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今年年初,開始深入研究及了解壓抑的情緒如何可以引發身體各樣千奇百怪的痛症與毛病後,我扭轉了我治療方向,繼而找到我真正需要的協助,著手處理多年來沒有真正處理過我焦慮、團積的壓力與創傷後遺,終於,我從困了三年的死胡同內慢慢走出來,真的開始康復起來了。
我終於明白到自己為何倒下來,為何在我倒下來的時候倒下來,為什麼我痛的部位會病,為什麼我的痛症會全身游走變化多端,為什麼在某時候某部位的不適會特別嚴重。
我亦終於了解到為何過往幾年,幾乎什麼傳統中西醫都看過,幾乎什麼檢查都做過,當中雖然遇過好幾個很熱心幫忙的醫生,仍然無法解決身體上的各樣問題,當中包括去年治療顳顎關節症候群(TMJ)的牙套療程。
去年年中被診斷患上TMJ之後,我急不及待跟大家分享消息,牙套戴了不夠半年其實舒緩已經樽頸,身體其他地方如膝蓋、手腳亦開始痛起來,焦慮也惡化起來,驚恐症發作 (panic attack)亦越來越頻密。這個經驗,令我這段日子非常擔心再分享自己的康復過程,尤其是這一年來發現自己分享的訊息有很多人留意,有很多朋友亦在社交平台上找我尋求協助,我覺得我要對所有同樣受病患煎熬需要協助的朋友負責任。所以,今次我決定等到現在自己真的康復到一個水平,對自己狀態有一個更深層的了解和新的領悟,才跟大家交代清楚。
去年的TMJ診斷和治療為我帶來又一場空歡喜,我也很失望,也可能為大家帶來一場空歡喜,我很抱歉。
但請明白這就是情緒病最可怕的地方,也是我們情緒病患者的悲歌。情緒病不單影響情緒,更可為身體帶來無窮無盡真實的症狀,並非我們幻想出來。然而,我們因各樣身體問題看不同的醫生,游走在一個不知道如何幫患者處理表症之下的焦慮、壓力與創傷的醫療體系,既不治標也不治本,醫者最後通常幫不到病人之餘更只會將責任拋回病人身上,令病人更自責繼而更不舒服。
既然是情緒問題誘發,哪不去看精神科?我經驗是,精神科提供的只有藥物,沒有其他。我由15年到16年看了整整一年,亦吃了一年不同種類的精神科藥物,高峰時期一日八粒藥,身體的毛病仍沒有什麼改善,只是麻木到人不會對自己的不適作出反應,把自己原本已抑壓要釋放的情緒再更抑壓。
經過這大半年努力地與一位有經驗的治療師處理自己抑壓良久的焦慮、壓力與創傷,我現在可以說,我已經將我的創傷後遺差不多完全療癒了,身體的各樣痛症毛病好了一大半,焦慮減輕了,驚恐症發作亦完全停止了。從我之前的post你們已經見到,我亦籍此和爸爸亦重新修補好關係之餘更能以一個新姿態與他連線。更重要的是,現在我終於覺得不需再躲在加拿大,我真的可以回港慢慢重新投入正常生活。
說到這裡,我其實也很心痛,因為我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很多跟我有同一樣的經歷,但還未找到出路的人,當中身心所受的苦,和承受別人的誤解,未經歷過的人是不會明白。所以,我只希望,我的post可以會大家帶來一點點的希望,可以知道情緒病與痛症是緊密關連之餘,是真的可以好起來的。我會繼續講解更多,希望大家繼續留意。抱歉暫時未能逐一回覆你們的私信,希望遲些狀態再好些我能逐一解答吧。
#藍奕邦歸位
#別忘掉原是靠堅持醫好每個傷患
#至少我明白
#情緒病不是罪
#你可以好起來的
#endthestigma
#mentalillness
#anxiety
#panicdisorder
#ptsd
#youcangetbetter
如何走出創傷壓力症候群 在 Facebook 八卦
#讓我們傾聽你說
#公權力必須心中有蒼生
#被困在災難現場的心靈必須被救贖
#想辦法嬴回我們的人生
很長一段時間,身為葉克膜團隊的一份子,在面對生死關頭之後,都會需要心理諮商,所以,我很清楚,#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不止是事故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需要,救難人員和醫護人員也需要。
因此,利用周五的晚上,我和 #文明人權服務協會理事長張凱鈞、#副理事長劉承武、#醫心會理事長李玉嬋理事長,邀請3年前普悠瑪事故全家八人罹難、三人重癱的董家大姐 #董小羚,以及花了4年才走出母親過逝傷痛的淑慧,坐在一起進行一場傾聽與陪伴的座談。
關於事故的發生,我認為,必須檢視每一個沒有公開的資訊細節,為什麼這麼做?因為握有公權力的人,必須心中有蒼生,才能真的為民服務。這是政府部門應該做的事。
但是,事故倖存者和罹難者家屬、救難人員和醫護人員,在經歷這麼重大的事故之後,被困在災難現場的心靈,又該怎麼辦?
