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點不一樣 LIVE】今晚探討:
★新冠快篩試劑 醫憂"偽陰性"成破口 ★大谷強棒刷新紀錄明星賽前30轟★全球5000多萬中產階級消失
#TVBS十點不一樣 ,周一至周六每晚10點為您LIVE!最完整的國際新聞,最深入的專題報導,千萬不可錯過!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楊舒雅シュー,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致謝 重要他人:招俊辰,張承宇,周凱薪 概括化他人:聞一多 你看,人潮就像水流一樣,捷運的門是水壩。水壩一開,水就流出來,水往低處流,但也有一些往上,但無論怎樣,都看不見單獨的一滴水滴。我們能看見的只有水流,水滴消失了,它不在我們的判斷範圍內,自然就被認為不曾存在過。 「我們沒有分別」絕不是高喊...
中產階級消失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謬誤與真相”的作者是Thomas Sowell。他是美國經濟學家,曾於康乃爾大學與加州大學任教。這本書分成幾個章節,分別說明政治與媒體報導中常見的一些社會現象,與其背後真正的事實。
全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收入不平等的論述。
討論收入不平等這章,作者一開始就連續丟出震撼彈。
譬如美國近年來一直討論”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收入最高的1%族群,在整體國民收入占比愈來愈高。
所以有錢人愈有錢,沒錯吧。
其實不完全正確。因為收入最高的1%不是同樣的一群人。
1996收入最高的前1%美國人,十年之後,到了2005,他們的平均收入是下降的。因為有超過一半的人,收入下降,跌出了前1%這個分類。
每一年的收入前1%,其實都是由不完全一樣的人組成。
同樣的,在1996收入屬於底層20%的美國人,他們到了2005,收入平均增加91%。
收入底層,也是由不斷變化的一群人組成的。
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有一部分富人跟窮人可能是這樣。
但富者變窮,窮者變富,則是另一些富人與窮人的真實寫照。
另一個對比事實在於家戶收入。作者提到,從1969到1996,美國家戶平均實質收入僅成長6%。所以,一般家庭都沒有什麼收入增長,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讓大企業家拿走了?
其實同時期,美國人均實質收入成長51%。
這不是明顯矛盾嗎?
那有個人收入成長,全家收入卻沒什麼成長的道理呢?
這是可能的,只要同期間家戶人口是減少的,就會發生這種狀況。而這的確就是實際發生的狀況。
在特定時間點,收入最高的10%與收入最低10%族群間的倍數差別,反應的是,在收入成長的年代,假如你不從事工作,就無法參與到薪資增長的好處。
對有工作者的獎勵愈大,特別是對具有專門技術工作者的薪資補償愈多,就代表無工作者,或是無法參與到的人,落後就會愈多。
所以作者提到,收入最低的20%的家戶中,多數家庭沒有任何人從事全職工作。其中更有56%的家戶,連從事兼職工作的人都沒有。
經濟成長,有工作收入的人,薪資愈來愈高。沒有收入的人,一直只拿社會救助金,工作收入為零。差距拉大恐怕是可以預見的發展。
另外,統計數字也顯示不同年齡層的平均收入不同。平均收入最高的族群是45-54歲。剛好是工作生涯的黃金年代。不僅有多年的工作經驗,體力也還不錯。
也就是說,大多人年輕時從事的是比較低薪的工作。後來隨著專業技能與經驗的累積,逐漸爬到高收入族群。
作者想要處理的另一個常見謬誤就是常見的”消失的中產階級”的說法。
這個問題的由來在於,把特定收入區間定義為中產階級。譬如年收入四到六萬美金。
在當初這個規則設定的時候,這個範圍可能剛好落在整個收入分布鐘形曲線的中段。也的確是中產。
但隨著經濟進步,收入增長,一國國民收入分布的鐘形曲線會開始向右移。
還一樣用收入四到六萬做為中產階級的定義,會開始落在鐘形曲線左邊愈來愈細的尾巴上面。所以就會得到,”中產階級消失”這樣的結論。
在這章結尾的時候,作者做了一些很直白的陳述。
那就是,收入高低的決定,並不是道德評鑑的結果,而是經濟貢獻的反應。
一個生在富有之家的人,他可以直接繼承家族事業。假如他又經營的特別好,造福了上萬名的消費者與顧客,他為自己創造了豐厚的財富。
一個生在平凡之家的人,他可能經歷比前者多幾倍的努力,才創建了自己的事業。他也是經營的很好,為許多人帶來便利,他也為自己創造了財富。
經濟是以你可以服務多少人,為人們帶來多少的價值來決定你的回報。
社會不會管你是繼承家業還是白手起家。然後說後者比較困難,所以達到一樣的經濟貢獻,後者應該得到比較高的獎勵。
贊同由政府進行收入分配者,有些人似乎持有一種觀點,就是整個社會的收入就是一個定數。應該由”公正的第三方”,通常就是政府,來分配給整體國民。這樣才”公平”。
事實是,大多收入是”賺”來的,不是分配來的。由提供產品跟服務的人創造出來,然後由社會大眾決定這些產品跟服務值多少錢。
這個機制,會鼓舞有能力的人去創造,可為大眾服務,讓他們滿意的產品與服務。
這個機制,也會自動將人力與資源,導向社會大眾重視與在意的服務與產品。
中產階級消失 在 親民黨 People First Party Facebook 八卦
民主開新營開幕式
【奧運每四年出現飛魚 台灣每四年出現宋楚瑜!】
親民黨今天舉辦「台灣轉身--民主開新營」活動,由宋楚瑜主席主持始業式。宋主席除了分享他的施政哲學之外,還鼓勵學員們不要故步自封、不要懷憂喪志、不要讓宋楚瑜每四年又要跑出來選一次,希望一代比一代強!
