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講座] 英語教學分享
有同學對英語教育有興趣嗎?
很榮幸又收到南加大的TESOL Society的邀請,分享英語教學與教育科技的創業經驗~
這次要分享的主題:
🌐 如何使用社交媒體建立一個英語學習生態系
🎓 教育博士第一年的學習心得
學經歷: http://bit.ly/2XliUqI
宗旨與目標:https://bit.ly/2BaENzJ
★★★★★★★★★★★★
講座時間: 2月27號星期六早上9點
2/27 (SAT) 9:00 AM (Taipei Standard Time, GMT +8)
研討會全程會用英文進行, 想練習英文聽力的同學也歡迎參與。
★★★★★★★★★★★★
有興趣的同學請留言「I want to learn more about an English learning ecosystem.」, 我會把會議連結寄給你。
對英語教學有興趣的同學也可以參考以下的連結:
🎓 美國常春藤盟校TESOL線上課程:
https://bit.ly/30H8Ytc
🎓 英國名校TESOL課程:
https://bit.ly/32tvJ41
🎓 Coursera TESOL 線上課程:
https://bit.ly/3kgBKqV
★★★★★★★★★★★★
在此也推薦The Teaching Channel這個免費的線上社群,在此社群,老師可以觀看、分享和學習各種教學技巧來幫助學生成長。你可以學習和觀看在教學現場運用像是差異化教學 (differentiaed instruction)和鷹架支持(scaffolding)的教學方法。大家可以多加利用喔!
🎓 https://learn.teachingchannel.com/videos
差異化教學心得 在 王政忠 Facebook 八卦
MAPS觀課心得分享 20150623
大叔摘要:
1.講述法之必要
2.考試成績之必要
3.進度之必要
三年來最鞭辟入裡的觀課紀錄,最貼近觀課現場的省思之一,最不能錯過的議課對話之一
冷靜,理性,細膩,反思,實踐,提問......種種觀課之必要。
文很長,耐心看完的人必有福報。
徵得同意,全文照轉。
-------------------------------
觀王政忠老師授課心得 撰寫者:台中市沙鹿國中 國文科教師 黃浩勳
日期:20150617 年級:八年級 課次:幽夢影選
這是我看見的課堂畫面:
台上學生正在發表心智繪圖的成果,王老師坐在第一排,背對著全班的學生,學生無人分心,眼神專注,忽然老師頭也不回,手直接指向同學:「A同學,請開始評論。」只見A同學不慌不忙的拿起桌上的無線麥克風:「我認為他們的架構畫的很清楚,也把剛剛上課的內容都很有條理呈現出來,只是我覺得仍有調整的空間,例如……」王老師:「水!」這畫面似曾相識,這不是以前研究所與指導教授「瞇停」的場景嗎?但我應該是在國中的教室吧。
學生上台開始回答自選的二題挑戰題,王老師開玩笑地指了指教室四周的觀課老師:「要好好講哦,後面有十八台攝影機。」學生絲毫不見緊張,還開心地對著後面的老師們雙手比了個YA的手勢,開始侃侃而談:「我認為作者以書喻友的共通性是,有一句話不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嗎?我們跟什麼人交往會容易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看書也是一樣,看什麼樣的書也會成什麼樣的人,所以我認為書和朋友的共通在這裡。」王老師:「水!那你平常都看什麼樣的書,所以變成現在這樣呢?」台下笑得曖味。
