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用的高低不是你唯一的選項
每次大家在投資時總很在乎費用,從管理費、保管費、信託管理費、手續費....等,無一不是大家斤斤計較的項目,費用多寡很重要,但絕不是你唯一的選項。
隨著產品的多元,ETF應該是除基金、股票外,最近很受大家所關注的產品,除了之前大家很孰悉的0056ETF、0056ETF,現在也有很多債券ETF,再度引起大家高度討論,喜好的人各站一邊爭個你死我活,幹嘛!就是個投資而已,選自己喜好並接受的就好,何必一直攻擊與你不同選項的人,至於這樣嗎?如果是,你住海邊嗎?管的也太寬了!
其中最被大家討論的第一名是:
費用:一般基金管理費及保管費都比ETF高,確實如此,但你可曾發現,費用較低並『不』=最後賺比較多,以下我舉0050ETF與三支一般的基金做比較,0050是在2003/6/25成立,2003/6/26在交易所查到第一筆淨值37.06,因此以下的例子就是把0050及另外3支基金都以淨值當申購價格(當然0050實務上的申購價格是盤中的市價,但為了方便起見,且市價與淨值並沒差異很大),且都持有到2019/7/26(以當天淨值計算)。也就是2003/6/26買進,持有到2019/7/26,四支基金的報酬率分別為:
0050ETF:208.23%(已將歷年配息還原的最終報酬率)
復華高成長:626.84%
群益馬拉松:326.06%
野村鴻運:233.55%
我只是找了三支同類型且大家也不陌生的基金,數字會說話,我不用講太多,這些報酬率的算法都是以淨值來計算,而每天的淨值已經扣掉大家很在乎的管理費、保管費,僅僅就是比淨漲幅,但還是有許多基金,其報酬率確實比0050ETF少很多,所以費用較低並『不』=最後賺比較多。
我一貫都是說:不要只看費用高低,比一比漲幅(報酬率)哪一個好就買哪一個
,這樣的說法你還要攻擊嗎?
而信託管理費只要不在會收此費用的平台買自然就可以避掉了。
手續費不要看牌告的,實務上到處都可以買到O手續費的不是嗎!
一般債券基金配息會配本金,債券ETF不會配本金?這真的不知該如何解釋讓你懂了,近一個月有聽過我上課演講的人,一定再聽過我對此本金(=資本利得+前期未分配收益+原始申購金額)的再解釋,在此我沒有力氣再用文字表述了,過去寫過的文章夠多了。
最後還是要說,並不是0050ETF比那三支基金報酬率差就不好,投資有很多選項,費用帶來最終的報酬率只是其中一項,大家各取所需,選自己喜好並接受的就好,無須攻擊與你不同選項的人。
基金信託管理費計算 在 姚惠珍 Facebook 八卦
非常謝謝台灣法學基金會對「信託法」第八章「公益信託」修法草案,給予幾點增修訂建議的寶貴意見,而這幾點建議也跟防堵實務上公益信託的弊端,有很大關係,而我先就其中ㄧ點補充說明。
台灣法學基金會公開呼籲法務部信託法第71條之6建議增訂第2項:
一、 第71條之6建議增訂第2項
「公益信託之年度支出,應不低於前一年度信託財產總額之百分之二。」
台灣法學基金會理由:
第一項規定並未解決公益信託徒有未上市股票而無現金收入,而不做公益或公益支出相對於信託財產不成比例的情形,因此,仍有必要規定年度支出金額下限。公益信託可能因捐助和信託財產管理而有各種收入,也因處理信託事務而有各種支出,信託財產總額處浮動狀態,因此,建議以前一年度此一已確定時點計算其金額。
我的補充說明:
實務上,國內五大財團成立的十大公益信託,信託市值合計逾1200億元,但逾99%信託資產皆為上市櫃或非上市櫃公司股票,儼然將公益信託變成鎖集團股權的「控股公司」。其結果就是,這些市值高達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公益信託看起來很多錢,事實上沒啥現金,所以他們就「不需要作公益」或是慈善支出比極低。
如王雪紅的公益信託主愛社福基金,信託資產皆為其集團未上市櫃投資公司股票,高達60億餘元,但2009-2014年間,竟只投入80萬元作公益,慈善支出比6年銀行收的管理費還低。(被我揭發後,現在ㄧ年慈善支出約300萬🙄)
另外,公益信託王長庚基金雖然去年捐贈1億多元(全數捐給王永慶二房與三房的財團法人基金會)看似很高,但其信託資產市值逾200億元,慈善支出比僅1/200。事實上,該公益信託2002年成立時市值僅60多億餘元,正因為信託法未規定慈善支出,使得該公益信託像聚寶盆ㄧ樣資產不斷增加,以去年為例,因公益信託王長庚基金與公益信託王詹樣基金,去年因台塑三寶現金股利入帳就高達資產高達9億元,支出僅1億多元,公益信託還「淨獲利」8億元。正因此先前公益信託的法規疏漏,使得公益信託王長庚與王詹樣基金,成立十餘年,資產市值翻了2倍,成為公益信託大怪獸。
