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
在南極洲迪塞普遜島(Deception Island)海灘上發現的海星。迪塞普遜島是個破火山口,擁有許多岩漿形成的海灘。
本作品來自《國家地理》攝影社群 Your Shot。
#每日一圖 看更多:https://bit.ly/3jD1RaR
2020國家地理週年慶
訂閱最低3折:https://pse.is/T3PUT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Nordvpn每月只付3.96美元買兩年, 會有66%折扣優惠再送一個月全免費service給你!!! 請使用以下連結: https://nordvpn.com/deepwebstreet 優惠碼: deepwebstree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
岩漿形成 在 陳光復Chen Kuang-fu Facebook 八卦
澎湖縣政府今天上午舉行「縣長就職2週年記者會」,光復率領縣府團隊向鄉親報告2年來的施政情況及未來願景,並宣布繼2016城市淨化年之後,2017定名為「景觀再造年」。
光復上任的第一年,縣府陸續完成1999縣民服務專線及單一服務窗口的啟用、社會福利加碼、重大工程重啟檢討、污水下水道工程開工、打造澎湖花海等成績,去年也獲得了城市居民光榮感全國第一,澎湖更獲選亞洲新興旅遊城市,是入選的八個城市中唯一的台灣代表,更被評鑑為滿意度全國第五的縣市首長,這是縣府團隊和鄉親的共同榮耀。
在第一年的基礎下,今年以城市淨化為目標,進一步推動澎湖的城市化,陸續完成了澎湖iPASS卡發行、編撰海洋保育教材、各鄉市設有日照中心、成立澎湖好農認證品牌、澎湖優鮮認證水產品進入全國通路及網路平台、農漁產品國際採購會媒合採購額破百萬美金、環保案件查緝平台、醫療策略聯盟、爭取到後送直昇機常駐澎湖、旅遊人次破百萬人等,有了這些成果展現,讓澎湖近兩年來返鄉設籍人數成長一千多戶、新設立的公司行號多了五百家左右,更獲得了幸福城市全國第二名的榮耀,在在見證了澎湖是持續進步、持續成長的城市。
而2017年,將定名為「景觀再造年」。光復主張,澎湖是一座岩漿形成的海島,數百年來,經過人為的開墾,原始海島的生活便利性日漸提升,但環境越是往便捷性與舒適性提升,相對的自然風貌就跟著日漸遠去,一個進步中的澎湖也正面臨這樣的挑戰,尤其透過2018世界最美麗海灣年會在澎湖舉行,更必須思考,要如何呈現一個具備自然美、減少人為破壞的澎湖在國際友人面前,因此「景觀再造」年的核心精神,將奠基在亂象消除、便利提升,進一步再造澎湖成為一座與自然景觀同存的宜居之島。
展望未來,縣府將善用行政院給予的資源投入景觀改善工作,例如第一漁港的儲油槽遷移,讓海岸線恢復既有的遼闊視野,另外也將執行公墓遷移,讓先人們得以進塔接受供奉,並釋出原有土地予以綠美化,而年年都會傳出跌傷事件的道路路溝,明年起也將逐段執行加蓋動作,確保通行的安全,也提升路面的美觀,同時路面的改善工作也將持續執行,而串連起澎湖新灣區最重要的一塊拼圖—國際廣場,新的一年也將完成設計規劃及施工。
此外,令鄉親詬病的停車亂象,除了興建立體停車場,讓停車位增加,也將透過明年上路的停車收費機制,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並改善違停或不合理的佔用現象。
在景觀改善之外,便利性是縣府團隊持續努力的方向,明年將推動公車智慧化、智慧站牌、包含補給站、休息站、能源管理站、旅遊資訊站和Wi-Fi供應站的智慧低碳驛站、建置360度環景CCTV 13座,提供即時影像服務。
另外,將運用全國首創的服務,透過智慧型手環,提供獨居長者健康資訊即時監測,在社會福利方面,也將以便利化的方向思考,例如提供沐浴車到府服務、身心障礙者家庭照顧者支持計畫、幸福菊島實體實物銀行設置計畫等。
衷心企盼新的年度,光復與縣府團隊能繼續得到大家的支持與鼓勵,縣府團隊將持續努力,攜手前進,共創澎湖美好未來。
岩漿形成 在 每日一冷 Facebook 八卦
#冷抽書 本篇冷知識,取材及延伸自貓頭鷹出版社出版的《聽見海底的形狀:奠定大陸漂移說的女科學家》。
※請配合 #錄音帶 冷知識一則服用,文末有活動辦法
【整個地球,都是我的錄音帶】
各位讀者好,你知道錄音帶的原理嗎?很好,這代表你已經老了XDD
因為科宅得寫冷知識,總不能死要裝年輕「錄音帶?那是什麼,沒聽過。」吧。
