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
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
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取自《人性18法則》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們所展現的強烈愛、恨,常常是童年經驗的重現。
但各位即便看了這一段摘文,就要能夠對自己保持清醒的覺察,這相當困難。心靈成長,本來就難以速成,我們常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控之後,才能慢慢摸索出個所以然,進一步才能透過先知先覺,來對自己喊暫停,停止來自過去的投射,回到當下的現實。
這一段摘文異常重要,我相信對心理學有一定了解的朋友,大概可以深刻體會。但我再次強調,就我的經驗來說,因為一方面是文章長,二方面是要能好好閱讀,需要對自己的探索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懂得文字的涵義。所以只要您讀完了,請給自己一個大大的肯定,我猜,大部分看到這篇摘文的朋友,很難專心看完。
對我來說,我看相關內容的文章,可以幫助我回到動心起念處,減少掉入思考陷阱的可能性。不只是認識自己,這本書對於理解人際,也有相當的價值。
祝願您,能藉著這本書,多看見自己腦中的虛妄!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2571846303126785
……………………………………………………………
【文/ 羅伯‧葛林】
低階的情緒會終年無休地影響我們的思緒,而這些情緒源自我們自發性的衝動──包括我們(腦中)想要聽好話的需求。相對之下,高階的情緒會現身於特定的時機,強度猛烈,並通常是由某個外在的火種所引起──那可能是個徹底把我們惹毛的人,也可能是一個特定的環境。高階情緒撩撥出的情緒更激昂,網住我們注意力的程度也更徹底。我們愈是滿腦子都是這種情緒,這種情緒就會愈發強勁;而這種情緒一變強,我們又更沒辦法把它從腦裡趕出去,一個惡性循環於焉成形。我們的心靈會以這種情緒為目標鑽起牛角尖,大小事都要我們別忘了自己有多生氣,多不肯罷休。我們變得只能被動反應。最終因為過程中的壓力,高階情緒往往會促使我們草率行事,最終招致災難的發生。在這樣的情緒爆發中,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遭到附身,就像有個邊緣腦主導的第二分身將我們的意志架空,真正的我們反而對一切都束手無策。
理想的狀態下,我們要能對這些誘發因子有所警覺,以免我們的心靈一路從鑽牛角尖走到爆炸的終點,到時你一定會後悔的結果將已無法挽回。同一時間,你也要慎防別人心中的高階不理性,你要麼躲得遠遠的,要麼日行一善把他們從虛妄中拉回來。
…………
源自童年早期的引爆點
童年早期,是我們人生中最敏感、最易受外界影響的一段。愈是往回推,與父母親的關係就影響我們愈深遠。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任何人生早期的重大經驗。童年的種種脆弱與傷痕,會深埋在我們的心田。時不時我們會出手去壓抑這些過往的記憶,因為它們可能帶有負面的影響力,那或許是種深刻的恐懼,或許是曾遭受到的羞辱。但也有些時候,這些童年片段會連結到正面的情緒,像是被愛、被關懷等我們會想不斷重溫的記憶。在日後的人生當中,記憶裡的某個人或某件事會成為引信,觸發兒時某個或好或壞的回憶,並一併引發強力化學物質或賀爾蒙的釋放。
