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他的另一半很愛抱怨,有點情緒化。只要壓力一來,就會拐著彎找他出氣,開始抱怨他不夠貼心,否定他的付出,說他不夠看重她…
我跟他說過:「情緒化的人,常常三分真話、七分氣話。有些話不要聽太多,聽多了反而因此生氣,這種因為氣話而引起的生氣,對關係有害無益。」
他很清楚,這些道理他都知道,但是他做不到,還是會被惹得不太高興。他特別強調,他的另一半很喜歡翻白眼,有些話她也不是不認同,但是為了面子,她就是要給他臉色看一看。
我出於個人的好奇,問他:「她自己是不是很不喜歡別人對她翻白眼?」
「是耶!」他說:「你怎麼知道?」
我很少處理兩性問題,我比較常面對親子關係的僵局。我發現,喜歡抱怨的父母不喜歡孩子抱怨,喜歡生氣的父母不喜歡孩子生氣,講話口氣不好的家長會特別注意孩子的態度,像是講話翻白眼。所以我才猜測,喜歡翻白眼的人,不喜歡別人對他翻白眼?!
「就是『己所不欲,所以施於人』囉!」他對我做個鬼臉。
我笑了笑,這種人性,自古皆然。我們所看到的別人,常常有自己在裡面。
我問他:「當她否定你的付出,你會不會就更不付出,想說『怎麼努力都被否定,乾脆放棄!』?」
他的眼睛一亮:「以前是這樣沒錯,現在不一樣了,如果每次都一樣,那我還繼續來找你幹嘛?」
我這個朋友很皮,跟他講話一點都不無聊。講到關鍵處,常開個話頭,要我接話,他才要繼續講,吊我胃口。
「有什麼不一樣?」我乖乖地接了他的哏。
他看起來很得意,「以前,被否定我就真的放棄了。後來,我想到你跟我講過『打預防針』的概念,我就試試看。」
我打斷他:「你說『打預防針』?你怎麼使用這個概念?」
「你不是說,等到壓力來,再處理壓力比較不容易。所以要『預防重於治療』,平常要做功課,讓心情保持平靜,這樣壓力一來,才更有心力去處理!」他喘口氣,「像是我平常偶爾就想一下,她怎麼對我好。其實我發現,很多小事,其實我也沒放在心上。所以好像是,我否定她,她否定我,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有部分我也自作自受!」
「Bravo!」我心想。
沒想到這段他有聽進去,心理治療的知識,有時候像「知難行易」。聽到道理覺得很難,直覺就認為不會有用,去做了之後,度過了習慣建立期,會發現其實很簡單。像這種自我對話,真的願意做,就會有一點效果。用更白話來講,他就是在做「感恩」。
他大概猜到我的想法,想要從我這邊聽到一些肯定,「怎麼樣,我是好學生吧…」
「等一下,你還沒說,你打完預防針之後,接下來你做了什麼?」我趕緊插話,避免他又要開始講一些玩笑話,他一興奮有時候就會吹捧一下自己。我猜,這是他的另一半喜歡翻白眼的原因之一。
「我就想說,『妳平常對我不錯,我就不跟妳計較了!』只要她又開始講一些五四三的,我就這樣想。這樣想,心情比較平靜,該做的還是會做,就不會像之前一樣放棄!」他喝了一口水,又繼續說。
「你知道嗎,以前我會有一種心態,『妳否定我,好,那我就真的不做』,我覺得,我其實有一點像是報復。可是,我覺得我現在能改變是因為,我不想再玩這種小孩子遊戲,你書裡面,不是有一句話『該怎麼做而不是想怎麼做』,我就繼續做我『該做』的,至於我當下的情緒,我好像可以放下一點點了!」
「如果大家都能覺察到,就算我們長大了,在情緒上,還是很喜歡玩小孩子的遊戲,不知道該有多好?!」我讚許他的頓悟。
「沒什麼啦!只有放下一點點啦!她還是會繼續否定我,我如果受不了,我也沒辦法繼續付出啊!」他看起來有點不好意思,「可是,你不是跟我說過什麼…ㄟ…類似『關係不可預期,但可以…』怎樣怎樣的…」
「關係不可預期,但可以不放棄!」我補充,「所以你真的有辦法做到,因為她對你的否定,就算你現在做不到繼續付出,但你還是認為,『你未來還是有機會做得到』?!」
「應該是吧!」他點點頭。
「太讚了!」我這次忍不住,連大拇指都比出來了,「很多時候,不是別人否定我們,是我們否定自己。我們告訴我們自己,我們真的做不到,那我們就會照我們自己告訴自己的話去做!」
他若有所思,我放慢我的速度,「你的改變,有一個部分是,你不是只有去想她平常對你怎麼樣好,還有你開始能夠不打擊自己,對自己抱著希望,你覺得你有能力經營這段關係,你不會因為自己有幾次在情緒上受不了,就覺得自己沒辦法去包容她!」
「人有很多可能性,情緒越是處理得好,行為彈性就越大。」他好像想到什麼,想要用筆記下來,我對他說,「我簡單講,你可以這樣寫,『放下越多,越有力量!』」
「放下越多,越有力量…」他邊覆誦邊寫下,「還有就是…我沒有打擊自己,我能維持關係…」
我看著他的筆端在紙上飛舞,字跡潦草,但我越看越歡喜。我不敢講話,我怕他趕著寫,太急。同事預先訂的計時器響了,時間到!平常我都會拖一點時間,但這次時機剛剛好,在這邊結束也不錯,是happy ending。
「好,我知道了!」他邊收拾東西,「我跟你說,我如果當初念心理系,開玩笑,你就不用混了…」
我對他翻了一個白眼,希望這傢伙下次來找我之前,也能先打「預防針」,我怕我會常對他出現白眼…
.
