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律.台灣.50年》摘文
033 金門協議 兩個悲劇觸發的兩岸前進
1990年,是兩岸大槌破冰的一年,發生二件歷史性的大事。
一是,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簽署的金門協議,這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40年,兩岸所簽第一份協議。雖由民間組織簽署,卻有實質的正式效力。
二是,同年11月21日,被稱為「兩岸白手套」具半官方色彩、兩岸交流的專責單位「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並於隔年3月9日正式掛牌,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路徑、新時代。
這二件兩岸歷史大事,理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長文,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代表臺灣方面簽署金門協議,並共同催生海基會並為首任秘書長。
▲金門協議-兩個悲劇觸發的兩岸破冰
「金門協議」的由來,卻是開始於「二個悲劇」。
第一個悲劇是,1990年7月22日發生的「閩獅漁5540號事件」。
「二十二日凌晨,出海的平潭縣澳前鎮光裕村漁民發現一艘擱淺漁船,登船後打開兩個被密封釘死的船艙,赫然發現一堆橫七豎八的屍體,其狀慘不忍睹。平潭縣人民政府得悉後立即派員趕赴現場,共發現二十五具屍體,艙中唯一的倖存者林里城也已奄奄一息。經法醫鑒定,二十五名死者全係缺氧窒息而死。」
8月3日,新華社發表了駭人的悲劇報導,引發兩岸震憾。這促使兩岸政府檢討大陸偷渡客「原船遣返」的人道問題。為避免悲劇重演,兩岸第一個協議〈金門協議〉,於9月12日分別由兩岸的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與韓長林在金門簽署。
時空再往前拉到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蔣經國總統7月15日宣布解嚴,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里程碑。但伴隨解嚴而來的其中一個現象,是大陸來台的偷渡客大增。
一來是解嚴後,漁船檢查工作由警備總部轉移給警察機構,警察人手不夠、經驗不足;二來是兩岸當時的經濟生活水準落差極大,解嚴後資訊傳播的阻礙降低,也透過回大陸探親的臺灣民眾口傳,大陸民眾更嚮往台灣,於是偷渡客大增 ,1993年曾達近六千人,遣返問題讓政府極頭痛。
當時兩岸政府仍維持「不接觸」的政策,因此遣返作業採單邊、片面進行;而限於人力、經費與兩岸連繋管道不暢等因素,就採「原船遣返」方式。然而,偷渡客所用漁船大多破舊,安全性堪慮;而且為避免偷渡客在遣返途中鬥毆、熟悉港區地形、跳船上岸,作業人員甚至對偷渡客加綁、蒙眼、在艙口封釘木條。
凡此種種,種下「閩平漁5540號事件」的禍因。
1990年7月14日凌晨1時50分。閩平漁5540號漁船(該船駕駛艙當時噴寫船名為「經燕五五八一號」)在馬崗外海一浬處被我國海軍查獲。
7月21日下午1時46分,警備總部將76名大陸偷渡客集中於原漁船,除13人於駕駛艙操舟外,餘63人分置五船艙,經補給加足油、水,備妥每人兩日份乾糧及飲水,由海軍護送出港,於23時10分抵海峽中線處附近,在海軍目視下由該船自行駛返大陸。
沒想到,8月3日,大陸新華社引述倖存者林里城的話,指控發生25人悶死的慘劇:「將私自渡海入台被陸續抓扣的大陸同胞,用黑布蒙住雙眼強行關進船艙,隨即用六寸長的全新圓釘橫向、豎向地將船艙頂蓋封死,並壓上木頭等重物,並由台灣艦艇押返駛向平潭。每個船艙僅一米來高、三米見方,被關進的人只能擠蹲在一起,缺氧缺水,悶熱異常,很快就感到呼吸不暢。求生的本能驅使被關押者用頭頂、手砸,試圖把封死的艙蓋打開,但直至頭頂破了、手掌擊爛了甚至胳膊撞斷了也未能掀動艙蓋,就這樣,被關者一個個痛苦地死去。」
這一指控引發兩岸爭執,警備總部8月11日公布〈○七二一報告〉,稱遣返作業並無不當。並對中共新華社報導中的疑點進行查證、台灣記者實地採訪,及新近偷渡漁民的陳述,認定偷渡客死因應是械鬥。質疑新華社的報導顯與事實有極大出入 。
新華社則於8月20日再發布〈閩平漁五五四○號調查報告〉,仍堅稱台灣方面「以極不人道的方式遣返」導致缺氧致死。
就在兩岸你來我往爭執不已的同時,第二樁悲劇「閩平漁5202號事件」發生了。
由於前一事件引發兩岸與國際關注,台灣在遣返時格外謹慎,在新華社報導指控一周後的8月11日,警備總部在趙少康等六位立法委員監看下,執行閩平漁5202號漁船的遣返作業。
50名大陸客一一點名證實身分無誤後,被送上這艘15噸級70匹馬力「外觀老舊不堪」的大陸木製漁船「閩平漁5202號事件」 。8人在駕駛艙與甲板上開船,餘42名偷渡客安排進入5個小船艙。作業人員在五個艙口各封釘兩條橫向木條,警備總司令周仲南上將向立委解說,這是不得已措施,用以防止跳海泅水游回岸,而當航行一段後,大陸客都會自行撞開木條爬上甲板。該船在我國海軍巡邏艇及砲艦的護送下,駛離碼頭。
然而,當晚22時,在基隆外海13浬處,該漁船竟撞擊護送的文山軍艦,漁船斷為兩截,經海軍搜救,救起29人,21人失蹤。