比方說,一名青年可能有位疏離而自戀的母親。在嬰兒或兒童時期,他把從母親處感受到的冷漠解讀為被拋棄或被「放生」,而會被放生,一定是因為自己哪裡不好,所以不值得母親去愛。或者在另外一個平行宇宙裡,一個新的弟弟或妹妹來到世上,讓母親對他的關心無法像原本那樣全心全意,而這對他一樣會產生被拋棄的感覺。等他長大成人了,談戀愛了,女朋友可能會暗示自己不滿意他的某個特質。原本這都是交往關係裡健康的磨合,但對青年而言,這也可能會成為他心中雷的引爆點。他內心的小劇場會是女友注意到自己的缺點了,下一步就是要放生自己了。他內心的情緒激動起來,他感覺到自己即將遭到背叛。這情緒的源頭他看不見,這一切已不再他的控制之內。於是他開始反應過度、開始無的放矢、開始變得退縮,而這一切都像自我實現的預言,倒過來造成他最不樂見的結果──女友提出分手。他的行徑,只是被內心某種回憶所激發的反應,現實並不是他行動的根據。什麼叫不理性,這就叫不理性。
要提早注意到自己或別人內心出現這種的狀況,你可以觀察對方是不是無來由地孩子氣到一個境地,是不是突然變得很不像他平日的自己。這樣的變化,可能以任何一種關鍵的情緒為核心,那可能是恐懼──恐懼失控、恐懼失敗。而說起恐懼,我們的反應會是從環境中將自己抽離,讓眾人看不見自己,就像小朋友把自己縮成一顆球。往往強烈的恐懼若讓人一病不起,我們就有了再正當也沒有了的理由脫離戰線。
這種關鍵情緒也可以是愛──或許因著某人讓我們模糊地想起那失去的快樂園地,我們便會在當下義無反顧地去設法複製自己與雙親或手足的緊密關係。這情緒還可能是極度的不信任,因為我們可能在幼時被某個權威角色給辜負過或背叛過,如做父親的就是常見的罪魁禍首。這經常是人態度突然轉趨叛逆的原因。
此間埋藏著的一個風險,是在對現在有所誤判,同時又以過去做為對象來進行反應的過程中,我們會製造出衝突、失望與不信任感,而這些東西只會傷口上撒鹽。在某種程度上,把過去的經驗複製到現在,是人很自然會做出來的事情。對此我們唯一擁有的防禦工事,就是要在事情發生的當下意會到有哪裡不對勁,然後阻止自己(或者阻止別人)。
而想要把「引爆點」逮個人贓俱獲,我們可以善用的線索是注意自己正在體驗的情緒是否異常地原始,異常地失控。具體而言,這類情緒會觸動人哭泣、抑鬱,或是過度樂觀。被這類情緒下了咒語的個體,會很可能表現出與平日大相逕庭的說話口氣與肢體語言,看起來就像他們真的回到了過去,重新把當年的人生再重演一次似的。在這樣的情緒來襲時,我們必須努力把自己抽離出來,細細思索其可能的來源──兒時的創傷──還有這情緒將我們鎖進了什麼樣的模式。對自己與自己的弱點取得深刻的理解,是我們能夠變得理性的關鍵。
…………
轉瞬之間的得與失
突然的成功或獲得,是很危險的事情。從神經學的角度去看,化學物質會在大腦中猛烈釋放,讓我們感覺到興奮與能量在心中爆發出來,進而讓我們產生想要複製這種體驗的欲望。任何一種上癮或瘋狂的行為,都可以以此為起點出現。另外當成就一下子就到手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忘記一項很基本的智慧,那就是真正能夠長長久久的成功,都需要先下足扎扎實實的苦功。我們會無視於暴紅或一夜致富中的運氣成分。
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重新捕捉到那種賺大錢或一夕成名所帶來的快感。我們會開始目空一切,對任何想要上前警告我們的人心存抗拒──他們不懂啦,我們會這麼告訴自己。但因為爆紅很難持久,我們終將墜回平庸,而爬得愈高,摔得愈痛,這個循環也會自此展開令人憂鬱的階段。雖然說對這種過程最熟悉的莫過於賭徒,但其實有另外兩種人也不會對這樣的心路歷程感到陌生,一種是歷經經濟泡沫時的商人,一種是新時代瞬間爆紅的各種紅人。
