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出版屬商業行為,我在採訪刊登前都會事先向被刊登的對象申請正式的出版許可(不是旅遊時問句「我可以拍照嗎?」,然後就拿來出書,這不叫做「獲得出版許可」),約一個月前,某間寺廟拒絕授權刊登使用,只是由於真的很想介紹對方,剛剛便派阿醬親自前去拜訪。
然而阿醬剛剛打電話來,我才確定真的是自己害到自己。
今年四月中、櫻花季的尾聲,我在臉書跟噗浪上公布京都何處還有晚開櫻花可賞的隔天,剛好又經過那間寺廟,當時看到有台香港旅行社的遊覽車直接停在廟方門口,旅客們看了櫻花就走,沒有關心廟裡的神祇、因而造成廟方不快回憶,所以他們不願給海外媒體刊登……
京都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賞櫻、賞楓景點都在神社寺廟之中,希望大家可以明白,這些神社寺廟的重點及價值不是櫻花或楓葉、而是其中祀奉的神明及傳承的歷史,賞櫻賞楓之餘,請尊重廟方,至少稍微參觀祭拜一下神明。
因為絕大部分的寺廟神社不是觀光用的。
另外,一定有旅行社業者在觀看我的臉書,否則不會在我宣布哪裡還有櫻花的隔天就立刻前往那個根本不知名的地方,這裡也嚴重敬告你們,就算京都很多神社寺廟沒有停車場,你們也不該將大遊覽車停在廟方門口等客人上下車,雖然這次造成對方不快的是香港朋友,但你們的行為在京都人心中依然會影響整個華人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若我把大遊覽車開到你家院子前停下,你覺得應當嗎?!你能接受嗎?!
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京都遊、而造成他人的不便,更不要讓我最後因不想造成他人困擾而停止分享資訊,如果類似的情形再次發生,我將停止分享最新花訊,請自重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黃偉民易經講堂,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河內峰會,金正恩南寧落車點煙新聞圖片藏著什麼訊息。理工大學民主牆風波學生被踢出校,跑馬地聖保祿畢業生,被訓導主任報警驅逐,都是異象。香港的學校,老師,為什麼和學生對立,忽視了師生之間的倫理,走上邪僻之路呢?(完整文字版將會在節目後上載至易經講堂網頁) #理大民主牆 #聖保祿 #南寧 #河內峰會 #港...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的推薦目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 在 鄧惠文 Facebook 八卦
【心理也要防疫! 】
防疫期間拉長,您是否感到壓力愈來愈大?
病毒如何破壞個人心靈 家庭和團體?
發揮 意志力 生命智慧 定力 三種能力
維繫 家庭 團體 社會 三個環節
讓我們彼此照顧 緊密相連 !
《以下為影片文字整理》
【安心防疫STEP1 覺察原本個性是容易焦慮或神經大條? 學習平衡而不極端】
原本個性是偏向謹慎小心 或 輕鬆隨性?
在這種狀況下
最困難的是活在中間
所謂活在中間就是
有一定的謹慎
可是又不會太緊張
這種狀態是怎麼達成的—> 非常時間心理平衡三要件:意志力 智慧 定力
【安心防疫STEP 2:意志力 擬定衛生流程 用意志力確實執行】
想要『安定』必先注重『安全』。
審慎規劃外出居家衛生動線與流程,用意志力遵守,不要每天隨心情做事。
遵守流程,才不用每天擔憂!
