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號,我在朋友的朋友的臉書看到這則貼文。
*************************************
今年指考38分可登記大學....
38分的意思是~~平均一科七分左右~~這種學生登記的大學是不敢當學生的~~所以他們應該都拿得到文憑~~然後畢業了你必須一個月付22K請他~~
不要說我們倚老賣老~~我們那屆321分"可登記"....還不見得有學校念~~
這樣的大學教育還有必要嗎??
我相信找個我教過的國中生去考都至少有150分~~
我只去考一科國文我覺得我就可以巴掉一堆人了~~
*************************************
整體看來,雖然言詞稍嫌激烈,但我也無話可說。
讓我只考國文、歷史,我應該也不至於只有38分才是。
#他的憤怒跟內容吸引了我。
所以我去搜尋了相關的新聞來看。
看了以後,還真的不知道該說些甚麼好。
----------------------------------------
從歐洲起源的濫觴起,大學教育就一直被認為是"高等教育"的起點。
在過去一百年內,念過大學的人都被認為是高知識份子。
無非是他們掌握了基礎學門後,到了學風、學習方式更自由的校園裡面,研修更精專的專業知識,以為後來的碩博士學位打基礎。
但現在台灣的現況,讓看了十幾年來的我想問一個問題 :
我們台灣(大部分)的大學生,真的有高知識分子的素質嗎?
大學教育真的有給他們在學識上有幫助嗎?
還是只是讀一個社會對工作要求的最低學歷?
甚至只是因為高中同學都去讀了大學,自己不去唸大學,也不知道要幹嘛?
所以拿著爸媽的錢去讀了大學,但還是翹課、交男女朋友、喝酒唱歌、騎車夜奔、玩社團,然後暑修、補學分,唸個五六年後照樣畢業......??
----------------------------------------
另一方面,大學之所以成為高等教育的學府。
是因為進去有一定門檻,所以考試跟人才選拔就會具有"鑑別度"。
也就是說,考試不會是人人都會,而分數也將很現實(殘忍)的刷掉真的沒念好的人。
就如同德國的高中生就算去考大學,也大約只有一半的錄取率,剩下的將會輔導轉進入技職體系,學習一技之長(再配合建教合作,讓學生畢業就能接軌職場)
這樣能保持大學生的品質,也讓其他一半有餘的人可以學到直接進職場的技能。
但台灣呢?
幾乎所有家長都看不起技職體系。
認為就是功課不好的人,放牛班的人才會"淪落"的地方。
所以就算孩子分數再低,也去念個大學,至少也是"大學生"了。
正是"家祭勿忘告乃翁",所以很多家長會在孩子念大學時告祭祖先 : 我們家出了一個大學生了。
但祖先應該不知道在台灣只要肯出錢,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不是,是大學生。
-----------------------------------------
而政府為了製造出台灣很多大學生的"真相"(相對於假象),所以在2000年起廣設大學、把技職體系的二技二專全面改制為科技大學。
這製造了很多大學生,更製造了很多工作機會,安插了很多(只有學歷符合,但能力跟專業知識都不及格的)流浪教師,然後廣收學費(日間部、夜間部、假日班、進修部、暑修)。
怎麼看,都是將學歷出售給能力不足但是肯出學費的學生或家長。
(但又不承認自己是學店)
所以這樣大學,存在意義跟價值是甚麼?
(只是因為怕關掉之後,會減少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
另一方面,德國高中生錄取大學的比率我記得是46%(這是之前看文茜世界周報還是TVBS的外國專題時看見的),但今年台灣的大學率取率是超過97%
電影破壞之王裡 ,吳孟達對周星馳說:「老兄啊 ,“人人有功練”你都會相信 ,不騙你騙誰啊 ??」
#但台灣真實上演人人有大學唸 ………
這樣出產的大學生,價值是甚麼?
(只是為了告訴全世界,現在的台灣每一屆的高中生有97%將會拿到大學文憑???)
或許我們該想想 : 辦學的意義,到底是甚麼?辦大學的意義又是甚麼?
----------------------------------------
#補充一個扭曲的現象
因為2000年開始,大家都在吵說進大學不該只有考試,其他運動、專長或是經歷也應該可以列入考量,所以推甄風氣開始盛行。
這說的也是,畢竟美國長春藤名校都會因為台灣學生書法寫得非常好,而在推甄大加分,造成台灣確實有不少菁英學生進到美國讀常春藤名校。
但是向來奸巧的台灣人怎麼處理?
