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XXY_Animal of Vis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00:00:00 開場引言 00:03:03 贊助我們 00:05:33 1. 吳孟達不敵病魔逝世 享壽70歲 00:10:05 2. 派拉蒙檔期再度更動《噤界2 》提前上映 00:15:23 3. 第 78 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 00:40:55 4. 凱文費吉訪談提及漫威電影宇宙籌備現況,《死侍...
吳孟達 現況 在 Facebook 八卦
【盧斯達:如何評價吳孟達在香港文化系譜的地位?】
香港政治局勢惡劣,市民精神壓力巨大,但沒有短期可見出路,任何問題都可以引起精神火藥庫的火花。例如吳孟達逝世,如何評價?認真深入回答,其實亦是一個重要問題。所謂整理國故。如何看待過去的遺產,是介定和建立群體意識的重要步驟,也是不斷會出現的問題。
清末志士面對烈強壓迫、政府腐敗,也要重新看待滿清遺產,例如多民族帝國的現況,於是有排滿革命和五族共和兩條路線;例如 2000 年帝制,於是有君主立憲和共和革命兩條路線。30 年代起日軍攻打整個東亞,中國面臨亡國,錢穆便寫了充滿愛國主義的《國史大綱》。至於吳孟達,他在近代香港的普及文化,有重要身影,但後期到了中國投資和拍戲,已經鮮有現物香港文化現場,而且晚年也在微博上護旗,表達愛國愛黨之情。此一死,有人懷念,但也有人一往無前,批評吳孟達投共投中,應該春秋筆法善善惡惡,不能含混。
爭論一起,自然也有人討論其中的標準不一。例如遊戲直播界的達哥,其實只是對香港當時的事情多少沉默,就受到黃絲網民巨大壓力,但吳孟達在社交網絡墨落無悔,「罪證確鑿」,為何又得到春風化雨的溫情懷念。那麼備受賤視的楊千樺又是否要「平反」呢?雖然行頭不同,但楊千樺的歌和戲,也算是膾炙人口於一時,只是跟習近平握了一下手,就遭追殺至今,是否用刑過烈?
「吳孟達問題」難答,在於他的能量巨大,而當年的香港電影經過不斷重播,當年的香港又是黃金時期,對於香港乃至東亞各國的影響力,已形成一種超越理性的 nostalgia。然而「人死為大」並沒有思考深度,只是一個教條,並非吳孟達死了就不能批評,否則中文不會有「蓋棺定論」一詞。
對於 90 年代出生的那一代,我們在 2000 年代剛剛「有性」 (《少林足球》已經是差不多最後一套),品味的真正構成和凝固則在更後期,對吳孟達的記憶,可能都是在「道地星期日影院」後設地重構的。他的表演固然出色,但他對當下香港來說的確已是故人。事情跟上一代和新一代之前爭論許冠傑的地位一樣。事實上不論是許冠傑還是吳孟達,其人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他們和香港的關係。如果香港有一個系譜和宗廟,他們放在甚麼位置,這才是跟我們切身有關。
大部份人一生都是好壞兼有,但如果他們的成就特別大,後世就會面臨如何詮釋的困境。說到底,我們爭論的是一種對吳孟達的史觀問題。他的歷史已經大致明白了,我們對他的歷史卻是未水落石出的。
基本事實,是吳孟達有份一齊製造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他和很多人一樣,是香港的文化資本;但也跟很多人一樣,他晚年已經離開香港到中國發展。我們不必像老文青和鄉愿一樣信奉人死為大、政治歸政治電影歸電影、或者以自己一己好惡出發,我們不妨擁抱這股席捲香港的本位意識,確信吳的功業和罪惡都是證據確鑿,兩者皆是真實。然而當你將香港視為一個辯證的實體,也就會明白事物的發展階段,同一件事會映照出不同差異。在這個對立又統一的「香港故事」之中,有善人也有惡人,也有善者變惡,也有惡者變善。即使是惡人,也是歷史的一個進程。
我們都在父祖輩的罪孽之中誕生,例如中國文化,例如民主回歸,這些事情都是我們不同意但也要一併承受。對吳本人的政治立場不需要全盤接受,也可以認可他對歷史的貢獻;討厭吳但也可以表揚他的藝術成就,褒揚卻不代表你全盤認同。褒貶其實都有辯證的成份。
就像跟希特拉過從甚密的德國導演萊尼.里芬斯塔爾 (Leni Riefenstahl) ,她有著可堪進入人類遺產的藝術成就。她的《意志的勝利》令我感動不已,感嘆人類可以達到如此的技法和成就,但那感動不代表你認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