不可思議的重大悲劇竟連續發生,輿論大嘩,兩岸氛圍更趨凝重。
▲紅十字會,兩岸第一組中介機構
在第一件慘案發生時,媒體即點名以紅十字會為中介,赴大陸瞭解、善後處理,必須依人道改進遣返技術;並提醒政府設立兩岸中介機構的迫切性。
時任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表達遺憾:「對於非法入境者的遣返事屬當然,但方法要改善,應講求人道,他認為,所謂的人道包括遣返方法和態度兩方面。他並表示,雙方對於如何處理偷渡、從如何接待、限制其行動到送回,並且使他們不再來的方法都要一系列的訂出來。」
8月8日,國防部長陳履安與陳長文交換意見後決定,將交由紅十字會實施遣返,國防部從旁配合。他也希望儘快通過兩岸關係條例,提供處理類似個案的法源基礎。
而紅十字會之所以會被各界點名為處理此次危機事件,其來有自,因為在此之前,紅十字會即承政府之命,處理大陸探親的相關工作,成為兩岸交流的中介團體。
1987年5月大群榮民聚集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前,要求返鄉權利時,和警衛肢體衝撞。蔣經國總統聽聞後感慨:「離開家鄉三、四十年的人,沒有人不想家的,這是人情之常。政府應該開放赴大陸探親,應該樂觀其成。」政府遂開始積極研議、推動開放大陸探親。
10月15日,內政部長吳伯雄宣布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具體辦法:同意除現役軍人及公務員外,凡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民眾,均可於11月2日起,向「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登記赴大陸探親。
此一辦法發布後,許多追隨政府遷臺的大陸各省籍人士,老淚縱橫,難以抑制。十一月二日,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當天原計劃上午九時開始受理登記,孰料凌晨時分,「紅十字會」的辦公室外早就人山人海,幾乎衝破大門,而當天辦妥手續的多達一千三百多人。當時,紅十字會為辦理老兵返鄉手續,準備了十萬份申請表格,半個月內就被索取一空。
「漢賊不兩立」政策漸漸走入歷史,親情的呼喚終於漫過了國共的對峙。而紅十字會,則成為兩岸政府仍不接觸的時代下,處理探親尋人與轉信的民間中介機關。
「經國先生在晚年,以悲天憫人的心,讓兩岸分離數十載的親人,得以重聚,真是歷史一刻。紅十字會能夠為讓這些被時代悲劇、戰爭洪流硬生生拆散的家庭,搭橋鋪路,讓他們再次相會,也深覺責任重大、意義深遠。」陳長文回憶道。
因為有了中介經驗,於是當「閩平漁5540」、「閩平漁5202」事件連續發生,紅十字會與陳長文即成為被點名的救火隊。
「政府希望趕快解決這個問題,紅十字會當時已經在開放探親後,擔任尋人、轉信等工作,我們跟大陸的紅十字會之間已經有了溝通,也就是說,政府和政府沒有任何接觸的狀況之下,紅十字會當時是兩岸唯一的溝通單位。因此對於大陸偷渡客的安全遣返回到大陸,政府也希望紅十字會扮演這個角色。」陳長文説。
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居間連繋下,大陸方面的紅十字會釋出善意,8月10日表示願參與遣返作業。
雖然11日又發生「閩平漁5202號事件」,兩岸煙硝一度升高,但並未影響兩岸紅十字會共同參遣返作業的意願。事實上,「閩平漁5540」、「閩平漁5202」在不到一個月內悲劇連來,後者更是在萬方矚目、高度透明情況下發生,更顯示如何安全、人道地遣返大陸偷渡客,已不容兩岸意氣相爭,也刻不容緩。
▲金門協議: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兩岸紅十字會的溝通管道通暢,煙硝漸緩。終於商定於9月11日在金門會談、簽署協議。
第一個問題是在哪裡談?「那是個週末,我向郝伯村院長報告進度,在那之前我和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研考會主委兼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的馬英九也談過。我問郝院長,要在哪裡談。郝院長說『為什麼不到金門來?』可是那時我心想,1990年,戡亂時期還沒有終止,金門是戰地,大陸紅十字會的朋友大多是共產黨員,跟共產黨員接觸,還在金門戰地接觸,説不定會被扣叛亂的帽子?在電話中,我就問:『院長,是真的嗎?』他說:『為什麼不可以?』我轉念想,金門是個好地方。」
9月11日在金門會面,隔天由當時雙方的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與韓長林簽訂協議,並獲兩岸當局認可據以執行。
根據「金門協議」的遣返方式,舉凡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區域的居民或刑事嫌疑犯與刑事犯,經一方將查獲的待遣返人士造冊後,經由兩岸紅十字會傳送到另一方主管部門。經查核無誤後,即訂出接收時間,並將偷渡客由基隆載運至馬祖,雙方於約定的時間在馬祖碼頭依冊點交,由兩岸紅十字會代表簽字見證人員的身分與健康情形等,再由對方以掛有白底紅十字旗幟的專用船載回福建馬尾。若因氣候、海象等因素,得改以廈門、金門為交接點。
