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插嘴太衝動_長大行為問題多
研究發現,3歲後孩子如果自我控制能力愈差,到成人時期愈容易出現健康及經濟上的危機。別小看孩子「愛插嘴」及「個性太急」的行為,因為代表孩子可能衝動控制晚熟了,會影響學業、人際關係、甚至長大後的品格!
►由小觀大_現在孩子的衝動問題:https://pse.is/SSXW3
最近我評估了數十個孩子有衝動控制不好的問題,發現他們有的在團體中常跟其他人起衝突、有的脾氣很暴躁、有的很急很沒耐心、有的在玩遊戲很自我,根本不聽大人的指令就去做。到底這類孩子該如何引導呢?我給家長十個小提醒:
1、孩子很衝動先列出核心問題:
孩子的衝動性高,一定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建議父母先從最急切需要要改變的3-5種行為開始,先開始跟孩子訂立契約,及設立奬賞制度,孩子比較容易成功及類化到其他事。
2、建立衝動孩子對行為的自覺:
大人認為衝動行為不恰當,但孩子未必覺得自己有問題,因此多數孩子根本沒進到反省階段。要建立孩子對衝動行為的自覺,就要機會教育。例如孩子可能常常插嘴而不自知,就要在孩子正插嘴時,問他犯了什麼錯?而不是駡他!
3、跟衝動孩子共同討論解決方法:
以插嘴為例,孩子可能會說「我現在不說等一下會忘記呀」,大人需要協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出方法,孩子執行的意願會更高。
4、衝動控制只要有進步就要稱讚:
孩子有努力,儘管只是比平時能在位置上多坐個幾分鐘,只要能好好的肯定他的行為,他一定會更願意控制自己,做得更好。
5、鼓勵衝動孩子先觀察再行動:
常提醒孩子多觀察環境、觀察別人正在做什麼,例如在圖書館裡,不要只是一直要孩子安靜,可以請孩子看看周遭的人在做甚麼,感受一下個場所是安靜的還是吵雜的。
6、跟孩子共同討論行為後果:
讓孩子思考有自我控制跟沒有自我控制,其行為結果有沒有不一樣,孩子你喜歡什麼樣的結果呢?所以知道該怎麼做了嗎?
7、教衝動孩子學習安排時間減少無聊:
通常孩子越不知道要做什麼、越無聊就越容易出問題,因此爸媽需要建立孩子時間規劃的能力,該做的事先做,才有自由時間做喜歡的事。
8、教衝動孩子換位思考並了解感受:
要讓孩子了解「你喜歡別人不一定喜歡」很重要,帶著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為會對他人有什麼影響,甚至請孩子注意觀察別人的表情,對方看起來喜歡嗎?
9、幫助太衝動孩子逐步分析及調整:
雖然「衝動」看起來是一件事,但可能出現在孩子日常生活各個行為中,不要一次就能調整全部的行為。父母帶領孩子分析自己的衝動行為,就會建立孩子的後設認知,孩子才能逐步調整控制力,要求過多,反而會讓衝動的孩子很快放棄。
10、透過思考類運動或活動增進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在天才領袖課程中,我們常設計很多增進衝動控制的大腦活動,大腦絕對是可以訓練的。例如將球類運動結合思考、將感統運動結合等待、將平衡遊戲結合停看聽,都會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每週至少讓孩子從事3~4次需要思考類的運動,每次30分鐘以上,對孩子的衝動控制成熟就會有所幫助的。
小孩很沒耐心或很衝動的行為,不要覺得他還小不用教,更不要覺得長大就會好,反而更要從小好好的引導,培養他未來成為一個有耐心的孩子!1-9項的衝動行為,中了幾個呢?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9萬的網紅Chen Lil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Lily英文聊天術(口說課程):https://bit.ly/36I05CF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Turn on CC subtitles (Both English/ Chinese available) 開CC字幕(中文、英文都有) H...
後設認知教育 在 Facebook 八卦
為何我以前說過,我相信科學,但不相信科學家?