意想不到或是一連串的挫敗,也跟成功一樣會引發我們不理性的反應。我們會想像自己遭到厄運詛咒,而這種厄運將永無止境。我們會心生恐懼而開始心存猶疑,而這又會引發更多的錯誤或失敗。在運動競技上,這會導致勝負關鍵時所謂的「軟手」(choking),主要失敗與失手的記憶會讓選手心裡產生陰影,他們的肌肉會無意識地緊繃而造成失誤。
這一體兩面的問題,並不難解:每當你意外成功或失敗的時候,也就是你該向後退一步,用一些該有的悲觀或樂觀來平衡一下的時候。其中突如其來的名利你更得小心──天降的錢財與名譽都是沒打地基的空中樓閣,而且具有強大令人上癮的拉力,一旦打回原形,你就會在無可避免的痛苦中扮演自由落體。
…………
壓力暴漲
身邊的人在你看來,永遠都是那麼理智,對自己的人生那麼有把握。但只要把他們放在充滿高壓的情境中,隨著壓力水漲船高,你就會看到一幕幕令人意想不到的現實上演。自我控制的冷靜面具會剝落,他們會突然在暴怒中幹話狂噴、會顯露出有受迫害妄想症的那一面,還會變得超級玻璃心、超級小器。壓力或威脅的出現,會讓我們大腦中最原始的那部分興奮與活躍起來,進而壓過人類的理性力量。事實上,壓力或緊張會掀開人類精心藏好不讓人看見的缺點,所以真的要觀察人,就要選這樣的時候,因為這種時候你才看得到他們的本性。
一旦注意到自個兒生活中的壓力值上升,你就必須要仔細的觀察自己,注意自己是否表現出與環境因子不成比例的脆弱、敏感、多疑,以及恐懼。觀察的時候要盡量跳脫自己,盡量騰出時間與空間獨處。你需要拉出距離來創造更好的視角。千萬不要自以為你是那個可以在壓力下面不改色的練武奇才。那是不可能的。但透過自我的覺醒與反省,你可以避免自己做出日後會後悔的決定。
…………
人形引信
因著個性,所以有些人天生就會觸動其周遭所有人的強烈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極端的愛意、恨意、自信與不信任。歷史上的這類案例包括《聖經》裡的大衛王、古代雅典的阿爾西比亞德斯(Alcibiades)、古羅馬的凱撒、法國大革命期間的喬治.丹頓(Georges Danton),還有美國前總統柯林頓。這種人往往有著幾分個人魅力,他們能辯才無礙地表達出自身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彈無虛發地挑動起旁人心中相同的漣漪。但這類人當中也有一部分很自戀;他們會把內心的劇場與煩惱向外投射,將旁人捲入他們一手創造出的漩渦。這樣的特質,會讓他們令人又愛又恨。他們會讓一堆人黏過來,又會讓某些人閃得遠遠的。
像這些彷彿人形引信,到處放火的人,我們理想上是不要等到自己受影響,最好在他們影響到其他人時就先注意到而有所提防。沒有人能與他們的影響力徹底絕緣。只要他們在場,很多人就會暫時喪失與人講道理,或與人保持安全距離的能力。甚至連他們不在場的時候,這些人都能讓你對他們念念不忘。他們就是有這種令人著魔的天分。一不小心,你就會被他們領著去幹一些走偏鋒事情,不論是以死忠追隨者的身分,還是以死敵的身分。在這道光譜上的兩個極端──受他們吸引或對他們排斥──你都會傾向於不理性,都有必要立刻讓自己與對方拉開距離。一個不錯的辦法是要看穿他們端給人看的表象。他們會想方設法讓自己散發出某種光環,讓你無法視他們為凡人,你會因此覺得他們有種神祕的特質能使人自慚形穢。但事實上,你是人,他們也是人,也跟人一樣都在意某些事情,有著某些弱點。試著專注在這些弱點上,提醒自己他們不是男神或女神。
…………
群體效應