宋主席首先跟大家分享觀賞里約奧運轉播賽的心得:有開心的傅園慧,一夕之間成為網紅,不在乎得甚麼獎牌,而是做自己,開心地去參加奧運盛事。有不開心的謝淑薇,以「退賽」來抗議體制不公。另外,更有拉風的「飛魚」,拿了二十幾面金牌。宋主席打趣地說:「奧運每四年出現『飛魚』,台灣則是每四年出現『宋楚瑜』」!(全場鼓掌大笑~)
宋主席也提到,最近還發現,不論英國新首相梅伊(Theresa Mary May),美國總統選舉的希拉蕊、桑德斯,甚至動不動FIRE人的川普,都不約而同的談到青年失業,談到要為年輕人加薪,要縮短貧富差距。這代表著世代衝突、貧富不均、中產階級消失與M型社會,是全世界的問題。
宋主席最近看了本書,書名是《公門菜鳥飛》,作者魚凱,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年輕人,在公家單位服務了六年,寫下他對公家單位種種怪現象的描述與反思。魚凱在這本書中,談到公家單位長久以來的「關係」文化,談到不合理的管考制度,不重視個人性向與專長的人事制度,令人挫折的表格文書瑣事,不合理的發包制度,一切為長官面子的辦事態度......,更指出,真正的問題在於組織文化,不論藍綠誰執政,都沒有辦法改變組織文化,作者也提到,以往省府良好的組織文化與培訓制度,在廢省後完全消失。
宋主席分享他在省府工作時,很重視四項組織文化:
一、信仰:公務員是為國家做事,不是為長官做奴才,所以要優先面對人民,
不要事事揣摩上意。
二、價值:人民的小事就是政府的大事,能幫人民解決問題就是好事。誰再拿
「於法無據」四個字推拖人民的請求,我就跟他沒完沒了。
三、態度:凡事不要先搬弄法令,劃分責任,而要先想解決方案,不違法,就
要找辦法。
四、情感:省府團隊是一起為國家拚鬥過的「戰友」,戰友間的信任、依賴感,
無可取代,這一輩子都是朋友,都是彼此的資產。早期在新聞局服
務時,因為負責國外宣傳,常常加班,因此規定,男同事必須送女
同事安全回家。這就是團隊的感情,也意外成就不少姻緣!
宋主席也強調,親民黨未來會繼續推動的三件大事:第一,政府的哲學理念,也就是前面提過信仰、價值、態度和情感。第二、兩岸之間要互相尊重,要務實,不滿意但要可接受,不接受但也要可忍受。第三,經濟政策要替年輕人找出路,讓年輕人的創意獲得發揮。
中產階級消失 在 楊舒雅シュー Youtube 的評價
致謝
重要他人:招俊辰,張承宇,周凱薪
概括化他人:聞一多
你看,人潮就像水流一樣,捷運的門是水壩。水壩一開,水就流出來,水往低處流,但也有一些往上,但無論怎樣,都看不見單獨的一滴水滴。我們能看見的只有水流,水滴消失了,它不在我們的判斷範圍內,自然就被認為不曾存在過。
「我們沒有分別」絕不是高喊世界大同、鼓吹普世價值的一句口號。只是我們同活在這世上,誰也沒有比誰高尚。同為背負過去而來的人,一身腥臭,不用自己的標準判斷他人的脈絡,不要為了自己而誤傷他人,應該是重要的美德,因為人很脆弱,很容易就死掉了。
作詞:楊舒雅
編曲:Le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kRwyw2PRI
錄音:鱔魚意麵BigBullLazier
混音:鱔魚意麵BigBullLazier
Ig
鱔魚意麵https://www.instagram.com/bigbulllazier/
楊舒雅:https://www.instagram.com/hans.j_morgenthau/?igshid=181ddry2bggsi
街聲:https://streetvoice.com/shuya_/
你跟他擦肩而過在大街上
他拿著黑色鑲金的傘轉身
那目光
帶著猖狂的鋒芒
把你的眼眶都鑿成一口深井
他站在井邊張望
彷彿水裡僅有深情而沒有猙獰
沒有失控 沒有畸形
那不就也沒激情
眼裡泛著晶瑩剔透 動人依舊
但不是山頂洞人
沒法住進山洞
他們還在煽動著說
躁起來鼓弄吧
水面上閃閃浮動你的傷痛
想起那些當眾的時刻你逐漸離開自己
但能去哪裡
那是你家的事情
遠看是埤塘近看是死水
掛在世界邊緣
誰都無暇看見
你的黑眼圈
訴說什麼瘋狂的崩潰的那些畫面
我們都沒分別
我們都沒分別
我們行走在深夜
我們想有人陪
我們都不純粹
躺在駛向未來的列車昏睡且假裝沉醉
找不到癥結 我們哪有分別
我們沒有分別卻還是逐漸分別了
飲彼此血液解渴
也切割著過去
成為時光的歌者後
將深夜熬成兩頰赤紅星斗
就這麼擱著
隔著幾個年頭
卻恍若隔世
原先的格式失效後
你失去笑容
哭著質問是誰挖走星空
將抬頭可見的完整也逐漸變得千瘡百孔
試圖擺脫陰影也拜託鬼魂
成不了偉人也回不去回程
那規則被定下後
我們被塞進架構
無視藏汙納垢
直到自己也變灰塵
塞滿罪責
瘋狂問著為何他可以閉上眼睛就披上夢境
漫遊在太空
還不會感到痛
不沉重
你卻不能動又佈滿坑洞
生活卻不生動
我們都沒分別
我們行走在深夜
我們想有人陪
我們都不純粹
躺在駛向光明的列車昏睡且假裝沉醉