錄音帶又叫磁帶,讀寫的電子零件叫做磁頭。顧名思義,回答「磁化」就答對九十分啦。
如下面小圖所示,震盪的聲音訊號被換成一連串的0和1位元,經過磁頭變成一連串的N極與S極,把磁帶上面薄薄一層含有磁鐵微粒的磁化層磁化。讀取的時候就是反過來,把N極S極換成0和1的位元。
除了磁化,解除磁場時鐵磁性物質會有「磁滯」現象——磁化的極性會「滯留」而不會馬上消失,磁化加磁滯才有記憶效果,就是錄音帶為何能儲存資訊的完整答案啦,一百分。
但你知道嗎?還有某種更巨大無比的東西,它也是一條長長的,有N極S極交錯排列,人類可以從中讀出有趣的訊息。
這東西就是高中地球科學教過的【中洋脊】。中洋脊兩側的【海洋板塊】,帶有像錄音帶一樣,卻是兩側對稱的磁性條紋!這是因為海洋板塊由富含「鐵」的玄武岩岩漿冷卻所形成,可以被地球本身的磁場磁化。
地球的磁場雖然相對微弱,但還是足以讓新形成的海洋板塊中的鐵原子沿著磁力線的方向對齊站好,待岩漿冷卻到一定的溫度以下,地球的磁場就被鎖在岩石裡面了!好個固態磁性存儲,簡直硬碟XD
磁性歸磁性,但為什麼會有交替的N極、S極紋路呢?不說不知道,知道了嚇一跳。這代表【大陸漂移】加【地磁逆轉】——中洋脊是海洋板塊向兩邊緩緩裂開,形成新板塊,更把舊版塊推擠來推擠去的根源。且待我細細說來~~
在二十世紀初年,德國氣象學家韋格納提出「南美洲和非洲曾經接在一起」,也就是(但他並非第一個人)提出大陸漂移說。他面臨到的最強力批評是:
「可是格納,沒有任何已知的動力能把大陸移推開呀,你少做夢了好不好。」
於是韋格納的理論被打入冷宮,變成地球科學/地質學界的異端邪說。但其實那時地質學家自己也不知道大陸、山脈、種種地形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算是一百步笑五十步(咦?)。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終了,美蘇兩強陷入冷戰,人類才開始有系統的調查各大洋底部的地形結構——因為載有巡弋飛彈的核潛艇出現了,你想喔,要是海底地形調查不清楚,潛艇就有撞海底山脈自爆的危險。
實際上近年也真有潛艇(2005年,美國的 SSN-711)撞了海圖上未標記的海底山,超糗der。太空強權卻在海底撞山,這件事也暗示著,人類對自己的星球 70% 覆蓋著水的那部分,瞭解得有多稀少。
一九五零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拉蒙—多赫蒂觀測所的研究船隻,首先拖曳磁力計發現了這些中洋脊兩側,稱為「磁力異常」的條紋。更甚之,拉蒙的研究者布魯斯.希森有了得力夥伴瑪莉.薩普的合作,才得以從探測船的聲納訊號,畫出了大西洋底部的地形全圖。
在繪製地圖的過程中,大膽且細心的瑪莉.薩普注意到,中洋脊的正中間有一道大凹陷:中洋裂谷,就是板塊互相拉開、岩漿形成新的海底的巨大區域。一九五零年代末公布的這些發現,震撼了地質學界——「這看起來太像大陸漂移了!」
隨著證據越收集越多,漸漸在六零年代推動了地質學界的革命:一次典範轉移。陸續由海斯(Harry Hess)提出「海底擴張說」,解釋從中洋裂谷:我們可以推測當年韋格納答不出來的大陸漂移的動力,就是地球地函的熱對流!中洋裂谷就是地函受熱上湧、再往兩側分開拉扯的地方,推動了海洋板塊,更將美洲與非洲越推越開。
而莫里(Morley)、范恩(Vine)、馬修斯(Matthews)提出更驚世駭俗的理論:地球的磁極曾經倒轉!每隔一百萬年左右(時間可以從海洋板塊的放射同位素讀出來)地磁的南北極會在約一千年之間衰弱、紊亂,然後再互相對換,恢復原本的強度。這些古代地磁倒轉的事件,造就了海洋板塊對稱於中洋脊的「磁力異常」,被岩石記錄了下來。
從磁力異常記錄下來的古代地球磁場(好繞口,不過它簡稱為【古地磁】)方向,科學家甚至可以知道大陸不只漂移,漂移的過程還會轉彎!根據古地磁的證據,科學家更確定了「天下大板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現象——叫做超大陸循環。
我們耳熟能詳,上一個超大陸是盤古,但盤古大陸更久之前是由潘諾西亞超大陸分裂再聚集形成的,潘諾西亞大陸更之前是羅迪尼亞超大陸。每次形成超大陸,都各領風騷幾億年。
這些古地磁紀錄,就是科學家從地球這個巨大又誇張古老的「錄音帶」可以讀出來的有趣訊息。
#科宅記得的第一卷錄音帶是范曉萱
=-=-=-=-=-=-=-=-=
好消息,好消息,本期每日一冷與 貓頭鷹書房合作,舉辦贈書活動啦!
