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專心有原因_爸媽要注意
很多老師反應現在孩子上課不專心,分心愛講話、恍神發呆、上面在講下面沒在聽、上課玩東玩西。其實別小看孩子不專心,除了讓他學習跟不上,人際社交、自我認同、情緒穩定都會受影響,未來行為問題會很多。
►偷走孩子專注力的16件事:https://pros.is/JHTZX
多數媽媽聽到老師反應孩子有注意力問題,總會問:「那該怎麼辦?」除了要去找專業評估,在家要避免影響孩子專注力發展的危險因子。這些事,會偷走孩子的專注力:
1.「吃太多精緻加工食品」會不專心:
像糖果、冰淇淋、餅乾、蛋糕、加工食品等,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脂,而且還可能含有不少的食品添加劑,目前已知不少食品添加物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行為及注意力,像人工色素黃色4號、5號及紅色6號、40號、無機磷酸鹽等。
2.「太愛看電視」會不專心:
家長要記得,只有看電視專心不算是專心,電視節目往往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會有較多的聲光刺激,而且節目進行較快,這和現實生活中的步調差距大,因此越愛看電視,孩子會對日常生活的專注力會越差。
3.「常常睡不飽」會不專心:
就算只是少一個小時的睡眠,對大腦的處理效能都會產生顯著的改變,孩子睡不飽除了不易專注外,還會有過動、衝動、情緒差、沒耐心、脾氣差等問題,千萬別輕忽。
4.「每週活動量不足」會不專心:
「動得夠才靜得下」,而且不是隨便亂動,持續性的出力活動、有氧運動,對專注力才有幫助,特別是男孩子,更需要足夠的運動量。
5.「喜歡吃油炸食物」會不專心:
油炸食物容易引起身體的發炎反應,而且產生的丙烯醯胺,會對人體的神經和生殖系統造成損害,也會影響大腦細胞,吃多了會影響注意力與記憶力。
6.「大腦反應速度慢」會不專心:
當大腦處理訊息的速度比較慢時,也會讓孩子看起來不專心。這部分指的是,孩子天生在神經網絡上的發展就弱些,不論是回答問題、做決定、寫作業都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但,這和孩子聰不聰明並不衝突。
7.「家庭不和諧」會不專心:
心無旁鶩才有辦法專心,對孩子而言,家庭和諧是安全感的來源,當家庭不和諧時,孩子就會有很多天馬行空的預想,自然讓大腦無法專心在學業上。
8.「手機平板用太多」會不專心:
孩子使用手機平板的時間多半是放學回家後,也就是已經傍晚以後了,這時若接受太多的藍光刺激,除了嚴重傷害眼睛,還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進而讓孩子不易入睡,造成睡眠不足的惡性循環,而眼睛不好的孩子,對於閱讀也會容易疲累,而不易集中注意力。
9.「居家附近空污嚴重」會不專心:
空污的成分除了重金屬,還包括常聽到的懸浮微粒PM2.5,已有很多研究證實居住在空物較嚴重的地區,兒童有注意力不足、衝動及情緒控制不好的比例也較高。
10.「學習有困難」會不專心:
當孩子不理解的時候,就容易不專心,因此當孩子有不專心的問題時,家長可以先去釐清,是否是上課內容太難,或是老師的講解方式孩子不意理解等。
11.「有情緒問題」會不專心:
在EQ的力量一書就有提到,「情緒與認知的交互影響」,也就是說當有情緒時,大腦處理學習相關的能力就會減弱,自然也就不易集中注意力。
12.「過敏症狀」會不專心:
不論是皮膚過敏或是鼻子過敏,都容易讓孩子容易因身體狀況而分心,而且鼻過敏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鼻塞也會讓孩子學老是昏昏沉沉、精神不濟。
13.「焦慮」會不專心:
孩子有焦慮狀況,例如分離焦慮、社交焦慮…等,自然也會影響大腦的專注。
14.「愛喝飲料」會不專心:
飲料除了糖份外,現在學童還很常接觸含咖啡因的飲料,這也是引響孩子專注力的原因。
15.「感覺統合失調」會不專心:
感統失調會讓孩子想要尋求自我刺激,或是讓孩子的大腦警醒度差,易發呆,這都會讓孩子不專心。
16.「缺乏動機」會不專心:
簡單來說就是覺得不有趣、無聊,這當然可能和老師的上課方式有關,但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從小接觸過多的高刺激,而讓孩子對其他事物的學習無動機,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先天的報償中樞有問題導致。
爸媽們別再忽視以上16件事,這些會讓孩子變得不專心,這些危險因子,父母一定要盡量幫他們避免。你家孩子有這些狀況嗎?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過度活躍症 專題 - 何美怡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鍾先生的兒子今年6歲,最近半年經常坐立不定,很難安靜做功課,且說話又多,喜歡打斷別人說話。鍾先生懷疑兒子患上過度活躍症。 (一) 鍾先生的兒子究竟是頑皮,還是患上過度活躍症呢...