讓我們想辦法嬴回我們的人生,開始重視心理重建的重要性。就像李玉嬋理事長說的,921之後,到現在還是有人走不出來,因為傳統文化給我們心靈的束縛,無法打破,心靈的自由如何重獲?以為賠了錢,就能得到自由,但是並沒有。
另外,三年前普悠瑪事故中,家族中有8人罹難、3人重癱的董家大姐,一直到現在,回想事故發生後屍袋打開,看到的不是親人們原來的樣子…從認屍、大體修復,到和台鐵的抗爭,還是悲痛、憤恨。
她說,那半年,她親身感受到台鐵用司法的力量公然施壓百姓,2年多過去了,仍然沒有辦法放下,她做不到,哪怕台鐵給她再多的錢,都做不到⋯⋯因為她不知道要找誰尋求幫助。
因為行政體系做假報告,司法依此做出錯誤的判決,一直到現在,台鐵出事,永遠只有司機員和基層負責,高層只要辭職就沒事。這讓我想到:如果政策錯誤,比貪污還可怕。擁有公權力的人,一定要記得:心中有蒼生啊!
她說,直到遇到劉承武檢查官,才知道,法律是保護懂法律的人。她才有辦法走到今天,但是,還是很怕自己一個人在家,因為,只要是她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就會去找各種自我了結的方式…
而4年前母親去世,親手摘下母親呼吸器的淑慧,安排完母親的後事之後,以每天瘦一公斤的速度失去身體和心理的健康,瘦到只剩37公斤的她,花了好久的時間才從心靈迷宮中走出來…
我認為,台灣必須建立重視心靈的健康,有時候需要照顧的,不是病人,而是家屬,訴說情緒還原的過程,其實也是療癒的過程。
這樣的傾聽座談,我還會持續辦下去!
如何走出創傷壓力症候群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八卦
關注產後憂鬱這麼久,我終於等到這本好書《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作者鉅細彌遺描述自己生產、產後低潮、憂鬱演變到產後精神病,以及如何靠著醫療與親友的愛走出來的心路歷程。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是他給自己最後的處方,希望藉此療癒自己以及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憂鬱的真實樣貌。
作者寫實的內容,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數度哽咽,許多清晰的場景和情緒也讓我不斷回憶起過去憂鬱的媽媽們和我的分享:「生了一個孩子,我的身體的某部分就此被割去」、「還好月中的窗戶是鎖死的,不然我好想跳下去」、「生完後覺得心好慌,不敢和自己獨處,我也不知道我在怕什麼」有次聽到最後情緒太滿、胸太悶,我竟反過來和產後的朋友吶喊「到底為什麼我們女人得承受這些!」
另外,作者發病時的幻聽、偏執暴怒和疑心病也讓我想起一位朋友,產後一年仍在網路上有許多負面、破碎的情緒發言。回想當時我心中竟浮現殘忍的疑問「怎麼這麼久憂鬱狀況還沒改善,生一個孩子性格變得好奇怪,」又讓我流下羞愧的眼淚。我這所謂專業人士實在太狹隘、武斷、無知,才會有這種毫無同理心的想法。
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媽媽族群,作者針對產後照顧提出的多元面向,更適合每一個被媽媽生下來的我們閱讀。
**產後憂鬱症有時候就是沒有原因
首先,作者強調產後憂鬱症未必有明確的病因。她是白人中產階級、衣食無缺,產後有先生二十四小時強大的支持、母乳量充沛、也沒有婆媳衝突或世代間的育兒矛盾,英國醫療體系更提供多次產後到府的探視照顧。
在各項條件近乎「完美」的狀況下,她還是發病了,單純是因為她「剛好生了一個孩子、運氣又不太好」。
的確,在過去很多人認為產後憂鬱單純是新手媽媽育兒沒經驗,壓力太大才會發病,把孩子給別人照顧、睡飽就會「好」了。然而當醫療端漸漸了解此疾病後就發現,產後憂鬱受生理、心理和社會影響的複雜疾病,觸發的因子除了孕期、生產過程的不順、支持資源不足,還包括個人荷爾蒙的變化(例如曾有嚴重經前不悅的發生率也較高),甚至有生產經驗的孕婦發生比例還較高。
但我要提醒的是,統計疾病成因,是讓我們對疾病的發生更警覺,提早預防,降低傷害,而非硬把每個憂鬱的媽媽做分類。因為就是會有一些人和作者類似,找不出任何風險因子。執著於歸納原因,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她們自我懷疑而不敢求助。過去就曾有女生和我說,她的先生是神隊友、寶寶是滿月就睡過夜的天使,產後兩個月體重就恢復正常,但她還是覺得心情很糟、動不動就想哭,後悔結婚生子,覺得整個人生都被改變。但她和朋友訴苦時卻被冷回「妳明明沒怎樣啊!想太多了吧!」讓她不敢再和他人抱怨,甚至指責自己不知足。
**當媽媽呼救時,不任意評價、給建議
因此我認為要幫助產後低潮的媽媽不進一步惡化成憂鬱、精神病,第一步就是要認知到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即使她看起來好好,風暴仍可能無預警降臨。就好像不菸不酒健康生活的人也可能罹癌一樣,當朋友呼救時,請先別急著質疑、否定她們。
作者也建議,對於產後的媽媽最好的方式就是當她的啦啦隊,相信媽媽的能力與直覺,讓她來決定你能幫她什麼,而不是急著和媽媽搶工作。