這個喔,嗯嗯...
我不知道在座多少人是這樣學的,至少在我念大學的時候,物理系教的第一個概念,叫做:
「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
重點不在於怎麼設定,也不是怎樣靠這個計算,而是「你有沒有認知到設下的條件,到底對結果產生何種影響,跟現實差異多少?」
理工科的朋友可能覺得這是廢話,我們怎麼可能不知道,但請恕小弟直言,真的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
我在中研院時做過一個系列的研究,內容是半導體相關的光、電與磁與表面性質,延續國外某個國際知名研究單位,據說對未來半導體、記憶體等等都有重大影響。有常看我講的應該知道,這個研究在10多年後,差不多2010年被同各研究單位,重量級大老發的論文判死刑,認為實驗雖然都正確,但方向可能錯誤。
嗯,醫龍裡面第一集的經典台詞「手術很成功,但患者死亡」
唉,其實我做這研究的第一年就知道,這整個系列都有問題了,只是別說老闆很難接受,所長他們也很難接受,美國跟印度等來的合作朋友也很難接受,我自己也是。所以最後傾向「這個年輕小鬼一定哪邊做錯了」,所以我也算了。
好了,公布答案,哪邊有問題?
「溫度」
我看過外國的實驗儀器,裝在真空腔體內的溫度計,是固定式的。而敝單位設備老舊,自己都要去車铣工件安裝,溫度計(Thermocouple)是很克難的懸掛在空中。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是我做錯,我一開始也這麼認為。
但很早就發現,因為設備不好,每次都會碰到溫度計的位置,為了調整煞費苦心。累積大量資料的結果,統整出一個很奇怪但合乎邏輯的結論,那就是根據溫度計位置不同,整套實驗結果也不同(廢話),但某個錯誤的條件可以跟所有國外知名研究機關的論文結果符合。
蛤(*´・д・)?
總之,一不做二不休,把溫度計的位置全部調整固定做不同條件三次,結果發現依照各國研究的條件設定,死都做不出來,而做得出來的條件,與他們所說的差異甚大。
溫度差100度!
夭壽,假設這是高溫超導體實驗,差100會是多大,同業各位自己可以明白。
總之,我弄了很久後確定,其他國家的實驗室,因為設備齊全,固定所有參數,所以反倒漏了一點。就是基板的stage材料,跟加熱裝置與溫度計的差異。因為在真空環境下,溫度計升溫最大因素是熱輻射,使用加熱絲跟燈泡是不同的,而stage雖然都是不鏽鋼,卻有厚度之差。
也就是若我依照距離做梯度出來,光是stage差幾mm厚,燈泡放的近或遠,有沒有熱絲輔助,Thermocouple放哪,結果就完全不同。你說這廢話,看也知道?拜託,那是人家講了,所以你覺得這看也知道,沒做這實驗前看看,最好你知道差十萬八千里,每個做實驗的都會認為自己條件控制的很好。
這叫做後設認知,後來去教書後最常碰的理論,物理界很少人認真的去審視,往往因為固定的機器跟參數不變,就覺得結果應該也會不變,而當每次實驗結果出來「在預想範圍內」,就認為這不會有問題。
問題可大了,代表美國那家頂尖研究室,他們機器的裝設法,會讓Thermocouple測到的,跟你基板溫度差100度。原本認為製造出接近室溫可實用的材料,得在零下100度才有用,這是電影明天過後嗎?
好了,每個學長跟老師都會說,那一定是你哪邊沒做對。好啦,老師們,我早沒打算在學術界發論文當教授啦,直說好了。所有的條件我都調過,我一個人的實驗總數據比隔壁的整間還要多,熬夜不知多少次還被罵要注意身體,唯一可以做出跟國外實驗室相同成果的,只有「低溫」。
意即,根本沒有奈米性質出現,全部都是bulk的特性,而為了要驗證,我還額外做一系列,用單層、多層,厚度不同幾十個,去確認奈米性質的邊界在哪,結果出來的結果,只證明出這整套系列的數據,都不是奈米性質,全部都是塊材的低溫特性。
好了,我要講什麼?