要贈送給幸運讀者的是貓頭鷹出版社12月的新書:《聽見海底的形狀:奠定大陸漂移說的女科學家》,是貢獻一生繪製全球各大洋海底地形圖的瑪莉.薩普(Marie Tharp)的精采傳記。
■博客來預覽介紹連結
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1132
每日一冷的讀者只要1分享文章、設為公開,並且2在這篇文章底下留言:
「我想參加《聽見海底的形狀:奠定大陸漂移說的女科學家》冷抽書。我最尊敬的科學家是_____。」#禁止提到海底雞XD
幸運讀者就有機會獲得《聽見海底的形狀》一本。留言時間截止至2017/12/09星期六23:59:59。一券在手,希望無窮,要抽要快喔!
岩漿形成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評價
Nordvpn每月只付3.96美元買兩年, 會有66%折扣優惠再送一個月全免費service給你!!!
請使用以下連結: https://nordvpn.com/deepwebstreet
優惠碼: deepwebstree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異度空間恐怖AP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iyPZ3d_Fw&t=12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qxuCHq3Y&t=3s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我講 '香港' 10,000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uDe3QUfs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24小時內學印度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EmtyVK1BQ&t=55s
發掘香港火山岩地方煮蛋-橋咀島
試在離島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煮健康餐單
在離島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煮健康餐單
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煮健康餐單
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島煮健康餐單
試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島上煮食物
試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島上煮東西吃
嘗試在香港知名火山岩石島上煮東西
試在香港火山岩島上煮健康餐單
如果照鏡, 連我自己也不相信我是一個會做運動的人. 2017年有一段時間經常做運動甚至請私人教練: 朋友們同樣不相信我是一個會做運動的人.因為我身型好像完全沒什麼變化.
最後道出的問題是: 我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 但我偏偏對自己所食的東西求其到極點!
那些計增肥多食蛋白質 , 減肥少點吃糖. wa fuck!
聽到都覺得煩!
(Show gym workout clip)
但這又能夠解釋到我為何做一陣子運動就會累. 所以我不能再這樣我要健康我要消脂
(Asking for corn flakes)
未來的48小時會做一生人從未做過的全天侯餐單飲食煮食. 每一餐都會是我親手煮的.
(Show oatmeal breakfast day one & meal plan)
我不是怕之後要挑戰上山煮東西吃... 而是我煮東西真的很難食...
(Asking for utensils phone call)
還沒跟大家講, 我煮食會帶我到香港其中一個曾有岩火石的無人島: 橋咀州.
(Show mountain footage until -Door bells, then open door. )
(Meal 2)- 9802-falling tripod transition to 9803)
(Talk history of 橋咀州)
(Show coke and lava) 看了這條影片後令我對1250度的岩漿有了幻想.
橫掂都要煮嘢食, 不如試一下用岩漿去完成這件事.
———
作為西貢附近其中一個無人島的橋咀州. 出名有很多已冷卻的火山岩. 亦有指要走到島上的另一邊才接觸到.
所以我會嘗試到橋咀 州去用火山岩 煮我嘅食物.
——
這次來橋咀州可以說是重遊舊地.
兩年前我第一次來 橋咀州是跟一群男女仔朋友一起來的. 大家還到荒島游水, 玩. 還生食海鮮.
(Clip)
今次我來也是食東西, 但就是一個人. 而是看自己能否生存到.
————-
還沒來到前打算上山走到島另一邊到岩石區. 被買船飛俾我嘅姐姐告訴那個位置是到不到的..
————
最後在岩石上的碓煮不熟我那個蛋. 我只能超超回到社會. (Last meal)
呢條片我都係想講我對飲食業嘅人士多咗一份尊敬. 雖然佢哋煮食唔係攀山涉水. 但要做足煮得熟是美味嘅食物的確係晤簡單.
希望能夠為持我呢個餐單有幾耐得幾耐. 變成一個更好, 更有規律, 更有恆心嘅人. Until next time! 暗網仔再出街, 再見. Bye bye !

岩漿形成 在 【中視新聞】火熱岩漿遇到"冰"... 超瘋狂實驗! 20150331 的八卦
... 會以黏稠的樣態緩慢覆蓋,冷卻後成為火成岩。但如果改用 岩漿 倒在冰塊上會發生什麼事呢?經過實驗, 岩漿 碰到冰竟然 形成 一顆顆火紅色的泡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