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ibble&CEO 』
商界天才LeBron James已打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
-
⬛#不能只當職業球員
『不能僅只做為一名傑出的籃球員,這條路真的太窄了,一旦籃球生涯結束了,之後還有五十年的人生道路要走,正如教父中所說講,你要趁年輕時揮出自己強勢的一拳』
這是LeBron James的商業夥伴兼任兄弟的Maverick Carter在談到LBJ人生規劃時所講到的,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
職業球員不能夠打一輩子,是一個殘酷與現實的職業,過去有多少運動界的英雄好漢因傷殞落,提早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又或者有多少運動員退役後,所賺的千萬薪資都因管理不善而付諸流水,解甲歸田沒多久就宣告破產。
這些類似案例在運動界是層出不窮,因此這老早就已經是年輕的LeBron James一直在擔心與計畫的事情,他沒有因有大把突如其來的金錢鈔票,就這樣一夜致富的處境下給沖昏了頭。
即使出身貧寒,賺大錢一直是心中夢想藍圖,但LBJ也沒因此輕易被金錢所利誘失去冷靜,反而清楚自身的影響力後,更冷靜的思考去探索未來,以不疾不徐的態度做出最好的選擇。
-
⬛#商人的潛質與風範
當LBJ在18歲準備要以『天選之子』的威名進入NBA時,不少運動品牌為了想拔得頭籌,都開出很誘人的條件出來競爭,甚至有的還願意提前給予1000萬支票做為見面禮,這對於LBJ可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彷彿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
LBJ的母親Gloria當時很希望兒子可以拿下那張支票,但最終被LBJ拒絕,因為他決定要與Nike見面之後再做評估,聽取不同的合作聲音,展現相當成熟與精明和前瞻的一面,年紀輕輕已有做為商人的潛質,懂得談判爭取利益,而不是一股腦兒就草率簽約。
-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Nike用誠意與宏遠未來規劃和最大的信任贏得LeBron James的簽約,雙方也證明了這是完美的結合,創造出巨大的球鞋版圖,且最終還達成了終身合約,這被LBJ視為人生最成功的理財決定。
正因為18歲就具備成熟冷靜的風範,有著敏銳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LBJ在2004年就找來知名的Paul Wachter來擔任財政顧問,Wachter一直是許多好萊屋巨星的商業顧問,也是當時加州州長Arnold Schwarzenegger的頭號顧問。
-
對於一個那麼年輕的毛頭小子找他當顧問,Wachter回想起來仍是感到驚訝,並且對當時LBJ的商業頭腦與尖銳觀點印象深刻,對此他說道:
"年輕運動員一開始會花大筆錢請我當顧問"
"這對我來說是少見的事情"
"且更讓我吃驚的事情是"
"他對整個商業運作很有觀念"
"尤其對數字相當敏感"
"當與他投資或商業合作時"
"LBJ不會問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
"他總是能一針見血發起討論"
"他就是一個數字狂人"
-
2006年Paul Wachter特別介紹LeBron James給Warren Buffett認識,讓他與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家請益學習,而在雙方一見如故下,Buffett給予LBJ相當高的評價說:
"透過這次我了解一件事情"
"LBJ是一個精於金融的人"
"在我們暢談彼此的商業想法下"
"我還真的沒有聽到他說錯什麼呢"
"我能教他的還真的不多"
-
⬛#成立自己的商業團隊
