起來雖然像是個戲劇性的風格轉變,
但是對我來說《醉後大丈夫》也是與《小丑》有主題連結的,
也就是過度壓抑而造成的爆發。
在那部電影之中,主角群在酒醉過後做出各種完全無法想像的荒唐行徑,
其實就象徵著每個人在平時受到自己以及社會壓抑的自我本性,
在長年累積之下有可能一瞬間爆發。
而小丑講述的正是受到過度霸凌壓抑所產生的後果。
現在 “we live in a society”這句話被變成小丑的口頭禪已經是個迷因了,
但是從各種跡象看來,社會的壓迫確實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而某些已經看過的人也表示這部電影非常有煽動性,
認為這會鼓勵那些「得不到就毀掉的變態心理」。
美國鄉民也開始拿這部電影可能會引發槍擊案來開玩笑,
當然,這部電影是否真的會「引發社會動亂」這點還有待商榷,
但是一部有爭議性的電影總比一部完全不冒險的電影來得值得討論。
重點是,不要走進這部電影期待看到精彩的動作場面和緊湊的劇情,
這是一部角色剖析電影。只是主角剛好是史上最有名的反派而已。
但是如此經典的角色,需要一個能夠100%投入的演員,
容我介紹,當今最值得注意的演員,瓦昆菲尼克斯。
你可能不認得這個名字,那是因為他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商業大片裡了,
但是你非常有可能看過他- 還記得《神鬼戰士》之中的皇帝嗎?
沒錯,這就是瓦昆菲尼克斯。
在飾演這個角色之後,瓦昆就再也沒有演出一部強檔大片,
但是他每次所無論演出什麼角色都有如費盡全身的力氣直接鑽入那個角色最深層的本質,
不,應該是說如他的姓Phoenix,他每次都有如鳳凰一般以他所演出的角色重生。
導演表示他在寫劇本的過程中,心中只有瓦昆菲尼克斯這唯一人選,
甚至還把他的照片貼在電腦螢幕上。
不難看出為什麼,畢竟瓦昆對於身為演員的態度是完全無庸置疑的,
在2010年時他拍了一部紀錄片《我仍在這裡》,
紀錄他本人放棄演員生涯轉行當嘻哈歌手的過程,
更在宣傳時做出了留名青史,或者說惡名昭彰的訪談,
在大衛萊特曼的節目上幾乎像是個反社會人士,好似他已經完全地崩潰。
連萊特曼如此資深的主持人都幾乎無法把持這個怪異的瓦昆菲尼克斯。
在這部紀錄片推出的一段時間之後,參與製作的人才終於表示這是個偽紀錄片,
瓦昆的言行舉止完全都是演出來的。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演員,無論參與什麼計劃都完全地投入。
對我來說,最能夠形容他演技的,是兩個完全矛盾的形容詞,細膩卻又猛烈。
你能夠看到他動用整張臉所做出不可思議的情緒轉變,
像是《雲端情人》之中短短幾分鐘之內有如雲霄飛車的內心起伏。
但是也能夠在一瞬間爆發猛烈的情緒,強烈地好似是他本人在受苦,
如《世紀教主》之中在受到提問時所展現的挫折以及悲憤,
或者是最近讓我極為印象深刻,在《失控救援》之中飾演的殺手。
因為看到自己的目標在他到達之前就被殺掉,讓他無法宣洩對於這些人渣的憤怒,
因而直接坐在地上崩潰的畫面。
而巧的是,剛剛所提到的幾個角色似乎都是在為他在《小丑》之中的演出準備,
《世紀教主》之中陰晴不定,似乎再怎麼努力都找不到自己目標的弗萊迪,
《雲端情人》急切尋求連結的孤獨男子西奧多,
《失控救援》之中對於這個社會愈來愈失望,
試圖用自己暴力的方式來「矯正」一切的殺手喬。
似乎一切都如群星連成一線,指向《小丑》會是個讓人大開眼界的電影,
誰知道,或許在這之後,我們能夠看到更多勇於嘗試的漫畫改編電影。
小丑 預告分析 預告解析 彩蛋
-~-~~-~~~-~~-~-
必看影片: 除了漫威以外 還有哪些電影必看? | 盤點年度十大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6dHjguAFzY
-~-~~-~~~-~~-~-

快槍俠定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網路購買壯陽藥,當心花錢又傷身!有性功能障礙相關困擾,就醫才能重新找回「性」福!
更多「性」福知識,請加入「台灣男性醫學會」的衛教臉書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getharderTAA/?ref=page_internal
#男性性功能障礙 #切忌網路買藥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00:00 前導
01:35 上網買藥的風險
03:43 男性的性功能障礙有哪些?
05:12 造成性功能障礙的因素
06:21 懷疑有性功能障礙該怎麼辦?