找不到癥結
於是抹不去的隻字片語
被丟進井裡化為石頭 沒死
但井水逐漸死去
世界不是大富翁 標明由此去
舊字句還沉在井底
來了一個刑警
說這裡死了東西
依照程序
要來關心
他低下頭看著井看得目不轉睛
直到泛起漣漪
凝視一整個世紀
他卻只在意井中映照的他自己
想著城市又多了一個埤塘
滋養中產階級的跟鞋與西裝 穿上
量身訂製高級皮囊
抵抗了骯髒無法抵擋社會的猥瑣淫蕩
我們需要界線營造自己的高尚
就像需要皮膚來維持清潔假象
一旦這隻象不再發出聲響
空洞的我們依舊踩著別人大體爭搶
遠看是埤塘近看是死水
掛在世界邊緣
誰都無暇看見
你的黑眼圈
訴說什麼瘋狂的崩潰的那些畫面
我們都沒分別
我們都沒分別
我們行走在深夜
我們想有人陪
我們都不純粹
躺在駛向光明的列車昏睡且假裝沉醉
找不到癥結 我們哪有分別
中產階級消失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評價
本影片由 村上春樹《1Q84》深度解析系列編號1、2、3共3支影片
合併而成
----
諾貝爾文學獎的資深陪跑者村上春樹歐吉桑在想些什麼呢?
☞Instagram|http://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
☞〈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
☞請記得按讚、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
生命有意義嗎?人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嗎? 人生的意義,難道就是「每天工作養活自己」這麼無聊嗎?或許你沒想過,其實村上春樹的《1Q84》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本集我們要來講述伊格言老師的一篇文章:「愛是唯一的存在價值──村上春樹《1Q84》」,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伊格言說,村上春樹的《1Q84》中,有兩則虛構文本,也就是小說中的小說,關鍵性地支配整部小說的世界觀。一篇是《空氣蛹》,而另一篇則是德國小說〈貓之村〉。兩篇都是我們理解《1Q84》很好的切入點。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貓之村〉的故事。
熱愛旅行的青年背著背包獨自上路,開始他漫無目的的旅程。他搭乘列車,隨機挑選任一小站下車,投宿旅店,愛待多久便待多久,直至失去新鮮感,再搭上火車,前往下一隨機目的地。
某天,青年來到一個古老小鎮。他獨自下車進站,發現車站中並無任何服務人員。出站後漫步大街,發現所有商店都拉下了鐵捲門,整個小鎮一個人影也沒有。青年誤以為自己來到了一座被人們遺棄的廢城,正打算離去,但車班有限,別無他法,只能在此過夜,等待明日上午的早班車。可是當白日逝去,夜幕落下,各樣花色品種的貓兒們便紛紛出現。商店裡的貓兒們拉起鐵門開始營業,市場上的貓兒們彼此討價還價,辦公室中的貓兒們穿上了體面的制服開始辦事。牠們吃食,交談,行走,爭執,飲酒作樂。然而貓兒們似乎對除了貓自身之外的其他生物萬分忌諱。青年害怕極了,連忙躲進鎮上最高的鐘樓塔頂。一夜過去,白晝臨至,貓兒們魚貫離城(只一瞬間,貓之村又回復到原先萬徑人蹤滅的廢城模樣),青年趕忙來到車站,卻眼見列車飛馳駛過月台,對他視若無睹。青年無處可去,只能回到鐘樓塔頂,繼續躲藏。如此日復一日,直到貓兒們聞到了人的氣味,組成搜索隊,進入鐘樓塔頂,來到隱蔽於黑暗中,恐懼不已的青年面前──
沒事。居然沒事。貓兒們居然什麼也看不見。牠們聞聞嗅嗅,搖頭晃腦,無比疑惑(奇怪,明明有人的氣味呀);但終究放棄,轉身下樓,回到小鎮各自的居所,回到牠們原先豐富熱鬧的日常夜間生活之中。青年恍然大悟,帶著巨大的孤獨與悲哀──他明白,這就是「我」浪遊旅程的終點,這就是「我」該消失的地方;那白日的車班終究不會再來,而「我」從來便不曾存在。
故事在此結束。
伊格言說,青年「漫無目的的浪遊」正是生命旅程的隱喻,同時也反映了人的存在本質:虛無。這其實是存在主義的標準說法:人生沒有預設的目的;生命,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意義。