說出來你們不相信,國小班級裡面就出現了一兩個班長、三個衛生股長、四個學藝股長,甚至還有擦窗戶股長、擦黑板股長............目的就是為了弄到全班都是股長。
這樣以後再推甄的時候就可以在經歷欄上填上 "國小六年期間,都有擔任過班級幹部"的驚人經歷。
你麻痺咧.....
這樣的推甄,有甚麼鑑別度???
這讓我想到蠟筆小新裡的一個笑話 : 小新一群人組成小團隊,A要當隊長,B要當船長,C要當頭目,D要當領導。最後搞得所有人都有首領頭銜。
這在漫畫上看到,會讓你會心一笑;但在現實生活中也這麼運作,你真的笑不出來。
.
.
.
====
#台灣人真的總是能走出自己的風格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實在只是自欺欺人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
https://tw.news.yahoo.com/38%E5%88%86%E5%B0%B1%E5%8F%AF%E7%…
Search
台灣人真的總是能走出自己的風格 在 [新聞] 《最終幻想》製作人坦承不喜歡被稱為JRPG 的八卦
《最終幻想》製作人坦承不喜歡被稱為JRPG!吉田:感覺像被嘲笑
說到 JRPG,也就是日式角色份演遊戲,許多玩家第一個想起的可能是《勇者鬥惡龍》
《Final Fantasy最終幻想》等經典遊戲。因為和歐美 RPG 的風格相差甚多而被玩家
區隔,而JRPG 通常有著線性劇情、回合制戰鬥的特色。
不過就在最近最終幻想系列的製作人吉田直樹為介紹新作《Final Fantasy XVI》接
受 Skill-Up 的採訪時,表明自己及其他日本製作人對「JRPG」這個詞的不滿。
詢問吉田對 JRPG 及西方 RPG 現況的想法後,首先他顯然很不喜歡這個措辭,接著
就回答「我們在創作遊戲時,從來不會想著我們要做 JRPG,我們想的就只是要做出
一款 RPG。」
吉田也解釋了他們對這個詞的想法,他表示當他們 15 年前第一次聽到這個詞的時候
,他們覺得被歧視了,「感覺就好像是因為我們做出的遊戲而被取笑。」
即使日後他們了解 JRPG 並非只有負面的意涵,但對這些遊戲的開發人員來講,這仍
舊不是一個稱讚,比起正向的稱讚,他們聽到這個詞總會先想起先前被歧視的感受。
吉田還提到他過去曾看過一篇報導定義了 JRPG,並且說《Final Fantasy VII》是一
個極具代表性的例子。他坦言非常不喜歡那樣,說「這把我們創造的東西劃分在了一
個名為 JRPG 的框框裡。」
當玩家批評即將推出的《Final Fantasy XVI》不夠有多樣性及包容性,與擁護 JRPG
的玩家爭論的時候。遊戲的開發人員關注的角度明顯不太一樣,試圖想擺脫大家給他
們貼上的JRPG 標籤。《Final Fantasy XVI》即將在 2023 年 6 月 22 日在 PS5 推
出。
來源:https://game.udn.com/game/story/122089/7001517
參考資料:kotaku https://reurl.cc/eX3xMW
----
不太懂說JRPG認為被歧視的點? 這不是只是遊戲界一個普遍的分法嗎?
應該沒有玩家會認為JRPG是"次一等"的遊戲類型, 然後CRPG比較"高級"吧?
所以何來歧視一說?
JRPG現在最大問題應該就是劇情不太行, 以我最近玩的兩款JRPG, 破曉傳奇
跟黎之軌跡2, 那劇情跟演出真的跟XX一樣, 要不是情懷撐著根本玩不下去= =
(個人觀感, 喜歡這兩款劇情的請忽略勿動怒)
而且FF16看起來應該是即時動作的類型, 這樣還會被歸類在JRPG嗎?
那如果未來DQ、傳奇跟軌跡系列這些JRPG最後的山頭, 都改成開放地圖+即時動作
但畫風跟屬性、升級系統都維持, 那還算的上是JRPG嗎?
剛剛粗略查了一下, 伊蘇8好像也是被歸類在JRPG?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1.170.21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layStation/M.1677656890.A.7CA.html
... <看更多>