「用的不再是『原船』的破船,而是安全堅固的船。」陳長文説。
協議簽署大致順利,但仍有小小「技術問題」。一是如何稱呼對方,「當時,對方立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其一部分,我們當然說是中華民國。另方面,國內雖有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呼聲,但還沒廢止前,中共仍是叛亂團體。這樣搞下去,永遠沒完沒了,什麼也別簽了。然而,兩邊認為人道與安全遣返最優先,便在協議開頭寫了『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就這幾個字,解決了稱謂問題。」陳長文説。
二是,結尾要填上日期。「月日很容易,9月12日,但『年』呢?現在我們習慣用西元,但那時都用『民國』,而對岸習慣寫『西元』,我們一度商量是否用天干地支。後來,我寫79.9.12,對方寫90.9.12。這是『一年各表』,精髓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陳長文笑著説。
金門協議簽署後,不再發生遣返人道悲劇。而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偷渡來台被遣返的人數,從1993年最高峰的5986人,降到2012年的17人。來台的大陸人士不再是偷渡客,而是來台灣消費的觀光客。
2011年金門協議簽署廿週年,馬英九總統在治國週記中向陳長文說道:「民國38年10月25日,這是古寧頭大捷的發生地點。民國47年8月23日,這是八二三砲戰發生的地區,兩場戰役都有很多人死傷。過去這是一個殺戮戰場,但在《金門協議》之後,開始把它一步一步帶往和平廣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45284?sloc=main
「崗山之眼有開放嗎」的推薦目錄: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羅智強 Facebook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羅智強 Facebook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洪秀柱 Facebook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玩樂] 崗山之眼超無言- 看板Kaohsiu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高雄天空廊道「崗山之眼」,於2018年2月13日正式開放 的評價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崗山之眼晚上可以去嗎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 的評價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問題] 請問崗山之眼開放了嗎? - 看板Kaohsiung - PTT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遊記][岡山] 崗山之眼。 - 看板Kaohsiung | PTT台灣在地區 的評價
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羅智強 Facebook 八卦
《理律.台灣.50年》摘文
033 金門協議 兩個悲劇觸發的兩岸前進
1990年,是兩岸大槌破冰的一年,發生二件歷史性的大事。
一是,1990年9月12日兩岸紅十字會簽署的金門協議,這是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40年,兩岸所簽第一份協議。雖由民間組織簽署,卻有實質的正式效力。
二是,同年11月21日,被稱為「兩岸白手套」具半官方色彩、兩岸交流的專責單位「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並於隔年3月9日正式掛牌,開啟了兩岸交流的新路徑、新時代。
這二件兩岸歷史大事,理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長文,既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他代表臺灣方面簽署金門協議,並共同催生海基會並為首任秘書長。
▲金門協議-兩個悲劇觸發的兩岸破冰
「金門協議」的由來,卻是開始於「二個悲劇」。
第一個悲劇是,1990年7月22日發生的「閩獅漁5540號事件」。
「二十二日凌晨,出海的平潭縣澳前鎮光裕村漁民發現一艘擱淺漁船,登船後打開兩個被密封釘死的船艙,赫然發現一堆橫七豎八的屍體,其狀慘不忍睹。平潭縣人民政府得悉後立即派員趕赴現場,共發現二十五具屍體,艙中唯一的倖存者林里城也已奄奄一息。經法醫鑒定,二十五名死者全係缺氧窒息而死。」
8月3日,新華社發表了駭人的悲劇報導,引發兩岸震憾。這促使兩岸政府檢討大陸偷渡客「原船遣返」的人道問題。為避免悲劇重演,兩岸第一個協議〈金門協議〉,於9月12日分別由兩岸的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與韓長林在金門簽署。
