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總統陳建仁日前在「第3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上稱台灣是「亞洲人權燈塔」。
然根據勞動部統計顯示,2007至2018年6月底,各行業移工遭性侵通報數1048人,其中以「家庭看護或幫傭」最多,通報數816件、佔比78%,等於每4天就發生一起。
但實際上,移工恐懼丟掉工作不敢報警或仲介刻意隱瞞,形成「性侵黑數」。
雖於《就業服務法》中規定,對外勞有性侵害、性騷擾、人口販運行等犯行之雇主,兩年至五年不得申請外勞不得聘僱,且只有累犯才會被終身禁止聘僱外籍勞工。
但經調查統計,性犯罪者再犯率極高。為防範雇主規避年限規定,勞動部應加嚴連審機制加以把關。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今年度針對「勞工身心健康保護」執行專案檢查,初查事業單位有560家,其中共計有393家有不合規定的狀況產生,初查未過率達7成。
而「執行職務因他人行為遭受身體或精神不法侵害預防」占最大宗,其次「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若非專案檢查這類狀況將持續在檯面下發生。
這也顯示我國雇主對於相關勞動法令的漠視,勞動部近年積極宣導相關法令,然成果似乎有待改善,勞動部應提出檢討方案。
就業服務法新制通過後,雇主求才薪資若低於4萬應註明薪資級距確保求職者與雇主資訊對等,而目前有薪資級距過大如2萬5到10萬或是範圍更廣的狀況產生,讓該法修正形同虛設。
目前勞動部已提出「揭示薪資待遇範圍」做成案例供雇主參考,並無強制效力,建議勞動部應擬定施行細則加以規範。
最後,蔡政府一味大推新南向政策,卻毫無配套。如今12/26發生「越南團脫逃152人」一案,不諱言即「假觀光真偷渡打工」
追根究柢主因歸咎於我國產業3k產業勞動力缺口加劇而致。各單位除了妥善處置此事件外,勞動部應立即提出產業缺工之具體措施。
家庭幫傭申請 在 黃捷 高雄市議員 Facebook 八卦
#今日高雄增加2例為已匡列之鳳山大樓
#屏東疫調出現新關聯
#確診病例持續下降盼雙北能盡速社區清零
今天公布全國案例47例(21例為匡列隔離檢疫者),高雄2例,死亡13例。
這兩天很多市民朋友向我反映 #防疫旅館入住費用補助 有新消息了!
高雄針對疫調匡列至 #防疫旅館居家隔離 的市民,直接整合中央與高雄補助,由 #市府先行代墊 住宿費用,並直接入住標準房型,入住者只需繳付個人額外消費金額即可。
若為已支付者,觀光局會再連繫補助。若為經濟弱勢,經里長出示證明,由衛生局轉介免費入住澄清會館。服務專線07-7409802、07-3102618。
✦今天的高雄兩例為仁武群聚案延伸的鳳山大樓案14928(CT值10.27)、14929(CT值13.64),均為昨天的案14872家人,有鳳山相關足跡,重疊的市民朋友多注意身體狀況。該大樓社區已採檢PCR331人,陰性316人(其餘尚在檢驗中);快篩295人全數為陰性;防疫旅館居家隔離195人。
✦個案分佈以新北市20例最多(9例為匡列隔離檢疫者),其次為臺北市18例(6例為匡列隔離檢疫者)、桃園市5例,#高雄市2例、新竹市、新竹縣各1例。
✦今日新增13例死亡個案,為7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4日至6月18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0日,死亡日介於6月17日至6月30日。
✦屏東今天無新增案例,病毒基因定序有12例為Delta病毒,全案已匡列隔離640人,已篩檢8283人,快篩1499人有1例陽性(偽陽性),PCR陰性7724人,檢驗中559人。全案目前社區擴散應已控制住。
✦屏東案14407與14816經疫調發現為 #看診時隔壁間,應在候診時有接觸後傳染,已匡列醫院相關438人、接觸者24人,均已隔離檢疫。
