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天下著大雨...從頭濕到腳的冷,是一種磨練。
走進山裡,是我的要學習如何在百變而惡劣環境中生存,而不是奢求環境配合我們。
I was soaked in the rain all day. it's so cold that I was shaking. I know that must to make a fire and can not afford to fail.
淋著雨...發著抖...知道這一夜沒有失敗的機會。
一公里以外就在收集柴火,告訴自己不能偷懶。按部就班之下,幸好點一次衛生紙,整個火就成功的生起來了🔥
I collected wood carefully, and I succeeded in lighting a fire in one go.
如果在下大雨的台灣中級山區生過火,你就會知道,這是是一項技能,不是想像中那般簡單,也與大晴天時全然不同概念。
It is a very difficult technique to make a fire in the humid environment of Taiwan especially in heavy rain.
生火是山中重要自保技能之一,LNT也從來沒有禁止生火,一味的輿論批評,會讓許多人不敢學習認識這項技能。
"Making fi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elf-protection skills in the mountains. LNT has never forbidden about make fire. Blindly criticized this thing by public opinion will make many people afraid to learn this skill.
該學習的是,如何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What we should learn is how to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這裡概略提一些建議:
1、避免在活樹樹根旁、植被茂密處生火,盡量選擇本來就缺乏植被砂石地,減少影響植物生長。
2、生過火的土壤會無法長植物,生完火之後將土翻過,再將附近土壤混合覆蓋,會比較容易再長植物。(這樣清理過的現場曾經相隔三個月回到當初生火點,以長出比周圍還多的植物)🌱
3、盡可能“燒乾淨”,完全燃燒成白色粉末的炭灰,環境容易吸收,但“黑碳”卻常常留存在環境中很久。
4、生完火後務必“滅跡”恢復到生火前的狀態。
5、盡量選在已經有人生過火的地點,避免另起爐灶。
6、生火時務必避開周圍植物,以免引火。也需要事先準備水,避免失去控制的延燒。
以上,希望大家在享受火的同時,也一起注意環境保護喔🙏
#提提研
PS.烤火要注意水份流失,皮膚也是🤣
#山訓 #taiwan #trailrunning #mountain #mountainneering #fire #lnt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連俞涵 Facebook 八卦
/蜂狂
關於蜜蜂
我們對他的認識有多少呢
除了傳遞花粉和種子
協助植物繁衍
我們知道怎麼樣的生存環境
可以讓蜜蜂更安心生存嗎
又或者我們知道怎麼樣愛護環境
讓所有物種在這片土地上都可以和諧並永續生存
大家都聽說蜜蜂逐年消失減少
如果蜜蜂真的全部消失了
全球農作物將會減少1/3
人類的食物供應也會出現危機
關於農藥的使用
雖然會增加農作物產量
卻也會影響環境
和我們的土壤
這是必須從源頭改善的問題
若我們的生活不追求這麼急促的步調
我們願意更去思考我們的消費生活
願意支持無農藥的有機作物
即使他們看起來並不那麼完美
但卻是最新鮮無毒的狀態
農藥的殘留與對環境的影響
不能小覷
多希望我們能想遠一點
不為了眼前的一些快速的利益
而忽略了整個大環境
我爸媽從某年看見了新聞關於農藥對人體的影響
從此之後我家的蔬果甚至連蒜頭青蔥
都自己栽種
我可以吃到蔬菜本來的菜味
也可以非常安心的
用清水沖洗小黃瓜就直接啃
雖然搬下山之後
常常得外食或吃劇組便當
食物的選擇沒有辦法確認來源
讓我有時候很慌張
但只要有時間
我都會去找有機的店面
透過支持
和改變習慣
讓關注這部分議題
以及關注環境的人
擁有更多支持
我們的消費是在投我們想要的生活一票
更有意識的消費
會帶我們回歸更簡單自然純粹的生活
推薦這部蜜蜂的紀錄片給大家
希望從蜜蜂的生存環境和現況
看到我們整體大環境的狀態
並勇敢做出改變
讓農藥的需求被降低
回歸最有機的生活
不擔心眼前的緩慢
而是追求更好更永續的生活
