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並不代表可以隨心所欲,而是不會輕易讓人動搖你的決心。
“Being your self" doesn't mean doing whatever it is that pleases you; rather it's not allowing your confidence to be shaken by anyone easily.
冰雪奇緣2 (Frozen2), 2019
Podcast線上聽:https://lessons.pros.is/v4662
你正在通勤嗎?讓我們陪伴你吧!
最近我們在Podcast上一連三集聊了非常有趣的『存在主義』,分別用了三部作品探討存在主義的三個面向:『存在先於本質』、『他人即地獄』、以及『自由的詛咒』。其中我們覺得冰雪奇緣裡的艾莎,就是『自由的詛咒』很好的例子,而且還能從中學到一些職場上的實用招術!
另外節目中提到的好書《當失戀的我遇上尼采》可以在這裡找到喔:https://bit.ly/2UzxKaM
【Podcast 收聽資訊】
Apple Podcast:https://apple.co/3fZIWpl
Spotify:https://spoti.fi/2BGZ4Nx
KKBOX:https://bit.ly/3aJntQ8
Castbox:https://bit.ly/2CMjgy8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BeuhrA
SoundCloud:https://bit.ly/2BhmAkh
SoundOn:https://bit.ly/2CD0edl
<點擊圖片可聽完整節目>
https://lessons.pros.is/v4662
實用主義例子 在 Joe's investment Facebook 八卦
有些讀者一直來跟我論證,台灣房地產很貴,價格不合理,我的工作就是研究資本市場的趨勢變化,近年來,我完全不覺得台灣的房價不合理,房地合一稅制以前,台灣房地產確實炒作比較明顯,但房地合一稅制以後,脫離基本面的房價飆漲,很明顯就是消失了,沒有高把握度的套利空間,投機者自然就會散去
台灣房地產,相對於大部分的受薪階級,確實很貴,但貴不等於不合理,就跟名車和名牌包一樣,有不同等級的價格,匹配不同等級的商品,房地產也跟商品一樣,甚至是高度資本化的金融商品,因為他跟金融市場掛勾非常深,本身是價格波動相對穩定的抵押品,同時又可以產生很大的資本槓桿,屬性完全就是金融市場的一項商品,汽車、珠寶、貴金屬、精品,價格穩定性都比房地產更差,房地產毫無疑問就是金融商品的一種,事實就是如此,就像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那樣的事實,有些人會提出很多說法,但現實不會因此而有所改變
所有在資本主義市場機制下的商品,價格從來沒有長期高估或低估的,如果低估了,慧眼者會進場套利,直到沒有套利空間為止,高估了也一樣,市場機制會讓持有者拋售,直到價格沒有高估為止,錢是很Smart的,不會有商品可以長期在公開市場上,維持價格高估的狀態,小規模的商品還勉強可以,主力和大戶們可以鎖籌碼,但是像房地產這種規模非常大的產業,基本上是做不到的,就像改變河流流向還可以做到,但是改變洋流流向,那困難度就非常高了
有讀者用台北市一間小套房價格高達900萬的例子來跟我說,房價不合理,但我認為要看數據,如果那間套房可以月租1.5萬順利出租,代表市場機制下,那間套房的經濟產值一年18萬是可以達成的,按照目前的市場利率去推估,假設殖利率2%,那該套房售價900萬完全合乎市場機制,而且屋主還要負擔修繕、稅務與維護成本,年報酬率一定低於2%,屋主只賣900萬,並沒有高估或低估,如果那間套房面積是10坪,那1坪90萬也是合理的數據推估,因為市場機制下,那個物件的生產力就是這麼高,高到撐起1坪90萬的價值,就跟有些名車售價可能超過500萬以上,因為那台車的綜合性能,只要有很多買家願意用500萬以上去買它,那就是市場機制下的合理價格