村上春樹的作品裡,時常縈繞著類似這樣「生命沒有意義,而我也什麼都不是」的主題。在《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這樣的概念化身為一句比喻:「真正存活的只有沙漠本身」;而在《挪威的森林》中,是女主角直子憂傷的請求:「請你永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為什麼直子會希望男主角渡邊「永遠記住我」呢?因為那就像《國境之南,太陽之西》裡對沙漠的描述:「雨下了花就開,雨不下花就枯萎。蟲被蜥蜴吃,蜥蜴被鳥吃。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家總有一天都要死。死了就變屍體。一個世代死掉之後,下一個世代就取而代之。大家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死。但那都不重要。最後只有沙漠留下來。真正活著的只有沙漠而已。」。。。。
────
於《《1Q84》之後──特集:村上春樹Long Interview長訪談》中,村上大叔罕見地發表了一段關於小說史的看法,於此整理複述如下:十九世紀寫實主義小說的關鍵是鮮活地呈現「我們」──在彼一時代快速成熟的中產階級大眾,小說的閱聽人;而二十世紀小說的關鍵變化則在於「自我從自己之中脫離出來浮上表面」(雖則有些拗口,但我想對卡夫卡、喬伊斯、吳爾芙等現代主義作者有一定程度熟悉的讀者們或許都看得懂這句話──二十世紀上半葉,現代主義的年代,小說之筆尖正試圖深入「我」之內心捕捉一切可能的意識瞬間,「自我浮上了表面」)。而此刻,當時序進入二十一世紀,村上高度懷疑「時代又變了」:「像《1Q84》這種小說會在短短的時間內賣出上百萬冊,是難以相信的事情喔」、「這跟《挪威的森林》的暢銷是不同的兩回事」。
何以如此?村上大叔給出的意見是,「有過現代,有過後現代,那後現代的軌道繞了一圈之後,是不是一個局面已經又宣告結束了?」、「我有這種明顯的感覺。我個人正在籠統地思考,類似『神話再造』的事,或許會成為關鍵語」──不僅僅關乎小說史,村上在此展現了他的理論素養(笑)。有趣的是,這似乎與米蘭‧昆德拉(藉由對《百年孤寂》的討論)所標舉的小說史斷代若合符節(詳見本書第 頁)。未來將會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未來的小說(以「神話再造」為關鍵詞?這話聽來野心勃勃)其樣貌為何?一九四九年出生於日本兵庫縣,寫出《發條鳥年代記》、《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等暢銷長篇,喜愛跑步,偶爾開車到郊區電影院買一千日圓敬老票進場看電影的村上大叔,似乎也對這件事非常有興趣──個人以為,觀諸村上本人的小說創作,此亦顯為一理解村上之關鍵。
#村上春樹 #小說 #書單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
☞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香港文匯報報導:棄醫從文 伊格言闖進精神世界
http://paper.wenweipo.com/2019/09/02/OT1909020001.htm
☞ 關鍵評論網專訪:透過YouTube頻道展示文學,我的小說虛構其實是把刀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3126?fbclid=IwAR05NUrcGYIO3CsGLtBwld1XzR2nRnADvGqidEEJzqqpytThgaI2-lABsGc
☞ 神性之人,無邊之愛:伊格言的失戀講座
https://www.commabooks.com.tw/article/378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中產階級消失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2020.3.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8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BBC有一部非常棒的紀錄片,片名叫做《BBC跟拍49年:窮人跟富人的人生七年》。
這部片的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拍,每七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分別從他們的7歲、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一直到2012年,他們56歲的生活。
導演想要告訴我們一個令人有點難過的事實喔,那就是「富人的孩子,還將會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多半還將會是窮人」。
這部片子150分鐘,基本上證明了這個觀點,那就是「社會階層」的鴻溝,是很難跨越的。然而,是因為這些窮人不夠努力嗎?是他們沒有機會?還是他們的基因不夠好?
