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網路逛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一位高中生寫的《ICU重症醫療現場》的讀書心得,還獲得全國的優等獎!
我看了他寫的心得,非常的激動!
天啊!一位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就能有這樣的體悟!真的很不容易!我要來跟學校接洽,來奬勵這位高中生!如果老師看到這貼文,也請和阿金聯絡~
=====
冷冰冰的房間內,一個個骨瘦嶙峋的病患了無生氣地躺在病床上,各種高科技儀器連接著他們的身體,除了心電監測儀和病懨懨地咳嗽聲外,沒有任何的聲音,疾病與死亡充斥了整個環境。相信一般人對加護病房不會有多好的印象。一位重症醫師發現了大眾對於加護病房的誤解,企圖以文字來改變人們的負面印象,以幽默的文筆、感人的故事來分享病房內的溫度,因此被稱為「暖醫」的陳志金醫師,其實童年對加護病房的印象並不美好。
陳醫師母親的心臟狀況不好,必須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但礙於醫療狀況不佳及家境貧困,整整等了兩年才等到進行手術的機會,但卻不幸在手術的前一天離開人世。當時在學校應對考試的陳醫師突然收到噩耗,便立刻趕到醫院,但在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之前,遺體已經被送到太平間了。當時十七歲的少年,因此被自責與內疚的噩夢重壓了三十多年。
體會過至親離世的陳醫師,不希望愧疚感纏上其他人。成為經常面對生離死別重症醫師後,抱著「面對無法救治的病人,我們要救家屬」的信念,致力於「醫病共享決策」的推廣。在面對已然回天乏術的病患時,能夠關懷家屬,給予做出決定需要的愛與勇氣,並引導家屬完成「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的四道人生,讓病患得以安寧善終,也讓家屬能走出悲傷、放下遺憾。
書中除了與安寧病患相關的故事外,也寫了許多陳醫師觀察到的醫療問題,醫療量能逐漸崩壞、病房內珍奶不為人知的意義、省下掛號費看不見的影響、堪比醫療暴力的錄音行為等等,讓沒有醫療背景的人也能從自己的行為改善醫療環境,而其中提及最多的便是「醫病不互信」的問題。可能是無論如何都想盡一分心力、可能是質疑醫師能力,許多病患甚至是家屬,有意無意地做出冒犯醫師的行為,卻不知不信任可能造成的問題。不相信年輕醫師,執意要找職位最高的醫師,卻不知許多職位高的醫師早已遠離臨床;一位自詡為「孝子」的鄉土劇演員,因不相信醫師的判斷,執意要讓母親戴上氧氣罩,甚至憤而攻擊醫師。這些人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或是影響了自己的健康,或使自己成為廣為人知的負面教材。因信任醫護人員,一位插管的德籍病患與其妻子,成功飛越10000公里回到故鄉,康復後喝到了臥床三年來第一口家鄉的啤酒,足見信任的力量何其大。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即便再怎麼想逃離死亡的追逐,總有一天必須接受親友甚至自己面臨生死關頭。但對於重症的不了解,很可能導致我們因迷茫、愧疚而用錯誤的觀念或行為去應對,反而讓摯愛承受無盡的苦痛,在這裡,直觀的善與孝有時並不是最好的答案。增加對加護病房的認知,讓我理解了擁有「善終」的人生是多麼難得,拒絕臨終急救,並非殘忍地等著患者離世,而是著重在減少病人痛苦(止痛、消腫)及增加家屬陪伴時間,許多被決定安寧的病患其實是幸福的,能帶著尊嚴離世可能是臥床許久的他們最大的心願,做出決定的家屬,往往才是承擔最大壓力的人,以自己的悲傷換取至親的尊嚴,在我眼裡,被眾人所詬病的安寧,反而展現出了世上最堅毅的愛。
文章來自:
https://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2489147
《ICU重症醫療現場》Momo 66折
https://reurl.cc/q8X0MR
《百大良醫》投票
https://reurl.cc/6lYVmZ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30的網紅Content Mak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意義製造 #街頭訪問 ///你是否曾想過,人生會如何結束?/// 不論我們現在身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總是難以避免無常的到來。假如,現在的你突然得到嚴重的疾病,無法說出想說的話、做出最簡單的動作。你的世界,就如同被按下靜音鍵。 我們希望透過影片,以街訪的方式了解大家是否想過,人生會如何結束;...