時空再往前拉到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嚴、開放大陸探親。
蔣經國總統7月15日宣布解嚴,這是台灣民主政治發展里程碑。但伴隨解嚴而來的其中一個現象,是大陸來台的偷渡客大增。
一來是解嚴後,漁船檢查工作由警備總部轉移給警察機構,警察人手不夠、經驗不足;二來是兩岸當時的經濟生活水準落差極大,解嚴後資訊傳播的阻礙降低,也透過回大陸探親的臺灣民眾口傳,大陸民眾更嚮往台灣,於是偷渡客大增 ,1993年曾達近六千人,遣返問題讓政府極頭痛。
當時兩岸政府仍維持「不接觸」的政策,因此遣返作業採單邊、片面進行;而限於人力、經費與兩岸連繋管道不暢等因素,就採「原船遣返」方式。然而,偷渡客所用漁船大多破舊,安全性堪慮;而且為避免偷渡客在遣返途中鬥毆、熟悉港區地形、跳船上岸,作業人員甚至對偷渡客加綁、蒙眼、在艙口封釘木條。
凡此種種,種下「閩平漁5540號事件」的禍因。
1990年7月14日凌晨1時50分。閩平漁5540號漁船(該船駕駛艙當時噴寫船名為「經燕五五八一號」)在馬崗外海一浬處被我國海軍查獲。
7月21日下午1時46分,警備總部將76名大陸偷渡客集中於原漁船,除13人於駕駛艙操舟外,餘63人分置五船艙,經補給加足油、水,備妥每人兩日份乾糧及飲水,由海軍護送出港,於23時10分抵海峽中線處附近,在海軍目視下由該船自行駛返大陸。
沒想到,8月3日,大陸新華社引述倖存者林里城的話,指控發生25人悶死的慘劇:「將私自渡海入台被陸續抓扣的大陸同胞,用黑布蒙住雙眼強行關進船艙,隨即用六寸長的全新圓釘橫向、豎向地將船艙頂蓋封死,並壓上木頭等重物,並由台灣艦艇押返駛向平潭。每個船艙僅一米來高、三米見方,被關進的人只能擠蹲在一起,缺氧缺水,悶熱異常,很快就感到呼吸不暢。求生的本能驅使被關押者用頭頂、手砸,試圖把封死的艙蓋打開,但直至頭頂破了、手掌擊爛了甚至胳膊撞斷了也未能掀動艙蓋,就這樣,被關者一個個痛苦地死去。」
這一指控引發兩岸爭執,警備總部8月11日公布〈○七二一報告〉,稱遣返作業並無不當。並對中共新華社報導中的疑點進行查證、台灣記者實地採訪,及新近偷渡漁民的陳述,認定偷渡客死因應是械鬥。質疑新華社的報導顯與事實有極大出入 。
新華社則於8月20日再發布〈閩平漁五五四○號調查報告〉,仍堅稱台灣方面「以極不人道的方式遣返」導致缺氧致死。
就在兩岸你來我往爭執不已的同時,第二樁悲劇「閩平漁5202號事件」發生了。
由於前一事件引發兩岸與國際關注,台灣在遣返時格外謹慎,在新華社報導指控一周後的8月11日,警備總部在趙少康等六位立法委員監看下,執行閩平漁5202號漁船的遣返作業。
50名大陸客一一點名證實身分無誤後,被送上這艘15噸級70匹馬力「外觀老舊不堪」的大陸木製漁船「閩平漁5202號事件」 。8人在駕駛艙與甲板上開船,餘42名偷渡客安排進入5個小船艙。作業人員在五個艙口各封釘兩條橫向木條,警備總司令周仲南上將向立委解說,這是不得已措施,用以防止跳海泅水游回岸,而當航行一段後,大陸客都會自行撞開木條爬上甲板。該船在我國海軍巡邏艇及砲艦的護送下,駛離碼頭。
然而,當晚22時,在基隆外海13浬處,該漁船竟撞擊護送的文山軍艦,漁船斷為兩截,經海軍搜救,救起29人,21人失蹤。
不可思議的重大悲劇竟連續發生,輿論大嘩,兩岸氛圍更趨凝重。
▲紅十字會,兩岸第一組中介機構
在第一件慘案發生時,媒體即點名以紅十字會為中介,赴大陸瞭解、善後處理,必須依人道改進遣返技術;並提醒政府設立兩岸中介機構的迫切性。
時任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表達遺憾:「對於非法入境者的遣返事屬當然,但方法要改善,應講求人道,他認為,所謂的人道包括遣返方法和態度兩方面。他並表示,雙方對於如何處理偷渡、從如何接待、限制其行動到送回,並且使他們不再來的方法都要一系列的訂出來。」
8月8日,國防部長陳履安與陳長文交換意見後決定,將交由紅十字會實施遣返,國防部從旁配合。他也希望儘快通過兩岸關係條例,提供處理類似個案的法源基礎。
而紅十字會之所以會被各界點名為處理此次危機事件,其來有自,因為在此之前,紅十字會即承政府之命,處理大陸探親的相關工作,成為兩岸交流的中介團體。
1987年5月大群榮民聚集在「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辦公大樓前,要求返鄉權利時,和警衛肢體衝撞。蔣經國總統聽聞後感慨:「離開家鄉三、四十年的人,沒有人不想家的,這是人情之常。政府應該開放赴大陸探親,應該樂觀其成。」政府遂開始積極研議、推動開放大陸探親。
10月15日,內政部長吳伯雄宣布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的具體辦法:同意除現役軍人及公務員外,凡大陸有三親等內血親、姻親或配偶的民眾,均可於11月2日起,向「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登記赴大陸探親。
此一辦法發布後,許多追隨政府遷臺的大陸各省籍人士,老淚縱橫,難以抑制。十一月二日,紅十字會開始受理探親登記及信函轉投。當天原計劃上午九時開始受理登記,孰料凌晨時分,「紅十字會」的辦公室外早就人山人海,幾乎衝破大門,而當天辦妥手續的多達一千三百多人。當時,紅十字會為辦理老兵返鄉手續,準備了十萬份申請表格,半個月內就被索取一空。
