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焦點放在「好不好」是過去威權教育的影響,我們總是心心念念要完成外在目標、滿足父母老師老闆的期望。當陪伴孩子,頭腦卻充滿「目標」時,我們容易心神不寧、動輒得咎,缺乏彈性,而孩子最愛的想像力,更被我們視為洪水猛獸。
我們一定有不好的時候,但,親愛的,你是否害怕面對真實的、不好的自己?
逃避面對,換來的是拚命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把孩子「教好」,卻傷害了關係;破碎的關係,產生自責,繼續努力「變好」、加強控制……要打破這個循環,從停止懲罰自己開始。
取自《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
************************************
各位朋友,早安:
這段摘文本身,便是自我成長的練習。「認識自己」這件事,常要跟過去連結,寫自傳是一種方式。
(如果在家沒地方去,不知道要做什麼,誠摯推薦「寫自傳」這個活動,能練心。)
很多時候,以我們目前的高度,再回首過往,可以理解我們之前看不懂的疑惑。很多過去發生的事已不可考,其實只剩不知道是否精確的記憶,但我們一直會受到我們內在記憶的影響,這些記憶會引發身心反應。
跟自己和解,是照顧好自己的關鍵之一。
然後,我們常常可以去探索,我們到底從父母身上傳承了什麼。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我們傳承到的東西,這些能保持覺知,我們便有機會進行自我對話,並且因時因地制宜地調整。
醜爸的想法我相當認同,我會在3/14(六)晚上八點跟醜爸直播,當面請教學習。歡迎大家一起參與,也祝願您,在這個恐慌蔓延的時刻,能照顧好自己!
************************************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文/ 陳其正(醜爸)】
「醜爸,你老是說要自我照顧,但你那些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實在不是我的菜。而且沒時間、沒錢的人,怎麼辦?」
老實說,一直薩提爾啊、正念啊、阿哩不答啊,的確不容易。我認識很多父母,他們追蹤許多心理師、心靈成長教室的臉書專頁,就是為了盼到時間、地點可以的課程來照顧自己,但不是天時地利無情,就是速速秒殺無緣。而且,這樣的課程也不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四五六加上私下練習是基本蹲馬步,練成套拳都是用年算的。
雖然我相信上述的投入與堅持是值得的,但所謂自我照顧的核心,不在於做了什麼,而是相信什麼。
「好啊,那你倒是說說,父母該相信什麼?」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三歲失去父親,十九歲進入婚姻的媽媽
我的母親來自客家與閩南結合的家庭,對於與我無緣相見的客家背景外公,媽媽印象最深刻的回憶是和他手牽手,在大街上撿未熄的菸蒂,好飲鴆止渴無法抑制的鴉片癮。
媽媽三歲時,她的爸爸離世,她的媽媽,也就是我的新莊阿嬤(從小,我就被教導有「台北阿嬤」跟「新莊阿嬤」,沒有外婆這回事,畢竟沒有人希望被加上「外」吧),就這樣帶著包含我媽媽在內的五個孩子(還有最小的舅舅已送養),過著「看人臉色」的生活。
就像上一代許多出身貧困家庭的孩子一樣,雖然媽媽小學畢業拿了市長獎,但家中無力讓她繼續升學。那是民國五十六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施行的前一年。
從我有記憶以來,新莊阿嬤即與暴爺爺住一起。暴爺爺(真的姓「暴」,不是我亂取綽號)來自中國山東,自製水餃跟麵條好吃得不得了!每次回新莊,老人家也總會為我們兩隻小孫子準備冰涼養樂多。母親是家中唯一的女兒,跟新莊阿嬤有非常緊密的關係與牽絆,每次回去,母女都會先到房間聊個老久,欣賞阿嬤最新的「戰利品」。阿嬤過世後,我才發現媽媽跟她是如此相像,努力照顧自己,永遠要美美的樣子。