改編自《我想傾聽你:懂得傾聽,學會不過度涉入,讓我們用更自在的陪伴豐富彼此》
--------------------------------------------
《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
1.博客來:http://ppt.cc/XpS6Y
2.金石堂:http://ppt.cc/Qv9m5
3.誠品:http://ppt.cc/p3Inz
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
免費電子書借閱平台: 台灣雲端書庫(可借《我想傾聽你》、《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僅剩五位名額) ...
「壓力覺察遊戲」的推薦目錄: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紓壓活動、壓力覺察遊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紓壓活動、壓力覺察遊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壓力覺察遊戲 在 孩子情緒變化大怎麼辦?來玩氣球手臂遊戲吧! - YouTube 的評價
壓力覺察遊戲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生存在這樣的世界上,需要的是享受自己人生的能力,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樂趣、賦予意義的能力。如果孩子從小就被剝奪這種能力,注定終身活在不知何謂真正幸福的人生之中。
某個以名門大學學生為對象的問卷調查中,勾選「我十幾歲的人生過得很不快樂」的人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這就是現實。
與他人一同創造樂趣的能力,以及讓身邊的人因自己而更加幸福的能力,沒有什麼比這兩種能力更加重要。
擁有這樣的能力,不需多富有,也不需有名校光環。讓自己人生更富饒樂趣、更別具意義的能力,源自於自發性。自發性是最珍貴的資產,能使人自我成長。在未來的世代,具備自發性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先機。
取自《覺醒媽媽的心理課》
*********************************
各位朋友,早安:
昨天談到同理心能療癒,藉著同理,能跟對方分享情緒。一起快樂,一起悲傷,這也是一種幸福。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711834085694619/
所謂的「自發性」,可以講成是「自主性」,又或者是一個人有決定自己的「權力」。也可以用一個人的「自由」來談,最後都可以回歸一個人的「生命力」。
上述的這些詞,互有重疊,難以獨立開來定義。但能感受這些詞意義的人,如果體驗過,便知道環環相扣。
韓國的自我傷害程度,是世界級的高。他們流行的升學主義,在我們的文化裡也不陌生。
一個人如果難以自主,感覺不自由,甚至願意放棄自己的生命。我想,這都是我們所知道的事,只是有些家長不願醒,因為過度把自己的價值,寄託在孩子身上。
我常跟青少年父母討論,其中,青少年父母常低估孩子的憂鬱程度。孩子不見得只用傷害自己來表現,有時候還會傷人,因為青少年憂鬱有時會用憤怒來表現,這也讓父母痛苦。
可是,如何讓青少年知道,自己在受到限制的環境裡,依然擁有「自由」呢?
這需要父母學會以民主的方式跟孩子進行討論了,具體來說,要學習傾聽與同理的能力。不過,我能理解,這對父母來說,真是太難了。
那麼,至少願意讓孩子接觸心理專業的幫忙,而不是排斥與抗拒。另外,父母要懂得看見自己的價值,而不是把自己的價值綁在孩子身上,這讓孩子肩上的壓力沉重。
很難有人,能輕鬆地背著另外一個人的人生,又同時過好自己的人生。
祝願您,能看見自己,永遠手握自由,在很多時候都能為自己進行選擇!