群體效應是一種高級的群體偏誤。當身處於其中的團體人數夠多時,我們就會變得跟平常有點不同。你可以趁參與運動賽事、演唱會、宗教活動或政治造勢場合時注意一下自己與旁人。基本上,你不可能不覺得自己被群體的情緒感染。你會心跳加速,會一不小心落下喜悅或悲傷的淚珠。身處於團體裡,不會促進你獨立思考的判斷力,反而會強化你對歸屬感的渴望。這一點也同樣可能發生在職場上,尤其如果你有一位善於「帶心」的主管的話。這類領導人善於撩動人的情緒去激發我們的求勝心與攻擊性,或是創造出一種「我們vs. 他們」的敵我有別。群體效應不見得需要一大群人在場。社群媒體的力量一樣可以引誘我們加入在網路上口耳相傳的行列,讓分享的意見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而且這時被分享的往往不是溫和的情緒,而是像暴怒這種重口味的東西。
群體情緒的刺激,也有其可以振奮人心的正面效應。有些狀況下,我們可以在群體效應帶動下去做有利於公益的事情,但要是你注意到的群體效應是對應到負面的情緒,比方說彼此仇恨、病態的愛國主義、攻擊傾向、一元的世界觀,那你就必須要幫自己接種好抗體,避免自己被強大的群體風向給帶過去。通常為了維持自身的理性與判斷力,我們寧可對群體環境敬而遠之;如果非置身險境不可,我們也必要把質疑的防護罩開到最強。
民粹領袖特別善於利用群體效應,並習於刺激人的非理性爆發,所以是我們格外需要提防的對象,而有些東西是他們固定會使出來的招數。在群體的場合下,他們首先會把氣氛炒熱,搬出一些大家有共識的觀念與價值來講,創造出一種和樂融融的認同感。他們會倚賴模糊但曖昧的語言來煽動人的情緒,由此像是公(平正)義、真相、真理、某某優先、某某價值等愛國主義用語,都是他們愛用而琅琅上口的字彙。他們開口閉口都是抽象而崇高的理想,但就是不會講到怎麼用具體的行動去解決明確的問題。
媒體或政壇中的民粹型人物的目標,是讓人心中持續感覺到焦慮、慌亂與忿忿不平。民眾的情緒高亢而激昂,他們才有條件繼續登場。對此你想見招拆招,難度其實不高,你只需要懷著一個念頭,那就是把理智、判斷力與為自身著想的能力,全部視為你最珍貴的財產,這樣就行了。任何人想要侵門踏戶,進犯你獨立的心智,你都要一律以敵人視之。所以一旦你的雷達上顯示某個人物是民粹屬性,你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加倍警醒,加倍理性。
關於人性中的非理性,我最後想說的是:不要自顧自地以為進步與啟蒙已經不知怎的將比較極端的不理性給消滅殆盡。歷史已經一再證明非理性或許會有起伏高低,但你永遠看得到它的身影。伯里克利的黃金時期不乏哲學大家與蠢蠢欲動的科學精神在萌發,但繼之而起的年代卻充斥著迷信、邪教與排斥異己。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義大利的文藝復興之後。這種循環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是一種必然,也是人性中的一環。
不理性不會消散,只會改變其外觀與裝扮。我們或許不會再有與字義相符的「獵巫」行為,但在不久之前的二十世紀,我們還是在三○年代的俄國目睹了史達林主政下的「莫斯科審判」、在二戰後的美國看到了參議員麥卡錫的反共聽證會,還在六○到七○年代的中國見證了名為「文化大革命」的集體迫害。邪教的代代相傳,從來未斷,對某名教主的人格崇拜或對於某個名人的偶像崇拜都層出不窮。科技如今也誘發了更多的宗教狂熱。現代人急切地想要找到一樣東西可以寄託他們的信任,必要時他們會飢不擇食。民調顯示在二十一世紀,相信鬼魂、神靈、天使的人不是變少,而是變多。
只要地球上還有人類的一天,不理性就不會默不出聲,也不會停下擴散的腳步。理性是個人才得以去追求的能力,無關乎群眾運動與科技發展的風起雲湧。感覺高人一等,感覺無所不能,就是不理性在你內心作祟的錚錚鐵證。
.
