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他來說,反抗是無用的,辯解是徒惹是非的,輔導室是裝飾用的,老師是裝聾作啞的。因為,娘娘腔是沒有人權的。」
昨天世新大學傳出一起校園霸凌案:一群男大生深夜闖入另一位男同學的宿舍裡,笑他是娘娘腔、怪胎,並嗆聲說「大部分人都覺得你很奇怪。」「你的人生差不多了。」
影片在網路上曝光後,引起群情譁然。
但同樣的事情正在世界上各個角落發生,因為性傾向、性別氣質、或性別認同而遭到罷凌的案件層出不窮,只是多數的人不敢發言、不懂反抗,多數的罷凌因此沒有被記錄下來,也沒有被報導出來。
身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同時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工作的徐志雲,去年出版了《讓傷痕說話》一書。書中記錄十四篇他在診間遇見的故事,有男同志,有女同志,有跨性別,各式人生,各種經歷,有愛,也有愛帶來的憂鬱與傷痛。
在書的最後一章,他寫到了那些因為遭到罷凌或壓迫的年輕孩子。比如他:
「『椅子啊……坐下去之前一定要先看清楚,有時候是剩飯,有時候是膠水,也有過……整把美工刀插在上面。』他面無表情地說。
這是他的國中生活,插美工刀的同學看他沒有坐上去,用可惜的口氣說:『死屁精,怎麼沒戳爆你的屁眼!』
對他來說,反抗是無用的,辯解是徒惹是非的,輔導室是裝飾用的,老師是裝聾作啞的。因為,娘娘腔是沒有人權的。……有個同情他的總務處幹事,讓他去上總務處旁邊的教職員廁所,於是,他每節下課都待在那邊躲避人群。吃飯在那邊,看書在那邊,恍惚在那邊。
割腕,也是在那邊。
他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廁所的臭味是最安全的味道,他不敢呼吸新鮮空氣,因為娘娘腔沒有資格呼吸新鮮空氣。」
又比如她:
「『高二那一年,我跟班上的女同學在一起,被導師發現,導師馬上把我出櫃,打電話到家裡告訴我父母,然後我就被禁足,直到畢業。被禁足的日子裡,一到放學時間,爸爸就會開車來接我回家,我不能去其他地方,不能再跟任何同學聯絡。爸爸沒空的時候,就會找另一個叔叔來載我。這個叔叔,後來性侵了我十幾次……』
叔叔說,是爸爸派他來『矯正』她,讓她知道男人有多好。
她花了六年才念完大學,因為中間數度復發憂鬱症,每次她被性侵的惡夢嚇醒之後,就會把頭髮剃光,因為叔叔最喜歡把手指插入她的長髮中,像是黴菌的菌絲,牢牢地抓住她的髮根、還有她頭皮下的記憶。」
面對這些令人心碎的故事,徐志雲寫道:
「身為一個兒童青少年精神專科醫師,我很清楚,適齡的性教育,就是越早開始越好,國小前就開始絕不嫌早。而適當的性教育內容,必須完整地包括情感教育、情慾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的防範教育、生殖健康教育,還有理解不同性別、性傾向的教育,當然也包括完整的同志教育。」
「缺乏及早開始的性別教育,不僅會讓性少數的孩子生存艱辛,更會讓所有孩子都暴露在不教而殺的危險之中。」
「每個成人,都從兒少時代走過,校園中的喜怒愛樂可能是成長的重要養分,也可能成為終生的創痛。人不可能在無塵無垢的環境中成長,受傷無法避免,但在跌跌撞撞當中,是否還能有最基本的公義?是否還能讓每個孩子長成大人之後,相信自己值得被愛,並且,願意愛自己?」
「如果在可見的未來,人類不分性傾向、性別認同、性別氣質,終將能夠得到平等的對待,我們能不能多努力一點,讓社會教育更加扎實,讓大眾進步得快一些,讓這段辛酸的時代盡快成為歷史?」
他引用葉永鋕媽媽陳君汝女士說過的話:
「因為你們沒有錯,你們沒有錯……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的一個人,一定有一道曙光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不要怕,你們不要怕,你們要幸福要快樂。」
這也是我們想說的。
--
*罷凌影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1884010593/videos/2930306893708749/
--
*徐志雲,《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遠流出版,2018。
▎博客來☞ http://bit.ly/2FjI0wd
#說書 #閱讀日常 #性別 #葉永鋕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
康是美工作內容 在 狄驤的資本主義求生筆記 Facebook 八卦
【台股開戶人數創新高!你是拿美工刀、菜刀,還是全副武裝上戰場呢?】
主力都是用機關槍和坦克在收割韭菜,如果你拿美工刀、菜刀就想賺別人的錢,還是早點洗洗睡吧!