【安心防疫STEP 3 :智慧 面對生命的脆弱 用智慧與靈性對話】
科技和文明
讓我們覺得可以全面掌控自己的生活
但是這一波的事件
病毒跟防疫的挑戰
把人類重新推回一個原始的起點
也就是 生命的脆弱
個人的安全措施
都不是百分之百
還要受到他人、外界的影響
因此我們必然感到失控 無助 緊張與焦慮
這樣的心情是合理的
也是生命的一種常態
只是以前我們比較少正視它
但現在 全球受到病毒威脅的狀況之下
人類終究要跟靈魂內部的脆弱 重啟對話
這並不容易
大部分的人
難以承接這些沉重的思維跟感受
所以容易採取心理上的切割 也就是忽視或否認危機
**無法面對生命本質者 易產生切割心態 忽視防疫安全
所謂心理上的切割就是
反正只要隔離跟檢疫的人
通通控制好就好了
那我就照樣過我的日子
聚會也可以聚嘛 吃個飯有什麼關係 不會啦
這種常常講"不會啦"
沒有辦法去承載太多壓力的人
如果他做好了安全措施 那麼是無害的
如果他沒有做安全措施
而是覺得要想那麼多流程好麻煩
這其實是心理上承載不住那麼多的壓力
那他們可能會
活在輕忽的極端
**團體成員中對防疫「焦慮」與「輕忽」的兩種極端 需要彼此協助而非彼此抨擊
當你的生活 家庭 學校 團體 公司
或我們的整個社會
出現這兩種極端的人的時候
我們要能夠讓這兩邊的人都看到
他們要往中間來走
要活在一個智慧的平衡當中
**過度恐慌或過度輕忽 都會造成社會崩潰
如果這個社會所有的人
都過度的恐慌
很快一切全部都會停擺
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人的話
我們一定會毀滅
應該是說
病毒沒有毀滅我們
但是我們自己就毀滅了
但同樣如果整個世界
都是一些覺得沒有關係
碰運氣就好的人
每天都等指政府硬性規定什麼才做
這種依賴的性格與不自主的性格
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話
我們也是會完蛋
這些都考驗著
我們能不能回到生命的本質
我們能不能面對人類的這種脆弱
但我們無須喪志
因為 人類一直都是在脆弱的基礎上
盡其所能的創造與實現
【安心防疫STEP 4:定力 做好安全防護 不過度恐慌 發揮定力 醫護人員是最好榜樣】
例如
我們可以看到 世界各國都有很多的醫護人員
他們從來沒有自工作崗位上退縮
他們靠的是什麼呢
他們靠的就是 盡力做好安全措施
然後放下恐慌 忠於職責
這就需要把謹慎與放開 這兩端的思維跟功能結合起來
才能穩定站在自己的位置上
做疫情風暴下的 中堅份子
在目前特殊的生活方式下 提供大家幾點心理照顧的建議:(當然還有更多 但這幾點是日常必須)
【防疫時期的心理健康(一) 以可行的方式維持產能 克服等待的消極無助】
獨處或居家的時候
不要只有等待 什麼時候疫情過去
我要恢復正常生活
這樣等待如果拉長了
會覺得非常的無奈無助
接著就出現焦慮憂鬱的情緒
因此 在不同的生活形式當中
如果必須少外出少聚會
就必須發展出替代的滿足
比方 在家庭裡面 讓自己感覺更有產能
例如 許多人現在每天紀錄三餐所做的菜
或是整理舊日物件 聯繫朋友
在疫情的無助下 增強自己的效能與控制感
【防疫時期的心理健康(二)防疫期間多居家 勿將家人作為補償控制感的對象】
不過 要提醒大家 這個增強控制感的對象
最好是生活的流程跟事物
不要把控制的欲望 用在家人身上
這是很常發生的
因為目前的疫情讓我們有失控感
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對家人索取掌控感
例如
以前可能不會管他 怎麼看電視
現在可能就要管他
看多久啊 坐在哪裡啊
當然見面的次數多
就有餘力去管是沒有錯
可是我們要回來看
從心理的角度看
你正在補足 從外界失去的控制感
這個東西用在家人身上的時候
常會增加一些衝突
就會讓需要經常居家的這段期間
變得更不愉快 更難熬
【防疫時期的心理健康(三)防疫壓力易造成團體分裂 需用心照顧彼此關係】
團體裡面
如果本來有分裂
也很容易因為外在有一個這麼大的壓力
讓大家的分裂變得更明顯
例如本來就看不對眼的人
如果有一個認為現在要實施在家辦公
另外一邊的人就說 你們就是沒有工作熱忱的人
兩邊的分裂可能更厲害
別忘了 病毒除了身體 也會透過人心
進行更大的破壞
**心理也要防疫! 別讓病毒透過心理進行更大的破壞
它可能不只是在身體上面破壞
還會從心理上面去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希望大家看到這裡的時候
也能夠想想 如何努力維持連結
這是我們面對此次考驗
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最後我想再呼籲一下
現在我們有數萬人
在進行居家檢疫和隔離
那再加上自主管理的可能很多
每個社區和團體都有不一樣的反應
有一些是很溫情的
有一些因為恐懼
就變得很排斥
這些人情冷暖
我們都可以體諒
【獨處居家時期的心理健康(四):請關懷居家檢疫和隔離者 齊心才能抗疫】
只是別忘了
關在家裡檢疫隔離的人
其實是在照顧著整體的安全
所以請多給他們照顧與溫暖
【物理上的隔離 是為了讓心更靠近】
我們可以做物理上很好的
安全措施跟隔離
所有物理上的隔離
是為了讓我們的心不要分開
祝福大家在這段時間
都能夠更找到自己生命的力量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live/?v=1114489968890771&ref=watch_permalink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 在 Yilianboy Facebook 八卦
《善意的困擾》
攝影: adonisjing2020 (Instagram)
.