以上文字取自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
★博客來 https://reurl.cc/EzZGkR
★誠品 https://reurl.cc/3L5Odj
★金石堂 https://reurl.cc/ld5v3A
★讀冊 https://reurl.cc/2goLMr
★momo書店 https://reurl.cc/Y6jell
李茲文化 Leeds Publishing
https://www.facebook.com/leedspublishing/
.
9/13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網癮小爸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03444434218085/
9/27桃園公益免費_2020心理健康月電影賞析_全境擴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193538510767410/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6YingWei快樂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今日影片介紹 ☆ 容易情緒失控,其實與你的大腦有關。 當我們受到外在刺激的時候, 在主導理智、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發揮功用之前, 掌控情緒的杏仁核,就已經搶先一步發出警訊, 將訊號傳送到掌管記憶的海馬迴, 接著,就會勾起你以前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開始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進入「戰鬥或逃跑」狀態...
過度活躍症名人 在 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Facebook 八卦
#秋冬病毒活躍 #留意顏面神經麻痺
想像你早上睡醒,突然發現半邊臉整個麻木,嘴巴歪斜、口水流出、眼睛也閉不緊,這時你一定會心想,我是中風了嗎? 還是面癱了😱
相信大家最近很常看到關於 #顏面神經麻痺 的報導新聞,它是屬於一種急性神經發炎,國內外有不少名人,像是蘇貞昌、蔡康永、安潔莉娜裘莉也都曾經得過此疾病。顏面神經麻痺要認真介紹的話,可能又會落落長🤣這次就用簡單的QA方式來告訴大家!
Q1.#什麼樣的人會顏面神經麻痺❓
不論男女、年紀、每個人都可能得到顏面神經麻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有很多種原因,主要又分為 #中樞型 和 #周邊型,兩者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 #看有沒有抬頭紋,中樞型通常只會是下半臉麻痺,仍會出現抬頭紋,而周邊型的則沒有抬頭紋,眼睛會有不同程度的閉合困難👁。
📍中樞型:多和腦中風、腦部腫瘤、頭部外傷等等有關。
📍周邊型:是屬於比較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主要和 #病毒感染 顏面神經有關,因此在秋冬病毒活躍、容易感冒🤧免疫力變差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另外像是帶狀皰疹、急性中耳炎等疾病也會導致出現顏面神經麻痺。
Q2.#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
主要會出現臉部肌肉無力,像是嘴角下垂,無法正常微笑,另外也會出現麻木感,眼睛、嘴巴無法閉緊,甚至會有唾液外流、味覺遲鈍、耳後疼痛👂的症狀。
Q3.#顏面神經麻痺會好嗎❓
如果有及時就醫治療的話,大約有七到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能在一到三個月內恢復👌少數比較嚴重,或是拖延病情太晚就醫的患者,恢復的時間可能就會長達一到兩年,而且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在治療上除了用類固醇治療外,也會透過 #肌肉電刺激、#紅外線、#按摩 等物理治療來幫助促進臉部血液循環,減緩肌肉萎縮,幫助維持肌肉彈性。
💬最後想強調的一點是,顏面神經麻痺通常來的很突然,如果發現臉部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要馬上治療,在 #黃金治療期72小時 之內就醫,先辨別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再進行後續的治療。及早治療,才能夠縮短恢復期,同時也能減少後遺症。
最近天氣變化大,大家也務必記得注重保暖🧣多運動增強抵抗力⛹♂另外也一定要維持正常的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喔!
過度活躍症名人 在 林志豪醫師 腦神經內科 Facebook 八卦
#秋冬病毒活躍 #留意顏面神經麻痺
想像你早上睡醒,突然發現半邊臉整個麻木,嘴巴歪斜、口水流出、眼睛也閉不緊,這時你一定會心想,我是中風了嗎? 還是面癱了😱
相信大家最近很常看到關於 #顏面神經麻痺 的報導新聞,它是屬於一種急性神經發炎,國內外有不少名人,像是蘇貞昌、蔡康永、安潔莉娜裘莉也都曾經得過此疾病。顏面神經麻痺要認真介紹的話,可能又會落落長🤣這次就用簡單的QA方式來告訴大家!