根據報導,台股總開戶數已突破1100萬,幾乎是每2人就有1人買台股,老實說,這個數據絕對不假。
有時為了尋找寫作靈感,我會出門散步,走到公園經過下棋喝茶的阿伯時,聽到得談話內容不是別的,正是股票。
有時在菜市場買菜時,大嬸和攤販聊的不是殺價,而是股票,到了街上、咖啡廳、超商,人們談論的大多還是股票。
甚至到了餐廳吃飯,放眼望去,大多數人的手機螢幕,都是顯示出暗色底配上紅綠線條的畫面,不注意到他們在看股票也難。
說真的,投資股票已經成為全民運動,人們開始重視投資理財不是壞事,但若你在資本市場闖蕩時,沒有正確觀念和健康心理素質的話,那就是一件天大的壞事。
畢竟,在股市中獲利的感覺,有時就像毒品,刺激又讓人上癮,但往往因為如此,就會讓人失去理性,不顧風險地投入更多資金,只為了滿足快感。
然而,當人失去理性後,只要你沒有天生神力或是被上天眷顧,往往都會在市場中虧錢,而虧錢的原因,除了有知識、資金或是技術不足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缺乏正確觀念,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質。
講白話點,觀念和心理素質就像蓋房子的地基,當地基穩固後再加上知識、技術、資金等建材,你才不會在股海出現波浪時就被輕易擊垮。
若你空有建材但缺乏穩固基底,那麼,只要你碰到一點打擊,就會容易大亂陣腳,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
因此,只要你擁有穩固基底及良好建材,你就不會看著股價飆高就貪婪作祟追高,又或是被嘎空就不服氣,不斷攤平、凹單,結果不斷後悔。
也許你的任性有機會讓你凹單凹到贏,但相信我,只要你有一次凹不贏,你看著螢幕上出現巨幅虧損時,你就會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痛。
如今,新聞媒體天天都在報導股票上漲,股民歡騰鼓舞,營造出股市到處都是贏家的錯覺,讓人人都想進入股市拚搏,但老實說,虧錢的也大有人在,只是多數人不好意思說罷了,所以才鮮少有這類報導。
因此,在這近乎過半國民都在股市拚搏的情況下,國家更該把投資理財納入義務教育才是。
第一堂課首先要教的,就該是建立起理財時的正確觀念,以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才不會出現一堆傻傻被主力大戶坑殺和被理專收割的韭菜。
例如,時常警惕自己不要沉迷於獲利的快感,不要追高殺低,不投入不懂得商品標的,做足功課,了解產業趨勢和主力大戶的操作手法再進場,不要隨意聽取他人的投資建議,自己也要求證等…
總之,股市就是賭場,更是人吃人的大型屠宰場,當你在股海愈陷愈深,卻沒有相應的知識和防護措施時,稍有不慎失足翻船,就可能會搞垮自己的人生。
也許,我上述的長篇大論很少有人能看得進去,但相信我,當他們在股市待得夠久之後,就會想起我說得這些話。
康是美工作內容 在 洪雪珍 Facebook 八卦
【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做改變】
開fb粉絲專頁,做自媒體,不免要談到自己,或是秀出自己,這兩件事對我而言,一直是非常不願意做的事,理由有兩個:
一是我生性害羞。
朋友聚會的場合,我多半是扮演傾聽者,很少發言。好朋友發現我有這個角落性格之後,總是輪完一番之後,會點名要求我說個兩句。
二是讀新聞系的關係。
記者被要求的第一天條就是客觀,不可以主觀,所以必須時刻謹記抽離自己,不得夾議夾敘,放入自己的意見。雖然會來讀新聞系的人,就是因為意見多。
可是這一個月內,接連有兩個年輕朋友看了我的粉絲專頁之後,認為「我」這個角色太少了!只看到文章,沒看到洪雪珍。其中一位是Johnny,初見面,拍電影的,在翻了翻我的書之後,露出驚訝的表情,他說:
「你這些內容,我經常看到,也寫得很好,可是從來不知道這個人叫做洪雪珍。」
「你的書也是啊,<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這個書名深深打動人心,但是大家只記得書名,並不會說這是洪雪珍寫的書。」
Johnny舉了個淺顯的例子,如果是吳宗憲出書,誰會去記得書名,只會說吳宗憲出書了,所以書名與內容相對並不重要。出書,只是吳宗憲用文化包裝自己的一個手段,並不是他的目的,也不是他賺錢的管道。
我做行銷十年,完全懂得他的言下之意,也就是我的文章紅,但是人不紅。另一位朋友則是做記者出身,後來轉換跑道做網路行銷,也給了我勸告:
「你不能再躲在鍵盤的後面,而是要走出來,讓自己變紅。」
這真是個我最不願意做的事啊!可是Johnny說,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做改變!