「自學組開始自己畫這課的心智繪圖,共學組的六位請移動到同一張桌子一起畫這課的心智圖」「什麼!同學們我們先掌聲鼓勵一下,今天我們共學組的六位同學,有四位要進入到自學組的階段了,我們期待你們的表現。其他二位同學也繼續加油,當你們覺得自己ok了,歡迎你進入到自學組,我們不急,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學習。」學生各就各位進行自己的工作任務,表情個個專注,但都笑瞇瞇的,偶而和旁邊的同儕討論,聊個小天,但絕不脫序。十五分鐘後,心智圖完成,共學組上台發表他們的心智繪圖,同學開始評論,同時間小老師也將自學組個人的心智圖掃描完畢,等待發表並回答自選的二題挑戰題。學生有條不紊地回答,王老師時而追問,時而澄清,時而讚美,最動聽的聲音仍是那聲「水!」
這是我看見的的課堂畫面,特寫了目前自己仍舊沒有辦法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的畫面,做為未來精進教學的目標:老師坐在第一排,不用回頭看顧學生,學生也能專注上課;學生上台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絲毫不見膽怯,落落大方;學生各自沉浸在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中,氣氛愉悅,這不就是差異化教學的具體呈現嗎?套句網路名言:「看見這個畫面,在場的教師都沉默了。」
自己採用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模式,源自於一年半前接觸到學思達,之後就開始沒頭沒腦地從二年級下學期栽進去,開始昏天暗地地做講義,學生也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後來能懂得合作討論,上台也可以陳述答案甚至應付老師的追問,學生上課打瞌睡的狀況少了,優秀的學生慢慢地突破自己的天花板,有進步空間的孩子開始慢慢追上學習的腳步,對我而言上課開始又成為一件有挑戰的事,因為不知道今天自己設計的講義效果如何?不知道今天學生會怎麼回答問題?答不出來怎麼引導?方向答錯怎麼誘導?不知道學生又會答出哪些令人驚豔的答案,自己又會如何開心?因為未知,所以有挑戰,也因為未知,所以有樂趣,雖然有時候覺得「哎呀!今天設計了個爛問題,浪費了學生的時間;哎呀!挫賽了,講義又要追不上進度了;哎呀!為什麼我教到第十年了還要這麼辛苦備課?哎呀!今天一定要在學校備完課,回家應付完小孩就累死了,哪有力氣再做。」但一路走下來是愉快的,也因為付出多,收穫也多,整體而言是Z>B(利大於弊)而幸運的是,學生也沒有因為改變了教學方式而讓考試成績向下掉,段考成績依舊維持在前段,會考成績導師班有一半考到B++,而任課班超過三分之一是A,雖然不是超級耀眼的,但是他們除了ㄍ一ㄥ住成績之外,他們也學到了自我學習、合作討論與上台發表的能力,正所謂一兼兩顧,摸蛤蜊兼洗褲,你有的我也有,可是我有的你未必有。
但是我覺得自己還是有很多的進步空間,也套句葉丙成教授在《為未來而教》所說的:「人就是這樣,直接教他好東西,他未必領情。一定要自己搞砸了,才會真的想要去了解人家到底怎麼有辦法做得那麼好?這就是人性。」所以我來到王政忠老師的教室,南投縣中寮鄉爽文國中,一所偏鄉學校,全校班級數:六。
以下是我從課堂畫面以及與王政忠老師議課後體悟到的三件事:
一、講述法還是非常重要
講述法還是很重要,講述法還是很重要,講述法還是很重要,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次。不知道是怎麼樣的異化與質變,怎麼會有人認為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或是翻轉教室就不需要老師的講述法?這種學習方式更需要優秀的講述法,只是我們讓學生自行面對文本,思考,發表他們的想法,老師透過學生的回答就能分析出學生欠缺之處,從而引導或直接講述,去蕪存菁地告訴他們核心概念之所在,一針見血、一語道破,暮鼓晨鐘地令學生頓悟。這是更需要老師透過長期的備課才能做得到的事,何有拋棄講述法之妄言。王政忠老師在課堂上依舊有精采的講述法,只是比例縮小了,簡言之,親愛的,我們將講述法變小了、變巧了、變精緻了。講述法依舊是教師教學的入德之門,無誤。
