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記者曾問我,在佳龍擔任交通部長時最有感的施政是什麼?我當時不假思索回答,應該是改善偏鄕交通不便的問題吧!
台灣的國土面積不算大,但交通可及性的城鄉差距卻很明顯。偏鄉地區的地理位置、人口結構與生活條件上,與都會區的發展型態有極大的差異;都會區的交通治理思維無法套用在偏鄉。政府有責任提供偏鄉國人就醫、就學、就業等「基本民行」,因此,讓偏鄉的民眾都能擁有高品質的公共運輸,落實「行的正義」,一直是我致力的方向。
長久以來,政府投注大量資源在高鐵、台鐵、高速公路等城際運輸,而大都會內也有捷運、公車、計程車、公共自行車等多元大眾運具可供選擇。然而,在偏遠地區,卻有長者、孩童需要步行一小時才能走到公車站牌,等著搭公車就醫或就學,通勤的時間甚至遠超過搭高鐵往返北高。
在這樣的窘境下,屏東高齡八十多歲的旭海阿伯,開著私家車服務當地長者的就醫、代購;然而像這樣的善心義舉,若收取費用補貼成本,卻會面臨違法攬客的法規爭議。
偏鄉交通服務需要政府的力量,政府必須要揚棄官本位,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我曾到台東縣延平鄉視察交通部推動的「噗噗共乘」計畫,在原鄉部落提供「需求反應式公共運輸服務」,先了解切合居民生活的需求後,再由政府推出誘因,鼓勵返鄉青年提供預約式的交通服務,讓在地資源服務在地,銜接公路客運到部落的最後一哩路。
接著交通部著手鬆綁法規、整合資源,放寬偏鄉交通服務的經營資格與門檻,輔導民間團體或個人合法,在特定條件下許可白牌車投入偏鄉交通服務。去年底在屏東縣滿州鄉首次推出「幸福巴士2.0」計畫,首度由民間社福團體一粒麥子基金會經營,整合衛福部長照服務、教育部學生接送、原民會職業訓練補助、地方政府敬老卡點數,運用科技平台串連資源及服務,結合交通平權「人本」、官民資源「整合」及法規「鬆綁」等政策創新,出現永續發展的可能性,改善民眾生活,也創造在地就業機會。
偏鄉面臨人口老化與流失、隔代教養等問題,要發展地方創生及觀光來改善,必須先健全交通鏈結。但政府無論在體制、預算、人力,都不是全能的;因此,除了造橋鋪路的建設之外,透過體制或法規的調整創造誘因,與社會各界協力,才能將偏鄉的交通服務作根本性的改良,而不偏廢於單一的治理方式,並保有當地的生活型態。
由上而下的管理,在地人難以投入,若能透過滾動式法規調適、跨部會整合,連結民間資源,利用數位匯流和萬物聯網的時代,才能將人流、物流、金流、資訊流串連起來。未來也可善用平台和資料經濟成為創新服務的驅動力,整合錯置的資源,活絡在地,發展產業,才能創造新的價值永續發展。
感謝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體檢行的正義」,引領社會各界許多省思,偏鄉的交通平權是重要的課題,盼政府與各界持續關注。
台灣尚是年輕的國家,在治理層面需持續進行民主深化、並創新治理模式。唯有從「官本位」改變為「民本位」,才能改變治理的思維,把每一個人民當主人,也才能服務到每一個人民。把「行的正義」落實在偏遠不便的地區,才是進步政府的表徵。
✅全文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548416
🔺照片是去年12月在屏東參加幸福巴士2.0記者會。
噗噗共乘平台 在 楊華美 花蓮縣議員 Facebook 八卦
🚕【花蓮偏鄉暨原鄉公共運輸-噗噗共乘】🚌
三週來,連續參加了兩場關於「花蓮偏鄉暨原鄉公共運輸」的會議,讓我得以更進一步了解花東偏鄉目前如何導入多元公共運輸機制,例如:幸福巴士、公車小黃和噗噗共乘等,企圖滿足民眾就醫、就學和處理日常生活事務等需求。其中,要特別跟大家介紹「#噗噗共乘」這個不一昧強調花錢買新車,而是著眼盤點與媒合資源的在地多元車輛共享服務。🚖🚘
噗噗共乘的營運精神是:地方為主,中央為輔,也就是:
由了解地方的地方政府或是在地非營利組織(例如:社區發展協會、教會等)為主導,成立在地多元車輛共享的媒合平台,中央提供提供資源設備和技術,輔助建置。👩🏫👨🏫
👉關於服務提供端👈
這個媒合中心會一邊盤點在地既有的大眾運輸系統,所以服務上不和既有業者競爭,同時清楚幹線公車和鐵路班次資訊,得以做轉銜接送;另一方面盤點在地可以運用及願意加入服務的多元車輛,包含教會、協會、學校、公所等單位的車輛,以及計程車、自用車,數量之外,也洽談可以服務的時段,審核加入的資格,同時徵詢以及篩選適任的駕駛,並進行車輛及人員的派遣。
👉關於需求端👈
媒合中心除了廣泛讓地方的學校、機關和民眾瞭解這項服務,並走訪機構與民間精準掌握需求之所在,同時也提供多元的預約管道,維持便利的電話預約之外,民眾也可以透過line@生活圈或是網路平台,線上進行預約以及得到媒合結果的回報。
換句話說,噗噗共乘結合在地車輛與司機資源,透過乘車媒合服務中心的預約管道,以共享運輸的模式,安排車輛進行共乘載客服務,目前已在 #台東延平鄉、#花蓮萬榮鄉 和 #卓溪鄉 試辦中。從這三個案例說明中,很明顯可以看到噗噗共乘目前穩定的接送兒童及青少年上下學,以及長輩到日托站活動,另外對於民眾就醫和生活採買上也提供了有彈性的類個別化服務。
競選時我提出「#社區循環巴士」的訴求,以在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為取向,規劃區域性的環狀的公共交通,尤其是希望能增加長輩、婦女和青少年的移動性。雖然不是要把噗噗共乘套用在花蓮市,但是在噗噗共乘的討論中,我看到原來花蓮市和花蓮縣北、中、南區的社區類似,既有的公共運輸無法回應在地因應人口老化及家庭結構變化所產生的乘車需求。新的一年,我會繼續關心在地交通的需求與議題,交通運輸建置必須以在地的需求為主,提供的除了是人的空間移動之外,更是對於人的尊重,以及對於家庭及社區的關懷。🤗
噗噗共乘平台 在 噗噗共乘在偏鄉QR Code上車掃描確認身分 - YouTube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交通部在偏鄉投入智慧科技,推動「噗噗共乘」的服務,只要提前一天預約,就會到家門口接送居民,而且還有專屬的個人條碼,可以隨時掌握發車狀況。 ... <看更多>
噗噗共乘平台 在 噗噗共乘-讓偏鄉不偏,回家的路,不遠! - YouTube 的八卦
偏遠聚落過度分散,使基本公共運輸服務的提供相對困難且成本較高,既有公共運輸多行駛於主幹道,民眾返回部落的「最後一哩路」接駁成為偏鄉交通最需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