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8 鄧惠文時間
.
來賓:
書籍《溫柔是我,剛強也是我:來自薩提爾的生命啟發》作者胡慧嫚
.
摘要:
.
胡:薩提爾女士對生命的態度是很像Rogers的人本主義,是相信每一個人都具有力量,具備足夠的資源。當諮商師在與個案對話時,其實並不是在「幫他」或是「解救他」,而是把他放在他的主體,相信他可以有力量。我覺得薩提爾給我的共鳴是對人的尊重與相信,薩提爾女士也是家庭治療師,她相信每個人都是個體,但同時也在系統裡,也受家庭、社會的影響。她在書裡將人的溝通模式分成討好、指責、超理智與打岔型,我覺得這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個較容易看見自己、開啟自我探索的方式。
.
鄧:在你的書裡面,這幾個姿態即使是原本完全都不懂的人,好像看書後就能馬上了解。我們進入你介紹的方式,主角艾莉的開場就是在公司,一開始就是在很大的壓力下,後來再到她山上的朋友蘇青那邊去,聽起來這個背景是很薩提爾的,充滿大自然意象描寫的農莊,中間也可以嗅聞到蘇青沏了一壺花茶的香氣。當艾莉提到她的困擾,蘇青是以一種引導她去看見問題的方式,所以我在想這也很像你剛剛談到的,蘇青這個角色並不是一個治療師,但他也不只是一個跟艾莉完全處在一個層次的朋友,他其實是有一個「覺知者」的身分,他也不是用一個教誨的方式,而是用啟發的方式,我想這是可以看出你剛剛提到薩提爾的精神。
.
胡:所以蘇青對艾莉有很大的接納,他並沒有去評價、沒有去貼標籤,也沒有把自己認為的好壞對錯拋給艾莉,而是讓她自己去尋找,去看見自己要什麼。這也是跟我對人的態度相符合的,就是自在。……在薩提爾治療模式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冰山理論」,在冰山的底層有一個「自己」,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我自己的詮釋跟感觸,例如我們很容易在路上看到一個人,大家都覺得他很帥或很美,是有自己的標準跟條件的;但我們如果看到一個人很自在,我們沒辦法明確地勾勒出那是什麼樣子,這也是我過往在生命裡的好奇跟探問,我覺得薩提爾裡面,我的詮釋是:那個真實的自己,真正的存在。那個自在的人就是真實的他,不是別人期待的他,也不是自己希望變成的他,當你可以知道你自己是誰,並把自己活出來,就是自在。
.
鄧:在很多薩提爾的工作坊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一個好的引導者、支持者,都會讓你看到你原本很困擾的問題,它本身不見得是一個這麼糟糕的事情,或是你能不能用一種翻轉的角度去看它。所以也有人說薩提爾就像是讓每個人重新再成長一次。我也聽過某些人分享,在薩提爾工作坊中的治療師,並不這麼隱藏自我的經歷,例如我聽過某個朋友,他參加過各種形式的工作坊,但當他某次進到薩提爾工作坊中,他告訴我他的驚訝,因為在工作坊中的老師直接就告訴他們自己是如何對待他的兒子,而他的兒子成為怎麼樣的少年。因為一般的諮商師其實並不會做這樣的事情,大多會保持著自己的隱私,跟個案之間的界限是很明顯的,所以這位朋友就覺得很震撼,因為他從未在這種心理治療領域中感受到跟治療師是一種人跟人的關係。這是我很大的印象,也是我很大的問號,像這樣的感動跟你以前的經歷,在你創辦的Happy Talk,為什麼你想用人跟人的關係,而不是傳統治療師跟個案的治療關係呢?
.
胡:像你剛剛提到的帶團體的治療師,我還是要講每一個治療師都有自己的信念跟個人化,不過的確薩提爾會說「我們常會被困在角色之中,而忘記自己是個人。」所以不管我的角色是治療師或是在Happy Talk裡面,我認為都是人跟人的相遇,這個人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自在」,並不是我今天在角色中要做什麼事情就將我的人蓋住了。但是每個人的人我界限、自我揭露要揭露多少,薩提爾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都是每個人的差異性。以人跟人相遇這件事情,其實薩提爾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我們如何成為一個人?」而人本主義的Rogers也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
.
