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運動並不都是一樣的】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該動一動了,可是,隨便選擇一個運動直接開始,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嗎?去公園甩手、打籃球棒球、開始跑步或是練重量訓練,為什麼總是沒有明顯的效果,或甚至沒多久就開始受傷了呢?以下是「怪獸訓練課程設計」的一段內容(術科課程見於「動作控制、學習、檢測與矯正」)。
我一直相信肌力訓練有其順序性,一個人要循著「健康的人,強壯的人,強壯的運動員」的順序著手,才不會發生訓練失調的問題,如果沒有按照這樣的順序,當然不是不可能成功,但是很可能在訓練初期就埋下了危險因子,讓後期的、更高難度的訓練變得很危險。在我的教學經歷裡,我經常用以下的流程來解釋一個人的人體如何發揮正常的功能,因為只有功能已經正常,才有可能繼續去接受那一些比較「不正常」的訓練。要開發人體的運動能力,一個可以參考的流程如下:
1. 具備足夠的關節活動度:所有可動關節都在健康的幅度裡暢行無阻,沒有過多的柔軟度限制。
2. 具備足夠的局部肌力:關節周邊的小肌肉群有足夠的力量去轉動關節,到達健康的動作幅度。
3. 具備穩定的靜態姿勢:有能力同時維持一個或多個不動的關節角度。
4. 具備穩定的移動能力:當關節在轉動的時候,可以用自己想要的速度轉動,不會突然失控變快,或是卡住或變慢。又或是當身體有某些部位或肢體在動的時候,其他部位想要定住不動的關節都可以定住不動。
5. 能夠做人體的自然動作:可以做出上肢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推與拉,可以做出下肢的推、拉、轉、走等動作。此外,在非站立的情況下,也可以像嬰兒一樣用翻滾、爬行和仰臥移動的方式移動自如。
6. 能夠加重、加速、整合:可以在人體上述的自然動作裡對抗額外的重量,或是用很快的速度做自然動作(跳躍、衝刺、投擲等),並且可以把不同類型的自然動作直接融合成同一個動作執行(下肢做跨步動作,上肢做水平推動作,如傳球;或是上肢做水平拉動作,下肢做轉跨動作,如鉤拳)。
7. 能夠執行任務:可以在自己要面對的任務裡,發揮高水準的肌力和體能,例如摔一場刁鑽又力大無窮的角力,跑一場馬拉松,用自由式在海裡游泳,在火場救援,扛20公斤的機槍攻山頭,或是跟小自己60歲的孫子玩飛盤。而這個目標,就是我所謂的「任務導向」的訓練,最終要達成的目標。
從這樣的動作控制觀點看來,常見的運動參與方式,很可能會不小心忽略一些重要的事情,舉例來說,如果一位運動者的基本動作控制能力還不好,動作還不健康,尚且無法順暢地做出人體的自然動作(如蹲下、跨步、屈髖、單腳支撐等等),這時候直接實施任何肌力訓練,等於跳過第一到第五步驟,直接從第六步驟開始訓練(加重、加速、整合),問題是,這個流程圖所代表的最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比較前面的步驟可以幫後面的步驟鋪路」,但是「比較後面的步驟很難矯正前面的錯誤」。所以,需求分析應該要包含對動作控制能力的分析,如果硬要直接決定什麼肌肉該練,然後就從肌力訓練開始切入,很可能是導致後續訓練發生問題的遠因。直接參與運動,等於直接從「第七步」切入,如果身體還沒準備好,等於是直接對著控制力不好的身體和不自然的動作加重量,最後終於練出一身的運動傷害。
如何跑步變快 在 Jay的跑步筆記 Facebook 八卦
書摘:《市民跑者之王:波士頓馬拉松冠軍川內優輝打破常識的跑步訓練法》
都拿到書了嗎,覺得還喜歡、內容有幫助嗎?歡迎分享。我先來一段。
---
津田誠一監督:
我的練習法是以「跑步的速度並不是咬緊牙關拚命練習就會變快」為基礎。稍後會再仔細說明,重點在於跑者要熟知自己「最慢的速度」。
最慢的速度是指比賽時再怎麼痛苦,也不會再降下來的跑步速度。如何提升這個最慢的速度正是我讓選手練習的目的,也是讓馬拉松跑者變得更強的重點。
為了提升最慢的速度,重點在於速度練習及長跑都必須從一開始就保持固定的速度跑到最後。
---
即使是速度練習,目的也不該是咬緊牙關、姿勢走樣,甚至跑完直接倒地不起的那種強度。熟知自己在各種狀況下「最慢的速度」,你就能告訴自己:「不管遇到什麼條件,我都能跑完」- 即便是波馬那一種。
1/17/2019
天氣:11C、Shower、16km/h Wind
課表:8 miles (12.8 K) tempo
配速:5:44/mi; 3:33/km (3:28/km recorded by 跑操場快樂錶 Garmin 235)
#市民跑者之王
#隊友牌4趴
如何跑步變快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八卦