多半的善意都能被他人諒解
卻不該成為自身不體貼的藉口
.
有些善意的確會造成別人的困擾
舉幾個我自己的例子吧!
我的體質對咖啡因敏感
收到咖啡或茶 其實又開心又苦惱
該轉送? 放冰箱? 接受失眠?
戒甜食讓我對糖的接受度下降
收到蛋糕甜食 就像看到舊情人
心裡甜甜的 卻又不該靠近。
偶爾還會有很客氣 很熱情 很大方的朋友們
堅持開車送我回家 請我吃飯 買東西送我
我收到的是一份關愛和半份負擔。
我喜歡坦然接受禮物 或是婉拒禮物
直接明白地表達我內心的想法。
.
可能臺灣 或是儒家 有一種禮儀
慷慨地給予才有禮貌
謙虛地婉拒才有禮貌
以致中秋過剩的月餅文旦
還有端午過剩的粽子禮盒
也誕生出搶帳單 搶付錢的拉拉扯扯
豈知這樣的行為背後
是想付錢的念頭? 還是希望對方付錢的念頭?
.
也許我個性特別刁鑽吧?
但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惡。
給予別人的東西 通常是自己覺得好的
但不一定是對方喜歡的;
對方喜歡的 卻也不一定是自己愛的。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也只是個安全的低標
若人欲己之所不欲 施得?
.
說白了 體貼的善意來自於理解和同理
當我們真正關心對方 一個人或一個機構
可能會知道對方需要什麼
至少我們能誠懇地詢問對方需要什麼
俗氣的錢 名貴的奢侈品 二手的物資都好
甚至一陣聊天 一句祝福也能有感動的能量
施人其之所欲 可矣
送出善意不就是希望對方滿足開懷嗎?
如果希望善意不被打折扣
多點心思 送出體貼的善意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 在 黃偉民易經講堂 Youtube 的評價
河內峰會,金正恩南寧落車點煙新聞圖片藏著什麼訊息。理工大學民主牆風波學生被踢出校,跑馬地聖保祿畢業生,被訓導主任報警驅逐,都是異象。香港的學校,老師,為什麼和學生對立,忽視了師生之間的倫理,走上邪僻之路呢?(完整文字版將會在節目後上載至易經講堂網頁)
#理大民主牆 #聖保祿 #南寧 #河內峰會 #港獨 #雨傘運動 #特金會 #三權合作 #蔡若蓮
==========
易經課程現正招生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2019/03/05/星期四易經班/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下午5:00pm
理工大學的民主牆風波,最後導致學生被逐,踢出校,永不取錄。
跑馬地聖保祿的畢業生,Last Day,在校門外拍照留念,訓導主任報警驅逐。
校方事後都說,學生觸犯了學校的條例,他們都是按程序規矩,保持校風。
他們覺得這便是直,只能這樣做。
什麼才是直呢?
孔子說:人之生也直。
生命最自然的狀態便叫直。
一個衰敗社會,應該堅持的沒有堅持,便是斜曲了。這個時候,他們會追求一個形式上的直。
子路篇第十八章:
葉公語孔子曰:
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
孔子曰: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個情況,保持緘默,是自然的人性,不傷害倫理人情人性的直。若只是追求一個形式上的直,堅持守法凌駕倫理,其實,只是作偽,邪僻得不堪了。
香港的學校,老師,為什麼和學生對立,忽視了師生之間的倫理,走上邪僻之路呢?