LeBron James在2005年與自己首位經紀人分道揚鑣後,就下定決心要親自操作能真正投入參與的商業模式,要有屬於自己的掌控權,決定做自己的主人,於是隔年他與其他三個好兄弟Richard Paul、Maverick Carter和Randy Mims一同建立『LRMR』商業帝國。
做為公司的老闆與活招牌,LBJ與『LRMR』的商業主旨在於不是只願意扮演一個簡單代言,謝絕在媒體前鏡頭擺個樣子如此簡單,商業模式需有創意與掌控權,可以成為合作夥伴公司的一份子,即使只享有少數股權也沒關係,這能更有動力與向心力一起帶動品牌成長進化。
因此『LRMR』的公司標語為『We seek partners, not clients(我們尋找的是夥伴,而不是客戶)』,與LBJ在人生道路上與職業生涯所注重的兄弟情不謀而合。
-
⬛#不僅代言還是老闆
2008年Paul Wachter將LBJ與團隊『LRMR』引薦給Beats耳機創始人Jimmy Iovine和Dr. Dre相約見面,最後雙方相談甚歡成為合作夥伴與股東之一。
LBJ用自身強大影響力與優勢地位做置入式的廣告擴散,在08年北京奧運時他替隊友們都配置Beats耳機,通過奧運的鎂光燈瞬間形成一股旋風潮,讓運動員都需要有Beats耳機的現象瘋狂延燒,品牌因此一炮而紅,衝擊整個全球市場,讓耳機不僅能聽,還是潮流時尚的代表。
而2014年Beats被Apple用30億美金給買下,做為股東之一的LBJ藉此賺到3000多萬美金,完成一個獲利相當高的投資。
-
接著2012年LeBron James又眼光獨到看好新興的連鎖披薩店Blaze,只是礙於正在代言麥當勞,因此當時只單純投資做為股東之一。
2015年LBJ當機立斷與麥當勞談判要中止剩下三年的1400萬左右的代言合約,不少人都認為他為何跟錢過意不去,且還是大品牌公司,然而在LBJ的眼裡,早已經有慎密的盤算計畫,在解除代言人身分後,他能夠毫無顧忌火力全開去推廣Blaze,甚至還扮演店員服務客人,善用社群媒體的討論熱度和曝光力。
-
如今Blaze這四年從兩家店擴展到兩百多間,創下美國食品產業有史以來最快的展店紀錄,年銷售額也從原本600多萬到現在達到2億大關,而擁有10%股份的LBJ據傳加代言費已經有3500萬美金至4000萬美金的價值。
LeBron James一直不僅僅是個優質的代言者,他還具備老闆身分參與其中帶來關鍵決策,為品牌灌入難以估量的價值。
-
⬛#新一代籃球界商業帝王
上述兩個投資案例能夠理解LeBron James就如Buffett所形容的,是一個具備精準眼光與前瞻商業頭腦的CEO,除了創立『LRMR』外,他還有娛樂公司SpingHill Entertainment以及多媒體公司Uninterrupted,儼然LBJ已經建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且還有許多商業計畫正在進行獲利中。
-
根據2018年統計,在「世界最會賺錢運動員」的調查裡,LeBron James排在第六,是NBA籃球員名次排最高的,在球員薪資、各項代言與投資都相當活躍與成功。
至於在NBA球員twitter關注數排行榜上,LBJ同樣名列第一,突破4100萬以上的關注度,足足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具備著頂級的社群影響力。
所以不管是商業決策與判斷,還是自己身為籃球傳奇巨星的超級光環,LBJ都已經擁有所有成功的要素,要成為新一代籃球界的商業帝王,他早已經領跑在最前端。
-
『Dribble&CEO』
LBJ不是只有在籃球場上充滿野心
20歲就野心勃勃要當商業帝王
用兄弟模式成功築起帝國基業
LBJ只是籃球員?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Nike Basketball Taiwan
✏HBK
商業模式四要素 在 HBK 的 NBA I Love This Game Facebook 八卦
『 Dribble&CEO 』
商界天才LeBron James已打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
-
⬛#不能只當職業球員
『不能僅只做為一名傑出的籃球員,這條路真的太窄了,一旦籃球生涯結束了,之後還有五十年的人生道路要走,正如教父中所說講,你要趁年輕時揮出自己強勢的一拳』