【新版的《跑步,該怎麼跑》】
六年多前完成了《跑步,該怎麼跑》的第一版譯稿。當時才剛退伍,第一次翻譯雖盡了全力,但不免有些生疏,這些年來不斷跟作者學習,再加上在訓練與教學上的實踐,體會不同,對於書中的詞彙、文句與訓練動作的掌握也不同。這一次的改版,在跟作者密切溝通下展開。為了更精準傳達Pose Method的意涵,經過了長久的醞釀,全書重新修訂,終於可以在今年結束前出版,大幅調整與增加的部分整理如下:
1) 舊版「關鍵姿勢」(Key Pose)改成「關鍵跑姿」(Running Pose)。因為每項運動都有一到三個關鍵姿勢,以目前跟作者學過的其他運動為例,自行車有一個、游泳有兩個、跨欄有兩個,但跑步只有一個,因此簡稱為「關鍵跑姿」較佳。新版的第7部特別增加了第42章的內容,使跑者更加深入認識〈關鍵跑姿與體重的本質、意義與價值〉。
2) 舊版中多次提到運用「後大腿肌」去拉起腳掌,雖然上拉的主要作用肌群為大腿後側肌群是事實沒錯,但這會使跑者誤以為上拉時要主動命令收縮後大腿肌群。姿勢跑法的教學理念中特別強調:不想著哪裡發力,只專注於「姿勢」與「動作」,以上拉這個動作來說,運動員要專注的重點是:腳跟收在臀部下方的「姿勢」。過去有些跑者上拉過度而造成後大腿緊繃,所以在新版中特意請作者增加了一段解釋:「拉起的動作大都是由腿後肌群所完成。沒錯,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動作,主要的收縮肌群在後大腿,但運動員下令的對象不是腿後肌群,而是拉起腳掌的動作。肌肉發力來執行拉起和屈膝的動作,這是自然演化的發展過程,你不需要主動命令肌肉收縮用力,你只需專注在動作本身,使肌肉的收縮成為下意識的自發過程。」為了避免讀者誤解,第29章舊版標題是〈後大腿肌群的練習方式〉,新版改為〈拉起的訓練方式〉,最後也特別增加了第44章來說明〈拉起的本質、意義與價值〉。
3) 舊版中多次用了「前傾」這個詞,初版的原文是「lean」,作者也承認「lean」這個詞會誘導跑者肩膀向前傾,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身體受到重力作用繞著支撐腳向前「落下」(Fall)的現象,跑者只是主動改變姿勢,讓重力發揮功能。這個「落下的姿勢」如同關鍵跑姿,肩膀必須在臀部上方,而非前傾。舊版中用「打直前傾」,很多人會誤以為軀幹是像「斜槓 / 」一樣前傾,但傾斜的是支撐腳到臀部,上半身仍要盡量保持直立。為了把其中的差異說清楚,不只調整了舊版中的文句,也增加了第43章來說明〈落下的本質、意義與價值〉。
4) 舊版中太過強調「前腳掌著地」,但前足著地只是腳掌落地點接近臀部下方的結果。作者也在附錄C的常見問題Q&A中來回說明這個問題:「『姿勢跑法』並沒有要求跑者刻意以前腳掌先著地;再者,前足著地只是正確跑步姿勢下的結果,並非我們要刻意執行的動作。我從來沒有教跑者要用前足先著地。我們教的是:在落下之後要盡快進入關鍵跑姿,也就是後腳要盡快回到臀部下方。如果跑者能做到這一點,自然會輕巧地以前足『先』著地。」而且前足「先」著地並非踮腳跑,落地後腳跟還是會順勢下降。
5) 舊版中的許多示範圖示不夠精確,會誤導人踮腳跑與彎腰跑,這次也一併做了修正,總共修正了50張圖,圖說的地方也添增了比較詳細的說明。
除了上述五點之外,最後我們請作者針對常見的12個問題做了回覆,附在新版書的最後:
→ 您認為目前跑者普遍存在怎樣的問題?
→「姿勢跑法」的獨特之處在哪?
→ 為什麼「姿勢跑法」不談摩擦力?摩擦力在「姿勢跑法」理論底下的功用為何?
→ 過去您在教大眾跑者學習「姿勢跑法」時碰到最大的問題是什麼?跑者在學習過程中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嗎?如何提高學習的效益?
→ 很多跑者認為「姿勢跑法」強調前腳掌先著地,但跑者在練習過後反而造成小腿疼痛的問題,請問小腿疼痛是練習「姿勢跑法」的必經過程嗎?如何避免小腿和阿基里斯腱的疼痛?
→ 哪一種鞋子最適合跑步?
→ 如果把「姿勢跑法」用在訓練上,具體該關注哪些數據指標?這些數據對跑者有何意義?
→ 請問如何減少跑步時上下振盪的垂直振幅?
→ 腳步聲很大,該如何改善?
→ 拉起要多快或多用力才對?因為專注在拉起之後步頻變快了,感覺呼吸變得更喘了,該怎麼辦?
→ 為何您只有談論跑步技術的訓練,而沒有談到長跑者最重要的體能訓練?您認為體能訓練在突破個人最佳成績(破PB)上的角色為何?
→ 可以把「姿勢跑法」的概念用在其他運動項目嗎?
==
有興趣的跑者或讀者可以參考博客來的介紹,也可以在上面試讀新版中第41~43章的內容:https://goo.gl/9etN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