一坪50萬以上的房子,那只是超出許多受薪階級的負擔能力,但那不等於價格不合理,假設一棟4層樓的透天厝,2到4樓每層都有三間套房可以出租,該地段套房平均月租7000元,1樓店月租10萬元,整棟房子的一年產值就高達195.6萬,報酬率抓2%去反推,整棟房子賣個1億元也是剛好而已,如果該棟房子權狀是200坪,那一坪就是50萬,這些都是符合市場機制的概念去推算,買不起或價格很高,不等於價格不合理,勞動生產力低,卻又想買經濟生產力極高的商品,買家能力自然就難以負荷了
我覺得一個LV包包售價20萬,那根本不合理,這邏輯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對LV包包的價格判斷方式是不完整的,所以我對它的訂價機制肯定不認同,但那不等於一個LV包包賣20萬不合理,市場機制下,它就是合理的,不然它早就倒閉了,我也可以選擇買一個幾百塊的路邊攤,或者平價的實用背包,反正市場機制下,你付出的成本,會有相對應的品質,低於市場平均價格的商品,它一定有相對應的缺點,價格會反映品質
在全球各地,那種方圓面積半徑少於20km,生活機能便利性極高的大城市,房價都不會低到哪去,如果不是高房價,那就是高租金,價格往邊陲地帶才會遞減,公共交通、醫療、治安,高便利商業等各種機能都擁有的國際城市,居住成本一定高,因為那些地段的經濟生產力太高了,使用者付費,自然要負擔相對高的居住成本,如果能找到成本比較低的物件,那個物件一定有其缺陷,然後反應在價格上
其實台灣整體房地產的租金投報率,在全球許多大城市中,算是相當低的水平,比較高的就是像美國加州,因為房屋持有成本高,屋主自然就把持有成本反映在租金市場上,治安、便利性相對好的物件,租金都相對高,全球每座大城市都是那樣,價格和租金都不會長期脫離市場機制
台灣並不是所有的房地產物件都貴,也有便宜的物件,但一定會有其相對應的缺陷,例如地點可能距離商業區很遙遠,或者便利性相對低,所有條件都滿意的物件,價格一定不滿意,至於眼光只專注在經濟生產力極高的地段,卻又抱怨物件很貴的人,那跟想買高檔名車,卻又抱怨車價貴的概念差不多,實際上,在台灣要居住在生活便利性高的地段也不困難,租屋就可以達成,台灣的房屋持有成本相對低,反映在市場機制上的就是租金水平相對低
現在的金融市場上,殖利率2%以上的金融產品,還是找的到,年初以前有些美元定存就2%了,證券市場就更多了,投資人出資,年報酬2%,還要負擔稅務、人力管理、修繕,遇到素質差的房客,管理成本還會驟升,實際淨報酬搞不好只剩1%不到,甚至比定存還差,唯一比較有誘因的就剩房價可能上漲的資本利得,但過去績效不等於未來績效,近幾年的房價平均漲勢就相對弱,這投資前景和風險,實在不划算,真的要投資房地產,應該往美國實體房地產,看看那超低的美債殖利率,還有美國的長年穩定人口成長,相對高的租金收益,條件實在比台灣明顯好許多,台灣房地產價格貴,即使價格沒有高估,但套利空間前景實在沒有太多吸引力
https://www.facebook.com/joejoeyourmoney/photos/a.10150326769327276/10158484557792276/?type=3&theater
全球資本趨勢的進程,就是逐利而前進,德國和美國的流浪漢,未來也很難減少,台灣根本超級居住正義,房地產在地球上就是金融商品,就算鴕鳥心態去面對,金融商品的本質也不會改變
就像那段著名的言論,我不知道是不是Churchill說的
If you're not a liberal when you're 25,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re not a conservative by the time you're 35, you have no brain.
我看過比較好的翻譯是這樣
25歲前不是自由派(左派),是沒有靈魂的人;35歲後不是保守派(右派),是沒有腦袋的人
實用主義例子 在 Facebook 八卦
今天看完電影《愛·殺》,覺得有一種同時看完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加上 #我們與惡的距離 的震撼感(這篇文是沒有雷的,大家可以安心觀看)。一邊看一邊在思考一個問題:
當你對一個人有性的慾望,就代表你愛他嗎?