這是LeBron James的商業夥伴兼任兄弟的Maverick Carter在談到LBJ人生規劃時所講到的,而事實也確實是如此。
-
職業球員不能夠打一輩子,是一個殘酷與現實的職業,過去有多少運動界的英雄好漢因傷殞落,提早結束自己的職業生涯;又或者有多少運動員退役後,所賺的千萬薪資都因管理不善而付諸流水,解甲歸田沒多久就宣告破產。
這些類似案例在運動界是層出不窮,因此這老早就已經是年輕的LeBron James一直在擔心與計畫的事情,他沒有因有大把突如其來的金錢鈔票,就這樣一夜致富的處境下給沖昏了頭。
即使出身貧寒,賺大錢一直是心中夢想藍圖,但LBJ也沒因此輕易被金錢所利誘失去冷靜,反而清楚自身的影響力後,更冷靜的思考去探索未來,以不疾不徐的態度做出最好的選擇。
-
⬛#商人的潛質與風範
當LBJ在18歲準備要以『天選之子』的威名進入NBA時,不少運動品牌為了想拔得頭籌,都開出很誘人的條件出來競爭,甚至有的還願意提前給予1000萬支票做為見面禮,這對於LBJ可是一筆很大的數目,彷彿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大禮。
LBJ的母親Gloria當時很希望兒子可以拿下那張支票,但最終被LBJ拒絕,因為他決定要與Nike見面之後再做評估,聽取不同的合作聲音,展現相當成熟與精明和前瞻的一面,年紀輕輕已有做為商人的潛質,懂得談判爭取利益,而不是一股腦兒就草率簽約。
-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Nike用誠意與宏遠未來規劃和最大的信任贏得LeBron James的簽約,雙方也證明了這是完美的結合,創造出巨大的球鞋版圖,且最終還達成了終身合約,這被LBJ視為人生最成功的理財決定。
正因為18歲就具備成熟冷靜的風範,有著敏銳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LBJ在2004年就找來知名的Paul Wachter來擔任財政顧問,Wachter一直是許多好萊屋巨星的商業顧問,也是當時加州州長Arnold Schwarzenegger的頭號顧問。
-
對於一個那麼年輕的毛頭小子找他當顧問,Wachter回想起來仍是感到驚訝,並且對當時LBJ的商業頭腦與尖銳觀點印象深刻,對此他說道:
"年輕運動員一開始會花大筆錢請我當顧問"
"這對我來說是少見的事情"
"且更讓我吃驚的事情是"
"他對整個商業運作很有觀念"
"尤其對數字相當敏感"
"當與他投資或商業合作時"
"LBJ不會問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
"他總是能一針見血發起討論"
"他就是一個數字狂人"
-
2006年Paul Wachter特別介紹LeBron James給Warren Buffett認識,讓他與這位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家請益學習,而在雙方一見如故下,Buffett給予LBJ相當高的評價說:
"透過這次我了解一件事情"
"LBJ是一個精於金融的人"
"在我們暢談彼此的商業想法下"
"我還真的沒有聽到他說錯什麼呢"
"我能教他的還真的不多"
-
⬛#成立自己的商業團隊
LeBron James在2005年與自己首位經紀人分道揚鑣後,就下定決心要親自操作能真正投入參與的商業模式,要有屬於自己的掌控權,決定做自己的主人,於是隔年他與其他三個好兄弟Richard Paul、Maverick Carter和Randy Mims一同建立『LRMR』商業帝國。
做為公司的老闆與活招牌,LBJ與『LRMR』的商業主旨在於不是只願意扮演一個簡單代言,謝絕在媒體前鏡頭擺個樣子如此簡單,商業模式需有創意與掌控權,可以成為合作夥伴公司的一份子,即使只享有少數股權也沒關係,這能更有動力與向心力一起帶動品牌成長進化。
因此『LRMR』的公司標語為『We seek partners, not clients(我們尋找的是夥伴,而不是客戶)』,與LBJ在人生道路上與職業生涯所注重的兄弟情不謀而合。
-
⬛#不僅代言還是老闆
2008年Paul Wachter將LBJ與團隊『LRMR』引薦給Beats耳機創始人Jimmy Iovine和Dr. Dre相約見面,最後雙方相談甚歡成為合作夥伴與股東之一。