鄧:你成立的這個Happy Talk,它並不是心理諮商,但也不是沒有心理背景的純粹的聊天,所以你的理想是?
.
胡:這是我的一個創意發想,Happy Talk比較像是心靈SPA,因為我一直希望離開心理諮商的病理感跟嚴肅感,還有一部分是我過去二十年的採訪經驗,我採訪過超過1000人,我在這二十年裡累積的經驗與體會,和我學心理諮商結合起來,所以我很想用一些新的方式跟現代人接觸,所以我才發想「心靈SPA,幸福對話」的概念。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7kiYJ-DzPk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關心「親密關係」看這裡~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WhUGYRH7MogudldI0jtC9Qaq3mh1VD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
團體諮商理論 在 Facebook 八卦
#如果你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
#只用自我認知去推論對方感受
#那每段關係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
在我工作的對象中,如果他們在人際社交中容易出現問題,例如有容易被排擠的情形,大多數都是在中學時期就開始有此現象。而人際問題往往會一路跟隨至成年時期,讓他們在與人相處上有很多憂慮,進入新環境總是害怕自己會不會再重演。其實,人際關係的不穩定,往往也與個人的自我不穩定有關。可能來自過大的我,或過小的我,也就是在人際互動中有自以為是的狀態,不自覺貶低他人,或是自我貶低的情形,不自覺討好他人。
而這種自我不穩定狀態,會引發三種人際互動情形,分別是:第一、錯誤的人際知覺;第二、缺乏人際核對能力;第三、過度尋求認可。
#人際互動困境一 #錯誤的人際知覺
首先,我帶你了解,錯誤的人際知覺。所謂「人際知覺」是一個人在社交情境中,如何去判斷他人的行為,進而認定這個人的狀態或關係的狀態,常見的有:
1.先入為主
他們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理性客觀,而是將主觀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類型的人。例如:看見對方板著臉,就認為對方一定很難相處;或者看見對方找零錢的方式,就認為對方一定很吝嗇等。
2.投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會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例如:對自己很自戀的人,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就以為他人對自己有好感;對自己很自卑的人,見到他人別過目光,就認為對方也不喜歡自己,而對方可能只是較內向或不知所措罷了。
3.情緒效應
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讓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人,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例如:你現在覺得不開心,就覺得所有人都在針對你;你最近都被人拒絕,就容易過度解讀他人的已讀不回、拒絕或冷淡對待,但有可能只是對方當下過於忙碌。
說實在的,我們的確會在某些情境下不由自主地錯誤判斷某些事情,畢竟每個人的生活脈絡非常不同。就拿約會遲到這件事,在不同國家對時間的感受截然不同,有些人覺得晚到十五分鐘還好,但有些人覺得是極其不尊重。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性有這麼大的不同,在人際互動裡若沒有去了解與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的需求,你可能會陷入自己的小劇場中推論對方的狀態,認為自己在對方心中就是不重要的小螺絲釘,而讓關係漸行漸遠。很有可能你在很多段關係最後都容易走向這樣的局面。你發現了嗎?
如果你不懂得去澄清事實或表達自己在關係中的需求,只用自己的認知去推論對方的狀態,那麼你就會卡在同樣的情節裡,不斷地複製、受傷又挫敗。這也是我接下來要提的第二種人際互動困境—「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
#人際互動困境二 #缺乏人際核對的能力
有時候你可能不知道怎麼說、何時何地去說、說些什麼?又或是,有時候你不確定能不能對別人說,說了會不會被討厭、被拒絕或者被嘲諷?也就是,你缺乏人核對能力,這還是會指向「自我」的穩定性。
親愛的,你要先問問自己,我在關係中有沒有價值?有沒有付出?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要接著問自己,我是否能認可我的需求,以及澄清我的疑問?如果你的答案是十足的否定,那也難怪你常在人際互動中受委屈、也受挫敗,很可能你都不懂得尊重自己,所以他人也跟著不會尊重你的意願與需求。你可能會想問,要如何培養在互動中人際核對的能力呢?