Q1.#什麼樣的人會顏面神經麻痺❓
不論男女、年紀、每個人都可能得到顏面神經麻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有很多種原因,主要又分為 #中樞型 和 #周邊型,兩者最簡單的分辨方法就是 #看有沒有抬頭紋,中樞型通常只會是下半臉麻痺,仍會出現抬頭紋,而周邊型的則沒有抬頭紋,眼睛會有不同程度的閉合困難👁。
📍中樞型:多和腦中風、腦部腫瘤、頭部外傷等等有關。
📍周邊型:是屬於比較常見的顏面神經麻痺,主要和 #病毒感染 顏面神經有關,因此在秋冬病毒活躍、容易感冒🤧免疫力變差的時候就要特別留意。另外像是帶狀皰疹、急性中耳炎等疾病也會導致出現顏面神經麻痺。
Q2.#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
主要會出現臉部肌肉無力,像是嘴角下垂,無法正常微笑,另外也會出現麻木感,眼睛、嘴巴無法閉緊,甚至會有唾液外流、味覺遲鈍、耳後疼痛👂的症狀。
Q3.#顏面神經麻痺會好嗎❓
如果有及時就醫治療的話,大約有七到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能在一到三個月內恢復👌少數比較嚴重,或是拖延病情太晚就醫的患者,恢復的時間可能就會長達一到兩年,而且可能會留下後遺症。在治療上除了用類固醇治療外,也會透過 #肌肉電刺激、#紅外線、#按摩 等物理治療來幫助促進臉部血液循環,減緩肌肉萎縮,幫助維持肌肉彈性。
💬最後想強調的一點是,顏面神經麻痺通常來的很突然,如果發現臉部出現這些症狀,就建議要馬上治療,在 #黃金治療期72小時 之內就醫,先辨別是中風還是顏面神經麻痺,再進行後續的治療。及早治療,才能夠縮短恢復期,同時也能減少後遺症。
最近天氣變化大,大家也務必記得注重保暖🧣多運動增強抵抗力⛹♂另外也一定要維持正常的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喔!
過度活躍症名人 在 6YingWei快樂姊 Youtube 的評價
☆ 今日影片介紹 ☆
容易情緒失控,其實與你的大腦有關。
當我們受到外在刺激的時候,
在主導理智、邏輯思考的前額葉發揮功用之前,
掌控情緒的杏仁核,就已經搶先一步發出警訊,
將訊號傳送到掌管記憶的海馬迴,
接著,就會勾起你以前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開始血壓升高、心跳加快。
進入「戰鬥或逃跑」狀態。
這是大腦中原始的自我保護機制。
可以在威脅發生時,救我們一命。
例如:面對朝你衝過來的長毛象。
問題來了,
當杏仁核過度活躍的時候,
就會對人際關係帶來傷害和負面影響。
例如:
今天有一位「看起來」不好相處的客戶朝你走過來,
杏仁核會馬上想起過去不愉快的回憶與經驗。
雖然,過去的事情,你有點忘記了,
但是,大腦早已經編碼成一串敏感的神經元。
客戶的幾樣特質,讓這串神經元又活躍起來,
杏仁核會快速發出危險訊號,讓你產生莫名的暴怒、敵意。
杏仁核是很原始的區域,
他是一觸即發、不經思考的。
他不知道你是在面對長毛象,
還是,你的手機故障
還是,你的老闆要找你
還是,你的另一半約會遲到
還是,你的公婆站在你家門口
還是,你的小孩在大哭
還是,你正要進行高空跳傘
在不斷惡性循環下,
會讓人陷入容易情緒失控、長期焦慮不安當中。
科學證據指出,
我們能透過鍛鍊大腦,調節像杏仁核如此原始、又重要的區域。
麻州綜合醫院與哈佛大學,針對不同領域的人進行研究,
邀請研究對象進行鍛鍊大腦訓練,
最後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對腦部進行掃描,
研究發現,參與者們的杏仁核活躍程度降低了。
神經科學家,邀請接受過鍛鍊大腦訓練的人,進行科學實驗。
過程中,向研究對象進行各種情緒刺激,例如:怒吼、聽負面的聲音。
結果發現,參與者在接受到外界刺激時,他們的杏仁核比一般人來得較不活躍。
同時研究指出,當人們鍛鍊大腦的時數越來越多時,杏仁核的活動量就會越低。
想要改變容易情緒失控的自己
就去調節大腦中的杏仁核吧!