「漢賊不兩立」政策漸漸走入歷史,親情的呼喚終於漫過了國共的對峙。而紅十字會,則成為兩岸政府仍不接觸的時代下,處理探親尋人與轉信的民間中介機關。
「經國先生在晚年,以悲天憫人的心,讓兩岸分離數十載的親人,得以重聚,真是歷史一刻。紅十字會能夠為讓這些被時代悲劇、戰爭洪流硬生生拆散的家庭,搭橋鋪路,讓他們再次相會,也深覺責任重大、意義深遠。」陳長文回憶道。
因為有了中介經驗,於是當「閩平漁5540」、「閩平漁5202」事件連續發生,紅十字會與陳長文即成為被點名的救火隊。
「政府希望趕快解決這個問題,紅十字會當時已經在開放探親後,擔任尋人、轉信等工作,我們跟大陸的紅十字會之間已經有了溝通,也就是說,政府和政府沒有任何接觸的狀況之下,紅十字會當時是兩岸唯一的溝通單位。因此對於大陸偷渡客的安全遣返回到大陸,政府也希望紅十字會扮演這個角色。」陳長文説。
在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居間連繋下,大陸方面的紅十字會釋出善意,8月10日表示願參與遣返作業。
雖然11日又發生「閩平漁5202號事件」,兩岸煙硝一度升高,但並未影響兩岸紅十字會共同參遣返作業的意願。事實上,「閩平漁5540」、「閩平漁5202」在不到一個月內悲劇連來,後者更是在萬方矚目、高度透明情況下發生,更顯示如何安全、人道地遣返大陸偷渡客,已不容兩岸意氣相爭,也刻不容緩。
▲金門協議: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兩岸紅十字會的溝通管道通暢,煙硝漸緩。終於商定於9月11日在金門會談、簽署協議。
第一個問題是在哪裡談?「那是個週末,我向郝伯村院長報告進度,在那之前我和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研考會主委兼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執行秘書的馬英九也談過。我問郝院長,要在哪裡談。郝院長說『為什麼不到金門來?』可是那時我心想,1990年,戡亂時期還沒有終止,金門是戰地,大陸紅十字會的朋友大多是共產黨員,跟共產黨員接觸,還在金門戰地接觸,説不定會被扣叛亂的帽子?在電話中,我就問:『院長,是真的嗎?』他說:『為什麼不可以?』我轉念想,金門是個好地方。」
9月11日在金門會面,隔天由當時雙方的紅十字會秘書長陳長文與韓長林簽訂協議,並獲兩岸當局認可據以執行。
根據「金門協議」的遣返方式,舉凡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區域的居民或刑事嫌疑犯與刑事犯,經一方將查獲的待遣返人士造冊後,經由兩岸紅十字會傳送到另一方主管部門。經查核無誤後,即訂出接收時間,並將偷渡客由基隆載運至馬祖,雙方於約定的時間在馬祖碼頭依冊點交,由兩岸紅十字會代表簽字見證人員的身分與健康情形等,再由對方以掛有白底紅十字旗幟的專用船載回福建馬尾。若因氣候、海象等因素,得改以廈門、金門為交接點。
「用的不再是『原船』的破船,而是安全堅固的船。」陳長文説。
協議簽署大致順利,但仍有小小「技術問題」。一是如何稱呼對方,「當時,對方立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台灣是其一部分,我們當然說是中華民國。另方面,國內雖有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呼聲,但還沒廢止前,中共仍是叛亂團體。這樣搞下去,永遠沒完沒了,什麼也別簽了。然而,兩邊認為人道與安全遣返最優先,便在協議開頭寫了『兩岸紅十字會組織』,就這幾個字,解決了稱謂問題。」陳長文説。
二是,結尾要填上日期。「月日很容易,9月12日,但『年』呢?現在我們習慣用西元,但那時都用『民國』,而對岸習慣寫『西元』,我們一度商量是否用天干地支。後來,我寫79.9.12,對方寫90.9.12。這是『一年各表』,精髓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陳長文笑著説。
金門協議簽署後,不再發生遣返人道悲劇。而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偷渡來台被遣返的人數,從1993年最高峰的5986人,降到2012年的17人。來台的大陸人士不再是偷渡客,而是來台灣消費的觀光客。
2011年金門協議簽署廿週年,馬英九總統在治國週記中向陳長文說道:「民國38年10月25日,這是古寧頭大捷的發生地點。民國47年8月23日,這是八二三砲戰發生的地區,兩場戰役都有很多人死傷。過去這是一個殺戮戰場,但在《金門協議》之後,開始把它一步一步帶往和平廣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45284?sloc=main
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洪秀柱 Facebook 八卦
各位朋友、各位同志,各位參選人:
前年11月29,今年1月16兩次大選的失敗,徹底摧毀了支持者的信心。在本黨總理、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這天,緬懷先烈先賢,內心真有無限感慨。
我們讓中國國民黨這塊招牌蒙羞,讓人民和支持者失望了!