《周易》《文言傳》有一段說到中華文化中因果報應的文化原則,和社會風氣敗壞,是其所由來漸變的規律: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都是社會異象,不是突然出現的,這種風氣,是漸變的,是累積出來的,像踩到霜,不改變方向,不做預防措施,堅冰的結果,必然會來到的。
傳統中國人,深信報應,根源便在這裡。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告訴你這個報應邏輯,重點在個「餘」字。
餘,花不完的便是餘。
積善之家,福蔭是花不完的,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積不善之家,災殃也是還不完的,會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否定了中華文化,便可以放心做壞事了。因為不信這一套,可以為所欲為,說權術,論財勢。
英國殖民地官僚,讓香港中國人高舉中華文化旗幟,九七之後,中華傳統的價值觀卻日漸凋零。
根據《周易》的卦序,乾坤兩卦,開天闢地之後,便是第三卦水雷屯卦和第四卦山水蒙卦。
屯卦說的是創業維艱,蒙卦說的是啟蒙教育。
九七之後,香港固有的一切被刻意的破壞,他們要建立新香港。屯卦說的生命的開始。
這是一個革命的卦。
香港年輕人,學生,以香港為家,不願見香港沉淪,他們年輕,熱血,不惜以身試法,衝擊制度,或入獄,或流血,或被逐出校門。
既得利益的腐爛階層,覺得絕對權威備受挑戰,所以,小題大做,趕盡殺絕。
水雷屯卦,上卦坎水,為險;下卦震雷,為動。卦象是動乎險中。繼乾坤天地造化之下,自然而然的新生。面對的,是萬事起頭難了。
屯。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卦,元亨利貞,但有條件,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勿用,在乾卦初爻見過,潛龍勿用。並非不可用,不該用,是時機未到,條件不好,所以《易經》建議勿用。
有攸往,即有所往,有一條路在前面,有很好的光明遠景,但目前勿用。
目前做什麼最好?利建侯。
古代建侯,是地方封建,有別於中央。建侯,即在自己的地方,範圍,儲存實力,等自己壯大。
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雷雨之動滿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寧。
孔子說,屯卦是繼純陽的乾卦,和純陰的坤卦,始交而來的。像香港和大陸,是絕對相反的,是矛盾的,但矛盾往往產生新的東西,當中會有極大的困難,剛柔始交而難生,任何大事業的成就,都要經過千錘百煉。
動乎險中,卦象告訴我們,在坎卦的大海中,底下有股力量,震卦,要衝上來,衝破上面巨大的壓力。
有困難,有危險,但往往促成人加倍努力,所以大亨貞。大吉大利,但要貞,要堅定的走正路。在險中,走歪路便出事了。
雷雨之動滿盈,目前的處境,大雷大雨,烏雲下面在閃光,滿山滿野,都是水,代表了人類歷史的開創。宜建侯,但永遠不寧。
欲想成功,永遠不寧。沒有在享福中建立事業的。
一個時代的開創,一個事業的起步,宜建侯而不寧。這是孔子給今日香港的年輕人的。
香港的既得利益階層,要迎合港共,對年輕人絕不手軟,用力痛打,要馴服他們,按政治上的需要,乖乖讀書,在社會努力搵銀,儲錢做首期,盡快上車,結婚生仔旅行自助餐,幫兒女排隊入名校……
不得有夢,不得亂說亂動。
但孔子在《彖傳》鼓勵大家:
動乎險中,大亨貞。
宜建侯而不寧。
2019年3月5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TJ8hPtz7y8/hqdefault.jpg)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 在 己所不欲勿斯於人意思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 ... 的八卦
注音ㄐ丨ˇ ㄙㄨㄛˇ ㄅㄨˊ ㄩˋ,ㄨˋ ㄕㄩˊ ㄖㄣˊ. 拼音jǐsuǒbúyù,wùshīyúrén. 簡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釋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 ... <看更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 在 論語:第22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論語:第23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 #漫談成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亞太#新唐人|為什麼宋太祖🈲️魏國公主穿貼繡鋪翠襦? · 基督徒的經歷見證 ... ... <看更多>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心得 在 [心得]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看板Confucianis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論語裡面有記載著這麼一段話
