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眼還眼 ◎曹疏影
時間到了
所有光明射進我眼球
然後熄滅
在那一秒前
我多麼想
讓所有的光明
就那樣
停留在我們所珍惜、
最柔軟的地方
凡我們深愛著的
攬在懷中守護著的
他們就射殺
凡我們生活著、呼吸著的
他們就射殺
皮靴踩在我們頭頂
棍棒打遍我們的身體
媽媽,他們扮成我們
卻把恐懼鑄成的子彈
插進你的心臟
我們如今什麼都不怕了
恐懼已隨所有的光明
一同撤退!
我的眼底
只剩無盡的黑暗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那是我拿回我的愛、
我的自由的地方
請容我睜大這隻眼,
讓黑暗永不孤單
--
◎作者簡介:
曹疏影
生於哈爾濱,北京大學學士,碩士。2005年移居香港。手作詩集《拉線木偶》、《茱萸箱》,出版詩集《金雪》、散文集《虛齒記》、遊記《翁布里亞的夏天》、童話集《和呼咪一起釣魚》。曾獲香港文學雙年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劉麗安詩歌獎。與音樂人合作,實驗文字與聲音。
(取自鏡週刊網站介紹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90711cul003/ )
--
◎小編洪崇德賞析:
1.
曹疏影這首詩精準環繞著「黑暗/光明」、「失去/擁有」以及模糊的「那個地方」概念展開,香港人在特殊處境下的複雜情緒、對警察用槍不當致使人民失明的失語震撼,對土地的愛以及因愛而要面對的蠻橫暴力,一個夜晚發生的許多事在詩行裡相互牽引、運轉,張開了一個巨大的漩渦,像鐵匠全力擊打著,讓我們的心靈同受沉悶的撞擊。這首詩,是沉悶的、笨重的時代巨力撞擊聲。
2.
人眼直視下的槍枝火光是什麼樣子的?這很可能是無數個人生永遠不會去思考的問題之一。事實上除了好萊塢電影刻意以慢動作營造出速差,會想過這個議題的人肯定更少。曹疏影在處理這個高度暴力的事件時引入光明/黑暗的二元對立,對立就此成為暗喻香港現況的主旋律:「時間到了/所有光明射進我眼球/然後熄滅」
「時間到了」充滿審判意味,好像某一個偉大的意志終要挺身而出,為事情處理出一個結果。但期待「所有光明」的眼球遇到的,卻是讓自己靈魂之窗熄滅的光明。當苦候的「光明」成為暴力化身的一個髒詞,光明所停駐的「我們所珍惜、/最柔軟的地方」就這樣被延伸出去,那是詩人心心念念的家園:香港。那個陷入黑暗的地方,那個光明熄滅的地方。
當社運現場對愛的訴求如「凡我們深愛著的/攬在懷中守護著的」、「凡我們生活著、呼吸著的」,這樣滿懷深情的理念都被曹疏影集中起來,無一例外的要面對「他們就射殺」,——這不就是對香港目前現況的寫照?
高度秩序化且冷肅無情的命令執行,成為接連幾段詩行如國家機器精密運作的機械聲,壓過了每一個擋在前面的溫情喊話。內心的柔軟帶來現實的黑暗;內心的黑暗才引發暴警的火光,曹疏影在這裡設置全新的對立邏輯:當柔情以不同姿態反覆展現,面對的始終是暴力唯一解,連續變換方式展現的善意兌換現實兇狠的巴掌聲,「他們就射殺」,暴力的節奏。暴力的持續。一方面推動詩裡的寫實事件陳述,一方面不斷壓縮讀者的情緒,醞釀一個巨大的火藥庫。
當詩繼續進行到「媽媽,他們扮成我們/卻把恐懼鑄成的子彈/插進你的心臟」,這是詩裡最後一次明確地點出死亡,香港今時的事態被激化到不能再後退一步的情緒已經從詩的形式表露無遺。既然光明並不意味著希望,既然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都要被子彈的光明給傷害,民眾退無可退的心聲終於爆發出來:「我們如今什麼都不怕了/恐懼已隨所有的光明/一同撤退!」
一個優秀的詩人寫作,不在於能展現與渲染情緒,而是情緒展現之餘能夠適度的顧及一個文化工作者應有的人文關照。這首詩在超功率的情緒運轉後回到了失去與擁有的邏輯,無盡的黑暗,香港人的失去就是他們擁有的現實:「那是我出生的地方」;還擁有的那隻眼直視著下一次到來的光明。在這首詩裡最後一次說出愛與自由,這樣有些天真的舉動,會再次面對「讓黑暗永不孤單」嗎?詩人悲觀的預言著香港的處境,讓讀者被拉回現實,彷彿直視那失去眼球的眼眶,如此巨大、讓人什麼都做不了的黑暗洞穴。
3.