二、考試成績還是非常重要
考試成績還是很重要,考試成績還是很重要,考試成績還是很重要,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次。我們進行任何的教學新嘗試,不應該在一種「現實真空」的情況下進行,說我們不要在意成績,然後忍辱負重地在創新的鋼索上踽踽獨行,作悲劇英雄式的犧牲奉獻,流汗流血又流淚,最後說走這一遭,我不後悔。細觀王政忠老師的MAPS教學法,其實傳統考試會考的內容,他都鉅細靡遺地呈現出來,君不見學生面對每一課最先做的事情就是要將形音補充資料貼在課本上,第一堂課就是前測,前測錯誤的就是回家作業,課堂結束之後還有後測以及自行設計的PISA式測驗,回家之後還有自學作業,這些過不了關,學校就會像志玲姊姊一樣:「才不會忘記你呢!」透過各種機制一直陪伴學生完成方休,在這樣的要求下,學生的成績會沉痾不癒似乎是不可能的事。MAPS教學法期待孩子能主動學習,以此作為目標,但歷程之中充滿了要讓學生學會的堅持。簡言之,傳統考試的重點依舊存在,只是讓一些背誦式的知識更精緻的呈現,課堂上就可以討論更高層次的問題,並未脫離教育的現實環境。
三、學習進度還是非常重要
學習進度非常重要,學習進度非常重要,學習進度非常重要,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次。只是請注意的是,此處的進度是學生學會的進度,而非如王政忠老師所說的,十二課除以三,一次段考考四課的教學進度,因為為什麼一學期是十二課?為什麼每次段考範圍要平均一樣多?王政忠老師提到爽文的新生暑輔要上十五節國文課,第一次段考前大約三十節,共計四十五節,而這四十五節課,他們只教「二課」。是的,您沒看錯,就是二課。在這四十五節課,他就慢慢地帶著學生操作課堂上的每一個細節,確認學生學會了,知道了什麼時候該進行什麼活動以及自己該做什麼事,才進行下一步,一步一步磨出學生的基本功,也開始了解每位學生的特質。此時我們一定會有的疑問:那傳統的進度呢?答案是,行政配合教學,學校第一次段考就只考兩課;那之後的進度不就拖到了嗎?答案是,等到學生熟悉上課的流程,得到了合作以及自學的能力後,進度就是草上飛了。
觀課當天,第十二課已大致結束,距離段考卻還有兩周,拿來複習或是課外延伸學習綽綽有餘。而我對自己的疑問是:假如<夏夜>一課讓我上二十二點五節,我有能力上嗎?目前的答案令自己汗顏。個人過去對於進度向來執著,但後來進行學思達教學之後,常常在段考前一天才把課程結束,本來很擔心會面對自由落體般的成績,但是結果總令人放心,甚至表現更好。因此我們該在意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進度,該在意的是學生的自學能力是否漸漸養成,當他們自學的技能點數漸漸點滿之後,放他們去解任何的任務或是開更難的副本地圖時,都能從容不迫地面對。這或許也是MAPS教學法區分為P1到P4四個進程的原因吧。附帶播報有趣的小插曲,觀課老師在最後不約而同的問王政忠老師:「我們可以把學生先送來給老師特訓四十五節課嗎?」我也不爭氣的舉手了。
關於MAPS教學法的細部流程,於此不加以贅述,王政忠老師已經將詳細介紹化為文字,網路上也有詳細的演講影片可以觀看,自行參閱即可。強烈推薦每位老師都來教室現場觀課,有很多在閱讀文字介紹或是影片中產生的疑惑,在觀課後都能得到解答,兼可在搖滾區目睹大師風采,不亦樂乎?