.
ps. 前天早上有贈書活動,歡迎參與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672499342766349/
*********************************
媽媽的內在革命
【文/ 尹宇相】
自發性是所有生命與生俱來的原始力量,是生命力也是生存力,是自然而然湧出的力量、開創性能量。樹木枝枒向著陽光生長,花朵蓓蕾盛放,都是源於生命的自發性。自發性會讓我們展現好奇、熱情、勇敢和不畏挑戰的面貌。連一個英文單字都不想背的孩子,一旦迷上饒舌音樂,困難的英文句子也能倒背如流;討厭讀書的孩子對學習產生自發性,一天讀十個小時以上也不成問題。
觀察一下身邊的嬰幼童,他們的自發性無時無刻都在運轉,有著無限的好奇、熱情、專注和世界已不同於以往,不會再因為成績不好,就要過挨餓受凍的生活。儘管生活依然有它沉重之處,但人人都有機會憑藉自己的意志,活得比富翁或菁英快樂;頂著名門大學的學歷,也未必能獲得高薪;只要有大學學歷,不管畢業自哪個學校,都能以同等資格參加公務員考試。「我是○○大學畢業的」已是不值一提的炫耀心態,年薪百萬或一百五十萬也不過是自尊心和數字遊戲,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撇除鉅富或名流,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其實相去不遠,看差不多的電影,吃差不多的食物。
生存在這樣的世界上,需要的是享受自己人生的能力,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樂趣、賦予意義的能力。如果孩子從小就被剝奪這種能力,注定終身活在不知何謂真正幸福的人生之中。某個以名門大學學生為對象的問卷調查中,勾選「我十幾歲的人生過得很不快樂」的人占了百分之五十以上。這就是現實。
人生只有兩個重點:樂趣和意義。如果生活毫無樂趣,人生也沒意義;但光是追求樂趣,又會顯得虛無渺茫。人生像是一座蹺蹺板,要維持樂趣和意義之間的平衡,過度側重任何一端都會失衡。
與他人一同創造樂趣的能力,以及讓身邊的人因自己而更加幸福的能力,沒有什麼比這兩種能力更加重要。
擁有這樣的能力,不需多富有,也不需有名校光環。讓自己人生更富饒樂趣、更別具意義的能力,源自於自發性。自發性是最珍貴的資產,能使人自我成長。在未來的世代,具備自發性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先機。
「放手讓孩子去玩吧!時候到了,孩子自己就會讀書。人生也要靠他自己啊!」三十年前說出這樣的話,只會得到「唉呀,你的想法也太過時了!醒醒啊!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放任不管只會毀了孩子而已」的回應;過了三十年,當年被逼著用功讀書的孩子,現在如何?成了活在「地獄朝鮮」中,前途茫茫、看不到未來的青年。然而,上述對話現今依然時常耳聞。反覆吟誦著三十年前台詞的媽媽們,無異於自願跳下懸崖的旅鼠。
如今時代真的變了,標榜的思想也必須改變。面對強調全心投入孩子課業、倡導「小時候落後別人,長大就很難追上。身為媽媽一定要盯緊孩子」的媽媽,應該要反駁:「唉呀,你的想法也太過時了!醒醒啊!現在時代已經不同了,緊迫盯人只會毀了孩子而已。」
媽媽一旦選擇順應孩子的自發性而非提升成績,就不該有所動搖。這一點相當重要,因為只要踏上將孩子成績放在第一順位考量的路,就很難再回頭,所以別輕易加入這場看不到盡頭的競爭。或許有時會羨慕那些人的子女成績優異,感覺自己什麼都沒做而侷促不安,但仍要咬牙堅持、不為所動,才能迎向勝利。
尊重孩子自由發展的媽媽所獲得的最大收穫,是孩子的心。與此同時,孩子的自尊感也會隨之提升,擁有開朗、大方的性格,以及強健的自發性,而這樣的能力會伴隨孩子一生,成為穩固的基石。全心投注在孩子課業上的父母,能得到孩子的稱讚和尊重嗎?答案是否定的。「我的青春都白費了!」「為什麼我要迎合父母的要求而活?」「從現在開始,我要活出自己的人生!」不被孩子如此質疑和埋怨就該謝天謝地了。
以為讓孩子爬得比別人高,就可以堵住一切抱怨嗎?這只是僥倖的想法。倘若孩子處於需要藉由各種體驗喚醒自發性的時期之際,只能被動地依循媽媽指示過活,往後的人生極有可能過得像被強迫念書般痛苦。
媽媽必須改變教練孩子的項目,才能創造媽媽和孩子雙贏的局面。只要媽媽能從讀書教練改為自發性教練,當其他孩子因為功課而煎熬時,自己的孩子因能快樂玩耍而勝利;當其他孩子被媽媽安排好的行程所束縛時,自己的孩子因能自由翱翔而勝利;當其他孩子苦於媽媽的臉色和苛求時,自己的孩子因生長在滿滿的愛與認同中而勝利。
當其他媽媽為了孩子受氣而煩躁時,自己看著孩子總是不由自主地露出微笑,這是媽媽的勝利;當別的媽媽在焦慮和擔憂之間擺盪時,自己的心境自在平靜,這是媽媽的勝利;當其他媽媽花錢時,自己省下了不必要的花費,這是媽媽的勝利。現在,就改變教練項目,讓自己和孩子都成為贏家吧。
.