☆ 今日名人 ☆
尼采(知名哲學家):
「壞脾氣的消失,可以準確地反映智慧的增長。」
= = = = = = = = = = = = = = =
☆ 關於 6YingWei ☆
噹啷!Hi!我是 6YingWei。
很開心,有機會認識你。=D
小時候沒有什麼優秀表現的我,對比大我兩歲,會跳芭蕾舞、彈鋼琴、牆上掛滿各種獎狀、在學校擁有好人緣的表姊,我常常覺得很自卑。
我總是渴望著:「好想和表姊一樣,擁有良好人際關係。」
過去的我,不懂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的技巧。
因此,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與別人發生爭吵。
面對家人,經常和爸媽說不到幾句話,就發生衝突。
在愛情中,常和對方因情緒發生爭吵、傷害了彼此。
在職場中,錯誤的溝通技巧,使我被誤解不好相處。
面對自己,情緒常用否定的方式,使我失去自信心。
處在痛苦、難過中的我,決定脫離充滿人際衝突的生活。
開始到處尋找改善人際關係的方法。
我閱讀了幾十本關於人際關係、溝通和社交技巧的書、花了許多錢參加講座與課程,也還是沒有辦法改善人際關係。
當我覺得,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是需要天分、
當我正準備放棄改善人際關係時。
我遇見了腦科學。
我開始了解到,原來:
【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和大腦密不可分。】
在腦科學幫助下,成功改變了我的人生。
掌握人際關係、溝通與情緒管理技巧後,
我成為快樂、有自信的人。
找回快樂人生的同時,我也找到了人生目標:「傳遞快樂」
現在,正在撒下快樂種子,努力讓快樂在世界各地發芽。=D
拍影片,正是為了實踐「傳遞快樂」的方式之一。
分享和腦科學、人際關係、情緒管理有關的知識影片:
希望透過這些知識分享,能幫助大家對人際互動、情緒、大腦有更多了解。
哈佛大學曾針對「快樂」進行了75年的大型研究。
最後報告指出:
「感到孤獨的人們,大腦功能退化較快,壽命也較短。
擁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活得更快樂也更健康。」
換句話說,人際關係不好,會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並且為大腦與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研究證實:不良的人際關係會增加罹患中風、心臟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的風險,為健康帶來傷害。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只能改善和家人、愛人、朋友、同事的互動關係,更能直接為健康帶來良好的影響。
祝福你,也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一起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D
☆ 關於腦科學 ☆
人類每天都在依靠頭顱中重約 1.4 公斤,
充滿許多皺褶、凹溝的大腦在生活。
我們知道大腦的重要性,卻很少了解大腦。
拜先進的科技之賜,
近幾年,腦科學終於能揭開大腦的神秘面紗,
一窺看起來不起眼,
卻影響你的人際關係、生活、喜怒哀樂的大腦。
多明白大腦的運作機制和特質,是沒有壞處的。
當我們更理解大腦,就越能清楚知道:
「我們如何與人產生連結、如何做決定、如何成為「你」。
並且,幫助我們更了解他人。」
如果你對大腦感興趣,
歡迎和我一起透過腦科學,
走進人體最複雜的地區【大腦】。
看看大腦,是怎麼一步步塑造我們的個性,以及人生。
☆ 寫信給 6YingWei ☆
謝謝你的閱讀。
如果有任何想發問或想分享的故事,歡迎隨時來信。=D
6yingweitv@gmail.com
(不過睡覺的時候,我可能無法夢遊起來閱讀你的信,哈哈。)
對了!