如今,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條倍極艱辛的重建之路,但我們沒有資格喊苦,面對人民的怒火,若是我們無法迅速反省回應,我們就將成為敗倒家業的不肖後代。
有句話說「勇者,是帶著眼淚仍向前奔跑」,歷經此次空前的潰敗,我們不只含著眼淚,還要帶著傷痕,沒有猶豫、更沒有選擇,因為如果我們再不力圖振作,則下次選舉本黨很可能被台灣人民徹底拋棄,讓本黨在台灣成為無足輕重的小黨。
今天我們在此參加黨主席補選政見會,雖然是黨內競爭,但這也是促進黨內改革,樹立黨內民主典範的契機,參選同志的表現實為關鍵。這次一同參與競選的三位同志,有的曾與我在立法院並肩作戰,有的在地方議會精彩問政,我們都具有愛黨的情操,也都服膺相同的理念,因此,不論最後由誰勝出,只要是透過公平、公正與民主的過程產生,就能為本黨立下新的里程碑。黨員同志及所有支持者,請嚴格檢驗我們、鞭策我們。秀柱更要鄭重宣示,不論未來是否當選主席,秀柱終生將是本黨忠貞的黨員與志工。
但是,我們一定要深自反省,當面對爭議、錯誤,或是本黨長期捍衛的價值受到挑戰時,我們是不是總在不該模糊的地方模糊了,在不該妥協的地方妥協了?面對「黑箱」、「官僚」、「權貴」、「不民主」的指責,我們認為有道理的,有沒有虛心認錯、及時改革的胸襟與行動力?當我們認為受到冤枉時,有沒有挑戰不公,積極澄清的勇氣?
現在,針對近日沸沸揚揚的黨產問題,秀柱在此提出一點自己的看法。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打破外界對黨產的無妄揣測、謠言、抹黑,以及藉由黨產議題再對本黨進行無止盡的鬥爭與踐踏。
前幾日,本黨黨團發出聲明,呼籲黨中央,將黨產扣除依法應給付黨工退休金的金額後,餘數全數捐給公益團體或政府,幫助青年及弱勢。雖然這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我們更應了解的是,黨產的形成有其歷史脈絡及因素,過去本黨在國家面對危亡之際,的確因威權時代的黨國一體而有黨庫、國庫互通的情況,但不能說黨產就是罪惡。莫忘,國民黨也確確確實運用黨產建設在臺灣、貢獻於國家。
因此對於支持者與全國民眾來說,我們不能抱持著將黨產捐出就一了百了的心態,這樣本黨仍無法讓全國民眾感受到我們願意以「公開、透明、公正」的態度來面對此一問題的誠意。社會大眾期待的是本黨能交代清楚,而不是因特定的質疑聲浪,或是迫於國會針對性立法的壓力,說把黨產一律捐出就可。這樣的態度,無法獲得黨員和民眾的認同。
秀柱若當選主席,我會立即召集會計、財務及法律等專業人士,組成公正的黨產清查小組,以完全透明的方式公布黨產實際狀況,如果有任何一筆黨產的取得涉及不法,我們放棄產權,讓國家處理。但如果查無不法,我們要捍衛自己的清白,捍衛黨工的勞動權及退休黨工的權益,絕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如果秀柱當選主席,我們具體承諾,
第一、黨產不再用於任何輔選經費,往後的選舉花費悉數由政黨補助款及選舉補助款支應。
第二、全速清查全面透明公布財報及各項資產,往後由社會檢驗支出,僅能用於追求公益及符合公義之用途。本黨本來就該是幫助弱勢及各階層的主力,責無旁貸。試問,若我們透過民生基金會提供小額無息貸款給單親媽媽微型創業,誰會說黨產用的不公不義?
第三、黨產茲事體大,不是任何一個團體或單一上位者以威權方式得以處理,明年二十全之前,由中常會、臨全會決定黨產最終用途及去留方案,並由黨員投票決定。
尤其,我們必須查清楚過去黨產的運用情況,我們樂於與社會各界及政府共同追查真相。相信所有黨員最想知道的是,究竟有沒有傳言中的掏空、變賣與利益輸送?究竟有沒有人把理應用來福國利民的黨產,變作個人私產?這些都必須追究到底,才是真正的轉型正義!
其實,自秀柱宣布參選黨主席以來,已經透過媒體和臉書提出個人對本黨重建的主張與政見,希望能激發更多黨員和支持者的共鳴。儘管有些論述尚待完善與討論,但如有幸當選,秀柱將致力建立黨的論述,強化黨的組織,確立黨內民主,積極培養人才,用壯育青,黨產公開透明,使本黨成為富有競爭力、創新力與戰鬥力的組織。秀柱深知個人力量有限,未來必將廣納批評建言,並邀請社會清流參與改革工作,使本黨成為民眾更好的選項。
關鍵的時刻需要全體黨員做出關鍵的決定!
國民黨需要您決定她的命運與未來!
------
【第二段】
秀柱從政以來,忠於自己的理念,不投機、不模糊、清清楚楚,經得起檢驗。無奈的是去年因參與總統選舉有人開始對秀柱扣上急統的帽子,或是說秀柱的主張「不符合主流民意」等等,但打開天窗說亮話,我是急統嗎?我的論述錯了嗎?
我們大家都知道,兩岸政策和國家定位攸關台灣的生存發展,遺憾的是,本黨輸了大選,也使部分支持者對本黨的兩岸論述失去了信心,甚至連一些從政同志也對本黨理念產生了動搖。身為黨主席的責任就是要「維護中華民國憲法尊嚴、捍衛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不知其他三位參選者對此有何看法,更重要的是,三位對於中華民國主權和治權的分際如何解讀、又如何對人民詮釋與說明?