這裡面出現了3個值得我們去想的東西
第一個叫做權威,當著作等身的專家,享譽國內外的研究單位做了個實驗,其他跟從的實驗室,顯然不敢挑戰,我還看到印度等較後進國家,發過點數很低的論文,說這實驗可能有問題,但更可能是自己哪邊弄錯了。
第二個是從眾,那麼多人都有相同的結果,就你不同,應該是你不對吧?啊就邊界條件不對啊,你們沒有用紅外線檢查,我有。然後有人理我嗎?所長跟指導教授都覺得,應該還是你哪邊弄錯了。XD
第三個是忽略基礎證據,其實指出有室溫材料可能的那篇論文,拿去跟塊材性質對照,曲線幾乎是一模一樣,只是scale差100倍。那麼我們應該第一個檢視的,是這個真的有奈米特性嗎?沒看到重要期刊刊登過類似論文。
我私下也有發信去問過作相同研究的國外實驗室,還真的沒人想過這個問題,因為越有錢的單位,都是買整套機器,由專人校正過,像我這種從頭到尾都要自己校正的很少,多半都是所謂的後進國家。有做的都覺得很怪,但一樣不敢質疑權威,畢竟你要拿論文畢業,走學術界路線,怎麼能初出茅廬就跟像是貝爾實驗室這種巨獸對幹?
====
如果連算最嚴謹之一的物理學界,研究都會有這種狀況,你怎麼能相信那些科學家說的科學,能百分百屏除所有疑慮?像是近年常見,邊界超大的暖化、全球氣候、環境等等研究,就我的標準來看,根本問題重重。但你一質疑,就會出現諸多的專業與否批評,因為你不是這行的。
更好笑的,質疑你越大聲的,九成以上都不是科學家。
我的經驗,在台灣跟學經歷比較有關,越是念頂大出身的,就越有這種「論文跟書本證據、國外知名研究單位說的,應該會比你現場作的正確」,的這種說法。在中研院我就遇過,台大來的暑期大學專題生,根本看你不起,死都不想動手,只想用理論描繪世界。要不是我們是學長,已經用鼻孔看人了。
科學界講究一致性,但這也很容易誤導你,因為當過去若是錯的,就會一直錯下去,很難被糾正。即便事後找到錯誤,也不會承認,而是用許多說詞,堆砌出一套完美的修正路線。
如果連科學界都這樣,你跟我說更複雜的人類社會,僅需要少量的社會研究,跟沒有實務經驗的純理論,就可以描繪一個天堂:
「其他人都要聽我們這些專家的意見改政策」
我當然覺得你在鬼扯啊!
我後來在教育界遇過很多學生,行為表現都是後設領域的東西,更多的狀況是,自己腦補跟修正記憶,美化經驗中的行為。而老師要怎樣搞定學生?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你也後設回去,誘導他們的思維,控制他們的行動,在老師的權威下,多半學生都會聽。然後,你就會發現,所謂的開放學生自由自在學習,更多時候只是一種,方便給你洗腦的手段。
真正的自由學習存在?還是,這只是邊界條件設立下的假象?你真的認為你看到的是真實?一切都只是一個虛擬實境下的遊戲?