即使你是出於好意,也請等媽媽主動開口,再給意見。就算你生過好幾個健康的孩子,也不要把自身的經驗強加在別的媽媽身上。好比「我們以前都是這樣帶小孩的啊!妳以後就懂了!」、「這個妳不行啦,我有經驗,妳先休息讓我來,」原因很簡單,因為寶寶是她的,不是妳的。
這也讓我想起,許多媽媽憂鬱的原因來自於餵母乳的各種困擾,好比奶不夠、塞奶、漲奶痛、睡眠不足,當媽媽求助時,很多人都是安慰「太累就別餵了,不懂妳在堅持啥!」、「餵母奶也沒比較好,妳這樣根本沒時間陪孩子,」雖然出自好意但不僅無效還可能讓媽媽更退縮,更無助。
我覺得比較好的作法應是先表達對媽媽的支持、並理解她糾結的原因。最近我就有一個哺乳媽媽,回診一坐下來就哭,說自己頻頻塞奶、發奶食物吃一堆仍不夠寶寶吃,不曉得該怎麼辦。我聽著也眼眶泛淚,除了握著她的手說「要不要繼續親餵,我們都支持你,」我也試著了解她堅持親餵的原因。原來她覺得大家都說母乳最好,所以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卻沒想到自己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是不是沒資格當媽媽。我後來告訴她「餵母乳一點都不算小事,母奶也不等於母愛,不需要靠餵奶證明你愛他、把他生下來你就是最棒的媽媽。」我相信這些話絕對比一句「那就別餵了」更有效果。
**男人也可能會有產後憂鬱
最後作者也強調,產後憂鬱絕非媽媽的專利,爸爸同樣會發生。在陪她度過這場風暴後,她的先生也產生創傷症候群,因此角色互換,輪到她來陪伴先生,夫妻間的關係也更親密。反觀台灣,對男性產後憂鬱症的關心和資源更少得可憐,爸爸不僅沒產假、經濟壓力變大,也因為無法在產後提供長時間陪伴與支持,在育兒的起點就被邊緣化。有些爸爸會感覺太太的注意力全轉移到新生兒,家中「地位」不保,再加上華人社會過度強調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憂鬱也不敢說。各種壓力炸鍋下,負面情緒往往扭曲成憤怒、不滿、冷漠、逃避,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夫妻在孩子一出生後,就開始衝突不斷、互看不順眼。
我認為要化解這些矛盾,除了政策上應儘速調整讓爸爸也有產假,縮短育兒進度落差外,更重要的是社會要給男人更多哭與脆弱的權利,性別分工不該如此刻板,伴侶之間本來就是互相照顧,彼此安慰,沒有誰該永遠堅強。
回到醫療本身,過去當然也有很多針對產後憂鬱的研討會,但多半偏向純學術的分享。若產科醫師、助產士、產後護理人員、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能多方交流遇到的實際案例,或許更能促進一線人員對疾病的了解,幫助到更多媽媽。好比書中提到英國到府關懷的助產士,第一時間發現作者白天在家畫大濃妝、神色有異,無需倚賴任何評估量表就將她列入高風險族群加強關懷。但在台灣,多半只請媽媽自填一份「愛丁堡產後憂鬱量表」一位產婦就說,產後心情就夠煩、夠混亂了,表單文字生硬難以理解,看了根本一個頭兩個大,只覺得壓力好大又要被打分數,憂鬱指數瞬間爆表。
最後我想說的是,面對產後憂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衛教單張與口號,而是讓更多人理解產後混屯的狀況,用更溫柔、更健康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個受傷求助的媽媽。這本書,或許就是個最好的開始,推薦給大家!
#孩子我好想成為你最好的媽媽
#防疫讀好書
如何走出創傷壓力症候群 在 感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關於「感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2021-04-04 | 感情創傷後遺症| 生病了怎麼辦後遺症? 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网络认知行为疗法| ... ... <看更多>
如何走出創傷壓力症候群 在 感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 的八卦
關於「感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標籤,搜尋引擎有相關的訊息討論:. 2021-04-04 | 感情創傷後遺症| 生病了怎麼辦後遺症? 成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网络认知行为疗法| ... ... <看更多>
如何走出創傷壓力症候群 在 #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是不會好的 - 心情板 | Dcard 的八卦
更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它是不會好的 ... 哇⋯真的看了覺得妳好辛苦,不知道怎麼安慰妳但我希望總有一天妳能走出陰影,每天睡覺都是美夢!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