我們都是有著相同理念的中國國民黨的同志,向各位同志報告,這些所謂的「主流與非主流」民意,或是所謂的「新黨化」、或說我是主張「急統」等等,這些都是被對手或有心人士惡意炒作、扭曲的假議題!我們黨內選舉實在不應該,也不必要隨之起舞!
身為創建中華民國的政黨,我們是不是更有責任,把時間和心力放在真誠地向全國民眾論述,讓全國民眾了解,未來我們主張,以及國家應向哪個方向前進?
百年以前,國父的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建立一個人民有權、政府有能的政府。本黨自創黨以來,無論遭遇何種困境與內憂外患的侵襲,先賢先烈們就是秉持這樣的中心思想挺過無數難關,才能換來今日的果實;守著這個理想,我們循序漸進地嘗試與學習,也取得傲人的民主成績,實行華人世界中最民主的制度。然而,本黨為什麼會失去人民支持,走至今日的困局呢?
曾經聽人說過一個諺語:「籃子裡的螃蟹」,意思是,如果籃子裡有一大群螃蟹,千方百計地想爬出籃子,但保證全部都爬不出來。
為什麼呢?因為第一隻正在籃邊爬的,就會被其他螃蟹疊上去,於是牠會被壓在最底下,最終只好爬開。這樣的情形會不斷上演,到後來,沒有任何一隻螃蟹能爬出來。
所以,籃子不必有蓋子,因為螃蟹會彼此互扯後腿。
這就是典型的「如果我得不到,你也別想」看到這則寓言,是不是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啟示?
大家都說團結最重要,但團結往往也最難,國民黨因為不團結付出許多慘痛的代價,如果我們再不記取教訓、痛改前非,繼續給予外界「外鬥外行、內鬥內行」的負面觀感,則本黨不僅對內無法凝聚共同的願景,扭轉黨員日漸疏離的頹勢,對外更難重建政黨形象,且讓本黨距離執政的舞台愈來愈遠。
改革要從小處著手,黨中央必須聆聽地方的需求,聽從基層的建議,一肩挑起重整黨務的重責大任。否則這些年來,本黨由於接連的挫敗、內耗與退縮,不只讓許多兢兢業業堅守崗位的工作同仁失望,更讓多年力挺我們的黨員同志及支持者,痛心本黨的無心、無力與不作為。致使本黨有如溫水中的青蛙一般,好像麻木無知地靜待沸騰。很多支持者早已哀莫大於心死,因此今年0116的潰敗大家是否發現,支持者連懊悔的眼淚都不願意為我們而流,我們還有什麼時間浪費在彼此相爭、相鬥上呢?
本黨已失去國會的多數席次,淪為只有35席的小黨,尤其520之後交出執政權,恐將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清算鬥爭,因此,秀柱非常誠懇的呼籲本黨同志放下過去的心結,拆掉隔斷我們的那道牆,危機已經迫在眉睫,讓我們同心一意,相互傾聽,找回彼此的信賴。心在哪裡,路就在哪裡!只要我們有心,就一定能夠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出路。
同志們!人民不會永遠等著我們,我們已沒有時間相互攻訐,繼續當那籃子裡的螃蟹了!我們必須將時間花在找回我們的黨員,做好我們的服務,實踐我們的理想。從此刻起,我們應該低頭彎腰,捲起袖子,拾起磚頭,在廢墟中重建再造,用行動和具體作為,贏回人民的信心與肯定!
再和大家分享一個獅子和老虎的故事,獅子和老虎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鬥,結果兩敗俱傷,最後被獵人一一捕捉。
獅子虛弱地對老虎說:〝如果不是你非要搶我的地盤,我們也不會弄成現在這樣〞。老虎吃驚地說:〝我從未想過要搶你的地盤,我一直以為是你要侵略我!〞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相互溝通是維繫家庭幸福和朋友情誼的關鍵要素。有什麼心結不要一方過度猜測,多與家人和朋友交流,也讓彼此更增了解,如此或可避免許多無謂的誤會與矛盾。
同樣的,政黨亦如同一個大家庭,同志和黨員之間更應多加溝通,黨內選舉要建立君子之爭的競爭文化,本黨同志唯有相互協商、相互支援、相互合作,建立一個堅強的團隊,才能獲得民眾的信任與肯定。
最後,聖經上有句話,「你們要謹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滅了!」(加拉太書 5:15)同志們,讓我們相互勉勵,一起加油吧!謝謝大家!
------
【第三段】
同志們,時間絕不會等待一個改革無力的政黨,我們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逐步以行動,讓人民感受到我們的轉變;從大處講,我們要改變人民對本黨「黑箱」、「不民主」、「官僚」…的印象,從小處說,這次的主席補選,可說是本黨挽回人心、重建信賴的第一步,也是我們謙卑反省、銳意革新的重要契機與起點。
具體來說,以這次補選過程為例,由於參選人必須向黨員同志徵求連署書,我聽到一位定居高雄的好朋友告訴我他親身的故事,讓我感到相當難過。他們家居住在高雄已超過三十年,每年都有數次收到本黨寄發的信件,但他們家從沒有過這位收件人!他們曾多次打電話反映,但孩子快三十歲了都還沒解決,頗感無奈。無獨有偶,我們按照中央提供的名冊寄信徵求連署書也發生類似的故事,好幾位黨員同志早已過世卻仍列在名冊上,當他們的子女收到信時,還來電責怪:我們為什麼這麼粗心?難怪我們會落敗!