我真的懷疑,那些天天發表教育高見的專家,真正的想法只是希望,學生腦袋可以空出來,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塞自己的思想,成就他自己的功名,達成他想要的社會。
因為,就我們這種死硬保守派理工人來看,有些工作的技能就是不能少,你沒有基礎訓練,學習不夠扎實,就是不會。人類不是可以替換的螺絲,每個長的都一樣,沒有教跟帶,知識經驗中核心的眉眉角角就是不會。
不會就是不會,跟數學一樣。
後設認知教育 在 張嘉哲Chia-Che Chang Facebook 八卦
運動員最重要的資產不會是賽事獎金,而是「自己」。
榮幸 中華民國專利師公會 林理事長,邀請我參加 奮力奪金:智慧財產權與體育論壇。很多人會認為,台灣優秀運動員應該要注重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肖像權、商標,但實際上卻只有極少數運動員有自己的商標,所以我主要以運動員與商人的雙重身份分享兩個部份 --
1、教育問題:智產局每年為台灣企業建立超過20次會談,並且投派人力輔導,但就我22年的競技運動員經驗,不論在體育學院、國訓中心等其他相關運動團體,本身並沒有相關智產課程或是論壇,所以如果不是特別對商業有興趣的選手,根本不會去觸碰與了解智產的重要性。
那我為什麼會申請商標呢?首先要追朔到我是一位考試很差的學生,因為我看太多課外書籍 😂🤣,心理學家 #佛洛伊德 寫過一本書名為 #圖騰與禁忌,裡面又提到原住民的圖騰觀,我最記得有一部份是在說同一圖騰的族人或與某個圖騰的人是不得通婚的,緣由是在於避免近親聯姻,而產生不好基因的下一代,這個傳統台灣前人有同性不要結婚的觀念接近。
所以,圖騰就是一種符號,符號本身沒有意義,而人給符號下了定義,人們看見符號便能溝通、了解、傳遞訊息。就好如有一年兄弟象冠軍戰最後一場,我剛好帶著兄弟象的帽子從新竹搭高鐵回台北,走進車廂突然很多人看到我就點頭示意,我還想我怎麼突然紅了 ( 幻想 ),但原來跟我打招呼都身上都有兄弟象的服裝,因為我帶了兄弟象的帽子,所以都是自己人。
由於這樣的閱讀與經驗,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再加上國外也有很多運動員也有自己的LOGO,所以能有自己的LOGO就太屌了,基於耍帥的理由花了三萬多元請代書申請商標 🤣
當然教育不是只有教育運動員,還有運動員的教練、家人、單項協會等等,以我自己舉例,申請商標、開發產品卻老是被說成假鬼假怪、不專心訓練才破不了紀錄、張嘉哲好商業化,好險我天命四兩六夠硬擋得住輿論,要不然怎成為今天大家口中的先驅者?( 但其實也不是甚麼先驅者,全世界的運動員老早就在做了,只是台灣總是慢一步。 )
2、休閒運動人口:前幾年政府大力推廣休閒運動,說實在令我很吃味,因為競技運動員都兩袖清風了,還在搞休閒運動?但過去的我因後設認知與經驗不足而無法洞悉未來,今日再回頭來看,路跑人口的增加確實對長跑運動員帶來利多的機會。我常開玩笑地說, 我的書 永不放棄的跑者魂 已賣過第五刷,如果早十年賣可能第一刷都賣不完 ( 笑 )。
所以,不論是運動圈裡的公司、廠商、媒體、運動員還是政府單位,一起來努力推廣運動休閒人口的增加絕對是必要的,而目前台灣有運動經紀公司或是經紀人的運動員,大多數還是流行運動棒球、籃球,田徑為奧運三大項目之一 ( 棒球在奧運還進進出出好幾次 ) ,視為奧運必要存在的項目,但在台灣田徑為非流行項目再加上觀眾中年化,整個田徑圈能數出來有經紀人的,大概不出一隻手的手指頭,而經紀人真的有成立公司的大約只有兩位 ( 目前我知道的是我跟 陳傑 Jay-C ),其他都還算是朋友忙義氣相挺,也就是說如果田徑有搞頭,台灣現有的運動經紀公司早就介入。
雖然與會的長官會提到世大運的入場人數飆高、 楊俊瀚 Hank Yang的奪金高潮,但是然後呢?一頭熱過後如何延續又是另一個新問題。(所以 #國手匯 悄悄悄地誕生了)
👆🏻以上兩點為論壇的分享,有興趣者點連結看直播, 趙士強 前輩的發言更是精彩,千萬別錯過:https://reurl.cc/X2g5g
#運動IP #商標 #智慧財產權 #張嘉哲 #專利師 #田徑 #馬拉松 #運動產業 #運動經紀
後設認知教育 在 Chen Lily Youtube 的評價
🌲 Lily英文聊天術(口說課程):https://bit.ly/36I05CF
📚 Lily新制托福課程:https://bit.ly/2GIs3mC
Turn on CC subtitles (Both English/ Chinese available)
開CC字幕(中文、英文都有)
How to improve English listening proficiency is a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
I read some research on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strategies.