✦7/1起勞動部 #恢復家庭類移工(看護、幫傭)雇主轉換,承接當日雇主須辦理PCR取得陰性才可承接,並配合紀錄足跡與健康監測。
✦7/1長輩開始分流接種 #莫德納疫苗 資訊:
75歲以上(原住民65歲以上)#補打
➊7/1下午1點-6點
➋7/2-7/4下午4點-5點
請務必依公告里別、時間、指定地點免預約前往施打
查詢網站: https://vaccine.kcg.gov.tw
72-74歲(原住民55歲以上)#接種
7/2-7/4按通知單時間地點接種
※ 攜帶文件:
1.身分證、健保卡
2.疫苗接種通知單
3.莫德納疫苗接種評估及意願書(下載網址 https://reurl.cc/7rdZjD)
※ 停車接駁資訊
⭐️ 72歲以上長者與孕婦需要小黃接送,可與區公所聯絡預約。
⭐️ 刷高雄敬老卡(原民55歲以上持接種單或黃卡)免費搭乘捷運。
⭐️ 各大型接種站地下停車場持通知單或小黃卡,可免費停車四小時。
✦打工族紓困一萬元補貼開始申請:
網路申領時間:6/28-8/31
ATM領取時間:7/01-8/31
申請流程:https://reurl.cc/1Yb85G
申請網站:https://pt.10000.gov.tw/
✦紓困方案整理:
第二波紓困看這裡 https://reurl.cc/eEzVoW (#打工族、#代課老師與學校鐘點人員都在這)
孩童家庭補助申請 https://www.10000.gov
教育部相關看這裡 https://reurl.cc/bXXaR3
勞動部相關看這裡 https://reurl.cc/ZGGqjM
經濟部相關看這裡 https://reurl.cc/9rrgRa (#餐飲、#攝影、#美髮、#娛樂休閒、#會展、#貿易、#製造及技術產業都在這)
防疫旅館補助在這 https://reurl.cc/En8v5a
紓困方案諮詢高雄專線 07-8220300
若有症狀請撥打電話給以下單位:
高雄市衛生局:(07)7230250、(07)713-4000
疾管署:1922
資料來源: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高雄市疫情指揮中心 2021/7/1新聞稿
家庭幫傭申請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10個翻新幸福的眼光
幸福眼光1/ 原來對我最刻薄的,是我自己
★「我是一個好媽媽」不是因為我做得多好或為孩子付出多少。是孩子用單純天真的愛,在我這個不完美的媽媽身上,貼上一枚「好媽媽」勳章。單親媽媽更需要時常肯定自己的價值,我們或許不是CEO,但我們正在養育未來的CEO!
幸福眼光2 / 不必總在孩子面前扮演堅強的媽媽
★ 我該做的是,接受我們家缺了一角的事實、承認自己代替不了爸爸的角色、省察自己內心的憤怒或憂傷,然後溫柔的告訴自己:「沒有關係。」
幸福眼光3 / 從「合夥教養」到「獨資照顧」
★ 養小孩就像開公司,以前有合夥人一起打拚,現在是獨資。一間公司是獨資還是合夥,並不是很重要。當你著眼於如何帶領公司成長,根本不會去想有沒有人跟你一起扛業績,去拚就對了!況且,生命比想像更堅韌,你一定可以好好把孩子養大的。
幸福眼光4 / 單親孩子不一定會被笑
★ 當孩子跟爸爸或媽媽的依附關係夠緊密,心靈的地基穩固了,在面對外界的眼光時,就會有足夠的韌性;即使暫時被壓傷,也能自我調適和恢復。
幸福眼光5 / 孩子不是「配偶代理人」
★ 把大人間的醜陋真相攤開在孩子面前,只會讓孩子更受傷。媽媽期待被孩子理解,但孩子更需要媽媽的愛。當感受到「媽媽真的很愛我」,孩子怎麼會不和媽媽心連心?
幸福眼光6 / 我的孩子不是問題兒童
★ 據美國學者研究,雖然單親媽媽要承擔雙倍責任,付出雙倍精力,但我們教養出來的孩子,和完整家庭長大的孩子沒什麼差別。
幸福眼光7 / 如何接住孩子的情緒?
★ 家庭破碎了,家中的每個人都一定有情緒,大人有大人的功課要學,小孩也有權利悲傷、生氣、不安……我們不需把他們的情緒轉正,只需讓他們知道:「你的感受,我不能完全了解;但是,我會一直在你身邊。」
幸福眼光8 / 如何向孩子提起缺席的父親?