以上文字取自
覺醒媽媽的心理課:疲憊媽媽的「有毒情緒」,自我覺察與療癒的練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725
方言文化‧Babel Inside
https://www.facebook.com/babelinside/
.
7/11台北公益免費_葛拉威爾《解密陌生人》新書分享講座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36708193381293/
已額滿_7/16-17免費台北市教師研習_非暴力溝通_如何讀懂愛的語言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19814295382140/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壓力覺察遊戲 在 許皓宜.心理學與生活 Facebook 八卦
愛與工作的心理學@《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
佛洛伊德說:愛與工作,人生兩件最重要的事。
以往我寫的書,多關於「愛」。醞釀多年,用心理學來談論「工作」的新書終於出版了。
關於上班族的心理觀察,是我寫了最久,風格也最迥異於以往的一本書籍。
接觸成人諮商之後,看到大部分上班族的臉上,常常掛著倦容。
不見得是因為工作真的太多、不喜歡工作內容,或者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但說不上來的,工作對大部份的人而言,就是感覺到「累」。
為何如此?已經這麼努力了,還是擺脫不了疲累的束縛感?
為何如此?當所愛的人下班後掛著倦容,我們卻似乎對此無能為力?
(難道回家後也不能撫平你疲累的心靈嗎?)
其實,人類心靈和外在世界之間,連結著一條極為細膩的絲線,它用一種肉眼看不見的方式扯動著,將外界的龐然大物扯進心底來,於是在我們過度關注工作的同時,心靈已經被塞滿了。然後我們可能感到腰骨痠痛、提不起勁、失眠、容易發怒或感傷,動不動就想去找人推拿、抓龍一把…卻很少去思考:或許只要面對壓在心底的「龐然大物」,很多不適感自然不藥而癒。
身為一個心理師,我明白,疲累感對人原來是具有意義的。它正是連結外在和內心世界的那條「線」—透過覺察,我們最終會發現,人性或許本真善良,唯因生存的現實才變得險惡。
我說的從來不是別人,是自己。“存在自己心底的生存恐懼,才映照出職場的險惡。”
《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是送給所有我所關心、以及你們所關心的人們。如同我自己的體驗一般,人在職場中,心靈應該要漸漸甦醒。當自己所愛的人是個為生活努力的上班族,我們更要學習理解他們的處境。
期待有一天,我們在任何崗位上--不論工作或家庭--都那麼自在自由。
--
關於人生重要大事之一的「工作」,你想過下列問題嗎?如果你所愛的人是個為生活打拼的上班族,你想過他可能正面臨下列問題嗎?
1. 職場是講求理性的嗎?
──我們在職場上遇到的問題,大多肇因於無法理解自己情感的問題。
2. 愛與競爭的心理糾葛,會讓職場變成惱人的競技場?
──心理學上說:「職場」是我們釋放「攻擊」欲望的最佳場域。
3. 壓力來自「工作」,還是「人」?
──心理壓力其實是可以學著享受的!
4. 小人、貴人,都是自己想出來的
──衰運、壞運、不舒服的感覺,通常是由我們無意識的假設而來。
5. 拖延、沒執行力,是拒絕長大的成人病
──如果想克服拖到最後一刻的毛病,我們要有成為大人的「現實感」。
6. 賺大錢=成功,人生可以用賺錢多寡來衡量嗎?
──工作賺錢後能滿足於花錢的,才稱得上是「有錢人」。
7. 工作沒FU、熱情不再的時候,怎麼辦?
──工作中的所有迷惘,都只是心理上的顧慮和恐懼而已。
8. 有些問題,換工作也不能解決
──你想清楚自己要追求更喜歡的生活,還是更好的生活了嗎?
9. 你未來的夢想是什麼?
──試試看,從想像「十年後的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到此時此刻、以及之後每一年……
10. 工作和家庭哪個重要?
──工作與家庭間的「情緒」會相互轉移,所以有些時候、有些地方要保留給自己,做為職場和家庭外的歇腳之處。
11. 職場到底有沒有永遠的敵人與朋友?
──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是我們愛玩的心理遊戲,但在其中,其實我們過得一點也不爽。
--
《為何上班這麼累?其實是你心累》
博客來 goo.gl/Nts2Ml
誠品 goo.gl/gZnl0M
金石堂 goo.gl/NZzCQl
#都是心累惹的禍
#不管順境逆境都要有讓自己過得好的能力
#懂得就知道如何陪伴與聆聽
壓力覺察遊戲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僅剩五位名額)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關於「快樂」這個主題。
加州大學的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她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者,在我們的有聲書評,也曾經推薦過她的書哦!