近來各種新式的教學法紛至沓來,MAPS、BTS、學思達、翻轉教室、世界咖啡館、桌遊融入……令人目不暇給,在在展現了基層教師的教學熱情與實力,給予其他教師在教學上有自我省思的機會,也藉此吸收新養分,嘗試新的教育實踐,期待能提高教學品質,甚至是走出教學困境;但也在無形之中給了教師壓力,覺得教學創新的浪頭一波一波打來,自己該往哪裡走,似乎有些無所適從,甚至開始論戰,發表令人喪志甚至心寒的言論。對於這些情況,教師該如何自處,我有些話想說。
一、「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近來這些如此精采的教學方法,都是來自於基層教師默默耕耘而來,細觀他們這些教學方法的蘊釀過程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不斷地在錯誤中重新嘗試,慢慢淬鍊出最適合他們教學現場的方法,最符合教師個人風格的展演。所以當我們看見他們上課時令人驚豔的風采時,我們不要忘記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不要忘記他們血淚交織的歷程,請對這些老師們保持高度的敬意,因為他們十年所磨出來的一劍,沒有義務把示在我們眼前,甚至想幫助我們解決在教學上的不平之事。而當我們汲取他們的經驗,轉化到自己的教室時,發現怎麼呈現出來的結果不如預期時,也別急著批評及否定,請繼續勇敢而堅強的嘗試,因為他們磨了十年,而我們可能才磨了一個月、一星期甚至是一堂課。
二、「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老是吹號角的,不是真正的獵人」這是耳熟能詳的基測國文的題幹,強調人應該將理念付諸行動,而不只是在原地空口說白話。這是老生常談的道理,卻也是教師在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時該常置心中的箴言。除了鼓勵自己要勇於實踐之外,更重要的是,唯有透過在自己的教育場域中不斷實踐、試誤、修正,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教學律動的方式。因為這些精采的教學方法,都是教師從個人豐富的教學經驗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部分,或轉為文字,或轉為影片,再傳播出來,然而寫的再詳盡,說的再精采,在傳承的過程之中勢必有些精神、感動或精微的訣竅是無法用言語文字分享。這種情況,莊子早已在輪扁的寓言中點出文字傳承的侷限性。
輪扁是春秋時代擅於製車輪的神匠,有一次看見齊桓公正在閱讀書籍,竟大膽批評桓公在讀的只是一些古人遺留下來的糟粕罷了,桓公雖然火冒三丈,但仍然給他辯駁的機會,只見輪扁從容說道:「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誠哉斯言,這不就是在提醒我們,在欣賞他人智慧之後,重點還是在努力實踐,然後才有機會親身體會其中的奧妙,否則永遠只是在閱聽別人分享出來的成果,而那種高峰經驗的美妙體驗,將永遠地只是掛在他人的嘴邊,令人徒生羨魚之情。但願我們都能受到這些教學方法的啟發,然後逐步發想出屬於自己不疾不徐的教學style。
三、「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身邊的教師們面對新的教學方法時,多數有二種反應,一是能從中去吸取可以應用在自己教學上的經驗,然後在自己的課堂上操作,他們大多會說:「這樣子做,學生的反應和效果好不好?」「你剛剛的講義可以借我參考一下嗎?」「你這樣的設計是什麼想出來的?資料從哪裡找?」和這類的同事聊天,往往能談得神采飛揚,一方面能分享自己的喜悅,另一方面也為找到同路之人歡喜,更重要的是,你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充滿活力的工作場域,有很多正面能量可以陪伴你度過風雨,特別是你聽到他改變後的喜悅,更是令人振奮;而另外一種老師則大多會說:「哇,搞這個要花掉多少時間啊?我能力不夠,不會用啦。」「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創新就交給你們了。」「我們班程度很差,很難用這種方法啊」面對這類的同事,往往就是陪笑虛應,然後快快去做我的下一份講義。
我想要說的是,不是新的教學方式就一定比較好,而是我們應該時時刻刻反省自己的教學有什麼改進的空間,當看見一種新的嘗試時,請不要急著從中挑缺點或是做不到的藉口,而是該去想想如何從中擷取能提昇自我教學的精華。剛開始嘗試操作時,一定會有很多的不順利,那是很正常的事,因為教師在求學以及師資養成的過程之中本來就欠缺這類的訓練。從來上課不太發言的人,要怎麼鼓勵學生發言;讀書從來沒在畫心智圖的人,要怎麼教學生發想各自的心智繪圖;從來上課沒有分組合作的人,要怎麼指導學生合作的技巧……但面對這種狀況,你有什麼樣的念頭?是正面迎擊,勇於嘗試,逐漸累積經驗,發展出更多樣化的教學技巧;抑或掩面逃避,依舊故我,走自己熟悉的路,但覺得學生的臉越來越陌生,再來感傷真是一屆不如一屆。「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嘗試不一定會讓你上天堂,不嘗試也未必會下地獄,但我還是很想問:「what’s your 念?」
葉丙成教授曾經描述過,當一位老師真心的受到學生的尊敬,會有一幅如何動人的畫面:
「老師一但得到了學生的尊敬,你出再枯燥、再無趣的作業,學生也總會用心的去做。因為他心裡想著:『這是阮師仔出的作業,師仔要我們做這樣的題目一定有他的用心。我不能辜負阮師仔的用心!』(他可能不知道這是他師仔前一天喝茫了亂勾的題目...)。學生尊敬你的時候,他沒做達到你的期望時,他會覺得內咎、罪惡、對不起老師。
在王政忠老師的教室裡,我看見這樣的教師圖像真實呈現,看見學生對於教師真正的尊敬。感謝王老師提供公開觀課的機會,還運用課後時間共同議課,並鼓勵我們這輩子一定要寫出觀課心得來砥礪彼此。有機會請各位老師一定要走訪爽文國中,在這裡,你會有前所未有的感動,但一千次的感動比不上一次心動,更比不上一次0.01的行動,退而結網,網回教育的初衷,然後你會看見不同的風景,更重要的是你會看見不同的自己。我們不用有項羽「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氣,但我應該要有劉邦「大丈夫當如是也」的志氣。
--------
Ps 王老師想問您三個問題,望請賜教:
一、在學生開始分組合作的學習時,您是否有進行關於合作素養的指導?例如該怎麼分配工作,要如何尊重別人的發言,該負起各自的責任,a咖不知如領導是該怎麼辦……等
二、maps教學法對於課文有很深度的探索,那麼對於相關文章或是課外讀物的閱讀,王老師您對廣度是如何操作?