關於這方面的討論,最近我讀到了一個專欄作家,叫「胡偉良」先生他的分析。我受到很大的啟發喔,在這邊特別要跟你做分享。
其實在這些窮人的孩子裡,不乏天賦絕佳、工作拚命、機會多多的人;但他們依然過得很不如意。
歸根結底喔,真正的關鍵在於,沒有人幫他們正確的規劃人生;以至於在人生的分叉路口上,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選擇跟判斷。
這裡呢,可以從四個層面來跟你做解析~第一個層面就是:「關於人生路徑的規畫」。
這部紀錄片,呈現了非常讓人難過、但卻又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這些孩子在7歲的時候,當富人的家長,已經告訴這些孩子要常常看《金融報》和《觀察家》,這一類的專業財經期刊了!
這讓他們開始對於社會的財富的運行,還有其中的規律,有了一個重要的啟蒙。
他們也會告訴孩子,未來他們會上私立的中學,考上牛津、劍橋這樣的名校,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一切是這麼的順理成章、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反觀那些貧民窟的孩子,這時候的他們,基本上都還為自己很基本的溫飽、家庭暴力、校園暴力…這些問題所困擾著。
這時候的他們和他們的家長,都完全沒有「規劃人生」這樣的想法跟意識。
在這些孩子56歲的時候,富人家的7個孩子,基本上都已經上了私立學校,可能是讀牛津、劍橋;接著成為律師、教授,自然的走入社會的上層階級。
然而這些底層社會的孩子呢?他們後來很不意外的,也都做著很普通的服務性的工作,像是修理工啊、保安這一類的。
並且他們也常常陷入失業、貧窮、酒精、毒品、肥胖…這些問題的影響。甚至於如果沒有社會福利,他們的生存處境真的是很令人憂慮的。
然而,這些情況也不乏「寒門出貴子」這些故事,這些寒門的子弟,之所以能夠翻轉他們的命運;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選擇」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他們願意主動的去規劃人生,盡力跳脱原本的圈子,有意識的去跟那些更加優秀的人交往、並且學習。
其實啊,人與人之間最本質的差別不是技能,而是認知。
這些能夠超越階級的人,他們首先對於「成功」都有所渴望,在確定目標的前提底下,去制定他們自己的人生規劃。
他們對於財富的積累、創造被動收入、和有效的自我管理,都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當機會來的時候,他們就能一把抓住。即使沒有辦法一次翻身,他們也會積極的去創造,跟等待更好的機會。
能夠主動規劃自己人生的窮人,他們只是現在沒有錢,但不代表未來會一直窮下去啊!
可是缺乏規劃、沒有目標意識的這些窮人,即使一個機會掉在他眼前,他也不會意識到這是個機會,自然日後留下來的,就只有憤恨跟嘆息而已。
而第二個層面我們來看,就是「關於身體和欲望的規畫」。
一個人成功與否,「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其實還是其次;知道「不該做什麼」,有時候是更加的重要。
這些不該做的事情,有好多是你以為喔,只會出現在戲劇裡面,但是卻很真實的發生在這個社會上啊!
說到底,很多年輕人都是抵抗不住欲望的誘惑,然後又不尊重自己的身體;最後可能染上了像是愛滋啊!
或者是毒癮;或者是陷入了比如說賭博的心態、一心想就只想要賺快錢,於是走上了這一條「不歸路」。
很容易看出差異的,就是關於「健康」跟「身體」的自我管理,說白了就是能不能藉著運動,去控制自己的體重、控制自己的飲食?
還記得嚴凱泰曾經說過:「你連吃都不能控制,那你還能夠控制什麼呢?」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喔!
在這部紀錄片裡面的精英階層「Andrew」跟「Jone」。他們在56歲的時候,還保持著非常良好的體態。
屬於中產階級的公務員「Peter他們夫婦」,他們的身材也是相對比較好的。然而,在那些底層的那些個案,他和他們的妻子,就顯得肥胖、臃腫。
然而他們有好幾個在年輕的時候,都是非常帥氣、非常英俊的啊!