-------------------------------------------------------------
看蜜蜂的資訊:《蜂狂2》
2017年10月20日 週五 晚間十點 公視主頻 首播
2017年10月21日 週六 上午七點半 公視主頻 播出
(MOD、網路直播同步播出)
2017年10月22日 週日 下午一點 公視3台 播出
公視網路直播頻道 https://goo.gl/0GpNkE
公視+ https://www.ptsplus.tv/
妝髮/ 李宸逸 Megan Lee Makeup&Styling
圖/ Peter.design 彼特先生
所在地/ 金瓜三號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八卦
《文茜的世界周報》公共電視《農村的遠見》紀錄片於11/26日晚上十點播出
【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邦的施瓦本山谷,是一個面積大約是花蓮加上台東,出產18世紀羊毛品質最好的地方,從1950年代開始,這裡數百年的放牧牧羊傳統卻因不敵國際市場競爭幾乎面臨死亡。實事求是以科學為根據的德國,用兩個台灣少有人聽過的概念:「群落生境」Biotope與「生物圈保護區」,投入數十年的時間,成功保住並且復興<施瓦本山谷>的遊牧產業】
農村的遠見https://www.facebook.com/EternalFarmVillages/
{內文}
當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下,映出不可思議的安靜和平凡,是德國<施瓦本山谷>的日常和能耐。施瓦本山谷,一個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地方,位於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邦,山谷長約220公里 寬40公里,大約是台灣的花蓮加上台東的面積。它最大的特色就是"乾",因為石灰岩地質,孕育出不透水岩層形成的著名"藍泉"。也孕育出非常適合放牧的乾谷環境,這裡的羊是18世紀羊毛品質最好的品種,她有個美麗的名字"美麗諾羊"(Merino)。但數百年的放牧牧羊傳統,1950年代,眼看就要關門大吉。
(溫德吉\德國羅伊特林根縣農業處長)
先是早期棉花加工技術出現時,牧羊產業承受非常大的衝擊
(艾凡吉布\德國國家綿羊育種協會巴登符騰堡邦主席)
合成人造纖維出現後,羊毛價格又慘跌至一公斤1馬克,牧羊業跌到了谷底
一個偉大的國家,就在於如何解決問題。德國用兩個台灣少有人聽過的概念,「群落生境」Biotope與「生物圈保護區」,數十年的時間,成功保住並且復興<施瓦本山谷>的遊牧產業。
== 群落生境 (Biotope) ==
(蘭斯\德國HfWU景觀建築系教授)
通常人們都會把群落生境Biotope理解為「值得保護的棲息地」,群落生境於是也是指「特別有價值的棲地」
在德國,一塊15坪的棲地,就可以劃設為一個被法律列管保護的"群落生境",且群落生境不只是自然環境,人為開墾出的環境,也可以是一個群落生境。但困難的是,德國人用紮實繁瑣的基礎調查,投入於了解整個群落生境的樣貌和它會造成什麼影響。
(公共電視紀錄片/記者)
科學家們在森林裡設陷阱捕捉昆蟲,也在樹林裡擺了不同樹種的木頭,研究各種木頭在腐爛過程中,會吸引什麼樣的微生物與昆蟲,這裡也設置了全天候的錄音設備,用聲音的頻率來研究這個地方的生物多樣性,這麼多的科學研究
(蘭斯\德國HfWU景觀建築系教授)
我們有一幅群落生境分佈圖,每隔數年就會準確地劃出不同的群落生境
(克斯登茱\德國生物多樣性探索研究中心區域經理)
每位研究人員都有義務,將自己的資料繳交至一個資料庫,五年過後,我們就有義務將這些資料開放給所有人取用
令人佩服的是,德國投入環境調查的科學家,從土壤研究者 植物生態學家 或微生物學家,數量之多之細,讓全球驚訝。也就是這套鉅細靡遺的生態研究,結果證明<施瓦本山谷>需要維持放牧式的土地使用,才能蓬勃當地生態,這才讓當地村民願意繼續支持放牧產業。
(公共電視紀錄片/記者)
如果沒有羊群吃草,刺柏乾原就會漸漸變成森林,同時,隨著遊牧路線,羊群在移動的過程中成為各地動植物的方舟,也就是說,牧羊產業提升了整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 生物圈保護區 ==
德國施瓦本山谷復興的另一重要方法,是在當地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倡議下,成立「生物圈保護區」
(派翠柏納特\德國施瓦本山谷生物圈保護中心主任)
「國家公園」和「生物圈保護區」的差別,在於「國家公園」明確地把重點放在自然環境的保護,而「生物圈保護區」主要是著重於人類和自然生態的和諧共生 共同演替,這裡的放牧產業若無法延續的話,是很糟糕的一件事