★ 對孩子來說,重點不是爸媽之間發生什麼事,而是「爸爸是什麼樣的人」。當有足夠的線索,他們才能在心裡勾勒出父親的樣貌,讓「爸爸」不只是抽象的稱謂,而是真實存在的一個人。
幸福眼光9 / 享受一個人的風景
★ 承認自己覺得孤單、失落,把這些感覺從心裡拿出來,去審視它,不要讓它隱藏在心裡。更何況,孤單不是單親媽媽才有的感受。相較於某些感情變質散發的臭味,單親的孤寂,顯得多麼溫柔而清香。
幸福眼光10 / 育兒時光每天都在倒數計時
★人生很短,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值得好好歡慶;人生很長,所以再難過的日子也都會過去。這樣的想法往往能讓我在跌落情緒低谷時,為自己設好停損點。若是這樣還沒辦法驅走負面情緒,就再來一杯珍珠奶茶吧!
幸福不在於擁有哪些東西,在於我們對幸福的感知能力;
媽媽要自己先體會什麼是幸福,才能把這份幸福感傳遞給孩子。
單親如你,單親如我,命運或許開了我們一場玩笑,
但精采旅程正要展開!
愛裡沒有懼怕,
好好享受,沿途的瑰麗風景。
…
出身單親家庭的愛情作家黎詩彥,從小,就在母親的身上看見一位單親媽媽的堅強與自卑,「我絕對不要成為單親媽媽。」她下定決心。卻在婚後第七年、老三出生第十天,罹癌的先生意外離世,被迫成為自己最不希望的身份。
「我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啊!」她曾生氣、崩潰、痛哭,最後決定帶著希望往前看,「我不想當一個偉大的單親媽媽,我要當一個快樂的單親媽媽。」
她以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單親的挑戰、體悟,陪伴每位單親家長走過這條看似艱苦的旅程。「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這是她想給每位單親家長的鼓勵,更是她虧欠母親的一句話,還好,她還有機會說。
「如果可以選擇,沒有人會想走到這一步。但是別忘了,這齣灑狗血的連續劇才演到中場,精采大結局還在後頭!只要不放棄,就能開創逆轉的下半場!」
取自《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
……………………………………………………………..
各位朋友,早安:
我很關心單親家庭的議題,剛好親子天下出了這本書,我非常積極跟出版社互動,希望能在版面上跟各位朋友分享。目前我們社會上的單親家庭比例,已經到了十分之一,我感覺我們可以多一點主動去理解。
有時候歧視與傷害來自於誤解,希望各位朋友幫個忙,試著去看著單親家庭的狀態,不用太快評論與標籤。這本書也有贈書活動,也許藉著您的分享,能讓人多一點關懷與善意
摘文裡提到的議題,便是我們版面上很常討論到的內容。也許多一些覺察,能再多一些幸福的可能性。
祝願您,有能力感受到幸福,並且試著傳遞出去!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別讓孩子成為「配偶代理人」
【文/ 黎詩彥】
「配偶代理人」這一詞,是我從一個好姊妹口中聽來的。當時她和男友已經論及婚嫁,後來卻閃電分手。我聽她解釋分手的原因。
「我前男友說我們結婚後,一定要跟他媽媽住在一起,因為他們家是單親家庭,他媽媽一個人把他撫養長大,他不能有了老婆就丟下媽媽不管。和婆婆一起住,這我還可以接受,但是到了訂婚紗時,前男友說他媽媽也要順便拍,因為他媽當年是未婚生子,沒有穿過婚紗,拍婚紗照是她長久以來的願望。後來,我們在計劃蜜月旅行時,他居然也要帶他媽媽去,說這樣才能證明他不是有了老婆就忘了娘……我實在忍無可忍了,覺得他不應該娶我,應該娶他媽媽,因為他從小到大,根本就是他媽媽的『配偶代理人』!」
▍被迫長大的親職化小孩
這樣的狀況其實不在少數,我見過許多有兒子的單親媽媽,都會把兒子視為下半輩子的倚靠、情感的寄託。若是家中沒有爺爺、舅舅等其他男性長輩,身為家中唯一的男性,小男孩勢必被迫長大,要保護媽媽、要賺錢分擔家計、要像個大人一樣,扛起許多原本該屬於爸爸的責任。