令人遺憾的是,此次修法並未亡羊補牢,應明訂公益信託每年慈善支出比應佔總信託資產百分之二,這樣才能真正落實公益信託的精神,ㄧ旦立法通過,國內十大公益信託ㄧ年慈善支出25億元給台灣各界需要的弱勢團體,才能真正達到這些財團們當時成立公益信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宗旨,不是嗎?
#財團成立公益信託應莫忘初衷
#法務部修法不該打假球
#台灣法學基金會好棒棒
#we are watching you
#我指的是財團也是法務部跟立法院
#其他點改天再說
#信託法 第八章「#公益信託」」修法草案終於出爐!
修正重點如下:
一、訂明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受理公益信託之設立申請,並增訂公益信託之目的涉及數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之處理方式,以及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將設立許可與監督管理事項委任、委託或委辦其他機關、民間團體、法人或個人。(修正條文第七十條)
二、刪除法人以宣言方式成立公益信託時,得邀公眾加入為委託人之規定。(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
三、增訂公益信託設立時之財產類型。(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一)
四、增訂以一定價額以上之非現金財產作為設立公益信託之財產,或公益信託設立後接受一定價額以上之非現金財產捐贈,受託人應先擬具財產運用計畫報請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會同財政部許可。(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二)
五、增訂受託人申請設立公益信託時應提出之文件及信託行為應記載之事項。(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三、第七十一條之四)
六、增訂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受理公益信託之申請設立時,應不予許可之要件。(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五)
七、增訂公益事務年度支出占年度總支出之最低比率。(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六)
八、增訂受託人管理及運用信託財產應負擔之義務及其方法。(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七)
九、增訂公益信託辦理獎助或捐贈之處理原則。(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八)
十、增訂公益信託之會計處理原則,以及會計憑證與書類表冊之保存年限。(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九)
十一、增訂公益信託之財產達一定規模者,其財務報表應經會計師查核簽證。(修正條文第七十一條之十)
十二、明定受託人每年度應報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備查之書類表冊及應提出之期限。(修正條文第七十二條)
十三、增訂公益信託之資訊揭露制度。(修正條文第七十二條之一)
十四、明定信託監察人之利益迴避、職權及消極資格。(修正條文第七十五條、第七十五條之一)
十五、增訂公益信託達一定規模者,應設置諮詢委員會;並明定諮詢委員會之職權,以及諮詢委員之利益迴避與專業人員比率。(修正條文第七十五條之二)
十六、修正公益信託及受託人違反義務規範之效果。(修正條文第七十七條及第八十二條)
十七、修正信託行為所定信託關係消滅後之信託財產歸屬權利人,應以公益法人、公益信託或各級政府為限;並明定受託人將消滅後信託財產歸屬於自然人或以營利為目的之法人、團體之法律效果。(修正條文第七十九條)
十八、增訂過渡條款,使受託人有依修正後規定補正之機會。(修正條文第八十三條之一)
基金信託管理費計算 在 中環十一少 Facebook 八卦
mREITS 恐觸發金融市場新危機?