媽媽十九歲,和父親結縭,在二十歲、二十四歲時,分別生下至今還在折磨她的兩個兒子(謎之音:還敢講)。因為天生麗質,加上穿著年輕新潮,我們兩兄弟高中大學時期的朋友,都以為我媽媽是「姊姊」。她書唸得少,不容易參與我們的學校課業,卻也不曾拿著「讀書至上」的大旗苛求我們(當然分數太離譜而抓狂也是有的)。媽媽費盡心力照顧我們,該有的一樣不少,可以不要有的盡可能滿足,尤其喜歡買新衣服,希望我們看起來帥氣體面(謎之音:是誰叫自己醜爸的)。
雖然走過婚姻低潮,我從未見她停止照顧自己。直到現在,媽媽每天都有慣常的保養程序;日常生活節省,遇見看對眼的新潮「請衩」(河洛話「穿著」的發音)卻從不手軟。為自己的美好付出,每一個行動都是無價。
■ 只要承載對自己的支持,物質不一定帶來空虛
我的母親從未走上所謂的心靈成長之路,甚至看似在物質世界尋求慰藉,但她卻把自己照顧得非常好。她不曾有財務問題,兩個兒子也都在自求多福階段,從她身上,我看見追求物質不該被直觀地視為一種「空虛無意義」的行為,也毋須刻意反對。
「齁齁醜爸,我看你是孝順過了頭,不能因為陳媽媽的例子,就幫追求物欲的人平反吧?」
這是個好問題,「追求物欲」和我提到的「透過物質照顧自己」有什麼不同?透過重視人的內在狀態,而非強調表面行為的薩提爾模式,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看:
.「追求物欲」的人,帶著低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魔力無遠弗屆,能滿足許多的期待,獲得他人肯定與青睞的眼神。得不到時,便出現指責、不理智等應對姿態,認為別人是忌妒、害怕。但在無法獲得認同、與人連結的情況下,自我沒有力量,行為難有轉化的可能。
.「透過物質照顧自己」的人,有較高的自我價值,相信物質的功能但也保持彈性,會視情境與自己的能力做調整。渴望他人的認同,但不強求,不以過度追求物質取代對等的關係,因此在關係中受挫時,也能運用其他資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個人比較想在行為層次較勁,還是享受在追求物質條件提升的同時,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成長?在追求的路上,只顧慮到自己的需求,還是可以在自我、他人與情境中多方考量?如果得不到,有辦法欣賞自己的付出,還是急著揪出戰犯,甚至東山再起?
■ 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這一年,我隨著世界展望會在全台各地舉辦講座,無論題目是如何與孩子溝通、3C使用問題、親子陪伴課題,我找到機會,就邀請在場日日奮力在教養第一線求生存的父母,找找看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知道運用在都市小康家庭、中產階級的「那一套」,太不貼近他們的日常,但我相信他們擁有自己的資源。我邀請他們相信自己是夠好的父母,就在此時此刻。當人與自己的內在接觸了,行為層次如何照顧自己,物質也好,心靈也罷,都是有力量的。
從母親身上,我看見照顧自己的重要;從來自不同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的家庭,我明瞭自我照顧並非一味強調心靈成長的唱高調。怎麼照顧自己,並非取決於形式,而是能不能在支持自己的過程中,感受到美好。請用你的方式,即使再忙再累再煩再XX,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父母厭世語錄:自我照顧、自我成長那種心靈雞湯的玩意兒,我沒錢沒空,也對我沒用啦!
‧醜爸勸世良言: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方法,可以不需要別人的肯定,單純地覺得自己很好,即使只是無愧疚感地買一瓶想喝的紅酒都行。
.