其實呢,優秀的家庭背景不只代表著更豐富的資源,更重要的事情,是會傳遞給孩子優良的生活管理。這些孩子在自我管理、抵抗誘惑的時候,就會更加的有毅力,也會更能夠自律跟自強。
從年輕開始,就一定要好好的規劃自己的健康,和管理自己的欲望。「規劃健康」是為了讓你能夠有更好的工作,跟享受生活的條件,讓你能夠有更強的毅力和活力。
而「管理欲望」是為了讓你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去做那些毀掉了你要用一輩子的身體。
而第三個層面,叫做「刻意的學習跟練習」。
大家都知道學習和練習的重要性,然而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遇上什麼就學什麼,並沒有系統性與重點的規劃。
你可能聽過葛拉威爾,曾經提出的「1萬小時定律」。這裡指的是如果你想要從一個普通人,變成是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1萬小時的練習。
如果每天八個小時,一個禮拜五天,大概你要花五年的時間。
可是問題來了?資歷超過五年,甚至於十年的工程師到處都是啊!然而有幾個人成為比爾蓋茨?還是祖克柏呢?
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於多數人的學習,都沒有真正的聚焦,更缺乏了對於需要解決問題的處境,進而進入深入思考的一個理解。
而「刻意練習」就是在做足功課的前提底下,通過實踐不斷的去強化自己和所處領域的認知,同時又能夠不間斷的接收他人的回饋,不斷修正自己的學習計畫。
而更具體來說,你可以用「改善率」這個概念出發。過去啊!你可能很習慣去想自己到底學到了什麼?
而「改善率」的概念,就是要你聚焦在你到底改正了多少錯誤?你彌補了多少短處跟缺失?根據你需要解決的問題,去評估你學了多少新東西。
億萬富翁馬克.安德森,曾經在談到祖克柏的時候,他就說道:「如果你有機會跟祖克柏這樣子偉大的CEO相處,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專家啊!」
「他們對本行業,或者是其他領域都有很深入的瞭解,這些都是透過刻意的學習、焦點式的訓練才能夠得到的。」
你如果想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改善率」的思維,這樣子才能夠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有重點的瞭解相應的知識;而非自我安慰式的,停留在「有學習的感覺」裡。
而第四個層面呢,「對於家庭的規畫」。
其實除了身體以外,能夠陪伴我們最久、給予我們最大支持的,就是我們的家庭了!
有人說過喔:「一生中跟我們有密切聯繫的人,應該不會超過100個人;甚至於30到60人這個數字,都是很正常的;而親人就是其中最親密的人之一。」
有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家庭對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這部紀錄片裡,有一個叫「Sue」他的女孩,她離婚之後自己帶著孩子獨自的生活,經歷了一段人生的低谷,後來再婚的夫妻生活是很和諧的,事業跟生活也都有了起色。
而另外一個女孩,是嫁了兩次、又離了兩次,生下的幾個孩子,也都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上大學;自己的身體不好也就算了,還遭遇了一系列感情上的打擊,到後來只能靠救濟金過她的生活。
其實不只是女性,男人找到一個好老婆之後,對人生的改變也是非常顯著的。
一段糟糕的婚姻,會影響你的心情、事業、父母、生活。而且即使是你遇到了下一段感情,你也要費心費力的,去處理上一段婚姻所遺留下來的問題。
另外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還要應付婚姻問題帶給孩子的傷害。所以呢,在面對親密關係的經營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的考量,什麼是對你最好的;而什麼是對你另外一半最好的?
在處理情感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溝通的能力,避免因為自己一時的情緒,或者是過去經驗的投射,卻傷害了自己珍惜的感情。
胡偉良先生在經過以上的解析之後,下了這樣的結論:「有些人生規畫還是愈早做愈好,很多時候當你醒悟過來,到底是什麼把你跟別人區分開來的時候,你往往已經沒有去追趕,跟彌補的餘地了!」
他說的其實沒有錯,然而我想要延伸去做一些補充,因為我總覺得這樣的結論,有一點停在「無能為力」的挫折感裡,好像當自己發現了什麼的時候,一切都已經來不及了!