專注力失調症狀 在 Facebook 八卦
現今當紅的「正念」是緩解情緒、紓解壓力的好方法。《正念減壓的訓練》一書指出,透過正念訓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有關的杏仁核會變薄,主掌思考的大腦左前額葉會更活躍,讓情緒更穩定。
正念(Mindfulness)指的是活在當下、放下執著,接納自己的一種態度和做法。「正念是刻意的、不帶批判地關注當下所產生的覺知,」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說,他將東方禪修去宗教化,融合西方心理學,創立正念減壓療法。冥想、靜坐都是練習正念的方式。
現代人吃飯常配3C產品,不知道吃了什麼,也容易吃太多,而正念飲食指的是專注在「吃」,用五感吃飯,從咀嚼中享受吃的過程及食物帶來的感受,往往不需吃太多就能滿足,也對減重有幫助。
臨床心理師蔡佳璇根據臨床經驗指出,不少人處於易焦慮恐慌的狀態,亞健康民眾能透過正念練習,降低發展成心理疾病的機會。知名影音平台Netflix也推出《冥想正念指南》,「民眾可先藉此認識冥想是什麼,但最重要的是,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反覆練習才是重點,」蔡佳璇說。值得注意的是,有妄想、幻聽、幻視、思覺失調的患者,反而不適合自行嘗試,應和醫療團隊討論,由專家協助。
「珍愛自己,就有心理健康效果,」蔡曉雯說,健康的生活本身就能讓身心比較健康。
運動就能有效對抗憂鬱,可以培養運動習慣。美國杜克大學研究發現,每週運動1小時,罹患憂鬱症機率減少50%,也就是說每週至少花1小時進行快走、慢跑等有氧運動,就有助降低憂鬱症風險。
運動能減少壓力荷爾蒙,且幫助大腦分泌腦內啡,讓人覺得快樂,也有助提升血清素受體的濃度和功能。除了有氧運動外,也有研究發現,瑜伽是減輕壓力和焦慮的有效方法。
「運動時應專注當下,融合正念概念,全然投入所做的運動,」蔡曉雯建議,感官接受到的訊息,也會影響心情,所以更推薦戶外運動,不要帶著煩惱、盡量不要交談,對於心理紓壓效果更顯著。
現代人常有失眠困擾,睡眠也和情緒密切相關。蔡曉雯建議,可透過睡前儀式自我照顧、撫慰身心,幫助自己維持固定作息,像是睡前伸展、寫日記,或是用乳液按摩等,作為睡前準備,告訴大腦進入休息模式。
另外,培養適合自己、有助紓壓放鬆的興趣愛好也很重要,臨床心理師林希陶表示,壓力大或情緒低落時,不一定要讓自己陷入情緒中,可以透過自己的興趣、愛好獲得放鬆。
各種表達性、經驗性的活動或興趣,也對於紓解情緒、壓力有幫助。像是寫日記、自由書寫,也能用畫的方式,重點在於抒發過程,建議使用蠟筆,透過混色、線條粗細、筆觸輕重來反映、表達自己。
「無論做什麼,只要專注當下,打開五感體驗,或是跟人互動、連結,都能讓情緒、壓力得到緩解,」蔡曉雯說。
但蔡佳璇提醒,情緒調節並不是逃避,「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問題,」情緒調節的目的,是在壓力大、難以承受的狀況時,先為自己充電,當準備好了,再面對問題時,就能想到更有彈性和效率的解決辦法。如果在生活中能擁有習慣且多元的情緒調節方式,對於面對大小壓力都有幫助。
與其試圖控制情緒,不如學習與情緒同在,「當你願意好好面對情緒,你才會發現原來情緒並不可怕,好好陪伴、聆聽它的聲音,它會是你的好朋友,」大安中醫診所諮商心理師林靜宜說,情緒往往會透過身體一連串反應,來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因此當情緒來臨時,也能透過身體練習,暫時緩解情緒。以下5個練習,帶你從情緒低潮中自我急救緩解:
● 練習1 呼吸練習
只要改變呼吸模式,就能讓壓力反應系統恢復平衡、紓解焦慮。呼吸也是少數能被控制的自律神經節律,而且呼吸練習隨時隨地都可做,是辦公室控制情緒的首選,林靜宜說。
#腹式呼吸有助身心放鬆:可先慢慢、深深地用鼻子吸氣,感受氣往下走,直到腹部鼓起,嘴巴慢慢吐氣,有助啟動副交感神經,放鬆下來。林靜宜提醒,練習時,若思緒很混亂,不要苛責自己,先謝謝自己覺知到情緒,練習把專注力拉回自身,可將雙手放在肚子上,感受腹部起伏。若是情緒、壓力特別緊繃,拉長吐氣時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更活絡。
許多身心療癒的專家都發現,只要讓呼吸落在1分鐘6次、5次或4次的步調,就能讓肌肉放鬆、心情平穩。蔡佳璇指出,當靜止狀態時心率超過90、100(下/分鐘)、較有壓力狀態時,可運用2~3分鐘呼吸訓練幫助自己收拾散亂的心,打造出穩定身心的放鬆空間。
● 練習2 自我覺察情緒
情緒管理之所以困難,是少了自我覺察的能力。自我覺察情緒的關鍵,就是在火苗還小時,就要先行撲滅,利用呼吸和身體感受覺察,拉開和情緒的距離,以第三者角度客觀如實觀察當下自己各種的不舒服。
正念練習技巧STOP,依序是:
S(Stop):按下停止鍵。
T(Take a break):覺察呼吸。