以上文字取自
教養不必糾結於最理想方式:放過自己,也放心讓孩子飛的解放之書
圓神書活網 http://bit.ly/03900162
博客來 http://bit.ly/036900162-B
誠 品 http://bit.ly/03900162-E
金石堂 http://bit.ly/03900162-K
小康中產分別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八卦
習近平這幾年有個「2020全面建立小康社會」的口號。目前看來是無法達成了。不過因為中國現況與全面小康的差距有點遠,所以大多數人也就省下關於何謂「小康」的討論了。
齋主記得小學入學時,導師都會發張資訊卡,請學生帶回家給父母填寫,其中有一項便是「家庭經濟狀況」。我印象很是深刻,分別有富裕、小康、普通、清寒和貧窮五個選項。隔天一大早,同學們紛紛偷看彼此的資料卡,發現絕大部分的家庭,都填寫了小康或普通,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填寫清寒,沒人填寫貧窮,倒是有個真的也稱不上多有錢的家庭,填了富裕。如今想來,這是老師對所有學生家長最初步的認知,因為政府肯定有更精確的經濟狀況報告,要求家長填寫,多半是用於理解家長對於尊嚴的重視程度有多少,以免在無意間冒犯了某些自以為的土豪家庭,又或者不小心傷了某個很看重面子的貧窮家庭。當時對於小康二字,只知道其介於普通和富裕之間,但由於知識匱乏,加上年紀小又沒見識,這疑問也就擱置了十數年。
而今回想,當社會大多數的家庭在這張資料卡上都選擇填寫了普通或小康時,這社會應該就符合最廣義的「小康社會」了。是的,齋主我認為台灣不只符合「小康社會」,甚至還能挑戰「均富」這更嚴苛的定義。
恩格爾係數是學者們通常用於「粗暴」計算社會是否足夠小康的工具之一。該係數的定義是「食物佔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隨著我們越來越富有,但用於運作身體所需能量卻總不變,加上不是人人都每天吃些華而不實的食物,因此當恩格爾係數越低,就代表著該社會的人們消費在其他領域的占比越大,像是服裝、旅遊、教育、娛樂以及每年都要換的哀鳳。
台灣的恩格爾係數從1970年代的40%,降到90年代25%,直到2013年後的16%。這些數字顯示了台灣人民越來越富有的跡象,不管是要投資金融商品,還是定期旅遊,還是數年更換一次的3C產品等等。
為什麼這數字能代表社會進入小康? 有句話說得很好,叫做「飽暖思淫慾」。馬斯洛金字塔需求理論,也告訴我們當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有個遮風避雨的住所時,他們是不會想著要購買哀鳳的。
雖然數學統計上如此,但齋主我以為更困難的是要家長主動填寫「小康」,則是件更艱鉅的挑戰。當一個社會貧富差距太大,看到金字塔頂端族群的生活消費水準,那種被剝削、欺壓、憤怒的情緒,會導致你無法在資料卡上填上「小康」的。即便恩格爾係數告訴我們這社會是小康,但只要人民不覺得小康,一切便是無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民主社會在發展自由經濟的同時,仍然要在乎所謂貧富差距的原因。
不過,小康一詞其實相當趣味。
齋主我其實找不到相對應的英譯詞。不過倒是找到了幾個我覺得不是那麼精確的翻譯。
a middle-class family ,翻作小康之家,但其按照字面上的意義,應該為中產之家,中產之家和小康之家是否相同,著實是另一個問題。
不過中國官方文件在翻譯小康時,使用的是「well-off society」,單純就字面上來說,似乎感覺比我們所認知的小康更富有一些。但也不是沒有更貼切的翻譯「comparative prosperity」,相對富裕的生活。
歐美其實並沒有小康的概念,這是近數十年來由中文圈傳入西方的詞彙。小康一詞出自《禮記》禮運篇大同章,「小康」其實是與「大同」相對的概念。
《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小康篇》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人人都擁有極高道德,因而人人得以全然信任陌生人,並且教育水準極高。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的小康社會,人人都有了值得守護的家人和財富,所以秩序得以建立,社會得以安康。
如此想來當初在經濟上使用「小康」一詞的學者,學養何止非凡。畢竟民主社會本就需要小康社會作為支持,透過各項制度,才能不斷往「大同」社會前進。
PS.不過我也有個奇葩朋友,認為「小康」應該是身邊隨時可動用的資本須達到五千萬台幣。那看來無論是哪個國家,都無法達成全面小康社會此一目標了。
連結版
https://reurl.cc/L3oQN7
小康中產分別 在 容海恩 Eunice Yung Facebook 八卦
新聞稿
行會成員 匯報參加美國香港對話