「身體是誠實的。」我相信這句話大家都有聽過,經常用來描述當你嘴巴上面說不要,可是身體卻對某一個人產生慾望的時候。過往心理學的研究顯示*,性跟愛在某種程度上面並不同步,換句話說,你可能身體對某一個人有強烈的渴望,但並不代表你愛他。
這件事情如果你覺得很難理解、挑戰你的三觀,那麼我們換個方式來說,你就會比較清楚了。把你的性欲想像成是食慾,我經常跟高中生舉的例子是:「大家每天中午都有吃桶餐嗎?你們喜歡吃學校提供的桶餐嗎?(台下一片哀嚎,都說不喜歡)那麼,你們每天中午11:50的時候,肚子會餓嗎?(會~)你們肚子餓的時候,就代表你很愛吃桶餐、超級愛吃的對嗎?(呃⋯⋯)而且當你吃完桶餐之後覺得很飽很滿足,就代表你真的很愛吃桶餐,是嗎?」
通常講完這段話,學生就會一邊笑一邊鬧,並且霎時間突然理解,原來性跟愛應該分開來討論,就像肚子餓想吃東西,並不代表你很「愛」那樣東西。
本來我是這樣想的,但是今天看完了這部片,有了比較不一樣的感覺。最近我稍微有認真念了一下書,關於前述性跟愛的分離,其實是基於科學「實證主義」觀點進行的實驗,這種觀點假設「世界上有一個唯一的真實」,心理學研究者的目的是想要了解這個真實、或者是趨近這個真實。換句話說,實驗數據表示,男性的性跟愛有50%重疊的,女生只有10%,就可以「證實」當你對一個人產生慾望,有50%到90%的機率,你只想跟他做愛而已,並不代表你愛他。
帶著這樣的「前見」(現象學用語,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種成見),我幾乎是一開始看就全身發毛,完全坐不住,主角小鳳一直說:「身體是誠實的、你不要否認你愛我」,我內心一直吶喊:「不要幻想了,人家是慾望對你誠實,而不是愛你好嗎!?多唸點書再出來拍戲呀!」然後懷抱著這樣的心情把這部片看完——直到出了戲院之後,我才覺得有好像哪裡怪怪的。
幸好最近有唸書,所以我發現當我們研究人類心靈的時候,「實證主義」(就是假設科學數據是真理)並不是唯一的一種思考世界的方式,尤其是愛情,有更多複雜的成分在裡面。我退了一步想,發現之前談的那個實驗採取的樣本是異性戀男女,但是這部片裡面的角色是很多元的性別,在近期的研究顯示**,相較於男同性戀,女同性戀似乎對於性與愛更不容易分離、更粘膩。
所以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性跟愛,真的是可以分離的嗎?
然而,這部片由於劇情的角色設定非常多元,所以更難歸類到「異性戀、同性戀或雙性戀」這種單純的類別裡面,當感情當中混雜了這麼多複雜的成分,我們是否真的能夠用「科學實證」的觀點,再來理解劇中主角之間的情慾糾葛?我突然覺得,好像不是那麼確定了⋯⋯
於是我只好換了另外一副眼鏡。
另外一種理解人類心靈的方式是建構主義:這個世界的知識是我們彼此互相建構出來的,每個人的眼睛裡面看出去的世界都不一樣,我們只能夠在彼此的建構當中,構築出世界共同的模樣,並不存在真實的真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性跟愛是可以分離的,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性愛是無法分離的,甚至還有更複雜的組合情形;當主流論述都在說「我在說要的時候就是說要、我在說不要的時候就是說不要」(only yes mean yes),會不會有一群人,是懷抱著某一種罪惡感跟阻抗在說不要,但是他們心裡真正的聲音卻是:我很想要。
這段話並不是跟大家我們可以合理去強姦別人(嘴巴上說不要但是身體很誠實啊),而是說我們必須審慎的去檢視自己每一個說出來的言語,有些時候並不完全表達自己真實的意思。例如:
「你知道嗎,我根本不在乎你!」你覺得說這句話的人,在不在意對方?
「你走啊!你走了就不要給我回來!」你覺得說這句話的人,到底是希望對方走,還是希望對方留下來?
「你放心,我會忘記你的!」他是真的想忘記,還是不想要自己忘記?