一直以來,我以為內容為大,只要在寫作上全力以赴,就可以有所回報。但是他們不約而同地搖搖頭提醒我,這叫做「粉絲團」,粉絲除了看文章之外,更要看到你這個人。整個粉絲專頁,只有文章,沒有人,毫無溫度可言!而且說的都是別人的故事,沒有你自己的故事,粉絲去看其他網站就好了。
挺有道理的,可是我長得不漂亮啊!這兩個年輕男性都翻了白眼,都說:
「你是職場專家,誰管你漂不漂亮!」
是嗎?這一點,我很存疑,像我就喜歡看漂亮的人。
還好,好友Cate坐在一旁,她是個大美女,美到走在路上會有星探問她要不要拍戲,她了解我的微妙女人心,趕忙用美圖APP現場幫我拍了照,讓我做比較。雖然我一直很排斥不以真面目示人(這是因為新聞系的另一個天條,追求事實,不可以改造圖片),但是也不得不驚呼:
「哇,差這麼多?」
我喜歡Cate,因為她人美心更美,很快的再傳給我兩支美魔女的化妝前化妝後影片,這次我的下巴掉了下來,終於懂得「化腐朽為神奇」的意思。她要我張大眼睛看個清楚,並且逼問我:
「什麼是醜女,知道了吧?」
我想起之前大陸有條新聞,一個有錢人在婚後多年,看到女兒一天一天長大,卻一天一天變很醜,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娶了一個美魔女,自己也長相不差,難道這孩子是跟別人生的?後來才知道太太整了多次型,氣到連孩子都不想要,最後以詐欺之名要求離婚。
Cate在金融業任職,年薪曾經破千萬元,我見過她的同業們,男的帥,女的美。她用過來人的口氣跟我說,現在的女生要在江湖走跳,擁有美好的事業前程或愛情婚姻,就要會化妝術和使用美圖APP。
「你要做的,不是逃避露臉,而是學會這兩個能力。」
這就是Cate,人美心美,工作時候,卻是果決到帶著跋扈的霸氣。還沒完呢,Johnny是攝影出身,他拿出一個袖珍的打光燈,夾在手機上,幫我拍了一張,我的肌膚立時回到少女時代,像顆水蜜桃吹彈可破,泛著健康的紅潤。我懂,這就是傳言的「蘋果光」,然後他遞給我說:
「以後隨身攜帶!這就是你的秘密武器。」
昨天晚上,我完全被說服了。你們也等著我喔,當我學成了,就要出山露臉囉!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得到一個心得,那就是人之所以遇事會害怕,是因為你不會做那件事!所以要不害怕,很簡單,就是學會做那件事!像我害怕露臉,是擔心自己不漂亮,那麼就學會讓自己變漂亮的方法。
做你沒做過的事,叫做成長;
做你不敢做的事,叫做突破;
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做改變。
這三件事,成長、突破、改變,每天做一點,每天都有一點進步,一年後就會看到完全不同的自己,是不是很令人興奮?
