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臺灣光復75週年,對於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中國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臺灣光復的史實。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及國家認同的混亂。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廷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被迫於乙未年(1895年)4月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當時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第二年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等六首離臺詩,感人至深,傳頌一時,真實反映那個時候臺灣人的錐心之痛。
臺灣被割讓後,日本原以為可順利接管,但日軍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臺南及屏東等地分別遭受強烈抵抗,歷時6個月。臺灣人民大部分皆非正規軍,甚至必須使用農具對抗日軍,卻仍士氣高昂,使得日本不斷增加軍力到兩個師團,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師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於這場「乙未戰爭」。根據學者統計,臺灣官兵死亡人數約7萬8千人,若納入平民計算,則死亡總人數超過10萬人,將近當時人口3%。
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並未於乙未之役結束,直到1915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以及推動非武裝抗日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等眾多抗日志士,他們以行動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侵略東北,培植「偽滿洲國」,蔣中正委員長先主張「恢復高(麗)臺(臺灣),鞏固中華」,後在1941年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1943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歸還東北、臺灣與澎湖。因為抗戰勝利,臺灣才得以光復,重返中華民國版圖,也才有今日的自由民主與繁榮。
臺灣光復終結了日本50年的高壓殖民統治,也告慰乙未抗日熱血犧牲的臺灣軍民。紀念臺灣光復,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因為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才有臺灣光復;有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在臺灣才有正當性及合法性;沒有臺灣光復,又哪來蔡英文總統口中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屹立」?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至於中共在八年抗戰中的角色,在蔣中正委員長的領導與號召下,中共確實有參加抗戰,並獲得國軍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的番號。但是,中共參加的絕大多數是敵後游擊戰,正面作戰除平型關之役外,絕大多數是在國民政府蔣委員長領導下進行的;光復臺灣的主張,也是蔣委員長在「九一八事變」後就提出,並成為國民黨的政策。
把臺灣光復與中共的「一中原則」胡扯在一起,實在太離譜,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星光奈奈,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抗日#新竹#吳湯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合作頻道 @Hot Emma Emma IG:lxxooemma –––––––––––––––––––––––––––––– Way Home by Tokyo Music Walker https://soundcloud.com/user-3...
吳湯興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民國34年(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東京灣美國密蘇里號戰艦上,向同盟國遞交無條件投降的《降書》。70年後的同一天,我參加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及慶祝104年軍人節活動,並頒發「抗戰勝利紀念章」給在場多位參與過抗戰的先進們。