Let’s see what scholars have to say about improving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很多人問我如何提升英語聽力,這次我讀了一些關於「後設認知」(metacognitive skill) 的研究,看看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中,學者們認為怎麼提升英語聽力吧!
Reference (See upper right corner in the video):
1. Chen, H. (2011). Brief analysis of strategies to improve English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mpetence among non-Engl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sian Social Science, 7(12), 68-71
2. Kök, I. (2017). Relationship betwee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y use and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proficien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stening, 1-17.
3. Taylor, S. (1999). Better learning through better thinking: Developing students’ metacognitive abilities. 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 30(1), 34-45
4. Vandergrift, L. (2004). Listening to learn or learning to listen.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4, 3–25.
p.s. 這是我這學期的final project之一,大家留言可以留英文,教授也會看到唷 :)
⁂⁂⁂⁂⁂⁂⁂⁂⁂⁂⁂⁂⁂⁂⁂⁂⁂⁂⁂⁂⁂⁂⁂⁂⁂⁂⁂⁂⁂⁂⁂⁂⁂⁂⁂⁂
ღ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chennlilyy/
ღ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chennlilyy/
ღ 合作邀約:chenlilyofficial@gmail.com
⁂⁂⁂⁂⁂⁂⁂⁂⁂⁂⁂⁂⁂⁂⁂⁂⁂⁂⁂⁂⁂⁂⁂⁂⁂⁂⁂⁂⁂⁂⁂⁂⁂⁂⁂⁂
我是Lily Chen. 加拿大McGill University 語言教育碩士
我的頻道分享語言學習方法、實境生活英文,以及留學、托福相關資訊
希望能藉由應用語言學的知識,讓更多人成為自信的bilingual(雙語者)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YoLuquxhIQ/hqdefault.jpg)
後設認知教育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Youtube 的評價
學測考不好,如何調適?是否應該出國留學? 學習英文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感謝精誠高中同學的專訪,讓我有機會分享對英文教育的一些看法。
後設認知策略教學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404/
Vision & Mission 宗旨與目標: http://bit.ly/2ZfRS6a
Eric老師學經歷: https://goo.gl/Xu1cnR
下次我在把這些想法更詳細的分析給同學聽吧。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snCJlncqE0/hqdefault.jpg)
後設認知教育 在 小戴 Davina Youtube 的評價
#podcast #第一性原理 #教育理論
為什麼那些厲害的老師們,可以將知識整理得井然有序,
或是產出一些理論架構,指引我們、讓我們更容易吸收學習?
學習者的基礎是根據先備知識,
而教學者的基礎、知識產生的根源則是「後設認知」--
快來聽聽小戴怎麼說吧~
● 什麼是「後設認知」 00:17
● 從老師與企劃的超能力來看後設認知 03:26
● 如何訓練後設認知 11:01
● 後設認知對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影響 18:49
● 該加強自己的後設認知嗎? 23:04
✒️前往閱讀本篇文字稿 https://moke.tw/talk/podcast-s2ep15/
💰支持小戴的推廣行動 https://moke.tw/donate/
Stock music 由 AveCoo, Audiostation, HomulusTunes / MotionElements.com 提供
https://button.like.co/yenru606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T6poyWmCBk/hqdefault.jpg)
後設認知教育 在 後設認知| 幫助你大幅提昇學習成效| 思考的四個層次| Willis 的八卦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