我時時認為,與時事高度相關的詩歌是因為具備天然優勢,所以需要被更嚴謹看待的一類詩歌。在現實的針鋒相對裡,詩歌寫作既直視著世間醜惡,又同時表明了立場。在運動期間人們情緒昂揚,不會刻意計較同盟者如用字過於煽情、無趣之類的寫作缺失,一個打著明確政治正確旗號的詩歌常常因此佔便宜,但作為文學的創作與愛好者,或許我們必須跨過詩歌的政治立場是否為自己所喜的層次,進入到怎樣的表現手法方能使此類詩歌得以成功的層次。
我心中一首寫得好的時事詩不僅是個人立場的呈現,或對事件本身的詳實紀錄,更重要的是詩人的展現方式是否呈現了自己所獨有的性格與思考?發出了什麼樣的聲音,這些聲音是怎麼發的?
在這次香港警察以不合乎比例原則(註)執法的暴行裡,詩人曹疏影在臉書上迅速發表的這首詩作深刻卻文筆節制地呈現一個香港人對事件的哀慟,幾乎以血以淚寫下的每一個斷句、每一個字都讓我感到怵目驚心。在「失去」之餘運作「剩下」的這隻眼,象徵著最後仍堅守的真理與不畏強權的價值。當香港人再也退無可退,曹疏影沈重寫下「讓黑暗永不孤單」,這既是對讀者沈痛的展示傷口,亦是表明自己會與傷者同在。與黑暗同在,直視下一次的光明。
註:小編現在在警察局裡擔任替代役男,有一些警察朋友。對沒有持械的人民瞄準頭部開槍、背後射擊並且不是單一個案的作為,顯然說明警察的執法有違比例原則。更不用說對已經壓制後失去抵抗能力的民眾亂棍齊下、惡意混入民眾製造混亂、栽贓行人、在地鐵站發射催淚彈、將人民從手扶梯推落,這些作為都讓這群法律上的合法武力淪為人性上喪失正當性與可理解可同情性的三合會暴徒。
--
圖片作者:陳潔晧(陳三郎 Felis Simha)
美編: 陳冠宏(全糖)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國際政治詩 #政治詩 #曹疏影 #撐香港 #時代革命 #黑警還眼 #洪崇德 #陳潔晧
寫作手法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國峻不回來吃飯 ◎#黃春明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栗兒……
還有袁哲生,噢!哲生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我們就沒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說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醋香酸味那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叫誰不心酸?
國峻
--
◎作者簡介
黃春明(1935年2月13日-),生於台灣宜蘭縣羅東鎮,為台灣當代重要的文學作家。黃春明創作多元,以小說為主,其它還有散文、詩、兒童文學、戲劇、撕畫、油畫等創作,其作品曾被翻譯為日、韓、英、法、德語等多國語言。小說《鑼》於1999年入選「臺灣文學經典三十」小說類,並曾獲吳三連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
(取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6%98%A5......)