如何 完成 四道人生 在 冯以量 Facebook 八卦
剛完成一個帶領有關善終、善別、善生的工作坊。有一個環節是這樣的:「如何進行善別」。
(要是你願意,請把它 save 起來,存檔。也請廣傳,讓其他親友也閱讀得到。)
我請一位學員扮演臨終病人,請他躺下。而我就在這個環節裡和所有的學員討論善別的重要性。
教科書裏常說當我們善別時,我們要懂得四道人生:那就是道謝、道別、道愛及道歉。那是不足夠的。因為我們知道了內容,我們要知道如何進行。
我們花了一小時討論善別,有關準備的過程及內容。
以下是學員們的分享、發問及回饋而產生的對話內容,我覺得很棒。
所以我把它整理下來,現在和大家做個群眾分享。
1。善別前,先準備好自己的心情。還未進房間前,先深呼吸。讓自己的心情平靜。
2。善別前,要準備 tissue paper。準備給自己、也準備給對方。要是哭泣時,不急著遞上tissue paper 給對方。難得大家可以共同流眼淚。要是對方想要,我們再給。可以一起哭。也可以一起不要哭。
3。也稍微準備時間(早上、下午或晚上、或身體比較不疼痛的時候、比較清醒的時候、或話特別多的一個當下等等)。
4。也可以決定到底要自己一個人獨自和病人做善別,或者和家人們一同做善別。
5。最好事先準備好要說什麼。
學員們激盪出來的內容,可以說的是:
a. 說「感恩」的話。
b. 说「请你放心」的话。
c. 問「你要交代什麼」的話
d. 問「心願未了」的話
e. 說「道歉」的話
f. 說「我愛你」的話
g. 和病人一同誦經
h. 說「我們有緣要再見」的話
i. 問「我還可以幫忙你什麼」的話
6。我詢問30位學員,發現有將近 20位學員覺得說「我愛你」的話是最難說出口。同時也是同樣的有將近20位學員說要是我是臨終病人,我希望聽到我的親友對我說:「我愛你」。
這兩個答案很弔詭:顯示說我們最想要聽到的,未必是我們最容易說出的。所以這也為何有好幾位學員異口同聲說:「要從現在回家就開始建立這個「道愛」的文化。不然,真的到臨終的時候,我們都無法說出口。」
我們華人對道愛這個文化很含蓄。也很彆扭。其實要是可以道愛,愛的能量就可以更順暢在家裡流通了。大家要加油。不過做不到,沒關係,不要勉強。
7。我也從這30位學員們裏學習到,要是我們都是臨終病人,如果聽覺無障礙,只是沒有辦法回應親友的善別,(如昏沈、無力、無法開聲等),我們有將近 20 位學員說:只想聽到 「感恩」的話,及「請你放心」的話。其他的善別的話語,都無需多說了。
是的。完全同意。其實說謝謝你及請你放心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最需要的。
要是善別,你什麼都說不出口,那你就試著說聲謝謝、還有說請你放心,我會好好照顧自己或某某家人。
臨終病人聽到這兩句話,是很欣慰的。彷彿自己的生命終於可以安心去畢業,光榮地離去。有著家人的謝謝及肯定,那些未完成的責任有著親友的接棒。那是一種很含蓄而且是很棒的道別方式。
8。雖然完美的善別需要牽涉四道人生:道別、道歉、道謝及道愛。但是只要有任何一個是心裡覺得有難度說出口的,那麼就請溫柔人性對待自己及對方,我們不需要所有都說。
請善待彼此的關係。我們不需要完美的善別,真誠就好、盡力就好。給自己、給對方多一點允許。
9。有關謝謝的話,感恩的話,請多說細節。請多回顧生命的點滴。越細節越好。
但是有關道歉的話,請盡量大而化之,盡量避免討論細節。目的是避免從彼此的傷口會勾起更大的傷害。可以試著說:「有些事我覺得你一直放在心裡。我想讓你知道,其實我已經不放在心裡了。我也希望你可以不用把他放在心裡。我接受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
10。每一次的善別,都需要得到臨終病人的同意才能進行。猶如進別人家的睡房,我們都需要敲門。因此要做善別也一樣,有禮貌的、尊重對方、主動邀請及詢問對方的意願。如果臨終病人不願意談,我們就不做任何有關善別的對談。因為對方可能還沒有準備好。
11。要是善別無法和對方進行,我們可以在心中望著熟睡的他或昏迷的他來默念。在心裡面說。也可以握住對方的手,在心裡慢慢說。
12。說到身體的接觸,永遠要知道誰是長輩、誰是後輩。讓長輩擁抱後輩,讓長輩握住後輩的手。細膩地去了解前後序位會對善別的對談有幫助。
13。臨終一定要關懷,關懷不一定要等到臨終。
14。在還未面對善終之前,其實最好也先搞懂善生。也就是說要學習如何好好地和自己活著,也要學習如何好好地和家人生活。
謝謝這三十位學員給予的激盪及討論。學習很多。謝謝。謝謝。
以量
07/03/2017
祝福大家、也祝福自己。
照片攝於 Launceston 街道,Tasmania。
Life always offers you a second chance. It's called TOMORROW.