你需要做的是「協助自己覺察看人的視角」。
在著名的溝通分析理論(Transactional Analysis)中,提到一個重要概念:「我好,你也好」。也就是在看人的觀點上,如果你容易對人有先入為主,甚至帶有敵意的判斷時,你就要注意自己是不是經常以「你不好」的視角,容易覺得別人要找你麻煩;如果你在人際中,經常覺得自責、什麼都做不好、不被喜歡,就要留意自己是不是經常帶著「我不好」的視框。
你可以帶著「我好,你也好」的視角來練習人際核對的能力,這對你會非常有幫助。當你核對後,將更能拓展你的視角,看到人性不同的面向。成功經驗的累積會帶給你更強化「我好,你也好」的視角,也讓你真正不斷吸引更多「對自己和他人都善良的人」與你為伍。
再來,我們談談因自我不穩定狀態,引發的第三種人際互動困境—「過度尋求認可」。
#人際互動困境三 #過度尋求認可
其實每個人在人際互動中,都會某種程度地想要尋求認可。因為被彼此認可時,能強化關係的強韌度,也能感覺到自己在關係中存在的重要性與價值感。但當你過度想被認可時,就會造成以下現象:
1.過度表現
太想要呈現自己的好、自己的優點,有時候讓人反感的是,你可能會將過往的英雄史都帶出來,就希望換得對方肯定與讚賞的神情。曾在我某一堂課的討論中,有學員說到自己在工作中投入太多心思,而感覺自己被耗竭。正當我們一群人認真探討原因時,一位學員插話進來,說到他覺得對工作上手又游刃有餘的人,是不會覺得耗竭的。這時,討論的氛圍瞬間被冰凍。這位學員並沒有發現,他的發言在間接表明自己工作能力很好、他人工作能力很差,在過度表現中,讓人對他產生排拒感。
2.過度討好
過度細心體貼地想要服務對方,雖看似是暖男或暖女的舉動,可是有時卻讓人承擔不起。除了不知如何回應而有壓力之外,也會讓對方覺得你是不是弱化了他的能力,當對方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孩子。這會讓人想要保持距離,你也可能因此覺得挫敗,為什麼自己付出這麼多,卻反而換來距離感。
3.過度合群
合群在集體主義下是種美德,但當這個合群造成你失去準則的判斷,那就是有害的。畢竟有許多人打著合群的名義,要求你承擔他人該做的事情,而讓你成為被利用的對象,使得他人並不會珍惜你的付出。若你是過度合群的人,往往是源於你內心強烈渴望團體歸屬感,所以,當團體共同討厭一個人時,你也就自然加入一起討厭對方,或當先鋒去做破壞他人名譽的事。但你知道嗎?這很可能使你最後落得裡外不是人。
#如何撫平人際焦慮?
最後,我想告訴你:真摯的友誼往往來自「發自內心的感受」,人際互動中沒有內在感受的連結,往往只會流於表面的社交互動。因此,小美可以向小花坦誠自己的部分是:「我當時很想跟他們拉近關係,所以很擔心如果我拒絕他們的要求會被討厭。坦白說,我也覺得這樣透露細節很不妥,但我沒有勇氣拒絕他們。」
接著,進到尋求他人原諒的層次,這需要深層地去同理對方的感受。你需要徹底明白你的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影響,甚至是痛苦,如果對方沒有感受到你的理解,就不會感受到你的歉意。所以,小美可以對小花這麼說:「我真的很抱歉,這麼做一定讓你覺得自己被背叛了,也有被欺騙的感覺。我相信你當初是信任我,才加我好友,跟我分享你的生活。我也知道你後來非常生氣,我真的覺得非常內疚,真的很抱歉,你願意再給我一次機會嗎?」
當你說完這些,你還是要將原不原諒的權力給予對方,畢竟他人因為你的行為感覺受傷,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快從受傷的感受中復原,強壯到可以立刻再次信任,因此,你需要給彼此一些時間。
最終,很重要的是,你要練習與自己和解,而不是讓這次人際挫敗經驗,再次成為你與人互動的焦慮來源。你需要理解自己那份對歸屬與連結的匱乏、對自我的不肯定,你才能真正從人際經驗中,學習如何提升自己,以及適切地連結他人與維持關係。如此,你才不會在一生中不斷複製人際挫敗的經驗。
--
📖 本文節錄自《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作者 吳姵瑩Chloe Wu 心理師 為 愛心理:探索心理認識自己的最佳平台 創辦人、諮商心理師,本書由 三采文化Suncolor 發行。
閱讀更多:https://tinyurl.com/y6j46jwz
團體諮商理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八卦
「戒吼媽」十大教戰守則【親子天下╱李佩芬】
你是否常因孩子白天的脫序行為忍不住開罵,晚上又落寞的在臉書裡暗自懺悔?若你也是「吼媽」一族──沒關係,解鈴仍需繫鈴人。要掌控負面情緒,不妨先從心理學了解那位「生氣的自己」究竟是怎麼回事。
親職教育講師,也是國內許多父母成長團體專業帶領者楊俐容,曾援引心理學的PAC親職溝通理論指出,每位大人心中,都同時藏著父母(Parent)、成人(Adult)與孩童(Child)三種分身。當我們被孩子的行為點燃怒氣時,往往也是自己內心中那位「孩童分身」冒出頭,跟家裡「猴死囝仔」硬槓的緊繃時刻!