近年來,「誰領導抗戰」的爭議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我必須嚴正地指出,民國26年至34年(1937-1945年)間,中華民國抗日戰爭的領導者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
十年前,抗戰勝利60週年時,中共曾經肯定國軍領導「正面戰場」,但強調共軍在「敵後戰場」的領導,是抗戰的「中流砥柱」。事實上,隨著大量史實公開,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抗戰期間不論「正面」或「敵後」,國民政府始終居於領導地位,中共也不是「中流砥柱」。
1. 在22次會戰中,中共唯一參與的所謂「正面作戰」,是民國26年的「平型關戰鬥」,殲滅日軍500餘人的輜重部隊。此後,中共就轉往敵後從事游擊戰,採取盡量避免與日軍正面交鋒的策略,以保存實力,併吞地方部隊,甚至攻擊國軍,擴大自身地盤。
2. 抗戰8年268位殉國將領中,僅有1位前八路軍的少將副參謀長左權屬於共產黨,其餘267位均不是共軍。抗戰過程中,國軍傷亡人數超過320萬餘人,共軍傷亡為20萬餘人。
3. 1941年我國對日本宣戰,加入同盟國,蔣中正出任盟軍中國戰區最高統帥。1945年,日軍無條件投降,出席9月2日東京灣盟軍受降典禮的中華民國代表是軍令部長徐永昌,不是中共代表;在南京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典禮,由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將軍,以中國戰區全權代表身分,接受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簽署的降書,也不是中共代表出面。當時全中國大陸分為15個區受降,15位受降主官都是國軍代表,沒有中共代表。
以上史實在在顯示,二戰期間領導全國軍民抗戰者為中華民國政府,不是中共。
歷史的真相只有一個,抗戰是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領導全國軍民艱苦奮鬥的結果。這是客觀的「史實」問題,不是主觀的「史觀」問題。沒有抗戰勝利,就沒有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就沒有現在的和平與繁榮。長期以來,中共自稱其領導抗戰,共軍是抗戰的「中流砥柱」,忽視國民政府領導全國軍民對日抗戰的事實,令人十分遺憾。
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死傷最多、影響最深遠的民族保衛戰。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同為炎黃子孫,都應該忠於抗戰史實,永誌不忘。大陸當局已經不是70年前延安時代的格局了,應該有完全不同的高度與胸襟,大陸當局應以「面對歷史,實事求是;面對老兵,將心比心」的態度,公開表示「八年抗戰是由國民政府領導、中共參與輔助」,既符合事實,也展現高度,才能獲得海內外華人的肯定。
此外,近來國內對臺灣人的抗日與抗戰有一些討論。我絕對尊重不同族群的歷史記憶,也明白人民面對時代與命運,有許多無奈與感傷。但是臺灣人反日與抗日,要比大陸人民至早少30年。許多前輩,為了反侵略與反殖民前仆後繼,付出心血乃至生命。例如新竹的姜紹祖、吳湯興、徐驤,臺中的林朝棟、「抗日三猛」林少貓、簡大獅、柯鐵虎;臺南「噍吧年事件」的余清芳;霧社事件的莫那魯道。推動非武裝抗日,爭取設立議會、自治民主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等人。這些史實都證明臺灣當時雖然為日本的殖民地,但他們效忠的祖國並不是日本,這個事實,不容任何人「選擇性遺忘」。
于右任先生的名詩句:「不容青史盡成灰」,就是我的基本信念,也是中華民國面對國史應有的態度。慶祝抗戰勝利,不是要挑起仇恨,而是要譴責侵略;不是要炫耀勝利,而是為追求和平。
出席「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暨104年軍人節表揚大會」談話全文連結:http://goo.gl/S3YK5O
吳湯興 在 馬英九 Facebook 八卦
中國對日抗戰始於台灣
今天是盧溝橋七七事變八十週年。八十年前的今天,駐屯在華北的日軍,假借尋找演習失蹤士兵,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索,被我守軍第二十九軍吉星文團長斷然拒絕,日軍乃砲擊宛平縣城,國軍被迫迎戰,因而爆發著名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十天後,蔣委員長在廬山宣言中宣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對日全面抗戰於焉爆發。
這八年的戰爭中,我方雖然裝備、訓練落後,實力不足,明顯處於劣勢、但在蔣委員長「以空間換取時間,抗戰到底」的大戰略下,軍民一體、眾志成城,歷經四萬多場大小戰役浴血苦戰,死傷322萬將士,包含268位殉國將領,以及將近2000萬的無辜百姓後,成功抵禦外侮。不但保衛國土、牽制日軍、協助盟軍,贏得二戰、提升國譽、尤其是光復臺澎、洗雪割讓50年的奇恥大辱,更是值得欣慰。當年這些不屈不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蹟,在八十年後回顧,仍然令人熱血沸騰、肅然起敬。