吳在微博上認中,我們不可能干涉他人的身份認同。畢竟所謂想像的共同體,其實真係想像,也是自由的。我對他也沒有研究,不知道他內心世界,但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東西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之中。正如瑞士也深受外國文化影響,有德語有法語,並不妨礙瑞士自己有一個傳統。中大先賢、南來文人也是中國人,但也可以在香港的系譜中。只要我們不把他們當作需要全盤認同的偶像,有自己的史觀,有強烈的意志和主體意識,他們也只是歷史的一部份。
甚至我們的傳統中都一定有邪惡的事物。九龍城寨、黑社會、五億探長等等,都是我們的陰影,但經時間無限的洗刷之後,也成了一個景觀。中共視之前的 2000 年為封建社會,固然有歷史學的疑點 (因為封建制度起碼早在劉邦和漢武帝的時代已經被放逐,晉朝有短暫復興但不得善終),現在講到 5000 年文明史,其實也是挪用的,但這就是意志力的體現。沒有「封建」,就沒有破脫封建的偉大。子的合法性,在於他洗脫贖還了父祖的罪孽。歷史都是神話,甚至宗教。耶穌為甚麼偉大,因為他為人類贖回了父祖輩即阿當的罪孽。沒有舊的,變不出新的。
所以對過去的事,劃出一個範圍,有範圍之內,都是遵從「批判 — 團結 — 批判 — 團結」的節奏,雖然批判,但也都是「我們的」。共同體是想像的,也是無中生有的,少不免要挪用別人的現成材料。吳孟達是中國人,但他的戲劇也是我們的,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事物。
這就令人想到張保仔(1786-1822)。之前我們都在慶祝香港開埤 180 周年,其實香港的時間系譜可以劃得更大。 張保仔是廣東歷史人物還是香港歷史人物呢?這也是辯證的。弔詭的地方就是,張保仔死的時候,香港還應該是新安寶安的一部份,還未有「香港」此一獨立概念,但有了香港,就可以追認張保安是香港的英雄先驅。他代表的是「海洋中國」,靠自己在遠洋東南亞的民間商業網絡,就自給自足,與清廷對立,完全表達了如何實行「山高皇帝遠」。
香港不是也有遷界令實行後的廢墟和人道災難嗎?這就是香港受大陸波及和殘害的歷史隱喻,而這事也一再輪迴。張的海盜集團卻根本不在陸地,他代表了海盜信奉的自由精神。他的最後一戰據說是在赤鱲角海面。雖然他最後兵敗,接受了清廷招安,這一轉折,我們可以視為失節,但失節也是「我們的」。就像香港的政治運動,有離開的前人,有後來者加入,有人堅持有人轉變,不會永遠是同一班人走下去。
好的必須學起來,中共評價自己的歷史人物,也是無限而狡黠的兼容。網民參考他們的歷史點評學,也照法泡製了一個戲仿,我覺得很有深度,如下:
//「XXX 是偉大的電影工作者,是偉大的喜劇表演家、藝術家和實踐家,雖然晚年犯了嚴重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則『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為我們的回憶和香港電影品牌的創立和發展,為香港推廣粵語文化的成效,為香港觀眾、台灣觀眾和海外華人觀眾共同文化的締造和香港台灣演藝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永遠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虛擬文件《關於 2019 以來某些藝人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佚名,202x //
這不只是中共,連日本都是如此。19 世紀末,隨著培里叩關,日本分裂為改革派和守舊派、倒幕派和親幕派,於是後來便有了新撰組此一幕府招請的武裝力量。後來新撰組戰敗,幕府也解散,日本組成了明治新政府,隨著維新而成為列強之一。如此看來親幕派便是站了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但日本人對自己的想像共同體非常「有愛」,二戰以後逐漸多人歌頌新撰組,視為忠義之士,為當中的很多武士立傳。不論成敗,都是日本歷史的一部份。
俊美而虛弱但劍術高超的沖田總司、為幕府在北海道死戰到最後一刻的土方歲三等等,這些與「正史」未必一樣的形象,現在都成為了現代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化之一,不讓「站在歷史正確一方」的坂本龍馬一方專美。有正有反有合,完成了屬於日本自身的文化辯證。
對於作為表演家的吳孟達,也是如此。他是親中的,但「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
吳孟達 現況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八卦
7月20號,我在朋友的朋友的臉書看到這則貼文。
*************************************
今年指考38分可登記大學....