金融危機,往往是結構性金融衍生產品而形成,上星期有兩隻美股因margin call而大跌,一隻是大跌85% 的MFA Financials (MFA),另一隻是腰斬式跌52%的Invesco Mortgage Capital (IVR),它們歸類為Mortgage REITs (mREITs)。
慚愧地近日才得知,一般來說,REITs 有分二種,大家熟知的籌資組成基金投資房地產,再把房地產收益拿來分給股東的叫Equity REITs (eREITs),像領展(823)和置富(778),而另一種就是今次要寫的Mortgage REITs(mREITs)。而MFA和IVR 的市值,比不少香港房地產信託市價更高。
而幸運地,mREITs迎來大跌之後,美股大市轉跌為升,這兩隻股票的Margin call 危機得以解除,MFA和IVR 也谷底翻身,其中MFA 一天漲超過200%,第二天漲超過100%,撈底勇士暫且先勝一仗。
想知道整個產業的危機是否就此解除,就要了解mREITs的運作方式。顧名思義,mREITs是向大眾募資後,將集資所得,投資在房地產相關的證券,主要是MBS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或是直接購買房地產相關債券。
照道理說,只要MBS不出現違約,或市場出現罕見的長短期利率倒掛,這個生意風險不算高,舉個例子,一間mREITs向大集資100億元,最後將這100億投資MBS或債券,再把收到的利息扣除管理費用後發放給基金單位持有人。這個商業模式,就和商業銀行差不多(借短期資金投資長期),收入理應穩定。因為這種集資100億去投資100億的做法當然安全。
但誰都孖展過,哪個沒有?因為回報率實在太低,要賺大錢,自然要用桿杆。除了透過金融市場籌資,如發行特別股或債券,mREITs的管理公司還會抵押資產,把手上買到的MBS再拿出去質押借更多的錢,再去買更多的MBS,不斷loop loop loop。
要計算mREITs的風險,就要比較其槓杆比率(Leverage Ratio = Total Liabilities / Equities ),這個數字在該行業平均約5倍,以2019年12月底而言,MFA是3.01,IVR 是6.62。而近日mREITs的暴瀉,就是因為大量資產大跌而觸發margin call,令高桿杆投資產品恐未能「補倉」而頻臨爆煲。
或許聯儲局不願見到mREITs爆煲,之後就緊急減息,兼且推出無限QE,為市場輸入流動性,以免整個市場攬炒,重蹈覆徹2008年金融海嘯。絕非不單是如坊間所形容,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屈服於特朗普,一口氣把手上子彈打光般簡單。
但在聯儲局放水下MBS 或mREITS也不一定安全。因為mREITs所投資的MBS產品分為二種:Agency 和 Non-Agency。Agency指的就是美國三家GSE (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房利美、吉利美、福利美。這些公司所發行的產品理論上很安全,全球不少政府的外滙儲備也持有,但當然其利率不高,僅略高於美國國債息率,當中「住宅貸款」多數是Agency的,通常利率是固定(Fixed),比較低,至於「投資物業貸款」則多數是non-agency。
所以要在投資MBS上賺高利息,有些人就會揀利率較高的Non-Agency,因為息率多數是浮動(Float),所以正常情況下,作「投資物業貸款」的報酬率高,特別是在利率上升時。
本來,專門做Agency的mREITs,比較安全。不過,在現實世界下,卻有槓桿,且一般做「住宅貸款」的桿杆率,會較「投資物業貸款」高,而一旦發生金融危機,桿杆越高死得愈快。所以在今次股市大跌,二家最大、主要做Agency的mREITs:NLY和AGNC,就率先暴跌,惟當聯儲局宣佈無限,不只買國債,也買MBS時,這兩間公司馬上股價大漲。