衛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引言:
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大家都有聽過,也十分熟悉,只是子貢這樣問老師
,而孔子卻這樣回答,相信多數人不明瞭為什麼會這樣?可能會有人說,孔子不是提倡「
仁」,以仁為本,那麼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應該也要是仁,那為什麼不是「仁」或是其
他的,而是「恕」?!當然這個答案,小弟我自己本身不是中文系的,對這方面資訊也沒
有太多涉獵或研究,所以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就小弟我個人推測,這可能是孔子針對子
貢因材施教的說法,不過為什麼會這樣,不是本篇要討論的核心,只是個引言。小弟我想
探討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段話的本質,因為他被孔子用來回答,可以終身行之
者,這樣問題的答案。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字面上的意思來看,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在他人身
上。舉例來說:「我不想要被人用言語謾罵、人身攻擊,那我就不要用言語謾罵別人、做
人身攻擊。」,又或者是,「我不喜歡有人在我背後,談論我的一些閒言閒語,那我也不
要在人家背後不知道的時候,談論人家的閒言閒語。」諸如以上的例子,在生活中十分常
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法,相信大多數人都能接受,因為它具有以身作則的涵義,
就是說我自己不想要他人如何對待我,那我就先從自己本身開始做起,我不要讓自己如何
對待別人。只是當我們這麼做時,他人就一定會相對的,不會這樣對待我嗎?從現實層面
來看,答案是不一定的,相信以大家自身的經驗就能清楚明瞭,你自己平常不會私底下談
論別人閒言閒語,結果你卻發現別人私底下在談論你。
所以,這並不是立即的,但是這麼做就有一種信服的作用,信服自己,也信服他人,至少
自己的內心是相當安定平靜的。即使他人不需要知道,你在他們背後不知道的情況下,沒
有談論他們的閒言閒語,或他們也不需要去這麼相信,但是你的內心卻是相當平安且堅強
的,因為你自己已經肯定自己了,真實自我肯定的能量是很強的,遠遠勝過他人外在對你
正向的評價或肯定。除非你不懂得自己肯定自己,你重視他人對你的評價肯定勝過你自己
對自己的肯定,那你就會活在別人的世界、活在別人對你的評價與想法。
以上,是單就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簡單片面地去做一些意義上的解釋和
延伸。如果我們自己真能這麼做,終生奉行,也就是我們所作所為,是對得起自己,沒有
違背倫理道德、敗壞社會風氣,那麼即使人家不知道又如何?因為你自己已經信服自己、
肯定自己了,如果能繼續堅持,那麼要信服他人,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也許會有人提問說,自己不想要不能接受的東西,可能不一定別人不要啊?或許別人可以
接受。那我又為何勿施於人?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自己當然無法知道,別人到底是要還是
不要?別人能不能接受?那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你想要賭賭看?別人能接受那倒還好,
萬一不能接受,那不就傷到別人了嗎?如果別人能接受,那最好也不要,為什麼呢?舉個
例子,一個建商公司,偷工減料蓋了一棟房子,結果有人就買了那棟房子。對那個建築師
而言,偷工減料的房子是他不想要的,對於一個自己不能接受認同的東西,你自己又將它
施之於人,相信大家對這位建築師都會嗤之以鼻吧!除非他自己不會排斥自己買了一棟別
人偷工減料蓋給他的房子,那就算了,但即使如此,相信大家也不會喜歡他。
就像假如有人一直在謾罵別人,如果依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來看,我可以推
測那個人他應該是可以接受別人對他謾罵,但即使如此,相信我們都不會喜歡他(但他沒
有違反這句話喔~~)。那社會上有沒有很多那種一直在謾罵別人,卻不准別人這樣對待他
們的?相信大家生活中多少會看見,那這樣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做不到的人,可