#善別
如何 完成 四道人生 在 Facebook 八卦
今天和大家分享瀛海高中一年級林于倫同學讀阿金的書獲獎心得~
====
人生在世我們總會面對生、老、病、死的敏感課題,往往在面臨做生死抉擇時,每個人心裡都會有一個放不下的情感,一直糾結著我們的心靈,有時候甚至會變成我們揮之不去的夢魘,而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情感,直到我翻開這本阿金醫師寫的書,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同理心」及「放下」是人生需要一直持續學習的課題。
一開始想探究這本書的內容,是因為我母親曾是ICU(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每次夜晚照顧完病患的母親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時,我總是會留盞燈等著母親返家時能讓她心裡感到溫暖,雖然後來母親因為身體因素而轉任其他單位,但仍會時常提起ICU裡的故事,我一直對ICU裡的故事充滿了好奇,我不懂為何這麼繁瑣的工作怎會讓人有著如此的熱忱?閱讀完這本書後,我終於了解到真心的付出努力是可以換來病人家屬的安心及信任。
書中提到在加護病房是專為需要重症醫療照護的病患所設置的病房,這些重症病患往往需要急救措施來延續生命,當醫護人員全力以赴卻無法阻止病患死亡的發生時,我才了解到善終的重要性。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四道人生:道謝、道歉、道愛、道別,我覺得與其在生命終點前做這四道人生,還不如在平時當中對自己重視或心愛的人,隨時完成這四道人生,才能心中不留下遺憾,我才了解到安寧善終的重要性。
我在閱讀本書後,看見了一位醫者的初心,守護著病患及醫護人員,也盡心讓病患家屬得到應有的尊重,讓我體認到台灣現今社會對醫療的觀念必須改變,仍有許多病患家屬認為搶救病患到最後才是盡孝道,殊不知你以為的搶救,卻成了親人與病患的折磨,有時候學習「放下」,學習正向轉念,生命才能以另一種形式做延續,而現今社會的器官捐贈觀念並不普及,如果讓生命轉個彎,讓思想轉個念,將會有另外一個生命的延續,也救贖了另一個家庭。
這本書裡的每個病患、家屬、護理師及醫生,每個人都讓我有很深的感觸,書中的每個故事都曾經出現在醫院的任何一個角落,也反映出現今醫護人員的壓力與辛勞,讓我不禁感謝站在前線的每一位醫護人員,因為他們的專業及認真讓我們能生活得如此幸福與平安,也因為醫護人員的協調專業能力,使病患與家屬溝通時能更無距離的彼此溝通,及互相道別,讓我明白了生死兩無憾的境界。
蓋上這本書後,我思考了許久,人活在世上總會面臨到「獲得」與「失去」,獲得時的喜悅是無法言喻的;失去時的痛苦是痛徹心扉的。而人們對於如何處理失去的情感卻不擅長,常常會用憤怒的情緒來掩蓋失去的痛苦,而我覺得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及成長,才能讓自己了無遺憾學會「放下」,而讓自己更加完整。
我真心推薦這本書,阿金醫師教會了我學習面對生命的態度,學會了用不同角度看事情及如何透過易位思考去同理他人,並也了解透過轉念方式的器官捐贈,讓另一個家庭得到重生的感動,經過這本書傳達的理念,讓我期許自己無論未來在任何一個地方,都要當一個有溫度的人,去溫熱別人的心。
====
阿金也希望有更多的高中生能看到此書,特別自辦
#送書到全國高中圖書館活動
提供想要參加「全國高中閱讀心得比賽」的學生,一本候選閱讀的書
歡迎各高中老師/校長私訊索書
也歡迎大家分享此訊給有需要的朋友~
圖書教師電子報
當然也非常歡迎熱心的金粉
自行購書送給各級學校圖書館^_^
有此善舉的朋友,請一定要留言告訴我喔!特此向您致謝!
如何 完成 四道人生 在 Content Maker Youtube 的評價
#意義製造 #街頭訪問
///你是否曾想過,人生會如何結束?///
不論我們現在身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總是難以避免無常的到來。假如,現在的你突然得到嚴重的疾病,無法說出想說的話、做出最簡單的動作。你的世界,就如同被按下靜音鍵。
我們希望透過影片,以街訪的方式了解大家是否想過,人生會如何結束;面對重大疾病而無法表達時,又是怎樣的想法?
其實現在我們可以透過思考「安寧終老」,為了人生最後的死亡,做出最好的準備、規劃。「安寧終老」,並非只屬於長輩、重病者的議題,它是個讓每一位健康活著、也想不留遺憾離開世上的人,預做準備與安排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社會推動「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讓我們親自規劃好「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提早思考當未來死亡無可避免的時候,要進行、不要進行哪些醫療行為,減少因為無法自由表達意志,而產生許多無謂醫療,進而對「善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當一切都安排妥善後,我們便有充裕的時間,完成我們四道人生準備-「道愛、道謝、道歉、道別」。最終,我們能毫無負擔也不留遺憾的繼續走下去,完美且體面的向人生終點謝幕。
--------------------------------------------------------------
死亡是一個挑戰。它告訴我們不要浪費時間…它告訴我們現在就要彼此道愛-- Leo Buscaglia
感謝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安寧終老
#為了人生的終點準備
#人生無常 #四道人生
#道愛 #道謝 #道歉 #道別
#台大社工系 #大學社會責任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VSZtn2ZeP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