她針對「快樂」這件事情,她除了寫了幾本暢銷書之外,她也有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當她歸結了一些,關於人通常會怎麼考慮「快樂的要素」的文獻的時候,她做了一些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收入良好、身體強健、婚姻美滿,以即沒有經歷悲傷或創傷。這些結論,似乎很符合我們一般人的直覺認知。
然而柳波莫斯基,在她進一步的研究之後,她卻發現喔,在最近的一個世紀以來,針對「幸福決定因素」的研究,得到一個普遍性的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客觀的情況、人口統計的變相、和生活事件,跟快樂有關聯的。只是我回到一般人的直覺經驗、直覺認知裡,會覺得這些關聯跟快樂,應該要更緊密才對。
但是啊,經過更精細的研究,跟估算之後發現,把這些變量加起來,最多只佔「幸福變量」的8%到15%。
也就是說這些直覺上,會影響我們快樂與否的變項,在實際上,真正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比我們想像小非常、非常的多。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會決定我們的快樂呢?其實喔,多數會有幸福感的變量,它是來自於我們「相對比較」下的一個結果。
這個「相對比較」的結果,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就是你想要在1900年代裡,每年賺7萬美金,也就是台幣大概200萬;還是你想要同樣的7萬美金,同樣的200萬台幣,是在現在賺到的?
可能多數人會選擇,我當然要在1900年,就賺到一年有7萬美金啊!
沒有錯,如果回到1900年代,那個時候的美國,每個人的平均年收入,大概是450塊美金而已。所以相對於7萬美金,的確會在1900年裡,讓你過上一個超乎想像的美好生活。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我邀請你再細細的深思一下;就算你活在1900年代,每年有7萬美元的一個收入。
但是請你千萬別忘了,在那個年代裡,如果你不小心生病了、不小心要做外科手術;不管你花多少錢,也買不到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局部麻醉劑。
你可能要忍受難以想像的疼痛,去承受這個外科手術。那更不要說1900年代的外科手術水準是如何?再來當你不小心發炎、感冒、生病了,那個年代可是沒有抗生素的。
那如果你想要享受一杯冰涼的飲料,不好意思!那個年代沒有冰箱。你如果覺得天氣很熱,那個年代也不會有冷氣機。
如果你想要快速方便的,聯繫上遠方的朋友;那個年代裡,更不會有現在的電話,更不要說智慧型手機。
所以你仔細想想,當你活在1900年代,就算你有7萬美元的年收入,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就如同你自己想像當中的,可以過上一個爽爽的日子、可以為所欲為嗎?並不是這樣子吧!
而且在進一步來看哦,在1900年代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而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可以活到將近80歲。
所以呢,當你聽到這裡,不妨認真的體會一下;所謂的年收入7萬美元,它是不是得放在今天的「此時此刻」,才會有意義呢?
沒有錯!當我們看待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活在一種「時光錯置」的一個想法裡。你會很嚮往過去,你會覺得如果我在那個年代裡,就有這麼多錢,那該多好!然而事實上,通常都不是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他可能很不習慣現代的生活、現代的壓力、現代的一切的一切,他很想活回50年前的那個時候。
但是這裡在思維上,就有一個很嚴重的盲點了。就是啊,他想像當中的50年前,他都只挑選他「想要的」、他「期待的」。
或者在他想像當中,50年前的那個單純、那個相對沒有競爭壓力。可是呢,他卻沒有去想,甚至於他忽略了50年前的落後、50年前相對也沒有機會。
就像是我遇到有些人,總是幻想著哪一天找一塊地,然後來退休,享受好山好水。但是呢,當他真的去享受這個好山、好水的時候,他會很快的發現,真的是好山、好水,而且好無聊啊!
他一整個無聊到不行,而且這份無聊,還引發了他非常嚴重的焦慮。所以你說當你總是在想像「它時它地」,而不是專注在「此時此地」的時候,你覺得這一切的快樂,它是真實的嗎?
可是正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比較心態」,不管是跟過去比,還是跟其他的地方比;如果你沒有覺察這個想法的話,你很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就是到哪裡都不快樂、得到什麼也都不滿意,俗稱的「越努力、越挫折」。
所以回到根本,人生「快樂」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或許要過上一個好的人生,我們要有意識的,暫時把「比較」的心情放下來,回到自己的身上。並且要很留意,因為「比較心態」會引發出來的一種直覺性的思維;就是我們很喜歡拿過去的經驗,想現在的事情,而要去預測未來。
其實「比較」如果換一個向度來想的話,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我們拿「今天」的收入水準,放到「過去」,得到的是一個荒謬,而且我們不想要的結果的話。
那麼反過來,我們拿「過去」的那些工作觀點,放到「現在」,是不是也一樣,會得到非常荒謬的結果呢?
講一個你一定聽得懂的,我們是不是常常想像,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它一輩子,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樣的想法它是「工業時代」的想法,那今天的我們早就不在工業時代了;現在這個時代,你還能夠幻想找到一份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嗎?