LBJ用自身強大影響力與優勢地位做置入式的廣告擴散,在08年北京奧運時他替隊友們都配置Beats耳機,通過奧運的鎂光燈瞬間形成一股旋風潮,讓運動員都需要有Beats耳機的現象瘋狂延燒,品牌因此一炮而紅,衝擊整個全球市場,讓耳機不僅能聽,還是潮流時尚的代表。
而2014年Beats被Apple用30億美金給買下,做為股東之一的LBJ藉此賺到3000多萬美金,完成一個獲利相當高的投資。
-
接著2012年LeBron James又眼光獨到看好新興的連鎖披薩店Blaze,只是礙於正在代言麥當勞,因此當時只單純投資做為股東之一。
2015年LBJ當機立斷與麥當勞談判要中止剩下三年的1400萬左右的代言合約,不少人都認為他為何跟錢過意不去,且還是大品牌公司,然而在LBJ的眼裡,早已經有慎密的盤算計畫,在解除代言人身分後,他能夠毫無顧忌火力全開去推廣Blaze,甚至還扮演店員服務客人,善用社群媒體的討論熱度和曝光力。
-
如今Blaze這四年從兩家店擴展到兩百多間,創下美國食品產業有史以來最快的展店紀錄,年銷售額也從原本600多萬到現在達到2億大關,而擁有10%股份的LBJ據傳加代言費已經有3500萬美金至4000萬美金的價值。
LeBron James一直不僅僅是個優質的代言者,他還具備老闆身分參與其中帶來關鍵決策,為品牌灌入難以估量的價值。
-
⬛#新一代籃球界商業帝王
上述兩個投資案例能夠理解LeBron James就如Buffett所形容的,是一個具備精準眼光與前瞻商業頭腦的CEO,除了創立『LRMR』外,他還有娛樂公司SpingHill Entertainment以及多媒體公司Uninterrupted,儼然LBJ已經建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且還有許多商業計畫正在進行獲利中。
-
根據2018年統計,在「世界最會賺錢運動員」的調查裡,LeBron James排在第六,是NBA籃球員名次排最高的,在球員薪資、各項代言與投資都相當活躍與成功。
至於在NBA球員twitter關注數排行榜上,LBJ同樣名列第一,突破4100萬以上的關注度,足足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具備著頂級的社群影響力。
所以不管是商業決策與判斷,還是自己身為籃球傳奇巨星的超級光環,LBJ都已經擁有所有成功的要素,要成為新一代籃球界的商業帝王,他早已經領跑在最前端。
-
『Dribble&CEO』
LBJ不是只有在籃球場上充滿野心
20歲就野心勃勃要當商業帝王
用兄弟模式成功築起帝國基業
LBJ只是籃球員?
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Nike Basketball Taiwan
✏HBK
商業模式四要素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八卦
MIT點名十大糟糕科技,21世紀如何創新才能少走彎路
上個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發佈了“21世紀迄今十大最糟糕科技”的清單。這些失敗的科技有什麼共同之處?從中吸取教訓,怎樣創新才能在21世紀的市場競技中少走彎路?今天,我想從這份清單出發,分享一篇文章中的觀點——
01 是什麼導致了這些發明的失敗?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點名的這十大最糟科技包括:
電動平衡車 (Segway)
穀歌眼鏡(Google Glass)
電子投票技術(Electronic voting)
一童一電腦(One laptop per child)
基因編輯嬰兒(CRISPR babies)
非法資料買賣(Data trafficking)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
電子香煙(E-cigarettes)
膠囊咖啡(Plastic coffee pods)
自拍杆(Selfie sticks)
這些創新有什麼共同之處?