----------
洪雪珍的最新力作《哪有工作不委屈,沒有工作你會更委屈》
在各大書局及網路書店都可以購得:
●博客來 https://goo.gl/iBHnHV
●誠品 https://goo.gl/eMDCME
●金石堂 https://goo.gl/QqWDPA
●TAAZE https://goo.gl/BCywDe
●時報悅讀網 https://goo.gl/7miwRC
電子書
●樂天KOBO https://goo.gl/GajNts
康是美工作內容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山海饌藝版畫展 #黃得誠專訪
藝術家黃得誠以金屬腐蝕版一圓自小到大的藝術夢
藝術家黃得誠從小就相當熱衷於繪畫,曾在高中聯考時;考過了那時仍是專科體制的台藝學科考試,「當時的我還不知道甚麼是素描呢!」,由於對台灣的術科環境不甚了解,他錯過了接下來的術科考試,也因為家中長期在做工程的影響,轉而申請了電機相關科系。
就讀泰北電機的期間,內心一直無法忘懷喜愛的藝術;黃得誠遂決定轉考同校的美工科,美工科的修習完成時,因感術科學生的學科成績不夠理想,於是在重考準備了一年後,進入了理想中的台藝大美術系學習。大學生活中,得誠能盡情的沉浸在藝術的滋養裡,可惜的是,因為當時家庭背景的經濟需求,畢業以後卸下了藝術的夢想,也喜愛烹飪的他和家人開了間餐廳共同經營,一轉眼就過了十三年。
回到母校擔任助教 深入版畫創作的開端
經營餐廳這段時間,黃得誠透過恩師鐘有輝教授推薦,重新再次回到台藝大,協助版畫所擔任助教一職,坦誠個性「閒不下來」的他,也曾同時身兼餐廳老闆及版畫所助教雙重身份 ,銜接的時間長達兩、三年。也是經由在版畫所幫忙的過程中,逐步對版畫媒材更深的認識;梅丁衍教授也鼓勵他:「去玩玩看嘛!」,當下猶豫的他也在思考,若以版畫創作為主該如何下手才好?擅長從週遭尋找熟悉題材的黃得誠,因此便聯想到了他的餐廳經營背景—「料理」。
決意要投入版畫創作後,一開始得誠也從木板版印做起;一路嘗試各種不同媒材的版種,直到他遇見了西方版印的金屬腐蝕版,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想要追求的中西融合元素!藝術家黃得誠使用銅板加以打磨後,再接著上防腐蝕劑,然後在刻線,這時可以選擇氯化鐵或硝酸來作腐蝕;接續著線刻完了之後,再清洗完後做層次的遮蓋,最後噴上細點就大功告成了。
創作與烹飪的奇想結合 黃得誠繪料理燴出絕佳風味
此次得誠展出的作品,都以料理為主,強調食物所乘載的情感問題,在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眷戀的味道,無論你是不是已經嚐遍世界美食,但總有一個是終身難忘的味覺體驗,這個滋味或許不是最好的;但卻伴隨著人生重大的事件或情緒轉折,因此將味覺烙印在生命中,藉由本展一起來發掘;關於每個觀賞者內心裡屬於「味道」的故事。
藝術家黃得誠以臺灣辦桌菜餚或庶民小吃為主題,這些隨處可見的菜色,記載了臺灣社會的脈動,並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烙影印下一個重要的故事,透過創作者的重新詮釋而轉化成的圖像,與觀者內心景觀產生連結。以唐朝懷素的食魚帖,從書法的造型概念中喚起作者對文字的情感,將其轉化成圖像表達,創作者對於飲食後的內心景觀這是屬於一種自身對於食物的觀照,也希望經由作品帶領觀者回憶起屬於自身的飲食景觀,追尋原味的體驗。
主打作品「食珍錄」是我國古代飲食專書之一,寫於南北朝時期。記載有六朝帝王名門家中最珍貴的烹飪食物,在此基礎上將經典文學紅樓夢的故事結合重新詮釋,讓食物除了給人味覺的滿足外,將內心的感受轉化成為視覺圖像的創作集結。而展出作品之一的「食全大補」,為創作者從臺灣傳統補身觀念為出發,集結民間習俗中對於補身食物的觀察及轉化的成果;每個人都有吃補的經驗,通常第一次吃補的經驗都是來自家庭在「以形補形」的觀念下,這是一種來自家人對自身的期望,而「食補」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總結出來的食療方法,生物和人類在地球表面所經歷的漫長的進化生活,經由呼吸、喝水和吃東西,與地球表面的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達到平衡狀態,使食物在人體裡被充份的延伸;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作品內容多以呈現食物的功能性,以創作者的角度重新詮釋。
與記憶中的美好道別 啟程前往藝術的康莊大路
對於得誠來說,「餐廳」的完美結束—在回去創作者的身分以前開過一家餐廳,雖然沒有大飯店的規模;卻是人生的轉捩點。那些創作低潮的日子讓他重新思考沈澱,因為餐廳開設在畢業學校的附近,也在每個時期與這些學生建立了共同記憶,十多年間發生了很多的事;當得誠決定再以創作視為人生的最重要的事業後,毅然結束了餐廳的經營;唯一的遺憾是來不及跟這些朋友說「再見」,因此他一直希望能重新烹飪當年餐廳菜色,邀請懷念那些味道的人;並正式地與大家道別,畫下句點—「人生,無不散的筵席。」
這座小小的島嶼,混雜各地的人種;帶來各種料理、不同的味覺感受,食物對於這座小島的人來說,只是建立在人類最基本需求上的「煉金手法」,慢慢失去原有的味覺感受,透過黃得誠的作品讓我們一同來反思: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味?(文:金車文藝中心)
黃得誠 簡歷:
201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版畫藝術碩士班 畢業
現任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版畫藝術碩士班 行政助教
奇想文化有限公司 / 奇想畫室 負責人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ErT_NB3lAA/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YLat0telduwV92mPrbrKwcTG3_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