若是秀柱有幸當選,這就是我「小處著手」須優先改革的地方。我們應該要藉著資訊技術發達的優勢,建立正確、完整的黨員資料庫,重新完成本黨黨員普查。藉由我們更新黨員名冊的過程,我們可更加瞭解本黨具有黨權同志的近況。未來,就可透過資料庫系統,有效、積極的聯繫黨員同志,解說本黨未來發展方向,並爭取黨員同志的參與、支持。
在這個基礎之上,未來我們還能研發屬於中國國民黨的專屬APP平臺,方便服務每位黨員。當這樣的平台建立後,我們更可以利用其優點,做到許多現在無法辦到的事情。例如:即時訊息傳遞管道的暢通,黨員可透過平臺及時獲取本黨最新資訊,或找到服務窗口;我們還可以建立一個帳號、一個合格黨員的認證系統,開發電子投票、連署系統,增加未來各類選舉連署、投票的過程便利性,並可有效杜絕與防範弊端;隨著電子連署、投票系統的建立,我們更可以搶在政府之前,優先辦理不在籍投票,累積相關的選務經驗;這些經驗在未來,將可作為我國設計、辦理各級選舉,不在籍投票的參考與借鑑。
這樣的平臺,還能有助於降低黨內各類選舉的門檻。試想,若能在此平臺開設專屬的政見發表區,讓有意參選的黨員同志,都能上傳自己的政見到發表區給全國黨員觀看,那麼,公辦政見發表會的成本就能降低,各參選人在爭取黨員連署或選票時,就更有機會能夠發聲。從黨代表、中央委員、中央評議委員開始,到各類公職人員的初選,甚至未來本黨黨主席的選舉皆可比照辦理。當累積一定的經驗之後,甚至可以開放,只要是具有合格黨權的本黨黨員,都能擁有被選舉權,都能上平臺暢所欲言,接受黨員同志與選民檢視。一旦能大幅降低參選門檻與成本,擴大黨員參與的範圍,我們也就越有機會能尋找那尚未磨光的璞玉,或是錯落在旁的遺珠。
這就是我說的,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改革的威力,我們可以劍及履及,由小至大的累積改革經驗,不斷進步。當每位黨員都能從關心身旁的小處開始,一點一滴的改革,一步一步的轉變,相信未來即便是非本黨黨員的優秀人才,也會感受到我們的誠意,願意一同幫助這個百年政黨,進行轉變。
還有,大家都在說要重視青年的培養,因為青年最具改革的熱情與動能,一個無法吸引優秀人才的政黨,不僅其組織生命力將走向虛弱,更看不到這個黨的未來與希望。因此,積極栽培本黨的新生代是秀柱參選主席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許青年一個更好的未來,秀柱將以最寬廣的心胸,接納新世代的多元觀點與創新創意,協助年輕人施展他們的抱負與理想。政黨本就是為服務人民而存在的政治團體,但大家想想,我們的各級黨部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沒有民眾進進出出了?如果我們無法讓民眾重新走入我們的每一扇門、參加活動、提供意見,我們又如何贏得民眾的信賴與付託?
秀柱今天站在這裡,頂天立地,莊嚴承諾,願秉持總理「天下為公」的遺訓,無私無我,希望爭取承擔重任的機會,為重建黨格黨德,為重整改造團隊,為重新凝聚黨員人心,秀柱矢志奉獻、鞠躬盡瘁,只盼為本黨的浴火重生,為下次選舉及重返執政打下最穩固的基礎。
人的一生,每一段路都是一種領悟,
過去一年,有委屈的淚水,更有溫暖的擁抱,
有不悔的付出,更有不變的堅持,
有失敗的警醒,更有再出發的高昂鬥志!
更重要的是,一路上歷經諸多磨難的淬鍊,益增秀柱的堅忍與韌性!
本黨中興改造的第一哩路,洪秀柱自告奮勇,懇請黨員先進同志成全我的豪情壯志,在狂風暴雨之際,讓洪秀柱領航,將「國民黨」這艘飽受風吹雨打的老船,平安駛入港口,重新翻修改造,再把掌舵的經驗與責任,傳承給新世代的接班團隊,屆時功成身退,此生無憾!
謝謝大家!
#政見發表 #APP #黨員普查 #黨產 #團結
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問題] 請問崗山之眼開放了嗎? - 看板Kaohsiung - PTT網頁版 的八卦
大家午安最近長輩下來高雄想去岡山之眼走走但月初崗山之眼才出事而已看新聞報導說暫時封閉調查想請問最近這段時間開放了嗎? P.s.官方網站好像掛了,進不去-- ※ 發信 ... ... <看更多>
崗山之眼有開放嗎 在 [玩樂] 崗山之眼超無言- 看板Kaohsiung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