38分的意思是~~平均一科七分左右~~這種學生登記的大學是不敢當學生的~~所以他們應該都拿得到文憑~~然後畢業了你必須一個月付22K請他~~
不要說我們倚老賣老~~我們那屆321分"可登記"....還不見得有學校念~~
這樣的大學教育還有必要嗎??
我相信找個我教過的國中生去考都至少有150分~~
我只去考一科國文我覺得我就可以巴掉一堆人了~~
*************************************
整體看來,雖然言詞稍嫌激烈,但我也無話可說。
讓我只考國文、歷史,我應該也不至於只有38分才是。
#他的憤怒跟內容吸引了我。
所以我去搜尋了相關的新聞來看。
看了以後,還真的不知道該說些甚麼好。
----------------------------------------
從歐洲起源的濫觴起,大學教育就一直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起點。
在過去一百年內,念過大學的人都被認為是高知識份子。
無非是他們掌握了基礎學門後,到了學風、學習方式更自由的校園裡面,研修更精專的專業知識,以為後來的碩博士學位打基礎。
但現在台灣的現況,讓看了十幾年來的我想問一個問題 :
我們台灣(大部分)的大學生,真的有高知識分子的素質嗎?
大學教育真的有給他們在學識上有幫助嗎?
還是只是讀一個社會對工作要求的最低學歷?
甚至只是因為高中同學都去讀了大學,自己不去唸大學,也不知道要幹嘛?
所以拿著爸媽的錢去讀了大學,但還是翹課、交男女朋友、喝酒唱歌、騎車夜奔、玩社團,然後暑修、補學分,唸個五六年後照樣畢業......??
----------------------------------------
另一方面,大學之所以成為高等教育的學府。
是因為進去有一定門檻,所以考試跟人才選拔就會具有"鑑別度"。
也就是說,考試不會是人人都會,而分數也將很現實(殘忍)的刷掉真的沒念好的人。
就如同德國的高中生就算去考大學,也大約只有一半的錄取率,剩下的將會輔導轉進入技職體系,學習一技之長(再配合建教合作,讓學生畢業就能接軌職場)
這樣能保持大學生的品質,也讓其他一半有餘的人可以學到直接進職場的技能。
但台灣呢?
幾乎所有家長都看不起技職體系。
認為就是功課不好的人,放牛班的人才會"淪落"的地方。
所以就算孩子分數再低,也去念個大學,至少也是"大學生"了。
正是"家祭勿忘告乃翁",所以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念大學時告祭祖先 : 我們家出了一個大學生了。
但祖先應該不知道在台灣只要肯出錢,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不是,是大學生。
-----------------------------------------
而政府為了製造出台灣很多大學生的"真相"(相對於假象),所以在2000年起廣設大學、把技職體系的二技二專全面改制為科技大學。
這製造了很多大學生,更製造了很多工作機會,安插了很多(只有學歷符合,但能力跟專業知識都不及格的)流浪教師,然後廣收學費(日間部、夜間部、假日班、進修部、暑修)。
怎麼看,都是將學歷出售給能力不足但是肯出學費的學生或家長。
(但又不承認自己是學店)
所以這樣大學,存在意義跟價值是甚麼?
(只是因為怕關掉之後,會減少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德國高中生錄取大學的比率我記得是46%(這是之前看文茜世界周報還是TVBS的外國專題時看見的),但今年台灣的大學率取率是超過97%
電影破壞之王裡 ,吳孟達對周星馳說:「老兄啊 ,“人人有功練”你都會相信 ,不騙你騙誰啊 ??」
#但台灣真實上演人人有大學唸 ………
這樣出產的大學生,價值是甚麼?
(只是為了告訴全世界,現在的台灣每一屆的高中生有97%將會拿到大學文憑???)
或許我們該想想 : 辦學的意義,到底是甚麼?辦大學的意義又是甚麼?