不過千萬記得,「帶著怒氣教養孩子,會讓我們在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都急速降低,這時談教養,遠比不教養更糟糕!」有十五年親職團體帶領經驗的李顯文,在長年「父母效能系統化訓練課程」(STEP)的學習與實踐中,領略到這個平凡卻重要的道理。
如果父母能在怒氣飆升時,慢慢練習使用合宜的語言與行為來「戒吼」,不僅能做到最佳情緒示範,更能避免怒氣高張下口不擇言的悔恨
10個法寶,打開情緒救生閥當血壓飆升情緒瀕臨破表時,「親子暫時隔離」是絕對重要的。以下整理親職專家傳授的幾項妙招,幫助你打開情緒的救生閥:
★深層吐納法:什麼都別說,請呼吸,再呼吸,深─呼─吸……。
★默念神明法:無論你信奉的是上帝、佛祖、聖母還是阿拉……當深呼吸數10秒依然沒用時,請再與你的「守護神」交流30秒。
★嘉言記錄法:就算平時沒有與神明親近的習慣也沒關係,抄錄心有戚戚焉的教養金句,火氣上升時趕緊翻閱。
★美好回憶法:看看孩子年幼時期的超可愛照片,想想當年美好時光,告訴自己當年的小天使依舊在。
★勞動忘憂法:不論是洗碗、刷馬桶、燙衣服或揉麵團,身體勞動有助抒解壓力與怒氣。
★公告周知法:就像公告諸親朋好友自己要「戒菸」一般,戒吼也可比照辦理,讓支持團體幫助你自我提醒。
★尋求支援法:媽媽「一定要有」應援團。讓支持團體「幫忙」自我提醒,碰到與孩子有衝突時,找心理諮商輔導機構,或是與能夠傾訴的親朋好友傾訴,趕走情緒垃圾。
★換位思考法:在與應援團親友交流的過程中,把自家孩子的問題他人化,或是借用其他人的眼睛與角度看自己的問題,往往能跳出自我盲點。
★另覓焦點法:透過培養嗜好、發揮專長的方式,讓自己不要將全副心力聚焦在孩子身上。給彼此一點距離與空間,也讓孩子看到熱情投入其他事物的你。
★自我肯定法:這對「高自尊」型的媽咪非常需要,避免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要經常針對「嘗試與努力」激勵自己。
(資料來源:笛飛兒EQ教育親職顧問鍾佳蓉、父母效能系統化訓練課程資深領導員李顯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教系兼任講師郭色嬌、台北市親職教育協會創會理事長曾家炎、親子天下李佩芬彙整)
http://udn.com/NEWS/LIFE/X1/7901410.shtml#ixzz2TRDUbbac
團體諮商理論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評價
關心「親密關係」看這裡~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tWhUGYRH7MogudldI0jtC9Qaq3mh1VD3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嘉玲的新書看這裡喔~《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博客來 https://bit.ly/2PeJwG6
誠品 https://bit.ly/2PQePnx
金石堂 https://bit.ly/2R8ZwGF
三民 https://bit.ly/2CyRjYq
讀冊 https://bit.ly/2Sd8rIt
MOMO https://bit.ly/2CCPs4G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2/24(日)或 03/16(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 2019.04.13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二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人際維基】桌遊工作坊~帶給你更多新鮮的玩法與樂趣~2019.04.14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545
【2019/05/03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19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在生活裡或職場上,你有沒有被情緒勒索的經驗?明明心裡不願意,但又必須配合對方的要求?似乎沒有辦法Say No。
我講兩個你一定聽過的例子喔。原本相處還不錯的朋友,在對方談了個戀愛之後,他變得不再跟大家來往。
以前呢,大家都一起吃飯、聯絡感情,可是他現在常常苦著一張臉對你說:「我的男朋友或女朋友,為了我跟家裡鬧翻,他說自己喔,為了我犧牲這麼大,要我下班之後就回去陪他,所以我不能跟你們出去…」
或者是一些職業婦女,在談到對小朋友的教養,她就會很困擾的說:「我是個媽媽,因為工作沒有辦法陪孩子,所以孩子只要一哭,說要買玩具,我就沒辦法拒絕…」
你有沒有想過,他們明明不開心,但卻沒有辦法「拒絕」。聽出來了沒有?這兩個例子,他們的共通點,都是被「罪惡感」綁架了!