07:53 我們的觀點
09:51 提問
10:10 結尾
【 製作團隊 】
|客戶/專案經理:Pony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女人一分鐘就高潮,為什麼男人要拼持久? - 良醫健康網:https://bit.ly/2KJk0bl
→性治療在醫學與性學上的困境 -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https://bit.ly/33eI5NB
→把性和愛畫上等號?性治療師童嵩珍:性可以愈練愈好,但不是關係的解藥 :https://bit.ly/3mawNRI
→焦慮與憂鬱讓你變成快槍俠?:https://bit.ly/3laoPGW
→勃起功能障礙 定義 -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https://bit.ly/2JeklSu
→國際勃起功能指標量表:https://bit.ly/3nYe5xs
→男人30歲後一半會有勃起障礙!威而鋼、犀利士...藥師用一張表告訴你該怎麼選藥 - 良醫健康網:https://bit.ly/3fIu2EX
→【調查】威而鋼假藥流出市面 假藥盛行率竟高達93% -TVBS:https://bit.ly/3mcwtlM
→你討的是「持久」,還是面子?破解男人的陰莖焦慮症:https://bit.ly/3qdBtsK
→【非處方藥】民眾常見非處方藥品之正確用藥衛教懶人包 - 台灣年輕藥師協會:https://bit.ly/33mqaVk
→藥品分級 - 屏東縣衛生局:https://bit.ly/2KxpsxJ
→認識藥品分級:https://bit.ly/2J8H8PD
→为什么男性更执着于自己的性能力? - 知乎:https://bit.ly/3q3KBjC
【 延伸閱讀 】
→打擾性愉悅的男人焦慮:https://bit.ly/3m9HXq5
→男人狂問「到了沒」...當做愛變成一場考試,解析男人的「高潮恐慌症」:https://bit.ly/3q33LpB
→我的小鳥不會飛-“舉弱男”的悲情 - 台灣男性學醫學會:https://bit.ly/2HDS1sh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快槍俠定義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評價
#記得打開CC字幕 #私刑正義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1:16 【 私刑是什麼?】
01:38 【 私刑正義就是正義?】
02:39 【 什麼是應有的懲罰?】
04:55 【 司法審判的意義 】
06:11 提問
06:25 結尾
06:38 掰比~別忘了訂閱~!
【 製作團隊 】
|企劃:鯉鼬
|腳本:鯉鼬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夯吉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台南虐童4】17歲小媽媽涉虐死女兒 臉書日常!揪唱KTV:https://bit.ly/2WeE0E4
→ 【快訊】台南虐童致死案 17歲生母裁定收容、3加害人聲押:https://bit.ly/2S8dnRG
→ 永和托嬰中心驚傳虐童 侯友宜:絕不姑息暴力:https://bit.ly/2FKdeOJ
→ 影/新北托嬰中心虐童 3師涉傷害各以3至5萬交保:https://bit.ly/2FYeSvp
→ 永和托嬰中心虐童 主任嗆我道歉了不然你想怎樣【一刀未剪看新聞】:https://bit.ly/2FLLyJw
→ 托嬰中心虐童引眾怒 隔壁幼兒園衰被丟雞蛋又噴漆:https://bit.ly/2HtmgBf
→ 快訊/惡男「肉圓沒加辣」爆打母子 遭7鄉民痛毆送醫:https://bit.ly/2FVW7su
→ 肉圓沒加辣怒打妻兒!7網友肉搜男子住家 痛毆莽父:https://bit.ly/2S3N1jP
→ 肉圓沒加辣遭毒打 妻小首出庭控林男家暴:https://bit.ly/2Dwt5Oy
→ 7網友對肉圓爸動私刑遭逮 其中一人才剛因持槍交保...:https://bit.ly/2THfQjg
→ 門前圍滿人都帶辣椒 「肉圓男」嚇到借住親友家:https://bit.ly/2S60kjV
→ 私刑維基百科:https://bit.ly/2MqS7RY
→ 擅用私刑定義:https://bit.ly/2WeU3S4
→ 個人臉書:Ping Kai Huang:https://bit.ly/2CL3T5c
→ 帕金森瑣碎定理維基百科:https://bit.ly/2dtUaX4
→ 謝宜斌觀點:遲來的正義絕不是正義:https://bit.ly/2WeZFMn
→ 私刑正義的省思:「司法為民」真義為何?:https://bit.ly/2RIUxRY
→ 不鼓勵私刑正義 黃國昌:但改革蹉跎與立法怠惰更無法忍受:https://bit.ly/2Dv5r54
→ 150村民「私刑正義」活活燒死2嫌 墨檢:人家清白的:https://bit.ly/2Rc1cPx
→ 網路誤傳綁架兒童 墨西哥2男遭村民私刑燒死:https://bit.ly/2RLTYqn
【 延伸閱讀 】
→ 李念祖專欄:報復不是正義:https://bit.ly/2RHV1Yq
→ 私刑將強姦累犯打死,這就是「正義」?https://bit.ly/2T6xhK5
→ 荒謬至極的「私刑正義」:https://bit.ly/2DwS840
→ 懲罰與公義:從《教父》看法律哲學:https://bit.ly/2CGT0kR
→ 觀點投書:私刑絕非正義而只是逞兇鬥狠:https://bit.ly/2RaxB95
→ 以夜魔俠與制裁者為例,探討「私刑制裁」尋求正義是否合理:https://bit.ly/2CBCZg0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