三、當天沒有機會和您借貴校的學習護照參閱,不知道有沒有學習護照的相關資訊可供參考或是可以分享電子檔?我覺得這個方法在引起外在動機真是太棒了!
差異化教學心得 在 葉丙成 Benson Facebook 八卦
【「怎麼教、怎麼學」才是真正重要的關鍵 -- 談國教資訊教育走向】
這幾天 蘇文鈺 兄跟 洪士灝 學長對於 107 資訊教育課綱還有運算思維,寫了文章探討,當中有很精闢的討論。也有朋友提到不知道我對這件事的看法為何。我昨天似乎只在發廢文談寶可夢,其實我一直在構思這文章。
我對資訊教育的看法,一直是如同我幾個月前這篇文章「學程式者,能成麒麟之才?」所說的,我們教孩子程式的目的不是只為了學會寫程式,而是希望透過「學程式」這件事情,去訓練台灣孩子在傳統學科比較難訓練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資源自學的能力等等。
觀諸各國對於孩子的程式教育規劃,各國都很重視所謂的運算思維。運算思維就如文鈺兄所說的,是系統化解決問題的一種重要思維方式。但重點是,運算思維是一種思維,而思維的建立不該是用教的!應該是要透過不斷的體驗、不斷的實作,才能在過程中慢慢引導孩子建立這種思維模式。
我個人沒有參與資訊教育課綱的制定,我相信參與制定課綱專家們在擬定課綱過程,有其專業。可是目前讓人憂心的是,我們看到政府在制定資訊教育課綱時,雖然強調運算思維和程式教育的重要,但到底打算怎麼教、用什麼方式教,我們並沒看到一個清楚的輪廓。我們只看到資訊教育課綱被訂好了,孩子們被規定要學這、要學那;我們看到大家似乎只在乎訂定孩子該「教什麼、學什麼」,卻忽略了「怎麼教、怎麼學」的重要!
台灣上至政府、下至百姓,有不少人似乎都覺得只要課綱訂好了,出版社就會開始出課本、教師手冊,老師們拿著教師手冊就可以開始教課綱內所規定要學的內容了。
這種思考實在太天真了。
文鈺兄之所以對課綱內容感到焦慮,我想是跟我有類似的原因:我們各自都在偏鄉、實驗教育團體,實際在帶孩子做程式教育。我們有很多第一手的觀察,而這些觀察是現在許多人所沒看到的。因此,我們感到很焦慮。
舉例來說,在我所參與規劃的實驗教育團體中,我們發現在學程式的過程中,孩子們在程式能力差異化的程度,不下於英文的情況。有的很厲害,有的很排斥。我們的教師團隊要透過種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分班引導等策略,才能讓孩子們都被帶起來。這當中甚至我們還觀察到性別意識的影響,有孩子認為程式這種東西是「男生的課程」,所以有的女孩不喜歡上。
當我們在第一線教孩子們,看到這麼多實際的困難與挑戰時,我們對於課綱制定完「教什麼、學什麼」,卻沒看到很明確的「怎麼教、怎麼學」的規劃,我們的內心難免充滿焦慮。對於資訊教育實際上路後,可能會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們非常擔憂。
以運算思維來說,這是一種思維。如果我們把它當作一般的知識來教,孩子只是會解考卷上的運算思維題目,但並沒有真正的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考卷上的滿分思維,對人生一點用處也沒有。反而只是徒然又增加孩子另一科升學考試的壓力源而已。
所以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怎麼教、怎麼學」比談「教什麼、學什麼」更重要。如果沒有有效教學的方式,就算課綱訂得很完美、很進步也沒有用。但目前最令人憂心的是,資訊教育的師資嚴重短缺。在這兩年是否能夠訓練出足以了解整個資訊教育內涵跟素養的老師?政府跟相關的大學,雖然有在做種子教師培育的規劃,但這當中有許多層面的問題,攸關種子教師的培育是否能夠成功:
- 政府單位在培育資訊教育種子教師,是否真有實際教過孩子程式教育的經驗做後盾?