於是,要如何把放牧產業和牧羊人,融合在整個生態平衡裡,是生物圈保護區的主要考量點。被認為當地最首屈一指的牧羊人Stotz,就因此在羊毛生產之外,再開發出羊肉生產,在自家設立屠宰場,目前和整個城鎮規劃出的觀光和餐飲業,做一系列的經營和開發。例如,和明辛根小鎮以羊為主題的<赫爾曼旅館>合作。
(舒茲\德國Gasthof Herrmann餐廳主廚)
這是一塊從Stotz牧場出產的羊排
旅館內的羊肉就出自Stotz牧場,在地的手工高檔皮衣工坊,羊皮革也出自Stotz先生的牧場,地方政府還在這兒規劃出一條"山谷牧羊人步道",將牧羊人的遊牧路線串聯整理為健行步道,步道一日遊的終點就在一座農場,周末的園遊會裡,市集攤位上有手作羊毛織品,有孩子們最喜歡的剪羊毛秀,每個周末都有數百位觀光客來此,大大復興了原本將沒落的牧羊產業。
(波爾\德國Heinz Bauer手工皮件公司負責人)
我們必須做對的事情,對人類有益的事情,這與熱情 熱誠,對人類的尊重和對大自然的敬畏有關
以詳實的科學數據為本,以此來制定政策,幫助在地農牧民的需要,這是德國施瓦本山谷 死而復活的故事。我們忽然很羨慕有這樣一個地方,人與生態之間的共生關係,用德國人的說法:"和寶石一樣珍貴"。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 #彩墨展 #吳孟珊專訪
▲探討存在與轉化 - 吳孟珊筆下的變奏山水
▲從小與山為伍的吳孟珊,意識到近年來環境變遷對生態造成的迫害,大自然已非往昔美好,她企圖以創作者的角度呈現作品,呼籲大眾重新省視環境議題。
吳孟珊從小受熱愛藝術的母親影響,記憶中,母親總是會帶著她恣情地在牆壁上塗鴉,小學時,孟珊與母親靠著繪畫入門的書籍自學繪畫,而到孟珊國中後,開始上畫室學習鉛筆素描的基礎課程,因此升學時,也如她所願地進入復興商工繪畫組。這段期間,一直都是學習油畫與版畫的西方媒材為主,直到進入華梵大學後,孟珊進而接觸了水墨書法課程,從大學一路持續臨帖練字的習慣,至今未變。
大學畢業後的孟珊,轉而從事全然不同於水墨的設計工作–布料開發,她經常忙碌地出差和參展。2014年時,吳孟珊於某次因緣巧合下,突然有種想繼續念書的想法,因為對她來說,“設計”就是一種畫畫,從珠寶設計到包款設計、以及布料開發設計,都是為不同屬性的產品,進行一場美的視覺改造,她一直認為:設計,其實就是用電腦繪出自己想像中的草圖,在繪出前的過程需要資料收集:包含流行趨勢、色彩計畫、線條筆觸、材質搭配、價格考量、地區文化的接受度,這些就像是她在完成一件作品的本質,所富含的一切。於是,吳孟珊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也於台師大碩士水墨創作組開始進修,在重返校園的生活中,她在學習過程裡受到很大的影響、漸而建構起自我的反思,也由此衍生出山水系列創作的脈絡。
▲山的記憶
山為這次的主軸創作,吳孟珊幼時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與家人出遊時的景像,她最喜歡坐著車裡,享受著從窗內看著近景、望著遠方綿延不絕的山峰,當時假日遊玩最常經過的地方也都是山區,甚至後來考取上的華梵大學,也位於石碇區的大崙山上,幾乎都是以山為主的視覺記憶,對孟珊來說,也是一種安定以及沉穩的符號,反觀這幾年的氣候變遷,大環境的改變,讓她對於山這樣安定、沉穩的符號,有了一種不確定性的反詰。
▲生態轉變引起創作動機
面對近年來自然生態系統的變化,對人類社會造成極大的衝擊,這是從工業革命後所帶來的諸多後遺症,如環境污染,冰山融化,熱帶雨林的減少,火山爆發..等等自然災害的不確定性,吳孟珊深受環境變遷的影響,也對這樣現況有著許多感觸,她嘗試著以山的不同面貌,建構個人對於山的圖像語彙,表達對生態環境的反思,試著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係中,取得其中的平衡點。
▲大自然的循環為創作脈絡
此次展出的冷調冰山水系列,探討的是冰山與冰河的狀態演變,這是了解長期氣候變遷的重要指標,孟珊試著呈現人與自然共存的價值。她透過作品,希望喚起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物種的體認,與自然共生的價值、以線條筆畫方式進行創作,冰山與水的色彩意象,帶入北極熊物種與環境的關聯,企圖營造出不同的視覺觀感,並且表達自然生態的循環是相依的。
而較濃重感的火山水系列,也是此次展出中吳孟珊最滿意的創作。由於火山噴發和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火山作用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不僅造成人類與財產的損失,更會危及人類與大自然動植物的生命,反觀火山的益處從火山地質,火山地形以及後火山作用的地熱和溫泉,以及肥沃火山土壤都讓地表從新賦予新的開始,從反方向來表現,火山爆發下所展現的力量與生命契機。以重彩方式呈現火山爆發所帶來新造陸地的多彩多姿,並藉由繽紛多色的煙霧,而期待著未來的迷幻和生命力的不可限量。