你要知道以現在的產業週期,任何一家公司,他能夠存留在市場上的時間,會比你這一輩子,總體的工作時間來的短,而且短很多啊!
所以當你因為「比較」,而活在一種時空錯置的時候,經常你可能就會活在,所謂的「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的迷思裡。
「終極選項」就是喔,你總是幻想著在你的生涯裡,有一個最好的工作,你必須要找到它;而不是培養自己一些關鍵的素質跟能力,去面對這不確定的未來。
而所謂的「路徑依賴」的迷思,就是有太多人,你可能因為過去學生時代,學的是某一個科系,你就覺得未來就只能做那件事。
又或者是,你覺得過去自己對某個領域、某個產業、自己的先前的工作經驗,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範疇,你就覺得自己只能繼續的往下走。
「路徑依賴」的想法,很容易讓你坐在金山銀山上很窮,因為你局限了自己的選擇。就像是傳統的電視或電影工作者,當工作機會不斷的消失之後,他就會覺得他要找到另外一家電視台,或者是另外一家電影公司。
可是,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把你的影像專業、用影像說話的這個能力提煉出來,你也可以當Youtuber不是嗎?
所以呢,談到這裡,面對人生跟人生的快樂的時候,究竟是我們此時此刻的環境太險惡,讓你沒有辦法快樂、讓你沒有辦法在「相對比較」底下,得到更多的滿足;還是我們的想法,限制了我們自己?
「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是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永遠要提醒自己的兩個陷阱、兩個迷思啊!
那麼在具體上,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要怎麼樣避免這兩個迷思給我們的影響,並且進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不用再依循任何人的遊戲規則,讓你建立起自己的生態圈,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決定。
關於這個部分的前進,可以好好期待我在7月22號,即將上線的【過好人生學】。
我即將帶給你的學習,並不是空泛的口號,或者是一昧的,只是要你去追求熱情;而是透過很實際的思維引導跟作法前進,讓你一步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的成就、讓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定義,而不是透過任何「比較」的結果。因為我們知道,只要你的心裡一開始跟任何事物任、何時空比較,你就已經脫離了「此時此刻」。
我想每個人都會渴望過一個更好的人生,尤其是會關注像我們這樣子學習頻道的你。
也正因為如此,我把多年來面對個案,所談的無數次的「生涯議題」,整理成線上課程;加上我自己生命的實踐跟前進,我相信這是一門為你準備,讓你過一個更好人生的學習機會。
好好期待我們在7月22號正式上線,期盼你的加入;也更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實質的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做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無論是線上課、還是實體課,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26_96-UlZ08/hqdefault.jpg)
壓力覺察遊戲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20.01.18(六)(僅剩"1"位名額)
打造專屬於「你」的遊戲!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213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 2020/4/18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五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se.is/NE3QN
【2020/4/30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2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年的農曆年過得比較早,我們在1月底就會進入了這個季節。
那每一次到農曆年的時候,我都還記得小時候是很開心的,因為可以領紅包嘛,但是年歲漸長,過年過節,還真的是過年就會產生「過節」。
什麼樣的「過節」呢?就是呢,你可能一回到家,除了心裡想也沒領多少年終,但是要發很多紅包之外呢。
你可能喔就會被一堆長輩、一堆家人逼供,可能是問你為什麼沒結婚啊?或者工作怎麼樣啊?或者是要催生、催你生小孩啊!
那像這樣的疲勞轟炸,都會讓我們覺得心很累啊!所以呢,很多人哦,我這一代人喔,都會有「過年恐懼症」。
可是呢,過年恐懼症之所以可怕,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裡面,對於「孝順」這個概念;並不是孝順不對哦,而是我們的內在跟外在,對於「孝順」的理解。
怎麼說呢?我來引用一個我們最近在網路上,經常看到國際大導演李安,他在拍完《喜宴》之後,他所說的一段話。
他就說喔:「跟父母的關係能夠彼此相愛就夠了,不必要製造一個階級的觀念,你一定要小的服從大的,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個性取向、他的愛好、他的任何東西你都要尊重跟接受他。」
「這是和平相處的一個基準,在我的觀念裡面,我覺得『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我已經不教小孩孝順這個東西,我只要他感受到我的愛,同時也愛我,那就夠了。」
所以呢,這裡面有個標題,就是「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如果你問我,其實我也蠻認同這個觀念。
但是我完全不是說「現代人不應該孝順」,我想李安大導演,他也不是這個意思。如果延伸來看,其實是我們需要很有意識的去覺察,那種「僵固的孝順」觀念。
如果你沒有覺察這一點,那麼你的親子關係,或者是你跟你的上一代的關係,就會很緊張。
在我的實務工作裡喔,其實我遇到很多學生,不管他們在工作、感情、健康各方面其實都過得很好。
但唯一困擾他的,就是他長年和自己的父母親,有很多的拉扯。像是到底該做什麼工作啊?該嫁給誰啊?該娶誰呀?要不要生小孩啊?這些問題喔,是爭論不休的。
然而每次面對這些功課,我進一步的陪伴他去瞭解,我都發現這種無限迴圈的親子議題,都有一個共同的深層因素。
那就是呢,我們之所以會對於父母親,有這麼多的情緒投射;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內在設定,始終面對父母親的時候,都還停留在小孩的位置。
你可能聽到這邊,你會覺得很奇怪,啊我爸媽生我,本來我就是他們的孩子;所以我站在孩子的位置上,這很自然啊,這哪裡有什麼不對的?