這在學術上稱為「代位父母」,也就是所謂的「親職化小孩」,特別常見於只有單一性別的家庭。當家裡少了爸爸或媽媽的角色,孩子會自動補位,扮演缺少的那一角,而這樣的變化,通常來自於大人潛移默化的期待。
以我們家為例,希希是老大,也是三個孩子當中唯一出席爸爸喪禮的孩子,在喪禮上,好多親戚一見到希希,就告訴她:「你以後要多幫忙媽媽。」
希希也很自動自發的想要補爸爸的位置,不僅嚴格的管教妹妹,也會主動幫我做家事,甚至還想出一些賺錢的主意。她那時還在讀幼兒園大班,卻被迫長大,時常觀察媽媽在做些什麼、她可以替媽媽分擔哪些。
我不希望她變成超齡的「小大人」,所以決定申請外籍幫傭,在外傭上工的等待期,我特地邀請許多朋友,每晚輪流來我們家作客,陪我一起照顧三個孩子。我告訴希希:「你看,媽媽有這麼多人幫忙,所以你不需要『幫媽媽』照顧妹妹們,你只需要當一個好姊姊就可以了。照顧妹妹是媽媽的責任;而你的責任,是愛妹妹。」
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單親家庭,通常年齡最大的孩子,也很容易管過界,出現權力過大的狀況。
我自己小時候就深受其害,家裡沒大人時,兄弟姊妹之間「大的管小的」似乎是很合理的事,老大通常是出於責任和對手足的關愛,是為弟弟妹妹好,但是被管束的弟弟妹妹心裡卻會很不服氣,覺得:「我們是平等的,你又不是爸爸媽媽憑什麼管我?」「為什麼你可以管我,我不能管你?」一肚子委屈卻無處發洩。
為了預防這樣的狀況發生,我和希希約定好,如果妹妹做了什麼不恰當的事,她只需要跟媽媽說,由媽媽來處理,不能私下打罵妹妹。她什麼忙都可以幫,就是不能「幫媽媽處罰妹妹」。
▍避免讓孩子提早進入大人的世界
我和不少單親媽媽一樣,因為沒有另一半,所以和孩子的感情聯結特別緊密。我和三個孩子不僅是相依為命的生命共同體,更有一份攜手走過大風大浪的革命情感。由於家裡沒有其他大人,有什麼重大決定,我只能讓孩子一起來參與,若我碰上什麼麻煩,孩子也常是我訴說心事的對象。
但是我秉持兩個原則:一、只說孩子的年齡能夠理解的部分;二、說話前先檢視自己的動機,孩子需要知道這些事嗎?抑或是我自己想要抒發情緒?
通常,只有和孩子切身相關的事,我才會讓她們參與討論,像是要不要請外籍幫傭?孩子放學後要不要上安親班?其他的事,像是我工作上的煩惱、家族間的恩怨情仇……我一律對孩子封口。畢竟她們年紀還小,看事情的角度還不夠成熟,我不希望孩子提早進入大人的世界。
我身邊有些單親媽媽,因為身負打官司、爭監護權的種種壓力,難免會在孩子面前吐苦水,述說前夫和前婆家的不是。她們心裡堆積了許多負面情緒,實在不吐不快,也希望藉此讓孩子和自己站在同一陣線。
其實,是非對錯,有時孩子看得比大人還清楚。把大人之間的醜陋真相攤開在孩子面前,只會讓孩子更受傷。媽媽期待被孩子理解,但是孩子更需要媽媽的愛,要是能夠感受到「媽媽真的很愛我」,孩子怎麼可能不和媽媽心連心?單親的孩子已經比一般孩子見識過更多風風雨雨了,讓他們保有純真的視角、無憂的童年,是我們能夠為他們守住的最後防線。
至於那些堆積在心裡的苦、吞下去的淚,就去和姊妹淘、心理諮商師、上帝或菩薩說吧!別覺得自己很孤單、很寂寞,有心事只能跟外人說。換個角度想,許多夫妻結婚五年後,彼此之間就沒話可說了,那些有丈夫的太太們,遇上煩惱一樣只能去和姊妹淘、心理諮商師、上帝或菩薩說……。
事實上,少了配偶,並沒有讓我們更加寂寞。差別在於,在婚姻裡,我們甘願獨自消化這份孤寂感;而走出婚姻後,這份寂寞顯得過於喧囂,促使我們不得不與它,正面交鋒。
.
以上文字取自
我那不完美卻幸福的單親旅程
https://cplink.co/tx6FRKzB
親子天下
黎詩彥愛d天空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4 台北公益免費講座_我們與和解的距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99368801245302/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