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玩滾球】
假日旅遊並從事休閒活動可不只是現代人專利,從這幅17世紀荷蘭風俗畫家揚.斯特恩(Jan Steen,1626 – 1679)所繪《旅館外的九柱球玩家》(Skittle Players outside an Inn,1660-63)即可見。
斯特恩與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差不多同年代,作品素以當代生活為題材,常蘊含文學與戲劇隱喻,並因善用活潑豐富色彩和詼諧輕鬆方式傳達道德教化而聞名。17世紀的荷蘭無論在貿易、科學、軍事和藝術發展均高度發展舉世聞名,故有「黃金時期」(Golden Age)之稱;此時荷蘭人民生活相對均富,因就業需求,人口也有往都市集中的趨勢。
於是在假日造訪鄉間,盡情吃喝並玩玩幾場〝九柱球〞(Skittle),便成為相當受歡迎的消遣活動。《旅館外的九柱球玩家》中,斯特恩以寫實流暢筆法和精細色調捕捉人們在休閒時光中,拋卻工作煩惱,盡情享受的悠閒歡樂情景。
旅館旁邊繁密的樹林青蔥翠綠,馬兒悠閒低頭休憩,應該是美麗夏日好時光。
遠從西元前300年左右,羅馬共和國境內為了銜接各行政區,促進陸上交通和資訊傳播而興建四通八達的〝羅馬道路〞(Roman Roads),一直到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羅馬道路〞全長已超過40萬公里。在這些廣袤連綿錯縱複雜的石板路上,諸多相關設施與政策應運而生,比如郵政制度以及歐洲最早的旅館(Inn)均出現於此。
古代歐洲旅館不只可供旅人住宿、飲食,也會配置馬廄和飼料好安頓馬車和馬匹,就跟現代旅館常附設餐廳,附近還會有加油站,跋涉所需一應俱全類似的道理。
畫面右方可見到有幾個人正在玩著九柱球,是不是覺得那準備把球拋丟出去的動作很熟悉?
這種九柱球其實也是大家應該都玩過的保齡球家族親戚,只是把保齡球10個瓶子換成9根柱子,球體尺寸再小一點;另外九柱球跟撞球、曲棍球、槌球等也有那麼一點相關,基本上都是在戶外草地或室內平面上的球類運動,若真要追溯起源,最早還可以尋根到西元前3300年的古埃及時代。
因為不需要太大的場地,也適合在室內進行,直到現在,九柱球仍是英國和愛爾蘭地區酒吧裡相當受歡迎的活動(喝醉了說不定丟得更準XD)。
左方還有另外一群人席地而坐抽菸飲酒,酒壺就置放在倒過來擺的木製水桶上,這情景讓我想起有回拜訪某家不對外開放的酒莊,因為不對外開放,當然也就沒有專門品飲室(tasting room)提供桌椅設備,於是釀酒師便乾脆在把酒款放在橡木桶上讓我們逐步試飲,也算是一次難得有趣的體驗。
畫面中還有一位女士拿著啤酒杯豪邁飲用。啤酒從16世紀因為大麥發酵方式獲得良好控制,在質與量都有長足進步;於宗教改革期間因營養豐富的優點並具有勞動成果意義,受到廣大新教國家歡迎,成為貿易商品且創造不少經濟效益。17世紀之時,啤酒在荷蘭、不列顛、日耳曼和丹麥地區都已是常見的日常酒飲。
其實斯特恩出身自萊登(Leiden)一個富裕的天主教家庭,甚至於1672年在此擁有過一家旅館;他的父親就是啤酒釀酒師,家族在台夫特(Delft)甚至擁有啤酒釀酒廠(1654-1657)。
黃金時期另一位大師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1632-1675)一輩子都居住於台夫特,這時候大約22歲,已經接下父親的旅館和畫商生意,也剛結婚沒多久,都在同一個小鎮,可能維梅爾還喝過斯特恩家釀製的啤酒也不一定哩~
風俗畫往往不只是紀錄當代生活或傳達道德意涵,其實常常隱含更多有趣的線索等著我們去觀察、發現。
#跟維梅爾一起喝啤酒
#多久沒丟保齡球了
#九柱球看起來也很好玩
#古人也跟我們一樣愛玩嘛
圖片來源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宗教改革 與 歐洲 藝術發展 在 張花冠 Facebook 八卦
人力發展所於105年9月9日,開辦人文藝術講座,邀請到廣受學員喜愛的陳貺怡老師主講-「巴洛克繪畫中的解剖學課」,陳老師目前任職國立藝術大學美術系教授,她以幽默風趣、淺顯易懂的藝術語言,讓我們認識巴洛克時期的特殊繪畫風格,及有趣的演進史,吸引了近百位學員報名聆聽,場面互動熱絡,視野大開。