近年來,大陸當局主張對日抗戰並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要從民國20年的「九一八事變」起算,將局部抗日概括納入。如果這個主張成立,對全體中國人來說,1894年的甲午戰爭就已經是抵抗日本侵略的起點了,史稱第一次中日戰爭。而對我們臺灣人民來說,早在「九一八事變」的36年前,臺灣人更已經投身對日抗戰了。這場抗戰,發生在清光緒21年(1895年)5月至11月,史稱「乙未戰爭」。
乙未戰爭,始因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割讓臺澎給日本。當時全國各界強烈反對,臺灣人民更是萬分悲憤,居民乃在全島各地組成義軍,結合劉永福的黑旗軍,頑強抵抗入臺日軍,迫使日軍多次增兵,總共出動兩個師團兵力。從1895年5月底日軍近衛師團在臺北縣澳底登陸,穿過臺北,一路循桃、竹、苗、臺中、彰化、嘉義、臺南、打到屏東,耗費近六個月之久。戰況激烈,死傷枕藉,日軍攻臺統帥─明治天皇親戚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中將,和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均因參戰而死。日軍承認,乙未戰爭的難度和死傷,甚至超過前一年甲午之戰的陸戰─遼東之戰。
臺灣軍民將士用命,造成日軍相當死傷。日軍心有不甘,瘋狂報復,大量殺害無數英勇的臺灣軍民。當時,日軍所至之處,都採取不分軍民、男女、老幼的「無差別殲滅」,和殺光、搶光、燒光的「三光掃蕩」,使無數城鎮淪為煉獄焦土。學者估計,臺灣軍民死傷總計有十萬人之多。當時的臺灣人口不到300萬人,臺灣人在這場抗日戰爭中,死亡超過3%人口,並不亞於42年後八年抗戰在大陸軍民的死傷比例。
而日本即使憑藉優勢武力,攻佔全臺,然而在其統治之後,臺灣人武裝和非武裝的抗暴運動仍然不斷。因此到了1898年,當時日本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和他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就頒布「匪徒刑罰令」和「土匪招降策」,誘騙抗日志士「歸順」,並隨後將他們集體屠殺。後藤新平更在1921年《日本殖民政策一斑》一書中承認,1898至1903之間,誘殺近12,000名抗日志士,可見日本殖民政府的血腥統治。
不過臺灣人的抗日志業並未就此屈服,即使到1915年,日本已經統治臺灣20年了,都還會爆發像臺南「西來庵事件」(亦稱「噍吧年事件」)的抗暴活動,被捕近兩千人,866人被判死刑。如此大規模的抗日起義,足以顯示見臺灣人抗日的火苗始終不息。
在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和「臺灣民眾黨」等團體則以非武裝抗爭的策略延續抗日志業,要求臺灣總督府撤廢壓迫臺灣人民的「法三號」以及展開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參與其中的許多志士因此被捕入獄或是遭到嚴密監控。1930年甚至還爆發由南投賽德克族馬赫坡社莫那魯道頭目所領導、震驚世界的抗日運動「霧社事件」。其規模之大、意志之堅,迫使日本殖民政府使用飛機、大砲和毒氣來鎮壓,造成800多位臺灣人死傷。在先賢蔣渭水向國際聯盟檢舉後,國聯派員調查,東京國會質詢,在內外壓力下,臺灣總督石塚英藏總督及臺中州廳官員四人引咎辭職,轟動全臺。
也就是說,日本對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臺灣的抗日運動從未停歇。臺灣抗日志士從早期的丘逢甲、劉永福、吳彭年、吳湯興、姜紹祖、簡大獅、柯鐵、林少貓、余清芳、羅福星等人的武裝抗日,到中期林獻堂、蔣渭水、杜聰明、翁俊明、蔡培火等人的爭取民主自治,再到後期蔡忠恕、李建興等人的地下運動,都以不同方式,進行反日抗爭。其中更是有不少志士,遠赴大陸,以各種方式投入八年抗戰。例如李友邦、宋裴如和丘念台分別領導臺灣革命同盟會及廣東東區服務隊;李萬居和謝東閔分別參加國際問題研究所及廣西日報、林正亨加入緬甸遠征軍、黃朝琴投入外交界,出任國內外要職,都從不同面向為抗戰貢獻心力。這些前輩投入抗戰,留下宛如史詩般的壯烈事蹟的同時,也都不忘光復故鄉臺灣,追求自由、平等與民主,他們意志堅定、行動積極,都令我們這些後輩熱血沸騰,感動不已。
無論在大陸還是臺灣,兩岸人民都曾因為日本軍閥的野心而被欺凌迫害,傷亡慘重,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禦侮戰爭,為同盟國抗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極大貢獻。然而由於時過境遷等諸多因素,許多人並不知道當年我國到底為二戰勝利與世界和平做出了多大的貢獻。也因此,牛津大學的米德(Rana Mitter)教授,在2014年出版一本講述我國對日抗戰貢獻的暢銷書,《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ies: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說明在八年抗戰中,那些中華民國軍民被遺忘,但卻值得流芳百世的事蹟,讓我讀來既沉痛、又驕傲。