- 對於運算思維的教學,是否有引進活動、遊戲、專題等讓孩子實際體驗的教學設計?
- 對於我們在實際教孩子所看到的資訊能力的巨大差異化,是否已準備好有效的策略?
這些問題,都不是容易的問題。事實上,我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必須邊教孩子,邊做試驗,邊想策略試出來的。我們在實驗教育團體針對五到九年級的孩子的程式教育做了一年。經過一整年的辛苦嘗試,團隊才得以累積出一些心得跟策略。可見得這裡面的挑戰何其大!
除了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外,還需要建構能幫助孩子自學的平台跟內容,才足以應付能力差異化的問題。我有幾位對資訊教育很有興趣的碩博士研究生,目前也正規劃開發這樣的教學系統平台,作為他們碩博士的研究。我們認為這至少要兩三年之後才可能有成效,到時才有機會分享給台灣的資訊教育老師們,幫助大家解決資訊教育的困難。
所以當我們看到政府預計在兩年內就解決所有的師資問題,大家心裡一直擔心這是有點過於樂觀。教孩子,真的不容易啊!大家要真的有教過孩子們學程式的經驗,才有辦法知道這當中的困難在哪,才有辦法訓練出真正可以教會孩子們的資訊教師。
我呼籲政府、主事者,大家應該「以終為始」。在課綱訂完之後,要真正來思考討論,這些東西到底是要用什麼方式來教會台灣的孩子們。如果沒有辦法找到有效的教學方式,訂好的課綱訂將徒勞無功。以運算思維為例,我們一直認為要以活動、專題、遊戲,來讓孩子實際體驗運算思維的系統性思考,而不該是把演算法直接教給孩子。這也是我一直以來 BTS 的教學理念。
這次在第八屆教育噗浪客年會,很高興看到自由軟體協會的夥伴們 Franklin Weng、 Eric Sun 很熱血的翻譯了一本國外很棒的運算思維教材「不插電的資訊科學」自由軟體協會的夥伴翻譯這本書真的是太棒了,這本書就是用活動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運算思維的概念。我非常鼓勵大家來看這本書。(自由軟體協會這些投身公益的夥伴非常熱血,他們讓大家可以免費下載電子檔。但若大家認同他們的理念,請訂購紙本 $250 給予贊助。)
如果大家想知道以後你家孩子在中學的必修課的運算思維到底要學什麼東西,我很鼓勵大家趕快來看「不插電的資訊科學」這本書。你會發現這本書很有趣,希望台灣未來的教學,也能用類似方式來引導孩子們建立運算思維。
「怎麼教、怎麼學」比談「教什麼、學什麼」更重要。教不會孩子的東西,就算放在課綱裡也失去意義。對於課綱內的種種課題,應該要開始思考怎麼讓孩子們真正學得會,那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歡迎分享)
差異化教學心得 在 差異化教學實例分享(How to Differentiate Instruction in Mixed ... 的八卦
這次OT應邀至古亭國小做 差異化教學 的實例分享,2天半的工作坊,跟來自南區的老師們交流教學 心得 與idea,著實獲益良多...希望這部影片對有想要差異化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