----------------------------------------
#補充一個扭曲的現象
因為2000年開始,大家都在吵說進大學不該只有考試,其他運動、專長或是經歷也應該可以列入考量,所以推甄風氣開始盛行。
這說的也是,畢竟美國長春藤名校都會因為台灣學生書法寫得非常好,而在推甄大加分,造成台灣確實有不少菁英學生進到美國讀常春藤名校。
但是向來奸巧的台灣人怎麼處理?
說出來你們不相信,國小班級裡面就出現了一兩個班長、三個衛生股長、四個學藝股長,甚至還有擦窗戶股長、擦黑板股長............目的就是為了弄到全班都是股長。
這樣以後再推甄的時候就可以在經歷欄上填上 "國小六年期間,都有擔任過班級幹部"的驚人經歷。
你麻痺咧.....
這樣的推甄,有甚麼鑑別度???
這讓我想到蠟筆小新裡的一個笑話 : 小新一群人組成小團隊,A要當隊長,B要當船長,C要當頭目,D要當領導。最後搞得所有人都有首領頭銜。
這在漫畫上看到,會讓你會心一笑;但在現實生活中也這麼運作,你真的笑不出來。
.
.
.
====
#台灣人真的總是能走出自己的風格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在只是自欺欺人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https://tw.news.yahoo.com/38%E5%88%86%E5%B0%B1%E5%8F%AF%E7%…
吳孟達 現況 在 XXY_Animal of Vision Youtube 的評價
00:00:00 開場引言
00:03:03 贊助我們
00:05:33 1. 吳孟達不敵病魔逝世 享壽70歲
00:10:05 2. 派拉蒙檔期再度更動《噤界2 》提前上映
00:15:23 3. 第 78 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
00:40:55 4. 凱文費吉訪談提及漫威電影宇宙籌備現況,《死侍》R級只是特例?
00:57:21 5. 傳台灣大哥大奪下Disney+代理權,有望暑假前後登台?
01:03:19 6. 雷費雪再度指控華納高層種族歧視
01:08:49 7. 華納兄弟再推真人、卡通結合電影「凱蒂貓」躍上大銀幕
01:13:59 8.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片場照流出,阿斯嘉劇場再度回歸
01:19:35 9. 派大星首度獨挑大樑!《海綿寶寶》衍生動畫影集《派大星秀》計畫中
本頻道為提供觀眾們更好的觀看環境,並無開啟廣告營利
想要贊助我們持續創作,可透過以下管道直接贊助:
📣 XXY @方格子:https://vocus.cc/user/@XXY2018
📣 XXY @Firstory:https://open.firstory.me/user/xxymovie
【梗你報新聞】2021-MAR. WEEK 1 國內外影視新聞一週總整回顧
▶ 收看本篇YouTube版本:https://youtu.be/b_xEcm_88mU
▶ 收聽本篇PODCAST版本: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m4c25zn631f08079l9748xm
▶ 【方格子】新聞圖文整理:https://vocus.cc/@XXY2018/60499338fd8978000103c4f0
.
1. 吳孟達不敵病魔逝世 享壽70歲
香港知名演員 吳孟達,與2月27日下午因肝癌病逝於香港仁安醫院,享壽70歲;吳孟達出生於1952年1月2日福建廈門,五歲時移居香港,22歲時畢業於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展開他在香港演藝圈的演員生涯。他曾憑著《天若有情》拿下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並與港星周星馳合作過多部喜劇電影,2010年後多半於中國發展。
.
2. 派拉蒙檔期再度更動《噤界2 》提前上映
派拉蒙影業在上月宣佈旗下 Paramount+ 串流平台上線後,似乎已為下半年的多部強檔電影佈局;不過上週環球影業宣佈,原訂排定5月28日上映的《玩命關頭9》將延後至6月25日(將與索尼《猛毒2》撞期);原定7月3日上映的《小小兵2》則延後至明年7月1日上映;而《噤界2》則是敲定提前至5月28日於串流院線同步發行。
.