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一段文字,是米德教授的序言。他說:「中國的抗戰,是在毫無勝算之下,堅忍不拔、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中國政府與人民不顧一切,抗戰到底,終於戰勝強敵,也證明各國新聞記者與外交官一再唱衰中國,認為中國必將滅亡的預言完全錯誤。直到珍珠港事變之前,中國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孤軍奮鬥、抵抗日本,在這段期間, 這個貧窮、低度開發的國家,牽制住一個全世界最高度軍事化、科技先進的八十萬雄師勁旅,此後四年同盟國得以在亞洲與歐洲戰場同時作戰,節節勝利,有相當大的部分奠基於中國與日本纏鬥不休。」
這一段話,曾經讓齊邦媛教授等許多讀者因歷史平反而落淚,我也不例外。兩年前政府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週年的活動中,我都要求國防部把這段話印在現場的牆壁、看板或海報傳單上。我為抗戰老兵頒授「抗戰勝利紀念章」時,也一定會提到這一段。
所以說,國軍為國際社會和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貢獻,才是我國能從一個任人宰割的次殖民地,變成世界四大強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原因。這才是真正讓中國人民站起來,而值得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偉業。
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戰爭的錯誤或可原諒,但歷史的真相不能遺忘。紀念七七事變、紀念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目的並不在於仇日、反日,而是在於感念先烈先賢的奉獻犧牲;在於期望中日兩民族之間仇恨終止、友誼開始,不再重蹈過往歷史的慘痛經驗;在於期許雙方能追求區域及全球的永續發展,和平解決爭端,鞏固世界和平。
吳湯興 在 星光奈奈 Youtube 的評價
#抗日#新竹#吳湯興#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合作頻道 @Hot Emma
Emma IG:lxxooemma
––––––––––––––––––––––––––––––
Way Home by Tokyo Music Walker https://soundcloud.com/user-356546060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 CC BY 3.0
Free Download / Stream: https://bit.ly/tokyo-music-walker-way...
Music promoted by Audio Library https://youtu.be/pJThZlOuDtI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_43QuIYaZU/hqdefault.jpg)
吳湯興 在 Taiwan Bar Youtube 的評價
#歡迎光臨臺灣吧 #客家 #乙未 #甲午戰爭 #抗日
1895年,臺灣迎來了一個新的政權─日本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巨變,
在抵抗和不抵抗之間,
臺灣人即使參與抵抗,原因和做法也大不相同。
到底在「抗日民族英雄」和「台灣英雄」的標籤背後,
抗日的原因還有哪些呢?
和客客客棧一探究竟吧!
--
📖參考文獻📖
薛雲峰,〈「義民史觀」之建構:析論台灣一八九五年(乙未)抗日戰爭中之義民軍統領丘逢甲與吳湯興〉《國家發展研究》第8卷第1期,頁43-90,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2008。
薛雲峰,〈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 1895 乙未抗日戰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
不多說,訂閱臺灣吧頻道→ https://lihi.cc/0SEYv 🔔
🍺臺灣吧FB 會有YT沒有的貼文和影片|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rstudio
🍺臺灣吧IG 想再靠近一點點|
https://www.instagram.com/taiwan_bar/...
黑啤FB很可愛快來看|https://www.facebook.com/beeru.official/
黑啤IG一樣很可愛來看|https://www.instagram.com/beeru_tw/
臺灣吧線上賣場,很好買慎入|http://taiwanbar.shoplineapp.com/
合作邀約 來酒吧聊聊吧|business@taiwanbar.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cYae0MUizI/hqdefault.jpg)
吳湯興 在 吳湯興子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吳湯興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吳湯興(客家語:Ng11 Tong24-hin24;1860年-1895年8月28日),原名湯新興,字紹文,臺灣苗栗銅鑼灣客家人,乙未戰爭抗日人士、 ... ... <看更多>