QE來到,不代表mREITs危機解除,因為現時市場上仍存在不少債務違約危機,只要源頭的貸款出現違約(default),就像2008年金融海嘯般骨牌式下跌,而主力做「投資物業貸款」的MBS,值得擔心。
考慮到不少商場已經被要求減租,在香港,飲食業近日發起 #SaveHKFnB 也在蘊釀罷交租,在美國,如是,當大量商家不付或減付租金,很快地作商場的eREITs財務會受到沖擊,並進而影響貸款的支付,最後引發一波「投資物業貸款」MBS的跌價,此忐需特別要小心Non-Agency性質的mREITs。
以為「然後,就沒有然後」? 一旦mREITs出現破產潮,接下來持有mREITs的基金、銀行就會像骨牌般倒下,隨時會形成新一輪金融風暴,誰人也不能置身事外。
https://bit.ly/2yawkLw
基金信託管理費計算 在 想在台灣銀行買基金,關於信託管理費的問題 的八卦
... 基金超過一年以上,贖回時收信託管理費,計算方式如下:每筆基金帳號,自購買滿一年時起,按贖回之信託金額乘以年率0.2%乘以持有時間按月計算信託管理費 ... ... <看更多>
基金信託管理費計算 在 [討論] 關於各銀行所收取的信託管理費- 看板Fund - 批踢踢實業坊 的八卦
其實信託管理費,裡面還是有一些玄機在.
比如說,信託管理費是以初始信託本金來計算或以信託的實際市值來計算?
就我將近一年前調查所有可經由網路銀行申購外幣基金的所有銀行裡,
似乎有官股的幾個銀行是以本益和來做計算基礎。
(我們先不管是第一年就開始收,或從第二年開始收)
一銀 : 每月月底日資產市價千分之二計算
每年6月及12月底結算,並於翌月月底日自投資人指定扣款之存款帳戶扣收
(本利和?)
彰化 : 每月最後一個營業日本行可取得之最新淨值,
依委託人投資標的之受益權單位數,按年費率千分之二每月計算,
累計列帳,並於贖回時自贖回款中扣收。
(本利和?)
台企銀 : 依信託資金帳載餘額每年按年率0.2%計收(按實際天數)
(本金?)
台銀 : 逐年按信託金額以0.2%計算信託管理費,並於贖回時一併計收。
前述管理費採按月計算,不足月者以月計
(本金)
土銀 : 每年按原始信託金額之0.2%計算(按實際天數)
(本金)
合庫 : 依持有日數以原始信託金額年費率0.2%計算
(本金)
華南/兆豐/高銀因為去年還不提供以網銀申購以外幣支付的基金,所以不在我調查的範圍
彰銀說依受益權單位數,因為單位會因為每年配股而增多,所以我不太懂這是什麼算法,
好像故意用文字在混淆你.
另外,合庫是每天計算,所以在計算上看似比較沒有佔便宜的問題,
只是很機車的...每筆合計最低新台幣500元(或等值外幣),比不少銀行都要高;
台企銀最低限制,單筆最低等值新臺幣100元,定期定額最低等值新臺幣500元;
土地銀行最低限制,單筆最低等值新臺幣500元,定期最低等值新臺幣200元;
至於台銀...
https://www.bot.com.tw/Business/Trusts/Easyfund/SOLD.htm#Q2
台銀信托管理費是有每年都要獨立計算並收取最低金額的規定喔...
結論是,華南/第一/彰化都是以本利和計收信管費,第一年就要開始計算;
台銀跟兆豐則是每年計算一次信管費,每年加總,一樣是第一年開始計算;
合庫/土地/台企則是滿一年後才開始計收,信管費最低計收價有別,
整體而言,台企比較適合買單筆,土銀比較適合買定期(先不論可選的標的多不多).
歡迎大家討論及提供更多的訊息.
--
啊,對了,特別提供日盛...
信託費 : 依信託本利和計算,投資人持有標的總天數/365天x0.5 % ,至少收NTD500
轉換費 : NTD800
真是恐怖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181.14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