在我繼續講之前喔,其實我們思考一下,「罪惡感」難道是一件壞事嗎?其實它不是,相反的「罪惡感」它是幫助我們,區分好人或壞人的一個指標。
一般我們來說喔,在普通的概念裡面,壞人因為他沒有罪惡感。所以他做犯法的事情,他心裡不會有負擔;所以他對於造成別人的困擾、社會不安的這件事情,他沒有內在的自我阻止的這樣的功能。
可是好人就相反。所以我們知道「罪惡感」可以幫助一個社會的運作。可是如果放到人際關係裡面,如果你為了當好人,而讓罪惡感無限漫延,你覺得會發生什麼事呢?
如果我們撇除道德,「罪惡感」的另外一個側面,就是我們太在乎別人的評價,我們不想讓別人失望,所以呢,只好讓自己失望啊!
如果是在愛情裡面的關係,你交往的對象是那種整天抱怨,而你因為這樣的罪惡感,總覺得先提分手就是個負心漢,或者是就是一個無情的人、拋棄了對方。
你開始這樣想的時候,其實不用等到結婚,你的愛情就已經躺到棺材裡了。而且這段關係,早晚會讓你爆炸的。
其實呢,「罪惡感」不是天生的,它而是後天學習來的一個觀念。所以,如果我們不想要被「罪惡感」綁架,我們就要知道這裡面的關鍵在哪裡。
說文解字一下,我們先把「罪惡感」三個字,拆開來理解。
先談「罪」,「罪」之所以成立,是為了某個組識,或者是團體可以順利的運作,而制定了一套法律或者是規則。那只要違反的人,就會被「定罪」,它的目的是讓人感覺到畏懼。
而「惡」呢,是依照剛剛的「罪」的這個規範,或者是法律,有了好壞之分。如果違反了,就會覺得自己是不好的、就是一個惡人。
那「感」呢,是一種心理上的情緒狀態。
當你理解「罪惡感」之後喔,那現在的問題來了,是誰規定先提出分手的人,就是負心漢?是誰說職業婦女就不能以事業為重,否則呢,她就不能成為一個好太太、好媽媽?
這就像過去的黑奴政策、女性沒有投票權。這些不合理,而且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但是一直到現在,卻深深的影響著我們,你覺得這合理嗎?
現在一個人要告訴你,女人沒辦法參政,你會不會覺得他腦袋有問題?可是當我們對人際,或者在我們的關係裡面的某些罪惡感綁住;我們卻很少去檢查,那是不是自己腦袋有問題,或者是這些觀念有沒有調整的必要?
其實我們人喔,也因為感受的到「罪惡感」,但是卻感受不到過時價值觀,帶給我們的這種束縛,所以會讓我們這麼辛苦。
就像是喔,職業婦女她不敢對孩子提出必要的要求,是因為她內心認為,女人就要為家庭犧牲自己。而自己選擇了工作,好像自己是個不是太合格的女人,或者是媽媽,感覺到對孩子的虧欠。
所以,當她被「罪惡感」綁架的時候,她就不敢適當的管教自己的孩子,跟孩子的關係,就只能朝向一個可能是一種很扭曲、很不健康的方向發展。
事實上呢,這樣的捆綁跟束縛,不止是對女性,其實對男性也是一樣。就像有些爸爸,因為忙於工作,沒有辦法陪伴孩子。所以,只要孩子一開口他就買禮物、他就買玩具。
因為他不願意看到孩子不開心,這也是他內心的罪惡感,讓他去覺得哦~我好像一定要做這樣的補償的動作。
所以囉,當我們理解到這一層,那要怎麼擺脫「罪惡感」的束縛?作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問自己喔,為什麼我需要覺得自己有罪?這個罪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這樣想嗎?