吳湯興 在 吳湯興子孫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八卦
吳湯興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吳湯興(客家語:Ng11 Tong24-hin24;1860年-1895年8月28日),原名湯新興,字紹文,臺灣苗栗銅鑼灣客家人,乙未戰爭抗日人士、 ... ... <看更多>
吳湯興 在 [新聞] 抗日?殺同胞? 吳湯興史實翻案- 看板TW-history 的八卦
※ [本文轉錄自 media-chaos 看板]
作者: wawawash (吾騜萬歲) 看板: media-chaos
標題: [新聞] 抗日?殺同胞? 吳湯興史實翻案
時間: Fri Nov 21 11:06:24 2008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作者: wawawash (吾騜萬歲)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新聞] 抗日?殺同胞? 吳湯興史實翻案
時間: Fri Nov 21 10:42:42 2008
張貼新聞請以影劇、綜藝新聞為主。
新聞內容涉及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黨,同時受板規四規範
張貼新聞請附上連結,並不得修改新聞內文。
張貼新聞一天最多三篇。
========================================================================
中時電子報 2008-11-21 07:15:05 廖肇祥/南投報導
https://news.pchome.com.tw/society/chinatimes/20081121/index-12272229074233724002.html
國片《1895》描述客家人抗日之「乙未之役」,將苗栗秀才吳湯興塑造成抗日英雄,但根
據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的研究,吳湯興的部下劫殺廣東籍傭兵「河南勇」的人數,恐遠多於
日軍;吳湯興非出身軍旅,誤判日軍實力,屬下又各懷鬼胎,覬覦軍餉,殺了同胞,他是
典型的悲劇英雄。
「河南勇」一詞,根據史學家研究,指清朝廣東省珠江流域「河南營」基地訓練出來的
傭兵,清朝時集中在巡撫衙門護衛台北城,甲午戰爭爆發,台灣割日,日軍迫近東北角時
,駐在台北的「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不戰而走,省城大亂,「河南勇」搶庫藏、焚衙署
,往中、南部逃竄。
文獻指出 吳領民兵劫殺河南勇 台灣文獻館研究員林文龍根據吳德功《讓台記》史料
指出,原要號召民兵北上抗日的吳湯興等人,見到河南勇身上帶著金帛,要求留下財物,
河南勇開槍拒絕,吳湯興、姜紹祖、胡嘉猷帶領民兵動武,數百名河南勇被殺死,又根據
田野調查佐證,河南勇祠墓分散在新竹、桃園、新埔鎮、楊梅鎮、頭份鎮,可確定戰場集
中在客家聚落,多數死於自家同胞之手。
「就像《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稗官野史與正史差距很大,電影為了票房,塑造民
族英雄,難免會加油添醋,並隱惡揚善」,林文龍說,劇作家為了讓劇情更有張力,難免
偏離了史實,但史學家,必須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
林文龍指出,吳湯興非軍旅出身,裝備武器、戰法差日軍一大截,八卦山大會戰,日軍
趁著反抗軍疏忽,跨越大肚溪,並以重金購買情報抄秘密山徑,攻破四座砲台,占領八卦
山,日軍居高臨下砲擊,反抗軍根本無招架之力,吳湯興難與日軍近身肉搏敗走,到彰化
城外即被炸死,他帶領的民兵「殺死同胞的人數,可能遠超過日軍」。
電影故事化 一八九五正面評價 但林文龍強調,這不能怪吳,一八九五那個年代非常
混亂,清朝正規軍敗走,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在對岸有田產可撤回大陸,秀才吳湯
興,只有苗栗這個根據地,屬下有想抗日的,也有想奪財寶的,他非出身軍旅,又錯估日
軍實力,「頭洗到一半」明知不可為而為,戰死在八卦山,成了「抗日英雄」。
至於電影中吳湯興與妻子黃賢妹淒美故事,林文龍表示,史籍中記載的很少,未曾見過
她被土匪擄去的文獻,吳信其清白,依約娶了她這部分,連橫台灣通史僅記載「日軍入城
,吳湯興妻投水死」短短數字。
林文龍認為,電影難免將史實故事化,吸引平常不看史書的觀眾進入電影院,認識「
1895年乙未之役」這場民族戰爭,整體來說,還是給予正面的評價。
--
牠是馬! ◣┤├◢ 馬… ─˙指麤為馬˙─
◥ ⊙ ⊙ ◢
ˋˊ ︵︵ ﹣﹣ 指著麤,故意說是
▋ ●● ﹏ ︴ 馬。比喻故意顛倒
<  ̄ ■■■■ ︶  ̄ ▏ ◤ ╳ 是非,混淆黑白。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43.150
不知道是不是媒體的問題
大家覺得需要轉亂霉板嗎
※ 編輯: wawawash 來自: 140.115.43.150 (11/21 10:5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5.43.15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84.184.2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