O(Observe body sensation):客觀如實,跳脫出來觀察不舒服的感覺。
P(Proceed):前進,該做什麼就去做,解決眼前的問題。
當情緒風暴來臨,不妨試試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陳德中的正念步驟:先回到呼吸,從感覺肩膀、雙腿和各部位的姿勢和感受開始做起,慢慢就能聽到內心聲音。
● 練習3 肌肉放鬆練習
透過肌肉緊收和舒張,讓身體感受放鬆狀態,從而紓緩情緒,林靜宜說。
以舒服的方式坐或躺著,逐一將身體各部位肌肉用力緊縮8秒,感受肌肉緊繃的感覺,再回歸放鬆狀態14秒,讓身體感受緊繃和舒張的差異,達到放鬆。
● 練習4 自我對話練習
當情緒來臨時,把情緒擬人化,練習跟情緒對話,有助釐清情緒源頭,也能釋放情緒。
林靜宜建議,嘗試用一種對待好朋友的方式進行關心,想像你們坐在一起、擁抱情緒,多問它一些問題,像是「這樣的情緒是這次才有?」、「過去曾經有過類似的情緒嗎?」等等。即使只是陪伴、發現情緒,都對了解情緒有幫助。
● 練習5 角色對話練習
適用於關係類型的情緒困擾。可準備2張椅子,一個代表有情緒的對象,自己坐在另一張椅子,向對方說出想說的話,透過語言轉化情緒,釋放出來。情緒釋放完後,可再坐到對方的位置,嘗試用對方角度回應,過程中需盡量逼真模仿和扮演對方的角色。
其實每個人都有情緒波動,負面情緒也有正面意義,不需過度排斥,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調節。
.
本文摘自《#康健5月號/2021 第270期》
情緒就醫指南
作者: 康健雜誌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搭配之前版面上的情緒調節議題,這次介紹了康健雜誌的情緒就醫指南,再把廣度拉大。版面上的朋友,有時會提到一些情緒上的症狀,我希望能有更豐富的資訊,協助各位朋友維持心理健康。
摘文是目前實務上常被提到的方法,我自己除了常常注意呼吸、覺察情緒、放鬆肌肉,最近在自我對話練習上,有好幾次讓我相當欣喜的頓悟,也因此緩解了身體的緊張。相關練習,我已經持續了好多年,依然常有新發現,非常推薦給各位!
祝願您,能常常回到自己的身體,這是珍愛自己的根基!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
專注力失調症狀 在 6YingWei快樂姊 Facebook 八卦
我覺得,每位焦慮症者都是勇士。因為唯有勇士,才有力量幫助自己在不定時出現不安、恐慌、無助,與心悸、失眠、暈眩、疼痛等等不舒服狀態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的活著。
走過焦慮症,我才瞭解,我們的生活習慣不只會影響自己的情緒,更會直接影響健康。
焦慮症狀是身體平衡系統失調產生的。就像身體的煞車和催油門系統因為我們長期不當使用,又沒有用心照顧與保養,促使產生爆衝、熄火的現象。
好消息是,只要我們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開始照顧與保養自己的身體。每個人都可以從焦慮、煩躁的狀態,回到祥和平靜的自己。
以下影片是「專注力減壓訓練課程」介紹。
我想,當每個人回到祥和平靜的自己時,現在充滿爭吵、鬱悶的世界,會慢慢改變許多。
嘿,跳躍高手!你不覺得,我們經常只是因為焦慮與煩躁,而誤以為幸福很難嗎?
專注力失調症狀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評價
過度活躍症 專題 - 何美怡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背景:鍾先生的兒子今年6歲,最近半年經常坐立不定,很難安靜做功課,且說話又多,喜歡打斷別人說話。鍾先生懷疑兒子患上過度活躍症。
(一) 鍾先生的兒子究竟是頑皮,還是患上過度活躍症呢? 0:26
(二) 如何評估是否患過度活躍症? 2:39
(三) 過度活躍症的成因是什麽? 3:00
(四) 過度活躍症有什麽治療方法?一般要多長時間才治愈?治愈後會發作嗎? 3:20
(五) 家長應如何照顧患過度活躍症的兒童? 4:22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BQF7OK28gs/hqdefault.jpg)
專注力失調症狀 在 三分鐘了解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 的八卦
專注力失調症 (ADHD)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發展障礙症狀,通常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度活躍、無法集中等。過度活躍症(ODD)是一種行為障礙,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