--
美術設計:楊沛容
攝影來源:Unsplash|Brooke Lark / ornella binni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國峻不回來吃飯〉作為黃春明悼念兒子黃國峻的名篇,卻常常在網路上流傳的版本有訛誤或增添。本次採用的版本是《2004臺灣詩選》中的版本。
(參考自:https://www.ptt.cc/bbs/poem/M.1297603247.A.8DC.html)
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1971-2003)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作家,可以參考他的生平跟著作(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3%E5%9C%8B%E5%B3%BB)。這首詩是國峻喪後,黃春明白髮人送黑髮人之作,令人聞之悲涼。
全詩一共五段,寫作上是使用一種「對某某人說話」的口氣去完成的。從這首詩裡面,我們可以放棄太多原本對詩應該如何如何的講究,把注意力留在觀察黃春明說話的技巧上。對我來說,關鍵字可能是「補充」。用下一句補充上一句語意的方式,讓上句的意義發生了改變,而正因為他以兩句一組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組有意義的句子中,第一句大多是一種「狀態」,所以第二句的狀態又可以視為第一句的補充。
以第一段為例說明:「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前句為因,後句為果。這裡寫出父親「知道」後在外在行為的無動於衷。「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前句為一個動作狀態,卻用「總是」來裝飾,讓這個動作變成非一次性,而是不只一次發生的。後句則是這個「總是」後的動作往往帶來什麼樣的結果。「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除了暗示家中用米量的大幅下降,同樣也有這樣的因果關係存在。
知道了這個「補充」的手法後,我們重新看這首詩。
本詩的前兩段寫媽媽因為兒子不回家吃飯而失去了進食與在家做菜的動力,在前兩段中,自己還能扮演好一個冷靜的父親。第三段後開始把「我」的血肉刻畫出來,一切就變得不同了。聯繫著「媽媽不願意做飯」這條線,詩中之「我」宴請了來訪的國峻友人──楊澤、許悔之、焦桐、栗兒。但提到兒子親近的友人,又不免想到了秀才袁哲生。過世前走訪全台灣,與朋友碰面的袁哲生,臨去前也來跟國峻說了說話。而他也不回家吃飯了。原先提到兒子的不回家吃飯,黃春明的語氣甚至像是有點斥責。但在此處,隨著哲生的不回家吃飯,這個狀態帶給人心理上的複雜意涵才一點一點地浮現出來。回顧一二段,或許我們可以重新解讀為,一個父親因為過度沉痛,而不得不故若無事的來強迫自己完成生活,並且用這樣的方式安慰傷心過度的妻子。
第四、五段彷彿引用了袁哲生〈遙遠的哭聲──悼黃國峻〉中的典故:「我有點生氣了,未來的日子,你將永遠地缺考了,你不夠意思,考題已經很難了,還要同學看著你那空空的座位和抽屜……。更不夠意思的是,你讓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無法責怪你。那我們的心情要收拾到哪裡去呢? 」(Warning:對照著黃國峻寫給母親的信,與袁哲生此篇和兩人生平的話,會讓人極度難過)黃春明寫與國峻的好友在餐桌上,面對一個永遠被空下來的位置。再怎麼樣談笑風生,若無其事,偶然看到那個座位,又怎能不令人心酸?最後兩字「國峻」已是一種呼告,一個父親的沉痛與哀傷,在這裡都被宣洩出來。
黃春明這首詩把寫作的場景限定在一個小餐廳內發生的故事,用生動的語言安排表現出極大的張力。真是聞者鼻酸。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6/08/20160831.html
寫作手法賞析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八卦
明天後不再想起你 ◎蘇禹丞
⠀
逐漸遺失所有
碰觸的溫熱,於逐漸冰冷的暗室裡
撫平太多皺摺的風