以想像大家心裡是更加不喜歡他們的。
又例如有一個銷售員,想要賣給你一台電腦。你問他說你自己的話,你覺得如何?如果他
自己是認同的,或是覺得沒什麼想法,不會喜歡也不會討厭,那就算了,但如果他回答:
「其實這台電腦,運作速度慢,記憶體又少,而且很容易當機,我自己需要電腦的時候也
不會想買」,那你覺得這個銷售員的人怎麼樣,我想是完全不會想再跟他往來吧?!當然現
實生活中,不會有sales那麼笨這樣說,但是卻很可能是某些sales心裡面的OS,他為了要
賣出產品,就做了違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事情。
接下來要說的,是另一種情形。可能會有人提出一個疑問,那就是當我們心情不好、情緒
低落的時候,有些時候我們會找朋友聊聊天、抒發一下自己的情緒、倒倒心中的垃圾,最
後心情變好了,豁然開朗,很感謝這位朋友。那既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
好的情緒垃圾,自己不想要,那我們又把它倒給別人,豈不是違反了嗎?我們是不是就不
能這樣做?但看事實上,這件事情並沒有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是一種形式的用法。用「我不希望別
人如何對待我,我就先不要如何對待他人」去理解。所以,假如你朋友心情不好、情緒低
落時,他要丟垃圾給你,那你願意接受傾聽嗎?如果你是願意的,那就沒有違反這條法則
,但是如果你心情不好狂丟垃圾給人家,而別人心情不好要丟給你時,你卻不願意接受傾
聽時,那你就是違反這條法則了。換個更容易明瞭的說法,如果你不想要別人有事求助於
你,你不喜歡這樣的感覺,那自己就不要這樣對待別人。如果依這條法則,我們也可以對
別人如此理解,某甲常常在需要的時候,向他人借錢,那相對的,如果他人有需要時,某
甲不會不願意借錢相助。
這裡要澄清的一點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法則,是屬於意願的法則,願不願意
跟能不能、有沒有,不完全相符合。有時候,不是自己不願意,但朋友有需要,我真的沒
有多餘的時間或金錢能幫他,最後就沒辦法幫了。所以其實我們無法從太表面的現象去判
定一個人,這是一條自己要求自己的法則。
用一條表達式:A不想要B,A就不將B施於C。
等式:A將B施於C,A沒有不想要B(注意!不等於A想要B)
A = 某甲,B = 別人跟我借錢
所以如果發生了以下的情況,但是並沒有違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法則,是怎麼一
回事呢?
某甲因需要,向某乙借錢,但是某乙需要用錢,要向某甲借時,某甲卻不借某乙。如果這
並沒有違反法則的話,我們可以合理推論,某甲不排斥「某某人需要時向某甲借錢,然而
在某甲需要時,向某某借錢,某某卻不借」。意思就是說,他不能反對「我跟你借錢,可
以;你跟我借錢,不行」,因為某甲已經這麼做了。
表達式的內容,就要如此修改:A = 某甲,B = 我可以跟別人借錢,別人不能跟我借錢。
所以我們不能從表象去判定他人有無違反此法則,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環境、背景、觀念認
知不同,對B的內容定義會有其差異。所以人彼此之間是需要溝通成長的。而這也就是為
什麼,我們人需要以這條法則做為行事依據的原因之一,很明顯的,不遵守此法則的人,
大家都不喜歡;而且,就算你是遵守這條法則,大家也不一定會喜歡你。因為這條法則是
一個起點,是一個立足點,自己問心無愧、內心安定自在的立足點,學習用同理心、感同
身受的起點,他同時可以是一條,檢視自己、自我反省的方法。反省自己,有沒有「己所
不欲,施之於人」,如果人事上不圓滿,或許是自己的觀念對B的定義不恰當?或是自己
在能力、技巧上,需要再加強?我們可以學習用這條法則,檢視大大小小的事理。
小弟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經驗,這是「己所不欲,施之於人」的例子。像是在軍中,很
多人剛進去,因為是新進弟兄嘛~~所以多多少少都是會被學長坳、被班長坳、被欺負等等
,很多不合情理的事情會發生,大家心裡都很不舒服很不爽,但是卻又無法做什麼、改變
什麼。但是當自己資深後,大家可以問問自己,否有坳新進弟兄、否有欺負新進弟兄?自
己是否有「己所不欲,施之於人」?亦或是認為沒有,覺得自己是有遵守「己所不欲,勿
施於人」,只是對B的定義是「別人不能欺負我坳我,我可以欺負別人坳人」?不反對別
人這樣對待自己這樣。
有沒有很熟悉?這種現象普遍發生在社會這個階層角落,大家覺得社會很現實,因為很多
人的B,就類似上述的定義,別人是無法說什麼,但是大家都不喜歡。尤其是當每個人用
這種方式對待彼此,那真得是個活地獄,而不明瞭的人覺得理所當然,這就是社會現實,
人心是險惡的,我們應當這麼做,不然無法生存。
B的定義,可以很廣泛,可以是一塊具體的質料,可以是一個很抽象複雜的形式,。當然A
或C也是,填入不同的東西,會有不同的結果。相同的、類似的表面現象,其背後的A、B
、C,有可能是截然不同!