當然,在感情裡面我們會希望言行一致、直說無妨。可是有些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地做出欺騙自己的行為或者是語言。從這幾個例子裡面你可以發現,語言會背叛我們的心靈,像這樣一種時候,你就更要留意身體發出來的聲音。
這樣的背叛有些時候是一種自我保護,保護那些更深的、不想要被傷害的東西,例如你可能害怕的是:如果坦白表現出自己真實的樣子,可能會被踐踏、被傷害。
什麼樣的人會用這種方式「迂迴」表達自己的愛呢?或許是過去發生過一些創傷的人、或許是從小就被「否認」的人、或許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承擔了很多「負面言語」的人,所以他們在這種負面當中獲得某種「熟悉的感覺」,反而要能夠誠實說出自己的渴望,變成了一種害怕。
也或許,在座的你我每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某一個時刻當過不誠實的人,不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渴望和身體。
當你極度否認一件事情的時候,身體就是靈魂的出口。
它懂你的渴望也懂你的失望,甚至有些時候,它會用流血、生病、疼痛、還有各種方式來提醒你,嘿!你該面對你生命當中真正重要的問題了,從這個角度重新來理解影片的副標題「身體是誠實的」,我突然覺得一開始的自己太傲慢了,或許影片真正要傳達的並不是「慾望等於愛」,而是有些時候被你用很多道德和束縛所枷鎖的、那些隱隱約約、模糊不清的東西,反而用「身體」可以看清。
例如,你討厭你自己(這是第一個層次的討厭),可是你又討厭你討厭你自己(第二個層次的討厭,這句很難聽得懂舉手🙋♂️),在這種複雜的情緒組合底下,你開始拿起刀子割自己的手腕,然後從「感覺到疼痛」裡面、從別人的疼惜裡面,同時也感覺到自己的重要。然後事後你又開始非常討厭,自己用這種方式來尋求別人的關注和注意(第三個層次的討厭),儘管如此,下一次你的身體還是會「很誠實」用這種方式,再次換取某種上癮——你討厭反覆用這種方式來飲鴆止渴的自己(第四個層次的討厭,有人走到這裡過嗎?)。
這裡並不是鼓勵大家割手,而是要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件事——當你在一段感情裡面的愛混雜了更多的憤怒、嫉妒、甚至是互相傷害的時候,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慾望、愛情可以詮釋的了,更多時候,揉合了過往你所發生的一些經驗,換句話說,在你跟他躺著的這張床上,還躺著別人,這個「別人」,可能是曾用言語霸凌過你的同學或家人、可能是當年曾傷害你的人、也可能是早已經離開你的生命,但是還在你的生命裡面投射下大量影子的人。
這部影片用非常驚悚的方式試圖刻劃上面我所談到的許多不同面向的東西,由於是限制級,所以沒有辦法推薦所有的人去看,但也由於是限制級,所以我會建議看的時候要結伴,不然一個人看可能會覺得相當的恐怖,那個恐怖,會把你推向某種地獄。儘管如此,這麼強烈的感情裡面,還是有許多值得玩味的主題,例如:
—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愛過,他有可能好好愛人嗎?
—如果一個人經常被丟掉,他有可能把自己撿回來嗎?
—如果你的信仰讓你覺得自己總是有罪,那你有可能變成自己的救贖嗎?
老實說我覺得這是一部非常精彩、而且也非常緊湊的片,看到最後我開始思考一件事:有些憎恨和嫉妒,表面上是想要殺死某一個人,但實際上真正想要殺死的,是自己。可是那個想要死掉的自己,在時空當中的某一個維度裡面,又好想要能夠好好的被愛、好好的活下來。
如果我們生下來都是有罪的,那麼有些地獄,我們是必須親身走過的。可是,走過地獄並不代表我們是地獄本身,看起來像是個怪物,也不代表怪物就是我們。
當我們經過那些業火、經過那些燒灼、經過那些生死交接的關頭,你會發現還是有些東西你會想要抓住、還是有些人你想守候、還是有些事情,你不想要就此撒手。
你還是想要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從此以後,你追求的不只是愛而已,還是一個家,一個能夠好好愛你,也能夠好好把你當一個正常的人的家。
我經常覺得,看見黑暗的時候也會看見希望,這部片能夠帶你走到很深的一個地獄,走出戲院,牽著你愛的人的手,你會發現,地獄的另外一頭,有光。
——
*實驗請參考《性愛好科學》p.245,Suschinsky, K. D., Lalumière, M. L., & Chivers, M. L. (2009). Sex differences in patterns of genital sexual arousal: Measurement artifacts or true phenomena?.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8(4), 559-573.
ISO 690
** 許欣瑞(2014).同志開放/多重關係中的誠信與語言實踐策略 [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實用主義例子 在 理查德.羅蒂(Richard Rorty)論後哲學文化 的八卦
作為一個實用主義者,羅蒂認為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事物、真的陳述和好的行為,但 ... 以觀賞電影為例,我們可以如何理解一齣電影?我們可以只是很表面地看它的劇情與演員 ... ... <看更多>
實用主義例子 在 第二講【(一)企業倫理與道德原則】- 2. 實用主義下 ... - YouTube 的八卦
... 實用主義 下之道德原則為例 ... 實用主義 下之道德原則為例(6分27秒) -- https://youtu.be/FQAKSCsyz8w 3. 企業與倫理有什麼關係(1)(4分39秒) -- https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