長期從事設計產品流行趨勢工作的吳孟珊表示:其實在這個產業中,不難發現很多來自於不同國家文化的風俗,紡織貿易產業的趨勢、以及每一年的顏色、材質、新技術,對她來說,都是一種靈感的發想和來源,從紡織段來說,布料由經緯交織而成,產品根據顏色、季節、功能,不同種材質的搭配,就像藝術創作那樣的不可預期,是一種偶發性,但也可以是一種可預測性的結果。
▲環境變遷的反思
吳孟珊認為:創作代表一種精神上的生產活動,藉由藝術創作本質深入理解並且認識自我與人,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一種實踐的活動表現。從自然界中獲取的靈感–山,在個人水墨書寫性上,她試著譜出屬於自我調性的創作,也是一種對環境變遷的反思,期許大家在面對現代工業社會在人與生態環境上出現倫理的失衡,進而影響觀者,一同以行動來保護以及重視這個地球的生態。
▲吳孟珊–呈現變了奏的山水全貌,試著喚醒大眾的生態反思。
吳孟珊(MOSEN WU)簡歷: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 水墨創作組 在職碩士班 ( 2014/9~在學中)
華梵大學 美術系 水墨組 學士畢業 (2004/9 – 2008/6)
復興商工 美工科 繪畫組 畢業 (2000/9- 2003/6)
經歷:
協虹實業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09/8-2010/8)
瑞遠股份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0/8-2013/4)
潤泰全球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3/6-2014/9)
IROO 依洛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印花開發設計師 (2015/6-2016/7)
汎果創作國際有限公司 產品設計師 (2016/10~
經歷:
中華民國(第30屆)全國青年盃水彩寫生高中組比賽第2名
台北市光華獅子會(2002)水彩寫生優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張秀華 Youtube 的評價
核災食品不能吃的理由在於輻射汙染空氣及土壤,
土壤長出來的植物也會吸收到,吃草的牲畜也會受到影響,
而輻射汙染中以鍶90、鈷60以及銫137為主,
像銫137的影響要300年才會絕對安全,鍶90也要80-90年的時間,
吃下這些受汙染的食品,會增加罹患白血病及癌症的風險。
有波蘭記者進入福島核災現場,拍攝到長有白色斑點的牛,
先前日本知名主持人大塚範一多次公開試吃福島蔬菜,
如今證實罹患血癌,現在住院接受化療。
看完這些相片、影片,市長,你敢吃嗎?
各位局處首長,你們敢吃嗎?
市長要有Guts,對的事要堅持到底,
不要說要看中央還是什麼其他的藉口,
人民的安全不能拿來開玩笑,更不能當殺人兇手,
該捍衛的一定要捍衛,
維護市民的健康安全是市長的責任,市民健康最重要,
不能當中央政府的幫兇!
感謝所有議員的支持共同聯署
「日本福島核災食品不得進入嘉義市販售」,
也肯定市長今日質詢時,
答應與議員、市民同一陣線,把關市民的健康。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土壤地理與環境教育教學資源- 土壤功能與重要性 - Google Sites 的相關結果
植物 的根必須生長在土壤中,透過土壤對植株的機械支撐力量,同時透過根部吸收養分而使植物能維持生命。因此在生態系中,不同的土壤性質就會產生不同的植被狀況,也會間接 ... ... <看更多>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知識推廣] 土壤酸鹼(pH) 值對植物營養的影響-- 最新消息 的相關結果
土壤 酸鹼值對植物營養有效性的影響主要肇因於各種作物養分随pH而變的形態與溶解度。土壤酸鹼值小於5.5時,溶解性的鐵、鋁及錳含量會增加,但是在植物的 ... ... <看更多>
土壤對植物的影響 在 黃瑞彰:土壤健康與植物營養診斷 - 農傳媒 的相關結果
土壤 內土壤酸鹼度對礦物營養元素有效性的影響。 · 過度施肥易導致土壤鹽化、植株生長差。 · 土壤鹽化,植株生育不良,使葉緣出現枯焦癥狀。 · 土壤中養分吸收相助及拮抗之相互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