3. 第 78 屆金球獎得獎名單揭曉
上週採東西兩岸連線、遠距頒獎的第78屆金球獎頒獎典禮順利落幕;電影戲劇類最佳影片由女導演趙婷所執導的《游牧人生》獲得,主演《芭樂特電影續集》的偕星 薩夏拜倫柯恩則抱回了音喜類影帝頭銜;至於電視獎項則是由Netflix的話題影集《王冠》包辦最佳影集、最佳女配角、最佳男女主角等四項大獎,成為本屆電視類獎項的大贏家。
.
4. 凱文費吉訪談提及漫威電影宇宙籌備現況,《死侍》R級只是特例?
漫威影業總裁 凱文費吉在上週出席美國電視評論家協會記者會中,提到了不少有關漫威電影宇宙的未來發展。他表示,目前除了《死侍》外,並沒有其他R級作品的規劃;這似乎也意味著同樣處於開發階段的《刀鋒戰士》,仍是以PG-13規格製作。但凱文費吉也提到,若是因為分級原因而阻礙或限制開發,未來仍有可調整的彈性空間。
.
5. 傳台灣大哥大奪下Disney+代理權,有望暑假前後登台?
去年12月獨家報導Disney+正與台灣三大電信龍頭接洽消息的【工商時報】,上週再度爆料台灣大哥大已奪下Disney+獨家代理權,並有望在南韓、香港等地上架前的暑假前後登台;但此消息並未被迪士尼官方證實。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大哥大旗下已有myVideo、凱擘等串流平台,若消息屬實,台灣大哥大拓展串流平台事業將再創高峰。
.
6. 雷費雪再度指控華納高層種族歧視
前陣子才公開自己被華納炒魷魚的「鋼骨」雷費雪,上週再次爆料直指喬斯溫登的種族歧視言論,大刀剪掉多位黑人演員的戲分,並在會議上多次使用歧視性用語,讓他無法接受;他表示,當時他在片場被要求將「鋼骨」一角詮釋成鐘樓怪人,還甚至「為了凸顯鋼骨陰莖存在感」而重拍。面對雷費雪再度開砲,華納目前尚未有任何回應。
.
7. 華納兄弟再推真人、卡通結合電影「凱蒂貓」躍上大銀幕
近期推出《湯姆貓與傑利鼠》的華納兄弟,其真人結合卡通的電影風格廣受外界好評;隨著今年另一部類似風格的《怪物奇兵2》上映在即,上週華納更透過【Deadline】發表聲明,宣佈將著手開發日本三麗鷗「凱蒂貓」的真人化電影,並邀請執導過多部動畫電影的珍妮佛克伊以及松田里歐擔任共同導演,《噪反》編劇琳賽畢爾執筆劇本。
.
8. 《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片場照流出,阿斯嘉劇場再度回歸
上週有媒體在澳洲直擊《雷神索爾:愛與雷霆》片場,重現了《雷神索爾:諸神黃昏》的阿斯嘉小劇場,並推測在第四集中將會重現第三集的搞笑橋段;在小劇場裡飾演假洛基的麥特戴蒙、假索爾的路克漢斯沃、假奧丁的山姆尼爾全數回歸,飾演假海拉的演員則是找來知名喜劇女演員 瑪麗莎麥卡錫助陣;看來這將會是電影中一場有趣且有看頭的橋段。
.
9. 派大星首度獨挑大樑!《海綿寶寶》衍生動畫影集《派大星秀》計畫中
【尼克頻道】在上週宣佈正式預訂《海綿寶寶》衍生動畫影集《派大星秀》,預計推出13集,並於2021年暑假首播;動畫總裁 拉姆西安內拖表示,這次粉絲將會看到以派大星為主體的情境喜劇,《海綿寶寶》內的熟悉角色也將回歸登場,故事也會深入比奇堡以及派大星的家人,讓世界各地的粉絲更了解這個在《海綿寶寶》中受歡迎的角色故事。
.
.
.
不知道看到這些影視新聞,你有什麼想法呢?
歡迎留言與我們討論唷!
新聞編輯:Jericho
新聞提供:影劇好有梗、Sceen Fandom
**************
歡迎加入【有梗電影俱樂部】,不錯過任何電影資訊或線上線下活動喔!
臉書社團(需回答問題審核):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viewpointmovieclub/
Telegram群組:https://t.me/viewpointmovieclub2
別忘了追蹤XXY的電影相關文字、影像、聲音創作唷!
📣 https://linktr.ee/XXY_filmcrtics
#新聞 #電影 #影視 #梗你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