其實呢,我們理所當然的想法當然沒有不對!可是我們少考量了一個層面,那就是你除了是他們的孩子之外;事實上,你現在也是一個大人了。
我們試著從大人的角度來模擬一個情境哦,這個情境就是,你今天在公園遇到一個散步的老人家。
這老人家要跟你聊天,他隨口問了一句「結婚了嗎?什麼時候生小孩?」,這時候你的反應是什麼?
你的反應會跟你對父母親一樣,有這麼多的情緒,這麼多的投射,或者是暴怒嗎?你可能說完就走,或者是你搭個腔就走,你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波動。
因為你很清楚知道,你是一個獨立的大人,而對方只是一個年紀比你長的「大人」而已;你自然可以有一個清楚的界限,他的哪些詢問是我需要回答的,而哪些我可以混過去一點關係都沒有的。
可是當你聽到這邊,你心裡可能有一個糾結,你想說,哇!你要我把自己的爸媽,當成是路邊遇到的老人,這樣子會不會太不孝了呢?
你看!是不是「孝順」這個概念跳出來了?我們來沙盤推演一下好不好?到底孝順,你要創造出的是什麼樣的結果?
通常是這樣,你抱持著「僵固的孝順」概念,你進入了你的家庭、你回到你的原生家庭。
然後呢,爸媽他一直用那些問題煩你,而你因為孝順,所以你覺得你想要扭轉他們的觀念;你因為孝順,你想要去忍耐他們對你的疲勞轟炸。
於是乎呢,不管你想要扭轉他們,還是你想要忍耐他們,你的承受力都有極限,一直到壓力鍋爆炸了!
到最後你可能扭頭就走、到最後你可能出言不遜,或者是不管是你用任何的方法,總而言之,就是你自己很受傷,而爸媽也很難過。
我遇過太多這樣的例子,他其實是很孝順的、他希望他的爸媽好;但是呢,到最後搞得每每過年就是不歡而散。
所以請問一下,不歡而散這樣的結果,是孝順還是不孝順呢?回到父母親的主觀感受,你這麼做是讓他們開心?還是不開心呢?
然而呢,我們試著再想另外一件事,感覺起來好像把自己的爸媽,當成是路邊的老人,會真的蠻不孝的!
但是因為這樣的心理設定,請問他們在跟你囉嗦叨念,或者是你每次遇到同一個老人,他都在跟你講同樣一件事,這時候你會怎麼做?
你可能就是左耳進、右耳出,哎呀!又來了,左耳進、右耳出好不孝啊!可現在喔,我們回到實務面好不好?
他每次講的話其實都一樣,你每次都左耳進右耳出;甚至於因為你心中,把他當成是另外一個大人。
所以在你左耳進、右耳出的時候,你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情緒,你可能也只是虛應故事;你不會有任何的期待,你不會有任何想要他們的觀念扭轉,或者想要為他們好的心情。
可是呢,妙就妙在這裡了!你有沒有想過,今天的父母親年紀已經多大了?你要他們改變,或者是你要告訴他們怎麼樣做比較好。
你到底是要去尊重他們的選擇?還是你跟他們對你一樣,都是以「為你好」作為包裝,事實上把彼此搞得很痛苦呢?
所以呢,當你心中把他當成是另一個大人的時候,這個時候,你可能表面上都是虛應故事;可是從他的主觀搞不好他會覺得很開心。
為什麼?因為你從此不再打斷他、不再跟他爭論,他聊著聊著聊完了、聊累了,他也去休息了,而卻得到了一個他很開心的結果。
所以呢,你聽了什麼呢?我們來復盤一下哦,你只是把他當成是另外一個大人。甚至於,你在內在的選擇上,感覺上好像選擇了一個有一點不孝。
為什麼?因為左耳進、右耳出,可到最後結果,他把他想講的話講完了,然後呢,他也覺得你有在聽,至於你要怎麼做,那是你的事嘛!