而我們對自己,則是要誠實!去想想自己意願上有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還是「己
所不欲,施之於人」?如果是前者,那就可以透過學習、體驗等等諸多方法,把B的定義
修改至適當的定義;如果是後者,可能是我執太重或某些原因,導致某人太會為自己著想
卻不為他人著想,可以透過諸多方法,努力去掉放下我執。
接下來要討論一個特殊例子,就是當A是自己,而C也是自己的時候,會是個什麼樣的情況
?
簡言之,就是一種自我反省、迴光返照!或是一種自我沉淪!
看自身對B的定義如何,還有自己對這條法則的執性度,落實的如何?
接下來要談談大家很關心的教育,現在提倡人權,主張不應該用體罰對待學生。如果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角度來看,是否恰當呢?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想一想,當我們身
為學生時,我們當然是不希望被打、被罵、被體罰,理所當然,有人被打被罵是很開心的
嗎?但是我們現在不得不承認,我們會不會很感恩當時打我們罵我們教得很嚴厲很兇的老
師?我們已經「長大懂事」了,知道說老師會這樣子,是為了學生好,是為了糾正學生不
良的偏差行為或觀念?我們這樣想一想,如果沒有老師這樣的指導,學生很有可能會不斷
的偏差下去,這是可以預見的。除非你自認為是你不需要任何人指導,你可以靠自學,你
的言行舉止十分恰當得宜,可以在這個社會環境,好好的生活。如果誠實的傾聽自己心中
的聲音,相信我們是無法否認他人對我們的諄諄教誨與指導管教。
那就這麼問自己吧!你是否願意別人看到自己有過錯,可以指導糾正你時,卻不這麼做,
而繼續放任你一直錯下去?
相信是不願意吧?那就不要這樣子對待他人
小孩子也會長大,他們同樣不希望,自己小時候還可以受教的時候,家長老師有能力指導
管教他們時,卻不這麼做,而讓自己一直錯下去!等到長大懂事後,自己想改很難改。
你是否願意自己的小孩,因為學校老師明哲保身的心態,而不指導管教自己的小孩,讓小
孩還可以受教時不教,等到長大管不動了再來怨天怨地?
我們要清楚,小孩跟大人,兩者之間,本來就不是平等的對待關係
當然這裡並不是反對體罰或是支持體罰,而是我們要清楚,我們要給孩子什麼?能給孩子
什麼?無非是希望他們懂得做人處世的道理,他們可以在社會上有自我謀生的能力,甚至
是回饋社會。那用什麼方式,相對來講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對吧?因材施教,這是孔子的智
慧。當教育部限定了指導管教方式,也同時抹滅了某些孩子的可能性。除非如果所有的孩
子不體罰,而老師也普遍能夠因應地採用別總方式,使得孩子好好的學習成長,那倒是沒
關係。當然這是一種制度與活潑的衝突,家長老師們要用智慧去解答。
只是,我想教育專家或許也懂我上述的理論,正向樂觀來看,理論要落實,也的確是需要不
短的時間與種種因素的配合,或許現在的亂象是過渡期?還是教育部的執政方向真的錯了
?還需要靠大眾的智慧來判斷。
以上文章,是小弟對孔子說的這一段話,自己小小的淺見,不一定寫得很專業,感覺文章
整體的架構不是很清晰、有點混亂,可能也有我疏忽掉的地方,若有任何疑問或批評指教
,歡迎提出予以討論修正。若要轉載請註明出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110.17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