其實,這個時代給我們最大的資產,就是「資訊落差幾乎已經消失」了,只要你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你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取得學習的資源跟機會。
雖然要改變思維的慣性是很難的,因為你的思維慣性,是結合了你的先天性格啊、家庭環境啊、重大事件啊、主觀詮釋啊、社會文化啊…這些的總和,形成一個堅實的系統,幾乎會不存在那種「畢其功於一役」這樣的短期特效藥。
但是呢,在學習資源很容易取得的前提底下,「時間」的累積效應,就很容易放大,就像是「滴水穿石」這個道理一樣。
過去的人們活在一個幾乎沒有「水」,也就是沒有學習資源的世界裡,但你並沒有活在這樣的世界中。
我多年以來,也是用這樣的思維跟這樣的實踐,從2005年的「有聲書評」,一直到2016年的「一天聽一點」。
在堅持分享的背後,其實是持續的學習跟自我修煉,這樣子讓我看見了超越原生環境的風景跟世界。
一直到有一天,我突然也被稱作一聲「老師」,我提供了很多朋友翻轉命運的學習機會,無論是從人際到溝通、從時間管理到人生規劃;透過實體的課程,或者是線上課程的形式,讓我見證到很多朋友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我一回頭啊,我發現這些朋友的改變,卻引發了我自己更深刻的學習和前進。到頭來喔真正被改變的,其實是我自己。
在這裡,無論你有沒有參與我的課程,只要你願意接收我所製作的內容,我都想要跟你說一聲「謝謝」~因為,是你圓滿了我的生命。
最後呢,「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果你願意改變自己,跳脫宿命的安排,那麼歡迎你「現在」就加入學習,無論是線上課程,還是實體課程。
你不是生來是什麼就得是什麼,而是你想成為什麼,就創造出了什麼。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尤其是今天所談到的,關於我們的原生的環境、關於我們的天賦、關於階級翻轉的部分。
我想你一定很關心,怎麼樣讓自己的生命過得更好?如果你對這方面有渴望,如同我說的,其實現代的時代,已經是一個沒有資訊落差的時代。
只要你有心學習,到處都有資源;當然也包含「啟點線上學苑」為你推出的【過好人生學】。
在過好人生學裡,不只是會讓你打破一些面對生涯、面對生命的迷思,更重要的一點是它會給你具體的作法。
翻轉命運,從學習開始!歡迎你的加入。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邊,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中產階級消失 在 低薪+高房價.乾脆躺平年輕人恐成無產階級貧富差距 ... - YouTube 的八卦
學者認為,現在所得分配惡化,往兩個極端走,貧富差距大,中產階級已經越來越少 ... 乾脆躺平年輕人恐成無產階級貧富差距大 中產階級消失 中【財經新聞 ... ... <看更多>
中產階級消失 在 [心得]《我們成了消耗品》中產階級的消失- 看板book 的八卦
《我們成了消耗品》 中產階級的消失
作者:傑夫.魯賓
翻譯:聞翊均/ 楊理然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2022/06/blog-post.html
這本書跟我原先預期的不太一樣。
在把整本書都閱讀完畢之後,我認為,「消耗品」這三個字下得非常重,而且不太切
題。光看書名讀者可能會和我同樣以為這本書的角度會由下往上,從市井小民的眼光出發
,再放大為整個地區、整個國家,甚而整個世界的問題。但它打從一開始就從美國選舉的
民粹主義興起開始講起(感謝川普,這幾年的書籍因為它,而有了許多議論的空間),然
後談及美國的貿易政策,再到更廣泛全球化議題。因此,如果你是想得知「人如何成為消
耗品」,如何去抵抗,面對,知曉變動世界加諸在我們身上的災難,那麼,想藉由閱讀這
本書得到「積極」結果的你,打開書之前,可能要先想想,或確認一下簡介內容。
--------
中產階級的消失
《我們成了消耗品》這本書一共分為十四個章節,整本書算得上厚實,雖然全書主旨
和中產階級的消失有關,但在架構上,可能作者/出版社認為從政治角度切入會比較吸引
人,本書一開頭就從川普當選談起,延伸到民粹主義興起的原因,在第四章才談到消失的
中產階級*。
“你永遠也不會聽見政治人物說中產階級的壞話。這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自己
是中產階級(不管我們實際上是不是)“ (第四章,落於人後)
那麼,這個大多數的「我們」消失了,為什麼?
書裡提到的都是大層級的東西:美國,中國,全球貿易政策。巨大的經濟體,大國間
的貿易戰爭,大企業的工廠轉移……乍聽之下離我們很遙遠,但仔細回顧這一兩年發生在
台灣的事情,其實全都切身相關。
台灣的IC設計/半導體產業在中美貿易戰開打後順勢扶搖直上,再搭上疫情的順風
車,高科技人的薪資收入躍升了好幾個檔次。但相反的,疫情導致許多產業重創,相關從
業人員不是失業,就是在即將失業的路上,薪資所得也陷入泥沼。
在因疫情、QE、塞港、戰爭導致的通膨之下,原本位於中產階級的「我們」,有多
少人得利於科技產業的發展而超越中產階級,又有多少人被一巴掌打入貧困階級?