都還沒向你解釋,
為什麼,在影片中我要稱呼你為【跳躍高手】。
其實以前我無法想像,自己能成為樂觀充滿快樂的人。
正因為曾走過低潮的人生,加上現在找到嶄新的自己。
所以我深深地相信著:
【我的人生充滿無限可能,你也是一樣。】
我和你,都有著能突破困境、向前跳躍到快樂人生的潛能。
所以,我喜歡稱呼你為【跳躍高手】。=D
祝你有歡樂的每一天。Yeah!
☆ 聯絡 6YingWei ☆
・facebook :@6yingwei
・Instagram:@6yingwei
・e-mail:6yingweitv@gmail.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PR14v2OkLk/hqdefault.jpg)
過度活躍症名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跳得高、跑得快,有人認為這種狗有「過度活躍症」。牠們雖然「四肢發達」,可是頭腦並不簡單,反而非常聰明,學習能力極高,因此牠們深受不少人愛戴。
有關積羅素(Jack Russell Terrier)的歷史,可追溯到二百多年前。當時英國的獵人喜歡狩獵狐狸,故希望找一些體形較細小,而且體力旺盛的狗一同打獵。可惜一開始並沒有找到這種完全符合他們心意的狗,故人們便決定將不同的獵犬交配,以求達到心中的標準。最終,他們成功繁殖出積羅素。牠們的狩獵表現相當出色,除了有足夠體力追捕獵物,更懂得利用吠叫聲趕狐狸出巢穴,並提示獵人其位置。
https://hk.appledaily.com/lifestyle/20210111/AXMPWJS7ZRDFBGXUDAOPLNVLHQ/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積羅素 #狗品種 #狗狗 #打獵 #過度活躍症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g10A_ZFkdY/hqdefault.jpg)
過度活躍症名人 在 果籽 Youtube 的評價
尿頻、離遠見到廁所已急到想瀨、晚晚屙夜尿,原來唔一定關個腎事,有可能係患上膀胱過度活躍症!有人因此怕尷尬不敢出遠門,甚至連返工社交都受影響,真係急到冇朋友。
到底為何會患上膀胱過度活躍症?此病又可否根治?不如請教下養和醫院泌尿外科中心副主任陳偉希醫生。
小便有問題,不少人會以為是腎功能有障礙,陳醫生就指大家可能將中西醫學混淆:「就西醫來說,腎功能只是製造小便,跟膀胱儲多少水及排尿時有多順暢並沒有關係。」
那到底膀胱過度活躍症即是甚麼?陳醫生解釋,在醫學定義上,膀胱儲水在不太滿的情況下作收縮,就是膀胱過度活躍症。「正常的膀胱可以容納400至500毫升尿液,而膀胱壓力仍然很低。而病人在儲了100至200毫升尿液後,一般人可能不覺有尿意,但病者的膀胱太緊張太敏感,就可能不適當地收縮。壓力指數急升,於是便會有急到忍不住的感覺,要馬上衝去廁所。」
影片:
【我是南丫島人】23歲仔獲cafe免費借位擺一人咖啡檔 $6,000租住350呎村屋:愛這裏互助關係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XSugNPyaXFQ)
【香港蠔 足本版】流浮山白蠔收成要等三年半 天然生曬肥美金蠔日產僅50斤 即撈即食中環名人坊蜜餞金蠔 西貢六福酥炸生蠔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Fw653R1aQ6s)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尿頻 #醫生 #夜尿 #膀胱活躍症 #腎臟 #小便
#果籽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3msvohaqwAM/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