——他們都產生於21世紀,卻仍舊採用著20世紀的商業法則。未能將客戶置於投資者之前。研發者仍舊秘密地設計方案並投入生產,當產品“完美”時才開始尋找客戶,因此未能找到可重複,可持續,可擴展的商業模式。
20世紀的企業家受到工程創新的驅動,一般都強調“保密”。公司花費數年精心研發產品,設計模型只會展示給簽署過保密協定的團體。許多20世紀的創業者首先籌集資金,然後才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用戶,利潤往往是最後考慮的。這種方法經常導致過早擴展,即創業者在證明需要之前投入資源。
像穀歌眼鏡、電動平衡車 Segway和加密貨幣這樣的創新是在2000年之後開始的,但卻依舊採用20世紀的方法。這些產品由開發者保密研發,並被宣傳為將會很大程度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但實際上並沒有參與客戶發現和反覆運算演化的過程。導致這些產品有的過於領先市場,有的在沒有顧客的情況下投入生產,而另一些則雖然很有幫助,但卻造成了比他們解決的問題更多的隱患。20世紀的創新模式顯然已經不再適用。
02 適合21世紀的創新、創業思路
那麼,什麼是適合21世紀的創新、創業方法?
以下四個秘訣可以讓你的創新、創業模式在與日俱新的市場競技中少走彎路:
(1)走出辦公樓、多分享展示
什麼樣的創新可以顛覆整個行業?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公司董事會的會議室裡,不在麻省理工學院或斯坦福大學電腦科學實驗室裡,而在於眾多利益相關者的協作中,是由接地氣、追逐利益的創業者和專家一起,把技術應用在現實世界裡的努力所成就的。 “走出辦公樓”意味著要與更多的人面對面交流,以便聽取他們的想法。
以往創業者嚴格地將自己的創意保密,但現在這種對智慧財產權的偏執已經逐漸被協作溝通所取代。要在開發階段就重視與試用者的溝通,而不是讓新產品成為一個完美的秘密。
(2)今天完成,勝過明天完美
這是“精益創業”的核心觀點。2011年,整個矽谷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把“精益”掛在嘴邊,《精益創業》(The Lean Startup)一書的出版讓這個方法流行起來:創始人不知道市場需要怎樣的產品,只有市場才知道。因此,創業公司不該花大量的時間,投入大筆金錢,默默開發自己眼中完美的產品,而是應該儘快推出“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以此測試市場對該產品不同功能的需求。
20世紀舊的觀念是:新產品給人留下第一印象只有一次機會,而這決定產品是否成功。這種觀念已經被通過用戶早期合作獲益的想法所取代。今天,搶先推出一個不算完美的初代完成品,遠遠勝過滯後幾個月再發佈一個自認為做到“完美”的產品。
(3)建立雛形——測試——及時調整
創新開始於一系列的嘗試:建立雛形,推出最小可行性產品,再根據使用者回饋獲得的即時資料來推動更新業務雛形的戰略決策。比如丟棄使用者不用的功能,加上需要的新功能,繼續在市場中試水。
項目的各個關鍵要素:如客戶群、UVP(Unique Value Proposition)、管道等,都應採用系統和科學的方法來測試預設,並基於結果進行調整。這種科學地不斷調整商業模式的能力和對利潤敏銳的嗅覺,在未來可以幫助創業者創造出無數實用甚至可以改變生活形態的產品。
(4)專注與持續
之前說到,今天完成,勝過明天完美。搶先交到使用者手中的“最小可行產品”並不是這個專案的最終結果,探索設計下一代產品要持續進行。要專注於一個項目的更新換代,而不是急於拓展下一個創新計畫。
想在今天的市場上生存下來,需要敏銳地捕捉到消費者行為的微妙改變;需要持續不斷地反覆運算產品來迎合使用者需求;需要通過管控成本、完美執行、正面公關獲得高估值,來募集龐大基金,進而想辦法建立堅實的護城河阻擋其他競爭者。
同時,也要自願放棄已經無利可圖的產品或業務,以利潤為導向改變或重新部署策略。
如果不希望你的新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最終出現在明年麻省理工學院“最糟糕的技術創新”清單上,那就請確保,你正在用21世紀的方法進行屬於21世紀的創業。
商業模式四要素 在 【學院小教室|EP.2】商業模式4要素 - YouTube 的八卦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4要素 #希望學院我們不是專業的學習機構,而是一群熱心的小老闆發起的『 商業學習組織』,希望在複雜且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