四名行政會議成員,包括召集人陳智思先生、廖長江先生、葉劉淑儀女士及張國鈞先生,昨天(10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向公眾匯報參加美國香港對話(U.S. - Hong Kong Dialogue)(3月5日至8日)的詳情。美國香港對話由World Affairs Council主辦,四名行政會議成員與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費德瑋(Johnathan Fritz)、美國駐港澳總領事史墨客(Hanscom Smith)及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幕僚等,就港美關係進行交流。
陳智思先生表示,四位行會成員分別收到美方邀請,參加是次交流。他指與美方代表交流有兩天半時間,涉及幾個主要議題,包括首天上午討論香港與美國關係,美方解釋《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 (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的目標等等,他向美方代表反映關注;下午談及經貿交流,香港受社會事件及疫情影響,經濟、文化交流及教育等各方面均受影響,香港與美方如何應變及配合等。周六的會面,就有調解專家作分享。
陳智思先生認為,美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時機不佳,目前香港社會充滿矛盾紛爭,《法案》在這時候通過將激化更多矛盾,令香港更分化。他又關注《法案》對美國企業及金融界的影響,因中國是很大的市場,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扮演重要的角色,《法案》將影響中美貿易關係、本港甚至美國企業的發展。他又認為國家在過去三十年已逐漸發展為小康社會,中產人數達三億人,在教育、醫療等多方面需不斷發展,與美方應有共同發展目標而不應是互相競爭。
廖長江先生提到,他向美方代表表達了對《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關注,尤其《法案》提到會檢視《美國—香港政策法》(United States-Hong Kong Policy Act) 若真付諸行動,將對港不利。他指出過去十年,美國對本港的貿易順差達三千億美元,港美雙方在經濟、反恐、反「洗黑錢」及反跨境販毒等各方面均有良好合作,希望港美良好關係可以維持下去。至於中美關係,他認為中美兩國之間有共同利益,亦存在猜疑,國際關係本身不是零和遊戲,希望雙方更努力改善關係。
葉劉淑儀女士表示,美方代表提到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背景及美國對中國政策和關係的改變,去年她已與美國國會議員就相關議題進行交流。葉劉淑儀女士曾於八十年代代表港府參與中英談判,九十年代曾經歷草擬《基本法》,她向美方代表表達,對香港而言,「一國兩制」得來不易,但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大前提是不影響國家主權、安全、領土完整及發展利益。目前有很多聲音指責香港的「一國兩制」受破壞,例如2014年國家發布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就是基於中央政府認為「一國」不被尊重,國家的權威受到挑戰,主權受貶損所致,因此「一國兩制」實行以來有所不足。
張國鈞先生則表示過去美國國會有報告關注香港情況,卻只片面地引述泛民人士的觀點和看法,以致未能全面和準確了解香港問題。他認為美方今次對話同時邀請建制議員出席,能夠讓美方有機會比較全面地了解香港情況。張先生希望美方將來了解香港問題時要做到客觀持平,不要偏聽。
(新民黨 代行)
小康中產分別 在 小康家庭的定義... - Mobile01 的八卦
中產 家庭一般都是指個體收入有破百萬以上。 例如: 夫的年收入有200萬,年終100萬。 妻的年收入有0,年終還可以去百貨公司 ... ... <看更多>
小康中產分別 在 [問卦] 家境狀況分類依據DeeDiaoChang PTT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安安打給厚前幾天魯蛇去警局報案過程中簽了許多單子其中有張令我印象深刻上面寫著家境狀況並有五個選項分別是:富裕中產小康持平清寒然後在所屬的家境狀況下會有一個勾 ... ... <看更多>
小康中產分別 在 小康跟普通家庭定義- 理財板 - Dcard 的八卦
對不起,我不知道這算不算在理財版。只是想知道普遍的看法,你們認知中有多少存款的家庭算小康了呢?因為之前有過和別人的交談,這代年輕人買房不容易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