熟練的捲起底片,像是
纏繞自己的心
凝視一束空心的玫瑰
直到褪色的花瓣掉落
⠀
能夠嘗試更多
不一樣的事
想像一趟更輕盈的旅行
養一隻貓,記住它
不一樣的眼睛
⠀
我可以在餐桌上
緩慢的夾起一顆滷蛋
重複聽同一首歌,期待某刻
燦爛的曙光
找一面破損的鏡子
仔細看看自己的模樣
⠀
明天後不再想起你
一如抖落身上的灰塵
那麼簡單
卻驚天動地
⠀
-
⠀
◎作者簡介
⠀
蘇禹丞,1999年生,現就讀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曾獲紅樓文學獎、台基電青年文學獎。
⠀
-
⠀
◎小編 #林宇軒 賞析
⠀
觀察這首詩的結構,前三節的鋪陳直指了最後一節的情緒爆發,是一首張力十足的作品。第一節安排的時間與空間營造出孤獨與無可挽回的感傷氛圍,在豐富的意象以及平實的語言之下,詩人「熟練」地運用象徵手法指涉自我的感情。從動詞的使用來推演詩人所採取的策略,會發現「遺失」、「撫平」、「凝視」等詞的性質都不直接介入事件之中,反而以一個外人的視角去旁觀一切,彷彿自己已經不在乎。這種心理活動何以見得?詩人在第二節中試圖進行一種改變:從「日常」中發覺「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並不是顯著的,而是詩人想要藉由日常會被忽略的細節去「記得」、去「轉換」,一切都相對於對你的「遺忘」。
⠀
詩人不停以詩句暗示自我的狀態:「期待燦爛的曙光」代表「現在沒有曙光」、「找一面破損的鏡子/仔細看看自己的模樣」象徵自我心靈的破碎。雖然沒有明寫出傷痛或事件,但以一種冷靜而旁觀的筆法來陳述,反而更顯得其中的深沉——挾帶這種傷害,詩人推進詩作進入末節,來到全詩最為精采之處。也許可以這麼解讀,既然詩人都自言「不再想起你」,那麼這些以「我」為主體的詩句也都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種回歸。必須注意的是,詩人寫的是「明天」,意即為這種曲折、矛盾的心理狀態解套:還沒有抵達明天,還可以想你。
⠀
詩人在最後扣回詩題,讓前面的鋪陳有了一個更為具體的對應情境,甚至在接下來的詩句以「抖落灰塵」來形容「不再想起你」:我不要了。過去的情感之於現在的我,只不過是灰塵那樣地輕、那樣地簡單。但詩人並不以此作為滿足,反而更進一步地揭露自我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些記憶透過感官的描摹,沒有價值與重量的灰塵便可以在我的心中產生「驚天動地」的效果。理想與現實同時建立在自己的心理之上,想要遺忘卻無法完全遺忘,這種看似相悖卻完全合理的詩句造成詩作張力的極大化,一切都源於時空的更動與視角的轉換——畢竟我已經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
⠀
我已經不是過去的那個我了,但我真的不在乎了嗎?詩題「明天後不再想起你」顯示出這是一首描寫「情感狀態」的詩作。有趣的是,全詩除了最後一節的「你」,其他全部都是關於我的生活,不見任何他人現身的蹤跡,僅能從細節中窺見這些早已被決定的結果。詩人並未在詩行間描摹關係內的互動,甚至根本沒有提及「我與你的關係」,這驅使了作品所表現出的情緒節制而內斂,富有較為寬廣的解讀空間。除了以日常的情境做為鋪陳,詩人有意識地以簡單的字詞書寫,這種寫作手法體現了詩人細膩的創作觀,更給予了讀者在閱讀時可以代入自身的主觀個人生命經驗,將詩人筆下所蘊藏的情緒提取,映照於各自的現實生活之中。
⠀
這首詩原發表於Meteor詩文版,在學生族群的社群生態中獲得了近千愛心,可以說是該文學版面創辦以來獲得最多關注的作品。爬梳詩人的創作歷程,在2017年出版的《不然呢Brand New》青年文集中收錄了蘇禹丞的詩與其他文類的創作,同年他以詩作〈醒〉獲得台積電青年文學獎。陳芳明在決審會中表示詩人的聯想力強烈、意象非常豐富;而楊澤認為詩作表現細膩,不避口語的寫法顯示出他的「自信與大膽」。在2019年的《地下水:水中製噪》中,蘇禹丞在個人簡介坦言自己「持續摸索世界與詩的輪廓」——透過詩,詩人可以反映世界,也能夠創造世界。對於這位觀察入微、細膩善感的青年詩人,在不到20歲時便寫出了如此作品,期待在未來可以看到更多他的文學創作。
--
美術設計:吳浩瑋
--
#蘇禹丞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