你只有想通了這一點,重新改寫自己的信念,你的罪惡感才會消失。
也就是說,熱愛工作的職業婦女,不是透過滿足孩子,或者是辭掉工作,這種二選一,來處理「罪惡感」。
你可以換個想法,一個好媽媽,不等於要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而是要做孩子的好榜樣,這樣才是一個好媽媽。
也就是說,妳自己追求夢想,妳成為一個獨立的人,妳是不是為孩子,就起了一個很重要的示範?
所以,你可以在工作上有所表現,而且回到家之後,也能夠對小孩有所要求。這樣子才是一個健康、而且是相互滋養,能夠前進的關係。
它不是二選一,它不是二分法,它是一示範我活出什麼樣子?我讓你孩子看到,於是呢,我除了要求我自己之外,我也可以要求我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知道喔,「信念」是罪惡感的源頭,那你更加要知道的就是,這樣子不自覺的信念,很有可能變成一種「控制」跟「被控制」的武器。
就像是現在,很多年輕朋友的困擾。很多年輕朋友,因為買房子不容易,所以在投入職場之後,依然跟父母親同住,所以就很難拒絕父母親的規定。
比如說,父母親要你下班就要早點回家,不要太常跟朋友出去玩,或者是他們希望你沒事不要亂跑,不管買任何東西,或者上任何課程都是浪費錢。
那好不容易有了穩定的工作,就要趕快成家、生小孩。如果年輕人不聽話,就說他們自私、不孝,讓孩子充滿「罪惡感」。
那基本上呢,子女應該要孝順父母,這概念一點錯都沒有。只是我們必須知道,這樣的「應該」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底下成立的?而不是讓原本的善意,扭曲成對子女成長的一種負擔跟妨礙。
該讓子女長大、放手,是不是就要放手呢?人都應該要有「罪惡感」,但人也有基本的需求。我們都要避免因為罪惡感,而不斷的用美麗的謊言來合理化,用麻痹自己的方式,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你想想看這樣長久下去,關係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叫做愛,它還能剩下多少?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裡面,也有因為罪惡感,讓你覺得動彈不得、而又讓你覺得不斷消耗…不管消耗自己的時間、消耗自己的情緒、消耗自己的能量。
當你卡在這種關係裡的時候,我很推薦你可以讀讀這本《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是我的伴侶,諮商心理師楊嘉玲老師,在2018年出版的一本書喔。
在這本書裡面,我們會用很多實際的案例,讓你體會怎麼樣改寫自己「罪惡感」的信念?
而且還會幫助你看見,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罪惡感」來操弄你的人,事實上在癱瘓你的行動跟思考的能力,這樣的一個事實,讓你繼續的留在一個不健康的關係裡。
所以,如果你也很想要處理,這樣子令人困擾、又挫折的關係,想要有一個清爽人生,那你千萬不要錯過這一本書。其實人生說到底,你永遠可以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
這一本書相關的購買連結,在我們影片說明裡面都有,我很相信你在讀完之後,你會更瞭解「罪惡感」它的全貌。
怎麼樣控制你、怎麼樣困住你,你會知道關係可以怎麼調整,才能夠讓自己跟別人都舒服;不會因為情感的過份牽絆,讓彼此越活越不開心。
很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除了今天談到的《我決定,生活裡只留下對的人》這一本書,希望你繼續支持之外。
我們近期也推出了一門線上課程,這一門線上課程,叫做《時間駕訓班》。因為是透過線上的學習,所以很方便你不管在任何的時空、地點,或者是狀態,而且只需要用聽的。
那我本身是一個心理學家,這麼多年這樣下來,結合了很多心理學的理論跟實務,最重要一點是自己的實踐。
因為很多人很好奇哦,我本身是個老闆,心理學家,我還要做很多的個案教練、「一天聽一點」…等等這麼多事。可是似乎看我的整個生活品質,又能夠維持得很好,而且還活的還蠻游刃有餘的。