但是也因為他覺得你有在聽,他的主觀滿足,和他的主觀快樂度是夠的;所以請問,這樣的結果是孝順的,還是不孝順的呢?
其實這樣的沙盤推演,在我跟很多個案做教練輔導的過程當中,我經常展演給他們看。那也有很多人透過,因為懂了這一點,他跟他的親子關係,產生了一個很大的翻轉跟解放。
其實喔,孝順的背後往往是一種控制。是一種你現在是一個成人的子女,你對於你的父母親的控制。
你會覺得你的父母親在控制你,但事實上,如果你要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活、按照自己理想中的父母親對待你的話,你也不正在進行一個反控制,不是嗎?
所以,回頭想一下李安講的那段話,其實孝順是一個過時的觀念,而關鍵在於你們彼此有沒有愛?
然而在這一句話之前,他也提醒一個很重要的點,只是多數人沒有把它畫下來;這個重點就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你都要尊重他,他的任何選擇,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
今天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一個「大人」的位置,你很清楚父母親,他們也只是選擇了他們的行為,而你也可以選擇自己的行為。
建立在一個真正尊重狀況的底下,而不是一直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孩子,而要父母當一個好父母,這時候愛跟孝順,才有可能真正的在你們之間流動。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記得訂閱我們的頻道,並且把它分享給你的朋友;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在明年初的1月18號,推出了【人際維基】的桌遊工作坊。
很多人問我學習溝通跟人際,除了上課以外有沒有別的方法?我會告訴他有的!可以玩遊戲。
而【人際維基】這一套桌遊,就是透過遊戲的方式,讓你學會人際跟溝通的核心關鍵。
然而【人際維基】推出到現在,除了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很多人跟我們反映喔。
就是他如果沒辦法找齊4個人,或者是他的團隊,他的成員就是有很多人,而他的手上只有一套桌遊,他到底該怎麼樣透過有限的材料,去帶很多很多的活動呢?
你們的需求我們都聽到了,所以呢,我們設計了【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
透過這個工作坊,你只需要花一個下午的時間,你就可以學會以這一套媒材為核心,設計出適合你的玩法、適合你的遊戲。它不僅是讓你在實用上面可以有所前進,它更可以發揮你無比的創造力。
所以呢,1月18號的【桌遊工作坊】,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名額已經所剩不多了,期待能夠在工作坊裡見到你;今天內容就跟你分享到這了,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0blaV0Kzdw/hqdefault.jpg)
壓力覺察遊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胡展誥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暖的療癒跨頁,陪你面對原生家庭的疼與痛。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不是為了讓父母向你認錯、道歉,而是把自己愛回來。
有一種傷,隱而未顯。
但它卻屢屢讓我們在工作、愛情、家人相處上衝突不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
你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價值,一如童年時,你總是被責備、感覺被遺棄……
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正時時刻刻禁錮著我們。
因此,
‧即使你表現完美,你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即使被傷得千瘡百孔,你也覺得是自己的錯。
‧你時而像刺蝟、時而像驚弓之鳥,有時脾氣又會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還沒開始行動,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會搞砸,會惹大家不開心。
許多父母並不覺得嘲諷、批評、貶低、辱罵、情緒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對孩子的暴力與傷害,父母認為這是為了激勵孩子,因為「你如果夠好,還怕我拿你跟別人比較嗎?」甚至「我們賺錢養家壓力很大,罵你幾句,有什麼不行?」但這些沒有傷口的傷,卻深深斲傷孩子的內在,而這份羞辱與壓抑更會讓孩子選擇以憤怒或放棄自己的極端方式,向這世界拋擲。
這是一本為童年療傷的書,也是胡展誥心理師貼著自己的呼息所寫的書。書中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則例子,都來自於這個文化底下隨處可見,卻經常被輕忽的互動。
擁抱、治癒自己的童年傷痛,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讓傷害傳遞到下一代,特別是那些以愛之名,卻行控制、貶抑、嘲諷之實,對孩子傷害至深的行為。
作者簡介: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V54-ML6qo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vwuCrlvOIQecoFxDsMqPIB25M3g)
壓力覺察遊戲 在 紓壓活動、壓力覺察遊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壓力覺察遊戲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紓壓活動、壓力覺察遊戲、紓解壓力活動就來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壓力覺察遊戲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壓力覺察遊戲 在 孩子情緒變化大怎麼辦?來玩氣球手臂遊戲吧!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氣球手臂 遊戲 】目的是教導孩子學會透過呼吸冷靜下來談論自己的感覺, ... 解決生活、學習難題培養6種能力,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靜心力—— 覺察 當下,是 ... ... <看更多>
壓力覺察遊戲 在 紓壓活動、壓力覺察遊戲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八卦
壓力覺察遊戲 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紓壓活動、壓力覺察遊戲、紓解壓力活動就來房產建案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壓力覺察遊戲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