這本書給了這些現象原因,那就是「全球化」與「貿易政策」。
因為全球化,在逐底競爭下,企業盡可能的把工廠移到低成本的國家。
(西進的那些台灣企業,將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讓渡給中國人,那些留在台灣的女工
、作業員,或沒有足夠學歷應徵高薪工作的人們,就只能角逐並屈就留在台灣的職缺。)
因為政府的關稅政策與對外的貿易協定,站對了邊,你就是受惠者,相反的,你深受
其害。
(你羨慕聯詠的千萬分紅,你羨慕那些科技大廠動輒10%以上的調薪幅度,但就算再
努力加班,實際的薪資所得還是追不上狂奔的便當價格,更遑論遙不可及的房價了。)
恍若摩西分紅海,看不見的手將人們從中產階級撥開,只有少數人能進入累積資產的
階級,多數人都給鹹鹹的海水給吞沒了。
--------
逐漸消失的「我們」,該如何抵抗撲來的浪潮?
在《我們成了消耗品》一書中談到的幾點看來都很悲觀。
一是工會。在台灣的我們,針對工會,無論是何種產業,大多都能抱怨個幾句,無非
是勞工不團結,政策沒有幫助,公司喜歡懲罰出頭的員工……等等等等。但在國外,我們
以為的強力工會其實也面臨著困難。全球化促使各個國家各司其職*,工會成員因為其它
國家的低成本勞力而失去談判籌碼,減少的會員數量同時更加削弱了工會的力量,實際薪
資沒有成長的困境使得人們不願意付費成為工會會員。在惡性循環之下,該國的製造業勞
工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只能屈就企業給予的薪資。
二是科技帶來的產業變化。科技轉變帶來的工作機會並不平等,崛起的零工經濟使得
公司不必額外付出員工福利,諸如uber與外包派遣人員,公司不必為他們設想「加薪」這
件事,在這段落中,我最有感的是這一句話:
“他們是史上受大學教育程度最高的一代,而養育他們的父母也曾堅信高等教育是通往成
功的路徑。但所有這些教育卻沒有轉化為更高的薪資。“(第三章。今天的勞工:不幸者
)
在台灣的我們通常會將此怪罪於廣設大學,但其實,這問題是全球性的,在其他國家
也有一樣的現象我們有更高的教育水準,卻沒能比父母的經濟能力更進一步,世代的
相對剝奪感在你我身邊化身為「躺平族」。
(因為我們這一代,或下一代,不再相信未來了,所有的努力認真,看來都只是虛耗
,沒有更美好,只有逐漸長大的通膨地獄在前方等著。)
第三,也是對我們來說最為重要的一點,是政府政策。
政府主導對外的貿易政策、關稅政策,對內則是產業推動,分配產業所得,避免貧富
差距加大 ……只是,在民主體制中,萎縮的中產階級失去人數優勢,政治人物又有什麼
動機為他們發聲?他們大可藉著民粹主義上位,修訂有後門的法律,一面成為民族救星、
世界偉人,一面成為富人或企業看不見的守門員,兩造通吃。
當大多數人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溫飽以外的事,訴諸情緒與排外是最簡單的方式
。
還記得四月時拍板定案的「移工變移民」政策嗎?當我們在《真相製造》看見歐洲移
民引發的歧視與恐怖主義,那些台灣人以為很遙遠的議題,其實也漸漸在這座小島上爆發
*。
《我們成了消耗品》一書觸及到很多議題,民粹主義,反全球化,貿易大戰,科技發
展,移工移民……這些都是中產階級消失的原因以及後果,這是個大範圍的敘述,但對於
此議題感到焦慮的個人來說,這些都不是單單一個人能改變與解決的。
本書的最末提到全球化的週期性,一如月的盈缺,或物極必反的道理,人們對自由貿
易的推崇與排斥在現在似乎來到了轉折點,歷史也許會重複,中產階級可能在多年後的未
來又再度興起,只是,我個人認為這結論蠻消極的,像是在等一場風暴過去,卻沒能撐一
把傘。
如果是想要了解中產消失原因的讀者,我會推薦這本書,它涵蓋的範圍很廣,讀者可
以視個人需求再另外看別的書繼續深入。但如果是想知道作者對此的看法,或是怎麼辦的
讀者,就不要期待太多。多閱讀能促進自己專業的書籍,或投資理財的書,甚至買樂透可
能會比較實際吧!
--------
*在本書中,中產階級被定義為:經濟收入在中位數收入的75%~200%之間。台灣2020中位
數收入為50.1萬,若你的年收入為37.5~100萬之間左右,在這定義下你是中產階級。不過
,此定義好像不是可支配所得,個人覺得用可支配所得來看會更有感。
*這就是比較優勢理論。像是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美國是軟體業大國,中國則是勞力密
集型產業大宗。
*移工移民的議題既大又深,這本書只是提到了一部分的面相。
--
叫我阿姨。耶~
有讀:https://readfromtheotherside.blogspot.com/
FB:https://www.facebook.com/readfromtheotherside
IG:https://www.instagram.com/readfromtheotherside/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64.20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5534847.A.D79.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