那到底我怎麼做到的?其實不是我有三頭六臂,也不是我天賦異稟,我只是回到大腦運作的核心關鍵,而開啓了效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
所以我相信這一門線上課程,可以幫助你回到最根本的核心;不僅是讓你建立起正確的觀念,還能夠讓你掌握一些必要提升自己效率的工具。
很希望能夠跟你一起前進,歡迎你的加入,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團體諮商理論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愛媽媽,為什麼這麼難?」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黃惠萱 心理師
內容簡介:
「如果早20年看到這本書,媽媽就可以沒有遺憾的離開……」──資深媒體人陳安儀最深的疼痛與吶喊。
一本給女兒,也給媽媽的母女關係療癒書。
「只要和媽媽相處超過三天,我們就一定會吵架。」
「我無法忘記媽媽對我的批評、謾罵與控制……」
「我怨恨媽媽,但看她流淚,我的心卻好刺痛。」
世界上,再沒有一種關係,
如同母親與女兒之間,緊密複雜、幽微又糾葛。
當帶傷的女人成為母親,當所有心理困頓在家族裡代代相傳,
身為女兒的妳,有機會將彼此的傷痛劃上句點。
★完整收錄20種令女兒煎熬、痛苦的母親類型。
★38種給女兒的自我療癒方式。
★3段暖心的修復叮嚀。
讓「每一個媽媽」的成長創傷被看見,
讓困在痛苦裡的「每一個女兒」都能被擁抱。
曾經,那個好小好小的妳,媽媽就是妳的天地,妳的全世界。
媽媽微笑,妳的心就暖成一片;媽媽蹙眉,妳感覺心灰灰;而媽媽一哭,妳也跟著掉淚。
小小的妳,很想好好保護媽媽,更想一直擁有媽媽的愛,但……
「我身上像是多長一顆心,隨時準備照顧媽媽。」──憂鬱型的母親
「大家都欺負媽媽,只有我為媽媽抱不平……」──懦弱型的母親
「媽媽,我過得好,是不是會傷害到妳?」──嫉妒型的母親
「媽媽說她都是為了我好,可是我一吃東西就狂吐。」──控制型的母親
「我在每個愛我的人身上,尋找媽媽的味道……」──缺席型的母親
「最應該保護我的人,卻看著我被爸爸性侵……」──旁觀型的母親
「小時候我字寫不好,媽媽就說我是雜種、蠢豬。她用棍子打我的手,甚至用針刺我的手。」──殘忍型的母親……
20個真實案例,每一篇都令人唏噓,甚至噙滿淚水。
女兒即使脫離母體,卻往往有條無形的「心理臍帶」,連結母親與女兒,讓彼此成為聯繫很深,但又糾葛不已的生命共同體。
黃惠萱心理師在這本談論母女關係的書裡,探討20種讓女兒煎熬、痛苦的母親類型。與一般談論此類型的書不同,除了女兒的困境,黃心理師更細膩分析母親在成長環境中所受的種種貧乏與創傷。母親不是不愛女兒,但她可能是沒有能力;母親也不是不回應女兒,但她可能身上滿是傷……
而當女兒覺察母親所帶來的桎梏與傷害,除了理解母親當年的困境,並在相處上,立下情緒界限外,女兒也需先放下罪惡感,例如「媽媽養我很辛苦,我不是應該多體諒她?」「媽媽是因為愛我才這麼做,我怎麼可以生她的氣呢?」等,而更重要的是,慢慢找尋自我,讓「自我的碎片」回家,讓困在痛苦裡的「每一個妳」都能被擁抱……
作者簡介:黃惠萱
臨床心理師,同時也兼具女兒、妻子、媳婦與母親的角色。目前於黃偉俐診所擔任臨床心理師,並於《商業周刊》良醫健康網擔任專欄作家。
畢業於中正大學心理系,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曾任職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臨床心理師 、台北市心理衛生中心團體帶領者。
希望透過簡單的心理學理論與諮商經驗的分享,帶給一樣身兼多重角色的女性心靈上的支持與鼓舞。
作者粉絲頁: 心理師與女人聊心室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團體諮商理論 在 202003 2團體輔導理論與實務1 心理學五大派流2 諮 ... - YouTube 的八卦
202003-2 團體 輔導 理論 與實務1.心理學五大派流2. 諮商理論 4大取向3.心理分析學派觀點4. 團體 輔導的發展5. 團體 輔導目標6. 團體 輔導技術.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