陳老師表示,15世紀末期以後,歐洲各國不斷擴展科學新知,造成通商與殖民的興盛,物質趨於富有,由於理性主義的興起,思想漸漸趨於自由,對於教會的「創世紀」神學理論產生懷疑,進而引發「宗教改革」運動;然而舊有教會勢力也發動「反宗教改革」運動,故而導致舊、新派教會權力之爭,藝術發展亦處於該種情況,尤以文藝復興後期米開朗基羅的著名教會壁畫中「最後審判」壁畫,對當時的藝術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巴洛克藝術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
藝術史家以「巴洛克」(Baroque)來稱呼西元 1600 年到 1750 年之間的歐洲藝術(亦指於16世紀矯飾主義時期以後,與18世紀洛可可時期以前),「巴洛克」西班牙原文,指的是一種形狀不圓的珍珠,後來卻成為藝術上的用詞;巴洛克藝術的風格是承襲自文藝復興末期的「矯飾主義」,著重於構圖及光的對比運用,強調流動感及戲劇性等情感表現,常採用富於動態感的造型要素(如曲線、斜線等),其風格趨向,讓畫面看起來有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有別於鼎盛的文藝復興時期,較重視莊重、理性、嚴肅及含蓄等風格。
她又指出,「解剖學」一詞源於西元13世紀初,藝術家們即以醫學院內,學習解剖人體組織開始著手研究,藉以瞭解及觀察人體肌肉與骨骼結構與動態,成為繪畫的基礎學習,「藝用解剖學」變漸漸成為眾多藝家最感興趣的學科,如同達文西作品,即為最典型的範例。
其中以義大利的卡拉瓦喬-及荷蘭的林布蘭兩位畫家為例,即是兩個極為特殊且對比性高的案例,在巴洛克藝術初期,以義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最具代表性,他的一生與藝術,都是個叛逆和革新者,個性暴列易怒而且狂野,總想要脫離舊有規範,重新思考藝術的意涵,如同其所畫「聖母之死」,即是將聖母瑪利亞,以村婦死亡面容真實呈現,周圍哭泣人為鄉野村夫,圖中並沒有表現最重要的聖母神聖與榮光,因此他的畫,常遭訂購者退貨。
後來,荷蘭脫離西班牙統治,不再依附教會及宮廷,在這樣的背景下,繪畫風格也不再只依附宗教元素,而是回到人類平凡的生活。此時期的畫家們,開始為新興的市民階級服務,產生市民肖像、風俗畫、靜物和動物畫..等,繪畫亦漸形成市場上的重要商品。此時期最具代表者,即為17世紀荷蘭最重要的畫家林布蘭,他讓「群像畫」產生了決定性的變革,不再為人單一做作肖像,而是成為一個有情節的場面,例如-「杜爾醫生的解剖學課」,圖中安排八個人物,其八人各自有不同表情,所有構成畫上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且是以理性態度切入生命,沒有個人情緒的好惡,與義大利重視教皇權威的巴洛克風格廻然不同,其畫風是將背景顏色壓暗,使主畫面有層次,所創造之繪畫技巧,較能生動呈現主體特色與差異,日後也成為西方油畫之經典風格。
此外,當代有「奇珍室」(也叫「珍玩室」(cabinet de curiosité)),流行於15到18世紀間,是歐洲貴族、商人、醫生和從事科學相關人員,用來收藏和展示他們所蒐藏奇珍異寶的房間,其包含四特性:人工、自然、異國、科學等性質。其收藏也包羅萬象,包括有各種動植物標本、化石、礦物等等,當時的這些收藏,已形成了最早的自然史博物館,其中的虛空畫正是當時史學家必定蒐集的繪畫作品之一。
虛空畫 ( 英語: Vanitas )是指一種象徵藝術的靜物繪畫。 意即「虛無」。 聖經 《 傳道書 》在1:2章節中曾使用這個詞語——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Vanity of vanities; all is vanity)。該繪畫風格盛行於巴洛克時期,試圖表達死亡面前,一切浮華的人生享樂都是虛無的,也因此,在世界的描繪中,常透露一種陰暗的視角,這些作品中的物體,往往象徵著生命的脆弱與短暫及死亡,其中最常見的包括頭蓋骨(骷髏頭)、水果和花朵(象徵衰老)、氣泡(代表生命的易逝與死亡的突兀)、煙,沙漏,鐘錶等等。
甚至有些作品,還展現出人類精神生活的一些元素,例如書籍、科學儀器,及象徵人類歡樂的樂器和煙管等。虛空畫派,其實是一種靜物畫的特殊形式,畫家從多個層面構思,所表現的不僅僅是精美的藝術品,畫作中的每一樣事物,都具有象徵涵義,同時也警示世人,萬物皆虛空,讓大家自動去探討及省思,人生追求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